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朗读技巧
唐诗三百首朗读技巧

唐诗三百首朗读技巧
唐诗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其中《唐诗三百首》更是让人爱不释手。
朗读唐诗可以深刻理解诗词内涵,其中有一些技巧可以帮助朗读者更好地表达诗词情感。
一、认真理解每个字的含义和用法
唐诗中往往会运用汉字的多种含义和用法,需要通过词典和注释认真理解每个字的意思和用法,理解其中的复杂内涵。
二、掌握正确的发音和语调
许多唐诗都有严格的格律和押韵要求,如平仄、轻重、上下起伏等。
因此朗读唐诗时要注意掌握正确的发音和语调,使每个字都可以清晰地传达出来。
三、注重节奏和韵律的变化
唐诗中的节奏和韵律是变化多样的,需要观察每首诗的韵律和节奏变化,合理把握每个节奏和节拍,以达到更好的诵读效果。
四、灵活运用语音的表达
唐诗中的语音是多姿多彩的,可以利用语音的强弱、高低和抑扬顿挫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要能灵活应用这些语音特点,达到收放自如的效果,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词内涵。
五、注意语气和情绪的表达
唐诗中的情感表达是多变的,朗读时要注重掌握诗词的情感和语气,用适当的语气和情绪表达出来,让听众深刻地感受到诗词的美妙。
唐诗三百首是经典名作,朗读时不仅要注意技巧,更要用心体会每首诗的内在含义和情感。
通过朗读唐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也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和语文素养。
古诗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标准

#古诗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标准古诗文的朗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和节奏的起伏,传达出诗文的情感和意境。
而如何准确地划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是一项需要技巧和经验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古诗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标准,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建议。
## 1. 语句的划分在朗读古诗文时,首先需要明确句子之间的分界。
通常情况下,每一句都是一个完整的意思单元,因此在朗读时应该适当停顿,以示句子之间的衔接。
可以通过语气的变化或停顿的长短来实现这种分界,使听众更容易理解句子的含义。
## 2. 语调的把握古诗文的语调是指诗歌或文章的音调和音律。
在朗读时,需要准确把握每个字的音调,以使整体节奏更加流畅和准确。
可以通过加重或轻声、高调或低调来突出语句的重点或情感,从而提高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3. 篇章的连接古诗文通常是由多个篇章组成的,每个篇章都有自己的主题和情感。
在朗读时,需要将各个篇章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情感线索进行连接,以使整体朗读更加连贯和完整。
可以通过语速的控制和语调的变化来实现篇章之间的过渡,使听众更容易跟随叙事的线索。
## 4. 韵律的呈现古诗文的韵律是指诗歌或文章的音乐性和韵律感。
在朗读时,需要注意句子之间的韵律搭配和节奏变化,以使整体朗读更加生动和有趣。
可以通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音节的延长省略来呈现句子的韵律,从而提高听众的审美感受和理解能力。
#结语古诗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一项细致入微的工作,需要朗读者具备良好的语感和表现力。
通过对语句的划分、语调的把握、篇章的连接和韵律的呈现,可以使古诗文的朗读更加生动和有趣。
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给朗读古诗文的爱好者提供一些帮助和启发。
古诗朗读节奏如何划分音节

古诗朗读节奏如何划分音节古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独特的韵律和格律给人带来了无限的诗意和魅力。
古诗的朗读不仅需要掌握每个字句的音调,更需要准确地掌握节奏感和音节的划分,才能将古诗的韵律表现得淋漓尽致,激发出读者的情感共鸣。
古诗朗读的节奏感朗诵古诗,首先要感受到古诗的节奏感。
古诗的节奏往往是根据字数、韵脚等规律来确定的,因此,在朗读时要注意每个字的长短和重音,形成一种特定的节奏。
例如,五言绝句的节奏感较为明显,每句五个字,通常可以分为两个短句,前三个字为一句,后两个字为一句,通过掌握这种分句方式,可以更好地表现出古诗的韵律美。
音节的划分在古诗的朗读中,音节是至关重要的。
音节的划分有助于掌握每个字的发音和重音位置,更好地表达出古诗的韵律之美。
古诗的音节划分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1.单音节词:单音节词通常只有一个音节,朗读时可以直接按照字的发音进行朗读,重音位置通常在单音节词的头部或尾部。
2.双音节词:双音节词有两个音节,通常需要注意每个音节的长短和重音位置。
朗读时要分清每个音节的发音,并掌握好重音位置,以保持韵律的连贯性和美感。
3.多音节词:如果古诗中出现了多音节词,通常需要根据词语的含义和整句的韵律来决定音节的划分。
在朗读时要尽量保持句子的连贯性和节奏感,不要让多音节词的出现影响整体的朗读效果。
古诗朗读的技巧除了注意节奏感和音节的划分外,在朗读古诗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技巧,以提升整体的朗读效果:•抑扬顿挫:在古诗的朗读中,要注意抑扬顿挫的运用,即通过声调的变化和停顿的安排来表现出古诗的韵律和情感。
•感情投入:朗读古诗时要尽量将自己融入到诗意之中,发挥自己的情感和表达力,使朗读更具感染力和真实性。
•节奏变化:在朗读古诗时可以通过控制语速、声音的高低、停顿的长短等手段来调整节奏感,使古诗更具生动感和表现力。
通过以上的技巧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古诗的朗读要领,准确划分音节,把握节奏感,使古诗的韵律之美得以充分展现,带来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古诗词的朗诵技巧

古诗词朗诵技巧包括以下几点:
1.合理把握诗词的韵律:古诗词的韵律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朗诵时要注意韵脚的押韵和
韵律的节奏感。
2.把握诗词的意境:古诗词的意境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朗诵时要把握诗词的主题、情感
和氛围。
3.注意语音语调:古诗词的语音语调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朗诵时要注意语调的变化和强
调。
4.加强表演元素:古诗词的表演元素,如韵律、语调、情感和氛围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朗诵时要加强表演元素来增强诗词的魅力。
5.平时多读古诗词,并练习朗诵:古诗词的朗诵需要时间练习和积累,朗诵者应该多读古
诗词,了解诗词的风格和特点,并练习朗诵来提高朗诵技巧。
6.寻求老师或专家的指导:朗诵古诗词需要专业知识和技巧,朗诵者可以寻求老师或专家
的指导和建议来提高朗诵水平。
7.理解诗词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古诗词是反映一个时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重要载体,
朗诵者应该了解诗词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朗诵诗词。
8.加入自己的情感和理解:古诗词是一种艺术形式,朗诵者可以加入自己的情感和理解来
更好地表达诗词的意境。
9.注意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古诗词中常使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诗词的韵味和意境,朗诵
者应该注意这些修辞手法并运用到朗诵中。
10.适当使用配乐和音效:古诗词朗诵可以配以配乐和音效来增强诗词的感染力,但要注意
不能过多或过强,影响诗词本身的魅力。
诗词朗诵技巧大全

诗词朗诵技巧大全诗词朗诵技巧大全第一,深刻理解诗歌,确定感情基调。
拿到一篇诗歌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诗歌的感情基调,比如,磅礴大气的《沁园春.雪》、岳飞的《满江红》;悲伤惆怅的如李煜的《虞美人》、《相见欢》。
深刻理解诗歌的内容基调之后才能确定用哪一种感情去朗诵比较合适。
第二,使用标准普通话,吐齿清晰。
普通话在诗歌朗诵中很重要,一定要注意发音准确,分清楚“f”和“h”、“b”和“p”、“n”和“l”、前鼻音和后鼻音等的区别,不然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一口带着陕北口音、椒盐口音的普通话一出来就直接毁了。
第三,适当停顿。
好的朗诵是要适当停顿的,朗诵不是要求一口气不喘的背诵下来,在每个句子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都是需要适当的停顿的,不是仅仅只在标点处停顿,如曹操的《观沧海》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但是,一定不要乱停顿,如马致远的“断肠/人/在天涯”停顿错误,而应该是“断肠人/在天涯”。
第四,适时重音。
重音也是非常重要的,适时的重音给人以强调之感,比如在一些人物、地点、动词、语气词等地方适时的重音,例如“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在“明星现”、“点”、“街灯”处加重音。
第五,语速时缓时急。
一般来说,朗诵不是一直保持一种速度的,而是根据心情、境况等时缓时急,例如在表达兴奋、激动、欢快的词句时宜用快一点的声音,而在表达哀伤、痛苦、怀念等词句时宜用慢一点的语速,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适合慢一点的语速表达诗人的离愁别绪。
第六,把握住语气语调。
诗歌朗诵中一定要有语气语调的变化,要有抑扬顿挫,语气语调的变化可以更好的表达词句的意思,如“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用疑问的语气;戴望舒的“像我一样默默行着,冷漠,凄清,又惆怅”用迷茫的语气。
第七,仪表仪态及动作。
如果是登台朗诵需要注意仪表仪态、行为举止、目光及手势动作。
上台下台要从容不迫,站立时有良好站姿,目光要与观众席有接触,可以添加适当的手势但不宜过多,以免喧宾夺主。
古诗文诵读有哪些技巧

古诗文诵读有哪些技巧古诗文诵读教学要取得迷人的魅力,诵读的技巧与方法也要讲究。
1、诵读技巧的把握①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要使诵读具有感染力,传达出自己的感受,传达出作品的神,关键的一点,是要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基调。
就像你如果不了解白居易《琵琶行》中感伤的情感基调,就无法把离别之愁,琵琶声之悲,身世之悲,同病相怜之悲,触动自身坎坷之痛之悲,一层一层传达出来。
如果你不了解李白《将进酒》那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于是满腔不合事宜借酒兴诗情,来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就不能表现那既豪放又感伤的复杂情怀。
②注意作品的风格特征古诗文作品因时代不同、人物不同,或同一人物的时期不同,其作品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
或豪放,或婉约;或浪漫,或现实;或轻快明丽,或沉郁悲壮……诵读时注意对作品的风格加以仔细地体会,可更好地演绎作品,传达出作品的神韵。
③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了解古诗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揣摩人物的语言口吻,可以细致入微地传神地再现作品,达到更为动人的效果。
如把握《诗经卫风氓》那女子的痴情、专一、勤劳、善良,被弃后的坚强、果断,把握《孔雀东南飞》里刘兰芝的忠贞、专一、善良、倔强,焦仲卿的专一、善良而懦弱,可凭借富有个性的形象的使作品的警示力量更突出。
如若能体会《项脊轩志》中母亲那慈爱的关切:“儿寒乎?欲食乎?”;祖母那怜爱、赞美及殷切的期待:“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妻子传达小妹之语的天真中含好奇与顽皮:“闻姊家有阁子,且何为阁子也?”并把这些人物的性格、口气准确地表现出来,更能突出那言犹在、而母亲、祖母、妻子那人已去的那种刻骨的悲痛,更让人潸然而泪下。
2、再现作品时辅助手段的运用为了更好地表现作品,再现作者心灵,借助各种辅助手段,可以使作品的感染力更具震撼性、更具冲击力,从而更深的打动人心,让人难以忘怀。
像我的《归去来兮辞》、《琵琶行》、《游褒禅山记》等古诗文教学,都用相应的音乐配音,而且又以多媒体画面配合,再配以现场诵读,教师读、学生读,这音乐、画面、人声的组合具有更为强烈的表达效果。
诗歌朗诵的技巧方法有哪些

诗歌朗诵的技巧方法有哪些同是语言文字作品,因体裁不同,表达方式各异,作品的意蕴韵味也会各有不同,因而,朗读的处理方式也不相同,各有侧重。
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诗歌朗诵的技巧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与借鉴,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
诗歌朗诵的技巧方法1.诵出节奏美第一,读好诗的音步。
所谓音步,即是诗句中的语音停顿单位,一般是一个实词或一个词组为一个音步。
节奏主要由音步来体现。
一个音步就是一个节拍。
五言诗一般分三个音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七言诗一般分四个音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现代诗也有音步,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分别是三个音步和四个音步。
现代诗的音步大小不一,跨度不一,诗句在延续过程中就会产生错落有致的节奏。
具体到一首诗来说,音步行进的速度和停歇时间的长短,要视诗歌的内容和风格而定。
第二,读出诗的韵脚。
诗歌大多是押韵的,朗读时要将韵脚的音节稍稍拖长,读得响亮、清新、平仄分明,这样听起来会更和谐优美,委婉动听,从而显示出诗歌的音乐美。
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中“烟”、“川”、“天”三字是押韵的,如读得亮一些,就会形成音韵回环呼应,产生一种和谐悦耳的韵律美。
2.诵出旋律美读诗如品茶,都强调“出味”。
古诗之味,在于韵律。
即语调的腾挪跌宕、声音的强弱粗细、节奏的快慢变化。
简单地说,就是要注意语调的平、升、降、曲。
如:《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平)白云生处有人家。
(曲)停车坐爱枫林晚,(升)霜叶红于二月花。
(降)诗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秋景图,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的基调是积极向上的,朗诵的时候,要注意运用高低变化、拖长字音、轻吐重读和拖腔上扬等技巧,将作品中那种时而恬静、时而喜悦、时而热情豪放的情绪表现出来,给听众以爽朗、振奋的感觉。
诗的一、二句写远景,朗诵时,要给人以恬静、舒适的感觉。
古诗朗读技巧

古诗词朗诵技巧古诗词是最适合朗诵的作品,因为它们押韵,又讲究平仄,节奏规整,句调抑扬顿挫,在古时候它们都是可以唱的。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说的就是柳永的词,到处都有人唱。
然而,古诗词虽然有优越的先天朗诵条件,却也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朗诵好的。
弄不好就会朗诵得矫揉造作、平淡乏味、千篇一律。
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古诗词朗诵的技巧问题。
朗诵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是一种语言表达艺术。
我们在朗诵一首古诗时,首先只是看到白纸黑字,我们需要通过认真阅读,领会作者的感情,然后对这些文字符号产生相应的感受,再通过外部技巧处理,努力使这些文字活起来,弓l起听者的共鸣。
只有这样,才能沟通作者、朗诵者、听者的思想感情,达到朗诵的目的。
所以,善于最精细地、最灵动地感受语词,是朗读者至关重要的能力。
古诗词因为押韵,音节整齐匀称,句调抑扬顿挫,所以朗诵时用得最多的技巧是重音、停连、语调和节奏。
重音指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词或词组,甚至某个音节。
突出重音的方法很多,重读只是其中一种,拖长、快中显慢、前后顿歇都是突出重音的方法。
停连指的是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中断处是停顿,声音延续处是连接。
语调是由语气决定的,大致可分为平调、升调、降调和曲调四类。
节奏并不完全等于速度,速度只是构成节奏的主要内容。
朗读所形成的节奏种类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紧张型——急促、紧张、气急、音短;轻快型——多扬少抑,轻快、欢畅;高亢型——语势向高峰逐步推进,高昂、爽朗;低沉型——语势沉闷、语速缓慢;凝重型——多抑少扬,语音沉着、坚实、有力;舒缓型——气长而稳,语音舒展自如。
这几种技巧常常是综合运用的。
依据这些理论,笔者试举几例中学课文中的古诗词加以分析,下面是分析时要用到的一些符号:停顿但不换气I较长时间停顿,可换气A连v语速快语速慢升调’5 平调一降调/曲调v重音△次重音·渐低、渐慢、延长一一、泊秦淮(杜牧)烟笼I寒水f月l笼沙,一(轻柔、平静、略带伤感,舒缓型)夜泊秦淮l近l酒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朗诵技巧古诗词是最适合朗诵的作品,因为它们押韵,又讲究平仄,节奏规整,句调抑扬顿挫,在古时候它们都是可以唱的。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说的就是柳永的词,到处都有人唱。
然而,古诗词虽然有优越的先天朗诵条件,却也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朗诵好的。
弄不好就会朗诵得矫揉造作、平淡乏味、千篇一律。
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古诗词朗诵的技巧问题。
朗诵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是一种语言表达艺术。
我们在朗诵一首古诗时,首先只是看到白纸黑字,我们需要通过认真阅读,领会作者的感情,然后对这些文字符号产生相应的感受,再通过外部技巧处理,努力使这些文字活起来,弓l 起听者的共鸣。
只有这样,才能沟通作者、朗诵者、听者的思想感情,达到朗诵的目的。
所以,善于最精细地、最灵动地感受语词,是朗读者至关重要的能力。
古诗词因为押韵,音节整齐匀称,句调抑扬顿挫,所以朗诵时用得最多的技巧是重音、停连、语调和节奏。
重音指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词或词组,甚至某个音节。
突出重音的方法很多,重读只是其中一种,拖长、快中显慢、前后顿歇都是突出重音的方法。
停连指的是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中断处是停顿,声音延续处是连接。
语调是由语气决定的,大致可分为平调、升调、降调和曲调四类。
节奏并不完全等于速度,速度只是构成节奏的主要内容。
朗读所形成的节奏种类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紧张型——急促、紧张、气急、音短;轻快型——多扬少抑,轻快、欢畅;高亢型——语势向高峰逐步推进,高昂、爽朗;低沉型——语势沉闷、语速缓慢;凝重型——多抑少扬,语音沉着、坚实、有力;舒缓型——气长而稳,语音舒展自如。
这几种技巧常常是综合运用的。
依据这些理论,笔者试举几例中学课文中的古诗词加以分析,下面是分析时要用到的一些符号:
停顿但不换气I
较长时间停顿,可换气A
连v
语速快语速慢
升调' 5 平调一降调/曲调v
重音△次重音•
渐低、渐慢、延长一、泊秦淮(杜牧)
烟笼I寒水f月I笼沙,一
(轻柔、平静、略带伤感,舒缓型)
夜泊秦淮I近I酒家。
一(快中显慢,舒缓型)商女不知l 亡国恨,/
(语音坚实有力,凝重型)
隔江犹唱' 5 I 后庭花。
/
(语音缓慢、偏暗低沉型)
朗读指导:
诗题及作者只要读得平稳,吐字清楚有力即可,不必故做深情。
第一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语气要柔和且含淡淡哀愁,“月”后稍做停顿,不换气。
读出夜幕中秦淮如梦如烟又冷又静的感觉。
“笼” 读成次重音,稍拖长,读出朦胧、迷茫的感受。
第二句“夜泊秦淮近酒家”,整句用平稳的语调来读,语速前面快而后面慢,运用快中显慢、前后顿歇的技巧使节奏富于变化。
“近”后稍做停顿,不换气。
第三旬“商女不知亡国恨”,特别强调“亡国恨”这三个字,声音拖长并重读,感情要喷发,像一条线抛出去,读出国家衰亡、满腔愤恨的感情。
第四句“隔江犹唱后庭花”,“隔江犹唱” 用升调,语气要饱满;“后庭花” 用降调,语速渐慢,声音渐小,成阶梯状逐渐下降。
“犹”读成次重音,表达出诗人由愤而悲的感情。
第三句是本诗的高潮,也是本诗的着力点。
前两句感情要逐渐推进,到第三句“商女不知” 处形成蓄势,并稍做停顿,但不要换气。
在重音前后留出空隙,朗读者可做短暂的酝酿,这是处理重音的常用方法。
接着第四句逐渐降下来。
结尾“后庭花”成阶梯状逐渐下降,语速渐慢,声音渐小。
这是古诗词,尤其是五言、七言律诗的常用结尾,可使听者有回味无穷的感觉。
朗诵时喉咙要像橡皮筋,伸缩自如,感情要能进能出。
整首诗的高潮在“亡国恨”三字上。
许多学生喜欢把古诗的每一句都读得高亢而且激昂,殊不知感情要服从内容的需要,情浓不必声高。
而且古诗因为短小,所以朗读时着力点不应太多,多则不重。
杜牧前期颇关心政治,对当时千疮百孔的唐王朝深感忧虑。
这首诗表达了较为清醒的知识分子对国事的隐忧,因此它的感情基调是忧时伤世,朗诵前一定要深入发掘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将这种感情内化于心,朗诵时使自己的思想始终处于运动状态。
否则就会出现“理智” 地朗读,声音、内容两张皮,从而与听者产生隔阂,这是朗诵显得平淡的重要原因。
二、山中问答(李白)
问余何意I栖l碧山,_+ (前后顿歇)笑而不答I 心自闲;一(快中显慢)桃花流水l 窗然去一;';(拖长)
△△△ 别有天地八 f 非人间。
/(高低相间,“ 虚实互转)
朗诵指导:第一句“问余何意栖碧山”,语气要平静舒缓,吐字要清楚。
几处停顿,造成前后顿歇,使诗句节奏富于变化。
“栖”是次重音,稍重即可。
第二句“笑而不答心自闲”,“心自闲”是次重音,稍重读并拖长,要读出悠然神会,妙处难与人说的神秘感。
第三句“桃花流水窗然去”,句子用升调,与后句降调形成高低升降、抑扬顿挫之感。
“窗然去”是重音,要重读。
语速前面略快,后面略慢,所谓转慢,其实是重音音节延长的意思。
第四句“别有天地非人间”,此句是全诗朗诵重心,要在“天地”后做较长时间的停顿。
以便酝酿感情,造成悬念,以诱发听者的思索兴味,营造“此
时无声胜有声” 的意境。
“别”是重音,要重读,以引起听者的注意。
“非人间”要读得渐低、渐慢,用气多虚收的结尾法,制造一种扑朔迷离、妙不可言的神秘感。
这首诗是李白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特点的奇妙统一。
诗显得质朴自然,悠然舒缓。
朗诵时语音要多扬少抑,要柔和、沉着,利用虚实音(实音指响亮坚实的声音,虚音指声轻气多之音)塑造朦胧、神秘感,将隐士这种宅心玄远、清逸不俗之气表现出来。
三、乌夜啼(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一月I如钩,'5
(语音平静、冷淡,舒缓型)寂寞梧桐f 深院锁清秋。
-+ 快慢(快中显慢,舒缓型) 79
砖又建设Kc篷里参NSHE 00口. 11中华诵剪不断一理还乱一晕/ A\审琴。
(语音缓慢、偏暗,低沉型)
别是一番滋味/ A '在I心头。
一
快慢(制造哽咽效果,低沉型)朗诵指导:“无言独上西楼”,“无言”是无人共言,形单影只,茕茕一身,所以语调要又冷又静,略带幽怨之情。
在“无言”后做适当停顿,制造幽怨、沉重之感。
“月如钩”,“钩”字要读得稍重、短促,并向上升,表现出诗人幽冷寂寞的内心。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在“梧桐”处顿歇,前面稍快后面稍慢,前面声音响亮实在,后面声轻气多,使用快中显慢、虚实互转的技巧,使听者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震动。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将两处逗号大胆舍弃,突破标点符号的限制,制造千丝万缕“剪不断”,千愁万绪“理还乱”的连绵感。
“是”之后做长时间停顿,给听者思索、体味的时间。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前面稍快后面稍慢;前面用实音,音响亮、实在,后面用虚音,音轻而气多;运用快中显慢、虚实互转的技巧,给听者荡气回肠、千愁百转之感。
“滋味”后做较长时间停顿,给听者思索、体味这种凄苦愁思的时间。
“在” 后适当停顿,突显哽咽伤心之感。
“头”延长,造成意犹未尽之感。
朗诵时,为了感情的需要,应大胆突破标点符号的束缚,让有声语音的“标点符号”取而代之。
这是克服朗诵呆板念字弊病的有效方法。
停顿并不是思想感情的空白和中断,恰当的停顿可以补足有声语言的未尽之意。
所以要停到好处,连到好处。
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到最精细、最灵动地感受语词,真正提高朗诵水平。
总之,朗诵者对于作品,对于具体语词的理解,虽有其共性,也有独特个性,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有些诗词的处理也是可以有多个角度的。
但朗诵者必须深入理解作品,努力获得具体的感受,使听者从有声语言中感受到直接可感的刺激,并且比从文字中感受到的要强
要深。
这就是朗诵的熏陶感染作用,也是朗诵作为〜门语言艺术的重要价值所在。
以下笔者根据多年朗诵教学实践,再举三例: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 乌啼I 霜I 满天,一
(平静、冷寂,舒缓型)
江枫I 渔火I 对愁眠。
一(平静、安宁,舒缓型)姑苏城外 f 寒山寺,' 5 (高亢型)
--------------------------- ♦‘ 快
夜半I钟声I到客船。
/ (低沉型)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I香炉I生紫烟,一(舒缓型)遥看I瀑布I挂前川I。
一(舒缓型)飞流直下I 三千尺,'j (高亢型)—△△△ 疑是银河'5 I 落九天。
/(高低相间,、低沉型)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金风
暗渡。
玉露一相逢,堡壁塑! I
快慢
柔情似,,佳期如,,忍顾I鹊桥I归路j /
-\ / \ / '。
・-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I 朝胡毒摹。
/翻参考资料:
[1] 《语言文字周报》2003年4月30日。
[2] 张颂《朗读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3] 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组编《教师口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 马显彬《普通话教程》,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