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学说进展论文

合集下载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进展中医体质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不同人体体质差异的学科。

目前,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医体质学的分类研究得到了深入的探索和发展。

中医体质学目前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体质分类,即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和阴虚体质。

临床研究显示,不同体质的人群在发病倾向、病程演变、病因病机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为中医药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依据。

中医体质与疾病的关系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研究表明,相同的疾病在不同体质的人群中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反应。

气虚体质的人容易出现气短乏力、容易感冒等症状,阳虚体质的人容易出现畏寒怕冷、面色发白等症状。

基于这种认识,中医体质学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精准的治疗建议。

中医体质学与遗传学的研究也逐渐深入。

通过对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进行研究,发现中医体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遗传性。

遗传因素对于某些体质特点,如身高、体重、体形等的影响非常明显。

这为进一步理解中医体质的本质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医体质学与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结合,推动了中西医结合模式的发展。

临床研究发现,同一病种的患者,针对其体质特点进行针灸、中药、推拿等中医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

这为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体系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医体质学在科学研究方法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传统中医体质辨识主要依靠医师的经验和直觉判断,结果容易受到主观因素影响。

为了提高诊断效果,近年来,研究者引入了统计学中的因子分析、簇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建立了一些中医体质分类的量表和评估体系,提高了中医体质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进展中医体质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人体的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体质特点,以及体质与健康、疾病的关系。

体质学对于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医生根据不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近年来,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进展迅速,临床研究成果丰富,本文将介绍其中的一些重要进展。

一、体质分类及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体质分类是体质学的基础,目前主要有辨证指导分类法和问卷调查法两种方法。

辨证指导分类法根据中医理论,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判断患者的体质类型。

问卷调查法则是通过编制体质问卷,由患者自己填写来评估体质类型。

近年来,研究者对体质分类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改进。

一方面,研究者对传统的体质分类方法进行了改进和拓展。

将中医体质分类与现代疾病分型相结合,提出了以肝胆湿热、脾胃湿热、痰湿、气郁、气虚、血瘀、阳虚、阴虚等体质类型为基础的体质与病症相结合的分类方法,更加有利于中医的临床实践。

研究者通过改进问卷调查法,提高了体质分类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利用现代心理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建立了中医体质问卷的信效度评价体系,对体质问卷进行了科学化的改进和优化,提高了问卷的客观性和实用性。

二、体质与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体质与健康、疾病的关系是中医体质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近年来,研究者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探讨了体质与各类疾病的关系,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发现。

研究者发现不同体质类型对各类疾病的易感性不同。

阳虚体质易患感冒、腹泻等阳虚症状;阴虚体质易患失眠、月经不调等阴虚症状;湿热体质易患湿疹、尿路感染等湿热症状。

这些发现为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研究者发现体质与药物治疗的反应存在一定的关系。

气虚体质的患者对气血和益气药物治疗反应较好;血瘀体质的患者对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反应较好。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中医体质学的目的之一是通过干预措施调整和改善体质,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近年来,研究者对体质干预措施进行了深入研究。

中医体质学说在临床应用论文

中医体质学说在临床应用论文

内蒙古中医药“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心下痞硬而满”,《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亦云:“夫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心下则痞”。

黄穗平[22]认为外感表证未愈,误下伤中,损伤脾胃,正虚邪陷,结于心下,阻碍中焦气机升降运行而发病。

而金宇安[23]则认为外感六淫之邪侵袭,影响脾胃功能,失于和降可出现胃痛。

2总结和展望FD 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慢性病,不仅发病率高、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上还花费大量的社会医疗资源,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目前,FD 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西医在其治疗上并没有确实有效的治疗措施。

因此,临床上已将治疗FD 的目光转向中医药。

多项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FD 具有独特的优势,不仅能改善症状,还明显降低复发率。

然而,目前中医药治疗FD 尚存在诸多问题,如中医药治疗FD 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化的认识,研究(或临床观察)大多是宏观的辨证,缺乏客观的量化的数据。

因此通过对古典医籍中与FD 相关病证的病因病机进行归纳整理,采用科学的文献研究方法对病因病机进行数据统计及分析,以期探讨FD 的病因病机规律,寻求规范化的辨证分型和行之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案,是我们目前和今后研究的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1]胡品津,刘新光.消化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4.[2]萧树东,许国铭.中华胃肠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42.[3]张海石.疏肝健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J].光明中医,2010,25(9):1649.[4]陈苏宁,史业东,马丽,等.中医为主要措施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复发率的Meta 分析[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18(27):2938-2941.[5]孙维峰,刘玲,徐伟,等.军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型分布及病因调查[J].临床医学杂志,2009,37(1):32-34.[6]张厂,金周汉,张平姣.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辨治体会[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6):44-45.[7]卜平,时乐,徐敏,等.72例功能性胃肠病复合型证候病机研究[J].中医杂志,2005,46(6):151-153.[8]徐敏,卜平,时乐,等.功能性消化不良222例证候病机分析[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22(4):246-247.[9]陈贞,许文君,张声生,等.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候及症状分布特点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2008,27(11):841-843.[10]时昭红.张介眉运用经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J].湖北中医杂志,2006,28(5):19-20.[11]李丰衣,孙劲晖.田德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J].湖北中医杂志,2006,28(1):23-25.[12]李乾构,周斌,任蜀兵,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辨证论治探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6,4(2):115-119.[13]陈海英,宋登浩,安秀芹.胃脘痛发病原因与时间相关性研究[J].河北中医,2007,29(11):1023-1024.[14]薛西林.927例胃脘痛证因分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20(4):22-24.[15]杨爱学.追古溯源谈痞满[J].吉林中医药,2007,27(3):55-56.[16]谢爱华.周亨德主任治肝法祛胃痛经验[J].甘肃中医,2010,23(1):12-13.[17]王全兴.浅谈胃脘痛“土木并治”[J].江西中医药,2009,40(321):5-7.[18]吴彼.中医文献关于胃脘痛病名及病因考释[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4):19-20.[19]吴友平,陈远路.从陆剑尘清润柔肝安胃法谈嘈杂之治.1997,(1):48.[20]方思远,陈顺乐.方振千治疗胃痛经验[J].中医药学报,2008,36(4):46-47.[21]李淑芳.卢化平治疗胃脘痛经验总结[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22-23.[22]黄穗平.中医古籍论痞满证治[J].新中医,2001,33(10):5-7.[23]金宇安.再论胃痛之治[J].北京中医,2007,26(11):724-726.摘要: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的,以指导疾病预防、治疗以及养生康复为目的的一门学科。

中医学体质论文范文2000字(精选42篇)

中医学体质论文范文2000字(精选42篇)

中医学体质论文范文2000字(精选42篇)中医学体质论文范文2000字第1篇中医的重要性可以概括为三点:中医是为人之道、中医是胜利之道、中医是健康之道。

身体和心灵都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

身体和心灵二者的关系是互为影响,相互效力,通过一种合宜方式,二者将会共同促使一个人的身心达到一种平衡健康的状态。

中医就是这个促进身心达到平衡健康的合宜方式。

把握了中医之道并真正活出来,融汇在每日的生活中,将会从本质上扭转一个人原本可能混乱迷茫的生活状态,朝向乐观正能量的方向去奔跑。

中医是健康之道对身体中医养生是指通过未病先治的理念,通过一些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增加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尽终其天年的目的。

中医养生其实很简洁,它不是要你特意去做一件与日常生活无关的事,养生恰恰就是日常生活,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探讨的是饮食方面。

由于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

饮食的原则: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下午要吃少。

三是用食物之偏纠人体之偏。

中医治病是用药性之偏来订正人体之偏,所以中医养生主见用食物之偏来订正人体之偏。

其次要顺应四时。

根据《黄帝内经》说,顺四时,就是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来调整自己的生活。

第三要调畅情志。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其两面性,既能利于人,又能害与人,同样人的心情变化有利有弊。

情志养生即指通过有目的地激发某种情志变化,可选择性地矫正太过情志所造成的气机紊乱,使即将破坏的身体机能恢复正常,以防患于未然。

比方说怒伤肝,喜难过,恐伤肾,思伤脾,要是像林黛玉一样的共性,就是过悲,哀痛肺,以至于她也是死于肺痨的。

第四要起居有常。

这是养生的基本要求,也告知我们要依照正确的生活方式来生活才能延年益寿。

向同学普及中医学与健康养生有关的学问,有利于促进同学在当下时代各种不良环境、生活习惯及社会潮流的影响下,树立中医养生观念,落实到自身的点滴生活中,从而提高同学的身体素养,带动同学从身体到心灵的健康素养的提升。

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进展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进展体质的思想溯源于《内经》,基本成熟于明清时代。

复从20世纪70年代成为新兴课题,并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基础学科分支——中医体质学。

近年来,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丰富,研究范围逐渐扩大,研究内容日趋深入,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体质学科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有不完善之处。

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体质学说及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体质概念的探讨现代中医对体质的定义以匡调元及王琦为代表。

匡氏定义为:人类体质是人群及人群中的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环境的影响下,在生长、发育和衰老的过程中形成的功能、结构和代谢上相对稳定的特殊状态。

王氏的定义是:在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性质。

显然,匡氏只指身体的部分,而王氏则包括身体和心理两部分。

龚勇军﹡等认为,历代文献中的“体质”概念均指人的一种稳定性的素质,尤其关注形体。

《辞海》中对“体质”与“体”的定义均未包含心理。

故提出体质内涵的主体是形体,心理不宜包括在内。

何裕民﹡指出,体质是由众多特质(要素)所组成,包括自和力、卫外力、稳定性、反应性、过敏性等。

总体而言,体质内涵逐渐丰满,但概念仍未统一。

体质学现代研究进展1.现代中医体质分型的研究。

近年来对中医体质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型研究上。

匡调元﹡将人类体质分成正常质、迟冷质、燥红质、倦白光质、腻滞质及晦涩质6种类型。

王琦将体质分为正常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及瘀血质7种类型。

此外,尚有赵健伟、何裕民﹡的6分法,母国成﹡的9分法,田代华﹡的12分法,朱庭仪﹡的5分法等。

总以王琦﹡的7分法最具代表性。

此后他又增加了气郁质、特禀质2种类型,变为9分法,较全面地反映了人类的体质类型,并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采用。

2009年4月9日,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正式发布,实现了体质分型标准化、规范化,确立了统一、规范的体质分型系统。

中医体质学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中医体质学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中医体质学的发展与研究现状中医体质学是指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通过体质分类和辨识的方式,研究人体体质类型与健康疾病的关系,以及针对不同体质类型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中医体质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的发展经历了多年的历程,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中医体质学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在体形、气质、临床表现等方面,对不同体质类型进行了初步分类和描述。

但是,中医体质学的理论体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得到完善和发展。

1975年由青海中医学院所主编的《中医体质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医体质学研究的开始,并开始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中国中医科学院先后成立了中医体质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医体质学研究中心,聚集了一批中医体质学研究的专家学者。

他们通过大量的数据收集和研究,优化了体质分类,建立了以平和质、气虚质、气郁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特禀质等为基本类型的中医体质分类系统。

另外,中医体质学研究的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传统的中医体质判定主要依靠中医医师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进行辨识。

而现代技术的发展,如人体成分分析仪、遗传学、生化检验等,为中医体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依据。

研究者通过将传统中医体质分类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提高了体质判定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目前,中医体质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研究表明,肝气郁结与情绪异常、饮食失调等有一定的关联;寒湿体质易患关节炎和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血瘀质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等。

这些研究结果为中医个体化诊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也为中医药的研发与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尽管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迄今为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体质分类的标准和方式还不够统一和科学,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其次,现有的研究结果还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验证,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和科技的发展,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本文将对这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中医体质类型的评估方法研究中医体质类型的评估方法是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主要的评估方法包括问卷调查、生理指标测定、心理指标调查等。

一些研究人员通过综合运用多种评估方法,建立了比较全面的中医体质类型评估体系,为中医体质类型的评估提供了科学、客观的依据,为进一步研究中医体质类型与疾病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中医体质类型与疾病的关系研究是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些研究人员通过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研究,发现不同体质类型的人群在某种疾病的发病率和易患程度上存在明显差异。

气虚体质的人群更容易患上慢性疲劳综合征,湿热体质的人群更容易患上慢性肾炎等。

这些研究结果为中医体质类型与疾病的关系提供了客观的证据,为中医体质类型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中医药物治疗是根据患者的体质类型来调整药物的使用和剂量,但不同体质类型的人对同一种药物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

中医体质类型与药物反应的研究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一些研究人员通过对不同体质类型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记录,发现了不同体质类型对同一种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为中医药物治疗的个体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情志对人体的影响十分重要,不同体质类型的人在心理健康方面可能存在差异。

一些研究人员通过对不同体质类型患者的心理调查和观察,发现了不同体质类型在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上存在差异,为中医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为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目前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评估方法的客观性和标准化程度不高,研究结果的复制性和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未来需要加强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改进评估方法,提高研究质量,为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应用提供更为可靠的科学依据,促进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推广和应用。

中医学体质论文范文2000字精选4

中医学体质论文范文2000字精选4

中医学体质论文范文2000字精选4中医学体质论文范文2000字精选4为题,用中文写一篇3000字文章第一篇:中医学体质论文范文(1/2)中医学体质论文是针对个体体质特点进行探讨和研究的一种学术文献形式。

下面将提供一篇中医学体质论文范文,以展示其写作风格和研究方式。

题目:中医学视角下的体质理论研究摘要:本文从中医学的视角,对体质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

通过分析体质的定义和特点,结合中医学的相关理论,对中医学视角下的体质理论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应用于实际临床实践中。

研究结果表明,中医学视角下的体质理论在现代医学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体质理论;中医学视角;临床应用;指导意义一、引言体质是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病理方面的功能状态和特点的总称。

中医学体质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包含了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气郁体质和特禀体质等,每种体质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和特点。

二、中医学视角下的体质理论分析1. 体质的定义和特点体质是指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病理方面的功能状态和特点的总称。

不同的体质在体能、体质、体力和体制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中医学将体质分为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气郁体质和特禀体质等九种,每种体质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

2. 中医学的体质理论中医学的体质理论是基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理论基础上形成的。

中医学认为,体质是由先天禀赋、后天养生和外界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中医学通过观察人体的形态、脉搏、舌象等方式,判断出个体的体质类型,并根据体质类型的不同,制定相应的养生方案和治疗方法。

3. 中医学视角下的体质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中医学视角下的体质理论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患者体质的分析和判断,中医医生能够根据患者的体质类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调理方法。

例如,在治疗气虚体质的患者时,中医医生会采用补气的药物或针灸疗法;在治疗痰湿体质的患者时,中医医生会采用祛痰、利湿的药物或疗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19]采用丹参注射液治疗32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取常规西药组32例作为对比观察,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液中细胞因子IL-6、IL-8和TNF-α水平,探讨丹参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结果显示丹参注射液结合西医治疗对糖尿病肾病有显著疗效,并认为丹参注射液可调节糖尿病肾病患者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抑制炎症反应,是一种较好的辅助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药物。

张明科[20]、胡卫芬[21]采用丹参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与常规西药组作对比观察,结果显示丹参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总有效率均较对照组明显,且后者研究也发现治疗组的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尿微球蛋白(Ual-MG)等指标的变化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

大黄性味苦寒,无毒,《神农本草经》谓:“主下瘀血,……破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安和五脏。

”而现代研究亦表明糖尿病肾病以肾功能低下而表现为肌酐、尿素氮的增高及微循环障碍的瘀血证,大黄活血化瘀,通腑泄浊,正合机宜。

实验研究方面:郭啸华[22]用大黄酸治疗NOD小鼠糖尿病肾病,结果显示治疗组与模型组的血糖水平有显著差异(P <0.01),并且大黄酸能显著降低NOD小鼠的血脂和24h尿蛋白(P<0.01),明显减轻糖尿病NOD小鼠肾脏肥大(P<0.01)。

唐宗琼[23]总结前人对大黄的药理研究,发现经大黄治疗的DN患者的IL-6、TGF-β和TNF-α都显著下降,延缓肾损伤的过程,经动物实验证明,大黄还可以降低大鼠的血糖和血脂。

刘慧玲等[24]用自拟复方大黄制剂治疗DN3O例,并与卡托普利治疗30例对照观察,结果显示复方大黄制剂对DN患者收缩压、UAER及Cr均有改善作用,其中UAER、Cr改善尤为显著,但对舒张压及BUN影响不明显。

李六生等[25]将12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对照组和缬沙坦联合大黄治疗组治疗,观察尿蛋白定量、尿α-MG、尿β-MG、血白蛋白(ALB)、血尿素氮(BUN)、血肌配(Scr)指标,结果显示治疗组均改善显著,且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表明大黄联合缬沙坦治疗DN具有更好的肾小管保护作用。

在治疗方面,迄今尚无有效西药能阻止糖尿病肾病肾功损害的自然进程,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己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在延缓病情进展及控制疾病的恶化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综上所述,中医中药可以明显改善早中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症状,很值得作进一步的研究与开发,以有助于探索建立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参考文献[1]李伟令,王兴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进展[J].浙江中医杂志,2007,42(2):121-122.[2]杨霓芝,李芳,徐大基.糖尿病肾病分期辨证治疗的探讨[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1(11):1041-1042.[3]姚茂清.辨证分型治疗糖尿病50例[J].湖南中医杂志,2005,21(3):73.[4]赵进喜,于秀辰.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临床分析[J].中医药学刊,2005,23(3):440-442.[5]梁炜,李世华.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理和辨治思路[J].四川中医,2010,21(3):121-122.[6]张史昭,王永钧.中医药为主综合治疗糖尿病肾病33例临床分析[J].浙江中医杂志,2009,25(9):399.[7]刘伟,贝岩.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70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5,31(1):41.[8]王晓光,王亚丽,张佩清.张琪教授辨治糖尿病肾病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5,37(3):20-21.[9]赵玲.黄春林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功能有不全经验撷菁[J].中医药学刊,2003,21(6):859-860.[10]李朝晖.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5,27(2):122-123.[11]张琼,易铁刚,杨铁城.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5,6(6):352-354.[12]高巍威.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7(5):441-442.[13]朱立群,何晓红,赵玲.益气补肾活血中药治疗氮质血症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J].世界中医药,2007,2(1):17-19.[14]王宏,孙喜明,程宇甫.黄芪注射液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表达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7):581-582.[15]王光浩,张敬芳,杨雪琴.黄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实验研究[J].微循环学杂志,2007,17(1):20-21.[16]崔冰,姚孟英,陶雅非.黄芪对Ⅴ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05,16(3):58-59.[17]应丽红.黄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8):988.[18]施萍,李正.黄芪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降低尿微量白蛋白的作用[J].现代临床医学,2005,31(2):89-90.[19]王小梅,甄卓丽,陈小芳.丹参注射液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IL-6、IL-8和TNF-α水平的影响[J].河北医学,2005,11(9):769-772.[20]张明科,赵军虎.复方丹参注射液佐治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05,35(8):665.[21]胡卫芬,魏燕.丹参注射液与培哚普利联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6,30(1):22-23.[22]郭啸华,刘志红.大黄酸对NOD小鼠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观察[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2,11(1):11-16.[23]唐宗琼.大黄及其复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4,26(4):157-159.[24]刘慧玲,徐凤金,李平.复方大黄制剂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血尿素氮、血肌配及血压的影响[J].河北中医,2007,29(11):988-989.[25]李六生,刘建社,陈建娜.缬沙坦联合大黄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J].临床肾脏病杂志,2006,6(4):160-161.*天津武清区中医医院2011年12月8日收稿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进展任辉*摘要:体质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而且直接影响着临床治疗,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与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况、病变性质及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说。

目前中医体质学说研究内容日趋深入,研究水平日趋提高,研究思路日趋拓宽,本文是对近年来中医体质学说在临床疾病发病、治疗、预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提出增加疾病病种与体质关系的研究、临床经验的总结及突出“治未病”在体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是未来研究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中医体质学说;疾病;治疗;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2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03-0111-03体质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而且直接影响着临床治疗,因而体质学说的理论探讨与研究进展,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课题。

中医学对体质进行研究探讨始于《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素问·血气形志》及《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灵枢·通天》、《灵枢·逆顺肥瘦》、《灵枢·行针》等,都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关体质的内容,从而奠定了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基础。

20世纪70年代末,有关学者开始提出中医体质学说,随后第一部中医体质学专著—《中医体质学说》[1]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问世,奠定了中医体质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并标志着中医体质学说的确立。

近20余年来,由于现1112012年第3期代多学科知识与方法的引入,医学界对本学科的研究方法日渐丰富,研究范围日渐扩大,研究内容日趋深入,研究水平日趋提高,研究思路日趋拓宽,中医体质学说研究正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1体质的概念以王琦[2]提出的概念较具代表性,即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这种特质决定着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病变类型的倾向性。

匡调元[3]提出,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代谢、机能与结构上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往往决定着它对某种致病因子易感性及其所产生的病变类型的倾向性,又是决定病性、病位和病变趋势的重要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和预后转归关系密切。

何裕民[4]认为,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结构、机能和代谢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殊性;生理上它表现为在机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病理上表现为个体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易罹性,以及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

以上表述尽管有所出入,但均认为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与疾病和健康关系密切。

2体质的分型体质分型是体质学说临床运用中的重要问题。

现代中医对体质的分型研究,一般根据患病群体中的体质变化、表现特征及与疾病的关系等方面对体质作出分类。

较有代表性的分类方法如下:王琦[5]的七分法:正常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瘀血质,但近几年结合临床观察进行了完善,将原七分法增补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九种基本类型[6]。

此外,还有匡调元[3]的六分法:正常质、晦涩质、腻滞质、燥热质、迟冷质、倦质;何裕民[4]的六分法:强壮型、虚弱型、偏寒型、偏热型、偏湿型、瘀迟型。

另有学者针对不同性别、年龄人群,分别作体质分型。

如陈慧珍[7]将妇女体质分为七种类型:正常质、阴虚质、阳虚质、肾虚质、气血虚弱质、痰湿质、瘀滞质。

3体质与证由于既往体质研究多侧重于体质病理的论述,因此在体质病理学上出现了对体质与病证关系的某些模糊认识,如阳虚体质与“阳虑证”、阴虚体质与“阴虚证”等。

事实上证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反应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是一个诊断学概念,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匡调元[8]认为体质与证有区别,体质主要是在遗传基础上,在缓慢、潜在的环境因素作用下,在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渐进性地形成的个体特殊性。

虽然体质可以改变,但其过程比较缓慢。

证则主要是在明显的、特定的、相对而言比较急剧的致病因子作用于体质以后形成的临床类型,进退变化较迅速。

何裕民[9]指出证的基础其实是体质,是特定的身体素质接受了某种病因刺激或受到某种病理过程的影响,表现出某种特异性的病理反应和类型;也就是说个体的生理特性在许多情况下决定着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患性和病理发展的倾向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