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中国历史》教学经验与技巧分享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说课稿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第9课秦统一中国》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本节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分析秦朝统一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秦朝统一中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等方面的理解还较为肤浅。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掌握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的情感,提高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教学难点:秦朝统一中国的原因分析,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授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直观展示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秦朝版图,引导学生了解秦朝的疆域范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秦朝统一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4.教师讲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讲解,突出秦朝统一的重要性;5.互动环节:提问学生关于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秦朝统一对中国历史的影响;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原因:诸侯争霸,民不聊生2.过程:兼并六国,统一中国3.影响: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历史知识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秦朝统一中国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9课秦统一中国》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秦统一中国的过程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情况。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秦的统一、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等。
本课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重要素材,使他们了解国家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于历史故事和人物具有较强的兴趣。
但同时,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引导他们学习。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统一中国的过程,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认识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统一中国的过程,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2.难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学习教材内容,了解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秦统一中国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引出本课内容:秦统一中国。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秦统一中国的过程,包括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等。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如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
初中历史教学技巧总结(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技巧总结第一篇范文历史教学是中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关系到学生对过去的理解,也影响着他们对未来的认识。
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掌握有效的教学技巧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总结一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用的技巧,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历史。
一、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分享历史趣闻、组织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历史纪录片、图片、音乐等,可以使历史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是指学生能够运用历史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探讨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分析历史人物的行为动机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历史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梳理历史线索,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例如,可以通过时间轴、历史地图等方式,将历史事件和人物串联起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
四、创设互动式教学氛围互动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组织课堂讨论、历史辩论赛等活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培养他们的历史素养。
五、运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指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方法。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
六、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重要性。
七、多元评价激发学生潜能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历史知识测试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同时,注重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技巧多种多样,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以提高教学效果。
初一学好历史十大方法

初一学好历史十大方法七年级的同学们想学好初一历史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方法。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初中一年级历史的学习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初一学好历史十大方法:1.听课的方法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听课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一种主要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般来说,一堂历史课所涉及的内容(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过程等)、概骂(如历史的时间概骂、地理概骂、人物概骂等)是比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现(如一个历史事件的过程,教师不可能在一节课上重复讲述)。
听历史课的方法,可分为“听”“思”“记”三个方面。
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薯胀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把握重要之处。
所谓“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一方面要对听到语音、语义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一方面还要对信息加以筛选,以吸收有价值的信息:听课的思考也包括考虑是不是听懂了,有没有疑问等自我质疑。
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
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笔记,一般是记录板书提纲、基本概骂、重要观点等;高中阶段的笔记除了这些,还可对教师讲述的内容选择记录,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
笔记的书写要整洁、快速,以便于整理、复习。
初一学好历史十大方法:2.阅读教材的方法这里说的教材,是指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包括历史教科书、历史资料、历史读物等。
阅读历史材料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历史信息的主要途径。
要想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是没有什么捷径可寻的,主要是靠阅读。
一般地说,阅读包括认读和解读。
认读是搞清阅读材料的文字含义,如认识字词的形、音、义,懂得词和短语的外延和内涵,认读句子和语段并明了其意思。
在认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这就是解读。
在解读时,不仅要了解和分析历史材料中文字表述的实际所指,而且要能够与具体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辨析、归纳。
2017年春季部编新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文部编新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一、主要教学内容这一学期七年级历史下册选用的是人教版 2016 年部编最新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
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三个单元,叙述从隋朝到清朝(1840 年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共 21 课。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 1-5 课);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 6-13 课);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 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第 14-第 21 课)。
另外,增加了一节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共需 34 课时(其中新课讲授占 20 个课时,活动课占 1 课时,单元复习占 3 个课时,期中复 习占 2 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 4 个课时,其余为考试检测试卷分析)。
二、教学目标及要求历史教师要用好教科书,必须在钻研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科书的体例、结构、脉络和内容,并以教科书为依托,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
因此,教师要钻研教科书,搞清楚教科书的整体结构及各个组成部分的功用,全面掌握教科书中的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等;要把握每课在全书中的地位,关注课与课之间的联接,力图做到融会贯通;要梳理清楚每课课文的逻辑层次,精心设计每节 课的教学过程及其各个环节,并设计好相应的课堂提问和教学活动。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 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 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 族的优秀文化。
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有 很大的提高。
部编教材《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抢答,检测所学知识。
分析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1)提出问题:作为食物的生产者,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与食物采集者相比有哪些进步呢?引导学生在表格中寻找线索。
(2)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归纳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的共性。
观察地图,回答问题。
思考问题并适当记录。
在地图中寻找信息并作标注。
一图一表,讲授新课;观察地图,寻找信息。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小组合作完成的情况。此处环节可以采用生生互评、教师点评等多样评价方式,使学生在积极探究的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越频繁,合作就越成功。
一、原始农耕生活的典型
(3)指出生产方式的进步带来了人类生活方式的进步。
(4)指导学生齐读并勾画书本第十页关键句: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5)引导学生阅读材料,谈一谈原始农业发展对人类历史进步有何作用?
(6)点评学生答案,进行归纳总结。指出农业使一定地区的食物供应量比过去更多更可靠,稳定的食物来源使人口大量增加,人类整体的活动范围扩大了。
联系上节课所学内容,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1)引导学生观察书本第七页《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找一找原始农耕时代遗址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
(2)提出问题:黄河、长江等大河对原始农业的产生具有怎样的作用?
(3)引导学生思考原始农业起源的要素。
(4)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并圈出两个典型的农耕时代遗址。
(5)[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版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初一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

初一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初一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有哪些初一历史的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如下:1.掌握重点字词,重视知识点的积累。
2.认真听讲,学会学习,做笔记。
3.及时复习,巩固所学,参加课外活动。
4.知道历史的基本要素,了解历史的记叙方法。
5.学会阅读,掌握重点字词,注重知识点的积累。
6.认真听讲,学会学习,做笔记。
7.掌握考试提纲,分解考试目标。
8.注重课外活动,拓展知识面。
9.了解历史的基本要素,了解历史的记叙方法。
10.重视模拟考试,巩固知识,巩固能力。
初一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包括哪些初一历史的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包括:1.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
2.掌握好基本史实。
3.学会记忆法,制定学习计划。
4.知识巩固法。
5.知识联系法。
6.延伸拓宽法。
7.人物联系法。
8.传授学习法。
9.培养“题感”法。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的话,欢迎告诉我。
初一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归纳初一历史的学习的技巧与方法有很多,但最核心的应该是形成并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些习惯包括:1.认真听课:在历史课堂上,应该始终保持专注,并认真听老师讲解。
2.记笔记:在课堂上和课后,都要勤于记笔记,注意记下老师讲的重难点。
3.认真复习:每学完一章或一个单元后,应及时复习,并尝试做一些练习题。
4.独立思考: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独立思考,并勇于提出自己的疑问。
5.多读多写:多读一些历史书籍,多写一些历史相关的*,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的了解。
此外,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1.掌握基本史实:对历史的基本史实有清晰的认识,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2.理解历史背景: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有助于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3.学会分析历史事件: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找出其背后的原因和结果,并评估其影响。
4.注重历史图片和文献:历史图片和文献是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应该认真阅读和收藏。
5.多看历史纪录片和电视剧:通过观看历史纪录片和电视剧,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历史,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七年级历史教学方法及措施_初中历史教学技巧

七年级历史教学方法及措施_初中历史教学技巧通过历史课堂教学和历史学科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备科学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历史教学方法及措施,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历史教学方法一、讲述要具体化、形象化、通俗化具体化是学生形成概念的重要条件。
鉴于初中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这点尤为重要。
要做到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化,教师应调动一切手段,如讲故事、放幻灯片、录像资料,等等。
这些在教参中部分有光盘,也可以自己制作,还可以利用图片、照片、地图、实物乃至实地考察,等等。
尽可能地将教材内容具体化,这种具体化正是利用了初一学生无意注意力强的特征,以满足其兴趣的需要,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形成正确概念的目的。
比如,在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时,讲到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群居生活时,如果只凭文字讲述,恐怕有些学生不能完全理解。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通过播放光盘来帮助完成的。
在光盘中向学生展示数十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及其周围地区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等等。
形象化是对历史知识作形象的讲述,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感染力的有效手段。
如在讲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时,要把这句空洞的话变得形象具体,就要充分利用课本第128页的《郑和与哥伦布远洋航行对照表》。
表中详细准确地列举出了各项数据。
如首航时间,郑和是1405年,哥伦布是1492年,郑和比哥伦布早了87年。
从规模来说,郑和下西洋率领的船只有200多艘,光大型宝船就有62艘,航行船长151.8米,宽61.6米,随航人数浩浩荡荡,有27800人之多。
而87年后的哥伦布呢,他所率领的船队仅有3只船,随行人员仅有88人。
由以上这些数字作对比说明,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要早半个多世纪。
通俗化是指不要照本宣科,把教材重复一遍完事,而是要将历史教材中的专业术语、难懂的词语和其他深奥的地方给学生通俗易懂地讲解,让他们真正理解教材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清线索
政治制度 • 三省六部制
创新
• 科举制
经济繁荣 民族和睦 社会开放 文化灿烂 对外交往
• 农业 • 手工业 • 商业
• 开明政策 • 杂居、通婚 • 文成公主入藏
• 博大开放 • 昂扬进取 • 兼容并蓄
• 唐诗的繁荣 • 书法、绘画、石窟、音
乐、歌舞等艺术的发展
• 遣唐使 • 鉴真东渡 • 玄奘西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标】(2011年版)对本课内容的规定 课程内容: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了解 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 起来。
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 造力。
【教材结构】 • 战国七雄 • 商鞅变法 •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教材内容分析】
• 580年,以大丞相身份辅佐8岁的静帝
• 581年,废静帝自立,建隋
1308-1333年 的25年中,换 了八个皇帝。
1351年,元顺帝命 征发民工,开凿黄 河新道,重役、克 扣、监督,使“河 夫多怨”。
堂堂大元, 奸佞专权。
至正宝钞
开河变钞祸根源,
惹红巾万千。
——《醉太平小令》节选
红巾军起义
北元
例:与夏商西周同时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印度河流域的居民,也创造出光 辉的古代文明。春秋战国时期,欧洲希腊、罗马文明高度发展,东西方文明交相 辉映。
夏:建立于前21世纪,中国最早的国家,
单
开创王位世袭制
元
商:青铜器、甲骨文
导
西周:分封制
语
春秋战国:兼并战争、制度变革
思想学术繁荣
方法二
利用结构图示
七上
优秀的教学设计≠ 优秀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知识讲座、学术报告
• 锤炼教学技能
• 摒弃“一言堂”,不 能一味追求“学术性”
知识内容传授和传授知识的形式 • 重知识内容传授,也 相辅相成(语言、教态、表情) 要重传授知识的形式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
• 开发学生资源就是让 学生“动”起来
教学有法
• 指教学的通行 法则和规律 (教学法)
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 七年级《中国历史》 教学经验与技巧分享
“教学经验与技巧分享”提纲
梳理线索 把握特征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案例解读
与古人共情 育健全人格
叶小兵教授关于教材使用的建议
一 • 坚持导向,正面引领 二 •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三 • 承上启下,融会贯通 四 • 全面分析,提升认识
北京四中李明赞老师:创建活力课堂
教学难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上阻力较 大或难度较高的某些关节点,也就是学生接受 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或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
教学重点具有一定的确定性 教学难点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性 很多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基于课标确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重点
中国古代史的教学,重点要放在统 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教育上。
突出中国古代史教学重点的策略
重点的切入——对重点展开时所进行的铺垫和引导 重点的激活——对重点的打开,引起学生的关注 重点的丰富——重点的充实 重点的认识——围绕重点,组织学习和认识活动,
对重点进行探究 重点的巩固——对重点进一步强化
——叶小兵教授
突破中国古代史教学难点的策略
贯穿着几千年 中国历史一以 贯之的时空线 索
方法一
利用教科书的 单元导语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古 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之一,北京人是其中 元
内产生原始农业。
导
语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
祖——炎帝、黄帝。
在介绍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时,可以结合介绍同一历史发展时期,世界 其他主要文明的阶段性特征。
抽象的思维,可以从直观的形象入手 复杂的头绪,可以从某一个内容突破 概念化的词语,可以用具体的史实充实 陌生的文物,可以从接触实物做起 繁难的内容,可以用图表来辅助 严肃的史实,可以用生动的故事来穿插 超越学生现阶段知识水平的内容,可以从浅化教
材着手 ——北京市特级教师陈毓秀
刘福通 郭子兴 徐寿辉
“1高36筑8年墙,应广天积府(粮今,南缓京称)王”
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朱元璋(1328-1398) 发迹史
幼贫,为地主放牛 17岁,当和尚 25岁,参加红巾军 28岁,任左副元帅 37岁,即吴王位 41岁,称帝
二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案例解读
教学重点是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是课堂教学 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教学的重心所在。
时代特征
繁荣 开放
方法三
将历史人物置于其 生活的时代之中
以隋文帝杨坚、明太祖朱元璋为例
(386-581) 北朝
对 峙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420-589) 南朝
宋齐梁陈
温 故知 新
• 541年,诞生于弘农郡华阴。其父杨忠
被赐姓普六茹氏,封随国公
杨 • 557年,娶独孤伽罗为妻 坚 • 568年,袭随国公 发 迹 • 577年,进封柱国 史 • 578年,长女被封为皇后
教无定法
• 具体的教学模 式和方法(教 学方法)
贵在得法
• 特定教学环境 下最能体现教 学规律的章法 (个体教学气 质与风格)
一
梳理线索 把握特征
中国古代史的课程内容
七个历 史时期
史前、夏商周、 秦汉、三国两 晋南北朝、隋 唐、宋元、明 清
40个学 习要点
分布在七个历 史时期
按照历史发展 的时序编排
梁王彭越
楚王、韩王韩信
淮南王英布(黥)
长沙王吴芮
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 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 别是楚、齐、赵人之俗。这是历史对刘邦的苛刻要 求,也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深层背景。
汉
七上
武
帝
巩第 固十
“推恩令”的实施
大二
一课
统
案例设计者:吴娟娟
王
朝
课标: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推恩令”实施之缘起
汉初:郡国并行
西周 秦朝
分封制 郡县制
郡国并行制
一、“推恩令”实施之缘起
1.汉初:郡国并行
在韩信、彭越等人的要求、 甚至是逼迫下,刘邦分封了 七位异姓王。
燕王臧荼
赵王张敖
各国之间的变法及兴 修水利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适应战国兼并战争的需要; 反过来,商鞅变法使秦国 强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 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最 终秦取得优势,统一了全 国。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社会变化 是什么
社会变化 的过程
社会变化 的影响
谁主导了 这个社会
变化
整合教学内容 构建历史逻辑
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