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读现代化经济体系――六大特征、三个难点、五条路径

全面解读现代化经济体系――六大特征、三个难点、五条路径
全面解读现代化经济体系――六大特征、三个难点、五条路径

全面解读现代化经济体系――六大特征、三个

难点、五条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尽管“现代化”已被多次提出,但“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概念还是首次提到。那么,如何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又该如何构建这一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发展瓶颈又是什么?多位专家学者研读党的十九大报告之后,就相关问题向本刊一一剖析。

何谓“现代化经济体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紧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布局的内在要求,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基本途径,也是适应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换发展动能和全面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意义深远而重大。

背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夏杰长向《经济》记者表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要破解这一矛盾,就必须更高水平发展生产力、更大力度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积极推进现代化经济。夏杰长表示,这是我们党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战略目标最主要的原因。在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可谓是水到渠成、意义深远。

同时,建设现代化经济战略体系与2020年、2035年、2050年的战略目标一脉相承。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牛犁向《经济》记者分析称,经济发展阶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原来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变到高质量发展阶段,效率优先。“原来是让少数人先富起来,然后大家一起富,将来是人民生活都比较宽裕,要实现共同富裕强国的发展目标。所以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体系任务肯定要发展变化。”

那么,现代化经济体系与此前提的市场经济体系有何不同?现代化经济体系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副主任苏剑向《经济》记者表示,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经济体制无非就两个,一个是计划经济,一个是市场经济,现代化经济体系无非就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做一些完善和发展、创新,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更丰富一点。要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正常运行,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来解决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解决一些民生问题,解决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等。”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部主任贾晋京也表示认同,他向《经济》记者分析称,过去我们提加强市场经济体系建设,但是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当中,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只是六个方面之一。

“过去提市场经济体系,是国内改革有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市场推动改革,适应全球化的趋势和形势,很大程度是借鉴外国的经验。而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我们已经进入小康决胜的阶段,实际人民群众的需求和要求不单是从体制上改革,而是要建设一个体系式的改革,而中国很多产业也走在世界引领者的地位,所以我们并不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了。”贾晋京说,这就需要更高的视角和全面引领建设的顶层设计。

特征:六大方面合力实现那么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特征是什么?对于中国来说,什么样的经济体系建设才是现代化的经济体系?

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我们的经济要转型升级,包括经济发展的格局将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的发展,主要的特征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具体来看,国务院参事、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向《经济》记者表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实现有六个特征:

第一,更高效益的经济水平和经济增速。中国现在已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国际上举足轻重的大国,中国的经济增速保持世界前列,人均收入持续增长,进入高收入阶段,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全要素生产率大大提高。

第二,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方式。要以科技驱动代替要素驱动,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创新型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与排放污染“脱钩”,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经济模式。王辉耀表示,这就意味着中国将进入全面创新时代、绿色发展时代,将成为包括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国家、智慧社会等在内的创新型国家。

第三,更平衡的区域和城乡发展格局。国家战略规划、跨地区战略规划、区域性战略规划衔接有序、配合有效。王辉耀认为,这就意味着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更加成熟,生产要素的配置和流动更为有效,跨地区的转移和互助机制逐步成型,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具有较高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融合的城乡发展体制、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农村居民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并较快提高。

第四,更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王辉耀表示,并非西方当代的市场经济体制才是现代市场经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主要特征是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市场和政府的“两只手”都要起作用,这是中国发展的优势所在。“更完善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包括更具活力的市场调节机制、更具竞争力的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更有效率的政府服务体系以及更加安全有效的宏观调控与政策协调机制。”

第五,更全面的对外开放。我国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成为贸易强国、对外投资强国,具备一批全球贸易中心、研发中心,以及面向全球的创新合作、产能合作、服务合作、投融资合作网络。

第六,更完善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空间布局结构和协调程度。现代化产业体系,在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语境下,是指要全面构建比较稳固的现代农业基础、比较发达的制造业,尤其是高级装备制造业以及门类齐全、迅速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总体要求是技术进步在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得到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得到增强。建立这样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建设现代化空间布局结构和协调程度,打造国土资源利用效率较高、要素密集程度较大、生态容量适度、城市群落连绵、区域发展差距较小的生产力布局结构。

内涵:三个转变提质增效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马晓河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经济增长的核心是质量和效益,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就是要从过去追求量的增长转向质量和效益的增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最终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这主要依靠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高质量增长的具体要求,就是要实现三个转变,即质量转变、效率转变、动力转变。”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丛屹向《经济》记者表示,其实这就是对现代化经济体系最精准的一个解读。

对此,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王小广向《经济》记者表示,现代化体系的内涵就是动力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和经济体制。“其中动力体系包括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三大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现代产业体系要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经济体制要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

目标:“两个一百年”

那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最终目标和落脚点是什么?如果设一个时间节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何时能完成?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十九大报告里所提到的两步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赵晋平向《经济》记者分析称,第一步是到2035年实现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步是到2050年,把中国建成一个富强民主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在贾晋京看来,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更大的蓝图,2035年、205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节点,也是建设和完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时间轴。

现代化经济体系瞄准的是“两个一百年”的目标,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向《经济》记者表示,我们要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针对这“两个一百年”的目标,我们必须要构建一个新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不同于以往的经济体系。

在他看来,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最终的落脚点,就是要把中国从一个经济大国引领到一个经济强国上来。“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一个方面需要技术创新的支撑,必须能够占住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另一方面,我们作为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需要把实体经济做强,尤其是要把制造业做大做强,一个强大的制造业是我们大国的立国之本。”

那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最终的效果会是什么样的?赵晋平用一组数据做了回答。

“第一,中国在2027年左右,也就是花10年左右的时间,中国的经济总量有可能会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第二,我国目前的人均GDP大概是在8000美元,按照现在国际组织的标准,还处于中等收入国家的范围内,再过10年左右,中国的人均GDP有可能达到1.3万美元,可以实现高收入国家的一个下限水平;第三,在创新能力方面,大概在2030年左右,中国创新投入总量会进入名列前五位的创新型国家的行列,而且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也会明显地提升;第四,再过5到10年,我们会由现在的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2025年在一定意义上为中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绘制一个中长期的蓝图;第五,从中国未来一个阶段的发展来看,城市化率会逐步提升,对缓解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估计在2030年左右,中国的城市化率可能会上升到70%左右,有大量的农村的劳动力,尤其是一些过剩劳动力会逐步转向城市。”赵晋平预计,未来5到10年,中国有可能不仅是货物贸易,也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服务贸易国家。

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十九大报告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指明了清晰的方向,并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等具体部署。

路径:从五个方面发力“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打造、构造、构建,最核心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在科技创新方面,如何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把整个现代化创新体系构建起来,与我们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相匹配,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关键的支撑;另一方面是经济转型升级,目前中国仍然是一个产业结构比较滞后,产业的先进性还不够的发展中国家,所以我们要提升产业结构的层次,尤其是要把先进制造业的水平提高,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

从具体的操作手段上,国务院参事、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告诉《经济》记者,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可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第一,以实体经济为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推动制造业、基础设施产业升级。

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还要形成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形成新的现代产业优势。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注重投资的整体收益、长期回报与外部效益结合。

王辉耀说,要进一步推动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化”转型。中国制造业日益发展壮大,自2010年起已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是全球制造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但是制造业的“大而不强”仍是亟须突破的瓶颈。产品附加值低、生产成本高、研发投入和人才供给不足是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化”转型难的主要原因。由此,不仅企业要加速抢占新技术蓝海、创新投资模式、打造“世界品牌”战略;政府方面也要引导境外合作、构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完善教育结构引进高端人才。

第二,要完善区域发展机制,促进东西部、城乡区域协调、协同、共同发展。

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方面,东部地区要加快推动产业升级,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引领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则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发展产业集群,使我国产业发展展现全面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王辉耀表示,在城乡一体化方面,重点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水平,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进一步放开农村宅基地流转限制,实现农村闲置宅基地的集约利用,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双向流动,扩大内需,激发下一个十年人口红利的释放,形成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新格局。

第三,要加快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和人才机制建设。

进一步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提高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从而实现科技对国民经济发展各重要领域的全方位战略支撑。

王辉耀特别提出,要加强人才机制创新建设。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要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改进人才培养支持机制,完善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健全人才顺畅流动机制,从而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

同时,重视移民和华人华侨的作用。全球化的人才流动,同时也带动了日益显著的大规模国际人才流动现象。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我国应积极探索技术移民事业,加强引进国外智力。加大引进国外智力力度,需要积极探索技术移民事业。探索技术移民事业,要认真规划技术移民工作格局,健全技术移民管理体制,推动政府部门技术移民治理的法治化和服务化,尽快推进技术移民立法工作。此外,应进一步加强引进国际人才顶层设计的落实工作,设立专门的国际人才管理机构;进一步加强城市软实力建设,从自然环境、城市文明和生活配套方面提升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水平;建立国际人才合作组织,打造国际人才协调服务专业平台。

最后,重视留学生群体,挖掘“走出去”和“来华”留学生红利。随着“一带一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进,留学人员发挥的“红利”也正在凸显。应加强对海外留学学生的服务,统筹整合外事部门力量,加快建设并整合出国留学数据库,加强与留学生的联络;优化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提高我国护照的含金量和国内的认可度。

第四,进一步提升中国企业“走出去”质量,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经过近40年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CCG《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7)》显示,2016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1830亿美元,同比增长44%,位居全球第

二大对外投资国,连续两年进入资本净输出国行列。据CCG数据统计,2016年中国企业对美投资156起,投资总金额达850.16亿美元,再次超过美国对华投资。

此外,中国财政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石英华补充道,现代化的经济体系的建设有赖于更加优化的体制环境。

第五,建设更优的体制环境,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石英华说,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厘清政府权力边界,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部门“瘦身”,政府要注重从宏观角度为企业创造健康运行的良性环境和合理机制,通过制度来引导企业的行为,发挥好政府的市场维护、市场引导、市场培育等方面的作用,真正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破除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有效配置的障碍,向市场和社会放权,激发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发展与创新活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增强市场主体对未来发展的信心,稳定市场主体投资和创新的预期。

注意:三对关系五种平衡通过专家的阐述不难发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决胜“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时,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改革在推进的过程中也要厘清三对关系,实现五种平衡。

“十九大报告里面提出了六个方面,实际包含着三对关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部主任贾晋京表示,第一是存量与增量的关系,过去在市场经济时,从十四大到十八大连续几次讨论效益与质量的关系,但现在质量与效益问题已经超越了,此时不是这个变量关系的问题,而是存量与增量的关系,就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升级传统动能要靠创新驱动;第二是点和面的关系。过去总追求高速发展,靠经济增长点来带动,但现在既要有高速发展的点,同时这个点还要扩散成面,比如区域平衡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第三是内和外的关系,国内还是继续深化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对外要打造全方位新格局,这个格局目前已经从全球化的参与者变成全球化的引领者了。

在认清这三对关系的同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五个方面的平衡。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向《经济》记者表示,第一要讲究经济和生态的平衡,解决GDP 增长的同时,也要保护好环境,真正实现所谓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效果。同时也要保证必要的就业率、增长量和贸易金融等各方面的增长。保持经济和生态的平衡实际上也是为了解决老百姓(81.57 +2.23%,诊股)美好生活需求的一个总体要求。

第二,要保持所谓的效率和质量平衡,一方面我们要追求经济的发展速度,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追求经济的质量。

第三,要追求结构和速度的平衡,一方面我们要保持一定增长的前进步伐,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保持结构的均衡,解决城乡、地区、城市里面的贫富结构性问题。同时要保持三个产业即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结构平衡,也要保持投资消费之间的平衡。

第四,要保持国内和国外之间的平衡,一方面我们要解决国内的很多问题,第二方面也要解决为全世界作出贡献之间的平衡。

第五,要保持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平衡,一方面我们要通过金融财政的杠杆推进实体经济的继续发展,保证金融和财政的杠杆服务于实体经济,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要推进金融强国,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哪些瓶颈亟待突破?

我们特别重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因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经济建设仍然是这个阶段的中心任务。尽管我国处于“强起来、站起来”的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也不同以往,但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完成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仍道阻且长。

“放管服”是个难点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们实现强国目标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我们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客观要求。”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丛屹告诉《经济》记者,“放管服”是一个难点,其实“放管服”改革最大的问题就在体制转换上,政府的决策到底怎么变,政府的审批权如何真正放开,下放到位,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体制和机制转换的过程。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放管服”影响的是营商环境。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夏杰长表示,我们目前最值得关注的短板是“营商环境”。根据世界银行近五年来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国的营商环境质量虽逐年改善,全球综合排名稳步上升,近五年的数据显示,约200个被调查国家中,中国已从96名(2014年)上升至78名,跟自己比进步幅度明显。但是,与主要发达经济体相比,甚至跟一些新兴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依然很大。我们需要把改善营商环境、推动“放管服”改革、培育企业家精神当作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的“软环境”。

“营商环境在企业成长、经济增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良好的经营环境对激发企业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增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夏杰长表示,我们虽然已经具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但现代化经济体系毕竟是一个浩瀚的系统工程,前行的道路上充满着挑战和困难。比如经济和民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还很凸显,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还不高,企业创新能力还不强,实体经济面临着多重挤压,社会资本活力不够,金融风险和金融监管存在不少隐患,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依然较大,部分地区离“现代化”标准相距甚远,有些困难地区甚至在一定时期出现了严重“塌陷”。

另外,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王小广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要深化,三去二降一补效果不明显;国企改革、国企僵尸企业也没有解决;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破行政垄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简政放权还待解决。

基础设施问题、乡村环境问题、教育问题都是非常棘手且要解决的问题。在区域问题上形势还算良好,因为我们三大区域战略,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一带一路加上过去的四个格局发展得都不错。

“具体来说,从我们现在面临经济社会整体的逻辑角度看,地区间、城乡间、个人间发展的差距还是比较大,并且是不平衡、不协调的。区域、城乡发展不协调,需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完善。”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牛犁说。

老百姓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的需要,民主、法制、自由、安全、生态还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也是一个考验。“前两年我们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改革,现在供给质量提高起来了,全面深化改革也到位了,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方案和十九大的总结,仍有1500项措施还要落地生效,发挥作用,这是体制的问题。”牛犁说。

创新量与质不同步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也有自己的观点。他表示,我们追求各方平衡的背后,就体现出我们目前的挑战。比如第一个平衡是讲究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平衡,说明我们目前面临着生态的危机,这本身就不够现代经济;第二个是结构失衡,各方面无论是贫富悬殊,还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结构等,都没有达到均衡;第三个是国内国外之间面临的各方面挑战;第四个是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可能没有到位。

“在创新方面,我们问题更多。”王小广认为,虽然我们专利很多,但是都不是原创性的,都是底层技术的创新,数量够了,质量还要很大的提高。“我们的创新体系也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十一五强调自主创新,十二五强调创新驱动,十三五把创新发展理念放在第一位,过去我们谈原始创新、基本创新、吸收消化创新,到了十九大以后,我们觉得中国要加大搞原始创新,在基层创新上,对重大的技术进行突破,这些都是新要求,而我们目前差距还很大。”

我们现在发展到了靠创新驱动的阶段,而恰恰我们的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效率还不高。我们的世界品牌很少,虽然强调要走在产业高端的部分,但制造业还处于中低端。

“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创新是最核心的,政府要搞基础性的创新,因为企业动作大还赚不到钱,所以带有共性的技术政府要投入,商业化的技术由企业完成,这个战略要落实,才能建设创新型国家。”牛犁说,建设经济体系需要一个全开放的格局,我们在普通的商品、制造业领域已经开放,但在服务领域,我们的开放力量还不够,在文化、体育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比如我们建立自贸港、自贸区,服务领域会形成全新的格局,这需要我们积极推动。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也表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除了科技的创新,就是要把我们以制造业为代表的整个实体经济做大做强,一方面要提升它的科技含量,另外一方面要提高它的竞争力、附加值。这两个方面应该也是我们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当中的两个难点,尤其是现代化创新体系的构建,需要一定的时间。

“走出去”问题多

丛屹表示,要从经济大国成为经济强国,就要走出去,比如铁矿石、棕榈油、石油等我们都依赖外部的资源支撑,没有支撑自己发展所需的资源体系,又如何发展呢?“任何一个经济强国都应该是一个海外投资大国,我们的海外投资刚兴起还不成功,而‘一带一路’则是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点,是必须要实现的目标,其中的风险和阻力不小,必须要有充分的预估。”

“目前改革开放行至中流,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着很多问题。”国务院参事、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表示。

第一,“一带一路”初期,海外投资风险显现,即外资准入门槛高、设置投资隐形壁垒等。企业应当建立国际化管理模式、加强企业间战略合作、增强形象与品牌战略;政府应尽快制定“一带一路”投资总规划、提高企业国际化水平、做好风险评估应对、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另外,建议亚投行、丝路基金等相关金融机构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深化前行。

第二,企业“走出去”的合规性隐忧。“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轻视尽职调查、投资情绪过热、东道国保护主义、服务机构国际化水平低等,是导致“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合规性风险突出的主要原因。企业方面应增强法律意识,注重监管信息和相关法律政策、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念;政府方面需加强海外投资立法、增强国家间政治互信;另外,律所、行业协会

方面要“走出去”、积极构建国际化团队、成立相关专业委员会扩大国内外交流,提升对外法务的服务能力。

第三,跨境电商初“出海”,多方面问题开始凸显。传统销售方式不适应、物流清关报税体系不成熟、售后体验难保证、监管问题突出是跨境电商初“出海”,海外发展困难多的主要原因。企业方面要不断健全供应链体系、完善售后服务和用户体验、加强商家审核监督能力;政府方面要完善跨境电子支付体系、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制定跨境电商国际经贸规则;另外,海关总署等相关部门需联手,为跨境电子开辟绿色通道。

第四,产业园区海外发展困难多,出现空心化。目前来看,境外产业园区多以民营企业为主,园区规划不合理,落户项目缺乏,招商能力弱,缺少央企和国企等有集聚效应的项目。企业需对接东道国发展战略、多元融资精细招商、培养园区人才、树立企业责任、尊重当地习俗;政府方面要建立产业园区工作组、完善服务体系、建立战略示范园区、加强人才培养。

第五,中小企业对外投资融资瓶颈。金融市场不成熟、信用体系不健全、企业申贷门槛高、信息不对称等是海外发展的中小企业面临融资瓶颈的主要原因。企业方面需拓宽融资渠道、提高担保贷款额度、构建信用强企;政府方面需要发展金融机构海外布局、与国际金融机构交流合作、增强融资服务作用;另外,相关金融机构也要创新金融工具和融资方式、建立多元金融机构平台。

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

黔西县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县以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以基地建设、园区建设、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引进培育、农产品基地认定和农产品认证等重点工作为抓手,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攻坚克难,农业现代化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一、发展现状 (一基地建设情况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各级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以产业基地建设为载体和抓手,大力培育蔬菜、经果林、茶药和草地生态畜牧业等主导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得到长足发展。 蔬菜基地:目前,全县核心示范基地已建钢架蔬菜育苗及栽种大棚690个共211412平方米,建露地喷灌设施837亩。2014年上半年,全县种植蔬菜34万亩,完成以种植辣椒、西红柿、黄瓜、西葫芦、香菇、白菜、红菜苔、油麦菜及香葱、大蒜、大葱、结球甘蓝、青花菜等品种为主的保供蔬菜基地建设7800亩;完成200亩以上的蔬菜核心示范基地16个共5300亩(金碧镇新富村200亩、五里乡新乐村500亩、谷里镇松林村200亩、谷里镇香山村500亩、钟山镇箐山村500亩、协和镇化甲村200亩、中坪镇洗坪村200亩、洪水镇源水村300亩、洪水镇新桥村200亩、林泉镇新水村500亩、林泉镇营脚村200亩、锦星镇白泥村1000亩、杜鹃办事处乌骡坝社区200亩、莲城办事处老鸹河社区200亩、水西办事处新潭社区200亩、文峰办事处马厂社区200亩;建成锦星镇1000亩蔬菜专业村1个;建成钟山镇箐山 - 1 - 村、谷里镇香山村、林泉镇新水村、莲城街道老鸹河社区、洪水镇新桥村、锦星镇白泥村、杜鹃街道乌骡坝社区7个500亩以上蔬菜专业村。

经果林基地:全县现有经果林种植面积33.59万亩(含以株折亩,其中:核桃23.20万亩,梨2.66万亩,李1.94万亩,桃1.66万亩,石榴1.62万亩,其它2.51万亩。在现有经果林面积中,已挂果面积约8.0万亩,年产干鲜果约26000吨,产值约1.0亿元。 茶药基地:全县现有茶园8.5万亩,其中投产茶园1.54万亩,年产量206.4吨,年产值近3860万元,主要涉及16个乡镇60余个行政村5.85万户村民,带动0.5万人从事茶叶生产与加工。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79万亩,主要品种有前胡、刺梨、金银花、太子参、茯苓、皂角等19个品种。 草地生态畜牧基地:依托产业化科技扶贫养羊、石漠化综合治理、巩固退耕还林等项目的实施,全县目前累计人工种草9.05万亩(含草山改良面积,修建圈舍11万平方米,存栏生猪29.9813万头、存栏牛10.7659万头、存栏羊2.7526万只、家禽169.6078万羽;其中发展存栏猪5000头以上的企业4家,存栏牛300头以上的规模场4家,存栏羊500只以上的规模场11家,存栏家禽10万只以上的1家。 (二园区建设情况 根据“三化同步”的要求,我县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园区示范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思路,强力推进我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目前,全县共创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6个,其中:省级4个(黔西县水西观光农业示范园区、黔西县银河综 - 2 - 合农业示范园区、黔西县众农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黔西县食用菌产业示范园区,市级1个(黔西县御庄生态绿色产业示范园区、县级1个(黔西县铁石草地生态畜牧业示范园区。全县引进入驻园区企业25家,签约资金共计15.11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8亿余元。园区类型有休闲观光型、产业发展型,主导产业(产品有精品水果、名优花卉苗木、蔬菜、食用菌、牛、羊、蛋鸡等。规划建设年限2013-2017年,全部园区建成达产后年效益可达102.81亿元,目前部分园区规划项目已建成达产。 (三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及着力点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及着力点 发表时间:2018-08-13T11:59:30.74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7期作者:程洁[导读]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是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客观要求,是适应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 中共蓬莱市委党校山东蓬莱 265600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是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客观要求,是适应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包含六大体系,六大着力点。 关键词:新时代;现代化;经济体系党的十九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出发,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一新的重大论断内容很丰富,需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 一、深刻把握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 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经济体系,或者说,经济体系的内涵和边界是什么。要明确什么是经济体系,又要弄清楚什么是体系。所谓体系,通常可以理解为一定范围内的同类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或者说,是一定范围内不同小系统的集成。根据这一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由多维度、多层次的经济子体系构成的经济大体系,主要由6个子体系集合而成,每个子体系又由若干分体系组成,由此构成了一个大系统。 一是宏观调控体系。这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宏观层面,包括财税体系、金融体系及金融监管体系等。 二是现代市场体系。这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运行基础。现代市场体系主要是指市场主体、市场要素、各类市场、市场监管等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市场主体是指市场的参与者和管理者。市场要素是指构成市场体系的基本元素,包括劳动力、资金、商品、信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判别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标识。各类市场包括商品市场、劳务市场、信息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产权市场、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等,这些市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有机联系的市场体系,简言之,市场体系就是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建立和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也是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的要求。 三是现代产业体系。就是不同产业的相互关联及组成的一个系统,这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中观层面。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包括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工业体系、现代服务业体系等,还包括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体系,军民深度融合体系等。 四是现代企业体系。就是众多企业集合而成的一个整体,这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微观层面。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建立在现代企业体系基础之上并相互作用的体系。现代企业体系包括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相互关联及作用,还包括大中小企业的协调发展、企业的现代供应链和价值链体系等。 五是区域经济体系。就是不同区域经济体集合而成的整体,这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地理分布和空间格局。区域经济体系包括不同区域经济之间的联系和影响,还包括城乡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六是对外经济体系。这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外联层面。中国经济体系是整个世界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世界经济互联互通,对外经济体系在其中发挥着互联互通的作用。对外经济体系包括我国外经外贸的各种要素及相互关联组成的一个整体。 二、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着力点 第一,以实体经济为经济发展的着力点。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还要形成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形成新的现代产业优势。 第二,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进一步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提高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从而实现科技对国民经济发展各重要领域的全方位战略支撑。要加快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和人才机制建设,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等。 第三,推动农村建设事业大发展。重点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水平,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形成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形成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新格局。 第四,加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要完善区域发展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协同、共同发展。在产业发展方面,东部地区要加快推动产业升级,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引领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则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发展产业集群,使我国产业发展展现全面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第五,继续加强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注重投资的整体收益、长期回报与外部效益结合。通过破解物流瓶颈、降低生产原料成本等,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快的经济增长。 第六,进一步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

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措施建议

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措施建议 云南农业现代化课题组 云南土地面积的94%是山区,只有6%是坝区。针对云南农业发展的潜力在山、难点在山、重点在山,其主要途径和目标是发展山区现代农业,课题组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规划云南农业现代化产业布局。 云南山区建设大体上可划分为低热现代农业山区、中暖现代农业山区、高寒现代农业山区。这些不同的地区各处不同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条件、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文化传统与不同的农业经营习俗,特别是各具不同的交通条件与市场环境。因此,在山区现代农业建设中,必须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低热山区,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边缘地区及金沙江、元江、怒江河川沿岸附近。包括西双版纳州、普洱市、德宏州的山区及红河、文山、玉溪、临沧、怒江、丽江、楚雄、昭通等州市的部分县的部分山区,面积700多万公顷。其中又可划分为西部低热山区、西南部低热山区、南部低热山区、东南部低热山区、中部低热山区、北部低热山区。在发展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以橡胶、甘蔗、茶叶、咖啡、麻、热带花卉和水果、砂仁为主的经济特色作物,以牛、骡、马为主的大牲畜和滇南小耳猪、菜花鸡为主的畜禽养殖业基础上,可分别发展以优质粮油、水果、饮品、糖果加工为主的特色食品工业和香料、林纸工业以及民族传统文化观光旅游业;发展以胡椒、紫胶为原料的加工工业,以南药为原料的医药工业;发展以珍稀鸟类孔雀、蝶类为主的现代特种养殖业、文化工艺品加工工业;发展以麻、竹子、八角、草果、三七等现代种植业和现代调料、医药工业;发展以牛、马、羊为主的大牲畜和以猪、鸡、鸭、鹅、鱼为主的现代养殖业。 中暖山区,主要分布于滇中、滇西、滇东南、滇西南。主要集中地包括玉溪、昆明、红河、曲靖、楚雄、大理、临沧、保山、文山大部山区及其他州市的部分山区。应以发展以水稻、蚕豆、小麦、马铃薯、玉米为主的现代粮食作物生产及其农产品加工业;以烟、油、菜、花、果为主的现代经济作物生产及其圈烟工业、花卉、蔬菜加工业;以牛、马、羊为主的大

全面解读现代化经济体系――六大特征、三个难点、五条路径

全面解读现代化经济体系――六大特征、三个 难点、五条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尽管“现代化”已被多次提出,但“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概念还是首次提到。那么,如何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又该如何构建这一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发展瓶颈又是什么?多位专家学者研读党的十九大报告之后,就相关问题向本刊一一剖析。 何谓“现代化经济体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紧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布局的内在要求,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基本途径,也是适应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换发展动能和全面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意义深远而重大。 背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夏杰长向《经济》记者表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要破解这一矛盾,就必须更高水平发展生产力、更大力度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积极推进现代化经济。夏杰长表示,这是我们党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战略目标最主要的原因。在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可谓是水到渠成、意义深远。 同时,建设现代化经济战略体系与2020年、2035年、2050年的战略目标一脉相承。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牛犁向《经济》记者分析称,经济发展阶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原来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变到高质量发展阶段,效率优先。“原来是让少数人先富起来,然后大家一起富,将来是人民生活都比较宽裕,要实现共同富裕强国的发展目标。所以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体系任务肯定要发展变化。” 那么,现代化经济体系与此前提的市场经济体系有何不同?现代化经济体系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吗?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路径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路径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前提。现代化与市场化紧密相关,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的。完善的现代产权制度和有效的生产要素市场配置机制是成熟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条件和必然要求。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是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任务: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措施。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必须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很不平衡。必须坚持协调发展理念,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推进新型城镇化,逐步缩小差距。 五、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要害在创新,关键靠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决破除制约发展活力和动力的体制机制障碍。 六、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要条件。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具体实践路径。 一、是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要重视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提升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 二、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促进生产要素从低质低效领域向优质高效领域流动,加快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

学习现代化经济体系心得体会

学习现代化经济体系心得体会 什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根据经济学专家的解读,核心主要有四点:一是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我国要在一批产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上占领技术制高点,在新一轮产业革命进程中争取弯道超车,缩小同领先国家的差距,培育全球主导权。二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断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有利于引导和激励企业不断升级,追求卓越,提高价值创造能力,真正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三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企业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升级的要求,及时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不断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的供给。四是绿色低碳和节约高效。现代化经济体系应转向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成为产业发展的根本途径。襄阳作为老工业基地和“三线”建设城市,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也是时下所需和当务之急。如何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呢?十九大报告也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创新能力不强、实体经济不实、金融脱实向虚、人才结构失衡,等等,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技术、资金和劳动力是支撑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关键要素,要通过优化制度环境,实现实体经济与三大要素协同发展,推动实体经济沿着高质量轨道成长。 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着眼点放在改革创新上。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战略支撑。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国家要强大,科技必须强大,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更新产业布局,推动产学研结合,不仅形成产业规模,更要提高产业质量。 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主攻点放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要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就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要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关键就是深化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发展先进制造业,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领域,争取弯道超车,提升国际竞争力。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实现供需动态平衡创造体制环境。要优化创新环境,不仅促进政府、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创新投入,更要提高研发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还要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培育更多创新型人才,塑造我国人力资源新优势。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a16291115.html,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作者:周绪全 来源:《南方农业·中旬》2017年第02期 摘要我国是一个以农业发展为基础的国家,在国内有70%以上的农业人口,虽然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农业发展的格局有所改善,但依据处于相对落后的情况。基于此,探究我国农业发展现代化的基本现状与对策,阐述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相关解决对策,进一步有效推动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农业发展;现代化;基本现状;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https://www.360docs.net/doc/3a16291115.html,ki.1673-890x.2017.05.037 1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民对农业知识了解甚少 现如今,在我国大约有9亿多农村人口,其中有60%以上的农民处于一种文盲或半文盲的状态,其中,受过小学教育以及中学教育的人员比例较大,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人数在总人数中的比例很小。伴随着现代化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也逐渐得到了迅猛发展,而伴随着这种发展趋势,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对于农民的知识要求也不断提高,农业人口的素质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并且直接影响着后期农产品的产品以及相关质量、劳动生产率。各行各业也开始逐渐认识到,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更好地推进经济的发展,低水平的文化素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这对于推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非常不利。 1.2 重视城市而轻视乡村建设 目前,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的绝大部分,但农村现有的耕地资源却没有得到最大限度地运用,大多数的农村居民认为,仅依靠家中的农作物种植很难有效维持整个家庭后期的生活支出,因此,许多的农村青年开始选择到大城市去打拼,从而使得农村存留的劳动力缺少,致使许多耕地逐渐荒芜,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耕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也形成了桎梏[1-3]。由于重城轻乡的观念,农村经济的发展十分缓慢,难以形成特色农业的发展,对于向城市化方向发展更是难上加难。 1.3 经营规模较小,专业化程度较低 受我国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制约,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进程中仍摆脱不了以家庭为单位的耕种制度,从而很难形成较大规模的承包经营体制,这样也就使得农业经营仍旧以家庭作为主要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路径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具体而言,就是要建立与高质量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保持了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人类工业化史的奇迹。但是,在看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产业发展结构不平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增长速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巨大的经济总量与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国情,表明我国经济社会主要问题已经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转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是创新驱动的集约式经济发展方式和高质量经济发展。 新的经济发展阶段需要新的经济体系支撑,需要改造现有的经济体系,以新发展理念指导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所谓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具有现代性的经济系统,具体可体现在经济体系的增长动力、要素结构、运行机制、系统环境、发展目标五个方面,即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依靠创新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高端要素集聚和现代产业主导的特征,而且其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各个生产要素以及各个产业、区域、城乡子系统呈现结构协调性;具有高效配置资源的、成熟的市场化体制机制,体系内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具有活力,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科学有度;具有动态开放特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十九次报告经济热点解读规范标准答案内容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3.0分) A.增加供给体系数量 B.改善供给体系结构 C.减少供给体系浪费 D.提高供给体系质量 我的答案:D答对 2.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奋斗目标,要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3.0分) A.以党中央为中心 B.以人民群众为中心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以发展科技事业为中心 我的答案:C答对 3.世界经济秩序和经济运行机制正处于较为剧烈的变革时期,这个时期的特征不包括()。(3.0分) A.各种经济业态漩涡式相互交织 B.原有的技术界限、企业边界与产业形式日益模糊 C.先进制造、新型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平台等新技术新模式相互融合 D.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业态难以融合

4.我国金融领域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尚处在风险易发高发期,在国内外多重因素压力下,风险点多面广,其风险特点不包括()。(3.0分) A.突发性 B.复杂性 C.显露性 D.传染性 我的答案:C答对 5.关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3.0分) A.涉及新时代我国经济结构的动态优化全过程 B.包括市场、企业、政府新型协同共生全网络的构建 C.涉及产业转型融合发展部分领域 D.它是一个涵盖产业、体制机制、微观主体、组织模式等诸多内容的综合体 我的答案:C答对 6. 2012—2016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0%以上,居世界()。(3.0分) 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四

农业现代化_问题与对策.

东岳论丛 1997年第 1期 农业现代化 :问题与对策 张兆清亓国庆吕济爱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 :, , 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 , 。一, 而且进展缓慢。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首先是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艰巨性认识不够深刻。一是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农业是经济发展、国家自立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 , 就不会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首先讲的就是重工业 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虽然工业化十分重要 , 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地位不能丢 , 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不能动摇。农业现代化被忽视了 , 工业化就会停滞 , 国民经济就会失调 , 整个现代化建设就难以实现。二是对农业现代化的艰巨性认识不足。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水平比较低 , 目前农业劳动 手段仍然多是人畜力和半机械化工具 , 副业操作大都是手工小作坊式 ; 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 , 传统的经验积累仍占很大比重 ; 管理多是散漫无序的非科学化方式 等。与国外发达国家比 , 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差距非常大 ; 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贡 献率 , 我国为 27— 35%, 而发达国家为 68— 80%; 农业劳动生产率 , 我国每个劳动 力年生产粮食 1200— 1300公斤 , 肉类 70— 80公斤 , 发达国家每个劳动力年生产 粮食 2— 10万公斤 , 肉类 3000— 4000公斤 ; 粮食单产 , 我国 265公斤 , 发达国家273— 423公斤 ; 作物良种覆盖率 , 我国为 88%, 发达国家为 100%; 农业机械化程度 , 我国机耕率 53%, 机播率 27%, 机收率 14%, 而发达国家已全面机械化。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最快的 70年左右 (如美国 , 稍慢的则近百年 (如法国等。中国作为 农业大国 , 必须提高对农业现代化艰巨性的认识 , 否则 , 农业现代化没有突破性发展 , 第三步战略目标将难以实现。其次 , 对农业的投入少 , 使农业现代化建设推进乏力。就财政资金投入而言 , 我国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基建总额的比重由八十年代初期的 5%下降到近年的不足 3%。就物质投入而言 , 1985年以来农业物资投入量明显减少 , 且浪费严重。一些发达国家化肥利用率达到 60— 70%, 而我国

农业现代化发展难点

农业现代化面临诸多瓶颈 张立伟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对农业重视程度不断加大,连续四年中央一号文件集中关注农业,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把发展现代农业提到了战略高度。我市按照十八大精神,制定了相应的农业发展规划,制定了“2211”工程,即在末来5年内将我市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到水稻200万亩,玉米200万亩,大豆100万亩,马铃薯100万亩,使我市种植结构趋于合理。通过宏观调整,使我市农业提前进入现代化时代。这让农民看到了希望,让从事服务农业的企业、个人以及社会组织看到了希望。那么,解决好三农问题何时能成为现实?农业走向现代化究竟能否改变中国农村和农民的命运?我就对农业现代化生产所面临的困难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现代农业面临土地流转难题 传统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元的一种小生产。在现代农业中,农户广泛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中,加入到各种专业化合作组织中,农业经营活动实行产业化经营。这些合作组织包括专业协会、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公司加农户等各种形式,它们活动在生产、流通、消费、信贷等各个领域。而农民合作社作为

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之一,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却遇到不少难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土地大规模流转的困难。 我到和盛乡工作前在孔国乡工作,主管农业,与合作社接触机会相对较多,其中海涛合作社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海涛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尤海涛最发愁的就是土地规模经营,合作社最主要特征就是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而目前土地大规模流转还有一定难度,特别是股份制初期只能进行小范围试点,等时机成熟了再逐步扩大。 海涛合作社自2010年成立至今,土地经营面积只3000多亩,但这3000多亩主要的动作形式还是停留在统一采购种子、化肥,分散经营管理,年末分散收获,集中销售这个模式。在今年年初,随着农民对合作社的认识有所提高,海涛合作社投入300多万元,在德宝村新建日加工量为500吨玉米烘干塔,意在打造辐射德宝村、兆林村、文明村、隆昌村四个村,总耕地面积14万亩,达到产供销一条龙模式。并组织文明村、德宝村农户加入合作社。合作社借着烘干塔的建成,经营规模应该可以做大一些,达到万亩以上,但合作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大多农户有顾虑,主要担心自己收益得不到保障,希望一次性能给予补偿。海涛说,有一位农户,在谈合作过程中,我们先后去了她家5次,她对入股不了解,不愿意按股份分红,希望我们将32亩耕地的收成给予一次性补偿。还有一位农户不愿意把土地包给我们,而他

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难点与走出困境再思考

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难点与走出困境再思考 彭珂珊 1、农业现代化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具有人口多、耕地少、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技术落后、工业尚不发达、国际竞争能力弱的特点。面对如此现状,实现农业现代化将是我们面临的难题。 在50年代中期实现合作化以前,我国的农业属于传统的典型农业。建国以后,经过47年的艰苦努力,我国在物质技术装备、科学技术进步、农业经营管理、作物更新换代、农民素质提高等方面均迈进了一大步。这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传统农业的面貌。粮食产量由1952年的1.63亿吨发展到1995年的4.65亿吨,虽然人口由5.4亿增加到12.1亿,人均播种面积下降了50%,但由于粮食总产量增长的幅度小于人口增长的幅度,粮食单产面积产量提高的速度高于粮食播种面积下降速度,用仅占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占全球22%的人口。农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对全人类的生存作出了巨大贡献。 从1996—2010年,农业继续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到2000年,粮食产量为5亿吨,比1995年的4.65亿吨增加3500万吨,棉花455万吨,肉类1000万吨,水产品1000万吨;人口控制在13亿内,实现国民生产总产值翻两番,基本消除6500万人的贫困,农民人均收入1200元。按1995年价格计算,国民生产总产值由5.7万亿元增加到8.5万亿元。2010年奋斗的目标则是,实现国民生产总产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口控制在14亿内,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农业现代化建设登上一个新台阶。 世界农业的历史进程是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所谓现代化农业,即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来驱动农、林、牧、副、渔业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的挑战分析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的挑战分析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的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 中国农业现代化必将是中国千百年来最为波澜壮阔的伟大创造,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的顶层设计必须首先考虑提高中国主粮产业在全球粮食市场上的竞争力和话语权,必须准确分析其实现进程一定首先取决于高素质人才的集聚及强大的组织化力量。这就是推进“三农”协调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牛鼻子”,抓住这个“牛鼻子”,就找到了突破点。 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当今农业的主题。2013年以来,中央1号文件连续聚焦“农业现代化”,“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更是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到2020年“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随着我国工业化进入中后期阶段,城镇化快速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深度融合,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四化”发展中最大的短板,也成了“十三五”时期必须重点应对的挑战。 今后五年是形成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窗口期。如果农业现代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在“十三五”期间能有好的办法解决,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这篇文章就能做好。如果错失了“十三五”时期这个时间窗口,农业现代化的问题没有解决好,等中国变成一个高收入国家后,再回过头来“补课”就会非常被动。 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情况看,面对农业发展内外部条件的深刻变化和长期粗放经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必须切实把握住转换农业发展竞争力、培育农业发展接续力量这个核心,通过科技引领、产业提升和人才回流,逐步破解当下的农村发展困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纵观农业发展史,每一次农业大发展无不是建立在生产技术的大进步基础之上的。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水平虽然不断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面对价格和补贴两个“天花板”的封顶约束,农业要获得进一步发展,就必须以农业结构优化来催化内生动力,摆脱“天花板”制约和行政依赖,通过技术创新优化结构、提质增效,增强农业自身发展活力。 农业的科技创新当然应该利用和融合现代科技成果,比如,通过利用“互联网+”提高农业竞争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依靠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手段,再造农产品流通业态的确是个不错的思路,但是也应看到,互联网只是工具和手段,也并不是一触就灵,大量的农业项目搭着互联网快车一上路就栽了跟头,原因就在于过于迷信互联网的作用,没有踏踏实实的研

农业现代化遇到的问题

3.1农业机械化应用普及率不高 新世纪以来,尽管中国农业机械装备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进步,但农业机械化发展扔不平衡,农业机械化水平整体低下,当前大多数农民使用的机械多半为早已过时,陈旧老化的小型机械工具,而且机械化工具普及化程度不高,应用范围不广泛,大多局限于种植业,农村其他各业很少应用,国家对农机化的财政投入仍不足,地方财政农机化投入也难以足额到位,致使国家和当地政府给予农民的农机补贴支持力度难以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作为农民自我经济能力不强,由于农机新产品价位持续上涨,农机作业使用的临时季节性强,经济利润率不高,制约了农民对高性能农机的购买欲望。农机销售,维修,配件,供应等配套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机安全生产隐患严重。农机组织运营程度低下。目前,农机服务组织市场化,专业化意识很差,组织化运营没有按照正规要求操作,绝大多数农机户个人分散作业,参与市场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强,致使农机的实际有效利用率极其低下,社会化服务水平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农机应用本应产生的经济获益程度。 3.2农民科学技能素质低下 面对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科技水平仍然落后的现实情况。大部分农民接受文化教育层次低,他们没有接受全面系统的农业生产技能的培训,同时随着文化水平较高的农民转向城镇在工业及第三产业进行就业,在农村真正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科技文化水平更低,他们大多数是年老多病的老人,青壮年农民几乎都流向城镇打工,贫困偏远、交通闭塞的农民因为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渠道和条件有限,这种在农村几乎都是低素质的劳动者现象更令人担忧。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是文化水平低下,农业技能欠缺的年老农民,以致必然导致农业产品大多是初级自然形态产品,农产品的质量处于低水平,农产品由于科技含量低导致不受市场青睐,影响了农产品的国内及国外出口畅销,与世界上综合国力强大的国家先进农业发展水平下的高科技产品相比之下竞争处于明显劣势地位。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投入也不例外,面对日益严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该领域的科技投入不足问题就显得更加尖锐。因此,在广大的农村急需国家和财政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人才输入和物资投入,以充足的资金、优厚的政策吸引科技人才留在农村,免费普及对农村的技术培训,完善农村的教育培训设施,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通过新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农村文化素质思想道德觉悟及从事农业的技能水平。 3.3农业基础设施仍比较薄弱 我国农业还受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短缺的严重束缚,农田的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支撑能力也还不是很强,这一系列因素都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再生能力。我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抵抗自然风险能力脆弱。有限的可能饮用的水资源供给难以满足全国广大人民的需求。水资源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已经严重影响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难以较大幅度提高的一个突出制约因素。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薄弱环节。工业化和城市化需要占用农民耕地严重致使制约当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交通基础设施方面。中国农业公路建设水平不平衡。位置靠近城镇的农村,大多修通了城镇通车的公路,实现了通路交通的便利和快捷,结束了以往农村出行难、学车难的程度交通不便的情况。这种交通的改善有利于促使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村与城镇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但是,目前在极度偏远落后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以致与外界交流十分不便利。从整体上来说,我国农村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施抵抗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较为薄弱。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普及率有待加强,只有搞好了农村基础设施,才可能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 3.4农业产业发展缓慢

(精)课件讲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重点(最新)

(精)课件讲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重点(最新) 学习十九大报告第五部分的内容,我强烈地感受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主要任务就是强国之道。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这是发展和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之所以说这个工作非常重要,是因为它是培养动力的需要。动力的发展需要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发展也必须要改革。 那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攻方向是什么?是质量效益的问题——质量效益不高。以前,我们的增长主要是靠要素投入和投资驱动,现在要开始改变这种面貌。所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攻方向是要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为了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些年,我国形成了一定的质量优势,但还要巩固增强,要形成我们自己的质量优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也是围绕产业体系的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形成来展开的。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项工作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中国的很多工业品在世界都名列前茅——中国的钢铁产量世界第一,把另外九个排在前十名的国家远远地抛在后面;中国的水泥产量占全世界的50%左右,煤炭产量也接近50%。所以说“大”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现在我们要变成强国。 要想变成强国,具体要怎么做?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时代,除了政治特征、经济特征外,还有环境的变化。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是战略机遇期,正好迎头赶上第三次产业革命——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这样的新经济,所以发展得非常迅速,而且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所以我们要通过新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水平。十八大之后,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未来要继续把这个工作做得深入,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新动能从何而来?从新经济而来,从实体经济和传统产业的融合上来,形成新的产业、新的消费热点。这就是未来中国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二项工作是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

现代化经济体系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 地位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紧扣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布局的内在要求,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基本途径,也是适应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经济增长动力和全面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 必要性 从经济发展阶段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迫切需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能力建设为支撑,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跨越关口,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国际环境秩序看,我国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迫切需要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进一步提升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此外,第三次工业革命正迎面走来,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力图抢占未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这些新挑战倒逼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要加快向现代化经济体系转换。 举措 中央对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出具体的政策部署和行动纲领,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能力建设为支撑,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跨越关口,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二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三是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同时协调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四是要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五是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 关键是要加快推进“五个体系”的建设,一是加快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二是加快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建设;三是加快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建设;四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建设;五是加快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建设,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 联系:从逻辑关系上看,建设现代化体系,实体经济是基础,科技创新是支撑,区域协调是重要着力点,扩大开放是重要推力,深化改革是保障。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一基于我国当前新的历史定位,深刻分析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变之后得出的重要论断,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蓝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工作的总纲领与总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在我国经济发展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助于缓解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存在的结构性短板,有利于解决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协调区域均衡发展,保证我国经济平稳持续增长。现代化经济体系包含供给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全面开放六大要素,六大要素环环相扣,既包含宏观的经济体制机制,还有微观的企业行为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产业结构体系、区域空间布局,是一个关于经济建设的综合体系,在该综合体系当中,如何从具体行动的角度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攻点与着力点,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经之路,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从供给侧角度来看,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现为当前我国供给结构、供给质量与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结构之间的严重失衡,面对供

给端存在的产能过剩、要素配置效率低下等问题,必须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供给质量,纠正供需错配以缓解社会主要矛盾,落实到实处,主要包括以下工作要点:(1)坚持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工作,切实改善我国供给结构,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要素配置,实现供需协调。(2)经济工作重心落实在实体经济之上,避免经济发展脱实向虚,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良性互动,振兴实体经济。(3)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视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发展,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集群,早日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制造强国战略。(4)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切实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发达地区建立以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结构。(5)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水利、电力等与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网络,确保要素的自由通畅流动,促进产业发展。 二、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纵观人类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谁掌握了最新的科研技术,谁就掌握了未来发展主动权。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目前我国在诸如高速铁路、量子通信、激光制造、常温超导等科技领域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就要进一步增强创新研发能力,加大科研创新投入,提高科研水平,尊重知识产权,完善创新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