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常用典故汇总

合集下载

文言文中的典故初中语文知识点详解

文言文中的典故初中语文知识点详解

文言文中的典故初中语文知识点详解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许多典故。

掌握这些典故,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古代文化的了解,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

本文将详细解析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典故,希望读者能通过本文的阅读,进一步加深对初中语文知识点的理解。

1. 众矢之的典故源自《左传·昭公九年》:“故君子不矜其谋,众矢之的。

”意为“君子不去夸耀自己的智谋,使众人以自己为攻击的目标。

”这句话出自《左传》之中,是描写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昭公的故事。

昭公在决策时,不独断专行,而是根据他人的意见作出决策,以免个人的智谋给国家带来坏处。

所以说,君子不矜夸自己的智谋,以免成为众人攻击的目标。

2. 姑息养奸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姑息养奸,必有后患。

”意为“纵容恶势力必将带来恶果。

”这句话的用法告诫人们不能纵容恶势力,否则必将导致后患。

在《史记》中,项羽忌惮刘邦的威胁,因此纵容韩信等人的作为,但最终导致了项羽的覆灭。

3. 纸上谈兵典故出自《唐·韩愈·原道》:“博闻强志,谓经书可研纸上,剖符虞舆决河渠,便有大略。

”意为“博览群书,以为通过纸上研究经书,就能剖析方位,决定政治和水利,这是错误的理论。

”这句话是韩愈批评南唐末年学者谢枋得的言论。

他认为,纸上谈兵只是空谈而已,理论与实践是相互联系的,不能片面追求纸面上的知识。

4. 杞人忧天典故源自《战国策·齐策一》:“杞人忧天,日以疑神。

”意为“杞国的人民没有天灾,却整天忧虑,因此他们常常怀疑上天有什么不好的威胁。

”这句话是形容人们无端地疑神疑鬼,对未来的担心过度。

这个典故中,杞国的人民因为没有实际的威胁,却整天忧虑,是一种无谓的担心。

5. 大智若愚典故出自《论语·颜渊》:“以大矛不敢取小矛,于有所闻而未之见。

”意为“有很高的才智,却像愚人一样谨慎小心。

”这句话是指有智慧的人在做事时常常谨慎小心,不把其他人看不起,也不轻易张扬。

初一上册历史典故分类

初一上册历史典故分类

初一上册历史典故分类
以下是部分初一上册历史典故分类:
1. 秦始皇统一六国:秦始皇是中国的第一个皇帝,他通过强大的军事和政治手段统一了战国时期的六个国家,建立了秦朝。

这个事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统一时代。

2. 焚书坑儒:秦始皇为了推行儒家思想,下令焚烧除秦史和法家以外的所有书籍,并坑杀了数百名儒生。

这个事件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浩劫之一,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鸿门宴:刘邦和项羽在秦朝灭亡后争夺天下的故事中,项羽设宴邀请刘邦,意图在宴会上杀死刘邦。

这个事件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斗争之一,对汉朝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王莽篡汉:新朝皇帝王莽通过篡夺汉朝政权,建立了新朝。

这个事件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王莽试图通过改革来挽救社会的动荡,但他的改革最终失败了。

5. 光武中兴:汉光武帝刘秀在王莽篡汉后重新建立了汉朝,并实现了政治和经济的复兴。

这个事件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复兴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事件之一。

以上是部分初一上册历史典故分类,这些事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初一部分典故

初一部分典故

【知音】: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伯牙和钟子期间的故事。

伯牙(原姓俞,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

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

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

就摔破了琴,以谢子期知音之情,终身不再弹。

【汗青】:来源于古时侯人们用来记事的竹简,是采用青色的竹子,用火烤得竹板冒出水分,这样较容易书写,因此后世把著作完成叫做汗青。

【桃李】:来源于春秋时期子质和简子的典故。

据汉朝《韩诗外传》记载,春秋时,魏国有个叫子质的大臣,他得势时曾保荐过很多的人。

后丢官只身跑到北京,见到一个叫简子的人,向他发牢骚,埋怨自己过去培养的人在危难时不肯帮助他。

简子听后笑着对子质说:春天种了桃树和李树,到夏天可在树下纳凉休息,秋天还可吃到可口的果实。

可是,如果你春天种的是蒺藜,到夏天就不能利用它的叶子,而秋天它长出来的刺倒要扎伤人。

你过去培养、提拔的人都是些不值得保荐的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就象种树一样,应先选好对象,然后再培植啊!简子用比喻批评子质培养人才不当。

故后人就把培养人才叫做“树人”;把提拔培养的优秀人才叫做“桃李”。

【古稀】:孔子。

我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明,六十耳耳顺,其实而知天命。

来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杜甫吟咏道:“人生七十古来稀。

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

”【孩提】:来源于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

孩者,小儿笑也。

”提着篮子。

两三岁。

【桃园】:来源于三国时期刘备、关羽、张飞结义的典故。

汉献帝时。

天下混乱。

盗贼蜂起。

刘备(皇室宗亲刘备)。

关羽(关云长家住山西蒲州)。

张飞(翼德,市场里卖猪肉的张飞)三人志同道合。

在张飞家的桃园结拜为义兄弟。

刘备为始。

关羽次之。

张飞为弟。

初中生必知的100个文学典故,初中三年都有用,中考必备!

初中生必知的100个文学典故,初中三年都有用,中考必备!

初中生必知100个文学典故,初中三年都有用1、炎黄子孙: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

2、禅让制: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儿子丹朱,诸侯不拜丹朱却拜舜,推舜为帝。

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3、鲧(gǔn)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4、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5、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是历史上著名暴君,“桀犬吠尧”、“桀骜不驯”都出于此人。

6、“汤”以“网开一面”展示他仁慈,并取得了黎民百姓拥戴,后打败夏桀,灭夏建商;汤又名成汤,是尧舜时期契后裔。

7、“伊尹”是商王朝开国功臣,也是中国第一位贤臣,历史上被视为臣道楷模,后辅佐“外丙、仲壬、太甲”三王执政,亲作《伊训》、《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8、我国最早文字甲骨文就是从商朝开始。

9、商第三十代大王纣和夏桀一样是典型暴君,历史上有“桀纣”并称。

纣创造了“炮烙”、“虿(chài)池”等刑罚,造“鹿台、酒池、肉林”,劳民伤财,草菅人命。

10、姬昌,后人尊称周文王,实施仁政,有太颠、辛甲大夫、闳(hóng)夭、散宜生等贤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辅佐下奠定了灭商基础,著有《周易》,将八卦演为64卦,并做卦辞、辞。

11、殷商“谗言进用,忠良远黜”,比干被挖心、萁子装疯、微子出走,周武王兴兵伐纣,奴隶倒戈,纣王鹿台自焚,奸臣恶来、费忠被斩首,殷商灭亡,周王朝诞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齐、周公旦(武王兄弟)在鲁,后有周公辅成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典故。

12、周幽王千金难求妃子(褒姒)笑,烽火连台戏诸侯,付出了沉重代价,国都镐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初中古诗词中常见文学典故全汇总!

初中古诗词中常见文学典故全汇总!

初中古诗词中常见文学典故全汇总!1、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典故】归雁:源自“雁足传书”的故事。

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

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朝廷据此通过外交途径把他接了回来。

2、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典故】铜雀:即铜雀台。

是曹操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立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

相传曹操消灭袁绍兄弟后,夜宿邺城,半夜见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得铜雀一只。

荀攸言昔舜母梦见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

曹操大喜,于是决意建铜雀台于漳水之上,以彰显其平定四海之功。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典故】子规:又叫杜鹃,布谷鸟的别称。

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啼声如“不如归去”。

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

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典故】八百里:据《世说新语》载,晋王恺有牛名”八百里驳”,十分珍视。

王济指牛作赌注,与王恺比射,王济获胜,杀牛作炙。

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

的卢:一种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

相传刘备曾在荆州遭敌将追杀,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

霹雳:指雷声,此处比喻射箭时的弓弦声。

语出《北史·长孙晟传》:“突厥之内,大畏长孙总管,闻其弓声,谓为霹雳。

”5、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初中文言文常用典故归纳

初中文言文常用典故归纳

初中文言文常用典故归纳在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中,典故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

典故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引用古代典籍、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故事,常常用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化内涵。

掌握文言文常用典故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还能够提升我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下面将对一些常见的初中文言文常用典故进行归纳和解释。

1. 齐东野语这个典故源于《孟子·公孙丑上》。

齐纨素是一位美女,因为长得迷人,所以齐国的贵族们都前去观赏她。

有一次,一位高官怕齐纨素嫁给别人,就让她隐退。

齐纨素收到了礼物,但她觉得这违背了君子的道德,就下了这样的断语:“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这句话后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美德和恶德会在不同场合中传播开来的道理。

2. 东施效颦这个典故源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东施是一个长得让人讨厌的女人,但她却模仿西施的妖娆表情,结果一时间受到了众人的赞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盲目地追求时尚和跟风,而应该坚持做自己,保持真实的态度。

3. 吕洞宾三卧岳阳楼这个典故源自《花木兰辞》。

吕洞宾是道教教派中的一位神仙,据说他曾经在岳阳楼上三次卧观日出。

这个故事的主要意义是告诉人们要有毅力和坚持,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4. 刻舟求剑这个典故源自《列子·汤问》。

故事中,一个人将剑遗忘在船上,但当他刻船的地方找到剑时,他却认为这是他的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固守旧观念,要随时调整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行动方式。

5. 杨探花招亲这个典故源自《西游记》。

杨探花在大街上看到一个人,认为他是一个美女,就跟随她去相亲。

结果,他发现那个人其实是一个男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易相信外表,要用理智去判断一个人的品质和性格。

6. 坐井观天这个典故源自《庄子·逍遥游》。

故事中,一个人住在一个井里,只能看到井口的一片天空,以为这就是整个世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局限而对外面的世界产生误解。

要保持广阔的眼界和积极的思维,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

初中历史100条典故历史常识

初中历史100条典故历史常识

初中历史100条典故历史常识壹1、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

2、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不拜丹朱却拜舜,推舜为帝。

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3、鲧(gun)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4、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5、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e)”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尧”、“桀骜不驯”都出于此人。

6、“汤”以“网开一面”展示他的仁慈,并取得了黎民百姓的拥戴,后打败夏桀,灭夏建商;汤又名成汤,是尧舜时期契(qi)的后裔。

7、“伊尹”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第一位贤臣,历史上被视为臣道的楷模,后辅佐“外丙、仲壬(ren)、太甲”三王执政,亲作《伊训》、《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8、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刻在龟板上的甲骨文9、商第三十代大王纣和夏桀一样是典型的暴君,历史上有“桀纣”并称。

纣创造了“炮烙”、“虿(chai)池”等刑罚,造“鹿台、酒池、肉林”,劳民伤财,草菅人命。

10、姬昌,后人尊称周文王,实施仁政,有太颠、辛甲大夫、闳(hong)夭、散宜生等贤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辅佐下奠定了灭商的基础,著有《周易》,将八卦演为64卦,并做卦辞、辞。

贰11、殷商“谗言进用,忠良远黜(chu)”,比干被挖心、萁(qi)子装疯、微子出走,周武王兴兵伐纣,奴隶倒戈,纣王鹿台自焚,奸臣恶来、费忠被斩首,殷商灭亡,周王朝诞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齐、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鲁,后有周公辅成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

中国100个常见典故-初中

中国100个常见典故-初中

中国100个常见典故011、夸父逐日:追求真理、理想信念、献身精神等。

2、神农尝百草:开拓创业、勇于实践、不断探索等。

3、精卫填海:矢志不渝、持之以恒、敢于奋斗等。

4、尧舜禅让天下:可以论证出于公心、选贤举能、欣然让位等。

5、大禹治水:奉献精神、公而忘私、勇于实践等。

6、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眷恋故园、忠贞气节等。

7、周文王礼遇姜子牙:礼贤下士、起用人才等。

8、周公吐哺:当政者心怀天下、延揽贤士等。

9、周成王桐叶封第:言而有信、谨言慎行等。

10、曹刿论战:知彼知己,审时度势、一鼓作气等。

11、管仲、鲍叔牙之交:人的诚挚友谊、信任、彼此关怀等。

12、董狐的直笔:耿直仗义、不畏权势、实事求是、忠于职守等。

13、晏子使楚:不卑不亢、聪明机智、维护人格国格等。

14、赵简子与中山狼:不辨敌友、忘恩负义、以怨报德等。

15、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奋发图强等。

0216、鲁班发明锯子:类比思维、触发灵感、造福后世等。

17、孙武操练女兵:严于律令、整军经武效果惊人等。

18、西门豹治邺:破除迷信、革故鼎新、兴利除弊等。

19、商鞅变法:改革求新、富国强兵、动机与效果背反等。

20、邹忌讽齐王纳谏:进谏纳谏、广开言路、勇于接受批评等。

21、孙膑、庞涓斗智:气量之宽窄、智谋之高下等。

22、孟尝君养士:重视人才、招贤纳士、一技之长皆有用等。

23、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突破传统、努力学习引进等。

24、孟子母亲择邻而居:正确引导子女、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等。

25、冯谖孟尝君狡兔三窟:居安思危、深谋远虑、留有后路等。

26、庄子谈庖丁解牛:得其要道、掌握规律、应刃解难等。

27、李冰修都江堰:功在当代、泽及后人、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等。

28、扁鹊见蔡桓公:病须早治、讳疾忌医、后患无穷等。

29、苏秦悬梁刺股:立志自强、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等。

30、田单以火牛阵攻燕:不屈不挠、智勇抗敌、创新开拓等。

0331、廉颇与蔺相如:大智大勇、改过从善、团结保国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常用典故汇总,提升语文素养必备!初中生都在看,速进1、钱可通神唐朝宰相延赏有一次过问一场冤狱,要有关狱吏十天查明判决。

第二天一早,他见案头放着一份小贴子,上写:“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

”他大怒,把案子催得更紧。

第三天,又见有小帖子,写明“钱五万贯”。

他更加光火了。

要求两天结案。

第四天,又见小帖子,写明“钱十万贯”。

这一下,他气馁了,说道:“钱到十万,已可通神,我还管得了吗!”(见唐固《幽闲鼓吹》)后以“钱可通神”极言钱的诱惑力之大。

2、骑猪唐朝武则天时,河王武懿宗,率军去州一带打仗。

懿宗听说敌方有数千骑从北而来,便弃甲而逃,其实当时双方相距还有七百里之遥。

后来懿宗回师京都,置酒庆功。

元一在武则天面前写诗嘲笑他,有“忽然逢着贼,骑猪向南窜”之句。

武则天问:“懿宗难道没有马吗?为什么要骑猪?”元一说:“骑猪是是夹豕走也。

”按:豕即猪,豕与屎同音,夹豕走,意思是来不及大便,夹着大便就逃走。

(见唐孟棨《本事诗•嘲戏》、唐鷟《朝野佥载》卷四)后以骑猪指仓皇逃跑。

3、鸟尽弓藏把鸟射完以后,弓就用不着了。

汉高祖邦的妻子吕后怀疑信谋反,把他抓起来。

信说:“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现在天下已定,我是应该死了。

”(见《史记•侯列传》)又《越王勾践世家》也载有蠡的话:“飞鸟尽,良弓藏。

”后以“鸟尽弓藏”为事后拋弃有功之人的典故。

4、屏风误点三国时,不兴给权画屏风,不小心,误点了一滴墨,便将它画成一只苍蝇。

权看到后。

以为是真苍蝇,用手去赶它。

(见唐彦远《历代名画记•不兴》)后以“屏风误点”形容画艺高超。

5、蒲柳先秋晋代人顾悦之与简文帝同岁,但头发早白了。

简文帝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说“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姿,经霜弥茂。

”意思是我像蒲草与柳叶一样,一到秋天就萎落;你像松树和柏树,虽然经历霜雪,却越来越茂盛。

简文帝说他答得很好。

(见《世说新语•言语》《晋书•顾悦之传》)后以“蒲柳先秋”为体质弱的典故。

6、弃席春秋时,晋国的重耳在外流亡二十年,不少人跟随他出生入死。

后来,他加国为晋文公。

在途经黄河边时,下令把原来的生活用品如席蓐(卧具)笾豆(食具)等都丢掉。

凡是手足胼胝,面目黧黑的人都走在后面。

跟随他流亡的人中有个叫咎犯的听后大哭。

重耳问他:“回国应该高兴,你为什么要哭呢?”咎犯说:“你所丢弃的,正是流亡中赖以生活之物和出生入死的功臣,我能不感到悲哀吗?”重耳当即收回成命,表示永不拋弃故旧。

(见《非子•外储说左上》)后以“弃席”比喻对下属故旧弃置不用。

7、黔娄被春秋时,齐国贤者黔娄善于韬略,能退敌兵,国人对他很敬重。

鲁恭公请他为相,齐威王聘他为卿士,他都不去。

他非常穷困,死后因被子太小,连遗体都盖不住,孔子的学生曾子,建议他的妻子把被子斜过来盖,他妻子说:“宁可正而不足,也不能斜而有余。

”(见汉向《列女传•鲁黔娄妻》、晋皇甫谧《高士传•黔娄》)后以“黔娄被”为清贫的典故。

8、墙东窥宋战国时的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说道:登徒子在楚王面前说宋玉好色,宋玉否认了,并且说:天下的美色,没有能比得上我家东邻的女子,她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傅粉则太白,涂朱则太红。

但她登墙偷看我三年,我至今都没有动心。

后以“墙东窥宋”为美女多情的典故。

9、乔迁《诗经•小雅》里有一首《伐木》诗,开头四句是:“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意思是:砍伐树木,丁丁丁;鸟儿鸣叫,嘤嘤嘤。

它们飞出深谷,迁上高高的树林。

按:唐代以后,都把诗中的鸟认作黄莺,后以“乔迁”、“莺迁”为迁居或升官的贺词。

10、青白眼晋代的阮籍能为青白眼,凡遇到他喜欢或尊敬的人就用青眼,即眼睛正视,眼珠在中间。

遇到他讨厌或轻视的人就用白眼,即眼珠向上或向旁边看。

他母亲死后嵇喜来吊丧,他用白眼,嵇康来吊丧,他用青眼。

(见《晋书•阮籍传》)后以“青白眼”表示对人尊敬、重视或轻视、憎恶。

11、蘧(qú)轮春秋时卫国大夫蘧轮,字伯玉,有很好的名声。

一次,卫灵公和夫人夜坐,听到车声辚辚,到宫门附近就听不见了,过了一会儿,在宫门的另一边又响了起来。

卫灵公问夫人:“这是谁的车子?”夫人说:“一定是蘧伯玉的。

”灵公问何以见得。

夫人解释说:“只有像他这样的人才会夜间行车也不失礼,过宫门而下车。

”卫灵公派人去查看,果然是蘧伯玉。

(见汉向《列女传•卫灵夫人》)后以“蘧轮”为称颂贤臣的典故。

12、屈谷巨瓠古代寓言:宋人屈谷去拜见齐居士田仲,说道:“我听说先生不恃人而食(不依赖别人生活)。

现在我有巨瓠(一种瓜)坚硬的像石头,又厚又没有窟窿,想拿来献给先生。

”田仲说:“瓠是用来盛东西的,而你的瓠,却厚而无窍,又硬得像石头,剖不开来,我拿来做什么用呢?”屈谷说:“是的,无益于人之物,我只好把它丢了。

”其实,屈谷是借此讽刺田仲自称不恃人而食,但也无益于人之国(宋国),属于坚瓠之类。

(见《非子•外储说左上》)后以“屈谷巨瓠”、“坚瓠”比喻无用之物或无用之人。

13、如皋射雉春秋时,祁国大夫贾辛,相貌丑陋。

妻子却很美,妻子嫌他丑,三年不言不笑。

后来贾辛为妻子驾车如皋(到皋泽去),打猎,射中一只雉鸡。

妻子见他有本事,才开笑口讲话。

贾辛感慨地说:“人实在少不了本事,我如果没有这点射技,你就一直不言不笑下去了。

”(见《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后以“如皋射雉”为一技之长可以发挥作用的典故。

14、襦袴欢声东汉人廉,字叔度,曾经任蜀郡太守,有惠政。

(有很好的政绩),百姓为他作了这样的歌:“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

平生无襦今五袴。

”意思是:廉叔度啊,你早就该来了,你来了以后,不禁止我们开夜工,我们都安心劳动。

过去,我们短衣没有一件,现在我们裤子都有五条了。

(见《后汉书•廉传》)后以“襦袴欢声”为称颂太守一级地方官惠政的典故。

15、孺子牛孺子,小孩子。

春秋时的齐景公喜爱小儿子荼,曾经自己两手着地当作牛,口里衔着绳索,让荼骑在背上玩耍。

荼玩得高兴,一不小心,从“牛背”上滚下来,绳子把齐景公的牙齿拉断了。

(见《左传•哀公六年》)后以“孺子牛”比喻为大众谋利益而不惜献身的人。

16、倾盖论交春秋时,孔子在郯地的路上遇见程子,两人停车交谈,车盖靠得很近,因为意见投合,一谈就是一整天。

(见《孔子•杂训》)后以“倾盖论交”形容志同道合、一见如故。

17、青鸟传书传说汉武帝有一次在承华殿,见有青鸟从西方飞来,集于殿前。

汉武帝就此事问朔。

朔说:“这是西王母要来了,它们是先来报信的。

”不久,西王母果然来了,有两青鸟如鸾,夹侍其旁。

(见《汉武故事》)后以“青鸟传书”比喻传信,以“青鸟”比喻传信的使者。

如:“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情为探看”。

18、青钱万选唐代著名传奇小说《游仙窟》作者鷟所作的诗文,不仅流行国,连日本、新罗使者也纷纷前来购求。

他曾八次应试,都登科甲。

当时有个叫员半千的人说鷟的“文词如青铜钱,万选万中。

”世人因此称他为“青钱学士”,后以“青钱万选”为文才出众的典故。

19、请缨汉武帝派终军去劝说南越(亦作“粤”)王来朝,终军请求给他一根长缨,表示一定要把南越王缚回来。

后来,他果然不出所料说服南越王归汉。

(见《汉书。

终军传》)后以“请缨”为投军报国或要求给以重任的典故。

如词:“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20、染指春秋时,国大臣子公每逢食指动起来,就会吃到好东西。

灵公知道这件事,有一次赐大家吃鼋肉,故意不给子公吃。

在这以前,子公的食指早已动了起来。

他见灵公不让他吃鼋,一气之下,用指头往锅里一染,伸到嘴巴里去,说道:“这不是也吃到了吗?”(见《左传•宣公四年》)后以“染指”为吃到某种东西、沾到某种利益或参与某种事情的典故。

21、御批翃唐代诗人翃,曾任员外郎,晚年颇不得意,建中初,屈居幕吏,常辞疾在家。

人多鄙之,惟一韦姓巡官知他是名士,与他交好。

一日夜半,韦巡官急叩翃家门,祝贺其任驾部郎中、知制诰。

知制诰职掌草拟朝廷诏告文书,为清贵之职。

翃不信,韦巡官说:据京报,知制诰缺人,中书省选中两名呈德宗亲批,御笔不点出,后批曰:与翃。

时有两人名翃,另一翃任江淮刺史。

中书省又将两翃同时呈进请示。

御笔录诗一首:“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在一旁批曰:与此翃。

韦巡官曰:“此非员外诗耶?”翃方确信不误。

此事传为佳话,后世诗文常用典实。

22、奉旨填词宋词人柳永,原名柳三变。

擅作慢词长调,每为教坊乐妓所传唱,当时有“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之谣。

他常与歌妓来往,留连于灯红酒绿,徵歌逐舞。

因功名未遂,曾作《鹤冲天》一首解嘲,词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

景佑间中进士。

仁宗曾言:“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

”柳永从此益放浪形骸,逢人即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后因以“奉旨填词”喻自我嘲讽,将错就错。

(典见《本事词》、《能改斋漫录》、《方舆胜览》及《艺苑雌黄》等)23、重见云英晚唐诗人罗隐,十次应试,俱未得中。

初次赶考,途经钟陵时,风华正茂,与歌妓云英颇相得,云英亦正妙年,色艺俱绝。

十二年后,罗隐再次落第,路过钟陵,又与她相遇。

云英仍未嫁,言谈中,颇怪罗隐落拓不遇。

罗隐作诗赠之。

诗曰:“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诗中既慨叹功名蹭蹬,对云英身世,亦深表怜惜之意。

但后世用“重见云英”一语,多指文中与钟情女子离别多年又意外相逢,如清初吴伟业《临江仙?逢旧》词中有句云“落拓江湖常载酒,十年重见云英”,即用此义。

(典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24、兰亭修禊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大书法家王羲之与安、绰等亲友四十余人,相聚于山阴(今)西南二十七里的兰亭。

按照古代风习,在此举行祛除不祥的修禊之仪:各人依次分列兰渚曲水旁,将酒杯置于水上,任其随波而下。

酒杯过时必须赋诗,不成则罚酒。

其日天朗气清,风和日丽。

王羲之等十一人各赋诗二首,另十五人各赋诗一首。

王羲之为所赋诗作《兰亭集序》,以纪其事。

王羲之手写此序的书法向被视为艺术瑰宝,与其事其文相得益彰。

从此“兰亭修禊”便成了文人聚会的典故,曲水传杯或曲水流觞遂也为文人雅集的佳话。

(典见《晋书·王羲之传》)25、晓风残月与大江东去轼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所作散文汪洋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也清新豪健,独具一格。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颇具影响。

他在翰林院任职时,曾遇一善歌的幕僚,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方答道:“柳中郎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轼听后,为之绝倒。

“晓风残月”为柳永《雨霖铃》中句,“大江东去”为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

两句颇能代表柳、两家词的不同风格,后人论词,议及婉约派豪放派之不同特征时,常用此典。

(典见《吹剑续录》)26、前度郎古代神仙故事:东汉时,晨和阮肇同赴天台山采药,在桃源遇二仙女,阮被邀留居半年,两人返回家乡时,子已经历七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