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唐县第一中学2020_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2

河北省唐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42小题,每小题1.5分,共63分)1.商朝历史成为“信史”得益于( )A.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 B.甲骨卜辞与姜寨遗址的印证C.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 D.《史记》记载与神话传说的印证2.商朝统治者推行内外服制,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
各方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王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方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与商朝内外服制相比,西周的分封制( )A.扩大了中央王朝统治疆城B.遏制了诸侯间的攻伐战事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D.建立起了有效的官僚体制3. 商朝的王位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
这一继承制度A.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 使政权趋向严密C. 有利于社会稳定D. 易导致权力纷争4.古书记载:“商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这反映出商朝王权( )A.与神权密切结合 B.完全听命于天 C.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被神权所左右5.《荀子》记载“周公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
据此可知,西周实行(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D.王位世袭制6.《尚书·召诂》曰:“(武王崩,成王年少)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大宗)哉!”上述史实体现了中国古代某一制度,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纷争 B.体现了血缘和政治关系的结合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7.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8.“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周武王克殷……封之于陈。
”陈胡公属于西周时受封的A.王族 B.功臣 C.先代贵族 D.周边归顺贵族部落首领9.《礼记》载,“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诸侯”。
2024-2025学年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2024-2025学年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1. 距今约7000—5000年前,仰韶文化的居民以粟等为主要作物,并使用彩绘陶瓷: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造成两地居民生活方式不同的主要因素是()A.地理环境B.文化习俗C.国家形态D.政治制度2. 学者苏秉琦提出“满天星斗说”,认为在距今6000年左右,从辽西到良渚,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一样璀璨……诸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逐渐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圏”,又叫做“最初的中国”。
由此可见,中国早期文明A.形成部落联盟B.呈现多元一体C.生产力发达D.阶级分化明显3. 下面是某考古遗存有关信息。
与此相符的文化是()考古遗存年代:距今约5300—4300年地域:长江下游地区遗存:①大型墓葬群②大规模祭坛、神庙③大量玉器A.红山文化B.大汶口文化C.龙山文化D.良渚文化4.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A.公共墓地出现B.农业的产生C.贫富分化加剧D.文字的使用5. 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
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
这些传说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B.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6. 《韩非子》中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据此推断,该时期()A.自然环境恶劣,生产力水平低B.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结合C.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D.实行有原始民主色彩的禅让制7. 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
这反映了A.先秦文献的可靠性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C.考古发掘的重要性D.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8. 商代许多文告、策命、法典铸刻在青铜器上,被称为金文档案;西周时期重要档案都“藏于宗庙,放之天府”,以备查阅和求得祖先、神灵的保佑。
2019-2020学年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唐山一中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卷Ⅰ(选择)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按照西周制度,各地诸侯治国理政都必须按“周礼”行事,语言上则以王畿的“雅言”为标准,这一做法A. 实现了周王室对全国的直接控制B. 维护了周天子的专制王权C. 促进了各地区民众的文化认同D. 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雏形【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各地诸侯治国理政都必须按周礼行事,语言上则以王能的雅言为标准“这些统一行为规范和语言的规定,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故C项符合题意;A 项,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室不能对诸侯实行直接控制,排除;B项,西周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不具备专制特征,排除;D项,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标志是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建立秦朝,排除。
2.王国维指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此“制”是指A. 宗法制B. 嫡长子继承制度C. 礼乐制D. 分封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为巩固王室地位实行分封体制,分封同性及异性诸侯国以拱卫王室,故D项正确;A项,题干未体现宗法关系,排除;B项,嫡长子继承制度为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礼乐制度的内容,排除。
3.《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
”这说明宗法制的重要特征是A. 血缘亲疏关系决定政治地位B. 兄终弟及C. 大宗与小宗对立D. 神权与王权结合【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商纣得以继承权力的原因在于其身份为嫡长子,是宗法制的核心内容,体现了以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故A项正确;B项,题干未体现兄终弟及的继承模式,排除;C项,题干并未强调大宗与小宗对立局面,排除;D项,题干与神权无关,排除。
4.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
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doc

唐山一中—第一学期月考高一年级历史试卷说明:1.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2.将卷Ⅰ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卷Ⅱ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答在试卷上。
3.Ⅱ卷卷头和答题卡均填涂本次考试的考号,不要误填学号,答题卡占后5位。
卷Ⅰ(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计50分)1.西周宗法制最突出的特点是A.分封制B.嫡长子继承制C.庶子继承制D.世袭制2.秦朝中央主管军事的官职是A.卫尉B.廷尉C.太尉D.少府3.郡县制和分封制最大的不同是A.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B.直接接受中央政府的命令和监督C.具有行政、军事和监察职能D.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4.唐代的地方行政区划是A.郡、县二级B.道、州、县三级C.路、州、县三级制D.路、府、州、县四级5.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的朝代是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清6.下列各国在鸦片战争后割占过中国领土的有①英国②法国③德国④俄国⑤日本A.①④⑤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7.《马关条约》中的哪一项内容最能反映出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要A.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C.开辟内河新航线D.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8.义和团运动最重要的历史意义是A.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B.打击了外国的在华教会势力C.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D.打击了帝国主义嚣张气焰9.曾经率领台湾各族人民在反割台斗争中奋起抗击日军的是A.唐景崧 B.李鸿章 C.邱逢甲 D.左宗棠10.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A.决定组建东北抗日联军B.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C.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D.号召工农红军和人民进行民族革命战争11.枣宜会战中,为抗日壮烈殉国的国民党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是A.杨靖宇B.宋哲元C.李宗仁D.张自忠12.下列关于中共“七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B.制定全面抗战路线C.提出解放全国人民,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新民主主义国家的任务D.为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13.《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18-19学年度高二10月月考——历史(历史)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10月月考高二历史试题卷Ⅰ(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共48小题,每小题1分,计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2.韩非在《扬权》篇中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他主张A.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B.人无贵贱,一律受法律约束C.结束分裂,建立统一的国家D.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3.荀况在《荀子·议兵》中写到:“凡兼人者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
……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
”反映了荀子的思想主张是A.主张“以德服人”B.主张“性恶论”C.主张“施仁政于民”D.主张“性善论”4.《汉书·艺文志》在评价战国时期的某一学派时说:“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人君南面之术也。
”它所评价的是A.墨家B.道家C.儒家D.法家5.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流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按顺序它们分别应代表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6.“尚贤”是春秋战国时期儒、法、墨诸家的共同主张。
其中,墨子更是提出“不辨贫富、贵贱、远近、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
”这反映了当时A.社会关系变动剧烈B.宗法等级趋于崩解C.加强集权急需人才D.手工业者地位提高7.《孟子·离娄上》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礼记·大学》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河北省唐山一中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

河北省唐山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说明:1.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2.将卷Ⅰ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卷Ⅱ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答在试卷上.。
3.Ⅱ卷卷头和答题卡均填涂本次考试的考号,不要误填学号,答题卡占后5位。
卷Ⅰ(选择题共70分)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计7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
这一背景下,士、庶民把自己的宗族称之为“家”,效忠于“家”。
这表明分封制A.有利于宗法制度的强化B.为地方分裂割据埋下伏笔C.促进了民众的国家认同D.扩大了“家天下”的影响2.据学者考证,周部落刚刚崛起时,实行不分亲疏、共享政权、同尽义务的“昭穆制”;西周中期后,则普遍采用上下尊卑,命令服从的“大小宗制”。
这一变化的背景是A.宗法制的强化与发展B.土地财产分封的有限性C.集权统治的日益加强D.周公确立的周礼遭到破坏3.《诗》的首篇《关雎》属于“周南之歌”,是描述男女爱情的民歌。
后世儒者认为,雎鸠是一种“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的水鸟,孔子之所以列其为首篇,是为了表明夫妻关系应专一和严肃。
这种解读A.维护了民间文学的正统地位B.反映出周代宗族规则的内涵C.体现了浓厚的道德教化色彩D.具有浪漫主义文学的符号性4.汉初,丞相往往由功臣列侯及其子弟出任。
汉武帝吋,开始起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
武帝后期,丞相动辄因故免职、下狱。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A.皇帝集权下政务机关权力弱化B.独尊儒术使儒学地位得到提高C.功臣列侯的势力开始遭到削弱D.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有效加强5.先秦以来,“周公辅政”的典故流传甚广。
东汉时,周公“践祚当国”、“摄行天子事”的壮举也不被人们轻易提起。
这一变化反映出A.君权神授思想影响增强B.儒学因王莽篡汉受到冲击C.儒家纲常伦理得到强化D.东汉后儒学重新成为正统6.隋文帝废除了汉代以来州县长官自辟僚佐的制度,并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均由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考核;地方官及僚佐,不许任职本地,而且二年一任,不得连任;地方官赴任,不许携带父母以及15岁以上的儿子。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12月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2月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至专题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实行重要官爵世袭制,但按礼官职必须由天子重加册封,即使卿大夫与近系继嗣祖考的官职也要由周王重加册命。
这种规制A. 巩固了嫡长子继承制B. 强化了周王共主地位C. 增强了诸侯势力的独立性D. 促成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西周实行重要官爵世袭制,按礼官职必须由天子重加册封,这种规制有利于强化周王共主地位,故B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嫡长子继承制,排除A;着有利于强化周王共主地位,有利于增强对诸侯对控制,C错误;西周实行分封制,诸侯国有较大的独立性,不利于中央集权,D错误。
2.2002年,湖南里耶古城出土的秦简中明确记载了洞庭与苍梧两个郡名,这两个郡名既不见于传世的秦代文献,也为历来考证秦郡的学者所不知,致使有关学者不得不对秦郡问题重新进行探讨。
这说明A. 历史研究要以考古发掘材料为主B. 秦代文献的记载被里耶秦简否定C. 《史记》中秦朝分三十六郡的记载不可信D. 新的考古发现引发对历史问题的重新研究【答案】D【解析】【详解】2002年,湖南里耶古城出土的秦简中明确记载了洞庭与苍梧两个郡名,这两个郡名不为人们所知,有关学者不得不对秦郡问题重新进行探讨,说明新的考古发现引发对历史问题的重新研究,故D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历史研究要以考古发掘材料为主,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反映秦代文献的记载被里耶秦简否定,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史记》,排除C。
2019-2020年高一10月月考 历史试卷 含答案

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1—6页和第Ⅱ卷(非选择题)7—8页,两部分共8页。
2.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80分)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每题2分,共80分)1.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
”这里的“封建制度”在我们现行历史教材中的提法是( )A.分封制B.封建制度C.君主专制制度D.中央集权制度2.(2011·江苏无锡模拟)成语“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论语·八佾(yì)》。
当时宫廷的舞乐队,按制度是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季氏只能用四佾,却用了八佾。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诸侯势力强大 B.周王室势力衰微C.分封制趋于崩溃 D.诸侯与周天子具有同等的政治地位3.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特征是A.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C.地方实行郡县制,防止割据 D.采用法家思想,实行严刑峻法4.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 )A.“周王——卿大夫——诸侯——士”的等级序列B.“周王——诸侯——士——卿大夫”的等级序列C.“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D.“诸侯——周王——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5.汉高祖刘邦想废太子(吕后所生长子,即汉惠帝刘盈)而立戚姬之子如意为新太子。
御史大大周昌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
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周昌极力反对汉高祖废太子的原因是( )A.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B.坚守御史大夫谏议之责C.维护传统宗法继承制度 D.根除影响汉政权稳定的隐患6.宗法制有利于西周稳定统治秩序,主要是因为它( )A.保证了贵族特权地位 B.扩大了统治疆域C.规定了长子继承制 D.被历代王朝沿用7.家(族)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试题一、选择题1.按照西周制度,各地诸侯治国理政都必须按“周礼”行事,语言上则以王畿的“雅言”为标准,这一做法A. 实现了周王室对全国的直接控制B. 维护了周天子的专制王权C. 促进了各地区民众的文化认同D. 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雏形【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各地诸侯治国理政都必须按周礼行事,语言上则以王能的雅言为标准“这些统一行为规范和语言的规定,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故C项符合题意;A项,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室不能对诸侯实行直接控制,排除;B项,西周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不具备专制特征,排除;D项,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标志是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建立秦朝,排除。
2.王国维指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此“制”是指A. 宗法制B. 嫡长子继承制度C. 礼乐制D. 分封制【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为巩固王室地位实行分封体制,分封同性及异性诸侯国以拱卫王室,故D项正确;A项,题干未体现宗法关系,排除;B项,嫡长子继承制度为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礼乐制度的内容,排除。
3.《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
”这说明宗法制的重要特征是A. 血缘亲疏关系决定政治地位B. 兄终弟及C. 大宗与小宗对立D. 神权与王权结合【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商纣得以继承权力的原因在于其身份为嫡长子,是宗法制的核心内容,体现了以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故A项正确;B项,题干未体现兄终弟及的继承模式,排除;C项,题干并未强调大宗与小宗对立局面,排除;D项,题干与神权无关,排除。
4.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
据此可知朝议制度A. 减少了君主决策的失误B. 阻止了皇帝的恣意妄为C. 保证中央机构的独立性D. 标志秦代中央官制完善【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依据题干“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可知朝议制度除了三公九卿这些高官之外,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朝议有有集思广益的功效,因此减少了君主决策的失误。
在四个选项中,B选项因为朝议并没有法律化,不能阻止了皇帝的恣意妄为;而C、D选项皆不符合史实,因此本题选A。
5.《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
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
”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A. 分封制B. 三公九卿制C. 郡县制D. 郡国并行制【答案】C【解析】由材料“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反映了秦朝废分封行郡县,故排除A,选C;B是中央官制,无关;D是西汉初年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
6.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一种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由此建立起来。
材料中的“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A. 是秦朝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B. 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C. 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D. 强化了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答案】C【解析】材料“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指的是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故C项正确;郡县制是巩固统一的措施,不是实现统一的保障,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故B项错误;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废除了贵族特权,并未强化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故D项错误。
7.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官多是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髙的官员,如汉代刺史是以六百石的职位监察一千石的郡国守相,唐代巡视各道的监察御史也仅为正八品。
这种做法A. 旨在防范监察官员独断专权B. 有利于监察效果的提升C. 体现了皇权下移的开明统治D.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管辖【答案】B【解析】利用地位低的官员监察地位高的官员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B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监察效率,不是职责,A错误;古代皇权是高度集中,不是下移,C错误;监察主要是官员,不是管理地方,D错误。
8.《新唐书》记载:“(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
举进士、拔萃,皆中。
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
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这表明唐代科举制A. 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B. 选官偏重人才道德品行C. 进士科是入仕唯一途径D. 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答案】D【解析】材料中“举进士、拔萃,皆中”说明此人做官是通过科举中进士之后才进入仕途的,所以答案选D,A是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方式,B是察举制的选官方式,C中唯一说法绝对,排除。
9.唐开元十一年(723年),宰相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并下设吏房、兵房等五房为独立于六部之外的行政机构,得到玄宗认可。
这反映出当时A. 三省体制逐步形成B. 决策权、审议权分离C. 制度变革提高效率D. 中枢体制发生质变【答案】C【解析】中书门下长官是宰相,直接管辖吏房、兵房等五房,可知行使的是三省六部的职权,有利于提高效率,说明以程序分权为代表的三省制名存实亡,故C项正确,A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决策权审议权分离,排除B;从材料中“设吏房、兵房等五房为独立于六部之外的行政机构”,可知中枢体制中出现了重叠机构,不是中枢体制发生质变,故D项错误。
10.如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最可能反映的朝代是A. 秦代B. 汉代C. 唐代D. 明代【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三公”“尚书令”结合所学可知,尚书令成为中央重要官僚权力增大始于西汉时期,故B项正确;A项秦代三公九卿中并无尚书令,排除;C项,唐代实行三省六部,排除;D项明代并无丞相制度,且设立内阁,排除。
11.元朝行省实行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相结合。
圆议连署制下,数名行省正官共同议政决策,“事从公议”。
分领制指“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四大职事由正官分别执掌。
这种权力运作方式A. 使地方决策方式发生异变B. 有效提高了中书省的行政效率C. 继承了唐代三省运行机制D. 体现地方权力间的分权与制约【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分领制体现了分权,圆议连署制体现了制约,因此,这种权力的运作方式体现了地方权力间的分权与制约,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地方决策方式的异变,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地方的行中书省,故B项错误;唐代三省运行机制是:中书—门下—尚书,很显然材料和唐代三省运行机制是不同的,故C项错误。
12.明初,朱元璋认为:“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
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
……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基于这一认识,朱元璋采取的措施是A. 三省并立,互相牵制B. 改土归流,集权中央C. 设立军机处,重用宦官D. 废除丞相,加强皇权【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明太祖认为元代的灭亡主要因为权臣揽权,皇帝被蒙蔽、皇权被削弱,如果皇帝不能亲自处理国家事务,就容易使大臣专权,故借胡惟庸案一举废除丞相制,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D项正确;A项,三省为隋唐中央官制,排除;B项,改土归流是中央集权的内容,与中央官制调整无关,排除;C项,军机处为清代雍正帝时所设,排除。
13. “永乐时,内阁初设,阁臣与部臣为平交,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
”材料表明A. 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B. 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C. 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步强化D. 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此题考查学生对明朝内阁制的掌握和理解,根据所学,明朝废除宰相后,设立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手,但它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也始终未能正式统帅六部。
但到了明朝中后期,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ABD三项说法错误,故答案为C。
14.明朝中期以后,内阁票拟制度被明确固定下来,内阁首辅权威渐重,严嵩、夏言、徐阶、高拱、张居正都是个人“专票”,政事皆决于一身。
但首辅进朝时对宦官的态度却愈来愈谦卑。
这反映A. 皇权逐渐衰弱B. 宦官权力失控C. 内阁取代六部D. 君主专制强化【答案】D【解析】“政事皆决于一身”说明明朝利用内阁和宦官执行政务,体现出皇权的高度集中,D 正确。
皇权是明显加强不是减弱,A错误。
宦官权力逐渐提升,不是失控,B错误。
六部是具体执行机构,内阁并没有取代六部,C错误。
15.“机构精简,行政效率提高;遇事不互相推诿,能迅速处理军国大事。
”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机构设置的作用A. 军机处B. 尚书省C. 清初内阁D. 清初六部【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处的设立是为处理西北军务而设立的,军机处职能为上传下达,军机大臣跪授旨意,具有精简速密的特点,故A项正确;B项,清代并无尚书机构,排除;C项,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以后,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排除;D 项,清代六部职权日益缩小,成为政务的执行机构,排除。
16.某条约缔结后,晚清重臣张之洞哀叹:“北无旅顺,南无台湾,中华海面,全为所扼,此后虽有水师,何从施展?”该条约是A. 《南京条约》B. 《辛丑条约》C. 《马关条约》D. 《天津条约》【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北无旅顺,南无台湾”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海战中,中国海军损失惨重,《马关条约》中迫使中国割让台湾,故C项正确; A项,《南京条约》签订时中国尚无海军,排除;B项,《辛丑条约》并无割地内容,排除;D项,《天津条约》中并未涉及台湾问题,排除17.下图为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中、日舰队的隶属关系表。
材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之一是A. 军队贪污腐败盛行B. 洋务派任人唯亲C. 舰队数量的过多D. 军队指挥体系落后【答案】D【解析】军队的隶属关系体现的是军队指挥体系问题,中国舰队复杂的隶属关系也反映了军队指挥体系落后,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军队贪污腐败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也未体现洋务派任人唯亲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舰队数量多战争是应该胜利的,选项C也是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8.从北京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虎门销烟浮雕和广州的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碑来看,反映的本质相似之处是A. 反对外来侵略B. 反殖民反封建C. 反对吸食鸦片D. 维护封建统治【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虎门销烟和三元里人民抗英两者都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故A项正确;B项不是两者相似点;CD项符合虎门销烟。
19.“维护祖国统一大业之奇勋,捍卫边疆之殊功,可与张骞、班超并驾齐驱!”该文评价的是A. 邓世昌B. 左宗棠C. 林则徐D. 唐景崧【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捍卫边疆之殊功,可与张骞、班超并驾齐驱”结合所学可知,晚清钦差大臣左宗棠统帅清军,消灭侵占新疆的阿古柏势力、维护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故B项正确;A项,邓世昌为甲午海战中的爱国将领,排除;C项,林则徐鸦片战争前开展禁烟运动,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光绪八年法国侵略越南北圻,唐景崧自请赴越南联络黑旗军抗法,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