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短有趣的古代民间故事
经典古代民间故事简短五篇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民间故事占据了很大的地位。
在许许多多的故事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听故事的快乐,更感受到了传统文化。
下面是分享的经典古代民间故事简短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一】经典古代民间故事简短宋朝时候,契丹发来二十万辽兵犯境,边关吃紧。
那工夫六郎杨延昭正在遂城。
遂城,就是现在徐水县城西二十里的遂城村。
它北临瀑河,隔河就是一道古长城。
遂城城小,兵力不足,守城军只有三千人。
辽兵来得很快,然间兵临城下,将城围住,并且一连几天数次攻城,一次比一次攻得猛烈。
可是遂城的守军和老百姓好象与平常一样没有任何不安。
六郎感到奇怪,他问老百姓:“辽兵这么攻城,你们不害怕吗?”老百姓回答:“有杨将军在此镇守,辽兵是攻不破的!”杨六郎一听老百姓对自己是这样的信任,更感到责任的重大。
于是他把全城的青壮年召集起来,发给他们刀枪剑戟,动员他们配合军队一起上阵护城。
军队和老百姓个个摩拳擦掌,誓死与遂城共存亡。
这时候正是十月,天气突然变冷。
六郎杨延昭见此情景,急中生智,忙令军民汲水灌城。
晚上,往城墙上浇一遍水,马上就结成一层冰,浇了一夜水,结了一夜冰。
到第二天早晨,嗬,那高大的城墙白闪闪亮晶晶成了一道冰的长城,又坚又滑,不可攀登。
辽兵冲到城下,前来登城,一蹬一出溜,一扒一打滑,有的好不容易爬到半截腰,一出溜又摔下去了。
伏在城上的宋军趁机滚木雷石万箭齐发,杀死杀伤辽兵不计其数。
辽兵数日攻城不下,只好下令退兵。
杨六郎趁机,将城门大开,亲率大军冲杀出,只杀得辽兵丢盔掉甲狼狈而逃。
这一仗,生擒辽兵上千,马匹近万,还获得了大批武器。
杨六郎因为这次战,被宋真宗加官进级,由保州(今河北保定)缘边都巡检使调升莫州(今河北任邱县鄚州)刺史。
契丹犯边,一路烧杀抢掠,人民深受其苦。
六郎杨延昭先后率兵打退辽兵一百多次进攻,使边关一度安宁,因而深受人民的爱戴。
杨六郎五十七岁那年,病故于鄚州。
皇帝派专使陪同六郎的长子杨文广(戏剧中写杨延昭的儿子叫宗保,宗保的儿子叫文广)前来护送灵枢回他的原籍太原。
古代简短的民间故事精选

古代简短的民间故事精选在中国古代以及世界各地的文化中,民间故事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世人的关注。
这些故事通常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至今,传承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历史。
本文将为您介绍几个精选的古代简短民间故事,带您进入一个古老而神奇的世界。
一、牛郎织女还记得小时候听过的那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吗?传说在六月七日的晚上,乌鹊桥上的牛郎和织女相会,让所有的鹊子为之啼笑皆非。
牛郎是天界的牛魔王的七仙女之一,她因为玩弄人间的七仙女弟弟牛郎的心而被玉皇大帝罚到了人间。
织女是人界的织女,她拥有一手绝世的织布技艺。
两人相会后相爱,生活在人间,育有一对儿女。
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玉皇大帝得知了织女来到人间的消息,非常生气,于是下令天河漫过了乌鹊桥,把牛郎和织女隔开。
每年的七月七夜,鹊桥上的鹊子们会飞过来,让牛郎和织女相聚一天。
这便是后来的“七夕节”。
这个故事通过描述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教导人们珍惜爱情、珍惜幸福的时光。
同时,也流传着一种美好的祝福和希望,人们会在七夕这天向牛郎和织女祈愿天长地久的爱情。
二、孔融让梨孔融让梨是三国时期孔融的故事,他年纪轻轻但是非常聪明,精通音律和文学,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敬。
有一天,孔融正在园中遛弯,忽然看见一位老人正在树下休息。
孔融上前询问老人是否需要帮助,老人感动地说,他是一个行走江湖的相士,苦于早饭没吃,饿得肚子咕咕叫。
孔融心生一计,他迅速找来一篮梨,然后故意摔在地上。
接着,孔融寒暄道:“哎呀,我手里的梨太多了,怎么办呢?我好心给您拎了这篮梨,可是我也顾不过来,您能不能帮我拿一些呢?”老人听了笑了起来,他接过孔融手里的一些梨,感慨地说:“年轻人,你真是聪明过人,我以相士的眼光看呢,你必定是一个将来大有作为的人。
”孔融的这个善举不仅仅表现了他的聪明才智,更体现了他的仁爱之心。
这个故事教导人们,不论地位高低,都应该用心关心他人,做一个乐于助人、心地善良的人。
三、捉鬼的老太婆在古代中国,有许多关于捉鬼的故事,讲述了人们为了除去鬼魂的困扰而奋勇斗智的故事。
简短古代民间故事5篇

简短古代民间故事5篇所谓民间故事,就是发生在民间的有趣的故事或者是具有教育意义的事,所以被人流传下来。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简短古代民间故事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简短古代民间故事1从前,有一个穷孩子叫马良的,他从小喜欢画画。
可是家里穷困他连买一支笔的钱也没有,他用树枝在山坡上画;用草根蘸着河水在河边画;回到家里,就拿一块木炭在院子里画。
他常常想,如果自己能有一支画笔那该有多好呀,一个晚上马良梦到一个白胡子老人,送给他一支金光灿灿的神笔。
马良高兴地惊醒过来,原来是个梦!可他看看自己的手,真是太不可思议了自己手里确实有一枝笔。
他马上用笔画了一只鸟,鸟竟活了过来,展开翅膀飞了起来,他又画了一条鱼,鱼也活了起来,活蹦乱跳。
马良有了这支神笔,天天替村子里穷苦善良的人家画画,谁家缺什么,马良就给他们画什么。
邻村的一个大财主听说这件事以后,马上派人将马良抓了过去,逼他为自己画画。
无论财主如何哄他、吓他,他就是不肯画。
财主把他关了起来,不给他饭吃。
傍晚下起了鹅毛大雪。
财主从门缝里透出红色的亮光闻到一股香喷喷的味道,就向门里看,马良在里面烧起了一个大火炉,边烤着火,边吃着热烘烘的饼子。
这火炉和饼子都是马良用神笔画出来的。
财很生气,打算把马良杀死,夺下他的神笔。
这时马良攀上一架梯子,财主急忙攀上梯子去追,刚爬了两步,就摔了下来。
原来,这梯子也是马良用神笔画的。
财主还没爬起来,马良已骑着一匹用神笔画的骏马飞奔而去。
财主骑着马,带着人,追了上来。
眼看就要追着了,马良用神笔画了一张弓、一枝箭。
马良搭弓射箭,一箭射中了财主的咽喉,财主顿时气绝身亡。
皇帝知道后,派人把马良抓了去。
皇帝逼马良给他画株摇钱树,否则的话,就要将马良杀掉。
马良挥起神笔,在一个无边的大海中央有一个小岛,岛上有一株又高又大的摇钱树。
马良又画了一只巨大的木船,皇帝带上人上了木船。
马良又画了几笔风,大木船顺风而行。
马良继续不停地画风,海风卷起一层层的巨浪,船被巨浪打翻了,皇帝也沉到了海底。
古代经典民间故事简短【5篇】

【导语】中国民间故事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深厚的民族情感,作为中华⽂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有着永恒的艺术魅⼒,也包含了丰富的想象⼒。
下⾯是分享的古代经典民间故事简短【5篇】。
欢迎阅读参考!1、古代经典民间故事简短 从前,永嘉县⼀位新上任的丁知县,他性情刚直,为官清正,办事认真。
⼀⽇,丁知县坐在⼤堂批阅诉状,突然门⼝传来⼀阵争吵声,抬头⼀看,见⼀个后⽣和⼀个乡下⼈拼死命争夺着⼀只⼤⽩鹅,边骂边⾛进公堂来。
丁知县喝问道:你们两⼈为何在此⼤吵⼤闹? 那后⽣抢先说:⽼爷在上,我住在东门城门头,早上拿⽶糠在门⼝喂鹅,这个乡下佬趁我转⾝进屋的时节,捉⾛我的⼤⽩鹅,被我逮牢了,还不肯还我,请⽼爷为⼩民做主。
丁知县⼜问乡下⼈:后⽣说你偷他的鹅,这事是真的吗? 乡下⼈胀红着脸,⽓呼呼说:⽼爷,这只鹅明明是我从楠溪带到城⾥给丈⼈的。
我刚从舴艋船上岸,这⽆赖就过来,硬逼我把鹅卖给他。
我不卖,他就抢,还诬告我偷他的鹅。
⼩⼈讲的句句是真话,求⽼爷明断。
丁知县问他们有没有旁⼈可以作证,两⼈都说没有。
没有?丁知县想了想说:既然没有旁⼈作证,那就叫鹅⾃⼰讲吧!他叫差役拿来张⼤⽩纸,摊在⼤堂上,把鹅放在纸上,盖上箩筐,吩咐两⼈在旁等候公断。
⼀会⼉,鹅在箩筐下⾯扑扑拍了⼏下翅膀。
丁知县听见响声,忙叫差役揭开箩筐,看看鹅到底画了什么字。
差役不懂得丁知县说话的意思,揭开箩筐看了⼀看,就禀告说:鹅什么字也没画呀,只拉了⼀堆屎。
丁知县皱起眉头,讲:你们当差多年了,还恁糊涂,快再去仔细看来。
差役不敢怠慢,捂住⿐⼦,凑近鹅屎细细辨认。
看了半⽇,还是没看出名堂来,只好硬着头⽪回禀丁知县讲:⽼爷,纸上只有⼀堆青绿⾊的鹅屎,奴才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字。
丁知县听了点点头,就叫两⼈上堂听判。
他指着⼤⽩鹅对乡下⼈说:鹅⾃⼰招认是你的,你把它带⾛。
⼜转⾝问那后⽣说:你服不服本官判决?后⽣还硬说鹅是⾃⼰的。
知县⼤怒,⼀拍惊堂⽊,⼤声喝道:⼤胆刁民,竟敢在本官⾯前耍花招。
古代简短的民间故事精选5篇

古代简短的民间故事精选5篇民间故事,这种文体产生的时代晚于神话和传说,故事的内容虽有不同程度的幻想成分。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代简短的民间故事精选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简短民间故事1滕县的北部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姑山,一座叫夫山。
两山东西相对,象是一对情人在诉说着什么。
原来它们诉说的是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唐朝末年,这姑山脚下住着一位双眼都瞎了的老嬷嬷和她的独生女英姑。
英姑水灵灵的眼,细细的腰,朱唇银齿,乌眉青丝。
英姑不仅长得比西施还俊,而且心地善良,山里山外,都夸英姑的心眼好,都赞英姑的模样俊。
多少小伙子整天围着英姑转。
英姑白天上山挖莱打材,晚上灯下纺线织布,娘俩相依为命。
英姑都十八了,还没找上婆家。
不是英姑心高,一来老娘年纪大了,又两眼双瞎,得人照顾;二来英姑早就相中了一个人,这就是住在山上的憨夫。
憨夫也是一个身强力壮、心地善良的小伙子。
每天早晨,一个上山挖莱打柴,一个下山帮耕犁田。
一来二去,两人情投意合,就定下了终身。
瞎眼的娘也很乐意,就准备在这年“七夕”给他俩成亲。
天有不测风云。
一天,英姑正在溪边洗衣服,可巧被来此游山玩水的县官撞见了。
这位“父母官”已五十多岁了,家里现有两妻三妾,但他仍在外面寻花问柳,是有名的恶棍、色鬼,这回见英姑年轻貌美,就要抢娶英姑,英姑宁死不从,县官又恼又羞,就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派人抢走了英姑,又杀死了老嬷嬷。
英姑那个哭呀、那个闹呀,死也不屈从。
她心里想着他的憨夫,哭着她的老娘,光想找机会逃出这虎口。
后来,在打更老人的帮助下,逃出了衙门。
县官可气极了,带人追到姑山。
英姑看看就要被追上,就纵身跳下山涧。
憨夫得了信,来到英姑跳崖的地方,哭了一天一夜,上了两边的山头,也从山顶跳下了悬崖。
英姑和憨夫死了,山脚下的乡亲们心里都很难过,就在这两山的中间为他俩修了一座庙。
从那就把英姑逃崖的山叫“姑山”,憨夫跳崖的山叫“夫山”。
简短民间故事2很早以前,龙山脚下住着十几户人家。
中国民间故事简短缩写10篇

中国民间故事简短缩写10篇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一,也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组成的一部分。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民间故事简短缩写10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民间故事1天女散花盘古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他开天辟地以后,叫他的大儿子管天上事,人称玉帝;叫他的二儿子管地上事,人称黄帝;叫他的女儿管百花,人称花神。
盘古开天辟地用力过猛,伤了五脏六腑,他快死时,把女儿叫到跟前,拿出一包百花种子说:“这是一包百花种子,交给你了。
你要往西走二万二千二百二十二里,那里有净土山一座,你可取净土一担,摊在天石上,把这百花种子种在净土里。
你再往东走四万四千四百四十四里,日头洗澡的地方,那里有一潭真水,不蒸不发,你可取真水一担,灌浇百花种子,百花种子就会生芽出土。
你再往南走六万六千六百六十六里,那里有善水一潭。
你可取善水一担,对花苗喷洒,花苗结出骨朵。
然后,你再往北走八万八千八百八十八里,那里有美水一潭,你可取美水一担,用美水滋润花骨朵,会开出百样的花朵。
你用这些花给你大哥点缀天庭,给你二哥江山增色。
”盘古说完,两眼一闭就死了,尸体即化做一座盘古山。
花神按父亲的嘱托往西走了二万二千二百二十二里取了净土一担,摊在天石上,播上了百花种子。
向东向南向北取来真善美三潭里的水,精心育花。
果然,这天百花怒放,好看极了。
她喜气洋洋地报给玉帝。
玉帝便随着妹妹来看花,大喜,说道:“妹妹不辞劳苦,在天上育出百花,用百花美化天庭,天庭不就成我的御花园了吗?”花神说:“当初父王开天辟地,让你管九霄,让我二哥管九州,让我育出百花给你点缀天庭,给二哥江山添秀。
如今,我已把百花育出,哥哥可助我一臂之力,把这些百花撒向人间。
”玉帝答应,立即送出一百名仙女,说:“我封你们为百花仙子,受花神管。
你们可随意采花,采牡丹的是牡丹仙子。
采荷花的是荷花仙子。
把你们采来的花洒向人间。
”百花仙子听罢,手托花篮,在御花园中穿梭往来,采各自喜爱的鲜花,片刻工夫,花篮就取满了,然后一手托花篮,一手抓花,飘飘撒向人间。
简短古代民间故事

简短古代民间故事中国民间故事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学问、深厚的民族情感,作为中华文化不行或缺的一局部,它有着永恒的艺术魅力,也包含了丰富的想象力,下面为大家细心整理了一些关于简短古代民间故事,盼望对你有所协助,欢送查阅。
简短古代民间故事1很久很久以前,铁棺峡出口宽谷地带,土地肥袄,有几十户乡民在这勤劳耕种,过着不愁吃喝的安定生活。
峡谷东岸的山洞中,盘踞着一条黄龙,它历经了三百多年的修炼,和旁边乡民相处和蔼,见难相助,有救必应,当地黎民对他非常敬爱。
每逢天旱,人们便成群结队的来到洞前求雨。
黄龙为了满意乡民须要,便从洞中吐出一股股紫雾,紫雾冉冉上升到天空,很快凝成一一团一一团一乌云。
倾刻,雷声隆隆,大雨倾盆,使峡谷庄稼五谷丰收。
乡民为了感谢黄龙神恩,便在黄龙洞前,立庙祭祀。
不知又过了多少年,西岸山洞中,住进了一条乌龙。
它经过百余年修炼,起先有了一些道法,见黄龙洞前香火很旺,祭品繁多,不禁眼馋起来。
心里暗想:哼!黄龙有多大的本领,你们那么敬重它,不把我看在眼里,好嘛,让我施展法术给你们看看,那时你们就会来求我了。
于是,乌龙起先作威起来。
这时,刚巧遇上天旱,它就乘机火上加油、口吐火焰,使田干地裂,庄稼枯黄,人畜因热而生病的不少。
黄龙得知此事,忙布雨解危,使乌龙的一陰一谋未能得逞。
就这样反复几次比赛,都是黄龙化险为夷。
乌龙见黄龙到处与它作对,非常气恼。
一天,乌龙来到黄龙洞外威逼黄龙说:“你快把洞府让出,不然叫你葬身洞窟,懊悔莫及!”面对乌龙的无理威逼,黄龙以好言相助:‘修炼便民’是我们的正本,你这样作恶害人是不对的。
骄横无理的乌龙大吼:“少说废话,今日让你看看我的厉害!”话刚落音,乌龙就口喷一一团一红光,随着一声巨响,忽然庙宇倒塌,连整个洞府也晃动起来。
黄龙被激怒了,从洞中冲出,与乌龙厮杀起来。
两龙腾空,相互伸长龙爪,你抓我咬,各自施展绝技。
好一场恶斗,只杀得天昏地暗,经过九九八十一个回合,乌龙由于修练功夫不如黄龙,慢慢不支,且战且退,鳞甲被打落得满峡谷都是。
古代民间小故事简短【5篇】

古代民间小故事简短【5篇】【篇一】古代民间小故事简短宋徽宗(公元1101—1126年在位)平日酷好工艺器皿。
一次,他得到十只玲珑剔透的胆形玻璃瓶,觉得不算精致,为了增加其观赏价值,便将它们交付一个太监,要他督促工匠把瓶子里面镀上金粉。
工匠们见了,都束手无策,对太监说:“要想在瓶里镀上金,必须用烧红的铁篦熨烙,才能妥贴。
不过瓶子口小腹大,铁篦难以进入,而且这种玻璃瓶又薄又脆,即使铁篦能伸进也难以作业,硬要敲击,瓶儿必破无疑。
”太监只好把十只瓶子暂时放在箱子里。
过了几天,他到街市的店铺溜达,忽然看见一位锡工在店里扣陶器,那手艺十分精巧,太监想:“何不拿一只瓶子让他试试?”一会儿,太监回宫拿了瓶子给锡工道:“请用金子把这瓶里镀贴好。
”锡工看也不看,让他明天来取。
第二天,太监去取货,那只瓶子果然成了金光闪闪的了。
太监大喜过望,说:“看来,你的手艺可称一绝,水平远远超过宫里的工匠。
”太监高高兴兴地带着锡工进宫,并将此事奏明宋徽宗。
徽宗见一只胆形瓶已按要求镀了金,正赞不绝口地玩赏着哩,听说是宫外一个高明的锡匠干的活,便亲自来到后苑,还传令宫内所有工匠都到庭列队观摩。
那个锡工见皇帝亲临观赏,不敢马虎,独自用特别榔头敲击小金块,直至锻成像纸那样又薄又匀的金纸,把它紧紧地裹包在瓶外。
那些内心不服的宫内工匠,顿时哄笑道:“像这样的敲击,锻制金纸,谁人不会啊?”那个锡工也不答话,将裹在瓶上的金纸轻轻地剥下,小心地夹在银筷上,再将它插入瓶中,又适当放进一些水银,把瓶口盖住,持着瓶儿上下左右晃动。
过了半个时辰,锡工将瓶儿传示给众人,嘿,那金纸竟妥妥贴贴地附粘于瓶里内壁,完全没有什么缝隙。
他用小指甲把瓶颈内壁的金纸捺压匀称平伏,这样就大功告成了。
这时候,工匠们才惊愕地睁大了眼睛,看呆了。
徽宗惊奇地问道:“你怎么晓得用这种办法镀金啊?”锡工恭恭敬敬地回答道:“玻璃器皿都是十分娇脆易碎的,怎能让坚硬的东西在它上面锤击作业呢?唯独水银性子柔和可又沉重,进入瓶内晃动不会损伤玻璃,虽然它会稍稍销蚀金纸的表面,但这种损伤肉眼是绝对看不出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短有趣的古代民间故事
公元762年,年过花甲的李白已百病缠身,他已忘记了人世的
悲欢,只图一醉方休。
他一生醉过太多次,但这是ZUI后一次了。
他
恍恍惚惚去邀水中之月,不幸溺水,抱月长眠。
李白一生豪放浪漫,连死都如同一首诗。
可谁又知道这光鲜的外
表下,淤积了多少难以言状的愤懑和悲伤?
李白自少年时代就喜好游侠,写下很多游侠诗,并且胸中也怀有
远大的抱负,曾自称“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他25岁便辞亲远游,“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
蒿人”,游历名山无数,纵情山水之间,提笔写下无数好诗,春风得意,名噪一时,但他志向却不在此。
他秉承儒家教诲,是个积极的入
世者,立志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
他一直在等,等长安天子的召唤。
他终究是等到了,42岁那年,由一个道士引荐,他应召入京。
那时,他感觉自己化为一个任情恣意的诗仙,“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这就是他那
时的写照。
他作文曾让杨贵妃捧砚,高力士脱靴。
但好景不长,在长
安的第三年,他因为不能放弃自己的个性,受权贵排挤,被流放出京。
亲眼见到了封建官场的黑暗和宫廷生活的糜烂,李白对政治理
想的追求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全化为泡影,“济苍生,安黎民”的远
大抱负总是受挫,在幻想的美好和现实的残酷中,他也只能承受这巨
大的落差了。
这个次,李白是真的悲伤了。
悲伤的李白也只能“举杯消愁”,却得到了“愁更愁”的结果。
他终日与酒为伴,尽情释放内心的悲伤。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
醉不愿醒。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高歌取醉欲自慰,
起舞落日争光辉。
”……
他终究是不能放下心中的理想,不过朝廷耽于声色犬马,奸相李
林甫、杨国忠当道,官场一片黑暗,他永远也回不去了。
时光飞逝,
自己却功业无成,他,也只能写下“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等悲愤填
膺的诗句了。
李白幸运,生于盛唐;李白不幸,空有抱负却无处施展。
历史的
不可测之处也就在于,他们造就了李白的悲伤,却也让一个不老的诗仙——悲伤的李白成就了一段浪漫的传奇。
【李白其实没酒量】
通常的印象,仿佛古代的诗人都挺能喝酒,特别是李白,他的
《将进酒》中说“将进酒,杯莫停”,杜甫也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
可见李白是很爱喝酒的,但是他是不是真的能
够喝很多酒,是不是一喝就是“一斗”呢?
这得先从“斗”说起。
现在已经没人用斗了,我们以前见过的斗,一般是称量粮食的工具。
一斗大约是50斤粮食。
谁要是喝一斗酒,酒
量自然是大得惊人。
古时候量酒用的也是斗,但是跟现代称粮食的斗
并不是一回事。
《公羊传》:“熊蹯不熟,公怒,以斗击而杀之。
”这斗就是喝
酒的杯子,能够顺手拿起来投人,体积一定是有限的。
《史记项羽本纪》中,刘邦从鸿门宴上逃走时,让张良送给项羽白璧一双,送给范
增玉斗一双,这玉斗也是酒器,张良能够随身带着,体积也不是很大。
还有另一种称为斗的酒器,北斗七星,排列出来的形状就是这种
斗的样子,这种斗有长长的柄,实际是盛酒的勺子。
《诗经大雅行苇》有“酌以大斗,以祈黄考”。
朱熹注:“大斗,柄长三尺。
”古代的三尺,也就是现在的二尺多一些。
大斗如此,小
斗一定还要小。
从出土的青铜斗看,也就是现在家里饭勺大小,一斗
的容量也就是现在常用的一个玻璃杯。
《史记滑稽列传》齐威王问淳
于髡能喝多少酒,淳于髡答:“臣一斗亦醉,一石亦醉。
”“一斗亦醉”,这是说喝得很少,不算什么;“一石亦醉”,这是说喝得很多。
古代酒的度数很低,喝上一斗酒是很容易的事,也就跟现在的一杯啤酒差不多。
《水浒传》中的武松,在景阳冈上喝了十八碗,是悬了点,但这是“燕山雪花大如席”式的夸张,并不为过。
如果换成现在的白酒,那可就悬了,没有可信性了,成了“广州雪花大如席”式的夸张,成了败笔。
只有李白喝酒的记录,没有发现李白连气喝上几斗酒的记录,估计李白的酒量是不大的。
杜甫《饮中八仙歌》说:“汝阳三斗始朝天”,“张旭三杯草圣传”,“焦遂五斗方卓然”,只有“李白一斗诗百篇”。
比较起来,人家是三斗始迷糊,五斗“方卓然”,可老李只一斗就“长安市上酒家眠”了。
论酒量,李白显然不如那几位。
杜甫说他“一斗诗百篇”,实际意思是,李白只要喝上一斗酒,就能够写出很多诗来。
只喝那么一杯啤酒,就上了诗情,显然是酒精起了作用,这正说明了他酒量并不大。
从李白的诗作来看,他喝酒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求醉,更不追求喝进肚里多少,而是借酒抒情,借酒发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