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原理课件-运输与城市形态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原理——城市道路与交通_图文

城市规划原理——城市道路与交通_图文
布置原则: 繁华地区:分散性多点(路侧与路外结合); 一般地区:集中单点(交通汇集处和换乘点)
交通组织:对外交通设施附近; 大量人流汇集的公共设施附近 人流大量集散的地段:配置路外综合性公共停车场和综合性公
共交通站场。 大型文化生活设施前:(量大、集中、单向、车辆类型多)合理
组织几条客运能力较大的公共交通疏散线、结合周边街道与其环 通。
21
22
23
城市邻里单位规划示意图
工业过于集中城市的一隅, 形成明显的单向交通
24
2、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
分级
快速路(大城市设置) 联系功能区、交通枢纽、
主干道 全市性干道 公共活动中心
次干道 区干道
联系主干道
支 路 街坊道路 联系街坊
分类
交通性道路 生活性道路来自解决分区联系和对外交通枢纽联系; 如快速路。
规模
17
3、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 运输设备的位置影响到城市其他组成部分 • 城市干道的走向 • 城市的发展方向与布局 • 城市面貌的反映 • 城市道路系统是城市的骨架
18
三、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一)城市交通分布与城市道路系统
1、城市交通(实质是道路系统)体现城市用地空间联系
交通吸引点(工业企业、住宅区、公共服务区、车站、码头、 仓库等)引起交通的发生、流向、流量,形成全局分布。
2、城市道路交通特征
• 吸引点之间的车辆行人交通错综交织,分为必要性与其他交通 • 各类交通的流动线路、发生的强度随时间而变化,而且具有一定 规律性; • 交通工具(方式)不同对道路系统提出不同要求; • 道路的通过能力取决于交通方式的组织。 • 静态交通是城市道路交通的组成部分。
19
20

《城市规划原理》PPT课件

《城市规划原理》PPT课件
5、城市总体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 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 及各项建设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6、分区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基础上,对局 部地区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公共设施、城市 基础设施的配置方面所作的进一步安排。
7、近期建设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短 期内建设目标,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的 事实所作的安排。
--精品--
纽约
--精品--
重庆
--精品--
第二节 城市规划的内涵
概念: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 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规划内容: 1、城市和区域的发展战略研究; 2、土地使用的配置及城市空间组合; 3、交通运输网络的架构及各项基础设施的综
--精品--
(三)、城市分散与集中发展的统一: 1、城市间的相互作用; 2、城市与区域的相互作用; (四)现代城市空间理论: 1、区位理论; 2、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 3、地租与竞租理论; 4、邻里单位与居住小区; 5、行为空间理论; (五)现代城市规划方法论。
--精品--
霍华德田园城市
--精品--
概念规划
--精品--
第二节 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合安排; 4、城市政策的设计与设施; 5、城市发展的时序安排和建设的规划管理。
--精品--
城市规划的任务: 1、从整体利益出发,合理、有序配置城市空
间资源; 2、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资源运作效率,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3、确保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4、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原则,确保各项
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 控制的区域。 2、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 发建设、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3、开发区: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确定设立 的实行国家特定优惠政策和各类开发建设地区 的统称。

城乡规划原理城市交通PPT课件

城乡规划原理城市交通PPT课件
1.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 道路密度,单位以km/km2 即每平方公里城市 用地面积内平均所具有的道路长度 一般认为干道恰当的间距为600~1000m,相应 的干道网密度为2~3km/km2 交叉口,避免将吸引大量人流的公共建筑布置 在交叉口,在人流和车流都很密集地区必须采 取立体化和区域交通组织措施。
停车场的位置选择:
City Transportation
{四.城市对外交通规划}
4.城市对外交通规划
铁路
1
公路
2
航空
3
水运
4
交通工具包括
铁路在城市中的布置
按与城市关系分:
与城市直接有关的 与城市无直接关系
铁路场站的分类:
按性质分:中间站、 客运站、货运站等
位置的选择:
中间站 客运站 货运站
铁路场站的分类: 按性质分:中间站、客运站、货运站等
{三.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3.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路幅宽度:道路红线之间的宽 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
城市道路:
度的总和 道路宽度:只包括车行道与人 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沿
城市道路分类
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 城市道路横断面的类型: 一块板、二块板、三块板
1.按城市道路的等级分: 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等 按运行组织形式:
公共交通、准公共交通、个体交通
送与流通 按输送对象:客运交通、货运交通
City Transportation
{二.城市交通与城市
规划布局的关系}
2.城市交通与城市规划布局的关系
1.对城市形成与发展产生影响 2.对城市规模的影响 3.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City Transportation

交通运输系统规划基本原理ppt课件

交通运输系统规划基本原理ppt课件
1、综合运输,协调发展 2、切合实际,量力而行 3、讲究效益,保护环境 4、系统分析,整体优化
2.3运输网络布局和形成原理
一、运输布局理论
1 产业布局理论 工业布局理论: 龙哈德:首开以数学的方法研究工业区位的先河,其“运输
吨公里”最小地点的区位决定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韦伯:区位因子有两类: 一般因子:包括, 运输区位法则:运输吨公里最少地点; 劳动区位法则:区位从运费最小地点移向劳动费最小地点
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 运输布局尽量避免倒运; 运输革命的关键是降低运费,尤其是港站费用。 (2)E.塔费的运输发展四阶段论
2.3运输网络布局和形成原理
(3)我国运网布局的基本理论 面广 网络 分层次 现代运输工具 适应需求 运网的推拉作用
2.3 运输网络布局和形成原理
二、运输网络形成原理
2.1 交通运输系统发展过程与基本规律
(3)运输强度系数法 所谓运输强度系数,是指运输周转量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
值,即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所产生的吨公里(或人公里)数。运输 强度系数与国家自然地理条件、资源分布、人口分布、工业布 局、国民经济构成、原材料加工水平、工业专门化程度等等因素 有密切的关系。同其它国家相比,我国运输经济密集程度很高, 约为美国的2倍,日本、韩国等的8倍。这是由于我国腹地辽阔、 资源分布与工业布局不均等因素所致的。
的前提是劳动费用的节约额大于运费增加额; 聚(集)(分)散法则:区位从运费最小点移向集聚地或
分散地的的前提是由于集散获得的利益大于运费的增加额。 其它的:行为学派、市场学派
2.3运输网络布局和形成原理
2 运输布局理论 (1)胡佛,其运费结构理论:单位距离(吨公里)的运价与
运距的增长不按比例增长,而是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 其意义在于:

城市规划规划原理-完整ppt课件

城市规划规划原理-完整ppt课件

② 按规定提出进行编制工作的报告,经同意后方可组织编制。其中,组织编制直辖市、 省会城市、国务院指定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应当向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提出报告; 组织编制其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应当向省、自治区建设主管部门提出报告。
③ 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按规定提请审查。其中,组织编制直辖市、省会城市、 国务院指定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应当报请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组织审查;组织编 制其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应当报请省、自治区建设主管部门组织审查。
④ 依据审查意见,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成果,按法定程序报请审查和批准。
⑤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中,对于涉及资源与环境保护、区域统筹与城乡统筹、城市 发展目标与空间布局、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重大专题,应当在城市人民政府组 织下,由相关领域的专家领衔进行研究。
⑥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中,应当在城市人民政府组织下,充分吸取政府有关部门和 军事机关的意见。
概念2——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公共利益不受侵害,包括政府的土地收益、城市的公 共环境等,最核心的内容是对城市用地的建设强度进行控制,并回答允许建什么和不允许建什 么、怎么建等问题。
.
7
2.2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
(1)控规是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有机衔接的关键层次
① 从宏观到微观——上接总规(分区),下接修详(设计); ② 从定性到定量——控制要求深化、量化、具体化; ③ 从整体到局部——控制指标细化、分解、落实。
⑦ 在城市总体规划报送审批前,城市人民政府应当依法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征求社会
公众的意见。
.
6
第二章 控制性详细规划
2.1 概念
概念1——是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 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 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城市规划原理整理 ppt课件

城市规划原理整理 ppt课件
3影响城市的景观第二节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一城市道路与城市交通一城市交通分类类别货运为主交叉口间距大机动车流量大无自行车步行流量主干支路组团不需隔离交叉口间距小机动车流量小自行车步行流量二城市道路功能1交通设施功能2公用空间功能3防灾救灾功能4形成城市平面结构功能三城市道路的特点1功能多样组成复杂2行人非机动车交通量大3道路交叉口多4沿路两侧建筑物密集5景观艺术要求高6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影响因素多7政策性强四城市道路分类1国标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2按道路功能分类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交叉口间距道路类型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一般道路设计车速kmh8040604030交叉口间距150025007001200350500150250红线宽度m60100407030502030二城市道路系统布臵基本要求一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二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使其各从其类各行其道三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四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五要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三城市道路系统组织一城市道路网形式1方格网式2环形放射状3自由式4混合式二城市道路衔接原则1低速让高速2次要让主要3生活性让交通性4适当分离三旧城道路系统改善1要结合城市用地布局考虑对原有道路分工重新分配车流和人流利用平行街道组织单向行车开辟环形干道绕行干道封闭次要交叉口2从工程建设方面着手改善旧城道路系统拓宽取直改善道路线型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道路选线与景观环境的组合四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动态对景景观分析图五道路横断面四停车场布臵一停车场规模人其中机动车占8090
4《雅典宪章》 1933年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 思想基础: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自动
解决城市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第二章--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和编制程序PPT课件

第二章--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和编制程序PPT课件
2
通过行政手段,按照城市 规划和必要的申请、审核 报批、发证等程序和手续 ,对各项当前建设活动进 行合理安排和综合部署, 保证城市规划实施。
3
随时检查发现并及时 制止或处理一切地上 地下的违法用地和违 法建设,保证城市建 设有秩序的进行。
及时掌握城市建设情况, 对城市建设活动进行有效 的控制,同时对城市规划 进行实践检验和反馈,使 城市规划趋于完善、合理 和现实。
15
城市的总体规划
城市的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可以对
城市远景发展的空间布局提出设想。
2024/8/2
16
2024/8/2
城市分区规划
主要任务: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 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城市基 础设施的配置作出进一步的安排。 讨论:你所知道的分区规划的城市?
17
详细规划
18
2024/8/2
LOREM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
一、概念 二、主要内容 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 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 制指标,规定交通出入口方 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 线距离,建筑间距等要求。 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 型、色彩等要求。
19



建 性
05
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

04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 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 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 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 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 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 的基本依据。
4
城乡规划
• 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 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 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维护社会公正和公平的重要依据, 具有重要公共政策的属性。

城市规划原理——城市总体规划原理第六章 城市结构与形态

城市规划原理——城市总体规划原理第六章 城市结构与形态

2、社会空间的组 织以人为尺度, 是人(活动)的 空间的组织
空间行为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展开的,在西方文
化中:
亲昵距离 亲近状态 疏远状态 个人距离 亲近状态 疏远状态 6英寸以内,完全包容状态 6-18英寸 18-30英寸 30英寸-4英尺 身体控制极限
社会距离 亲近状态 公共距离 亲近状态 才
第六章
城市结构与形态
第一节
一、城市结构
概念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城市结构是“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 境发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时间形成的相互 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城市结构包含有多方面的内容: 经济结构; 社会结构; 政治结构; 空间结构等。 空间结构是社会经济结构在土 地使用上的反映。
重组了城市的内部结构:居住和商业相分离; 老建筑拆为停车场;


快速路分割城市;
环境质量下降。
Atlanta城外的Lenox Square Shopping Center ,这是美 国南部最大的购物中心,总用地74英亩。
纽约一公交终点站和相 关的进出的高速公路
波士顿大都市地 区的128公路
2、城市交通战略与空间布局 一个城市的结构,除受到地理上的约束外, 大部分是由相对可达性决定的,除非故意 加以控制。
11空间认知是空间行为的基础空间认知是空间行为的基础22社会空间的组社会空间的组织以人为尺度织以人为尺度是人活动的是人活动的空间的组织空间的组织空间行为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展开的在西方文空间行为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展开的在西方文亲昵距离亲昵距离亲近状态亲近状态66英寸以内完全包容状态英寸以内完全包容状态疏远状态疏远状态661818英寸英寸个人距离个人距离亲近状态亲近状态18183030英寸英寸疏远状态疏远状态3030英寸英寸44英尺英尺身体控制极限身体控制极限社会距离社会距离亲近状态亲近状态4477英尺英尺处理非个人事务处理非个人事务疏远状态疏远状态771212英尺英尺公开的信息公开的信息公共距离公共距离亲近状态亲近状态12121515英尺英尺典型的典型的正式正式场合场合有的距离有的距离疏远状态疏远状态2525英尺或更远英尺或更远超出个人的包围超出个人的包围不同的社会阶层有各自的生不同的社会阶层有各自的生活方式占据城市的不活方式占据城市的不同区位在城市中互相同区位在城市中互相结合成为城市状况的结合成为城市状况的拼贴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ouston 14,000 15,000
纽约长岛Hempstead的城市空间结构
路面 (11.9%) 停车场 (21.8%) 建筑 (5.3%) 其他 (61.0%)
“移动环(Rings of Mobility)”
C B
密度: 小——大 步行者 路面与停车设施
A
自行车 过境交通 终端(码头、机场等)
II I III
IV
欧洲
欧洲城市运输与城市形态的共轭演进
前机械化时期的城市建成区 蒸汽式铁路时代的发展区 有轨电车时代的发展区 公共汽车时代的发展区 私人汽车时代的发展区
北美及欧洲城市密度的发展
北美
R (NA) 密度 密度
欧洲
R (E)
IV I II III
I
II
III
IV
距离
距离
I – 前机械化运输期 II – 机械化运输早期 (有轨电车) III – 机动车扩展期(巴士、轿车) IV – 郊区化时代
Urban Transportation
PhD. 魏立华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第一部分
交通运输与城市形态
1950-2000的世界城市人口及2020年的展望(10亿)
4.5 4 3.5 3 2.5 2 1.5 1 0.5 0
世界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60
50
65
70
75
55
80
85
90
00
15
05
不同城市运输方式的效能
效能指数
0 2 4 6 8 10 12 14 16
1/3 满载轻轨或地铁 满载轻轨或地铁 1/3满载巴士 满载巴士 一人轿车 满载轿车 自行车 步行者
0 10 20 30
占用空间(sqr m/人) 速度(km/hr) 效能指数
40 50 6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Type I – 纯机动化交通运输网络
道路
高速公路
易聚性节点
Type II – 弱中心模式
道路 高速公路 过境线 易聚性节点
Type III – 强中心模式
道路
高速公路
过境线
易聚性节点
Type IV - Traffic Limitation
道路 高速公路 过境线 易聚性节点
不同空间尺度中的城市空间结构
构成要素
• 街道 • 基本服务设施 • 居住 社区 • 主干道 • 工作区 行政或功能区 • 高速公路及过境系统 • 主要运输终端(港口、机场) 城市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95
20
20
19
10
20
19
20
20
20
2000-2015年世界前15大城市
0 东京 孟买 达卡 圣保罗 德里 墨西哥城 纽约 加尔各答 卡拉奇 拉各斯 洛杉矶 上海 马尼拉 北京 开罗 5,000,000 10,000,000 15,000,000 20,000,000 25,000,000 30,000,000
环形路网设计的基本原理
空间结构
避免中心区的拥堵
通达性
5
A
5
10 10 5
10 10
5
B
A to B = 30 城市中心 副中心 10 5 10 10 10 A to B = 20 5 10 10 10 10 5
A
郊区重构与发展
5
B
Suburban Development along an Highway Interchange
不同城市运输模式的服务特性
Speed (km/hr)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高速公路私人汽车 普通路面私人汽车 轻型快速运输体系 城市铁路 巴士专用路线 普通路面巴士
0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60,000
最大承载力 平均速度
Retail Office Industrial Residential Highway Railway
Core
2015 2000
1950-203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亚洲 拉美 北美 欧洲 非洲 世界 0 10 20 30 40 50 60 70 2030 2000 1975 1950 80 90
运输与城市形态
基础设施 模式
使用者
运输
空间烙印
Urban Form
节点,联接与城市形态
陆路连接 铁路连接 海运连接 空运连接
Capacity (pers/hr)
城市空间结构演进
A
核心 中心活动节点
B
边缘 中心区
C
主要运输轴
可能的城市物(人)流模式
有序组织的
一次流 二次流
无组织的 单中心模式 多中心模式
运输与城市形态的共轭演进——以北美及欧洲城市为例
北美
I II III IV
I – 步行-马车时代 (1800-1890) II – 有轨电车时代 (1890-1920) III – 汽车时代 (1920-1945) IV –高速公路时代 (1945-) 有轨电车线路 高速公路
建成区 易达性节点 易聚性节点
1990年不同国家或地区居民的平均上班时间
40 35 30 Minutes 25 20 15 10 5 0 美国 西欧 日本 other Asia 澳大利亚
基于不同城市运输模式的“一小时通勤范围”
有轨电车 高速公路
步行 10 km 有轨电车 自行车 汽车 依托高速公路的汽车
1991年北美城市密度与轿车使用量
40 35 Urban density (pers./ha) 30 25 20 15 10 5 5,000
R = 0.694
2
Montreal
Toronto
Los Angeles
New York Chicago Phoenix 6,000 7,000 8,000 9,000 10,000 11,000 Car use per capita (km) 12,000 13,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