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第1课时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授课计划及教案教学文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授课计划及教案第二单元授课计划一、单元名称:位置与方向二、单元教学内容:定向运动;绘制平面示意图;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三、单元教材分析:“位置与方向”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所安排的教学内容,此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确定位置的经验,学习了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并掌握了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要素确定物体的位置,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能够描述较大空间范围内物体的位置,并综合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四、单元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2、过程与方法: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培养学生的方向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的态度。
五、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六、教学难点:能正确地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七、教学改进措施: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八、课时安排:课题1:定向运动(1课时)课题2:绘制平面示意图(1课时)课题3:位置关系的相对性(1课时)课题4:描述简单的路线图(1课时)课题一:位置与方向《定向运动》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7~18页的例题1及相关练习二、教学时间:2013年月日三、教材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从方位角度认识事物的基础,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
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四舍五入法》(第1课时)教案

四舍五入法第一课时学习作好铺垫.二、核心推进过程(一)相邻的整万数。
1。
写出与a 、b 、c 、d 相邻的整万数,在最接近它的整万数上画“√”。
(1)写一写:它们分别接近哪两个整万数?(2)并写出相应的整万数。
(3)说一说:它们分别最接近哪个整万数?你是怎么想的?2。
写出与下列各数相邻的整万数,在最接近它的整万数上画“√”。
(1)试写出与24975相邻的整万数.(2)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找到与它最接近的整万数?(3)写一写:与325841 、7893201相邻的整万数。
(4)引导学生归纳:如何找出与一个数最接近的整万数? (5)口答:说出与下列数最接近的整万数,并说明理由。
36937 872098(二)相邻的整十万数。
1。
以上题中“872098”为例:(1)写一写:它接近哪两个整十万数?并写出相应的整十万数。
学生脱离了数射线的支撑找出与一个数最接近的整万数如何写出与一个数相邻的整十万数的方法的教学,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已有知(2)说一说:它最接近哪个整十万数?你是怎么想的?2.练一练:写出与下列各数相邻的整十万数,在最接近它的整十万数上画“√"。
重点评讲:747777 、1250672 .3。
小结:(1)如何写出与一个数相邻的整十万数的方法;(2)如何确定与一个数最接近的整十万数的方法。
(三)相邻的整百万数. 1.以题“1250672”为例(1)写一写:它接近哪两个整百万数?并写出相应的整百万数。
(2)说一说:它最接近哪个整百万数?你是怎么想的?(3)小结方法.识进行建模,自己探索,不断扩充认知结构。
三、巩固拓展1。
上海市2000年的人口约16737700人,请分别写出与16737700最接近的整万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2.3□549最接近30000,□中可以填哪些数?3。
□73201最接近800000,□中可以填哪些数?4.说一说与156084500相邻的整亿数以及最接近的整亿数。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1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加、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加、减法的意义,对加、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习加、减法意义及有关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情景导入】出示课本例1情景图。
提问:这是一个什么场景?你去过这样的地方吗?【新课讲授】1.揭示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已知西宁至格尔木的铁路长和格尔木至拉萨的铁路长,求西宁至拉萨的铁路长,怎么计算?师:能说说什么是加法吗?师: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分别是什么?2.请同学们把上题改编一下,把其中的一个已知条件变成问题。
学生改编后,教师集体讲解展示:(2)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 km,其中西宁到格尔木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3)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 km,其中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教师出示两小题后,让学生列式计算。
(2)列式为:1956-814=1142(km)(3)列式为:1956-1142=814(km)3.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一下,第(2)、(3)小题与第(1)小题有什么联系,各用什么方法计算?引导学生明确:第(1)题已知两段路的长,求全长,用加法计算。
第(2)题已知全长和其中的一段,求另一段的长,用减法计算。
第(3)题也是已知全长和其中的一段,求另一段长,用减法计算。
启发学生: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教师小结:减法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1.口算除法。
(1)口算。
(2)估算。
2.笔算除法。
(1)基本的笔算除法。
(2)除法的验算。
1.会口算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几百几十以及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
2.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1.加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使学生重视对算理和计算规律的探求。
为了避免学生在不理解算理的情况下,机械地记忆口算过程,套用计算法则,本册教材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既没有注明一般的口算思路,也没有出示笔算除法的法则,而是充分调动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计算的算理和算法。
(1)激活学生已有的口算经验,使之顺利迁移到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中。
学生已有的与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相关联的口算经验有:表内乘法和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
这些口算经验是帮助学生解答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
因此,教学时应采取积极措施,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口算经验,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并将它灵活运用到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这样一个新的情境中。
(2)引导学生探索笔算除法的算理和计算规律,学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的有序思考方法。
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除法口算经验,结合一定的直观操作活动,使学生养成一种有序的思考和操作习惯,从而自主概括出笔算除法的计算规律。
(3)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思考的过程。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口算除法和笔算除法的过程,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归纳、整理运算程序和运算规律的过程,它是计算活动过程的提炼和升华。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条件,给学生一个宽松的说话环境。
首先,让学生在思考每个例题时,自言自语地、轻声地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或与同桌)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最后,提供过程的范例。
让说得好的学生在班上交流,或者教师根据多个学生的表述概括出班上学生的不同解题策略。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县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基础上学习的。
这一单元,要让学生从三个方向(前面、上面、左面)观察由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感受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时,所看到的物体的范围变化。
由于本单元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在生活中,常会遇到一此堆放在一起的规则物体,可能其中的一部分被挡住了。
如果空间想象力不强,就很难搞清真实数量,本单元内容就是通过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解决这些问题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目标:1、通过对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摆成的物体的观察,正确选择或描述相应的视图。
2、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知道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3、使学生经历观察物体的过程,丰富对空间的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会辨认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难点:会画出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课时安排:观察物体(二)2课时第1课时观察物体(二)(1)一、基础训练1、站在一个位置上观察物体,最多能看到个面。
2、视察左图,从________面、________面和________面都可以看到。
二、提高训练1、()个()个()个()个第2课时观察物体(二)(2)展示交流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
全班交流互动评价(8分钟)点拨激疑1、从不同方向进行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图形有时是不同的,有时是相同的。
2、从同一方向进行观察不同的物体,看到的图形有时是不同的,有时是相同的。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2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课时)教案与反思

2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课时目标导航教学内容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材第5~6页例2、例3)教学目标1.通过解决问题,经历概括乘、除法的意义的过程,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明确0在四则运算中的运用,并能准确描述有关0的运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概括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及0不能作除数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做过了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的练习,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
今天,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加以归纳,并进一步明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已经获得的感性认识加以提高。
二、学习新课1.认识乘法及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问题: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
组织全班交流、汇报。
用加法算:3+3+3+3=12(枝)用乘法算:3×4=12(枝)(1)提问:在3×4中,3和4分别表示什么?明确:3表示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表示有4个花瓶,也就是说有4个3连加。
总结:像上面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提问:在3×4中,3和4还可以看成表示什么?明确:3是相同的加数,4是相同的加数的个数。
总结:在乘法中,相同的加数和相同的加数的个数,都叫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即:3 ×4 =12↓↓↓因数因数积(3)思考: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小组讨论,组织学生汇报。
①只有相同的加数相加时,才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
②当算式里的加数不同时,如:3+4就无法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
总结:相同加数求和才能用乘法简便计算。
2.认识除法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问题1: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问题2: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枝?(1)读题,对比上面的两个数学问题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明确①相同点:都已知有12枝花。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观察物体(二)第1课时摆一摆(1)

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观察物体(二)第1课时摆一摆(1)教学内容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学习如何通过观察和操作来理解物体的摆放和变换。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1. 学习如何通过观察和操作来理解物体的摆放和变换。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学习使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示物体的摆放和变换。
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物体的摆放和变换。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几何图形表示物体摆放和变换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理解物体的摆放和变换。
2.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实物模型等。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物的摆放和变换,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导入(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一些物体的摆放和变换,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理解物体的摆放和变换。
三、课堂练习(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物体的摆放和变换,让学生用几何图形来表示,并解释其摆放和变换的原理。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一、观察物体摆放和变换1. 观察实物的摆放和变换2. 用几何图形表示物体的摆放和变换作业设计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设计一些有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的内容。
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让他们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及改进的方法。
重点关注细节: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和理解知识点,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在本节课中,板书设计应该突出观察物体摆放和变换的重点内容,简洁明了地呈现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课时教案

1 教 学 预 案 调整与补充课题一:方向与位置方向与位置((一)确定物体的位置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内容】教材18页例1 【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一、室内定向小游戏一、室内定向小游戏游戏说明:教师课前设计好任务书两份,说明宝物(彩色图卡代表)图卡代表)所藏地点。
所藏地点。
所藏地点。
例如:例如:例如:宝物一:宝物一:宝物一:第二列第三排;第二列第三排;第二列第三排;宝物二:宝物二:第四排第五列;宝物三……。
教师事先请参赛的两个组的同学回避,然后将图卡交给任务书上所列位置的同学藏好。
回避,然后将图卡交给任务书上所列位置的同学藏好。
1、夺宝奇兵──室内定向小游戏。
、夺宝奇兵──室内定向小游戏。
教师宣布游戏任务和规则:请两个参赛小组按照各自任务书的提示,按顺序寻找到任务书上所列的宝物,速度最快的小组获得胜利。
组获得胜利。
2、请两个参赛组谈谈感受。
、请两个参赛组谈谈感受。
老师注意引导他们从小组分工合作,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来谈一谈。
谈一谈。
3、讨论:假如只告诉排数或者列数,找起来容易吗?为1 教 学 预 案 调整与补充 什么?这样确定物体的位置一般要用到几个条件?什么?这样确定物体的位置一般要用到几个条件?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知二、创设情景,引入新知1、教师结合主题图介绍公园定向运动。
、教师结合主题图介绍公园定向运动。
2、观察公园定向运动图,在小组内说说你了解到的信息和不明白的地方。
不明白的地方。
3、全班汇报,交流答疑;、全班汇报,交流答疑;4、教师小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物体(二)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包括由低到高观察同一物体和由远到近观察同一物体,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和在实际生活中有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经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观察物体的具体活动中,判断观察对象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比较,体验到从不同位置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
样的。
2.能力目标: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养成数学思考的习惯,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3课时:
观察物体···················································2课时
第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