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雨.雾.露、霜、雪、雾凇、冰雹、冰凌物态变化

合集下载

云、雨、露、雾、霜、雪、“白气”的形成过程及包含的物态变化

云、雨、露、雾、霜、雪、“白气”的形成过程及包含的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
具体过程

液化、凝 华
高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遇强冷凝华成小冰晶

液化、凝 含有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温度降低,水蒸气液化成小 华、熔化 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最后下落时,冰晶熔化成水滴

液化
在夜间气温降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草木丛中液化成小 水珠

液化
在气温降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浮尘上的液滴

凝华
在冬天的早晨,气温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小
冰晶

凝华、凝 云中的小水珠凝固成小冰晶,与原来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

晶下落成雪
பைடு நூலகம்
“白气” 液化
水蒸气由于温度降低而液化成的小水珠,只是由于小水珠 较小并悬浮在空中,好像是“白气”

云雨雪雾露霜的物态变化口诀

云雨雪雾露霜的物态变化口诀

云雨雪雾露霜的物态变化口诀
露、雾是液化,霜是凝华。

物态变化口诀:
1、液化。

液化气态变液称液化,液化方法有两种。

降低温度能液化,压缩体积也可以。

液化现象要放热,雾、露、白气是液化。

2、升华和凝华。

固态变气是升华,气态变固是凝华。

升华吸热凝华放,樟脑变小因升华。

紫碘微热便升华,凝华雪霜和雾淞。

三态六变及吸热放热情况:
熔化:固态→液态(吸热)。

凝固:液态→固态(放热)。

汽化:(分沸腾和蒸发):液态→气态(吸热)。

液化:(两种方法: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气态→液态(放热)。

升华:固态→气态(吸热)。

凝华:气态→固态(放热)。

在发生物态变化之时,物体需要吸热或放热。

当物体由高密度向低密度转化时,就是吸热;由低密度向高密度转化时,则是放热。

而吸热或放热的条件是热传递,所以物体不与周围环境存在温度差,就不会产生物态变化。

例如0℃的冰放在0℃的空气中不会熔化。

自然现象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自然现象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自然现象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云、雨、露、雾、霜、雪、“白气”的生成,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云: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温度降低液化凝结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大量小水滴和水冰晶聚集在一起形成云.所以云是水蒸气放热液化或凝华而成的.
雨:在一定条件下,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到达一定程度时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冰晶熔化成水滴,和原来的水滴再一起落到地面,就形成了雨.所以一部分雨滴是小冰晶吸热熔化而成的.
露、雾:白天气温高,地球外表的水大量蒸发,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夜间或早晨气温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就在草木、石块等低矮物体上液化成小水珠,这就是露.假设空气中有较多的浮尘,空气中的水蒸气就凝结( 液化)在这些浮尘上,这就是雾.所以雾和露都是液化现象.
霜、雪: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而生成的.
“白气":是水蒸气温度降低而液化成的无数小水珠,“白气”不是气体,而是液体,只是由于水珠很小并悬浮在空中,好似是气,所以“白气”二字应加引号.。

云、雨、雾、冰雹的形成

云、雨、雾、冰雹的形成

云、雨、雾、露水、雪、霜、冰雹形成与物态变化空气中总是有水蒸气的,而且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气体,是看不见的。

日常所见到的“白汽”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

1、云是怎样形成的?当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这些很小的微粒,能被空气上升气流顶起,形成浮云,所以云是由大量的水蒸气和小冰晶组合而成的。

2、雨是怎样形成的?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达到一定程度时,上升气流无法支持,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熔化成水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起落到地面上,形成了雨。

3、雾是怎样形成的?雾一般在清晨出现。

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或地面温度突然下降时会液化成小水滴而飘浮的空气中和尘埃上,就形成的雾。

4、露水是怎样形成的?当地面温度下降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液化成小水滴面附在地面上或花草上,形成露水。

5、雪是怎样形成的?在冬季,有时上升气流较弱,云中的水蒸气受冷直接在小冰晶上凝华形成雪花,飘落到地面面形成了雪。

6、霜是怎样形成的?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直接凝华而成的。

冬天的夜晚,地面的温度迅速降低到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在地面上迅速凝华而形成固态的小晶体,即霜。

7、冰雹是怎样形成的?在夏季,上升气流很强,也很不稳定,小水滴在空气对流中受冷凝固成小冰雹块。

小冰雹块在流动过程中又与小冰晶、小水滴合并,形成大冰块,当这样的冰块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气流无法支持,就降落到地面形成洋冰雹。

8、人工降雨:通常人工降雨采用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直接升华成气体进要吸收大量的热,从而使周围空气的温度迅速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液化为小水滴或直接凝华为小冰晶,这样就可以实现人工降雨。

9、舞台上的云雾效果:常利用干冰在升华时吸收大量热使空气温度降低,从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可直接凝华为小冰晶,形成舞台上的云雾效果。

科学技术-气象雨: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或冰晶熔化成的小水滴落到地面成为雨雪:水蒸气凝华成的冰晶落到地面上云: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或凝华成的小冰晶漂浮在空中雾:水蒸汽在地面液化成小水滴漂浮在地面附近露:水蒸气在地面的植物上液化成的小水滴霜: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附着在地面或植物上雹:随着云中的水气的聚集,就会能够形成降雨,如果降雨过程中遇到冷空气的话就会形成冰雹.在夜间,地面上的草、木、石块等物体由于向外辐射热量,它们的温度要降低,当温度降至露点时,地面物体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便达到饱和。

初中物理:利用物态变化解释自然现象

初中物理:利用物态变化解释自然现象

初中物理:利用物态变化解释自然现象利用物态变化解释自然现象1)雾:低空中的水蒸气由于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珠附在浮尘上便形成雾2)露:地面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物体液化成小水珠附在物体表面便形成露3)霜:地面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很冷的物体凝华成冰晶附在物体表面便形成霜4)云:高空中的水蒸气由于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珠和凝华成小冰晶便形成云5)雨:高空中的水蒸气由于温度降低在云上液化成大水珠后下落便形成雨(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很冷的物体凝华成小冰晶,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与空气摩擦,温度升高融化成小水珠便形成雨)6)雪:高空中的水蒸气由于气温急剧下降在云上凝华成大冰晶后下落变成了雪7)冰雹:雨下落遇到零度以下的气温凝固成大冰块便形成冰雹大海、湖泊、河流、土壤和植物中的水分蒸发后形成水蒸气,在高空遇到冷空气后液化成小水珠或凝华成小冰晶。

大量的小水滴或小冰晶集中悬浮在高层空气中,就形成了云。

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随着气流的急速下降而上下运动,他们相遇后越聚越大,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下落。

在下落过程中,冰晶吸热熔化成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是雨。

当气温降到0℃以下时,云中的水蒸气凝华为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周围的水蒸气与其接触而结晶,当其所受的重力足够大的时候,就下落到地面,这就是雪。

夏季气温变化剧烈时,高空中会有冷空气团存在,空中悬浮的小冰晶在冷空气团的作用下,凝聚成小冰块。

有些小冰块的体积较大,下落过程中不能完全熔化成水,这就是冰雹。

在夜间,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降低,如果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较多,气温足够低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也会液化,在空中形成很多小水滴,这就是雾。

初秋季节,空气比较湿润,在夜间温度下降,地面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植物枝叶表面放热液化成小水滴,这就是露。

到深秋和初冬季节,晚上气温可降低到0℃以下,这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茎叶上放热凝华成小冰晶,这就是霜。

一部分雨、雪、冰雹、霜、露和雾吸热后发生汽化或升华,成为水蒸气,另一部分则吸热熔化为水汇入河流、湖泊、大海,或者被土壤吸收,然后经过蒸发重新发散到空气中。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冰、雾、冰雹、雪、霜的形成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冰、雾、冰雹、雪、霜的形成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冰、雾、冰雹、雪、霜的形成雨: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或冰晶熔化成的小水滴落到地面成为雨雪:水蒸气凝华成的冰晶落到地面上云: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或凝华成的小冰晶漂浮在空中雾:水蒸汽在地面液化成小水滴漂浮在地面附近露:水蒸气在地面的植物上液化成的小水滴霜: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附着在地面或植物上。

雹:随着云中的水气的聚集,就会能够形成降雨,如果降雨过程中遇到冷空气的话就会形成冰雹.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现象叫做物态变化。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物质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水有三态:固态:冰雪的霜等.液态:雨雾露.气态:水蒸汽.雨的形成:由液态水滴(包括过冷却水滴)所组成的云体称为水成云。

水成云内如果具备了云滴增大为雨滴的条件,并使雨滴具有一定的下降速度,这时降落下来的就是雨或毛毛雨。

由冰晶组成的云体称为冰成云,而由水滴(主要是过冷却水滴)和冰晶共同组成的云称为混合云。

从冰成云或混合云中降下的冰晶或雪花,下落到0℃以上的气层内,融化以后也成为雨滴下落到地面,形成降雨。

雪的形成:云中的水汽向冰晶表面上凝华,而过冷却水滴却在蒸发,这时就产生了冰晶从过冷却水滴上"吸附"水汽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冰晶增长得很快。

另外,过冷却水是很不稳定的。

一碰它,它就要冻结起来。

所以,在混合云里,当过冷却水滴和冰晶相碰撞的时候,就会冻结沾附在冰晶表面上,使它迅速增大。

当小冰晶增大到能够克服空气的阻力和浮力时,便落到地面,这就是雪花。

云的形成:漂浮在天空中的云彩是由许多细小的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有的是由小水滴或小冰晶混合在一起组成的。

有时也包含一些较大的雨滴及冰、雪粒,云的底部不接触地面,并有一定厚度。

云的形成主要是由水汽凝结造成的。

雾的形成:当温度下降,空气又相当潮湿,那么当它冷却到一定的程度时,空气中一部分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变成很多小水滴,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这就是雾。

云雨雪雾露霜的物态变化

云雨雪雾露霜的物态变化

云雨雪雾露霜的物态变化1. 云的产生和物态变化云是水蒸气在大气中凝结成的水滴或冰晶体,是天空中的一种自然现象。

云的产生是由于水体的蒸发、植物的蒸腾、土壤的蒸发等,形成了水蒸气,而水蒸气在遇到一定条件后,就会形成云。

云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有时云渐消散,有时又聚集成厚厚的云层。

当云层中的水滴或冰晶体增加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出现降水现象,如雨、雪、冰雹等,这种物态变化将水从气态转化为液态或固态。

2. 雨的物态变化雨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是云中的水滴或冰晶体因重力加速度而落下地面的过程。

雨是从云中的水滴或冰晶体形成的,这些水滴或冰晶体在下落过程中逐渐融化,形成水滴。

当水滴的直径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下落到地面上,成为雨。

雨的物态变化是气态水蒸气转化为液态水,这一过程是由于水蒸气冷却至饱和点而形成云,云中的水滴和冰晶体不断增长直到体积增大到重力作用使其下落,最终形成雨水。

3. 雪的物态变化雪是一种在冬季经常出现的降水现象,是云中的水蒸气先变成冰晶,然后在冷空气中逐渐增长,最终降落至地面的冰晶体。

雪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如低温、高湿度等。

雪的物态变化是水蒸气凝结成冰晶,在逐渐粘附、合并后,形成了雪花,雪花在下落的过程中因为温度低,使其保持在冰晶体的状态,最终落在地面上形成一层白色的雪。

4. 雾、露和霜的物态变化雾是一种气态水蒸气在接近地面时形成的云层,是云的一种形态。

露是指地面上由于水蒸气在降温时形成的液态水滴,通常出现在夜间气温降低时,叶片和草地等物体表面上会出现一层水珠。

霜也是由于水蒸气在降温的过程中形成的固态水分子,通常在地面或物体表面覆盖一层冰晶,是夜晚最常见现象之一。

雾、露和霜的物态变化都是水蒸气从气态转化为液态或固态,是气象规律的体现,它们都与大气中的水分子有关。

总之,云、雨、雪、雾、露和霜都是大气水分的不同形态,它们的物态变化体现了水在不同温度、压力等条件下的不同状态。

这种变化是自然界中很常见的现象。

云、雨、雾、露、霜、雪、雾凇、冰雹、冰凌物态变化

云、雨、雾、露、霜、雪、雾凇、冰雹、冰凌物态变化

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云、雨、雾、露、霜、雪、雾凇、冰雹就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就是水的不同物态,您知道它们就是怎样形成的,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哪些物态变化不?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云的形成地面附近的水蒸气上升,越往高空温度越低,到了一定高度,如果高空的温度高于0°C,水蒸气就液化成小水滴,如果高空温度低于0°C,水蒸气就凝华为小冰晶。

这些小水滴与小冰晶逐渐增多就形成了云。

云涉及的物态变化有液化或凝华。

二、雨的形成我们已经知道,云就是由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

如果云中的雨滴增大到一定的程度,在重力作用下就会下落形成降雨;如果小冰晶增大后下落,当到0°C以上的气层时就会熔化形成降雨。

雨涉及的物态变化有熔化。

三、雾的形成春秋季节夜间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降低,如果空气中的水蒸气较多,便液化成雾。

雾涉及的物态变化就是液化。

四、露的形成初秋季节空气湿润,夜间温度下降,地面附近的水蒸气在植物枝叶表面液化便形成露。

露涉及的物态变化就是液化。

五、霜的形成霜就是一种白色的冰晶,多形成于深秋或初冬季节的夜间,当夜间的温度降到0℃以下时,水蒸气在地面或枝叶上凝华形成霜。

霜涉及的物态变化就是凝华。

六、雪的形成当水蒸气上升到高空,并且高空的气温降到0℃以下时,水蒸气便凝华成小冰晶,下落过程中周围水蒸气与其接触而结晶成雪。

雪涉及的物态变化就是凝华。

七、雾凇的形成雾淞,俗称树挂,就是严冬时节出现在吉林松花江畔十里长堤的自然现象,与桂林山水、长江三峡、云南石林并称为中国四大奇观。

经常一夜间松花江畔长堤上的大柳树成了“白发三千丈”的雪柳,苍松则成了“玉菊怒放”的雪松。

雾凇就是怎样形成的呢?夜间温度下降,江面上方的水蒸气凝华附着在草木与其她物体上便形成了雾凇。

雾凇涉及的物态变化就是凝华。

八、冰雹的形成小水滴与小冰晶组成的云,遇到上升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水滴凝固在冰晶上变大,而后下落,经历上升与下落反复几次越来越大,最后当上升气流支撑不住冰雹时,它就从云中落了下来,成为我们所瞧到的冰雹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
云、雨、雾、露、霜、雪、雾凇、冰雹是常见的自然现象,是水的不同物态,你知道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哪些物态变化吗?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云的形成
地面附近的水蒸气上升,越往高空温度越低,到了一定高度,如果高空的温度高于0°C,水蒸气就液化成小水滴,如果高空温度低于0°C,水蒸气就凝华为小冰晶。

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逐渐增多就形成了云。

云涉及的物态变化有液化或凝华。

二、雨的形成
我们已经知道,云是由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

如果云中的雨滴增大到一定的程度,在重力作用下就会下落形成降雨;如果小冰晶增大后下落,当到0°C以上的气层时就会熔化形成降雨。

雨涉及的物态变化有熔化。

三、雾的形成
春秋季节夜间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降低,如果空气中的水蒸气较多,便液化成雾。

雾涉及的物态变化是液化。

四、露的形成
初秋季节空气湿润,夜间温度下降,地面附近的水蒸气在植物枝叶表面液化便形成露。

露涉及的物态变化是液化。

五、霜的形成
霜是一种白色
的冰晶,多形成于
深秋或初冬季节的
夜间,当夜间的温
度降到0℃以下时,
水蒸气在地面或枝
叶上凝华形成霜。

霜涉及的物态变化
是凝华。

六、雪的形成
当水蒸气上升到高空,并且高空的气温降到0℃以下时,水蒸气便凝华成小冰晶,下落过程中周围水蒸气与其接触而结晶成雪。

雪涉及的物态变化是凝华。

七、雾凇的形成
雾淞,俗称树挂,是严冬时节出现在吉林松花江畔十里长堤的自然现象,与桂林山水、长江三峡、云南石林并称为中国四大奇观。

经常一夜间松花江畔长堤上的大柳树成了“白发三千丈”的雪柳,苍松则成了“玉菊怒放”的雪松。

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夜间温度下降,江面上方的水蒸气凝华附着在草木和其他物体上便形成了雾凇。

雾凇涉及的物态变化是凝华。

八、冰雹的形成
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的云,遇到上升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水滴凝固在冰晶上变大,而后下落,经历上升和下落反复几次越来越大,最后当上升气流支撑不住冰雹时,它就从云中落了下来,成为我们所看到的冰雹了。

冰雹涉及的物态变化是凝固。

九、冰凌是冬天下雪后,房顶的积雪融化,顺着屋檐滴下而冻结成的椎状
冰柱。

十、冰挂是指超冷却的降水碰到温度等于或低于零摄氏度的物体表面时所形成玻璃状的透明或无光泽的表面粗糙的冰覆盖层。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