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上海)八年级数学 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上沪教版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八年级上沪教版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有理数1. 有理数的概念:有理数是可以表示为两个整数之比的数,包括正整数、负整数、零以及分数。
2. 有理数的比较:可以通过比较分子和分母的大小来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
3. 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通过分数的通分和分子的加减来进行计算。
4. 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通过分数的相乘和相除来进行计算。
5. 有理数的绝对值:绝对值表示一个数与零的距离,可以用来表示一个数的大小。
6. 有理数的乘方:有理数的乘方是将一个数连乘若干次,可以通过将底数连乘若干次来计算。
第二章代数式与方程式1. 代数式的概念:代数式是由数、字母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可以进行运算。
2. 代数式的加减法:代数式的加减法可以通过将同类项合并来进行计算。
3. 方程式的概念:方程式是一个等式,其中包含有未知数,可以通过求解未知数的值使等式成立。
4. 解方程的基本方法:解方程可以通过逆运算的原理,将方程两边进行相同的运算,求解未知数的值。
5. 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是指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的方程,可以通过移项和合并同类项来求解。
6.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一元一次方程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时间等问题。
第三章图形的认识1. 图形的基本概念:包括点、线、面的概念,可以通过这些基本图形来构造其他图形。
2. 平行线和垂直线:平行线是指在同一个平面内永不相交的直线,垂直线是指相交成直角的直线。
3. 三角形的分类:根据边长和角度的大小,三角形可以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普通三角形。
4. 三角形的性质:包括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等性质。
5. 四边形的分类:根据边长和角度的大小,四边形可以分为正方形、长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等。
6. 圆的基本概念:圆是由一条曲线上的所有点与一个确定的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沪教版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一次函数知识点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一次函数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1.一次函数: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
特别地,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正比例函数一般式:y=kx(k≠0),其图象是经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
3.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在一次函数y=kx+b中: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4.已知两点坐标求函数解析式:待定系数法一次函数是初中学生学习函数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其它函数知识的基石。
在学习本章内容时,教师应该多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出变量,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事物。
培养学生良好的变化与对应意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侧重于理解和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让学习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乐趣。
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1.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m,n都是正数)2.. 幂的乘方法则:(m,n都是正数)3. 整式的乘法(1)单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是通过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即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中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4.平方差公式:5.完全平方公式:6. 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a≠0,m、n都是正数,且m>n).在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同底数幂相除”而且0不能做除数,所以法则中a≠0.②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即,如,(-2.50=1),则00无意义.③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p次幂(p是正整数),等于这个数的p的次幂的倒数,即( a≠0,p是正整数), 而0-1,0-3都是无意义的;当a>0时,a-p的值一定是正的; 当a<0时,a-p的值可能是正也可能是负的,如,④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7.整式的除法单项式除法单项式: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8.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分解因式的一般方法:1. 提公共因式法2. 运用公式法3.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的步骤:(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3)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运用公式法来达到分解的目的;(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5)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这章内容知识点较多,表面看来零碎的概念和性质也较多,但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根的判别式及其应用-2023年新八年级数学核心知识点与常见题型(沪教版)(解析版)

根的判别式及其应用【知识梳理】一:判别式的值与根的关系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我们把24b ac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符号“∆”表示,记作2=4b ac ∆−.2.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当2=40b ac ∆−>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2=40b ac ∆−=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当2=40b ac ∆−<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二:根的判别式的应用(1)不解方程判定方程根的情况; (2)根据参数系数的性质确定根的范围; (3)解与根有关的证明题. 三:韦达定理韦达定理:如果12,x x 是一元二次方程20ax bx c ++= (0)a ≠的两个根,由解方程中的公式法得,1x 2x = 那么可推得1212,b cx x x x a a+=−=. 这是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考点剖析】 题型一:判别式的值与根的关系例1.不解方程,判别下列方程的根的情况:(1)24530x x −−=; (2)22430x x ++=;(3)223x +=;(4)22340x x +−=.【答案】(1)方程有两不等实根;(2)方程无实数根;(3)方程有两相等实根; (4)方程有两不等实根.【答案】【答案】【解析】(1)4a =,5b =−,3c =−,24730b ac ∆=−=>,方程有两不等实根;2a =,4b =,3c =,2480b ac ∆=−=−<,方程无实数根;2a =,b =−3c =,240b ac ∆=−=,方程有两相等实根;(4)2a =,3b =,4c =−,24410b ac ∆=−=>,方程有两不等实根.【总结】考查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定方程根的情况,先将方程整理成一般形式,列出方程中的a 、b 、c ,再代值计算∆,根据∆与0的大小关系确定方程根的情况,注意a 、c 异号时则必有两不等实根.【变式1】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1)210m x mx −++=根的判别式的值为4,求m 的值. 【答案】0.【答案】【答案】【解析】∵1a m =−,2b m =,1c =, ∴()()()2224241414b ac m m m m ∆=−=−⨯−=−+=,整理即得20m m −=,解得:11m =,20m =,同时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知10a m =−≠,故1m ≠,由此得0m =.【总结】考查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定方程根的情况,对于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尤其是二次项系数中含有字母的情况,一定要注意字母所隐含的取值范围,即二次项系数不能为0. 例2.当m 取何值时,关于x 221(2)104x m x m +−+−=,(1)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没有实数根? 【答案】(1)2m <;(2)2m =;(3)2m >.【解析】对此方程,1a =,2b m =−,2114c m =−,则()22214241484b ac m m m ⎛⎫∆=−=−−−=−+ ⎪⎝⎭,由此可知,(1)当480m ∆=−+>,即2m <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当480m ∆=−+=,即2m =时,方程有两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3)当480m ∆=−+<,即2m >时,方程无实数根.【总结】考查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定方程根的情况,对于系数含有字母的情况,先确定其∆值,方程可由∆值判定其根的情况,同样地,可由方程根的情况确定其∆值与0的大小关系,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讨论.【变式1】一元二次方程220x x −−=的根的情况是( )A.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B.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C. 没有实数根;D. 不确定. 【答案】B【解析】因为2(1)41(2)1890∆=−−⨯⨯−=+=>,所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变式2】关于x 的方程210x mx m −+−=根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没有实数根;B.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C.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D. 有两个实数根. 【答案】D【解析】 因为判别式2224(1)44(2)0m m m m m ∆=−−=−+=−≥,故原方程有两个实数根,故选D. 【变式3】下列方程中,没有实数根的是( )A. 2250x x −−=B. 2210x x −+=C. 220x x −= D. 225x x −=−【答案】D.【解析】A 、420240∆=+=>,有两不等实数根;B 、440∆=−=,有两个相等实数根;C 、4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D 、420160∆=−=−<,无实数根. 故正确答案选D.【变式4】当a = 时,关于x 的方程2210x ax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答案】1±【解析】由2440a ∆=−=得,1a =±.【变式5】已知方程组18ax y x by −=⎧⎨+=⎩的解是23x y =⎧⎨=⎩,试判断关于x 的方程20x ax b ++=的根的情况.【答案】方程无实数根.【答案】【答案】【解析】方程组18ax y x by −=⎧⎨+=⎩的解是23x y =⎧⎨=⎩,代入即得:231238a b −=⎧⎨+=⎩,可解得:22a b =⎧⎨=⎩, 此时方程即为2220x x ++=,其中1a =,2b =,2c =,2480b ac ∆=−=−<,可知方程无实数根. 【总结】考查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定方程根的情况,对于系数含有字母的情况,根据题目条件确定字母取值,再确定其∆值,判定方程解的情况.【变式6】当k 为何值时,关于x 的方程224(21)0x kx k −+−=有实数根?并求出这时方程的根(用含k 的代数式表示).【答案】14k ≥时,方程有实数根;方程的根为2x k =± 【答案】【答案】【解析】对此方程,1a =,4b k =−,()221c k =−,则()()22244421164b ac k k k ∆=−=−−−=−,因为方程有实数根,则有1640k ∆=−≥,即14k ≥时,方程有实数根;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可知方程解为()4222k b x k a −−−===【总结】考查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定方程根的情况,对于系数含有字母的情况,先确定其∆值,方程可由∆值判定其根的情况,同样地,可由方程根的情况确定其∆值与0的大 题型二:根的判别式的应用例3.证明:方程()()212x x k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解析】证明:对原方程进行整理,即为:22320x x k −+−= 其中1a =,3b =−,22c k =−则()()22224342410b ac k k ∆=−=−−−=+>恒成立,由此可证得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总结】将方程整理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方程的根的情况,只需要根据方程的∆值即可以确定下来.【变式1】当k 为何值时,方程()()222210kx k x x k k −−=−−≠,(1)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没有实数根.【答案】(1)54k <且1k ≠;(2)54k =;(3)54k >.【答案】【答案】【解析】将方程整理成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即得:()()()212210k x k x k −−−++=,此时,1a k =−,()22b k =−−,1c k =+,由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可知10a k =−≠,故1k ≠;()()()224424111620b ac k k k k ∆=−=−−−+=−+,由此可知,(1)当16200k ∆=−+>,即54k <且1k ≠时,方程有两不等实根; (2)当16200k ∆=−+=,即54k =时,方程有两相等实根; (3)当16200k ∆=−+<,即54k >时,方程无实根.【总结】考查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定方程根的情况,首先将方程整理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然后确定二次项系数不能为0的情况,然后确定其∆值,可由方程根的情况确定其∆值与0的大小关系,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讨论.【答案】【答案】【变式2】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1230m x mx m +++−=有实数根,求m 的取值范围.【答案】32m ≥−且1m ≠−.【答案】【答案】【解析】由原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可知10m +≠,即1m ≠−;对此方程, 其中1a m =+,2b m =,c m =−,方程有实根,则必有:()()()22424138120b ac m m m m ∆=−=−+−=+≥,可解得32m ≥−;即m 的取值范围为32m ≥−且1m ≠−.【总结】对于形如20ax bx c ++=的方程,首先要根据题意确定相关隐含条件,既要保证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不能为0,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解题和计算.【变式3】如果m 是实数,且不等式(1)1m x m +>+的解集是1x <,那么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1(1)04mx m x m −++=的根的情况如何?【答案】方程无实根.【答案】【答案】【解析】由(1)1m x m +>+的解集是1x <,可知10m +<,即1m <−,对一元二次方程21(1)04mx m x m −++=而言,其中a m =,()1b m =−+,14c m =, 则()221414214b ac m m m m ∆=−=+−⋅=+,1m <−时,0∆<恒成立,由此可知方程无实数根.【总结】探求含有字母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需要根据题目条件确定相关字母取值范围,再根据其∆值确定相关方程根的情况.【变式4】已知关于x 的方程()21230m x mx m +++−=总有实数根,求m 的取值范围.【答案】32m ≥−.【答案】【答案】【解析】(1)当10m +=,即1m =−时,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240x −−=,方程有实根; 当10m +≠,即1m ≠−时,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其中1a m =+,2b m =,3c m =−,方程有实根,则必有:()()()22424138120b ac m m m m ∆=−=−+−=+≥,可解得32m ≥−且1m ≠−;综上所述,m 的取值范围为32m ≥−.【总结】对于形如20ax bx c ++=的方程,首先要根据题意确定二次项系数能否为0,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分类讨论和计算. 题型三:韦达定理例4.写出下列一元二次方程(方程的根为12,x x )的两实数根的和与两实数根的积 (1)2310x x −+=,12x x +=________;12x x =________;(2)23220x x −−=,12x x += ________;12x x =________.【答案】(1)3,1;(2)23,【答案】【答案】23−.【解析】(1)1a =,3b =−,1c =,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可得123b x x a +=−=,121c x x a ==;(2)3a =,2b =−,2c =−,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可得1223b x x a +=−=,1223c x x a ==−;【总结】考查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在方程有实数根的前提下,由一般式确定相应的a 、b 、c 值即可快速得到结果.【变式1】已知方程2560x kx +−=的一个根是2,求另一根及k 值.【答案】方程另一根为35x =−,【答案】【答案】7k =−.【解析】根据韦达定理,可知方程两根满足条件,125kx x +=−,1265x x =−, 令12x =,则可求得235x =−,代入可得12755k x x +=−=,可得7k =−. 【总结】考查韦达定理的应用,本题可根据一元二次方式根的定义代入求值计算,但是更简单的,可以通过韦达定理直接快速得到题目结果.【变式2】已知:关于x 的方程23190x x m −+=的一个根是1,求另一根及m 值.【答案】方程另一根为163x =,【答案】【答案】16m =.【解析】根据韦达定理,可知方程两根满足条件,12193x x +=,123mx x =,令11x =,则可求得2163x =,代入可得121633m x x ==,可得16m =.【总结】考查韦达定理的应用,本题可根据一元二次方式根的定义代入求值计算,但是更简单的,可以通过韦达定理直接快速得到题目结果.【变式3】如果5−是方程25100x bx +−=的一个根,求另一个根及b 值.【答案】方程另一根为25x =,【答案】【答案】23b =.【解析】根据韦达定理,可知方程两根满足条件,125b x x +=−,121025x x −==−,令15x =−,则可求得225x =,代入可得122355b x x +=−=−,可得23b =.【总结】考查韦达定理的应用,本题可根据一元二次方式根的定义代入求值计算,但是更简单的,可以通过韦达定理直接快速得到题目结果.【变式4】已知12,x x 是方程230x px q ++=的两个根,分别根据下列条件求出p q 、的值. (1)12x x == (2)1222x x =−+=− 【答案】(1)0p =,21q =−;(2)12p =,3q =.【答案】【答案】【解析】(1)根据韦达定理,可得1203px x +=−=,1273q x x ==−,可得0p =,21q =−; (2)根据韦达定理,可得1243px x +=−=−,1213q x x ==,可得12p =,3q =. 【总结】考查韦达定理的应用,可快速由方程的根得到方程中的相关字母量.【变式5】设12,x x 是方程22430x x +−=的两个根,求()()1211x x ++的值.【答案】【答案】【答案】52−.【解析】根据韦达定理,可得方程两根满足12422x x +=−=−,1232x x =−, 由此()()()()121212*********x x x x x x ⎛⎫++=+++=−+−+=− ⎪⎝⎭. 【总结】考查韦达定理的应用,只需将所求式子转化为只含有两根之和和两根之积的式子即可进行求解计算.【变式6】已知方程22210x ax a +−+=的两个实根的平方和为174,求a 的值;【答案】【答案】【答案】3a =.【解析】根据韦达定理,可得方程两根满足122ax x +=−,12122a x x −=,依题意有 2212174x x +=,即()221212121227224a a x x x x −⎛⎫+−=−−⨯= ⎪⎝⎭,整理即得28330a a +−=,解得:111a =−,23a =;同时,韦达定理的前提是方程有实数根,由此需满足()2242211680a a a a ∆=−⨯−+=+−≥,仅在3a =时0∆≥成立,综上所述,可得3a =.【总结】考查韦达定理的应用,只需将所求式子转化为只含有两根之和和两根之积的式子即可进行求解计算,但一定要注意现阶段韦达定理的前提是方程有实数根,即还需满足0∆≥.【过关检测】一.选择题(共6小题)1.(2022秋•徐汇区期末)若方程﹣3x +m =0有一根是1,则另一根是( ) A .1B .2C .﹣1D .﹣2【分析】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列出关于另一根n 的方程,解方程即可得到答案. 【解答】解:设方程的另一根为n , ∵方程x2﹣3x+m =0有一根是1, ∴1+n =3,解得:n =2,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于系数的关系,解题的关键是弄清楚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和与系数a 、b 的关系.2.(2022秋•青浦区校级期末)下列一元二次方程中,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的方程是( )A .B .(x ﹣2)2=5C .x 2+2x =0D .【分析】先把四个方程化为一般式,再计算各方程的根的判别式的值,然后根据根的判别式的意义进行判断.【解答】解:A.x2﹣x+=0,∵Δ=(﹣1)2﹣4×1×=0,∴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B.x2﹣4x﹣1=0,∵Δ=(﹣4)2﹣4×(﹣1)=20>0,∴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C.x2+2x=0,∵Δ=22﹣4×1×0=4,∴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D.2x2﹣x+1=0,∵Δ=(﹣)2﹣4×2×1=﹣6<0,∴方程没有实数根.故选:A.ax2+bx+c=0(a≠0)的根与Δ=b2﹣4ac有如下关系,当Δ>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Δ<0时,方程无实数根.上面的结论反过来也成立.3.(2022秋•虹口区校级期中)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x2﹣2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k的取值范围是()A.k>﹣1B.k<1C.k>﹣1且k≠0D.k<1且k≠0【分析】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的意义得到k≠0且Δ>0,即(﹣2)2﹣4×k×(﹣1)>0,然后解不等式即可得到k的取值范围.【解答】解:∵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x2﹣2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k≠0且Δ>0,即(﹣2)2﹣4×k×(﹣1)>0,解得k>﹣1且k≠0.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判别式Δ=b2﹣4ac:当Δ>0,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Δ=0,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Δ<0,方程没有实数根.也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4.(2022秋•黄浦区期中)下列方程中,无实数根的方程为()A.2x2+6x=3B.3x2+4x+6=0C.x2﹣2x=0D.3x2﹣4x﹣6=0【分析】先分别计算各方程的根的判别式的值,然后根据根的判别式的意义判断四个方程的根的情况即可.【解答】解:A.方程化为一般式为2x2+6x﹣3=0,Δ=62﹣4×2×(﹣3)=60>0,则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所以A选项不符合题意;B.Δ=42﹣4×3×6=﹣56<0,则方程没有实数根,所以B选项符合题意;C.Δ=(﹣2)2﹣4×0=4>0,则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所以C选项不符合题意;D.Δ=(﹣4)2﹣4×3×(﹣6)=88>0,则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所以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与Δ=b2﹣4ac有如下关系:当Δ>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Δ<0时,方程无实数根.5.(2022秋•宝山区期中)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ab=0,其中a,b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如图所示,则这个方程的根的情况是()A.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B.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C.无实数根D.只有一个实数根【分析】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得Δ=b2+4a2b,根据根据a,b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可得a<0,b>0,即可确定判别式得符号,进一步确定根的情况.【解答】解:在一元二次方程ax2+bx﹣ab=0中,Δ=b2+4a2b,根据a,b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可得a<0,b>0,∴Δ>0,∴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熟练掌握根的判别式与根的情况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6.(2022秋•闵行区期中)已知a、b、c是三角形三边的长,则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x2+2(b﹣c)x+a=0的实数根的情况是()A.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B.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C.没有实数根D.无法确定【分析】Δ=[2(b﹣c)]2﹣4a2=4(b﹣c+a)(b﹣c﹣a),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知Δ<0,可知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解答】解:Δ=[2(b﹣c)]2﹣4a2=4(b﹣c+a)(b﹣c﹣a),∵a、b、c是三角形三边的长,∴b﹣c+a>0,b﹣c﹣a<0,∴Δ=4(b﹣c+a)(b﹣c﹣a)<0,∴原方程没有实数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熟练掌握根的判别式与根的情况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二.填空题(共12小题)7.(2022秋•黄浦区校级月考)方程x2﹣3x+2=0两个根的和为,积为.【分析】直接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解.【解答】解: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x2﹣3x+2=0两个根的和为3,积为2.故答案为:3,2.【点评】本题考查了根与系数的关系:若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根,则x1+x2=﹣,x1x2=.8.(2022秋•普陀区校级期中)若关于x的方程x2+bx﹣c=0(c≠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则代数式的值是.【分析】根据方程的系数,结合根的判别式Δ=0,即可得出b2=﹣4c,将其代入中,即可求出结论.【解答】解:∵关于x的方程x2+bx﹣c=0(c≠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Δ=b2﹣4×1×(﹣c)=0,∴b2=﹣4c,又∵c≠0,∴==﹣2.故答案为:﹣2.【点评】本题考查了根的判别式,牢记“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是解题的关键.9.(2022秋•长宁区校级期中)已知关于x的方程(m+1)x2+2x=1,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那么m 的取值范围是.【分析】利用二次项系数非零及根的判别式Δ>0,即可得出关于m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之即可得出m 的取值范围.【解答】解:将原方程转化为一般形式得(m+1)x2+2x﹣1=0,∵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解得:m>﹣2且m≠﹣1,∴m的取值范围是m>﹣2且m≠﹣1.故答案为:m>﹣2且m≠﹣1.【点评】本题考查了根的判别式以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利用二次项系数非零及根的判别式Δ>0,找出关于m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解题的关键.10.(20222,另两边的长是关于x的方程x2﹣6x+m=0的两个根,则m的值为.【分析】讨论:当底边长为2时,则腰长为方程x2﹣6x+m=0的两个根,利用判别式的意义得到∴△=(﹣6)2﹣4m=0,解方程得到m的值;当腰长为2,则x=2为方程x2﹣6x+m=0的一个根,求出m=8,方程化为x2﹣6x+8=0,解得x1=2,x2=4,然后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可判断这种情况不符合题意.【解答】解:当底边长为2时,则腰长为方程x2﹣6x+m=0的两个根,∴△=(﹣6)2﹣4m=0,解得m=9;当腰长为2,则x=2为方程x2﹣6x+m=0的一个根,∴4﹣12+m=0,解得m=8,方程化为x2﹣6x+8=0,解得x1=2,x2=4,∵2+2=4,∴2、2、4不符合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舍去,综上所述,m的值为9.故答案为9.【点评】本题考查了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与Δ=b2﹣4ac有如下关系:当Δ>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Δ<0时,方程无实数根.也考查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11.(2022秋•浦东新区期中)已知关于x的方程mx2﹣2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m可取的最大整数是.【分析】由二次项系数非零及根的判别式Δ>0,即可得出关于m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之即可得出m的取值范围.【解答】解:∵关于x的方程mx2﹣2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Δ=(﹣2)2﹣4m×1>0且m≠0,解得:m<1且m≠0.故答案为:﹣1.【点评】本题考查了根的判别式以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根据二次项系数非零及根的判别式Δ>0,找出关于m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解题的关键.12.(2022秋•徐汇区校级期中)如果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3x﹣2m=0没有实数根,那么m的取值范围是.【分析】根据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3x﹣2m=0没有实数根,得出Δ=9﹣4×(﹣2m)<0,从而求出m的取值范围.【解答】解:∵一元二次方程x2+3x﹣2m=0没有实数根,∴Δ=9﹣4×(﹣2m)<0,∴m<﹣,故答案为:m<﹣.【点评】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判别式,关键是掌握Δ=b2﹣4ac:当Δ>0,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Δ=0,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Δ<0,方程没有实数根.13.(2022秋•浦东新区校级月考)等腰△ABC的一边长为3,另外两边的长是关于x的方程x2﹣10x+m=0的两个实数根,则m的值是.【分析】结合根与系数的关系,分已知边长3是底边和腰两种情况讨论.【解答】解:设关于x的方程x2﹣10x+m=0的两个实数根分别为a、b.∵方程x2﹣10x+m=0有两个实数根,∴Δ=100﹣4m≥0,得m≤25.①当底边长为3时,另两边相等时,a+b=10,∴另两边的长都是为5,则m=ab=25;②当腰长为3时,另两边中至少有一个是3,则3一定是方程x2﹣10x+m=0的根,而a+b=10,∴另一根为:7.∵3+3<7,不能构成三角形.∴m的值为25.故答案为:25.【点评】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判别式Δ=b2﹣4ac:当Δ>0,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Δ=0,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Δ<0,方程没有实数根.也考查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4.(2022秋•奉贤区校级期中)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x﹣m2=0根的判别式的值36,则m=.【分析】根据根的判别式得出方程(﹣2)2﹣4×1×(﹣m2)=36,求出方程的解即可.【解答】解:∵关于x的方程x2﹣2x﹣m2=0根的判别式的值36,∴Δ=(﹣2)2﹣4×1×(﹣m2)=36,解得:m=±2,故答案为:±2.【点评】本题考查了根的判别式,能熟记根的判别式的内容是解此题的关键.15.(2022秋•奉贤区期中)当k时,关于x的方程有两个实数根.【分析】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根的判别式的意义得到k≠0且Δ=(﹣1)2﹣4k×≥0,然后求出两不等式的公共部分即可.【解答】解:根据题意得k≠0且Δ=(﹣1)2﹣4k×≥0,解得k≤且k≠0,即k的取值范围为k≤且k≠0.故答案为:≤且k≠0.【点评】本题考查了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与Δ=b2﹣4ac有如下关系:当Δ>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Δ<0时,方程无实数根.16.(2022秋•杨浦区期中)如果关于x的方程mx2﹣(2m+1)x+m﹣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那么m 的取值范围是.【分析】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根的判别式的意义得到m≠0且Δ=[﹣(2m+1)]2﹣4m(m﹣1)>0,然后求出两不等式的公共部分即可.【解答】解:根据题意得m≠0且Δ=[﹣(2m+1)]2﹣4m(m﹣1)>0,解得m>﹣且m≠0,即m的取值范围为m>﹣且m≠0,故答案为:m>﹣且m≠0,【点评】本题考查了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与Δ=b2﹣4ac有如下关系:当Δ>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Δ<0时,方程无实数根.上面的结论反过来也成立.也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17.(2022秋•虹口区校级期中)已知关于x的方程(m﹣3)x2﹣(m2﹣m+2)x+2m2+2m=0的根是正整数,则整数m的值为.【分析】利用因式分解法求出方程的两个根,再根据方程的两个实数根都为正整数,即可求出m的值.【解答】解:当m﹣3=0,即m=3时,方程为8x+24=0,解得x=﹣3,不合题意舍去;当m﹣3≠0,即m≠3时,(m﹣3)x2﹣(m2﹣m+2)x+2m2+2m=0[(m﹣3)x﹣(2m+2)](x﹣m)=0,∴x1==,x2=m,∵方程的两个实数根都为正整数,∴是正整数,∴m=4或5或7或11,故答案为:3或4或5或7或11.【点评】本题考查了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方程的解为正整数,找出关于m的分式方程.18.(2022秋•黄浦区期中)写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使它的一个根为1,另一个根为,这个方程的一般式是.【分析】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x1+x2=﹣,x1•x2=,首先写出两根之和,再写出两根之积,可直接得到方程.【解答】解:∵1+(﹣)=1﹣,1×(﹣)=﹣,∴这个方程的一般式是x2+(﹣1)x﹣=0.故答案为:x2+(﹣1)x﹣=0.【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根与系数的关系,将根与方程的系数相结合解题是一种经常使用的解题方法.三.解答题(共10小题)19.(2022秋•奉贤区期中)已知△ABC的两边是关于x的方程x2﹣10x+m=0的两根,第三边的长为4,当m为何值时,△ABC是等腰三角形?并求出这两边的长.【分析】设△ABC的两边a、b是关于x的方程x2﹣10x+m=0的两根,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得到a+b=10,ab=m,讨论:当a=b=5时,易得m=25,△ABC为等腰三角形;当a=4或b=4时,a=6,则m=24,△ABC为等腰三角形.【解答】解:设△ABC的两边a、b是关于x的方程x2﹣10x+m=0的两根,则a+b=10,ab=m,当a=b=5时,m=5×5=25,△ABC为等腰三角形;当a=4时,b=6,则m=24,△ABC为等腰三角形;当b=4时,a=6,则m=24,△ABC为等腰三角形;综上所述,当m=25时,△ABC为等腰三角形,这两边的长分别为5,5;当m=24时,△ABC为等腰三角形,这两边的长分别为4,6.【点评】本题考查了根与系数的关系:若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根时,x1+x2=﹣,x1x2=.也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断.20.(2022秋•静安区校级期中)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m+1)x2+2x=1(m为实数).(1)如果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求m的取值范围.(2)如果该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求m的取值范围.(3)如果该方程没有实数根,求m的取值范围.【分析】先求出Δ=4+4(m+1)=4m+8,(1)根据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可得Δ=4m+8>0,m+1≠0,进一步求解即可;(2)根据该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可得Δ=4m+8=0,进一步求解即可;(3)根据该方程没有实数根,可得Δ=4m+8<0,进一步求解即可.【解答】解: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m+1)x2+2x=1(m为实数),a=m+1,b=2,c=﹣1,∴Δ=4+4(m+1)=4m+8,(1)根据题意,得Δ=4m+8>0,m+1≠0,解得m>﹣2且m≠﹣1;(2)根据题意,得Δ=4m+8=0,解得m=﹣2;(3)根据题意,得Δ=4m+8<0,解得m<﹣2.【点评】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熟练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与根的判别式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21.(2022x的一元二次方程x2﹣mx+1=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求m的值并求出两个实数根.【分析】由一元二次方程x2﹣mx+1=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得Δ=0,即Δ=m2﹣4=0,可解得m=±2,然后把m=±2代入方程,解此方程即可.【解答】解:∵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mx+1=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Δ=0,即Δ=m2﹣4=0,解得m=±2,当m=2时,原方程变为:x2﹣2x+1=0,∴(x﹣1)2=0,解得x1=x2=1,当m=﹣2时,原方程变为:x2+2x+1=0,∴(x+1)2=0,解得x1=x2=﹣1.【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根的判别式,熟记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解与b2﹣4ac的关系:当b2﹣4ac>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b2﹣4ac=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b2﹣4ac<0时,方程无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2.(2022秋•徐汇区校级期中)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m﹣2)x+m2=0有两个实数根.(1)求m的取值范围;(2)当m取最大非零整数时,求方程的两个根.【分析】(1)根据方程的系数结合根的判别式Δ≥0,即可得出关于m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之即可得出m 的取值范围;(2)由(1)的结论可得出m可取的最大非零整数为﹣1,将其代入原方程中,再利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即可求出此时方程的两个根.【解答】解:(1)∵关于x的方程x2﹣(2m﹣2)x+m2=0有两个实数根,∴Δ=b2﹣4ac=[﹣(2m﹣2)]2﹣4×1×m2=4﹣8m≥0,解得:m≤,∴m的取值范围为m≤.(2)∵m≤,∴当m取最大非零整数时,m=﹣1.当m=﹣1时,原方程为x2+4x+1=0,解得:x1==﹣2﹣,x2==﹣2+.∴当m取最大非零整数时,方程的两个根分别为x1=﹣2﹣,x2=﹣2+.【点评】本题考查了根的判别式以及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解题的关键是:(1)牢记“当Δ≥0时,方程有两个实数根”;(2)代入m的值,利用公式法求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23.(2022秋•杨浦区期末)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mx2﹣(3m﹣1)x+2m﹣1=0,其根的判别式的值为1,求m的值及该方程的根.【分析】由一元二次方程的Δ=b2﹣4ac=1,建立m的方程,求出m的解后再化简原方程并求解.【解答】解:由题意知,m≠0,Δ=b2﹣4ac=[﹣(3m﹣1)]2﹣4m(2m﹣1)=1,∴m1=0(舍去),m2=2,∴原方程化为:2x2﹣5x+3=0,解得,x1=1,x2=.【点评】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应用.切记不要忽略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不为零这一隐含条件.24.(2022秋•青浦区期中)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m﹣1)x2﹣4mx+4m+6=0有实数根,求m能取的正整数值.【分析】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根的判别式的意义得到m﹣1≠0且Δ=(﹣4m)2﹣4(m﹣1)(4m+6)≥0,然后求出m的取值范围,进而求出结果.【解答】解:根据题意得m﹣1≠0且Δ=(﹣4m)2﹣4(m﹣1)(4m+6)≥0,解得m≤3且m≠1.故m能取的正整数值为2,3.【点评】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判别式Δ=b2﹣4ac:当Δ>0,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Δ=0,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Δ<0,方程没有实数根.也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25.(2022秋•奉贤区校级期中)已知关于x的方程(k﹣2)x2+6kx+4k﹣1=0.(1)只有一个根,求k的值,并求此时方程的根;(2)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求k的值,并求此时方程的根.【分析】(1)由题意得k﹣2=0≠0,即k=2,列出方程求解可得;(2)根据题意得:k﹣2≠0且Δ=0,解方程可得k的值,再代入列出关于x的方程,求解可得.【解答】解:(1)因为只有一个根所以k﹣2=0且6k≠0,解得k=2,∴方程为12x+7=0,解得x=,所以方程的根为x=;(2)根据题意,得:k﹣2≠0,即k≠2,Δ=0,即(6k)2﹣4(k﹣2)×(4k﹣1)=0,解得k1=,k2=﹣2,当k=时,方程为9x2﹣6x+1=0,即(3x﹣1)2=0,解得:x1=x2=,当k=﹣2时,方程为4x2+12x+9=0,即(2x+3)2=0,解得:x1=x2=﹣.【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根的判别式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与Δ=b2﹣4ac有如下关系:①当Δ>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两个实数根;②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两个实数根;③当Δ<0时,方程无实数根.26.(2022秋•杨浦区期中)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m+1)x+m2+5=0.(1)如果方程有两个实数根,求m的取值范围;(2)如果等腰三角形ABC的一条边长为7,其余两边的边长恰好是该方程的两个根,求m的值.【分析】(1)根据方程的系数结合根的判别式Δ≥0,即可得出关于m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之即可得出实数m的取值范围;(2)分7为等腰三角形的底或腰两种情形,讨论求解即可.【解答】解:(1)∵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m+1)x+m2+5=0有实数根,∴Δ=[﹣2(m+1)]2﹣4(m2+5)=8m﹣16≥0,解得:m≥2,∴当方程有两个实数根,m的取值范围为m≥2.(2)当7为底时,由题意得,Δ=,则8m﹣16=0,解得m=2,此时一元二次方程x2﹣6x+9=0解得x=3,因为3+3<7,舍去;当7为腰时,将x=7代入得49﹣14(m+1)+m2+5=0,解得m=4或m=10,当m=10时,得三边长为7、7、15,因为7+7<15(舍去),当m=4时,算得三边长为3、7、7,可以构成三角形,故m的值为4.【点评】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根的判别式,解题的关键是学会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把问题转化为方程解决.27.(2022秋•浦东新区校级月考)已知:设三角形ABC的三边a,b,c为方程4x2+4x+2b﹣c=0有两个。
八年级上数学知识点沪教版

八年级上数学知识点沪教版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每个人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八年级数学学习中,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点。
本文将从各章节的角度出发,总结八年级上数学知识点。
1. 整式的加减乘除在学习整式的加减乘除中,需要了解如何化简整式、如何将整式因式分解、整式除法等。
其中,整式因式分解是该章节的难点。
需要掌握二次差、三次差、平方差等基本的公式与技巧。
2. 一次函数及其应用一次函数是线性函数的一种,它的重要性在于可以用来描述很多实际问题,如直线运动、比例关系等。
在学习一次函数及其应用中,需要了解函数的定义、函数的性质、函数的图像、函数的应用等内容。
3.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二元一次方程组是一类比较典型的方程组,也是中学数学中较为基础的知识点。
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中,需要掌握变量消元法、代入法、加减法等解法。
4. 角的概念与性质角是图形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如三角形的面积、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等都涉及到了角的概念。
在学习角的概念与性质中,需要了解角的定义、角的分类、角的度量、角的平分线、相似三角形等内容。
5. 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是中学数学中最基本的图形之一,它的面积计算是中学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
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时,需要了解高度定理、海伦公式、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内容。
6. 等比数列及其应用等比数列是数学中常见的一种数列,其应用非常广泛。
在学习等比数列及其应用时,需要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求和公式等。
7.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需要对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以便更好地进行分析与研究。
在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需要了解数据的搜集方法、数据的分类方法、数据的整理方法等内容。
以上就是八年级上数学知识点的整体总结。
这些知识点虽然基础,但它们是未来学习中的重要基础,在掌握它们的基础上,将能更轻松地学习和应用更高深的数学知识。
沪教版八年级数学第一学期18.1:函数的概念、正比例函数

第七讲 函数的概念、正比例函数函数的概念 一、知识点 1. 变量与常量在问题研究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保持数值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2. 函数的定义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 和y ,如果在x 的允许取值范围内,变量y 随着x 的变化而变化,它们存在确定的依赖关系,那么变量y 叫做变量x 的函数,x 叫做自变量。
3. 函数的定义域与函数值函数的自变量允许取值的范围叫做这个函数的定义域. 如果y 是x 的函数,那么对于x 在定义域内取定的一个值a ,变量y 的对应值叫做当x a =时的函数值.符号“()y f x =”表示y 是x 的函数,f 表示y 随x 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二、例题讲解例1 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它的质量之间有如下的关系:G mg =,其中,m 表示质量,G 表示重力,9.8g =牛/千克,物体所受的重力G 是不是它的质量m 的函数?解:物体所受的重力G 随它的质量m 的变化而变化,由G mg =可知,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确定的依赖关系,所以物体所受的重力G 是它的质量m 的函数.例2 汽车的速度为50千米/时,写出汽车匀速运动时行驶的路程y (千米)关于时间x (时)的函数解析式及定义域.分析: 本题依据公式“路程=时间X速度”列出数量关系,因为时间为非负数,所以定义域为0x ≥. 解:函数解析式为50y x =,定义域为0x ≥. 例3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23y x =+; (2)11y x =-; (3)y = 解:(1)对于整式23x +,无论x 取什么实数,它都有意义,所以函数23y x =+的定义域是一切实数;(2)对于分式11x -,当1x =时,它没有意义.所以函数11y x =-的定义域是1x ≠;(3,当12x ≥-时,它有意义,所以函数y = 域是12x ≥-.说明:求函数的定义域应该根据解析式的特征进行思考. 例4 已知()f x =12f ⎛⎫- ⎪⎝⎭的值. 分析:函数与函数值是不同的概念.函数是指两个变量之间的某种关系,而函数值指的是当自变量取某一数值时,函数的一个对应值.求12f ⎛⎫- ⎪⎝⎭的值,就是当12x =-时,求21y x =-+的值,只需要把12x =-代入后计算即可. 解:131322.241212f ⎛⎫⨯- ⎪⎛⎫⎝⎭-==- ⎪⎝⎭⎛⎫-⨯-+ ⎪⎝⎭例5 等腰三角形的周长等于20cm ,请写出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x cm 和腰长()y cm 之间的解析式. 分析 根据周长的定义,得220x y +=,整理得20220,2xy x y -=-=, 即 1102y x =-+.函数解析式就是一个等式,求函数解析式时,有时可以利用一些现成的等式或公式,比如周长公式、面积公式等等.答案:1102y x =-+ 说明:1. 变量2x +是不是变量x 的函数?解: 对于代数式2x +,给定x 的一个值,可以求出这个代数式的一个值.所以2x +与x 有着确定的依赖关系,可以把变量2x +看做y .由函数的概念: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 和y ,如果在x 的允许取值范围内,变量y 随着x 的变化而变化,它们之间存在确定的依赖关系,那么变量y 叫做变量x 的2. 对于“”中的“f ”怎样理解?答:记号“()f x ”表示“y 是x 的函数”,这个记号比较抽象,“f ”并不是表示一个变量,()f x 也不是表示“f ”与“x ”的积,而是指明在变化过程中的自变量为x ,用f 表示变量y 随着x 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在同时研究几个函数时,应选用不同字母表示不同函数变量间相互依赖的变化规律,如()()g x h x 、等,以免引起混乱.三、 巩固练习1. 说出下列变化过程中,哪些量是常量,哪些量是变量,变量之间是函数关系吗? (1)正方形的周长C 与它的边长a ;(2)银行一年定期存款的本金x 元与利息y 元; (3)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度数x 与底角的度数y ; (4)长方形的宽一定时,其长与面积; (5)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与面积;(6)关系式y x=中的y 与x .答案:(1)变量是周长C 与边长a ,是函数关系;(2)变量是本金x 元与利息y 元,是函数关系; (3)变量是顶角的度数x 与底角的度数y ,是函数关系;(4)变量是长方形的宽与面积,是函数关系; (5)变量是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与面积,不是函数关系;(6)变量是y 与x ,不是函数关系. 2. 写出下列个函数的定义域;(1)2y x =-; (2)y =答案: 一切实数 答案:1x ≥- (3)234y x x =+-; (4)11y x =-;答案:一切实数 答案:1x ≠(5)1y x x =+; (6)y =答案:0x ≠ 答案:0x ≥≠且x 23. 在ABC 中,它的底边长是a ,底边上的高是h ,则三角形面积12S ah=,当a 为定长时,在此式子中( A ).A. S 、h 是变量,a 是常量B. ,,S h a 是变量,12是常量 C. ,a h 是变量,1,2S 是常量 D. S 是变量,1,,2a h是常量4. 下列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113x <<的是( D ).A.y =B.y =C.y = D.y = 5. 如果()f x =()3f =___6. 已知()234x f x x +=+,则()0f =___34____,f=____814_____. 7. 若12y x y -=+,则y 用x 的代数式表示为y =___211x x+-___.8. 设某种电报收费标准是每个字0.1元,写出电报费y (元)与字数x (个)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答案:()0.10y x x x =≥且是整数 提高题1. 若函数2221x x y x --=-,则与函数值0y =对应的x 的值是( D ). A. 1x =-或2x =B. 1x =或2x =-C. 1x =-且2x =D. 2x = 2. 把一块边长为20厘米的正方形铁皮,四角各截去边长为x 厘米的小正方形后折成一个无盖盒子,则盒子的容积V (立方厘米)关于自变量x (厘米)的函数解析式为__()2202V x x =-__,定义域为_010x <<_. 3. 洗衣机在洗衣的过程中经历了进水、清洗、排水等过程.下图能反映洗衣机工作时的水量y (升)与时间x (分)之间关系的图像大致是( C )A.正比例函数 一、知识点1. 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如果两个变量的每一组对应值的比值是一个非零常数,那么称两个变量成正比例.用数学符号语言记为yk x =或()0y kx k =≠.解析式形如()0y kx k =≠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常数k 叫做比例系数,正比例函数y kx =的定义域是一切实数.2. 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和基本性质 XXX二、例题 例1 若函数()31m y m x -=-是正比例函数,则m =_________,函数的图像经过_________象限.分析 由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可知,31m -=,所以4m =.把4m =代入函数解析式,得3y x =,再由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得到它的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 解:4m =,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 例2 若y 与21x +成正比例,且函数图像经过点()3,1A -,求y 与x 的函数解析式. 分析 由y 与21x +成正比例,可以设()()210y k x k =+≠.再把点A 的坐标()3,1-代入函数解析式,即可求出k 的值,这种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叫做待定系数法.解:y 与21x +成正比例,∴ 设()()210y k x k =+≠.把点A()3,1-代入,得15k =-,()1215y x ∴=-+例3 已知点()11,x y 和()22,x y 在正比例函数()2y k x =-的图像上,当12x x >时,12y y <,那么k 的取值范围是多少? 分析 由条件当12x x >时,12y y <,联系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可知函数值y 随着x 的值增大而减小,即比例系数小于零.解 :由题意,函数值y 的值随着x 的值增大而减小,0,2k k ∴<<例4 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是6,写出它的面积y 关于另一条直角边x 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这个函数的图像.解:由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162x y ⨯=.()30y x x ∴=>说明:由于直角三角形的边长为正数,在画函数图像时要特别注意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因为定义域为X0x >,此时函数图像为一条射线,并且要除去端点.1. 如何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当0k >时,y 随着x 的值增大而逐渐增大,当0k <时,y 随着x 的值增大而逐渐减小?答:从解析式来看,当0k >时,若12x x <,由不等式的性质有12kx kx <,即12y y <;当0k <时,若12x x <由不等式的性质有12kx kx >,即12y y >;也可以结合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去理解:当0k >时,从左往右看,直线上的点的横坐标从小到大逐渐变化,点的位置随着从低到高逐渐变化,说明此时函数值y 相应地从小到大逐渐变化.当0k <时类似.2. 学习函数的性质要掌握的一个重要数学思想是“数形结合”,学会利用函数的图像直观的研究函数的性质.三、 巩固练习 1. 填空:(1)如果正比例函数的图像过点(1,-2),那么它的解析式是_2y x =-__;函数的图像经过第__二、四__象限.(2)正比例函数2y x =-的图像上一点横坐标为2,纵坐标是__-4___, 函数值随x 的值增大而__减小___. (3)由图写直线PO 的解析式:___34y x =___. (4)某函数具有下列两条性质:① 它的图像是经过 原点(0,0)的一条直线;② y 的值随x 的值增大而增大.请你举出一个满足上述条件的函数:____2y x =_(答案不唯一)___. 2. 选择:(1)下列函数中,正比例函数的是( B )A.3y x =B. 32y x =- C.213x y += D. 2y x = (2)下列各点中,在直线2y x =上的点有( A ).A.21⎫-⎪⎪⎝⎭ B. (2,2 C. 5,10D. ()2,1-(3)函数y kx =的图像经过点(1,4),那么()2y k x=-的图像经过第( B )象限.P-3/2-20yXA. 一、三B. 二、四C. 一、二D. 三、四 3. 已知y 是x 的正比例函数,当2x =时,12y =(1)求y 与x 的函数解析式; (2)求当x =y 的值; (3)在直角坐标系内画出该函数的图像. 答案:(1)14y x =;(2)4y =;(3)略 4. 正比例函数2112y k x k ⎛⎫=++- ⎪⎝⎭的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求函数的解析式.答案:12y x =-5. 已知3y -与x 成正比例函数,且它的图像经过点(2,7) (1)求y 与x 的函数解析式; (2)求当4x =时,y 的值; (3)求当3y =-时,x 的值.答案:(1)23y x =+; (2)11; (3)-3 6. 如果28my mx -=是正比例函数,而且对于它的每一组非零的对应值(),x y ,有0xy <.求m 的值.答案:-37. 小明早上骑自行车离开家去学校,下图反映了小明离开家的距离y (米)与时间x (分)之间的关系.根据图像回答:(1) 小明家与学校的距离是___3000__米;(2) 小明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___200___米/分; (3) 写出小明汽车途中,离开家的距离y (米)与时间x (分)的函数关系式及定义域:___()200015y x x =≤≤提高题1. 正比例函数y kx =的图像上有一点A ,过点A 向x 轴作垂线,垂足为点B ,点B 的坐标为(2,0).若三角形OAB 的面积为6,试求k 的值. 答案:3或-32. 已知正比例函数的自变量x 减小2时,对应的函数值增加4.求该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答案:2y x =-3. 已知点()()122,,1,A y B y -是正比例函数y kx =的图像上的两个点.若12y y >,试判断k 的取值范围. 答案:0k <家庭作业一、 填空题: 1. 若()21m y m x=+是正比例函数,则m =___1___.2. 已知函数()g x =,则()2g =___3___. 3. 在直角坐标系中,若点(),4M x -和点()3,N y 关于x 轴对称,则x y +=_7__.4. 如果正比例函数3xy =的图像过点()6,k ,那么k =___2___. 5. 已知矩形的周长为12,若矩形一边长为x ,面积为y ,则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及定义域是__()2606y x x x =-+<<___.6. 若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度数为y ,底角的度数为x ,则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及定义域是__()1802090y x x =-<<___.7. 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20cm ,腰长与底边长分别是ycm 和xcm ,那么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为__102xy =-__,定义域为__010x <<__. 8. 若()25y a x b =+-+是正比例函数,且其图像恰为第二、四象限的角平分线,则a b +=__2__. 9. 若等腰梯形的周长为20cm ,上底长ycm ,底角为30,腰长xcm ,则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为__2102y x +=-__.10. 若y 成正比例,且当4x =时,3y =-则当32x =时,y =__-___. 二、选择题11. 若()2,P x y 是1P 关于y 轴的对称点,而点1P 在第三象限内,则( A )A. 0,0x y >>B. 0,0x y ><C. 0,0x y <<D. 0,0x y <> 12. 若点()111,P x y 与()222,P x y 在同一个正比例函数的图像上,则( D )A. 1212x x y y +=+;B. 1212x x y y -=-;C.1212y y x x =; D. 1221x y x y =. 13.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点()4,3A -,那么点A 到x 轴的距离是( A )A. 3 ;B. -3 ;C. 4 ;D. -4. 14. 点()11,A x y 与()11,B y y 之间的距离是( A )A. 11x y -;11y - ;C.D. 15. 下列问题中,两个变量成正比例的是( D ) A. 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边与底边上的高; B. 等边三角形的面积与它的高;C. 长方形的一边长确定,它的周长与另一边长;D. 商品的价格确定时,销售额与销售量;E. 点到横坐标的距离确定时,它的纵坐标与横坐标;F. 商品的价格确定时,利润与成本. 三、 简答题16.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322612y x x x =--+; (2)y =;答案:一切实数 答案:72x ≥(3)6y x =-; (3)y =答案:126x x ≥-≠且 答案:143x <17. 已知()225f x x =-+,求()()5+13f f a f a ⎛⎫- ⎪⎝⎭、、.答案:5539f ⎛⎫-=-⎪⎝⎭;()225f a a =-+;2243a a --+ 18. 已知正比例函数23y x =-. (1) 当x 取何值时,3y >-; (2) 当x 取何值时,3y =-; (3) 当x 取何值时,3y <-;(4) 画出图像,并结合图像说明理由. 答案:(1)()()999;2;3(4)222x x x <=>略 四、综合题已知函数()0y kx k =≠的图像与函数34y x =的图像关于y 轴对称,依照要求画图,并完成以下各 (1) 在函数34y x =的图像上取一点A (横坐标为4),点A 的坐标是__()4,3__;设点A 关于y 轴对称的点为A ’,那么A ’的坐标是__()4,3-__;(2) 过原点和点A ’画直线OA ’,它与直线34y x =关于y 轴对称吗?___对称____; (3) 如果在函数34y x =的图像上选取另一点B ,点B 关于y 轴对称的点B ’在直线OA ’上吗? ________在_______;(4) 已知函数()0y kx k =≠的图像与函数34y x =的图像关于y 轴对称,那么k 的值是多少? _____34y x =-____.x(分)。
沪教版(上海)-初中数学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数学全册章节知识点结构思维导图集

- 14 -
第二十六章 二次函数的章节知识点结构思维导图 第二十七章 圆与正多边形的章节知识点结构思维导图
- 15 -
第二十八章 统计初步的章节知识点结构思维导图
- 16 -
-7-
第十四章 三角形的章节知识点结构思维导图 第十五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章节知识点结构思维导图
-8-
上海市(沪教版)八年级数学全册章节思维导图 共八个章节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的章节知识点结构思维导图
-9-
第十七章 一元二次方程的章节知识点结构思维导图
- 10 -
第十八章 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章节知识点结构思维导图 第十九章 几何证明的章节知识点结构思维导图
-3-
第七章 线段与角的画法的章节知识点结构思维导图 第八章 长方体的再认识的章节知识点结构思维导图
-4-
上海市(沪教版)七年级数学全册章节思维导图 共七章
第九章 整式的章节知识点结构思维导图
-5-
第十章 分式的章节知识点结构思维导图 第十一章 图形的运动的章节知识点结构思维导图
-6-
第十二章 实数的章节知识点结构思维导图 第十三章 相交线 平行线的章节知识点结构思维导图
- 11 -
第二十章 一次函数的章节知识点结构思维导图 第二十一章 代数方程的章节知识点结构思维导图
- 12 -
第二十二章 四边形的章节知识点结构思维导图 第二十三章 概率初步的章节知识点结构思维导图
- 13 -
上海市(沪教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年级数学全册章节思维导图 共五章
第二十四章 相似三角形的章节知识点结构思维导图
上海市(沪教版)初中数学全册思维导图集 共二十八章
_沪教版(上海)八年级数学 知识点梳理(最新最全)

上海市沪教版八年级数学上下册知识点梳理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第一节 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16.1 二次根式1. 二次根式的概念: 式子)0(≥a a 叫做二次根式.注意被开方数只能是正数或0。
2. 二次根式的性质 ①⎩⎨⎧≤-≥==)0()0(2a a a a a a ; ②)0()(2≥=a a a ③)0,0(≥≥⋅=b a b a ab ; ④)0,0(>≥=b a ba b a 16.2 最简二次根式与同类二次根式1. 被开方数所含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2.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16.3 二次根式的运算1.二次根式的加减:先把各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把同类三次根式分别合并.2.二次根式的乘法:等于各个因式的被开方数的积的算术平方根,即 ).0,0(≥≥=⋅b a ab b a3.二次根式的和相乘,可参照多项式的乘法进行.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那么这两个三次根式互为有理化因式.4.二次根式相除,通常先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分子、分母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把分母的根号化去(或分子、分母约分).把分母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有理化.二次根式的运算法则:≥0)).0,0(≥≥=⋅b a ab b a=a ≥0,b>0)n =≥0)第十七章 一元二次方程17.1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2.一般形式y=ax ²+bx+c (a ≠0),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ax 叫做二次项,a 是二次项系数;bx 叫做一次项,b 是一次项系数;c 叫做常数项17.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开平方法,分解因式法2.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配方法、求根公式法3.求根公式2b x a -±=:1222b b x x a a---= , = ; △=24b ac -≥017.3 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1.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2.反过来说也是成立的17.4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1.一般来说,如果二次三项式2ax bx c ++(0a ≠)通过因式分解得2ax bx c ++=12()()a x x x x --;1x 、2x 是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的根2.把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时;如果24b ac -≥0,那么先用公式法求出方程的两个实数根,再写出分解式如果24b ac -<0,那么方程没有实数根,那此二次三项式在实数范围内不能分解因式 第十八章 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18.1.函数的概念1.在问题研究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保持数值不变的量叫做常量2.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设为x 和y ,如果在变量x 的允许取之范围内,变量y 随变量x 的变化而变化,他们之间存在确定的依赖关系,那么变量y 叫做变量x 的函数,x 叫做自变量3.表达两个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数学是自称为函数解析式()y f x =4.函数的自变量允许取之的范围,叫做这个函数的定义域;如果变量y 是自变量x 的函数,那么对于x 在定义域内去顶的一个值a ,变量y 的对应值叫做当x=a 时的函数值18.2 正比例函数1. 如果两个变量每一组对应值的比是一个不等于零的常数,那么就说这两个变量成正比例2.正比例函数:解析式形如y=kx (k 是不等于零的常数)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气质常数k 叫做比例系数;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域是一切实数3.对于一个函数()y f x =,如果一个图形上任意一点的坐标都满足关系式()y f x =,同时以这个函数解析式所确定的x 与y 的任意一组对应值为坐标的点都在图形上,那么这个图形叫做函数()y f x =的图像4.一般地,正比例函数y kx =(0)k k ≠是常数且的图像时经过原点O (0,0)和点(1,k )的一条直线,我们把正比例函数y kx =的图像叫做直线y kx =18.3 反比例函数1.如果两个变量的每一组对应值的乘积是一个不等于零的常数,那么就说这两个变量成反比例2.解析式形如(0)k y k k x=≠是常数,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其中k 也叫做反比例系数 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域是不等于零的一切实数18.4函数的表示法1.把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用数学式子来表达------解析法2.把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用图像来表示------图像法3.把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用表格来表示------列表法第十九章 几何证明19.1 命题和证明1.我们现在学习的证明方式是演绎证明,简称证明2.能界定某个对象含义的句子叫做定义3.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其判断为正确的命题叫做真命题;其判断为错误的命题叫做假命题4.数学命题通常由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5.命题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是题设,那么后是结论19.2 证明举例1.平行的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判定19.3 逆命题和逆定理1.在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题设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二第一个命题的结论又是第二个命题的题设,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命题叫做它的逆命题2.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也是定理,那么这两个定理叫做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叫做另一个的逆定理19.4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沪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函数的概念

函数的概念知识点1:常量与变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点拨:变量和常量最大的区别在于表示量的数值变还是不变,此外,还要注意,区分变量和常量,要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如在火车行驶的问题上,火车在启动阶段,速度v就不是常量,而是变量。
知识点2: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在x的允许范围内,变量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它们之间存在确定的依赖关系,那么变量y叫做变量x的函数,x 叫做自变量,y叫做因变量。
理解函数的概念,要注意以下三点:其一:函数并不是数,它是指在一个变化过程中两个变量的一种对应关系,至于这两个变量是否一定要用字母x、y来表示,不一定。
其二:自变量x虽然可以任意取值,但在很多问题中,自变量x的取值是有范围的,如x表示时间则x一般在正数范围内取值;自变量允许取值的范围叫做函数的定义域。
其三:对自变量x在定义域内的每一个值,变量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
这里确定与对应对理解函数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词,至于唯一确定是中学阶段对函数概念的一种界定。
知识点3:函数的定义域与函数值函数的自变量允许取值的范围叫做这个函数的定义域。
如果y是x的函数,那么对于x在定义域内取定的一个值a,变量y的对应值叫做当x=a时的函数值。
符号“y=f(x)”表示y是x的函数,f表示y随x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函数的自变量取定义域中的所有值,对应的函数值的全体叫做这个函数的值域。
如函数y=x+10(4<x<10),它的值域是14<y<20重点:函数概念,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难点:函数概念,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1、妈妈有7块糖,想平均分给三个孩子,但又不愿把余下的糖切开,妈妈怎么办好呢?例题一:(1)瓜子每千克12元,买x 千克瓜子需付款y 元,用x 的代数式表示y ,并指出这个问题中的变量和常量。
解:y=12x 。
在这个问题中,单价12元是常量,瓜子的重量x 千克、付款金额y 元是变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沪教版八年级数学上下册知识点梳理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第一节 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16.1 二次根式1. 二次根式的概念: 式子)0(≥a a 叫做二次根式.注意被开方数只能是正数或0。
2. 二次根式的性质 ①⎩⎨⎧≤-≥==)0()0(2a a a a a a ;②)0()(2≥=a a a③)0,0(≥≥⋅=b a b a ab ;④)0,0(>≥=b a ba b a 16.2 最简二次根式与同类二次根式1. 被开方数所含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2.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16.3 二次根式的运算1.二次根式的加减:先把各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把同类三次根式分别合并.2.二次根式的乘法:等于各个因式的被开方数的积的算术平方根, 即 ).0,0(≥≥=⋅b a ab b a3.二次根式的和相乘,可参照多项式的乘法进行. 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那么这两个三次根式互为有理化因式.4.二次根式相除,通常先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分子、分母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把分母的根号化去(或分子、分母约分).把分母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有理化.二次根式的运算法则:≥0)).0,0(≥≥=⋅b a ab b a=a ≥0,b>0)n =≥0) 第十七章 一元二次方程17.1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般形式y=ax ²+bx+c (a ≠0),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ax 叫做二次项,a 是二次项系数;bx 叫做一次项,b 是一次项系数;c 叫做常数项 17.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开平方法,分解因式法 2.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配方法、求根公式法3.求根公式2b x a -±=:1222b b x x a a---=, = ; △=24b ac -≥0 17.3 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1.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 △>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2.反过来说也是成立的 17.4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1.一般来说,如果二次三项式2ax bx c ++(0a ≠)通过因式分解得2ax bx c ++=12()()a x x x x --;1x 、2x 是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的根2.把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时;如果24b ac -≥0,那么先用公式法求出方程的两个实数根,再写出分解式如果24b ac -<0,那么方程没有实数根,那此二次三项式在实数范围内不能分解因式 3. 实际问题:设,列,解,答第十八章 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18.1.函数的概念1.在问题研究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保持数值不变的量叫做常量2.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设为x 和y ,如果在变量x 的允许取之范围内,变量y 随变量x 的变化而变化,他们之间存在确定的依赖关系,那么变量y 叫做变量x 的函数,x 叫做自变量3.表达两个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数学是自称为函数解析式()y f x =4.函数的自变量允许取之的范围,叫做这个函数的定义域;如果变量y 是自变量x 的函数,那么对于x 在定义域内去顶的一个值a ,变量y 的对应值叫做当x=a 时的函数值 18.2 正比例函数 1. 如果两个变量每一组对应值的比是一个不等于零的常数,那么就说这两个变量成正比例 2.正比例函数:解析式形如y=kx (k 是不等于零的常数)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气质常数k 叫做比例系数;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域是一切实数3.对于一个函数()y f x =,如果一个图形上任意一点的坐标都满足关系式()y f x =,同时以这个函数解析式所确定的x 与y 的任意一组对应值为坐标的点都在图形上,那么这个图形叫做函数()y f x =的图像4.一般地,正比例函数y kx =(0)k k ≠是常数且的图像时经过原点O (0,0)和点(1,k )的一条直线,我们把正比例函数y kx =的图像叫做直线y kx = 5. 正比例函数y kx =(0)k k ≠是常数且有如下性质:(1)当k <0时,正比例函数的图像经过一、三象限,自变量x 的值逐渐增大时,y 的值也随着逐渐增大(2)当k <0时 ,正比例函数的图像经过二、四象限,自变量x 的值逐渐增大时,y 的值则随着逐渐减小 18.3 反比例函数1.如果两个变量的每一组对应值的乘积是一个不等于零的常数,那么就说这两个变量成反比例2.解析式形如(0)ky k k x=≠是常数,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其中k 也叫做反比例系数 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域是不等于零的一切实数 3.反比例函数(0)ky k k x=≠是常数,有如下性质: (1)当k >0时,函数图像的两支分别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一个象限内,当自变量x 的值逐渐增大时,y 的值则随着逐渐减小(2)当k <0时 ,函数图像的两支分别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一个象限内。
自变量x 的值逐渐增大时,y 的值也随着逐渐增大 18.4函数的表示法1.把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用数学式子来表达------解析法 2.把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用图像来表示------图像法 3.把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用表格来表示------列表法第十九章 几何证明19.1 命题和证明1.我们现在学习的证明方式是演绎证明,简称证明 2.能界定某个对象含义的句子叫做定义3.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其判断为正确的命题叫做真命题;其判断为错误的命题叫做假命题4.数学命题通常由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5.命题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是题设,那么后是结论 19.2 证明举例1.平行的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19.3 逆命题和逆定理1.在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题设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二第一个命题的结论又是第二个命题的题设,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命题叫做它的逆命题2.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也是定理,那么这两个定理叫做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叫做另一个的逆定理19.4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2、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19.5 角的平分线1、角的平分线定理: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2、逆定理:在一个角的内部(包括顶点)且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19.6 轨迹1、和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2、在一个叫的内部(包括顶点)且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3、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这个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19.7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定理1:如果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记为H.L )2.其他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对于直角三角形仍然适用 19.8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1.定理2: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2.推论1: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推论2: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条之骄傲便等于斜边的一般,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角等于3019.9 勾股定理1.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大于直角边2.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3.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一条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条边的平方和,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9.10 两点间距离公式1.如果直角坐标平面内有两点11(,)A x y 、22(,)B x y ,那么A 、B 两点的距离AB =八年级 下册第二十章 一次函数20.1 一次函数的概念1.一般地,解析式形如(0)y kx b k b k =+⋅≠是常数,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 一次函数的定义域是一切实数2.一般地,我们把函数y c =(c 为常数)叫做常值函数20.2一次函数的图像 1.列表、描点、连线2.一条直线与y 轴的交点的纵坐标叫做这条直线在y 轴上的截距,简称直线的截距 3.一般地,直线(0)y kx b k b k =+⋅≠是常数,与y 轴的交点坐标是(0,b ), 直线的截距是b4.一次函数y kx b =+(b ≠0)的图像可以由正比例函数y kx =的图像平移得到 当b >0时,向上平移b 个单位,当b <0时,向下平移b 的绝对值个单位 5.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之间的关系(看图) 20.3一次函数的性质1. 一次函数(0)y kx b k b k =+⋅≠是常数,具有以下性质:当k >0时,函数值y 随自变量x 的值增大而增大 当k <0时,函数值y 随自变量x 的值增大而减小 一次函数()0y kx b k =+≠0b >0b =0b <0k >0k <①如图所示,当k >0,b >0时,直线经过第一、二、三象限(直线不经过第四象限); ②如图所示,当k >0,b ﹥O 时,直线经过第一、三、四象限(直线不经过第二象限); ③如图所示,当k ﹤O ,b >0时,直线经过第一、二、四象限(直线不经过第三象限); ④如图所示,当k ﹤O ,b ﹤O 时,直线经过第二、三、四象限(直线不经过第一象限). 20.4一次函数的应用1.利用一次函数及图像解决实际问题第二十一章 代数方程21.1一元整式方程1.12ax =(a 是正整数),x 是未知数,a 是用字母表示的已知数。
于是,在项ax 中,字母a 是项的系数,我们把a 叫做字母系数,我们把a 叫做字母系数,这个方程是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2.如果方程中只有一个未知数且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 那么这个方程叫做一元整式方程3.如果经过整理的一元整式方程中含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是n (n 是正整数),那么这方程就叫做一元n 次方程;其中次数n 大于2的方程统称为一元高次方程,本章简称高次方程 21.2二项方程1.如果一元n 次方程的一边只有含未知数的一项和非零的常数项,另一边是零,那么这样的方程就叫做二项方程;一般形式为0nax b +=(0,0a b ≠≠,n 是正整数) 2.解一元n (n >2)次二项方程,可转化为求一个已知数的n 次方根 3.对于二项方程0nax b +=(0,0a b ≠≠)当n 为奇数时,方程有且只有一个实数根当n 为偶数时,如果ab <0,那么方程有两个实数根,且这两个根互为相反数;如果ab >0,那么方程没有实数根21.3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1.解分式方程,可以通过方程两边同乘以方程中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转化为正式方程来解2.注意将所得的根带入最简公分母中检验是否为增根(也可带入方程中)3.换元法可将某些特殊的方程化繁为简,并且在解分式方程的过程中,避免了出现解高次方程的问题,起到降次的作用 21.4无理方程1.方程中含有根式,且被开方数是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这样的方程叫做无理方程 2.整式方程和分式方程统称为有理方程3.有理方程和无理方程统称为初等代数方程,简称代数方程4.解简单的无理方程,可以通过去根号转化为有理方程来解,解简单无理方程的一般步骤 5.注意无理方程的检验必须带入原方程中检验是否为增根21.5二元二次方程和方程组1.仅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二元二次方程 2.关于x 、y 的二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220ax bxy cy dx ey f +++++=(a 、b 、c 、d 、e 、f 都是常数,且a 、b 、c 中至少有一个不是零;当b 为零时,a 与d 以及c 与e 分别不全为零)3.仅含有两个未知数,各方程是整式方程,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