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有方的故事
教子有方典型案例

教子有方典型案例篇1:xxx,xx一对普通的工薪家庭,他们非常注重子女的教育和成长。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始终秉持着尊重、爱护和信任的原则来引导和教育子女,成为教子有方最美家庭。
他们的女儿xxxx年x月x日成功考取xxx大学,儿子乐观开朗、品学兼优。
他们的成人成才,不仅仅是家庭的骄傲,更是对夫妻俩这些年教育理念的验证。
他们在教育儿女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下几点。
第一,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始终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鼓励儿女去追求自己的兴趣,去探索自己的道路。
从未强迫她去学习某些特定的学科,而是帮助他们去发现自己的天赋和热情。
正是这种尊重和支持,使他们在追求自己的梦想时,始终保持着积极和热情。
第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他们告诉女儿,大学的学习不再像高中那样有老师的监督,但要求更高。
她需要养成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习惯。
我帮助她制定学习计划,培养她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她的学习过程中,我始终鼓励她去挑战自己,去超越自己。
第三,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教育。
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有知识的人,更重要的是培养有品德的人。
他们教育儿女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有责任感。
这些品德的培养,使她孩子能够在生活中做一个乐观的人,也能够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父母,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教育孩子,更是去鼓励他们,支持他们。
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给予他们信心和支持;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挫折时,给予他们指导和建议;当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迷茫时,给予他们方向和支持。
在他们女儿考研过程中,她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但是,每次她向父母寻求帮助时,他们总是先给女儿一个鼓励的拥抱,然后耐心地听她的困扰,给她提供积极的建议。
告诉她,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有信心、有毅力、有决心,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作为父母,我们要做好孩子的榜样。
我们要以身作则,让孩子们看到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对待工作的热情。
请相信,只有在一个积极健康、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孩子才能成为一个健康、快乐、有用的人。
教子有方事迹材料范文

教子有方事迹材料范文
《教子有方》
近日,在某地一位名为李先生的父亲因其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备受赞誉。
据悉,李先生懂得如何引导子女正确的行为和价值观,他常常以身作则,用行动影响着孩子们。
李先生在家庭中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他非常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经常在孩子们面前展现出诚实、正直和善良的品质。
据他的邻居介绍,李先生每天都会花时间与孩子们进行沟通,让他们了解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此外,李先生还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独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经常在孩子们面对困难的时候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支持,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李先生的教育方法得到了孩子们的认可和尊重。
他的大儿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深受父亲的影响,学会了尊重他人、诚实待人,并且拥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李先生的教育方法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有关部门甚至将他列为教子有方的典范,鼓励其他家长以他为榜样,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
李先生的事迹启示我们,作为父母应当注重自身的品质和修养,以身作则,用行动影响孩子们的成长。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孩
子的独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承担责任,勇敢面对困难。
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有方的子女。
教子有方最美家庭事迹

教子有方最美家庭事迹教子有方最美家庭事迹(通用6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写过事迹吧,事迹可以起到宣扬特定的时代精神、引导读者认识先进,学习先进的作用。
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事迹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子有方最美家庭事迹(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子有方最美家庭事迹1常女士,是崇信县滨河路社区一名普通的网格员,家中四口人。
丈夫王先生是中国农业银行崇信县支行的一名经理,女儿王雪2019年以全县第九名的成绩考入一所“985”、“双一流”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目前是一名大三学生。
儿子王翊铭同年考入崇信一中实验班,现在是一名高三学生。
孩子的教育是一个家庭当中非常重要的活动,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他们深知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夫妻二人所做的主要是引导孩子如何做人、如何自觉学习,并且尽量给他们提供一个自由自在、快乐成长的环境。
“给予自由”≠“放任自流”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并不是放任他们不管,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会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事,以及什么事情是对的、什么事情是错的,给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他们的女儿小时候比较腼腆,他们就鼓励孩子多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比如运动会、舞蹈兴趣小组等等,让她多和同学相处、交流,变得开朗一点。
他们的儿子小时候比较活泼,他们就鼓励他竞选班干部,在为班级服务的同时培养他的责任心。
如果孩子犯了一些原则性的错误,夫妻二人则会非常严厉地批评他们,告诉他们这样做是不对的,并且分析为什么不对。
但是批评和打骂是有区别的,他们尽量不打骂孩子,否则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或者使孩子也学会这种不好的教育方式。
在道德和生活习惯等方面,他们给孩子制定正确的规范,要求孩子遵守这些规范,首先做一个遵纪守法、善良有道德的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尊重孩子平等对话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们总是不自觉地以孩子的交流方式跟孩子进行沟通,例如哄他们吃饭、睡觉的时候,也用的是小孩子的“语言”跟他们对话,这样的话他们就很容易接受。
司马光教子有方的故事

司马光教子有方的故事
司马光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在家庭教育方面也有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他的教子有方之处,也成为后人传诵的佳话。
据记载,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光业在年轻时是一位沉迷于游戏和娱乐的少年。
他迷恋于狩猎、赌博和音乐等娱乐活动,对学习和读书并不感兴趣。
这让司马光非常担心,他认为儿子的未来前途堪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司马光采取了一些特殊的措施。
首先,他把儿子送到一所僧人开办的寺庙里,让他接受严格的修行和戒律约束。
在那里,司马光业每天都要起早贪黑地念经、诵经、修行,每天只能吃素食,禁止饮酒和赌博等娱乐活动。
其次,司马光还雇请了一位有学问的老师,给儿子进行一对一的辅导。
这位老师注重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和兴趣,让司马光业在读书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和成就感,并逐渐产生了对读书的兴趣。
最后,司马光还鼓励儿子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如植树造林、救助贫困人口等。
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儿子学习到爱心和社会责任,还可以培养他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司马光的教育方式终于得到了回报。
司马光业逐渐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和观念,成为了一位品学兼优的人才,最终在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了卓越的成就。
司马光的故事告诉我们,家庭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性格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教育也需要因时制
宜、因材施教,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需要不同的方法和策略。
只有注重培养孩子的全面素养,才能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更加成功和有价值。
世界名人故事大全:教子有方的曾国藩

世界名人故事大全:教子有方的曾国藩曾国藩的一生,谦虚诚实教子有方。
他的儿子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自修英文,成为清末著名外交家;纪鸿研究古算学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他不幸早逝;他的孙辈也出了曾广钧这样的诗人;曾孙辈又出了曾昭抡,曾约农这样的学者和教育家。
曾国藩在教子方面有三个方面给人启迪:一、教育子孙读书的目的在于明白事理。
他致力于培养孩子们读书的兴趣,注意观察他们的天赋、潜能,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培养、雕塑。
他认为一个人只要身体好,能吟诗作文,能够明白、通晓事理,就能有所作为,就不悉没有饭吃,就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他认为当官是一阵子的事,作人是一辈子的事;官衔的大小不取决于自己,而学问的多寡则主要取决于自己。
二、教育子孙要艰苦朴素。
曾国藩在京城时见到不少高于子弟奢侈腐化,挥霍无度,胸无点墨,且目中无人。
因此,他不让自己的孩子住在北京、长沙等繁华的城市,要他们住在老家。
并告诫他(她)们:饭菜不能过分丰盛;衣服不能过分华丽;门外不准挂“相府”、“侯府”的匾;出门要轻车简从;考试前后不能拜访考官,不能给考官写信等等。
因此,他的子女因为自己的父亲是曾国藩反而更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够检点、学识不够渊博而损害自己的父亲的声誉。
所以他们磨砺自己,迎难而上、奋发图强。
三、身教重于言教。
曾国藩很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对自己的孩子的影响,凡要求小孩于做到的、先要求自己做到,他生活俭朴,两袖清风。
传说他在吃饭遇到饭里有谷时,从来不把它一口吐在地上,而是用牙齿把谷剥开,把谷里的米吃了,再把谷壳吐掉。
他要求纪泽、纪鸿也这样。
他日理万机,但是一有时间,就给小孩子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还常常与他们交换学习、修身养性的心得体会。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之中,曾国藩既是父亲又是朋友;既是经师又是人师。
他赢得了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他的孩子们都非常钦佩、崇拜他,把他视为自己的人生偶象和座标。
最新(三字经)三字经故事――窦燕山教子有方

三字经故事――窦燕山教子有方那位仆人听到了这件事,非常感动,就从外地回来,到
有一年的正月十五晚上,
第二天清晨,
听他这么说,
他为了要救苦济人,所以自己的生活很俭朴,丝毫不肯浪费,每年衡量一岁的收入,除了供给家庭的必要生活费用外,都作救苦济急之用。
他还建立书院四十间,聚书数千卷,礼聘品学兼优的老师,教育青年,对于无钱而有志求学的贫苦子弟,不管认不认识,只要来书院学习,他都代缴学费和生活费。
就这样,
有一天,
从此以后,
后来,
宋朝的范文正公,曾将
司马温公在家训中也说:「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真可谓是英雄所
见略同。
【本文档仅供学习,欢迎大家分享交流!】。
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5则

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5则家风家教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中国古代就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教育故事。
中国名人的家教是怎样的呢?有哪些家教故事是关于我国名人的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欢迎阅读!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篇一: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
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
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
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
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
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
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
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
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
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
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
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
”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
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
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
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篇二:岳母刺字的故事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
古代教子故事

古代教子故事纵观历史传承,每一历史事迹无一不是通过历史故事源远流长,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古代教子故事。
古代教子故事1:严格教子的李世民李世民,山西太原人,我国唐代杰出的政治家。
隋朝末年,他劝其父李渊起兵反隋,在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度过了半生戎马生涯。
李渊称帝后,他被封为秦王,任尚书令。
公元629年,他发动“玄武门”之变,当上了太子,继承了帝位,世称“唐太宗”。
李世民在位期间,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
他先后征服了突厥、吐蕃等地,扩大了版图,并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王松赞干布,加强了汉藏友谊;发展了西域交通,促进了贸易和文化交流。
唐太宗时期,国力增强,出现海内升平的局面,世称“贞观之治”。
他在位期间常以隋朝为戒,能任贤纳谏,并严格教育子女,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教育思想。
李世民是创业皇帝,隋朝灭亡的情景,他还历历在目。
他深知创业的困难,也知守业的艰辛。
因此,为了“永久富贵”,使李家后代能成为世世代代的统治者,他对皇属进行言传身教。
虽然他的教育思想带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但他的卓有见地、带有普遍意义的名言,今天完全可以借鉴。
他的教子思想主要有:第一,事事严于律己,注重自身的德行修养。
李世民经常向皇属讲述自己继帝位十几年来,严于律己,“外绝游观之乐,内却声色之娱”,从不把时间浪费在歌舞女色的娱乐和外出游览上,总是亲临朝政,不因劳累而放松自己。
他告诫皇属说:“你们从小生于富贵之中,必须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约束自己。
”他说:“人之立身,所贵者惟在德行,何必要论荣贵。
”意思是:作为一个人,最可贵的是他的德行,而不在荣华富贵。
你们现在已经有了“贵”和“荣”,必须好好注意自己的德行修养,要学会自勉自制、多做善事,切忌放纵自己。
假如你们不听从我的劝告,缺少德行,违反礼仪法规,必定受到刑法制裁。
到那时,即使我是皇帝,也爱莫能助。
为了有利于子女的“德行教育”,他又找人编录了《自古诸侯善恶录》,分赐给子女,要他们把书“置于座右,用为立身之本”,从前人善者成、恶者败的事例中汲取经验教训,得到鼓励,从而更加重视自己的德行修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子有方的故事
1、司马光教子有方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
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
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
他在总结了历很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
者皆由俭来也。
""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因为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
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2、吉鸿昌不忘父训
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
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
早
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国民党军长
和宁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
他对前
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
许发财。
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
"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
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
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
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
当日本帝国主义
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
抗日。
遭国民党*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
3、总统教子自立
曾任过美国总统的里根,不但有名望而且富有。
但他严格要求自
己子女自立,绝不让他们依赖父母。
儿子失业后,一边寻找工作,一
边靠领取救济金度日。
【名人家风家训家教故事】
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
儿子出生时,许广平出现难
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征求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
”结果母子平安。
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
想来实行,让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说:“我现在心以为然的,
便仅仅爱。
”据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介绍,鲁迅的教育方
式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
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水准之内”。
有一天,周海婴死活不
肯去上学,鲁迅用报纸打他屁股。
后来,鲁迅向母亲写信解释道:
“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
”
钱基博乃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
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
1926年
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
此时的钱钟书
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
等父亲回来
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名人家风家训家教故事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
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
”随后一封信则
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
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
”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
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他这样告诫钱
钟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
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
这“三院士”是建筑学
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
另外,四儿
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
会活动家。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但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
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
现堪称典范。
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
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
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
分热烈。
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
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
在求学这个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
掌握好“火候”。
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
‘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并教孩子们求
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
环交互着用去”。
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
1923年,他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
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当然,写信教导自己的孩子之余,梁任公没忘了
夸一夸女婿、儿媳。
1918年11月7日,自杀前三天,梁济问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时在北京大学任哲学讲师的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
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能好就好啊!”说罢,梁济离开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