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防御行为学法指导
最新初中生物社会行为教案

初中生物社会行为教案1一、教学目标1.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理解社会行为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2.举例说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方式及意义。
3. 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观察和群体组织特点的总结,逐步培养分析处理资料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3.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了解,使学生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增强集体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1.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2.动物群体信息交流及意义。
难点:动物群体信息交流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1. 搜集社会行为的动物的文字资料、图片、录像片、动漫视频2. 设计导学案并制作课件3. 指导学生进行相关预习四、教学过程1. 明确学习目标2. 新课学习学习目标一:社会行为的概念情景导入:展示几种动物的图片,请学生判断哪些动物是群体生活的?并且引导学生再举例说出其他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由此引入社会行为的概念。
展示社会行为的概念,由学生齐读。
学习目标二:社会行为的特征1.学习白蚁的群体生活①播放视频:白蚁的群体生活②引导学生结合视频及文字资料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并解决以下问题:(1)学习初印象:判断下列描述是否正确?1.我是蚁后,我的职能主要是筑巢、喂养、照料。
( )2.我是工蚁,我的职责主要是产卵。
( )3.我的工作是负责保卫、安全,我的名字是兵蚁。
( )(3)蚂蚁的群体生活有什么特点?③学生小组代表展示学习结果,达成相关学习目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是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之一。
④展示“白蚁建造的家园”图片,让学生深切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人,充分认识合作与团结的重要性,从而达成情感态度的教育目标。
2.学习狒狒群体生活①播放视频②引导学生结合视频及课本文字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并思考以下问题:(1)狒狒群体中首领是如何形成的?(2)首领有哪些特权并且要履行什么义务?(3)狒狒群体生活有什么特点?③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达成学习目标:有的动物群体还会形成等级也是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
八年级生物上全册导学案(北师大版)

页眉内容第15章第1节动物运动的方式【学习目标】1、能说出动物运动的主要方式;2、能说明动物运动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的适应;3、会观察动物的不同运动方式,提高观察生物运动现象的能力【学习重点】动物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以及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学习难点】认识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
一、自主探究1、动物运动有什么意义?2、列举动物的运动方式.描述其运动特点,并举出相应的动物.二、合作探究1、下列除哪项外都是青蛙的运动方式()A、跳跃B、行走C、爬行D、游泳2、动物运动的意义是()A、有利于进化和争得配偶B、有利于寻找食物和依赖环境C、有利于冬眠和渡过寒冬D、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3、蚯蚓的运动方式是()A.奔跑B.蠕动 C.行走 D.飞行4、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里有这样一段描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这里描写了动物的哪些运动方式:()A.飞行、爬行B.跳跃、爬行C.跳跃、游泳D.飞行、游泳5、小明很喜欢看《动物世界》这一电视节目,动物的一些奇妙现象激发着他的灵感,他常把动物的行为和军事、交通工具进行类比。
下列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A.鸟在空中展翅滑翔时不会坠落下来——飞机B.鱼通过改变鱼鳔内的空气量在水中自由沉浮——潜水艇C.骆驼用宽大的足在松软的沙漠行走自如——履带式坦克D.蝙蝠通过发出和接受超声波确定猎物的方位——雷达6、草履虫借助()运动;而蝙蝠的运动器官则是()A、刚毛B、纤毛C、翼膜D、翅膀7、动物通过各自特有的运动方式,可以()A、主动出击获取食物B、完成求偶、交配,利于生殖和繁衍种族C、逃避敌害利于存活D、以上三项均能8、鸵鸟是草原上的一种大型鸟,请说出它的运动器官和运动方式是()A、翅膀、奔跑 B下肢、飞行 C、翅膀、飞行D下肢、奔跑9、下列动物中,运动方式都相同的一组是()A、蝗虫、章鱼、袋鼠B、家燕、飞蛾、企鹅C、狗、猫、大象D、蝙蝠、青蛙、袋鼠10、水生动物的运动方式形形色色,其主要的运动方式是()A、游泳B、爬行C、行走D、飞行11、鱼的体形大多呈纺缍形,这有利于()A、增大浮力B、减少阻力C、减少浮力D、增大阻力12、草履虫的运动方式为()A行走 B爬行 C游泳 D漂浮13、善于奔跑的猎豹、狮子等动物适宜在生活在()A开阔的大草原上 B茂密的森林中C沼泽地中 D崇山峻岭中14、填空把下列动物的运动方式的代号填在相应的括号里:草履虫()乌贼()野鸭()游蛇()青蛙()蝗虫()A、游泳B、爬行C、行走D、飞行E、跳跃【巩固延伸】在竞走中,运动员奔跑就为犯规,如你是裁判员你怎样判断动员的动作是否犯规? 【课后反思】第2节动物运动的形成【学习目标】1、列举动物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初中生物防御行为教案

初中生物防御行为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的防御行为的意义和分类。
2. 掌握生物的主动和被动防御行为。
3. 理解生物防御行为的发展和演化。
【教学步骤】一、导入1. 让学生观察一段视频或图片,引出讨论:你们看到的生物是如何防御自身的呢?2. 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为什么需要防御行为。
二、概念解释1. 解释生物的防御行为是指生物在受到外界威胁或侵害时,采取的一系列行为来保护自己的生存。
2. 介绍主动防御行为和被动防御行为的概念,和常见的例子。
三、深入讨论1. 分组讨论生物的主动防御行为和被动防御行为的区别和联系,并总结生物防御行为的好处和局限性。
2. 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防御行为是如何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发展的。
四、练习与训练1. 以图片或文字形式展示一些生物的防御行为,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2. 要求学生用自己理解的语言总结生物的防御行为的特点和分类。
五、拓展延伸1. 让学生收集更多现实中的生物防御行为案例,进行展示和分享。
2. 对比不同种类生物的防御行为,探讨生物防御行为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教学反馈】1. 结合课堂讨论和练习,让学生完成相关思考题和笔记。
2. 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意见,进行互动和讨论。
【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一种生物的防御行为,并写一份报告。
2. 思考如何利用生物防御行为的原理去研究和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教学资源】1. 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料。
2. 练习题、笔记本等教学辅助资料。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包括参与度、思维活跃度等。
2. 收集学生的作业和表现,评价其对生物防御行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备注】1.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讨论,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加强生活案例的引导,让学生理解生物防御行为的重要性和普遍存在性。
第二节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教材分析:《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是初中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16章《动物的行为》的第二节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学习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在学生认识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概念的基础上设计一个观察或实验方案,培养其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方面的知识,用于观察或实验设计,教育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1.本课的重点是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六种主要的动物行为类型。
其中,首先介绍了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同种动物个体之间争夺生存空间和生活条件的斗争产生攻击行为;不同种动物之间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是防御行为。
这是动物的最基本的生存行为方式,是本节的重点。
2.观察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是本课难点。
在第一节介绍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后,教师若能根据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安排一些观察活动,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如安排此项活动,则难点在于就近选择适于进行观察的动物;安排观察的时间、地点和观察方式;如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怎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观察活动和指导学生设计、制作观察记录表等。
教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的作用。
学法: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帮助每位学生都能按自己思维发展的特点去探索新知识。
教学过程设计一、课时安排:本节课时为1课时二、教学过程1.复习动物行为的概念,讲评小组观察计划和实验设计:可以将学生小组所画的概念图用投影片打在屏幕上,请该组学生介绍他们画概念图的思路,通过交流概念图的绘制情况复习动物行为的概念。
对有些小组进行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进行讲评,主要表扬小组对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说明学习科学必须注重观察和实验,建议小组继续完善本组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并帮助小组尽量实施其计划。
初中生物知识与概念之动物的行为习性

初中生物知识与概念之动物的行为习性一、动物行为的基本概念动物行为是指动物在内外环境因素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各种运动方式和表现形式。
这些行为可以是简单的反应,也可以是复杂的学习过程。
动物行为是动物适应环境、维持生存和繁衍后代的重要手段。
1.1 动物行为的分类动物行为可以根据其性质和功能进行分类,包括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也称为本能。
而后天性行为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活动。
1.2 动物行为的生物学意义动物行为对于动物的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行为,动物可以适应环境变化,寻找食物、水源和栖息地,避免天敌的捕食,以及进行求偶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同时,动物行为也是研究动物生态学、行为学和进化生物学等领域的重要内容。
二、动物行为习性的多样性不同种类的动物具有不同的行为习性,这些习性反映了它们各自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策略。
2.1 捕食行为捕食行为是许多动物为了获取食物而采取的行为。
例如,狮子通过团队协作和伏击的方式捕猎猎物;而猫头鹰则利用锐利的视力和听力在夜间进行捕食。
这些捕食行为体现了动物在获取食物方面的智慧和策略。
2.2 防御行为防御行为是动物为了保护自身免受天敌伤害而采取的措施。
例如,刺猬在遇到威胁时会蜷缩成球状,利用身上的刺来保护自己;而乌龟则可以将头部和四肢缩进壳内以躲避攻击。
这些防御行为展示了动物在应对威胁时的独特方式。
2.3 迁徙行为迁徙行为是一些动物为了寻找更适宜的生活环境而进行的周期性移动。
例如,大雁在秋季会飞往南方过冬,春季再返回北方繁殖;而鲸鱼则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进行长距离的迁徙。
这些迁徙行为体现了动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生存智慧。
2.4 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指动物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许多动物都具有社会行为,如蜜蜂、蚂蚁等昆虫,它们通过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筑巢、觅食等任务;而狼、狮子等哺乳动物则通过团队协作来捕猎猎物和保护领地。
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探讨以下问题: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行为特点?它们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动物运动和行为在生存中的重要性。
2.各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学生对实验、观察等活动具有很高的热情,喜欢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生物学知识。此外,学生对动物保护和生态环境等问题较为关注,容易产生情感共鸣,有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对专业术语的掌握程度不一,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专业术语的解释和引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同时,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以提高教学质量。
(1)对于动物运动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可以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展示不同动物的运动器官实物或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其结构特点。
-通过互动游戏或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动物运动器官的功能,如模仿动物运动方式,感受运动器官的作用。
-结合生物进化理论,讲解动物运动器官的适应性变化,使学生理解生物进化的原理。
(2)对于动物行为的分类及适应意义,可以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猎豹能跑得这么快吗?”“瞪羚是如何逃脱猎豹的追捕的呢?”引导学生思考动物运动与生存的关系。
3.学生分享自己对动物运动和行为的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本章标题。
(二)讲授新知
1.动物的运动器官结构与功能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教学设计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课程标准分析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期待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
本节内容处于课程内容10个一级主题的第六项《动物的运动和行为》,课标指出动物行为是目前生物研究中的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动物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
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动物的行为为使其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其存活和繁殖的机会,引导学生到周围的环境中去观察动物的行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
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6章《动物的行为》的第2节的内容,教材列举了动物的取食行为、攻击行为、领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社群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和繁殖的重要性。
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储备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和掌握了一些学习生物学的方法,能够举例说出一些动物的行为也能够初步判断一些行为的功能,但仍有一定局限性,这就需要教师有效地引导以及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学习。
八年级的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具有一定合作学习和探究的经验;对直观、有趣的视频、图片资料、探究实验尤其感兴趣,这就为学习新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出动物的多种行为。
2.能举例说明动物的行为对其生存和繁殖的意义。
3.认同动物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行为,都是动物为其周围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的适应性表现。
4.关注身边常见小动物行为,增强保护动物的自觉性。
教学思路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清单,小组抽签汇报预习内容,其他小组相机补充,汇报完毕后,学生再提出还有哪些问题不是很明白,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最后通过练习题,巩固本节所学内容教学重点各种动物的主要行为类型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分析动物行为与其生存和繁殖的关系。
教法学法学生汇报、讨论、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直接引题新课导入上节课学习动物行为在发生上可以分成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那么在其功能上,动物行为种类就比较多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几种主要的、常见的类型回想上节所学内容二、抽签汇报诠释课文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预习清单(一)、取食行为1.取食行为定义:。
八年级生物第16章:动物的行为知识要点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教材生物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生物教案 / 初中生物 / 八年级生物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第16章:动物的行为知识要点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生物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打开对世界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见识,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生物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1、动物的行为: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受遗传物质的控制,这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先天性行为:一出生就会(如本能)(课本24页)后天学习行为:后天学习形成学习是指动物借助个体生活经验和经历,使自身行为发生的适应性变化的过程。
动物行为的意义:动物个各种行为可以使动物对环境的改变做出有利于生存的反应。
2、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分为:取食行为、领域行为、防御行为、攻击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社群行为。
3、动物行为的研究:实验法以观察法为基础。
第17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知识要点1、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同时促进了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
生产者:绿色植物;分解者:微生物2、各种生物之间的捕食与被捕食的营养关系形成了食物链。
食物链写法:草→蝗虫→青蛙→蛇→鹰3、动物对环境的影响:依赖→适应→影响→改变。
动物能促进植物的繁殖和分布。
4、我国特产的一级珍惜动物:大熊猫、扭角羚、褐马鸡、扬子鳄(爬行动物)5、动物多样性保护:就地保护、易地保护、法制教育和管理6、生物圈中生物物种的灭绝是个漫长的自然过程。
就地保护是保护动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
XX文讯教育机构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物防御行为
防御行为是动物为对付外来侵略、保卫自身的生存、或者对本族群中其他个体发出警戒而发生的行为。
鹿是山林中常见的动物,鹿的短尾所遮盖住的肛门周围是白色的,称为肛门后盾,平时感觉不到它的作用,但在遇到危险时,鹿尾的姿态和肛门后盾却起着异乎寻常的功能。
当鹿发现有“敌人”靠近时,如鹿尾垂直不动,表示周围有值得注意的异常情况,然而是吉是凶,是敌是友还需要做进一步地观察,周围的鹿见此信号(平时在宁静的环境中,鹿尾总在不停的摆动着),立即警觉起来,向四周观望。
当为首的鹿尾巴向后呈水平方向伸出时,表示来者是敌害,最后将肛门后盾无遮挡的露出来,这是一般警告,表明可能有危险,要提高警惕。
一旦狼来了,就拔腿便跑,尾巴马上向上竖起,白色的后盾全部显露出来,这是紧急的危险警告,这时所有的鹿都把尾巴竖起,跟着为首的鹿跑去。
非洲猎豹快速追捕瞪羚时,瞪羚在全力奔跑一阵以后,会突然停住,马上改向一侧跑去。
如果它不拐弯,仍照直跑,那么它很有可能被猎豹抓住。
瞪羚虽然跑得不一定很快,但它在奔跑过程中有急转好的特殊本领,因此它常常能从猎豹的爪下逃脱。
栖居在北极苔原地带的麝牛,在遇到狼的袭击时;会把幼牛保护在牛群中问,成年的麝牛成群地围成圆阵,个个头朝外,用椅角与狼搏斗。
在这种阵势下,狼是无能为力的,最后一退了之。
产在南美洲的卷尾豪猪具有惊人的爬树本领,它既能笔直的向上爬,又能头朝下往下滑行。
它那灵活的长尾巴,使它在树冠上也能相当自如的活动。
这种本领使它能逃过敌害的追捕。
实在逃不掉时。
它会将全身长满的尖硬利刺竖起来,这时再凶的猛兽也会感到害怕而放弃攻击。
当尺蛾的幼虫──尺蠖遇到危险时,便用腹足和臀足抓牢所在的树枝,身体的前部和中部抬起来,胸足全部向前伸直并紧贴在胸部腹面。
此时,外形和体色酷似树枝的尺蠖,在静止不动的情况下,是很难被发现的,于是它借此常可获得逃生的机会,这是一种很成功的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