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看孙培青主编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8章 明朝的教育

第8章明朝的教育1.述评明朝的文教政策及其具体表现。
答:(1)文教政策明太祖朱元璋深刻地认识到学校教育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
因此,早在立国之初,就确立了“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文教政策。
(2)具体表现①广设学校,培育人才明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学校教育。
在中央,明朝便有南北两个国子监,同时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学校,从而从京师到郡县以及乡村地区,建立起了学校教育网络。
明初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个朝代。
②重视科举,选拔人才明朝选拔人才的制度原来主要有两种:荐举和科举。
后科举日重,荐举日轻,士人都以科举登进为荣,而荐举则名存实亡。
科举日益成为明朝最主要的选士制度。
明朝科举同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
“科举必由学校这样,科举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学校以科举考试为目的,两者紧密结合,共同为当时的社会政治服务。
③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明朝统治者广设学校,重视科举,是为了培养和选拔他们所需要的治术人才。
因此,在积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同时,也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重要的有以下三点:a推崇程朱,删节《孟子》;b严格管理学校,禁止学生议政:c屡兴文字狱。
2.明朝官学制度具有哪些主要特点?答:明朝官学按其设置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类,官学体制较为完备。
明朝官学制度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作为最高学府的国子监有许多新发展①放松学生入学资格的限制,根据学生的不同来源,分为举监、贡监、扇监和例监等;②创立监生历事制度,使学校培养人才与业务部门使用人才直接挂钩,有利于促进学校教学,提高人才素质;③实行积分法,使起源于宋,发展于元的这一方法,更为完善。
(2)地方官学得到空前发展官学不仅按地方行政区域设学,而且也按军队编制设学,“教武臣子弟”,还在全国谷物财货集散地和土著民族聚居地设学。
因此,明朝地方学校的普及,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朝代。
(3)社学制度更趋完善社学产生于元朝,明朝继承和发展了元朝的社学制度,大加提倡,在全国城镇和乡村地区广泛设立,并在招生择师、学习内容、教学活动等方面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成为对民间儿童进行初步文化知识和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11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第11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1.概述维新教育的发展过程和基本内容,它对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有何历史意义?答:洋务运动开始后,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以及近代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中国思想界涌动着一股资产阶级启蒙思潮,即人们常说的早期改良主义思潮。
以及后来应用西方思想进行维新运动,并把这种思想指导实践改革活动的维新派,他们在对社会的改良过程中也触及到教育领域。
(1)维新教育的发展过程和基本内容维新教育的发展过程包括三个主要阶段,即早期改良派阶段、维新教育实践阶段以及维新变法时期,在每个阶段都独立提出自己的教育思想,并付诸实践。
其基本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早期改良派维新教育总的特点是渐次推进的,以薛福成、郑观应、马建忠等为代表的早期改良派在改革封建传统教育制度,培养新型人才上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实现整体改革方案,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改革科举制度、建立近代学制、倡导女子教育等。
○2维新教育实践维新派普遍认为改革教育、培养新式人才是实现变法维新的基础,因此,维新教育实践活动便成为维新运动的基本内容。
主要措施包括:兴办学堂,一类是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为培养维新骨干、传播维新思想而设立的学堂,另一类学堂是在办学类型与模式、招生对象、教学内容等某个或某些方面对洋务办学观念有所突破,领风气之先的学堂;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维新派还通过创办各种学会和发行报刊来宣传维新思想,主要有《万国公报》、《强学报》、《时务报》等。
○3维新变法运动维新变法针对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设立京师大学堂,对大学堂的性质、办学宗旨、课程、入学条件、学成出身、教习聘用、机构设置、经费筹措及使用都作了详细规定;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制度,设立经济特科,以选拔维新人才;讲求学习西学,普遍建立新式学堂,计划设立铁路、农务、茶务、蚕桑等实业学堂,广派人员出国游学游历,设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奖励开设报馆,开放言论,书籍、报纸免税等。
(2)维新教育的历史意义○1早期改良派的教育思想启蒙,导致甲午战争后维新教育思潮的一触即发,并迅速转化为维新教育运动。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

中国教育史精简笔记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原始社会的生活和教育的起源原始教育的特点: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如下几个特点:①原始社会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因此教育也没有阶级性。
②原始社会教育的目的是为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服务:基本内容是传授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以及社会生活常识。
③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没有专门人员和专门机构④教育手段是通过语言,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⑤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⑥教育还没与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二、古代学校的萌芽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①社会生产日益发展,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和受教育。
②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③文字的产生,文化知识更加丰富,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这就有必要和可能建立有组织的计划的专门教育机关。
“成均”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夏商的教育①夏代的教育已经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教育工作是国家的重要事务,由国家机构中的六卿政务官之一的司徒主管教化;实行教育职能的场所:序、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为能射善战的武士;教育内容另一重要方面是宗教教育;人伦道德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总之在奴隶社会初期,国家已把教育事务作为行政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司徒负责管理教化,教育机构与政治行政机构结合,有国都的学校也有地方的学校,开始有了等级层次,教育为政治服务,突出表现在教育目的要培养奴隶主贵族的武士,教育内容重视军事训练;②商代的教育商代有成熟的文字可作为教育手段;商代已根据不同年龄,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实际划分了教育阶段;商代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军事教育、礼乐教育、书数教育;二、西周的教育①西周的社会学在官府: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②西周的学校制度:大概可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1、国学西周的“国学”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

精彩摘录
人类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要符 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教育的基本方式为身教与言传 历史特征就是“学在官府 “庠”、“序”、“校” 养老和教学兼行的机构“庠” 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为能射善战的武士。 乡学设立于闾的称为“塾”,设立于党的称为“庠”,设立于州的称为“序”,设立于乡的称为“校”。 其目的是培养尊神重孝勇敢善战的未来统治者。 能按儿童年龄的发展提出不同要求,家庭教育的过程有较明显的计划性。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孙培青所著的《中国教育史》(第3版)的考生,也 可供各大院校学习中国教育史的师生参考。教育类国内外经典教材习题详解系列是一套全面解析当前国内外各大 院校教育类权威教科书的辅导资料。我国各大院校一般都把国内外通用的权威教科书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专 业课程的参考教材,这些教材甚至被很多考试(特别是硕士和博士入学考试)和培训项目作为指定参考书。这些 国内外优秀教材的内容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但课(章)后习题一般没有答案或者答案简单,这给许多读者在学 习专业教材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我们有针对性地编著了一套与国内外教材配 套的复习资料,整理了各章的笔记,并对课(章)后的习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孙培青主编的《中国教育史(第3 版)》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中国教育史权威教材。作为该教材的学习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每章的复习笔记以孙培青主编的《中国教育史(第3版)》为主,并结合国内 其他著名的中国教育史教材对各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主要对孙培青主编的《中国教育史(第3版)》的 课后思考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3.精选考研真题,补充难点习题。 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全国统考和部分院校近年的中国教育史考研真题和相关习题,并提供 了详细的答案。所选考研真题和习题基本体现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突现当前热点。本书 的笔记整理了部分高校老师讲授中国教育史的讲义和上课笔记,而习题解答则参考了国内外教材的配套资料和相 关参考书,如有不妥,敬请指正,在此表示感谢。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第四版读书笔记怎么写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第四版读书笔记怎么写摘要:1.了解《中国教育史》第四版的内容和结构2.掌握孙培青的观点和教育思想3.确定读书笔记的写作目的和要点4.详细撰写读书笔记5.结论正文:《中国教育史》是孙培青教授所著的一部关于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书籍。
第四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补充,内容更加丰富和全面。
本书从原始时期的教育开始,一直讲述到现代教育的发展,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教育的演变过程。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教育的历史变迁,并为之自豪。
孙培青教授在这本书中,详细地分析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教育特点和教育制度。
他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系统地总结了各个时期的教育特点。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对中国教育的历史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孙培青教授还提出了许多独到的教育观点,如“教育为民”、“教育为国家”等,这些观点对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撰写《中国教育史》第四版的读书笔记时,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写作目的和要点。
我的目的是通过学习这本书,了解中国教育的历史发展,掌握孙培青教授的教育思想,并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
因此,我在读书笔记中详细地记录了每个历史时期的教育特点,以及孙培青教授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思想。
在详细撰写读书笔记的过程中,我首先介绍了《中国教育史》第四版的内容和结构,以便让读者了解本书的基本情况。
接着,我按照历史时期的顺序,分别阐述了各个时期的教育特点和教育制度。
在讲述每个时期时,我注重引用孙培青教授的观点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反映他的教育思想。
此外,我还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对孙培青教授的教育观点进行了反思和评价。
在结论部分,我总结了《中国教育史》第四版的主要观点和教育思想,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我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借鉴历史的经验,积极地实践孙培青教授的教育思想,为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做出贡献。
总之,《中国教育史》第四版是一本研究中国教育历史的重要著作。
【精选资料】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重点总结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重点总结第1章原始时期的教育原始时期的教育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原始人群阶段,人类的教育刚产生,仅是不成熟的雏形;二是氏族公社阶段,教育得到发展,它的特点较为显著,能体现原始社会教育的本质。
氏族公社末期,在教育上出现了阶级差别,将向阶级社会的教育过渡。
原始社会的教育以氏族公社阶段的教育为代表,其特点如下:第一,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氏族公社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公社成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和集体生产劳动的需要,为了身心发展的需要,接受教育训练。
集体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人人都具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第二,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
原始社会所积累的经验知识虽然有限,但所学习的知识经验是多方面的,不仅要学习制造生产工具的经验,还要学习公共生活的规范,接受原始的艺术教育和原始的宗教教育。
这些是参加氏族社会生活所不可少的。
第三,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教育活动与社会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生活教育。
教育是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第四,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有声语言作为氏族成员之间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成为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
凡是生产、生活经验的传授,公共生活规范的培养,都是利用口耳相传,并结合实际动作的示范和模仿。
当时还没有比言传身教更为有效的教育手段。
第五,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由于男女生理、体质的差异,故有男女分工。
男女所从事的社会劳动不同,所接受的教育也有区别。
男的劳动侧重于狩猎、农耕、放牧;女的劳动侧重于采集、种植、家务、纺织。
男女分别劳动,为适应这种需要,也分别进行教育。
第六,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由于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多数的教育活动是分散进行的,随时随地开展教育性活动。
负责教育的是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长者为师,对年青人进行知识经验的传授,但他们还不是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讲解

1、为什么说学校的产生是奴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产物?(1)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体脑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2)政治上,国家的形成,提出了进行贵族教育的必要性。
(3)文化上。
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六、论述题2、试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1)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2)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3)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4)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5)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3.评析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
"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
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①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②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
但是,这一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古代教育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①过于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官本位"的传统观念;②以名利为诱饵,使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入学读书始,就产生严重的功名意识,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观念。
五、名词解释题1、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5章 魏晋商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5章魏晋商北朝时期的教育1.试述魏晋时期教育制度方面出现的新变化。
答:魏晋时期的教育事业,总体上呈衰落景况,但仍有许多值得后世承继的教育特色和教育成就,在教育制度上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专科教育得到发展。
设了律学、书学、算学、文学、医学等实用学科的学校,丰富了封建教育制度的内容,也拓展了教育的职能,使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地方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不仅普遍设置州郡学,而且建立了州郡学校教育制度,这是我国正式实行地方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
(3)私学得到发展,并成为教育的台柱。
私学多为名师大儒开办,不仅质量与规模超过官学,而且分布面更广,类型多样化。
(4)家庭教育得到重视。
士族十分重视家族教育,并以家学为专业,出现了许多儒学世家,家训、家诫等有关家教的著述也大量出现。
(5)落后地区文化教育事业起步与发展。
当时随着人口大迁移,文化教育也南迁西移,这样促进了文教事业在落后区域的传播与发展。
(6)少数民族教育的兴盛。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重视儒学教育,大力发展学校教育事业,这些措施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准,加速了这些地区的封建化进程,促使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融合,形成共同的文化、思想。
2.比较南北朝学校教育之异同。
答:南北朝时期处于长期的分裂和朝代更替的过程中,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包括北魏、北齐、北周。
南北朝之间的教育既具有共同点,又具有不同点,具体分析如下:(1)南北朝教育的相同点①南北朝的各个朝代中,都注重对教育的发展和兴盛,推进教育体制的完善,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来一个较为完善的教育体制,保障教育的质量和进步。
同时由于朝代的更替,战乱的发生,学校教育处于时断时续的状态,在乱世中也没有发挥出自身的正常作用。
②南北朝无论中央官学,还是地方官学,都崇尚学校教育中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基本上是以经学为主要教授内容。
③不论南朝还是北朝,都盛行博涉的学风,以至罕有纯粹的儒门学者,官学学官也大多为博学洽闻之士,这是与汉代学风不同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史看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外国教育史看吴式颖著:《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教育学原理你可以看看十二所院校合编的《教育学基础》袁振国的《当代教育学》王汉澜和王道俊编的《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你可以看看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陈奇、刘汝德主编的《当代教育心理学》还有本是冯忠良的《教育心理学》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看一本就可以了就是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到时候看解析大纲就成了啊
1、教育学原理
王道俊、王汉澜著:《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2004年重印
黄济、王策三著:《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1996年重印
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2004年重印
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教育史
王炳照等著:《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吴式颖著:《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叶澜著:《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裴娣娜著:《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袁振国著:《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教育心理学
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