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产业结构

合集下载

上海市产业及开发区分布情况

上海市产业及开发区分布情况

上海市产业及开发区分布情况
上海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拥有多条经济发达的
经济走廊。

在上海所有行政区中,先后建成了14个省级开发区、经济技
术开发区,并设立5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国家风景名胜区,形成布局覆盖全市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以服务全球发展。

1、上海黄浦江边经济开发区:上海黄浦江边经济开发区是上海市最
早建立的经济开发区,也是上海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节点,它包括黄浦江全线、外滩、浦东新区、港汇中心、临港新城、老西门和外滩金融地带,这
些区域连接着上海市的重要产业、金融和商业活动,目前已形成以新兴服
务业为主的支柱产业,以高科技产业为重点的综合产业结构,对上海市经
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上海自贸区:上海自贸区是中国开放30多年来最重大的发展成果,也是国家探索实施新型经济体制的重要举措,上海自贸试验区一期涵盖浦
东新区,其建设思路是以创新为核心,通过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管理、税
收优惠政策、金融支持政策、人力资源调整、社会和文化创新等方面的,
改善和激发投资环境,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上海产业结构的现状及结构调整的战略思维

上海产业结构的现状及结构调整的战略思维

上海产业结构的现状及结构调整的战略思维⼆上海产业结构的现状及结构调整的战略思维(⼀)上海产业结构的演进轨迹1 经济发展阶段:第⼀阶段:“以制造业为中⼼”的⼯业时代。

第⼆阶段:“以制造业为中⼼,加上服务业的的多元化经济”的⼯业化后期时代。

第三阶段:以服务业为中⼼,⼜有某些制造业的多元化经济的后⼯业化时代。

当前,所有国际化⼤都市都已经进⼊以服务业为中⼼的后⼯业化时代。

中国沿海⼤城市⽬前正处于第⼆阶段向第三阶段转型的过程中,这是成为经济中⼼城市的必经之路。

经济活动出现新的分⼯:⽣产和制造出现了“分散”的趋势,制造业从北美-西欧-⽇本-发展中国家。

控制和管理出现了“集中”的趋势,若⼲发达的⼤城市成为全球性的经济控制和管理中⼼,这些城市即是国际⼤都市。

2 上海服务业发展的⼏个重要时间节点⼀⼆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1952年,6:52:421978年 4:77:191990年4.3:63.8:31.92000年1.8:48:50.2这标志着上海从产业经济向功能经济转变。

2002年1.7:47.1:51。

2 这是上海服务业发展的⼀个阶段性⾼点。

2003年,上海服务业的增速开始掉头向下,为48.4。

2004年为46.8。

2005年由于经济普查,调整后的数据为50.2。

3 90年代以来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第⼀,进⼊20世纪90年代后,上海产业结构⾼度化进程明显加快。

90年代前期,第三产业仅⽤了5年时间就把所占⽐重提⾼了10个百分点;90年代后期,第三产业⼜⽤了5年时间再次把所占⽐重提⾼了10多个百分点。

在这个过程中,1991年提出“壮⼠断腕”,94年开始“砸锭”,对⼯业结构进⾏调整。

确定了汽车制造业、电⼦通讯设备制造业、钢铁制造业、⽣物及现代医药⼯业、电站设备及配件制造业和家⽤电器制造业等六⼤⼯业⽀柱产业。

后来⼜根据国际产业发展的趋势和上海产业发展的实际,把信息产业、⾦融服务业、商贸流通业、汽车产业、成套设备制造业、房地产业确定为上海今后重点发展的新兴六⼤⽀柱产业。

上海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

上海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

上海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
上海的产业结构近年来呈现出多个演变趋势:
1. 服务业占比上升: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上海服务业的比重逐渐增加。

特别是金融、科技、文化创意等高附加值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上海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2. 制造业向高端转型:上海传统的制造业正在经历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逐渐向高端、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高新技术制造业、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汽车等高附加值制造业不断壮大,成为上海经济的新增长点。

3. 商贸流通业发展迅猛:上海作为国内经济中心,其商贸流通业也在迅猛发展。

随着城市消费能力不断提升和电子商务的崛起,零售、批发、物流等相关行业蓬勃发展。

4. 文化创意产业崛起:上海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影视、动漫、游戏、设计等相关行业逐渐壮大,成为上海发展的重要支撑。

5. 绿色产业快速发展:上海致力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发展绿色产业。

节能环保、新能源、生态农业等领域得到大力支持和推动,为上海产业结构的改善和升级提供动力。

总的来说,上海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是往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商贸流通业、文化创意产业和绿色产业发展的方向上变化,加快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上海产业分类标准

上海产业分类标准

上海产业分类标准
上海的产业分类标准主要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进行划分。

具体包括:
第一产业: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在第三产业中,又分为多个层次,包括:
流通部门: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为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管理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

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

生产部门:建筑业等。

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

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

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的经济中心逐渐从过去的北京向上海转移。

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城市,经济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接下来将从上海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

一、地理位置上海坐落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处于长江三角洲的中心位置。

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上海成为了我国最大的港口城市之一,也是中国沿海经济带的核心地区之一。

作为国际海港,上海连接了世界各大洲,成为了国际贸易的重要枢纽。

二、经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济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特别是在上海浦东新区的建设以及世博会的举办过程中,上海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

目前,上海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其地区生产总值居全国首位,贡献了相当大的经济增长。

三、产业结构上海的产业结构比较多样化,并且具有高度的现代化特征。

金融、贸易、航运、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行业在上海发展迅猛,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集群。

同时,上海也有着较为完善的服务业,特别是金融服务和商务咨询等方面。

这些优势产业的发展为上海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撑。

四、对外开放上海一直以来都注重对外开放,积极吸引外资和国际人才。

自1990年起,上海陆续建立了一批开发区和自贸区,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和知名企业的进驻。

同时,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拥有了较为完善的金融体系和国际贸易渠道,进一步加强了与国际市场的联系。

综上所述,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的势头、多样化的产业结构以及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正不断巩固和加强其在国内外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上海会继续展现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成为我国经济中心的中流砥柱。

《2024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制度分析——以上海为例》范文

《2024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制度分析——以上海为例》范文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制度分析——以上海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成为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其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尤为引人注目。

本文将通过分析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背景、现状及所采取的制度措施,探讨其成功经验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背景与现状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其产业结构经历了从传统制造业为主向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转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上海通过引进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创新等方式,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目前,上海已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结构。

三、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制度措施1. 政策引导与支持上海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产业政策,引导和支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例如,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现代服务业和环保产业的政策,吸引更多企业入驻上海,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2. 科技创新驱动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

上海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投入,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产业附加值。

同时,上海还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科技企业和人才,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3. 人才培养与引进人才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

上海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支持高校发展、引进海外人才等方式,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四、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成功经验1. 政策与市场相结合上海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注重政策与市场的有机结合。

政府通过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引导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同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为产业发展提供动力。

2.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上海注重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投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

这种融合不仅提高了传统产业的附加值,还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上海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上海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上海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上海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其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备受关注。

下面将从不同领域的产业集群发展进行描述,以人类的视角,展现这座城市的魅力和活力。

一、汽车产业集群上海市的汽车产业集群是全国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之一。

这里聚集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汽车企业,包括上海汽车集团、大众汽车、通用汽车等。

这些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上海市通过提供政策扶持和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了大量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和服务商进驻,进一步推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

这里的汽车产业集群不仅带动了就业增长,还促进了科技创新和城市经济的繁荣。

二、金融产业集群上海市是中国金融中心的核心城市,也是全球金融业的重要节点之一。

这里拥有众多的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并且承担着国内外金融交易、结算、资金调度等重要职能。

上海市的金融产业集群吸引了大量的金融人才和国际资本进入,形成了独特的金融生态系统。

这里的金融产业集群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同时,金融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行业,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的繁荣。

三、科技创新产业集群上海市的科技创新产业集群是中国的重要创新高地。

这里聚集了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涵盖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

上海市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打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和创新项目。

这里的科技创新产业集群不仅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还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研发合作和技术交流。

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上海市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是全国最具活力和创新性的之一。

这里有众多的艺术机构、设计公司、影视制作公司等,涵盖了文化创意领域的各个方面。

上海市通过提供政策支持和场地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文化创意人才和项目进驻。

这里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不仅推动了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还促进了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同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行业,如旅游、餐饮等的繁荣。

上海六大产业集群是什么

上海六大产业集群是什么

上海六大产业集群是什么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和生物医药制造业是上海六个重点工业行业。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呈现结构更优、效益更好、更趋协调、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态势。

一是经济平稳增长。

全市生产总值增长6.6%,常住人口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万美元。

新增就业岗位58.2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预计城镇调查失业率在4.3%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6%。

二是经济结构、质量和效益持续向好。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9.9%,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造业部分产值增速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2.4个百分点。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

三是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

自贸试验区全面深化方案的98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7.5件,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50.2%。

四是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扩展资料
上海市生产总值完成32679.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
第三产业比重提高
全市生产总值完成32679.87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4.37亿元,下降6.9%;第二产业增加值9732.54亿元,增长1.8%;第三产业增加值22842.96亿元,增长8.7%。

提高0.7个百分点。

工业增加值8694.95亿元,比上
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4581.49亿元,增长3.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关注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理论导向 • 经验导向 • 问题导向 • 战略导向 • 效率导向 • 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效率驱动增长

主要内容
• 上海产业结构升级的历程和比较 • “十三五”上海产业结构的阶段性特征
• 国内外产业升级的趋势特征
• “十三五”上海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方向
上海三次产业比重变化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产业间和 产品链分 工
重大装备、航 空产业、核电 产业、航天产 业、海洋工程
“十二五”
创新驱动 发展 经济转型 升级 持续推动 创新驱动 发展 经济转型 升级
工业化 后期
比较优势转 换
初步形成四 个中心
从适应性 融入转向 主动重构 产业分工 重构 构建新型 产业分工
“十三五”
后工业 化前期
新的比较优 势形成
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判断
• 国际产业发展导向:三个一体化引领新一轮产业创新
一是实体物理世界与虚拟网络世界的一体化 德国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其核心就是制造系统与互系 统的融合,是实体物理世界与虚拟网络世界的结合 二是产品链环节的一体化,主要是研发设计与制造的一体化 微笑曲线产品链分工模式的改变,设计制造的区域分工转向一 体化。 三是产业间的融合一体化,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一体化,制 造业与服务业一体化, 发展重点从培育新兴产业转向重塑原有产业,以新的信息技术 改造提升原有制造业, 制造业服务化发展,主要是制造企业向系统集成和服务商转变 已经成为引领制造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全球科创中 心 提升四个中 心
现代服务业为 主、 战略性新兴产 业引领、先进 制造业支撑
10.00 4.03 18.61 76.05 77.36
20.00
40.00
50.00
60.00
70.00
80.00
% 90.00
30.00
0.00
第二产业比重 工业比重 第三产业比重 第一产业比重 0.44 31.81 28.48
二是东部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战略挤压和政策挤压
战略挤压。 政策挤压
三是新的区域发展格局使产业分工关系成为上海产业转型升 级的核心内容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开发,实际上意味着上海制造业空间范围的 拓展,上海制造业已经不是自身发展什么领域的问题,而是与长三角和长江经济 带形成什么样的产业分工格局,上海制造业集中在郊区和沿海临江区域,与周边 区域的产业分工关系成为上海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上海的产业影响力和辐射 力,上海新的增长潜力和发展空间,都有赖于新的产业分工关系构建。
• 上海土地资源的瓶颈制约日趋突出
上海建设用地约占全市陆域面积45%,其中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比重约28%,已是纽约、伦敦等国际 大都市的3-10倍。上海市规划工业区块104产业区块、195用地、198用地中,104产业区块内工业用地仅
占全市工业用地的52.19%。
• •
上海工业投资的增长空间进一步收缩 劳动力成本上升明显
上海市制造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和全员劳动生产 率增速比较
上海新型后工业化阶段特征
双重的高收入增长陷进——依靠投资驱动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后工业化 一是财富驱动阶段的高收入陷进,这是发达国家对曾经历的一种单纯服 务经济的后工业化陷进 二是效率驱动缺失的高收入陷进,这是一种增长动力转换中的断档风险。 双重的高收入阶段发展模式转变——上海将在发达国家调整其后工业化 发展模式的过程中,推进自身的后工业化发展 一是从工业化中期模式向后工业化模式的转变, 二是从传统的后工业化模式向新型后工业化模式的转变, 双重的产业分工体系构建——新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和上海与国内其它 区域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差异,是上海新的产业发展模式选择的重要依托 一是从融入发达国家主导的产业分工体系想构建具有主导性的产业分工 体系转变, 二是在国内构建合作共赢的产业分工体系, 如何把握后工业化阶段制造业发展放慢对增长力和竞争力的影响,避免 陷入单纯服务业经济体系的后工业化陷阱
上海产业结构演进的特殊性 高端产业和低端环节 要素投资驱动转向效率驱动滞后性 制造业与服务业关系的超前性 ——中低端融入国际产品链分工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的局限性 产业结构理论应用中的动态性 经典的产业结构研究并没有给出刻画产业结构变迁的永恒不变的普遍 模式, 而是将经济发展视为一个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 产业结构理论应用中的内生性 在经典的产业结构研究中 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都不是外生变量 而是 共同由复杂的供给和需求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的 结果 。 把产业结构外生化与经典产业结构研究背离, 将产业结构本身作为经 济发展的目标, 并相应地过度强调产业政策和政府在促进产业结构变迁 中的作用, 而这些恰恰是经典产业结构研究者极力反对的。 再工业化与新产业革命背景下的产业升级
重化工 业准备 阶段 重化工 业阶段
比较优势 转换
城市功能 提升
产业升级方 向
轻重工业比重 调整 产品结构调整 六大重点产业 三环五条龙 东西南北中
产业分工 特征
产业间分 工
重大项目
潜在比较优 单功能城市 势转换为现 转向多功能 实的比较优 城市 势 依托比较优 国内和国际 势培育支柱 经济中心城 产业 市 一个龙头、 三个中心
英国 德国
1950-1973
法国
1973-1992
法国:1960
(%) 60 50 40 30 20 10 0
美国工业份额和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
(%) 100 80 60 40 20 0
1855-1890
1890-1927 1929-1966 工业份额 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
1966-1989
产业结构升级历程的比较分析
金山石化 上海宝钢 上海大众 四大基地:微 电子、汽车、 石化和精品钢 材
国内产业 间分工 国际产业 链分工
21世纪前10年 “十五” “十一五”
发展调整 中提升
高加工 度阶段
发挥比较优 势,提升发 展支柱产业
四个中心 国际大都市
战略产业、支 柱产业、新兴 产业、都市工 业和服务业: 4+1
高端化 新兴化 服务化
六大重点产业投资历年变化 300
精品钢材制造业
300 250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 业 成套设备制造业 石油化工及精细化 工制造业 汽车制造业
250 200 150 100 50
生物医药制造业
200 150 100 50 0
0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 上海产业结构升级的重点领域
• 上海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布局
一、上海产业结构升级的历程和比较
上 海 产 业 结 构 升 级 的 阶 段 性 变 化
产业结构 调整阶段
20世纪80年代 “六五” “七五” 20世纪90年 “八五” “九五” 恢复性、 适应性调 整阶段 调整中发 展 发展中调 整
工业化 阶段
0
中 国 产 业 结 构 和 全 要 素 生 产 率 贡 献
全要素生产率对 增长的贡献率
41.5%
42.8%
38.4%
(%)
5 4 3 2 1 0 -1
1820-1870
发达国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发达国家工业化率 峰值年份: 美国:1952 英国:1975 德国:1960
1870-1913
美国
1913-1950
主要年份上海GDP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年份
指标名称 GDP增速(%)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2005年 11.1 14.8 2010年 10.3 0.8 2011年 8.2 -4.7 2012年 7.5 3.7 2013年 7.7 7.5
四个直辖市制造业投资比较 3000 天津 2500 重庆 2000 1500 上海 1000 500 0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北京
发达国家工业化和产业革命演进的阶段性特征
第一阶段 时间
•20世纪60-70 年代前
第二阶段
•20世纪70-90 年代 •工业化中后期 •2.0 的高端化和 3.0的起步 •技 术 密 集 型 高 加工度产业
第三阶段
•20世纪90年代 到金融危机前 •后工业化阶段 •自 动 化 与 信 息 化 的3.0为主导
第四阶段
•金融危机以来
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初期和中期 工业革命演进
•机械化1.0及电 气化2.0
•新 的 后 工 业 化 模 式
•3.0向4.0转变
产业体系主导力 •资本密集型重 加工业
智能制造发展
•服务环节控制产业 •工 业 互 联 网 主 导 产 业体系 •自动化生产线 •智能化系统集成 •信息物理系统 •工业互联网
主要年份上海市地方固定资产投资的行业分布及年均增速(单位:%)
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 年份 工业 2005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5.55 24.61 22.99 22.94 20.13 生产性 服务业 14.64 14.57 14.50 12.78 12.77 房地产业 43.89 45.57 48.74 50.60 54.28 地方固定 资产投资 18.67 1.81 -0.87 1.46 11.16 比上年增长 工业 投资 10.78 11.14 -7.41 1.25 -2.44 生产性服 务业投资 39.82 -33.44 -1.40 -10.53 10.99 房地产投 资 10.82 29.73 6.02 5.32 19.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