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类诗歌阅读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诗歌阅读教案

小学二年级诗歌阅读教案教案名称:小学二年级诗歌阅读教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如韵律、节奏、意象等。
2.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阅读兴趣。
3.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情感。
4.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歌的美。
二、教学内容1. 选取适合二年级学生的诗歌,如《春晓》、《静夜思》等。
2. 介绍诗歌的基本特点,如韵律、节奏、意象等。
3. 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 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发挥想象,感受诗歌的美。
四、教学方法1. 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诗歌的美。
3. 采用分层教学法,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朗读:让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节奏等。
3. 解析:介绍诗歌的基本特点,如韵律、节奏、意象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情感。
5. 想象与创作: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歌的美,并进行诗歌创作练。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阅读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表现。
2. 诗歌朗读能力:评估学生的诗歌朗读效果,如语音、语调、节奏等。
3. 诗歌理解能力: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4. 诗歌创作能力:评估学生的诗歌创作成果,关注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七、教学资源1. 诗歌文本:选取适合二年级学生的诗歌。
2. 多媒体课件:图片、音乐、视频等。
3. 教学道具:如图片、卡片等。
八、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九、课后作业1. 背诵本节课的诗歌。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读练。
3. 尝试创作一首小诗,可以是关于自然、生活等方面的。
王荣生诗歌阅读教学设计

互动法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诗歌中的角色,通过表演来理解诗歌的内涵
互动问答: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提问和回答问题,深入探讨诗歌的细 节和意义 互动创作:学生根据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进行创作或改编,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作品
05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介绍王荣生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诗歌语言分析
语言特点:分析王荣生诗歌的 语言特色,如用词、句式、修 辞等。
节奏与韵律:分析王荣生诗歌 的节奏感与韵律美,理解其对 诗歌表达的作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意象与意境:探讨王荣生诗歌 中的意象选择与意境营造,理 解其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语言与文化:探讨王荣生诗歌 语言所反映的文化内涵,理解 其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
THANK YOU
汇报人:XXX
06
教学评价
课堂表现评价
学生参与度:评 价学生在课堂上 的参与程度和互 动情况
思维活跃度:评 价学生在课堂上 的思维活跃度和 创新性
语言表达:评价 学生的语言表达 能力和口头表达 能力
课堂纪律:评价 学生在课堂上的 纪律表现和学习 态度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
学生作业提交的准时性 作业完成的质量和正确率 作业的创新性和独特性 作业中反映出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
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和 语言特点
掌握诗歌阅读的基本方法 与技巧
感受诗歌的美感和艺术魅 力,培养审美情趣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 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
力
03
教学内容
诗歌背景介绍
介绍王荣生的生平事迹和创作 背景
介绍王荣生诗歌的主题和思想
初中诗歌阅读教案

初中诗歌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如韵律、节奏、意象等,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分析诗歌的结构、情感和主题,学会如何阅读和理解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诗歌文化。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基本特点:韵律、节奏、意象等。
2. 诗歌的结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
3. 诗歌的情感和主题: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色彩和主题思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阅读能力。
2.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结构、情感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一首优美的诗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歌基本特点讲解:教师讲解诗歌的韵律、节奏、意象等基本特点,让学生了解诗歌的独特魅力。
3. 诗歌结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结构,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整体布局。
4. 情感和主题讲解:教师讲解如何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色彩和主题思想,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5. 实例分析:教师可以选择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让学生通过自主分析、讨论等方式,实践所学到的鉴赏方法。
6. 课堂练习: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诗歌阅读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8.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一些诗歌阅读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基本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诗歌结构、情感和主题的理解能力。
3. 学生在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中的表现。
4. 学生对诗歌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诗歌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诗歌文化。
以青春为主题的诗歌教学设计之《致云雀》(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以青春为主题的诗歌教学设计之《致云雀》(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以青春为主题的诗歌教学设计之《致云雀》(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近年来,文学教育备受关注,作为学生必修的语文课程以及历年的中考、高考考试科目,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诗歌教学是语文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以青春为主题的诗歌也应成为教学中的重点。
诗歌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情感和思维能力。
在高一必修上统编版中,以青春为主题的一首诗是《致云雀》,这首诗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探究青春的主题。
先将这首诗的原文展示出来:当年,祖母带我去柿子园,柿子未熟,我吹口哨,被阳光托起的云雀,从我头上飞过。
记忆流转,这一幕成了我的诗。
在我短暂充盈的青春里,我尝尽了孤独,也吻别了人生。
在我像风和草一样的年龄里,蝉鸣难过,彼岸花开,我的命运也自成了光彩。
这首诗在文字上清淡平实,却带有浓浓的情感和生命的沉淀,诉说了一个成长过程中的人生历程。
这正是以青春为主题的诗歌的典型特征。
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通过背诵、解读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情感和思考。
引导学生针对具体篇章,感受青春的韵味,理解青春探寻自我、寻求成长的主题。
引导学生通过对生命、爱情、成长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探索,培养出自己的鉴别和剖析能力。
其次,要从作品本身出发,向学生展示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和相关背景知识。
为学生营造出贴近生活、感同身受的情境,从而建立学生的情感认同,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共鸣点。
同时,也可以将文学教育与情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形成多方位、全方位的教育意义。
最后,在课堂上可以以此次教学活动为契机,推进学生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力度,让学生选取自己的经典之作进行优秀创作。
让学生通过诗歌创作,表达出自己对生命和青春探索的智慧和感悟,达到沉淀思想、陶冶情操和提高艺术素养的目的。
总之,一份生动的青春,需要用心灌溉;一首经典的诗歌,同样需要用良好的教学设计和科学的课堂教学来引导。
《出塞》边塞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出塞》——边塞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出塞》为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第一首,单元导读页提示人文主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语文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
王昌龄《出塞》二首,本诗为其一,被后人誉为七绝“压卷之作”,典型的边塞诗。
本诗融人、事、景、情、议为一体,艺术价值极高。
领学生阅读本诗,可由艺术角度着眼,且赏、且析、且悟。
教学目标:1、读懂《出塞》,能够解人、解事、解景、解情,掌握边塞诗的阅读方法,并通过一组边塞诗的群文阅读,强化阅读方法,尝试运用。
(重难点)2、能够与作者、与诗中人产生情感共鸣,联系现实,根植家国情。
教学过程:一、教师导语:自古以来,边塞都是热血之地,上演着一部部可歌可泣的英雄传奇。
我国文学宝库中,出现了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称为“边塞诗”。
怎样阅读边塞诗?读了这首《出塞》,我们就能找到方法。
二、阅读《出塞》。
(一)了解作者,提高阅读兴趣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交流对作者王昌龄的了解,帮助学生从繁杂信息中提炼要点(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人称“七绝圣手”“诗家夫子”)。
学生活动:交流自己所知的关于王昌龄的资料,在老师指点下找到能看懂的、简洁又关键的信息。
(二)通读《出塞》,唤起整体印象(三)默读《出塞》,品读思考教师提示:大多文章会写人、事、景或物,诗也如此。
《出塞》究竟写什么,还需我们静下心来,默读思考。
教师活动:课件出示“阅读提示”,提出勾画要求——表示“人”的字词用横线,说明“事”的词句用曲线,描写“景”的用双横线。
学生活动:阅读“阅读提示”,默读思考,并用指定符号勾画。
(四)汇报交流,挖内涵展外延(随机朗读)交流1:何人何事1、“万里长征人未还”之“人”(1)“人”的身份:边塞将士。
需说出判断人物身份的依据。
(2)“万里长征”:借唐朝疆域版图与今日中国大陆面积做参照,想象“万里”之遥;理解“征”字的意思。
(3)“未还”:推测“人未还”的原因。
2、“但使龙城飞将在”之“龙城飞将”(1)课本注释:李广(2)文坛争议:或李广,或卫青,或李广和卫青(3)理解延伸:如李广、卫青般保家卫国的将士3、现实中“人”与历史上“龙城飞将”教师导语:龙城飞将的典故,距王昌龄所在的盛唐,时隔八百多年。
诗歌朗诵教学设计教案

诗歌朗诵教学设计教案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一定也能展开完善的主题班会活动。
为了能够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文化气力,需要展开诗歌主题活动教学。
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诗歌朗诵教学设计教案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歌朗诵教学设计教案篇1活动目的1、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学习有表情地朗诵古诗。
2、尝试用配乐诵读、歌唱等方式学习古诗,激发吟唱古诗的乐趣。
3、知道食粮的来之不易,要爱惜食粮。
活动准备ppt课件,活动进程一,谈话引出课题1、师:小朋友,你们今天早饭都吃些啥呀?师:那你们知道你们早上吃的馒头、粥都是用什么做出来的呢?(老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连续提问,直至幼儿答不出)师:告知你们吧,它们都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
瞧!农民伯伯来了。
2、(出示农民锄地的图片):农民伯伯在干什么呀?3、师:古时候有一个小朋友叫李绅,他看到农民伯伯这么辛劳的劳动就写下了一首古诗,名字叫《悯农》,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学习古诗,初步知道诗意1、(出示视频)完全观赏古诗一遍。
2、师:这首古诗名字叫什么?(出示ppt1)3、师:那这首古诗讲的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逐句讲授并学念古诗:(出示Ppt2):图上有谁?他在干什么?小朋友看,挂在天空中红红的是什么呀?那你们知道什么时候的太阳最红最热?老师小结:中午的太阳火辣辣的照着大地,农民伯伯还在田里锄草松土。
齐念第一句诗句,并学做农民伯伯除草的动作。
(出示Ppt3):你们看农民伯伯的脸上都流出了什么?汗水一滴滴都滴到哪里?老师小结:太阳火辣辣的照着,一会儿工夫农民伯伯的脸上就流出了汗,一滴一滴滴到了在禾苗下面的土里,农民伯伯辛劳不辛劳?齐念第二句诗句,并学做农民伯伯擦汗的动作。
(出示Ppt4):这是什么?谁知道我们每天吃的饭是从哪里来的?齐念第三、四句诗句,并学每天吃饭的动作和牢记在心的动作。
4、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完全的念一念,(完全朗诵两遍)5、师:小朋友念得真不错,如果配上音乐来念一念会怎么样呢。
一样乡思,几许闲愁——乡愁诗群文阅读 教学设计

一样乡思,几许闲愁——乡愁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群文篇目】《次北固山下》《黄鹤楼》《春望》【教学目标】1.诵读诗词,感受诗境,体会诗词表达的思乡之情。
2.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感受中国独特的思乡文化,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诵读诗词,感受诗境,体会诗词表达的思乡之情。
2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中国独特的思乡文化,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回顾复习,引入新课1回顾之前学习的崔颢《黄鹤楼》和曹操《观沧海》(课件依次出示),先请同学们背诵这两首诗词。
2课件出示没学过的张籍《秋思》,让大家选择《秋思》可以和哪一首归一类?并阐述原因。
【点评:学生很快将不是乡愁诗的《观沧海》筛除。
这次对比是从大的类别上整合。
学生从内容里发现它们都写乡愁,而且都描写了触发思乡的景物,都抒发思乡之情。
教师将这些共同特征整合为“思景”和“乡情”。
】二.通读古诗,感受诗境1. 教师课前让学生将《次北固山下》《黄鹤楼》《春望》这三首诗通读两遍,并请大家找出诗中具有乡愁显著特点的字词。
2. 从“思景”和“乡情”两个方面比较这三首诗中的不同点,感受,发现,批注。
3.在四人小组中交流各自的批注,进行头脑风暴,最后组内整合,形成本组的观点。
【点评:在学生熟读诗词,了解诗词大意和表达情感的基础上,诗歌借助形象营造画面。
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想象画面,感受到《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气象是开阔的、明丽的。
春潮涣涣,水波不兴,好风相助,扬帆启航。
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基调是苍凉苦闷的。
长安攻陷,山河破碎,百姓四散,荒草疯长。
教师顺势将《次北固山下》之景比作为意气风发的青年,而《春望》之景则是饱经风霜的老人。
教师将全班分为两组,在前五组读开阔之景和后五组读苍凉之景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乡愁诗的本质特征之一——景物描写烘托思乡之情。
那么,在这样的寓情于景的写法中,寄托着诗人怎样的思乡之情呢?“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歌的阅读教学设计方案

诗歌的阅读教学设计方案一、引言在语文教学中,诗歌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然而,由于其独特的形式和深层次的意义,许多学生对诗歌阅读常常感到困惑和无趣。
因此,本文将针对中学生的诗歌阅读教学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以及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二、设计方案1. 理论知识教授在诗歌阅读教学之初,可以通过课堂讲述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教师可以讲解韵律、格律、修辞手法等相关知识,以增加学生对诗歌的了解。
同时,也可以通过介绍不同风格的诗歌作品,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
2. 视觉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或幻灯片展示,教师可以通过图像、图片和配乐等方式,将诗歌的氛围和意境呈现给学生。
通过视觉辅助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和艺术魅力,从而提高阅读的参与度。
3. 诗歌欣赏安排适合学生年龄和文化背景的诗歌作品进行集体朗读。
学生可以分成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读,并展示给其他同学。
通过欣赏他人的朗读,学生们能够体验到诗歌的表演性和表达力,进而激发对诗歌的兴趣。
4. 创作诗歌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或个人写作的形式进行。
教师可以提供合适的题材和形式,引导学生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想法。
通过创作,学生能够深入体会诗歌的构建过程,加深对诗歌结构和语言运用的理解。
5. 诗歌分析选取经典或权威诗歌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
学生可以通过解读诗歌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探究作者想要传达的主题和内涵。
同时,还可以通过对比不同诗歌作品的分析,促使学生对诗歌风格和流派的理解。
6. 诗歌分享鼓励学生将自己喜欢的诗歌作品分享给其他同学,可以通过口头朗读或书写形式进行。
同时,也可以开展诗歌分享交流会,让学生通过互动的方式,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交流和思考,还能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三、总结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方案,我们可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以及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类诗歌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望月怀远》《商山早行》《秋思》《月夜忆舍弟》《乡愁》《边界望乡》《思乡——致我的兄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自我感悟等方法,明白诗歌大意。
3.体会作者思乡之情。
4.感受诗文的魅力,激发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教学重点】
想诗境悟诗意品诗韵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激情导入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
那么,在诗人的眼里,乡愁是什么?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
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
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惆怅。
于是,诗人的思乡之愁、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这一行又一行浸满离愁别绪的文字中。
现在,让我们再次叩开诗歌的大门,用心灵去触摸与感受诗意的故乡。
二、对话《望月怀远》
1.出示课件,教师配乐朗诵
2.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思念远方的亲人,他彻夜难眠,多情的人啊,也怨恨起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不得入眠。
月亮啊,你虽然明亮,却不能满满地捧在手里送给远方的亲人,只盼在梦中和家人相会,可是这漫漫长夜,如何才能入眠呢/
2.孩子们,指导老师刚才的朗诵,指的是其中的哪首诗吗?
3.出示课件《望月怀远》,自由朗诵这首诗。
4.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5.指生读,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体会?
6.正所谓,明月千里照愁眠,愁眠一夜望明月。
于是,诗人的思乡之愁,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那一轮皎皎的明月上。
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望月怀远》,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诗的字里行间去。
7.请大家默读这首诗,读的时候注意仔细看看下边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意思。
8.学生谈感受。
9.教师总结:怨恨这漫漫的长夜。
诗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愁眠,由愁眠而怨长夜,这一声“怨遥夜”包孕着多么深沉的感情啊!
三、感悟《商山早行》
1.同样是明月,同样是愁眠,同样的是牵挂,唐朝诗人温庭筠的一句“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更将离愁别绪的情感写到了极致。
2.课件出示:《商山早行》
3.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教师指导。
4.带着问题读注释部分,诗人此时“人”在哪儿?“心”又在哪儿?
5.教师总结:诗人此时或许正在茅店,或身在旅途中,心啊,却留在了杜陵,留在了家乡,于是,在思乡的夜里,故乡,进入了诗人的梦乡啊!让我们带着这满满的思念,再来读一读《商山早行》
四、触摸现代诗歌
1.同学们,地不分南北,人不分古今,无论中国还是外国,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人们对故乡的眷恋之情都是相通的。
《乡愁》,是台湾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让我们读一读这首诗,看一看乡愁在余光中的笔下是什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诵读《乡愁》,并思考填空:
乡愁是——
乡愁是——
乡愁是——
乡愁是——
……
你还能继续写下去吗?
乡愁是——
乡愁是——
4.同学们,除了刚才我们欣赏的这三首诗歌,还有四首诗歌,请大家自由朗读这些思乡精品,去聆听诗人内心的声音吧!
5.课件出示其他几首诗歌中的较为经典的句子,学生齐读。
五、深情总结悟经典
孩子们,愁眠、思乡、牵挂,这些情感对你们来说,可能还比较陌生,李白、杜甫、温庭筠等等,这些伟大的诗人,对你们来说可能还比较遥远,但是,因为文字,我们结识了一位又一位有着离情别意却又能将其浸透于文字中的他们,从此,我们之间不再陌生。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诗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