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1.[氧气]是[维持生命]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是植物[制造养料]必需的原料,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2.吸气,是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子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
此时胸腔[扩张]。
3.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子或口腔]呼出的过程。
此时胸腔[收缩]。
4.人体参与呼吸的器官有[鼻腔、咽、喉、气管和肺]等。
第二课《呼吸与健康生活》1.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2.平静状态下,青少年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在[20次]左右。
剧烈运动后,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会[增加]。
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4.运动后,人需要更多的氧气。
[呼吸次数]会增加,及时补充所需要的[氧气]。
第三课《测量肺活量》1.[肺活量]是人体[吸入最多]空气后,[呼出去]空气的量。
肺活量是人体[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
2.我们可以用简易肺活量袋来测量[肺活量],肺活量用[毫升]作单位。
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出,四年级学生肺活量的要求,男生[1100-2600]毫升,女生[900-2000]毫升。
4.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使[肺]得到锻炼,增加[肺活量],能向身体提供更多的[氧气],使精力更加充沛。
第四课《一天的食物》1.[食物]是我们身体所需[养料和能量]的主要来源。
2.按照食物的来源,食物可以分成[动物类食物]和[植物类食物]两类,也称为[荤食]和[素食]。
3.按照食物食用的生熟情况,可以分成[熟食]和[生食]。
4.按照日常食用的数量,食物可以分成[主食]和[副食]。
5.人们的生活习惯,可以把食物分成[米饭、面食、水果、蔬菜、肉类、蛋类]等。
第五课《食物中的营养》1.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矿物质】、水和膳食纤维]。
2.[淀粉]是[糖类]的重要成员之一,是我们身体[能量的来源]。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课:雨滴形成的过程1.雨滴形成的要素包括湿空气、冷凝核、上升运动;2.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滴;3.随着水滴不断增大,最终形成雨滴;4.雨滴较重会下落到地面上,形成雨水。
第二课:参观地方晴雨表1.地方晴雨表是用来观察当地天气变化的仪器;2.地方晴雨表包括温度计、湿度计和风向风力表;3.通过观察地方晴雨表的指示,可以预测天气情况;4.温度计可以测量空气温度;5.湿度计可以测量空气湿度;6.风向风力表可以测量风的方向和强弱。
第三课:空气中的水蒸气1.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2.温度越高,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越高;3.湿度越大,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越高;4.水蒸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所以水蒸气会在空气中上升;5.高温、高湿度的地方容易形成大量的水蒸气。
第四课:蒸发和凝结1.液体在加热时会变成气体,这个过程称为蒸发;2.蒸发后的水蒸气会上升到空气中;3.气体在冷却时会变成液体,这个过程称为凝结;4.凝结后的水滴会形成云、雾或雨滴。
第五课:云的形成与雨的关系1.云是由水滴或冰晶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2.云的形成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和冷凝核有关;3.水蒸气凝结成水滴后,形成云;4.高空的云由冰晶组成;5.云的颜色、形状和高度可以根据天气情况进行判断;6.云中的水滴增大而重时会形成雨滴,从而下雨。
第六课:细菌和真菌1.细菌是一类微生物,可以在水、土壤和其他物体上生存繁殖;2.不同种类的细菌有不同的形状,有的呈球状,有的呈杆状;3.细菌可以分为有益菌和有害菌两类;4.有益菌可以帮助身体消化食物,制造药物等;5.有害菌可以引起疾病;6.真菌包括霉菌和酵母菌,它们可以生长在潮湿的地方;7.霉菌和酵母菌可以对食物进行腐烂和发酵。
第七课:食物的变质与保鲜1.食物的变质是指食物中的细菌或霉菌繁殖导致的;2.变质的食物可能产生有害的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有害;3.食物变质的条件包括高温、湿度和空气中的细菌;4.保鲜的方法有冷藏、冷冻、脱水、烧烤和加盐等;5.化学防腐剂可以延缓食物的变质;6.常见的化学防腐剂有食品添加剂、糖精和硫磺等。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二课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二课一、知识要点。
1. 呼吸的重要性。
- 呼吸是人体重要的生命活动。
人体通过呼吸,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氧气进入人体后,随着血液循环被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参与细胞的新陈代谢等活动。
如果呼吸停止,生命就会受到威胁。
2. 肺活量。
- 概念: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
- 测量方法:- 可以使用肺活量测量仪来测量肺活量。
测量时,深吸一口气,然后将嘴对准测量仪的吹嘴,缓慢而持续地吹气,直到不能再吹为止,此时测量仪上显示的数值就是肺活量。
- 肺活量的大小与健康的关系:- 一般来说,肺活量越大,说明肺的功能越强,身体的供氧能力也就越强。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肺活量会比较大。
例如,运动员的肺活量通常比普通人要大,因为他们长期进行高强度的运动训练,使肺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而肺活量小的人,在运动时可能会比较容易气喘吁吁,身体的耐力相对较差。
3. 呼吸与健康。
- 运动与呼吸:- 运动时,人体需要更多的氧气,呼吸频率会加快,呼吸深度也会加深。
比如跑步时,我们会感觉呼吸急促,这是因为身体的肌肉在运动时消耗了大量的氧气,呼吸系统需要加快工作来提供足够的氧气。
不同的运动强度对呼吸的影响也不同,剧烈运动时呼吸频率和深度的变化比轻微运动时更明显。
- 良好的呼吸习惯:- 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
鼻腔内有鼻毛和黏膜,鼻毛可以阻挡灰尘等异物,黏膜可以温暖、湿润空气,这样进入肺部的空气就比较清洁、温暖和湿润。
而用嘴呼吸时,干燥、寒冷的空气直接进入肺部,可能会对呼吸道和肺部造成不良影响。
-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对呼吸健康也很重要。
室内空气如果污浊,含有较多的灰尘、有害气体(如甲醛等),会影响呼吸健康。
经常开窗通风,可以让新鲜空气进入室内,排出污浊空气。
二、实验与活动。
1. 测量肺活量实验。
- 实验目的:了解自己的肺活量大小。
- 实验器材:肺活量测量仪。
- 实验步骤:- 先检查肺活量测量仪是否正常工作。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所有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所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呼吸与消化》是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呼吸与消化的概念、过程和重要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简洁的文字和有趣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呼吸与消化的基本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对呼吸与消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呼吸与消化的认识较片面,不够系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呼吸与消化的实质和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呼吸与消化的概念、过程和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呼吸与消化的概念、过程和重要性。
2.难点:呼吸与消化的微观机制。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生活实例,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呼吸与消化的过程。
4.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和教学资源。
2.实验器材:如显微镜、呼吸面具等。
3.教学工具:如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动的生活实例,如人呼吸、动物消化食物等,引导学生关注呼吸与消化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呼吸与消化的概念、过程和重要性。
通过PPT展示,让学生对呼吸与消化有更直观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呼吸与消化的现象。
如用显微镜观察呼吸面具上的细胞变化,观察食物在胃中的消化过程等。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呼吸与消化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讨论呼吸与消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如何保持呼吸健康、如何科学饮食等。
四年级上册科学书第二单元内容总结

四年级上册科学书第二单元内容总结
四年级上册科学书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溶解”。
这个单元主要探讨了物质在水中溶解的现象和规律。
以下是单元内容的总结:溶解的定义: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分散在水中,形成透明、均一、稳定的溶液。
溶解的现象:当我们将物质放入水中时,可以观察到一些现象,如物质逐渐消失,水的体积增加等。
溶解的规律: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有些则不能。
例如,糖可以溶解在水中,而石头则不能。
影响溶解的因素:物质的溶解度受到温度、压力和溶剂的性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温度越高,物质的溶解度越高。
压力也会影响溶解度,但不如温度明显。
溶剂的性质对溶解度也有影响,例如,盐在水中比在油中更容易溶解。
溶液的形成:当物质溶解在水中时,会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质是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而溶剂则是承载溶质的物质。
溶液的应用:溶液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糖水、盐水、饮料等。
在科学实验中,溶液也经常被用来进行各种化学
反应。
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学生们可以了解到物质的溶解现象和规律,以及影响溶解的因素和溶液的形成与应用。
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和物质的变化。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苏教版三年级起点)《第二单元 冷和热》知识点整理

第二单元:冷和热1、冷热与温度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我国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符号为(℃)。
2、温度计是由(玻璃泡)、(玻璃管)、(刻度)等部分构成的。
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工具是(温度计)。
3、光凭自己的感觉不能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4、一杯热水的温度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并且呈(先快后慢)的规律下降。
5、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答:⑴用手拿着温度计的(上部),并且要(轻拿轻放)。
⑵将温度计下端的(液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
⑶等温度计内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
⑷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液面),并且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6、(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工具,一般情况下,人体的温度是(36℃-37℃之间),水烧开时的温度是(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
也就是说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冰点是(0℃)。
2、热的传递1、热在(固体)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2、(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3、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
4、烧水时,下部的水受热后会(上升),上部比较冷的水会(下降),通过热水和冷水的(循环)流动,使全部的水逐渐变热,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对流)。
5、分析下图中热的传递方式。
⑴对流。
⑵辐射。
⑶传导。
⑷辐射。
3、加热和冷却1、(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体积)。
2、绝大多数物体(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
(温度计)就是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做成的。
3、(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会变成一种叫做(干冰)的固体。
(干冰)在达到室温时又能恢复到(气体)状态。
4、糖、蜡烛受热会熔化成(液体),冷却后又会凝结成(固体)。
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内容

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内容一、电的基础知识。
1. 生活中的电。
- 电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如电灯照明、电视播放节目、冰箱冷藏食物等。
电是一种能量形式,它能使电器工作。
2. 电路的概念。
- 电路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电器元件等连接而成的电流通路。
只有电路是通路时,电流才能通过,用电器才能正常工作。
二、电路元件。
1. 电源。
- 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常见的电源有电池和发电机。
电池有不同的型号,如1号、5号、7号电池等。
在电路中,电池的正极(通常用 + 表示)流出电流,负极(通常用 - 表示)流入电流。
2. 用电器。
- 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装置,像灯泡、电动机、电铃等都是用电器。
灯泡是把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电动机是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等。
3. 导线。
- 导线的作用是连接电路中的各个元件,让电流能够在电路中流动。
一般导线由金属芯(如铜芯)和绝缘外皮组成,金属芯导电,绝缘外皮防止触电。
4. 开关。
- 开关是用来控制电路通断的元件。
当开关闭合时,电路接通,电流可以通过;当开关断开时,电路断开,电流无法通过。
三、简单电路的连接。
1. 串联电路。
- 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电路。
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只有一条路径。
例如,用电池、导线、开关和一个小灯泡连接成串联电路,当开关闭合时,电流从电池正极流出,依次经过开关、小灯泡,再回到电池负极。
如果其中一个元件损坏(如小灯泡灯丝断了),整个电路就会断路,其他用电器都不能工作。
2. 并联电路。
- 把电路元件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电路。
在并联电路中,电流有多条路径。
例如,有两个小灯泡与电池、开关组成并联电路,当开关闭合时,电流从电池正极流出,在分支点分成两条路径,分别经过两个小灯泡,然后在汇合点汇合,再回到电池负极。
如果其中一个小灯泡损坏,另一个小灯泡仍然能正常工作,因为它们各自有独立的电流通路。
四、电路故障检测。
1. 电路故障类型。
- 电路故障一般有断路和短路两种情况。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呼吸与消化》是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呼吸与消化的基本原理,使学生了解呼吸与消化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
教材内容丰富,以生活中的实例为依托,让学生在探究中认识呼吸与消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部分关于人体生理的基础知识,对呼吸与消化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呼吸与消化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和提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呼吸与消化的基本原理,认识呼吸与消化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及其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增强学生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呼吸与消化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人体中的作用。
2.难点:呼吸与消化的内在联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呼吸与消化的奥秘。
2.运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呼吸与消化的过程。
3.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验器材,如呼吸实验装置、消化实验材料等。
2.搜集与呼吸与消化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准备PPT,展示呼吸与消化的相关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呼吸与消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呼吸与消化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呼吸与消化吗?它们在人体中有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介绍呼吸与消化的基本原理,通过PPT展示呼吸与消化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呼吸与消化的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结果,并记录下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
(养蚕)
1.蚕卵是()的,呈(),中间有些凹下去。
2.刚孵出的小蚕叫(),颜色黑黑的,像蚂蚁,只有()()长。
3.蚕吃的食物主要是()。
蚕是靠()呼吸的。
4.蚕宝宝是从()开始蜕皮的,蚕蜕皮的的原因是()。
5.蚕蜕皮时有约一天时间不吃也不动,这叫()。
6.在蚕成长的过程中,要经历()次蜕皮。
7.蚕从吐丝到结茧完成大约需要()天时间。
8.蚕茧的形状是()的,大约()厘米长,()厘米宽,一只茧的重量约()克。
9.剪开茧子的蛹还能()。
10.蚕蛾的身体分为()三部分,胸部有()对足,头上的一对触角是()形状的。
11.世界上最先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是()。
12.2000多年前,我国西汉的()用()打开了中国通往西域各国的贸易通道。
13.一个蚕茧的蚕丝为()米长,最长的可达()。
14.抽丝要经过这样几道程序:(1)(2)
(3)(4)
15.蚕的一生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
16.象蚕这样,一生经历几次变化,各个阶段的外形、生活都不一样
的现象叫()。
17.蚕蛾和蝴蝶的相同点:(1)(2)(3)(4)(5)。
18.蚕蛾和蝴蝶的不同点:(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