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Ⅲ期末复习总结.docx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3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3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3复习资料古代文学3复习资料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人文内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古代文学的一些重要内容,包括文学流派、代表作品以及文学思想。

一、文学流派古代文学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1. 诗歌: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为主要形式。

其中,《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了周代的风俗民情。

而唐代的诗歌达到了巅峰,代表作家有杜甫、李白等。

2. 散文:散文是一种以散文体形式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文学形式。

《庄子》是古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探讨了人生哲学。

而南宋的文学家欧阳修则以其优美的散文风格闻名。

3. 戏剧:古代戏剧主要有京剧、豫剧、越剧等不同的地方戏曲形式。

其中,元曲是古代戏剧的重要流派之一,代表作品有《西施》、《汉宫秋》等。

二、代表作品古代文学中有许多经典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思想。

1. 《红楼梦》:这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长篇小说。

《红楼梦》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一系列丰满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荣辱悲欢。

2. 《水浒传》:这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明代作家施耐庵创作的长篇小说。

《水浒传》以梁山好汉的英勇事迹为主线,展现了他们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

3. 《论语》: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论语》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儒家思想,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准则。

三、文学思想古代文学不仅是艺术的表达,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学思想。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提倡仁爱、孝道等价值观念。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它强调了人性本善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注重个体的自由和自然,强调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我修养。

《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追求道的理念。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三)期末考试以及参考答案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三)期末考试以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期末考试样题以及参考答案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这句话见于《礼记或四书》的《大学》篇。

2,宋代文赋的代表作有欧阳修的《秋声赋》和苏轼的《赤壁赋》等。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这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

4,清末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认为欧阳修词“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指出了其词风在两个方面的影响。

5,“醉拍春衫惜旧香,天将离恨恼疏狂。

”这是北宋词人晏几道《鹧鸪天》词的开头两句。

6,《六丑·蔷薇谢后作》“正单衣试酒”的作者是周邦彦。

7,南宋词人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8,宋末词人张炎著有词学理论著作《词源》。

9,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认为词“别是一家”,应该“协律”“可歌”。

10,宋初“西昆体”以杨亿所编《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11,“文章本心术,万古无辙迹。

”这是北宋诗人黄庭坚《寄晁元忠十首》其五诗中的名句。

12,《蔡宽夫诗话》记载了北宋诗人王安石关于诗歌用典的意见:“若能自出己意,借事以相发明,情态必出,则用事虽多,亦何所妨?”13,北宋诗人俞紫芝《宿蒋山栖霞寺》云:“独坐清谈久亦劳,碧松燃火暖衾袍。

夜深童子唤不起,猛虎一声山月高。

”14,《稚子弄冰》:“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这首诗的作者是杨万里。

15,《江西诗社宗派图》的作者是吕本中,宋末方回提出了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说。

16,据《都城纪胜》等记载,宋代“说话”有“四家”分工。

其中影响最大的两家是小说和讲史。

17,杜仁杰的[般涉调·耍孩儿]《庄家不识构阑》套曲描写了金元时期勾栏中上演院本和杂剧的情形。

18,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和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被称为元杂剧“四大爱情剧”。

19,一本元杂剧的曲辞一般由一人主唱,由正旦主唱的剧本称为旦本。

20.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按题材把元杂剧分为十二个类型,称为“杂剧十二科”。

中国文学史第三卷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史第三卷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史第三卷复习资料中国文学史第三卷复习资料中国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源远流长,丰富多样。

中国文学史第三卷是对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进行回顾和总结的一本资料。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的复习资料,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的文学发展阶段。

第一部分:唐代文学的辉煌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被誉为“盛唐”。

在这个时期,文学达到了巅峰,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作品。

唐代文学的特点是豪放、奔放,反映了人们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杜甫的诗歌以其激情和社会批判而闻名,王维则以其婉约和清新的风格受到赞誉。

在唐代,诗歌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文学形式,许多文人雅士都以写诗为乐。

第二部分:宋代文学的崛起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又一个重要时期,被称为“文人之世”。

在这个时期,文学的地位更加重要,文人们开始注重个人情感和内心体验的表达。

辛弃疾是宋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词作描写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爱情的追求。

苏轼则以其豪放和辩证的风格而闻名,他的诗歌和散文都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宋代,文学的形式更加多样化,除了诗歌和散文之外,小说也开始兴起,成为了一种受欢迎的文学形式。

第三部分:元代文学的新探索元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在元代,戏曲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被广泛演出和传播。

元曲是元代戏曲的代表作品,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而受到赞誉。

元曲的题材广泛,既有历史题材,也有民间故事,反映了社会的多样性和人民的生活。

元代文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的新探索和发展。

第四部分:明清文学的变革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文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文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明代的文学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杨慎的散文以其细腻和感人的笔触而著称。

而清代的文学则更加注重社会现实和政治批判,红楼梦是清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社会分析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知识点总结一、文学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文学起源于先秦时期,经历了鸿篇巨制、继承发展、繁荣兴盛、走向衰落等阶段。

先秦时期的文学以诗歌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中《诗经》是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民俗习惯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汉代是中国文学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作品和文学家,如《楚辞》、《史记》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学形式逐渐多样化,出现了小说、戏曲等新的文学类型。

二、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与作家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许多经典的代表作品和杰出的作家。

其中,《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以其精妙的情节、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而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西游记》、《水浒传》等也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品。

在诗歌领域,《唐诗》被誉为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杜甫、李白等诗人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被后世称为“诗仙”和“诗圣”。

三、古代文学的主题与意义中国古代文学的主题丰富多样,包括人生哲理、爱情、自然景物、历史传说等。

这些主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古代文学通过对人类生活的描绘和思考,展示了人类的智慧和情感,有助于读者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名句也经常被人引用,成为人们共同的文化遗产。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价值。

古代文学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的表达。

它承载了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和传承古代文学,让其继续在当代文化中发挥作用,为人们带来智慧和启迪。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册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册复习资料

.《毛诗大序》的“情志统一”说“情志统一”说是《毛诗大序》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文章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从这里可以看出《毛诗大序》是承认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情与志是统一的。

情,是感情,志,是志意怀抱,但具体所指,根据文中的论述,当多指对人伦教化、政教礼义得失的观点和看法。

感情受到激发,就会发言成诗,而诗歌抒发这种感情,表达心中的志意。

《毛诗大序》强调诗歌“吟咏情性”,但在情志关系上,它更重在志。

这基本上是继承先秦“诗言志”的观点,但它正确地阐明了诗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较先秦时代进一步深化了。

情志说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影响很大,后世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多集中在情和志上。

"情志统一"说:即“志之所之”和“吟咏情性”——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

它吸收了《乐记》的观点,但又有了发展,认为诗歌既是“志之所之”,又是“吟咏情性”,提出了情志统一的诗歌本质论。

见于《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的保守性,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不能超越礼义的大防。

《诗大序》基于儒家的视角,特别重视以政教为核心的诗的社会作用。

所谓“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云云,正是指诗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教化作用。

序文已认识到这种教化作用与情感之间的关系,所以说“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不过,序文将情感作用(如“动天地感鬼神”云云)与社会作用都夸大了。

由于诗歌被视为一种教化的工具,在《毛诗序》看来,《诗经》中的每篇作品都是对某种教化观念的隐喻,如以“后妃之德”解《关雎》,这就未免牵强附会。

同时,序文认为政治与诗歌既然是不可分的,那么时代政治之盛衰自然对诗歌发展产生极大影响,因而提出了“变风变雅”之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3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3复习资料

3、宋代对知识分子的优待与文化学术的繁荣(1)宋代的科举考试(2)理学之盛行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二程、邵雍、朱熹。

(3)印刷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宋四大书《太平御览》(类书)、《太平广记》(小说总集)、《文苑英华》(诗文总集)、《册府元龟》(类书)及《资冶通鉴》的编纂官学与私学的兴盛。

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江州庐山),岳麓书院(潭州岳麓山),应天府书院(河南商丘),石鼓书院(衡阳石鼓山)。

4、宋代商业经济的发达与市民阶层的壮大。

二、宋代文学发展概况1、宋词与唐诗并称,为宋代文学标志性成果。

宋词主要发展线索:柳永——苏轼、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朱敦儒——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张炎。

主要风格流派:婉约、豪放、典雅现存宋词与作者:唐圭璋编《全宋词》(1965年中华书局出版),后孔繁礼补辑。

词2万余首,词人1300多家。

2、宋诗宋诗发展概况:宋初三体——欧、王、苏——江西诗派——中兴四大诗人——四灵、江湖派宋诗与唐诗高下之争。

3、散文、骈文、话本小说(1)宋代的散文创作及成就。

(2)骈体文和文赋。

赋的发展:汉赋——骈赋——律赋——文赋。

(3)《全宋文》的编辑与出版:(4)宋代的其他文学样式:话本、诸宫调、戏剧(?)等。

第一章北宋前期的诗文第一节宋初文学宋初文学是指宋太祖、太宗、真宗及仁宗朝初期的文学。

一、北宋初期诗坛概况诗歌创作基本上承绪中、晚唐诗风,尚未形成独特面貌。

此间,先后出现了三个不同的创作流派,即“宋初三体”:一是推重白居易的白体,以王禹偁为代表。

二是模仿贾岛、姚合的晚唐体,创作刻意求工,内容多抒写幽远枯寂的隐逸生活,代表诗人有林逋、九僧等。

三是效法李商隐的西昆体,雍容典雅,形式华美,多粉饰太平之作,使当时的诗风为之一变,代表作家是杨亿、钱惟演、刘筠。

总的看来,此间诗坛除王禹偁的创作取得了一定突破之外,总体成就并不甚高。

二、晚唐体诗人1、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主要诗人有九僧、潘阆、林逋等人。

中国古代文学史(3)复习要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3)复习要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3)复习要点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复习要点第一编宋代文学第一章宋代文学概论了解宋代文学发展的背景、基本特征及宋代文学概况(词、诗、文全面繁荣)宋代文学发展的背景:1、时代背景(宋朝建立,北宋南宋建立)320多年2、宋代政治的特点:高度集权,崇文抑武,军事孱弱,内忧外患宋代文学的基本特征:1、政治化2、道德化3、理性化宋代文学概况:词诗文全面繁荣1、宋词1)、宋初令词的继续发展和长调的兴起2)、词的雅化和词的两个流派3)、南宋词风的转变和苏辛派的确立4)、词的格律化和南宋后期的词风2、宋诗1)、唐宋诗之争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

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且其作多各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严明《沧浪诗话》2)、宋诗的主要倾向以文字、才学、议论为诗。

形式上讲究雕琢,重视技巧,对仗精益,过于人工化在艺术表现上,炫耀学问,善用典故,无一字无来历,卖弄才学。

3)、唐宋诗的异同唐诗如贵介公子,举止风流;宋诗如三家村乍富人,盛服佚客,辞荣鄙俗明代谢榛《四溟诗话》唐诗偏近风,故动人易,宋诗偏近雅。

故入人难张蔚然4)、宋诗发展的几个阶段前期:中晚唐诗风的延续中期:宋诗风格的形成期南北宋之交南宋后期:继承晚唐遗风第二章北宋前期的诗文一、宋初的诗文宋刬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

(方回《送罗寿可诗序》)(一)掌握宋初白体诗人王禹偁的诗文创作概况及代表作平易流畅,简雅古淡的诗风王禹稱散文:成通以来,诗文不竞,革弊复古,宜其有闻《送孙何序》推崇韩柳文章,清丽疏朗的文风(二)掌握宋初晚唐体诗人:九僧/林逋、魏野等隐逸之士的诗歌概况及代表作(三)掌握西昆体诗人的创作概况及代表作西昆派以杨亿编《西昆酬唱集》一书而得名西昆派学步李商隐,特点是对仗精工,词采妍丽,缀风月,弄花草,浮华侈丽二、欧阳修和诗文革新运动(一)了解欧阳修生平文坛领袖,一代名臣,团结同道,汲引后进(二)掌握欧阳修对西昆体和太学体的矫正及其文学革新主张1、明道、宗韩:六经之所载,皆人事之切于世者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2、反涩,、尚简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三)掌握欧阳修散文创作状况及代表作1、议论文《与高司谏书》、《朋党论》、《五代史》中的一些序论2、记叙文《丰乐亭记》3、哀乐而衷,情文并致之文4、文体贡献以单笔散体作赋,创造了文赋革新四六体《秋风赋》(四)掌握欧阳修诗歌概况及代表作资笑谈,助谐谑,叙人情,状物态,一属于诗而曲尽其妙《六一诗话》“诗穷而后工”1、现实之作《边户》2、清新自然,平易疏放之作《戏答元珍》《丰乐亭游记》三、梅尧臣与苏舜钦掌握梅苏的诗歌概况及其代表作梅尧臣:1、关心时事:《田家语》2、日常琐事之作3、平淡老成之作:《鲁山山行》《东溪》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苏舜钦:其诗直平自然,意境开阔,以雄豪奔放的风格见长《庆州败》《城南感怀呈永叔》四、王安石和曾巩(一)王安石掌握王安石散文简洁峻切的风格及其代表作风格:简洁峻切代表作:《答司马谏议书》、《读尝君传》掌握王安石诗歌前后期不同的创作风格及其代表作前期:注重反映社会现实,见解独到的咏史诗:《明妃曲》晚年: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王荆公晚年诗律力精严,选语用字,间不容发《北坡杏花》、《书湖阴先生壁》(二)曾巩掌握曾巩散文平正周详的风格:《墨池记》曾巩散文平正周详,代表作为《墨池记》第三章北宋前期的词一、五代词风的延续——晏欧(一)晏殊掌握晏殊词的大致内容、理性圆融之词境及其代表作词的大致内容为富贵优游的生活,有着理性圆融之词境,代表作为《浣溪沙》、《蝶恋花》(二)欧阳修掌握欧阳修的大致内容、多样词风及其代表作内容大多描写爱情《六一词》和《醉翁琴趣外编》中收录240余首,未脱尽“词为艳科”之传统,但其题材和风格较为多样。

古代文学第三卷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古代文学第三卷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整理第一章宋初文学宋末方回:“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白体诗人:指从五代过来的旧臣(李昉、徐铉)及宋代王禹爯、王奇等诗人专门模仿唐代白居易、元稹等相互唱和的近体诗而创作的诗歌。

主要特点是在风格上多抒写自己流连光景,悠闲自适的生活状态,在风格上浅易清雅。

代表人物:王禹爯(开创宋代新诗风第一人)清人吴之振:“元之独开有宋风气。

“早年闲适诗,晚年讽喻诗,从学习白居易进而以杜甫为典范,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充满忧国忧民情怀,他写下“本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生。

”他还称赞“子美集开诗世界。

晚唐体:是指宋代模仿唐代贾岛、姚和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常把贾、姚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晚唐体“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继承了贾岛、姚和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特别注重五律,尤喜在五律中间两联表现其娄字的苦心孤诣。

晚唐体另一个群体是以林逋为代表的隐逸之士,一方面模仿贾岛的字勘句酌,一方面颇有白体诗平易流畅的倾向。

林逋“疏影横斜清且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宰相诗人:寇准《春日登楼怀旧》: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西昆体:西昆体是以西昆体酬唱集》而得名,其共收录17位诗人247首诗,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其共同特点是学习李商隐的近体诗中的律诗,将就诗歌中的声律、文采、修辞,其长处是文辞秘丽,气象典雅,扫除五代衰飒弊习。

缺点是太过雕饰而无自然姿态,太堆砌而少意味。

第二章柳永与北宋前期诗风的演变晏殊。

字叔同,著有《珠玉集》被后人推为“北宋倚声家初祖“,他的诗歌吸收南唐”花间词“和冯廷已的典雅刘丽诗风,开创北宋婉约诗风。

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赏析:(1)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的感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唐宋部分1.唐代文学兴盛的原因外部一一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士人生活等。

内部一一文学自身承传。

1)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繁荣,国力的强盛,人民生活安定,这是唐代文学繁荣的物质基础。

2)统治阶级的提倡与重视,唐代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和行卷之风的盛行,也是唐代文学繁荣发展的一个原因。

3)政治开明,思想界宽松活跃,儒、释、道并存,为唐代作家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

4)唐代文化繁荣,史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对唐代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5)南北文化交流,各去其短,合其两长,南方的“文”装点了北方的“质”,北方的“质” 补充了南方的“文”,文质彬彬,尽善尽美,促进了文学高潮的到来。

6)唐代文学的繁荣发展还取决于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

2.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旧唐书•文苑传•杨炯传》:"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四杰生活在髙宗、武后朝,才俊志雄而仕途淹蹇,是他们身世的共同点。

闻一多说他们“年少而才髙,官小而名大”。

•四杰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在诗歌的题材、风格、形式上都有新的开拓和贡献。

・“初唐四杰”有着相近的审美追求。

首先,他们都反对绮靡的文风,追求刚健的骨气,矛头直指风靡当时的“绮错婉媚”的“上官体”;其次,他们在理论上都强调文学的经世教化作用。

而他们的创作实践,却更侧重于文学的抒情感发作用,追求壮美的境界。

・“四杰”的诗歌题材大致有四个方面:(1)边塞诗其悲壮苍凉的风格,开了边塞诗派的先河。

(2)羁旅赠别诗这类事体验既深,情意又浓,吟咏自能真切感人。

(3)感怀述志诗(4)咏史、咏物诗•四杰的贡献:(1)对诗歌题材的开拓闻一多:“正如宫体诗在卢骆的手中从宫廷走向市井;五律到王、杨的时代是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

”(《唐诗杂论・四杰》)(2)转变了初唐诗风•明•王世贞称四杰的诗歌''词旨华靡,固沿陈隋之遗;意象翩翩,老境超然胜之”(《艺苑卮言》卷四)・诗风与宫体诗的绮靡不同,而是真实情感的抒发,或开朗豪放、积极进取,或悲凉雄放、铺张扬励(3)完善律绝,发展歌行杜甫:“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形式上王、杨长五律,卢、骆长于七言歌行,改造了宫体诗。

3.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兴盛原因:1)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为文人提供了漫游山水和隐居田园的物质条件。

2)佛道的兴盛和知识分子漫游隐逸风气是文人描写山水田园的直接原因。

3)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

•创作特点:题材:多青山白云、幽人隐士,表现出回归自然、向往闲逸的思想。

•风格:大多偏于恬静雅淡,富于阴柔之美。

•形式:长于五言,多五古、五律、五绝。

4.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结合具体诗作,以及历代诗话、笔记中的评论)①他的山水田园诗最突出的特色是“诗中有画”•苏轼《东坡志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所谓“诗中有画”,是说他的诗能有成效地将色彩、线条、构图等本来属于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全面地融绘入诗,使他的诗具有格外鲜明的色彩美、线条美、构图美,有很强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取得了写意的水彩画和水墨画的效果,达到了诗情与画意的融合无间。

(1)构图美•王维山水诗的景物、人物描写十分注意“经营位置”(高低、远近、大小)。

•《送棊毋潜落第还乡》:“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前人曾评曰:“带字“当”字极佳,非得画中三昧者,不能下此二字。

”(2)色彩美。

•善于将各种色彩、光线和谐地配合,使之彼此对照映衬,逼真生动地表现自然界的形形色色,组成完整和谐的画面。

如《积雨網川庄作》:“漠漠水田飞白鹫,阴阴夏木嘰黄码。

”《網川别业》:“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

”《鹿柴》:反景入森林,复照青苔上。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3)层次美:善于表现景物之间的层次感《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新晴野望》:“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 《田园乐》:“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4)线条美:《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②注重大自然的声响与视觉结合(1)善于捕捉一般人难以察觉的大自然的音响、声音“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

”(《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2)声响与画面结合,形成有声有色的胜境“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送梓州李使君》)“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3)以动衬静以动写静更见其静(《辎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山居秋暝》)(《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山居秋暝》)“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碧》)③以禅入诗,富于禅意与禅趣具体表现为两点:⑴表现恬淡的心境和超然出尘的情志《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流露出一种恬淡随缘的心境。

《辛夷坞》⑵描写幽静的环境,追求寂静的境界王维喜欢写静,静的境界,静的氛围,以传达自心的澄净无染,身世两忘,万念俱寂, 达到物我冥合的“无我”之境。

尤以他的《辎川集》二十首为代表。

5.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结合具体诗作,以及历代诗话、笔记中的评论)1、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强烈的主观色彩不羁的性格、傲世的人格、敏锐的心灵形成李白诗歌气势贯注、纵横驰骋、一气呵成、以气夺人的特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奇特的想象、惊人的夸张、新异的比喻以及善于采用历史、神话题材的手法“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北风行》)“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侠客行》)“兴酣落笔摇五岳。

”(《江上吟》)“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3、腾挪跌宕的结构、雄奇瑰丽的意象与意境“飘然而来,忽然而去”(赵翼《瓯北诗话》)如:大鹏、巨鱼、长鲸、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白发等如:《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6.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结合具体诗作,以及历代诗话、笔记中的评论)1、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如《新婚别》、《月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2、善于叙事,往往寓论断于叙事之中,寄情感于言辞之外①对所写人物、故事往往作精到细致的描绘,用一些细节描写来唤起人们的感性认识。

如《兵车行》、《丽人行》②善于用对话或独白的方式叙事。

如“三吏”、“三别”③叙事力求客观真实,不下断语。

如《石壕吏》④叙事并非平铺直叙,而是寓褒贬于叙事中。

如《石壕吏》3、语言凝炼含蓄,准确生动,而又通俗自然“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牵衣顿足拦道哭”(《兵车行》)《兵车行》:“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前出塞》:“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4、风格多样,但其基本风格是沉郁顿挫・《进雕赋表》:“臣之述作,虽不足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流,庶可跋及也。

”•吴瞻泰《杜诗提要》:“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

”沉郁,思想感情深厚、沉重、博大、悲壮;顿挫,音节豪宕,格律精严而又富有变化。

感情表达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其感情基调是悲慨。

5、体裁形式多样,可谓集前人之大成,尤其是擅长五古和七律•五古“尽有汉魏以来之长”,七古被推为“上下千百年第一”,五律“千古已还,一人而已”,七律被尊为''七律之圣”。

•五古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三吏”、“三别”,七古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洗兵马》,五律如《月夜》、《春望》,七律如《秋兴八首》、《登髙》等。

7.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位集大成的诗人,并从而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继往开来的影响和地位。

•元稹在《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说:“至于子美,盖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徐陵)、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杜诗的艺术成就沾溉了后世无数的诗人。

他们从各自的性格爱好、学历才情出发,学习杜诗的艺术技巧,各有所得。

•“公之诗,支而为六家:孟郊得其气焰,张籍得其简丽,姚合得其清雅,贾岛得其奇僻,杜牧、薛能得其豪健,陆龟蒙得其赡博”(孙仅《读杜工部诗集序》)•“自甫以后,在唐如韩愈、李贺之奇畀ao,刘禹锡、杜牧之雄杰,刘长卿之流利,温庭筠、李商隐之轻艳,以至宋金元明之诗家,称巨擘者无虑数十百人,各自炫奇翻异,而甫无一不为之开先”(叶燮《原诗》内编上)・以古体而论,韩愈的古体诗发展了杜甫以议论为诗、以文为诗的表现手法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追求,形成奇崛险峭的风格;至苏轼,则又与以才学为诗相结合,议论警策,理趣横生,形成汪洋恣肆的风格;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专务字句典故的翻奇出新,力避凡近陈俗,形成瘦硬生新的风格。

•以七律为例,“少陵七律,无才不有,无法不备。

义山学之,得其奥峭;遗山学之,得其苍郁;明七子学之,得其流转,佳者得其高亮雄奇,劣者得其空廓”(施补华《觇傭说诗》)。

8.李杜诗风比较(结合具体诗作,以及历代人诗话、笔记中的评论)•李白和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光照千古的双子星座,分别代表诗歌创作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

由于时代、出身、思想、气质、生活道路及文学主张的差异,导致他们创作方法和风格的不同。

•严羽《沧浪诗话》云:“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李白敏于才思,斗酒百篇,援笔立成;杜甫深于学力,改罢长吟,一字不苟。

李诗如海,杜诗如山,已是两人诗风不同的定评。

李白诗歌的形象多凭主观想象幻化而成,往往从大处落墨,作总体勾勒,犹如泼墨写意;杜甫诗歌的形象多来自生活,真实具体,且善作精雕细刻,颇多工笔彩绘。

•在意象组合上,李白常以一句一联表现一个形象,疏朗而飘逸空灵;杜甫常用一字一词呈现形象,紧密而沉着厚重。

在抒情表达上,李白如江河直泻,火山喷发,势不可挡;杜甫则愁肠百结,十步九折,一唱三叹。

在章法结构上,李诗疏宕,跳跃腾挪;杜诗谨细,针严线密。

在体裁上,李白长于歌行、绝句;杜甫的五、七言律诗则臻于极致。

9.韩孟诗派及其的创作主张•韩孟诗派:中唐时期,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诗歌流派。

该派诗人倡行“不平则鸣”、“笔补造化”的诗歌创作主张,追求雄奇怪异的审美理想,重视诗歌的抒情特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