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篇个人读后感范文

合集下载

八佾读后感500字

八佾读后感500字

八佾读后感500字《八佾》主要说的是“礼”。

中国人总是自称为“礼仪之邦”,这个“礼”就是中国文化里最重要的一部分,经过几千年的熏陶,已经深入骨髓了。

哪怕是如今这个时代,大部分人还是自然而然的地守着“礼”。

就我自己粗浅的理解,“礼”就是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与其他人产生交集的时候,大家都遵守的一种规范。

“礼”的存在,会减少很多矛盾和误解,会让人生活得更舒服,有效地保持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距离,维系着社会的结构。

你看“八佾”的开篇,季氏只是在家里看了一场八佾之舞,用了天子的音乐,这在现代人看来没有什么问题的事情,为什么会让孔子怒不可遏?就是因为这件事破坏了“礼”的根基。

偏偏孔子对这件事没有办法,可见有权有势的人可以随意破坏规则,这是自古有之的。

所以孔子只能悲伤的感叹:“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所以“礼”这个规范,对不同的阶级圈子有不同的要求。

而且为了避免矛盾,把每个圈子都尽可能地分隔开来。

你像季氏这种做法,破坏了权贵阶层的规范,能制裁他的只有同样权贵圈子里的人,孔子是无能为力的。

这个就不展开说了。

那么我们普通人还要不要守“礼”呢?还是需要的。

古代时候,礼治大于法治,不守“礼”,不用官府出面,老村长就教你做人了。

即使是法治社会,守“礼”的人,也很少违法,还是有利于安定团结的。

经常有人提出个问题:现在坏人当道,好人最吃亏,所以不要做好人了,要学着做一个坏人。

其实不是现在啊,每个时代都是这样的,总是好人吃亏。

那么为什么我还是建议大家要做好人呢?因为“坏”是没有下限的。

你坏,总会有人比你更坏。

而“坏”,通常意味着伤害和损失,或者是经济上的,或者是生理上的,或者是心理上的。

一旦大家开始比着坏,只能越损失越大,早晚全死光。

而“好”是没有上限的。

孔子的标准好不好?至善,他自己都做不到啊,只能鼓励大家尽力去做。

所以每个时代每个政府,都是大力提倡“礼”的,外国也是这样,有自己的一套。

正所谓:学好不容易,学坏一出溜。

论语八佾第三的心得体会

论语八佾第三的心得体会

论语八佾第三的心得体会《论语》八佾第三是一篇非常重要的经典文章。

文章中孔子讨论了不同的主题,包括礼仪、道德、君子等等。

通过阅读和思考这篇文章,我得到了一些重要的体会和启示。

首先,我认为《论语》八佾第三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

孔子在文章中提到“礼则尡。

”这是在告诉我们,礼仪是人类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化的行为,更是人们之间相互尊重和关心的一种表达。

通过遵循适当的礼仪,人们能够建立互相信任和合作的关系。

这让我意识到,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我们都应该注重礼仪,并且要善于运用礼仪来处理人际关系。

其次,我认为《论语》八佾第三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

孔子在文章中提到“道则行。

”这是在告诉我们,道德是人们应该追求和遵循的准则。

一个人只有在道德上做到了正直和善良,才能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君子。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开始反思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

我认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和改进的空间。

因此,我决定要更加注重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方式。

此外,我认为《论语》八佾第三强调了君子的品质。

孔子在文章中提到“君子质而已矣。

”这是在告诉我们,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质和高度的道德水平。

君子要具备宽容、谦虚、诚信等优秀的品质。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开始思考我自己是否具备君子的品质。

我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还有待提高,例如容忍度和谦虚心态。

因此,我决定要更加努力地培养这些品质,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此外,在《论语》八佾第三中我也发现了一些深层次的含义。

孔子所强调的礼仪、道德和君子,并不仅仅局限于个人行为上,更是对整个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要求。

通过遵循适当的礼仪和道德准则,整个社会能够建立起秩序和公正。

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这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去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不仅仅是追求个人的利益。

总结起来,通过阅读《论语》八佾第三,我对礼仪、道德和君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认识到,礼仪和道德是人类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时刻注重并遵循它们。

论语八佾读后感

论语八佾读后感

论语八佾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的八佾是其中的一篇,它是孔子的弟子子路问孔子如何做人,如何处世的对话记录。

这篇对话内容丰富,言简意赅,给人以深刻启示。

读完《论语八佾》,我深受启发,感悟颇多。

首先,我被孔子的言行所感动。

在《论语八佾》中,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这句话表明了一个君子的风范,不贪图安逸,不追求物质享受,做事勤勉,言行谨慎,追求道德修养。

这种高尚的品质让我深感敬佩,也让我意识到做人处世的真谛在于修身养性,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其次,我被子路的提问所启发。

子路问孔子,“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孔子回答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这段对话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要成为士人,首先要有耻辱之心,要有自尊自爱的品质,要做到不负君命,不负社会的期望。

这种高尚的品质是成为士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做人处世的根本准则。

最后,我被孔子的教育理念所感染。

孔子说,“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教育的理念,教育应该是淡泊而不浮躁,简单而不简陋,温和而不苛刻。

这种教育理念让我深感启迪,也让我认识到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智慧,而不是追求功利和虚荣。

通过阅读《论语八佾》,我深刻地认识到做人处世的道理,也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将努力修身养性,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我将努力培养自己的耻辱之心,做一个有自尊自爱的人;我将努力践行孔子的教育理念,做一个温和而不苛刻的教育者。

愿我们都能在《论语八佾》的启迪下,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情怀的人。

论语八佾篇读后感

论语八佾篇读后感

论语八佾篇读后感《论语·八佾篇》围绕着修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其中,孔子对待修德的重视程度尤为突出。

他认为修德是一个人最为重要的任务,只有通过修德,才能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品质和道德的人。

他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人的品德是最根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

孔子还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观点,这一观点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融会贯通,才能发展出独到的见解和智慧。

我深深被孔子对于德行修养的推崇所感动,也从中受到了启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品质和道德,做一个有思想、有修养的人。

除了对于德行的强调,孔子对于政治的论述也非常有启发性。

他提出了仁政的理念,认为一个国家的政府应该依据仁义来治理国家,关心百姓的生活安宁,推行合理的政策和制度。

他强调了政府的高尚道德和责任感,以及政府与人民之间互动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在当代社会,政治的正义和人民的福祉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应该关心人民的生活,推行有利于人民的政策,并且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感。

而我们作为普通的公民,也应该积极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去,关心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的福祉。

《论语·八佾篇》中还有一些关于家庭、友谊等方面的论述,这些论述对于我来说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孔子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一个人修养的基础,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长久的伴侣和支持。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

这句话中,孔子强调了家庭中弟子的孝行和悌心,这是一个家庭内最基本的关系和亲情。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家庭关系紧张,亲情的淡薄也成为了现象。

读完这段文字,我想起了自己的家庭,我想告诉自己要更加重视和家人的相处,关心家人的需求与快乐。

同时,孔子还谈到了友谊的重要性,他认为真正的友谊应该是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不是仅仅因为利益或习惯而维持的关系。

这也是我对待友谊的一种启示,友谊应该是真诚且有意义的,而不仅仅是空洞的交往。

论语八佾篇心得1500字(8篇)

论语八佾篇心得1500字(8篇)

论语八佾篇心得1500字(8篇)关于论语八佾篇心得,精选6篇范文,字数为1500字。

在我国汉语言的语中,我们不应该把“天地之道,莫先乎己”作为自己的一生奋斗的目标,而应该把“天地之道”作为“天下大事,必固其志,事无具则。

”。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人在不断地为这个目标而努力,但不能把这个目标变成一种负担,要在自己的工作中努力实现它,才可能是“天下大事,必固其志”。

论语八佾篇心得(范文):1篇1在我国汉语言的语中,我们不应该把“天地之道,莫先乎己”作为自己的一生奋斗的目标,而应该把“天地之道”作为“天下大事,必固其志,事无具则。

”。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人在不断地为这个目标而努力,但不能把这个目标变成一种负担,要在自己的工作中努力实现它,才可能是“天下大事,必固其志”。

首先,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有坚定的主义信念。

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都是我们在不断的工作和生活的实践中形成。

但是,如果我们总是抱怨自己的理想不成熟,也会对自己失去信心,甚至失去一些人生的方向,最终导致自己的错误。

其次,我们应该有正确的人生观,人们常说“一切皆有可能”,这是对我们的启发,但是有些人却不知道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何处。

第三,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对自己的行为、思想、态度等都有正确的引导,并能够正确对待自己所面对的各种挫折,这样才可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第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在生活中总是存在这种不正确的思想,在生活中也不知道怎么对待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我们缺少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第五,我们应当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且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荣誉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对于日子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论语八佾篇心得(范文):2论语是一种文化,对社会文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可以使人类的生活得到改善。

这句话说明了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是什么,我想这也许是每个人一生都需要的,而且是最难以忘怀的一部分!所以说,人的一生不过是在学习和工作中度过的,在其位谋其政,那么,我想,每一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这段人生而感到快乐和珍惜吧!论语读书心得篇2《论语》是中国古典名著《圣贤书》和《论语》的精华部分,是我们中国古典名著阅读的精髓,是人生的根基。

论语八佾读后感一百字(精选5篇)

论语八佾读后感一百字(精选5篇)

论语八佾读后感一百字(精选5篇)论语八佾读后感一百字(精选5篇)你认为一篇论语读后感怎么写才优秀呢?《论语》还十分不容易令人真正领略其中深刻的意义,而且其中的诗句又是非常的多。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论语八佾读后感一百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论语八佾读后感一百字篇1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之中,任凭他在岁月的风箱里被剥落的斑驳朱漆,任凭他在时间的长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这其中的灵魂所包含的所有美丽文化都以他安详的姿态静静的躺在那泛黄的纸张上。

像阳光,播撒我心中知识的种子;像雨露,滋润我向善的灵魂。

读《论语》,本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看好书,写读后感的任务,可看着看着竟在书中发现了一个个灵魂,一个个穿梭于“仁”、“学”、“君子”与“小人”之间的灵魂。

我还看见了一个“君子坦荡荡”的孔子,一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孔子,一个“刚、毅、木、讷”的孔子,一个“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孔子,一个“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个……孔子是很讲究学的,在他的《论语》中就有学而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与“思”之间的相辅相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学习态度才会进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其实学习也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地治学:“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学了就要重新再复习一遍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同样的,孔子也是个孝子,大爱存在他的心中,不只是对人民的博爱,还有对长辈们的孝爱。

可是如今的人们渐渐地对孝这个字的认识越来越淡薄,原本闪光的字眼逐渐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彩,而人也就因此这样坠入了一个他们自认为的美丽却又失重的世界。

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八佾第三读后感

八佾第三读后感

八佾第三读后感
这一篇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孔子对于“礼”的执着。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哇塞,在庭院里表演只有天子才能享用的八佾舞,这在孔子眼里就像是有人在超级严肃的游戏里公然破坏规则,而且是最最基础的大规则。

这让我感觉孔子像是一个特别较真的裁判,眼睛里容不得一点儿沙子。

不过这也能看出来,“礼”在那个时候的重要性,那可不只是简单的舞蹈规模大小的事儿,而是涉及到整个社会的等级秩序,就像现在交通规则里的红灯停绿灯行一样,要是乱了,那整个社会就可能像堵车一样乱成一团糟。

还有关于祭祀的那些事儿。

孔子对待祭祀那是相当的虔诚,他觉得祭祀就得按照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办,要诚心诚意。

这就好比我们现在过年,有些传统的家庭会严格按照习俗准备各种东西,从打扫屋子到贴春联,一个环节都不能少,那是对传统和祖先的敬重。

从这里能感觉到,孔子觉得祭祀不只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人们表达对天地、对祖先感恩和敬畏的方式。

要是随随便便对待祭祀,就好像是对自己的根源都不尊重,那这个人在道德上就好像缺了一块重要的拼图。

但是呢,读着读着我也有自己的小想法。

孔子那时候的“礼”虽然非常的完备和严格,可感觉有点像给人穿上了一套特别紧身的衣服,有时候可能会束缚住人的一些自然的想法和行为。

比如说,在现代社会,大家都强调平等自由,要是还完全按照古代那种等级分明的“礼”,可能就不太合适了。

不过呢,这并不代表“礼”就完全没用了,其实我们现在的文明礼仪、社交礼仪也是从古代的“礼”演变过来的。

我们把那些等级森严的部分去掉,留下那些尊重他人、尊重传统、注重和谐的精华部分,就像从一个大宝藏里挑出最闪亮的宝石一样。

论语八佾篇读后感

论语八佾篇读后感

论语八佾篇读后感《论语·八佾篇》是《论语》中的重要篇章,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礼乐制度的看法和对于当时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批评。

在阅读这篇文章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对于社会道德和人性的深刻洞察,也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首先,我对于孔子对于礼乐制度的看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古代中国,礼乐制度是社会秩序的基础,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很多人对于这些规矩越来越忽视。

孔子在《八佾篇》中强调了礼乐制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遵循这些规矩,才能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他的这一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应忘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其次,我被孔子对于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批评所触动。

在《八佾篇》中,孔子批评了一些人对于礼乐制度的无知和轻视,认为这些人缺乏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于社会道德的责任感。

他的这些言论让我深刻反思了现代社会中一些人的行为,比如对于传统文化的不了解、对于社会公德的缺乏等。

我认为,现代社会应该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从而形成更加和谐、有序的社会。

在阅读《论语·八佾篇》的过程中,我也有一些感悟和思考。

首先,我认为孔子的思想并不是过时的,而是具有永恒的价值。

虽然时代在变迁,但是人性是永恒的,人类对于道德、伦理、社会秩序的追求也是永恒的。

因此,孔子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然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

其次,我认为孔子的思想并不是简单的模仿和因袭,而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领悟。

只有将孔子的思想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领悟到其中的精髓。

在总结我的读后感时,我认为《论语·八佾篇》是一篇非常有价值的文章。

它不仅讲述了孔子对于礼乐制度的看法和对于当时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批评,而且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孔子的思想精髓,也更加明白了作为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八佾篇个人读后感范文
《论语》是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八佾》是儒家典籍《论语》的第三篇,每个人阅读论语八佾篇都会有不同的心得体会。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论语八佾篇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

《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

《论语》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最后的编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汉代以后,被奉为儒家经典,后来成为历代文人必读的教科书。

全书大体是孔子弟子及其后人所记,是研究孔子的基本资料。

历代研究《论语》的书籍很多,现存的主要有三国何晏的《论语集解》,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是儒家学派对《论语》的代表作。

《论语》在西汉时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即《鲁论语》、《齐论语》和《古论语》。

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

全书记录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多方面表现了孔子的思想和学说,故《论语》成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他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中国最古的散文小品,应可远溯自《论语》。

普通把《论语》作经书看,认为是圣人之言,不以文学论。

但以文学眼光看来,《论语》一书的文学价值很高。

论语八佾篇读后感篇2孔子主张“因材施教”。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如果我有一个好主意,该不该马上实行呢?(闻斯行诸)”孔子说:“有父母兄长在世,应该先问问他们。

”冉有也问道:“闻斯行诸?”孔子却给他肯定的回答:“闻斯行之!”公西华好奇,问孔子为什么给了他俩不一样的答案,孔子说:“冉有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给他打气。

子路好胜,我要给他泼点冷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八佾篇读后感篇3《论语》是我国经典读物,涵蕴了我国的文化经典。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和朋友交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解决事情、怎样……。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在说:“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这就是“仁”的根本。

“义”是在仁的基础上理解的,即: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做到为人所想,去帮助别人“礼”让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复礼”!大家要是都谦让一点,不就好了吗?“智”我觉得就是知人之言为智!也就是明白别人的道理,使自
己更好的向前发展!其实,我们现在都是在学习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我们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会明白自己在社会上的意义!当然对身边人的意见应该是选择好的,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接受!“信”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诚信。

从我们的先祖开始就提倡“信”,而当今社会有时却缺失了传统文化的美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发扬《论语》中的道理。

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少年君子”
我们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谐的社会,没有仁义礼智信不行的!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美好,社会越来越和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