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第二单元1.进行户外活动时要有老师或者家长陪同,要。

用石头、铜针或者钢针的时要。

2.适合刻制印章;3.石头的软硬标准(用刻画法):答:4.观赏石的、、或者非常特别,成为人们观赏的对象。

5.我们周围的通常都是岩石,、、是常见的岩石。

观察岩石的、、,测试它们的。

6.测试岩石软硬所需要的材料:、、、、等。

7.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表面特征:8.制作岩石标本:/采集岩石标本(把岩石洗干净,弄成小块),准备收纳盒;/将岩石装入收纳盒;/查阅资料或者请教老师,确定岩石名称;/为岩石标本贴上标签。

9.是由一种或者多种矿物组成的。

10.是成分集中且有一定结构的石头。

矿物有:、、、、、、、、等。

11.给岩石制作一张“身份证”,包含哪些内容呢?12.花岗岩、砂岩、大理岩可以用来、、。

石灰岩可以用来烧、生产,还是制造的原料。

13.思维导图:14.思维导图:先用一个图形表示,并标注上文字,再用若干个箭头和图形表示跟中心概念的二级概念,并标注文字,着用继续下去,思维导图就做好了。

15.假山可以用,很奇特,很漂亮。

16.矿产是指:可供人类开采利用的或等自然资源。

17.矿产资源可以分为3大类:、、、。

名称包括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水气矿产(了解)18.研究煤的档案19.指可供人类开采利用的或等自然资源。

20.矿产:可以作燃料,更给人们热能,如煤、石油、天然气这类矿产;矿产:可以提炼出金属,如铁矿石、铜矿石、钨矿石、锡矿石这类矿石;矿产:可以开采金刚石、各种岩石、石墨、盐晶等非金属矿产。

21.铁矿石的开采、冶炼的过程和用途:铁矿石22.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提供了各种重要的资源。

23.矿产是工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然而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却是、的,我们要合理开采和利用。

24.地球上可用的能源还有、、、、、... ...25.为什么不能过度开采矿产资源?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矿产资源?答:26.我们应该合理开采和利用矿产资源:答:27.保护矿产资源提几条建议?答:28.新型能源有:、、、等。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1.[氧气]是[维持生命]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是植物[制造养料]必需的原料,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2.吸气,是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子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

此时胸腔[扩张]。

3.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子或口腔]呼出的过程。

此时胸腔[收缩]。

4.人体参与呼吸的器官有[鼻腔、咽、喉、气管和肺]等。

第二课《呼吸与健康生活》1.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2.平静状态下,青少年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在[20次]左右。

剧烈运动后,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会[增加]。

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4.运动后,人需要更多的氧气。

[呼吸次数]会增加,及时补充所需要的[氧气]。

第三课《测量肺活量》1.[肺活量]是人体[吸入最多]空气后,[呼出去]空气的量。

肺活量是人体[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

2.我们可以用简易肺活量袋来测量[肺活量],肺活量用[毫升]作单位。

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出,四年级学生肺活量的要求,男生[1100-2600]毫升,女生[900-2000]毫升。

4.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使[肺]得到锻炼,增加[肺活量],能向身体提供更多的[氧气],使精力更加充沛。

第四课《一天的食物》1.[食物]是我们身体所需[养料和能量]的主要来源。

2.按照食物的来源,食物可以分成[动物类食物]和[植物类食物]两类,也称为[荤食]和[素食]。

3.按照食物食用的生熟情况,可以分成[熟食]和[生食]。

4.按照日常食用的数量,食物可以分成[主食]和[副食]。

5.人们的生活习惯,可以把食物分成[米饭、面食、水果、蔬菜、肉类、蛋类]等。

第五课《食物中的营养》1.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矿物质】、水和膳食纤维]。

2.[淀粉]是[糖类]的重要成员之一,是我们身体[能量的来源]。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课:雨滴形成的过程1.雨滴形成的要素包括湿空气、冷凝核、上升运动;2.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滴;3.随着水滴不断增大,最终形成雨滴;4.雨滴较重会下落到地面上,形成雨水。

第二课:参观地方晴雨表1.地方晴雨表是用来观察当地天气变化的仪器;2.地方晴雨表包括温度计、湿度计和风向风力表;3.通过观察地方晴雨表的指示,可以预测天气情况;4.温度计可以测量空气温度;5.湿度计可以测量空气湿度;6.风向风力表可以测量风的方向和强弱。

第三课:空气中的水蒸气1.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2.温度越高,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越高;3.湿度越大,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越高;4.水蒸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所以水蒸气会在空气中上升;5.高温、高湿度的地方容易形成大量的水蒸气。

第四课:蒸发和凝结1.液体在加热时会变成气体,这个过程称为蒸发;2.蒸发后的水蒸气会上升到空气中;3.气体在冷却时会变成液体,这个过程称为凝结;4.凝结后的水滴会形成云、雾或雨滴。

第五课:云的形成与雨的关系1.云是由水滴或冰晶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2.云的形成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和冷凝核有关;3.水蒸气凝结成水滴后,形成云;4.高空的云由冰晶组成;5.云的颜色、形状和高度可以根据天气情况进行判断;6.云中的水滴增大而重时会形成雨滴,从而下雨。

第六课:细菌和真菌1.细菌是一类微生物,可以在水、土壤和其他物体上生存繁殖;2.不同种类的细菌有不同的形状,有的呈球状,有的呈杆状;3.细菌可以分为有益菌和有害菌两类;4.有益菌可以帮助身体消化食物,制造药物等;5.有害菌可以引起疾病;6.真菌包括霉菌和酵母菌,它们可以生长在潮湿的地方;7.霉菌和酵母菌可以对食物进行腐烂和发酵。

第七课:食物的变质与保鲜1.食物的变质是指食物中的细菌或霉菌繁殖导致的;2.变质的食物可能产生有害的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有害;3.食物变质的条件包括高温、湿度和空气中的细菌;4.保鲜的方法有冷藏、冷冻、脱水、烧烤和加盐等;5.化学防腐剂可以延缓食物的变质;6.常见的化学防腐剂有食品添加剂、糖精和硫磺等。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必备知识点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必备知识点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动植物的繁殖6.不用种子怎样繁殖必备知识点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动植物的繁殖”中关于“不用种子怎样繁殖”的必备知识点归纳如下:一、不用种子繁殖的概述除了种子繁殖,植物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繁殖,这些方式主要包括营养繁殖和组织培养。

营养繁殖是由高等植物的根、茎、叶等营养器官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是植物不用种子繁殖后代的重要途径。

二、营养繁殖的方式1. 用根繁殖:一些植物的根具有繁殖能力,如胡萝卜、甘薯等。

这些植物的根可以直接埋入土壤中,或者通过浸泡在水中促使生根,然后移植到土壤中生长成新的植株。

实例:胡萝卜的头部切下一段,浸在盘子里的水中,当长出小芽之后,用小刀切下带芽的小块,埋入土中即可长成新的胡萝卜植株。

2. 用茎繁殖:许多植物的茎也具有繁殖能力,可以通过扦插、压条等方式进行繁殖。

实例:马铃薯(块茎)和落地生根的茎可以直接种在土里;月季、吊兰、姜等植物的茎可以通过剪取一段插入土壤中,生根后长成新的植株。

3. 用叶繁殖:一些植物的叶也能繁殖后代,通常是将叶片插入土壤中,使其生根并长成新的植株。

实例:宝石花的叶片可以直接插入土中,一段时间后就能长出新的根和芽,进而长成完整的植株。

三、组织培养技术1. 定义:组织培养是一种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通过无菌操作将植物的一部分组织或细胞放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导其产生愈伤组织、丛芽,最终形成完整的植株的繁殖方式。

2. 原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即已经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

3. 应用:组织培养技术不仅可用于植物的快速繁殖,还可用于培育无病毒植株、创造植物新品种以及保存珍稀植物资源等。

四、实例与观察1. 实例:竹子是一种典型的通过营养繁殖的植物。

竹林里的新竹子通常是从地下的竹鞭(一种特殊的茎)上长出的笋芽发育而成的,而不是通过种子繁殖的。

2. 观察:在实际生活中,可以观察身边的一些植物,如月季、吊兰等,它们常常通过茎的扦插繁殖出新的植株。

四年级上册科学书第二单元内容总结

四年级上册科学书第二单元内容总结

四年级上册科学书第二单元内容总结
四年级上册科学书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溶解”。

这个单元主要探讨了物质在水中溶解的现象和规律。

以下是单元内容的总结:溶解的定义: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分散在水中,形成透明、均一、稳定的溶液。

溶解的现象:当我们将物质放入水中时,可以观察到一些现象,如物质逐渐消失,水的体积增加等。

溶解的规律: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有些则不能。

例如,糖可以溶解在水中,而石头则不能。

影响溶解的因素:物质的溶解度受到温度、压力和溶剂的性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温度越高,物质的溶解度越高。

压力也会影响溶解度,但不如温度明显。

溶剂的性质对溶解度也有影响,例如,盐在水中比在油中更容易溶解。

溶液的形成:当物质溶解在水中时,会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质是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而溶剂则是承载溶质的物质。

溶液的应用:溶液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糖水、盐水、饮料等。

在科学实验中,溶液也经常被用来进行各种化学
反应。

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学生们可以了解到物质的溶解现象和规律,以及影响溶解的因素和溶液的形成与应用。

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和物质的变化。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苏教版三年级起点)《第二单元 冷和热》知识点整理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苏教版三年级起点)《第二单元 冷和热》知识点整理

第二单元:冷和热1、冷热与温度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我国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符号为(℃)。

2、温度计是由(玻璃泡)、(玻璃管)、(刻度)等部分构成的。

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工具是(温度计)。

3、光凭自己的感觉不能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4、一杯热水的温度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并且呈(先快后慢)的规律下降。

5、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答:⑴用手拿着温度计的(上部),并且要(轻拿轻放)。

⑵将温度计下端的(液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

⑶等温度计内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

⑷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液面),并且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6、(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工具,一般情况下,人体的温度是(36℃-37℃之间),水烧开时的温度是(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

也就是说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冰点是(0℃)。

2、热的传递1、热在(固体)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2、(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3、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

4、烧水时,下部的水受热后会(上升),上部比较冷的水会(下降),通过热水和冷水的(循环)流动,使全部的水逐渐变热,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对流)。

5、分析下图中热的传递方式。

⑴对流。

⑵辐射。

⑶传导。

⑷辐射。

3、加热和冷却1、(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体积)。

2、绝大多数物体(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

(温度计)就是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做成的。

3、(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会变成一种叫做(干冰)的固体。

(干冰)在达到室温时又能恢复到(气体)状态。

4、糖、蜡烛受热会熔化成(液体),冷却后又会凝结成(固体)。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全册)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全册)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全册)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声音》第一课《听听声音》1.我们周围的声音丰富多彩。

有来自(动物)的叫声,有来自(自然界)的声音,还有来自(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2.声音有(高低)、(强弱)等特点。

3.有些声音让我们觉得(悦耳、动听),比如(黄鹂鸟叫声);有些声音让我们觉得(刺耳、难听),比如(汽车喇叭声)。

4.在车站、菜市场等地经常会听到(嘈杂)的声音。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弹拨)橡皮筋,橡皮筋会发出声音。

3.(拔动钢尺、击鼓、敲打音叉)都能发出声音,同时看到物体在(振动)。

4.吹竖笛是(空气)振动发出声音。

5.我们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把手放在喉结处,能感受到(声带)的振动。

第三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

2.在(真空)的环境中,声音(不克不及)传播。

3.我们制作的“土德律风”,声音主如果通过(棉线)传播的。

4.不断抽出玻璃罩里的空气,玻璃罩里的闹钟铃声会(越来越轻)。

直至(听不见)。

5.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第四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

依赖它我们可以听到各类声音。

2.我们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3.强弱不同的声音,声音(强)则引起鼓膜振动幅度(大)。

4.外界的声音引发(鼓膜)的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号,(大脑)吸收到号,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第五课《声音的强与弱》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描述。

2.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3.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拨动橡皮筋和敲击鼓面)等,都可以说明物体振动幅度大小和声音强弱的关系。

第六课《声音的高与低》1.声音的(上下)可以用(音高)描述。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1.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
1.感受我们的呼吸
1.吸气,是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

此时胸
腔扩张,腹部收缩。

2.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的过程。

此时胸
腔收缩,腹部放松。

3.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须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植物制作养料所必须的原料。


两种气体对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4.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我们都在呼吸
2.呼吸与健康生活
1. 我们体内所有的细胞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来维持生命,从空气中吸入的氧可以
帮助我们正常地生活和工作。

2.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3.测量肺活量
1.肺活量是人体尽力吸气后,尽力呼出的气体的量,是人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
个指标。

2.经常锻炼身体,可以提升身体的肺活量,有利于身体健康。

4.一天的食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
元知识点总结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19882)
第二单元溶解
一、填空题。

1.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1.水能溶解很多物质。

由于水溶解了自然界中的许多矿物质,生物得到了营养;由于水溶解了空气中的氧
气,水中的动物和植物能够生存。

2.过滤实验用到的仪器有:玻璃棒,烧杯,漏斗,
滤纸,铁架台。

3.过滤实验中,将滤纸对折两次后,沿着一条边打开,放入漏斗中。

让漏斗颈的底部紧贴烧杯的内壁。

过滤时要使液体沿着玻璃棒慢慢流入漏斗内,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2.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1.为了清晰的观察到物质的溶解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代替食盐做溶解实验。

2.高锰酸钾紫红色,呈颗粒状。

人们常用高锰酸钾来消毒和防腐。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不能用手直接取高锰酸钾,需要用小匙来取。

1.溶解就是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变成的颗粒
大小看不见,不会沉淀,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3.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1.某些固体物质溶解在水中,能够形成均匀、透明、稳定的溶液。

2.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3.许多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比如高锰酸钾、食盐、酒精等,但也有许多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比如石头、面粉、油等。

4.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2.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了解某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以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帮助。

3.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所以瓶一打开,气体就冒出来了。

4.拉注射器活塞,压力减小,气体析出;推注射器活塞,压力增大,气体溶解。

气体既能溶解在水中,又能从水中析出。

2.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的溶解
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6.水能溶解一些固体、液体、气体。

5. 溶解的快与慢
1.在生产生活中,常常需要加快或减慢某种物质的溶解。

2.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搅拌、加热、切碎。

3.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是:液体是否被搅拌、水的温度、物质颗粒大小。

6.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1.一杯水不断加进食盐,直到再也不能溶解为止,这种食盐溶液,叫做食盐的饱和溶液。

2.在20摄氏度的环境下,100毫升水能溶解 36克食盐。

3.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4.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3.实验时,我们可以用量筒量水,用天平称盐。

实验
完,应把盐水收集起来,做下一个实验。

2.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部分,
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次之,焰心的温度最低。

3.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

人们就是利用盐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利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4.已经在水里结出的食盐,继续加水,食盐还会溶解。

5.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食盐从水中分离出来,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食盐和水,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

6.空气、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都是可逆
的过程。

二、图表题。

1.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状态记录表
2.液体之间的溶解记录表
3.过滤实验装置和酒精灯
4.蒸发实验装置
三、简答题
1.通过实验与观察,你对溶解有什么认识?
答:溶解就是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变成的颗粒大小看不见,不会沉淀,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2、怎样观察和区别物质是否在水中溶解了?
答:(1)观察物质进入水中后能否看见颗粒;
(2)分布是否均匀;
(3)是否有沉淀出现;
(4)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3、往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涤剂,震荡后会怎样?答:加入少量洗涤剂后,混合物变成了乳状的液体,已经无法分辨油和水了。

4、怎样区分液体之间的溶解
答:观察液体能否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若能,就说明能溶解于水。

5.你知道我们食用的盐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吗?
答: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

人们就是利用盐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利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6.在使用酒精灯加热蒸发实验中,应注意哪些事项?(课本37页)4.生活中,什么情况下需要加快物质的溶解速度,你是怎么做
的?举例说说。

(试卷第二单元)
8.溶解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大吗?举例说明一下。

(试卷期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