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中医推拿治疗
小儿发热运用穴位推拿干预的护理效果

小儿发热运用穴位推拿干预的护理效果穴位推拿是通过对特定的穴位施加力量或进行按摩,以调节气血运行、促进血液循环、调整脏腑功能,从而改善机体状况的一种护理方法。
在小儿发热的护理中,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清热解毒、散寒祛湿等功效的穴位进行推拿干预。
可以选择耳尖穴作为推拿的穴位之一。
耳尖穴位于小儿耳廓尖端最高处,可以通过对此穴位进行适度按压的方式进行推拿。
耳尖穴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起到降温的效果,并且在适当的力度下进行按压还可以增加机体的免疫力。
足三里穴也是一个常用的穴位。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胫骨前缘下3寸的位置。
推拿时,可以用拇指施加适度的力度进行按摩或按压。
足三里穴有散寒祛湿、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体内湿气的排出。
头部和脊柱也是适合进行推拿的部位。
在头部,可以选择太阳穴、百会穴等进行按摩;在脊柱,可以选择颈椎、胸椎、腰椎等部位进行推拿。
通过对这些穴位的刺激,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小儿发热运用穴位推拿的护理效果是多方面的。
通过适当的按摩刺激,可以促进机体的血液循环,加快热量的散发,帮助降低体温。
推拿有助于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使其更好地抵御病毒和细菌的侵袭。
推拿还可以缓解小儿的不适症状,如头痛、头晕、乏力等,并促进病情的恢复。
推拿仅仅是小儿发热护理的一种方法,对于严重的高热病情,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其他辅助治疗和药物治疗。
在进行推拿时,一定要避免用力过猛,以免造成伤口或不适感。
还要注意保持室内环境的舒适,保证小儿的充分休息,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小儿发热运用穴位推拿的护理效果是多方面的,可以通过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缓解症状等多种途径发挥作用。
但在进行推拿时,还需要注意力度和方法的适度,同时结合其他治疗手段,全面提高护理效果。
小儿发热推拿手法总结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小儿发热推拿手法总结导语:小儿发烧是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而且得不到有效的治疗,会影响孩子的发育,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智力,所以对于家长来说,一定当孩子发烧以后小儿发烧是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而且得不到有效的治疗,会影响孩子的发育,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智力,所以对于家长来说,一定当孩子发烧以后,要通过正确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治疗,那么小儿发烧的推拿方法有哪些?为了你能通过这种方法治疗孩子的发烧,就来看看下面介绍。
小儿发热多半因外感六淫和饮食内伤所致。
小儿形气未充,腠理疏薄,邪气从口鼻皮毛侵入,郁闭肺气,人体卫气被扼于里,正邪相争而发热,使用"打马过天河"和"推六腑"配合共同达到清热解毒,发汗解表之功;小儿脾胃功能弱,平时应当“留得三分饥”,适时适量喂养,食积发热的小儿一般有以下前兆:舌苔白厚腻、口臭、烦躁、手足心热、腹部发热、大便干结,若出现食积端倪,家长应尽快选择"揉板门"、"揉天枢"配合"推六腑"进行化积导滞、通腑泄热,小儿发热时注意饮食清淡,进食粥水为宜,忌腥荤、生冷之品。
小儿推拿疗法,亦称“小儿按摩术”,是在中医儿科学和中医推拿学的基本理论指导下,根据小儿的生理和病理特点,在其体表特定的穴位或部位施以手法,以防病、治病或助长、益智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也是中医的一种独特疗法。
小儿推拿是中医学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专门用于防治小儿疾病,又自成体系的保健和治疗方法。
早在明代,小儿推拿即已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
小儿发烧推拿手法,以上就做了详细的介绍,对于很多的家长来说,学会推拿,就能当孩子在发烧的时候,能通过推拿的这种方法,尽快。
小儿发热的中西医特色疗法

小儿发热的中西医特色疗法小儿发热是儿童常见的急症,由于幼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其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较差,且汗腺也未发育完全。
所以较成人而言更容易发热,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腹泻脱水、心率增快等,严重者可发生惊厥。
临床上治疗小儿发热通常以服用解热镇痛类药物为主,近年来随着中医的广泛应用,小儿发热的中西医特色疗法作用显著,大大缩短了患儿治疗的周期,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吧。
一、中医特色疗法1、小儿推拿:小儿推拿因简单方便易行,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不受设备和医疗条件限制等,在临床应用广泛。
在小儿发烧时,家长可以帮孩子做清天河水、退六腑及清肺经。
清天河水操作时选用清水做介质,方法如下:从小儿手掌腕横纹中点推至肘横纹中点,为一次,1岁以下清100次左右,1-3岁清300-500次,3岁以上可以清800-1000次,建议操作3-5分钟,休息5分钟再操作,视发热情况一天可操作1-3回,此穴位具有清热凉血,利尿除烦的作用,这个穴位比较平和,清热而不伤阴,适用于任何原因引起的发热;退六腑操作时,以食、中二指指腹,在前臂尺侧,自肘关节推至掌根,为一次,次数同上,退六腑性寒凉,对脏腑郁热积滞、壮热烦渴等实热均有效;清肺经操作时使用推法,清肺由指根推至指尖;反之补肺,每次推100-500次,适用于外感发热以及肺胃实热引起的发热。
2、中药贴敷疗法:中药贴敷疗法是将所需要的药材磨成粉状,然后调制成糊状,敷贴在穴位上,可以起到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发热的患儿可以选择麻黄,桂枝、葛根、薄荷,冰片适量,贴敷大椎、膻中、涌泉、曲池等穴位。
3、沐浴法:利用中药的药液洗浴人体外表是一种中医外治疗法,因为小儿的肌肤比较柔嫩,皮肤的温度也会高于成人,且皮肤角质层没有成年人发达,这就导致皮肤的渗透作用较强,所以药浴可以加速药物的透皮吸收,加速患儿的体温降低。
首先将发热洗药包主要含青蒿、柴胡、连翘等中药,放入开水中(约1500ml)闷泡5-10分钟,然后加入冷水稀释至患儿皮肤可接受的温度,一定要注意避免烫伤患儿,药浴时间在15-20分钟为宜,用药液洗浴或擦浴,不但可以达到物理降温的意义,同时药物经皮吸收具有良好的退热的作用。
小儿发热推拿

经络理论
经络系统
小儿经络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容易受到外邪侵袭,进而引发发热等症状。
十二经脉
小儿发热与十二经脉的循行有一定关系,不同经脉对应不同的症状表现。
五行养生法
五行养生法
小儿发热与五行养生法中的火、木、土、金、水有关。
相生相克
五行养生法中的相生相克理论可以解释小儿发热的病因和传变规律。
小儿发热的中医辨证论治
小儿发热推拿在临床上的应用前景
01
02
03
扩大适应症
小儿发热推拿的适用范围 将不断扩大,不仅适用于 感冒发热,还可用于治疗 和预防其他儿科疾病。
与药物治疗结合
小儿发热推拿将与药物治 疗相结合,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药物使用量和副作 用。
提升患儿生活质量
小儿发热推拿将有助于提 升患儿的生活质量,减少 患儿的痛苦和不便,使患 儿更快的恢复健康。
注意事项
外感发热的患儿一般伴有恶寒、鼻塞、流涕等症状,推拿时 应注意保暖,避免寒邪侵入。
小儿食积发热的推拿
推拿步骤
首先清脾经,从大拇指指尖向手掌方向推,每次推30次;然后清大肠经,从 食指指尖向手掌方向推,每次推30次;最后清板门,从手掌的大鱼际向手腕 方向推,每次推30次。
注意事项
食积发热的患儿一般伴有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推拿时应注意力度和手 法,避免加重症状。
推拿步骤
首先搓热双手,用双手掌心搓热后捂在患儿的脸上,每次捂 3-5分钟;然后按揉太阳穴,用拇指指腹按揉太阳穴100次; 最后拿风池穴,用拇指和食指拿捏风池穴100次。
注意事项
寒性发热的患儿一般伴有恶寒、无汗等症状,推拿时应注意 保暖和促进发汗,以达到邪气外出的目的。同时需要注意手 法和力度,避免对患儿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小儿推拿-发热

小儿推拿-发热发热: 鼻准,天门,坎宫、攒竹,太阳、天河水、六腑、打马过天河、三关,曲池,二扇门,二人上马,合谷1.准头〈鼻准〉【位置】鼻尖端,属督脉。
【操作】术者用拇指甲掐,掐3~5次,称掐准头。
【作用】掐准头:祛风镇惊。
2. 天门,坎宫、攒竹,太阳3.天河水【位置】前臂正中,自总筋至洪池成一直线。
【操作】术者一手持儿手,另一手食指、中指指腹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100~500次,称清(推)天河水。
【作用】清天河水:清热解表,泻火除烦。
4.六腑【位置】前臂尺侧,阴池至剧肘成一直线。
【操作】术者一手持患儿腕部以固定,另一手拇指或食指、中指指面自肘横纹推向腕横纹,推100~500次,称退六腑或推六腑。
【作用】退六腑:清热凉血解毒。
退六腑性寒凉,适用于一切实热病证。
常与推三关同用,能平衡阴阳,防止大凉大热,清热而不伤正气。
若寒热夹杂,以热为主,则可以退六腑三数,推三关一数之比推之;若以寒为重,则可以推三关三数,退六腑一数之比推之。
5.打马过天河【操作】患儿坐位或仰卧位,医者坐其前。
用一手捏住患儿四指,将掌心向上,用食指、中指沿天河水弹击至肘弯处,弹击约20~30遍。
【作用】清热通络,行气活血,用于治疗高热烦躁,神昏谵语,上肢麻木抽搐等实热病症。
【作用】顺运内八卦:宽胸理气,止咳化痰,行滞消食。
逆运内八卦:降气平喘。
6.三关【位置】前臂桡侧缘,阳池(太渊)至曲池成一直线。
【操作】术者一手握持儿手,另一手以拇指桡侧面或食指、中指指腹自腕横纹推向肘,推100~500次,称推三关;屈患儿拇指,自拇指外侧端推向肘称为大推三关。
【作用】推三关:温阳散寒,补气行气,发汗解表,主治一切虚寒病证。
7.曲池【位置】屈肘成直角,肘横纹外侧纹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操作】掐揉曲池:先使患儿屈肘,术者一手托住其腕部不动,另一手握住患儿之肘部,以拇指甲掐之,继以揉之,掐揉30~50次,称掐揉曲池。
【作用】掐揉曲池:解表退热,利咽。
治疗儿童发烧发热的穴位按摩(图文并茂,非常实用)

治疗儿童发烧发热的穴位按摩(图文并茂,非常实用)小儿推拿是中医的一种传统疗法,在儿科中应用比较广泛。
它通过一些特定的手法作用于患儿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整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因此,小儿推拿可以用来治疗小儿发烧、腹泻、遗尿、咳嗽、便秘等疾病。
中医根据小儿发烧的病因,分为外感发烧、阴虚发烧、伤食发烧等多种类型。
外感风寒发烧,可采用以下四种推拿方法,达到宣肺解表退热的目的。
1.采用清肺经(自无名指掌面末节指纹推向指尖)300次穴位:肺经(肺金)位置:无名指掌面操作: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2、清天河水(自前臂内侧正中至腕横纹推向肘横纹)100次穴位:天河水位置: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至时横纹呈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约推100~500次。
主治:发热,烦躁不安,口渴,口舌生疮,惊风等一切热证。
3、开天门(自小儿眉心推向前发际边缘)100次穴位:天门(攒竹)位置:自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条直线。
操作:用两拇指面自眉心起,交替向上直推至前发际,约推30~50次。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风等。
4、推坎宫(自小儿眉心沿眉端向两旁推至眉梢)100次、揉太阳(按揉眉梢后太阳穴)100次。
穴位:太阳位置:在两眉梢后凹陷处。
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
操作:两拇指或两中指端分别在左右两太阳穴上揉动。
向前揉为补,向耳后揉为泻。
揉30次。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头晕。
一般这类患儿经过推拿治疗一次后体温就可以降下来,下午体温会略有波动,第二天再采取同样手法治疗后体温基本控制在正常范围。
临床上小孩发烧以外感为多,所以小孩若是低烧可以试试上述手法,这样既方便,也可以避免药物的副作用。
这类患儿起病较急,推拿治疗效果较好,但家长在家自行治疗效果不佳的时候,一定要到医院接受正规的治疗。
[小儿退烧推拿方法]中医推拿小儿退烧手法
![[小儿退烧推拿方法]中医推拿小儿退烧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55068f2e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2f.png)
[小儿退烧推拿方法]中医推拿小儿退烧手法1、保健四大手法操作手法:小儿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末节的罗纹面分别为脾经、肝经、心经、肺经和肾经。
循拇指末节罗纹面,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拇指末节罗纹面即为补脾经。
补脾经有健脾胃、补气血的作用。
摩腹即是用掌面摩小儿腹部3-5分钟。
摩腹具有健脾和胃、理气消食的作用。
足三里位于膝眼下3寸(相当于小儿四个手指的宽度),胫骨外旁开1寸(相当于小儿中指的宽度)。
按压足三里具有健胃和胃、调中理气、通络导滞的作用。
脊柱穴位于背部的正中线,颈部到骶尾骨的连线上。
食指、中指在前,拇指在后自下而上捏脊柱穴3-5遍,即为捏脊。
每捏三下将脊背提一下,即为捏三提一法。
作用:以上四个手法合称为小儿推拿保健四大法。
合用具有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强体魄、促发育的作用。
常用作小儿日常保健推拿,尤适合身体脾胃虚弱或病后脾胃失运的宝宝。
注意事项:一般早上或饭前进行,每日1次。
急性感染病期可暂停,病愈后再进行。
可用滑石粉或润肤油作为介质。
2、固表止汗四大手法操作手法:循拇指末节罗纹面,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拇指末节罗纹面即为补脾经。
循无名指末节罗纹面,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无名指末节罗纹面即为补肺经。
补肺经有补益肺气的作用。
循小指末节罗纹面,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指末节罗纹面即为补肾经(注意,是指根向指尖直推),300次。
补肾经有补肾益脑、温养下元的作用。
肾顶,即小指顶端,按揉小儿小指顶端即为揉肾顶。
揉肾机能收敛元气,固表止汗。
作用:以上四手合用,能达益气固表止汗之功。
用于自汗、盗汗、多汗。
注意事项:自汗或多汗者,一般早上进行,盗汗可睡前1小时进行。
每日一次。
外感、发热时可暂停。
可用滑石粉或润肤油作为介质。
3、通便四大手法操作手法:用食指或中指揉脐旁开2寸(约宝宝2个手指的宽度)的位置即为揉天枢。
揉天枢能疏调大肠、理气消滞。
摩腹(同上)。
用拇指或食指、中指面自上而下直推背部第四腰椎至骶尾骨端这一直线,即为推下七节骨,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
小儿发热运用穴位推拿干预的护理效果

小儿发热运用穴位推拿干预的护理效果1. 引言1.1 小儿发热对儿童健康的影响小儿发热是儿童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是由于感染、免疫反应或其他疾病导致的。
发热会使儿童身体不适,食欲下降,睡眠质量下降,甚至会出现头痛、肌肉疼痛等症状。
对于幼儿来说,高烧还可能导致惊厥等危险情况发生。
小儿发热对儿童健康造成了明显的影响,也给家长带来了担忧和困扰。
1.2 穴位推拿在小儿发热中的应用穴位推拿在小儿发热中的应用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疗法。
通过在特定穴位施加适当的按摩和推拿手法,可以调节体内的气血循环,促进身体的自然疗愈能力,从而达到治疗小儿发热的目的。
在小儿发热的治疗中,穴位推拿可以帮助调整体内的阳气和阴气平衡,加速疾病毒菌的排出,减轻发热引起的不适和疼痛。
据研究发现,穴位推拿还可以促进小儿体内的血液循环,加快热量的散发,从而降低体温。
穴位推拿还可以调整小儿的免疫系统功能,增强抵抗力,提高身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减少发热的复发。
穴位推拿在小儿发热中的应用具有独特的优势,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小儿的不适和疼痛,还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小儿发热干预方法。
2. 正文2.1 小儿发热的病因及症状小儿发热的病因有很多种,常见的包括感染性疾病、免疫系统异常、过敏等。
在感染性疾病中,最常见的病因是病毒感染,比如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细菌感染也是引起小儿发热的常见原因,比如肺炎球菌、链球菌等。
免疫系统异常也可能导致小儿发热,比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过敏反应也可能引起小儿发热,比如过敏性休克、过敏性支气管炎等。
小儿发热的症状主要包括体温升高、面部潮红、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烦躁不安等。
体温升高是最为明显的症状,一般超过38℃即可被称为发热。
面部潮红是血液循环加快的表现,全身乏力和食欲不振可能是因为发热消耗了大量能量,烦躁不安则可能是因为身体不适引起的情绪波动。
小儿发热还可能伴随有头痛、咳嗽、嗓子痛等其他症状,具体表现因病因而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发热-中医推拿治疗
发热是指病理性的体温升高,是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反应。
是许多疾病的伴随症状。
由于小儿新陈代谢较高,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所以体温比成人略高。
小儿体温一般以肛温为宜。
正常体温一昼夜有轻微波动,晨间稍低,下午稍高,但波动范围不超过1℃一般小儿正常肛温为36.9~37.5℃,比口温约高0.5℃,而腋温比口温低0.5℃。
小儿在进食、哭闹、活动、衣被过厚、室温过高等均可使体温暂时升高,这些都属正常。
引起发热的疾病很多,通常可分为感染性或非感染性两大类。
本章节仅介绍由上呼吸道感染而引起的某些急性发热和部分功能性发热。
【临床表现】
体温异常升高(肛温达37.5℃以上)是本病的主要特征。
患儿可出现烦躁不安,呼吸急促,鼻翼煽动,惊跳抽搐或精神萎靡,神昏谵语,疲乏无力,不思饮食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根据中医辨证,可分为外感发热、肺胃实热和阴虚内热。
1.外感发热外感风寒者,可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鼻塞、鼻流清涕,口不渴,咳嗽、痰清稀,苔薄白,脉浮,指纹鲜红。
外感风热者,可有发热、微汗出、头痛、鼻塞、鼻流浊涕、咳嗽、痰黄稠、咽痛口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红紫色。
2.肺胃实热发热较高,面赤唇红,口鼻干燥,渴而引饮,气息喘急,不思饮食,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数而实、指纹深紫。
3.阴虚内热以午后潮热或低热为主,形瘦体弱,自汗盗汗,五心烦热,口唇干燥,食欲减退,舌红苔剥,脉细数,指纹淡紫。
【诊断和鉴别】
肛温高于37.5℃,伴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咽部充血,听诊可闻及肺呼吸音增粗或干、湿啰音,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白细胞增高。
胸部X线检查河发现肺纹理增粗或炎症改变。
发热鉴别诊断相当复杂,主要从病史、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方面进行。
因本节仅讲述以感冒为主的发热,其他鉴别从略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治疗】
1.治疗原则外感发热者,宜清热解表,发散外邪;肺胃实热者,宜宣肺清热,消食理气;阴虚内热者,滋阴清热,补益肺肾。
2.常用穴位三关、六腑、天河水、肺经、肺俞、风池等。
1
3.常用手法推法、揉法、抹法、摩法、按法等。
4.操作方法
(1)外感发热:开天门30次,分头阴阳30次,揉太阳30次,清肺经300次,清天河水300次;属风寒感冒者,加推上三关300次,揉二扇门300次,拿风池3~5次;风热感冒者,加推脊300次。
兼咳嗽、痰鸣者,加推揉膻中50次,揉肺俞100次,揉丰隆50次。
(2)肺胃实热:清肺经300次,清胃经300次,清大肠200次,揉板门200次,运内八卦200次,清天河水300次,退下六腑300次,揉中脘150次,揉天枢100次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阴虚内热:补牌经300,补肺经300次,补肾经300次,清肝经200次,揉上马300次,清天河水300次,推涌泉50次,按揉足三里100次。
【注意事项】
1.对小儿发热的治疗,必须详细检查,找出发热的原因,明确诊断,特别要排除急性传染病及其他急性感染性疾病,以免误诊误治。
即使是外感发热,只要是高热患儿,就应予以静脉补液等综合治疗。
2.在发热期间,要鼓励患儿多饮开水,饮食要富于营养,易于消化。
3.平时要鼓励小儿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