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常见恶性肿瘤诊断与治疗规范——子宫内膜癌

合集下载

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从妇科恶性肿瘤的基本概念入手,介绍妇科恶性肿瘤的常见类型、诊断方法以及治疗进展。

一、妇科恶性肿瘤的基本概念妇科恶性肿瘤是指发生在女性生殖器官内的恶性肿瘤,包括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

这些恶性肿瘤的发生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相关。

二、妇科恶性肿瘤的常见类型1. 宫颈癌宫颈癌是妇科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发生在宫颈的上皮细胞。

早期宫颈癌的症状较为隐匿,常常被忽视。

因此,常规的筛查方法如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测和人乳头瘤病毒(HPV)DNA检测对于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2. 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癌是妇科恶性肿瘤中第二常见的一种,多发生在更年期后的女性。

子宫内膜癌的早期症状包括异常子宫出血和不规则阴道流血。

目前,子宫内膜活检和刮片细胞学检查是确诊子宫内膜癌的主要方法。

3. 卵巢癌卵巢癌是妇科恶性肿瘤中最具侵袭性的一种,常常在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导致很多患者在晚期才被发现。

早期的卵巢癌常通过超声波检查和CA-125血液检测进行筛查,但这些方法并不十分准确。

目前,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为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了新的手段。

三、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断方法1. 影像学检查核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超声波检查是常用的妇科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手段。

这些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和侵袭程度,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2. 组织学检查组织学检查是确诊妇科恶性肿瘤的金标准。

通过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肿瘤的类型、分级和分期,并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

3. 基因检测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基因在妇科恶性肿瘤中被发现与预后评估相关。

通过对肿瘤组织或血液中的基因进行检测,可以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指导,提高治疗效果。

四、妇科恶性肿瘤的治疗进展1. 手术治疗对于早期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
及绝经后妇女更应慎用。对有子宫的妇女,在应 用雌激素的同时宜适当应用孕激素保护子宫内膜,并严密监测。
3.改变生活习惯,节制饮食,加强锻炼,通过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富贵病”的发生减少子宫内膜 癌的发病率。
风险
澳大利亚科研人员的一项新研究发现,怀孕有助于降低女性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怀孕次数越多,患这种癌 的风险越小。
2.相关检查
结合B超、宫腔镜检查、细胞学检查及MRI等辅助检查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
子宫内膜癌最常见的症状是绝经后出血或围绝经期出血,因此需与其他引起阴道出血的疾病相鉴别:
1.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围绝经期功血以经期延长、经量增多或阴道不规则出血为特点,与子宫内膜癌症状相同,因此对于此类患者, 即使妇科检查无阳性发现,亦应行分段诊刮病理学检查排除内膜癌变方可对症治疗。对于存在阴道不规则出血的 年轻女性,特别是合并不孕、月经稀发或多囊卵巢综合症的患者亦应谨慎,如B超子宫内膜增厚或回声不均,亦应 行分段诊刮排除子宫内膜癌或癌前病变。
研究人员认为,这一研究意味着怀孕后期较高的孕酮水平,以及未足月怀孕女性在怀孕初期的某些生理变化, 都可能有助降低她们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
韦布表示,有必要对这项研究反映出的保护效应做进一步探究,从中甄别出降低子宫内膜癌风险的关键因素, 助力攻克这一癌症。
谢谢观看
1.手术
手术是子宫内膜癌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对于早期患者,手术目的为手术-病理分期,准确判断病变范围及预后 相关,切除病变的子宫和可能存在的转移病灶,决定术后辅助治疗的选择。手术步骤一般包括腹腔冲洗液检查、 筋膜外全子宫切除、双侧卵巢和输卵管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对于低危组(Ia期, G1-2)的患者是否需行淋巴结清扫术尚有争议,支持者认为术前、术后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可能不一致,且术中 冰冻对肌层浸润判断也可能有误差;反对者认为早期癌淋巴结转移率低,不行淋巴结清扫可以避免更多手术并发 症。手术可采用开腹或腹腔镜来完成。对II期患者,术式应为改良子宫广泛切除(子宫颈癌子宫切除术II类术 式),应行盆腔淋巴结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根据复发因素再选择放疗。III期或IV期亦应尽量缩瘤, 为术后放化疗创造条件。相当一部分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可仅通过规范的手术即得以治愈,但对经手术-病理分期 具有复发高危因素的或者晚期患者,术后需要给予一定的辅助治疗。由于子宫内膜癌患者常年纪较大,且有较多 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以及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等,因此对于具体患者需要详细评估其身体耐受情况, 给予个体化治疗。

子宫内膜癌诊疗规范

子宫内膜癌诊疗规范

子宫内膜癌诊疗规范一、概述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子宫内膜癌好发于老年女性,主要是绝经后妇女或围绝经期妇女,约占全部子宫内膜癌病例的75%以上。

子宫内膜癌中位发病年龄为60~65岁,绝经前妇女患子宫内膜癌的比例<25%,而年龄<40岁的患者则更少。

但是近年来,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呈现年轻化的趋势,绝经前的女性发病率逐渐增加。

二、诊断1.症状和体征子宫内膜癌最常见症状是异常子宫出血,少数患者以阴道排液为首发症状。

盆腔检查发现早期子宫内膜癌常无明显异常,约占40%的患者子宫体大小和性状往往正常,而子宫体增大与肿瘤扩散和伴有肌瘤或宫腔积脓有关。

2.辅助检查子宫内膜癌的辅助诊断技术包括经腹或经阴道超声、CT、MRI 及PET/CT检查等。

血清肿瘤标记物检查也有助于鉴别良恶性病变。

但最终确诊需要依赖病理学检查。

(1)超声检查目前比较强调绝经后出血患者进行超声检查作为初步检查,已有许多超声研究显示子宫内膜厚度<5mm者,患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1%。

可作为常规检查方法。

(2)核磁共振成像(MRI)M R I 对软组织分辨率高是其最大的优点,对分期的准确性可达83~92%。

正确率优于B超检查,也可作为常规检查方法之一。

(3)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CA199等血清肿瘤标志物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诊断价值较卵巢癌低,但可有助于预示子宫外转移,并有助于判断分期、提示预后和监测复发。

三、分期表1: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分期(FIGO,1970年修订)表2: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FIGO,2009年修订)注:腹腔冲洗液需单独报告。

四、子宫内膜癌的播散与转移子宫内膜癌发展缓慢,扩散和转移较晚,但这主要指的是Ⅰ型子宫内膜癌(也即占绝大部分的子宫内膜样腺癌);对Ⅱ型子宫内膜癌而言,扩散和转移几率较高,尤其是浆液性乳头状癌(UPSC)、高级别内膜癌和癌肉瘤,临床早期即可出现子宫外播散和淋巴结转移。

其转移途径主要有直接蔓延扩散、淋巴转移和血路播散。

子宫内膜癌浸润深度判断标准

子宫内膜癌浸润深度判断标准

子宫内膜癌浸润深度判断标准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

浸润深度是判断子宫内膜癌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决定了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患者的生存率。

因此,正确评估子宫内膜癌的浸润深度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国际妇产科学会(FIGO)提出的子宫内膜癌浸润深度判断标准。

FIGO将子宫内膜癌的浸润深度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 1mm以下(包括1mm)浸润深度小于等于1mm,称为浅浸润。

该阶段的子宫内膜癌多数为早期病变,预后良好。

根据研究,约75-90%的患者存活5年以上。

对于此阶段的患者,常规切除子宫和双附件即可,无需进一步辅助治疗。

2. 1-50mm浸润深度在1-50mm之间,属于中等浸润。

此阶段的子宫内膜癌较前期浸润深度大,预后相对较差。

但通过早期发现和综合治疗,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然较高,通常在70-80%左右。

对于属于此阶段的患者,切除子宫和附属器官是主要的治疗手段,通常还会进行放疗或化疗的辅助治疗。

3. >50mm浸润深度超过50mm,属于深浸润或广泛浸润。

此阶段的子宫内膜癌透过子宫壁侵犯到阴道,预后较差。

研究表明,此阶段的患者5年生存率约为40-60%。

对于此阶段的患者,常规手术切除仍然是主要的治疗方式,但术后通常需要进行放疗或化疗。

4. 脏器间转移子宫内膜癌转移到其他脏器,如子宫颈、输卵管、卵巢、腹膜等,属于临床期子宫内膜癌。

此阶段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最差,5年生存率只有20-30%左右。

对于脏器间转移的患者,强调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切除和放疗或化疗的联合应用。

总之,子宫内膜癌的浸润深度判断标准主要依据FIGO的分类,根据浸润深度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早期发现和诊断对于提高子宫内膜癌预后至关重要,因此,妇科定期检查和细胞学检查对于女性的健康至关重要。

妇产科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诊断与护理PPT课件

妇产科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诊断与护理PPT课件

03
鉴别诊断
诊断
临床表现
01
子宫出血。绝经期前后的不规 则阴道出血是子宫内膜癌的主 要症状,常为少量至中等量出 血,很少为大量出血。不仅较 年轻或近绝经期患者易误认为 月经不调,不及时就诊,即使 医生亦往往疏忽。个别也有月 经周期延迟者,但表现不规律。 在绝经后患者多表现为持续或 间断性阴道出血。子宫内膜癌 患者一般无接触性出血。晚期 出血中可杂有烂肉样组织。
02 宫颈。子宫肉瘤一般多在宫腔内以致子宫增大,分段刮宫及
宫颈活检即能鉴别。
03
治疗
治疗
子宫内膜癌以手术治疗为主。还可配合放疗、化疗及激素治疗。 手术治疗。0期癌宜行全子宫切除术:I期癌应行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并切除阴道黏膜1~2cm;Ⅱ期癌 应行广泛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除术。 放射治疗。适用于有手术禁忌证或病情已不适宜手术者,或作为术前、术后的辅助治疗手段。 化疗。晚期不能手术或治疗后复发者可应用化疗,常用的药有氟尿嘧啶(5-Fu)、环磷酰胺(CTX)等。 孕激素治疗。对晚期或复发癌,或年轻患者、早期癌或要求保留生育功能者,可用孕激素治疗。用药注意 两点,一是剂量要大,二是用药时间要长。可用己酸孕酮500~1000mg肌内注射,每周1次,或甲羟孕酮 200~300mg 口服,每天1次,持续3~6个月。 抗雌激素制剂治疗。他莫昔芬也可用以治疗子宫内膜癌。一般剂量为 10~20mg,每天2次口服,持续3~ 6个月。
诊断性刮宫是确诊内膜癌最准确的方法。如果病理结果阳性则诊断明确。对于阴性结果,如果经药物治 疗后未见好转,因此必要时须进行第二次刮宫。这里要特别强调分段刮宫,把宫颈管内膜与子宫腔内膜 分开,否则无法明确癌肿来源而导致误诊。
手术治疗是目前对子宫内膜癌的重要治疗手段,主要是切除病变的子宫和产生雌激素的卵巢及尽可能多 的盆腔结缔组织包括转移病灶,不考虑保留子宫。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治疗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治疗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治疗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突破和进步,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常见的女性妇科恶性肿瘤,对于女性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介绍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诊断方法1. 临床表现和病史询问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表现多为异常阴道出血、经期不规律、增多或逐渐延长,甚至出现经间期出血等。

在病史询问时,医生会详细了解患者的月经情况、家族病史和其他相关因素,以便进行初步判断。

2. 妇科检查和宫颈涂片检查妇科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癌的重要手段之一。

医生通过检查子宫大小、形态、质地以及宫颈等部位的异常情况来判断是否存在癌变的可能性。

宫颈涂片检查则可用于筛查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的早期病变。

3. 子宫内膜活检子宫内膜活检是确诊子宫内膜癌的金标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通常采用子宫腔镜下活检或经阴道超声引导下的子宫内膜刮取术,通过取得组织样本,经病理学检查来确定是否存在子宫内膜癌。

4. 影像学检查MRI、CT、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提供更全面的子宫内膜癌信息,例如肿瘤的大小、深度侵袭情况、淋巴结转移等,有助于评估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二、治疗方法1. 手术治疗对于早期子宫内膜癌,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

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子宫切除术、子宫全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手术切除不仅可以治疗病变,还可提供标本供病理学检查,以确定病变的程度和类型。

对于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手术几乎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

2. 放疗放射治疗适用于一些无法手术切除的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或术后病理结果提示高危因素的患者。

放疗可采用内照射、外照射或两者联合,以杀灭癌细胞或减轻癌细胞的扩散和复发。

3. 化疗化疗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适用于晚期或存在远处转移的患者。

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紫杉醇、卡铂等,通过药物杀灭癌细胞、控制病情的进展。

4. 靶向治疗近年来,靶向治疗在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宫腔内壁的恶变——子宫内膜癌

宫腔内壁的恶变——子宫内膜癌

宫颈内壁的恶变——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癌为女性生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本病多发生于绝经后或更年期女性,少数见于40岁以下年轻女性。

子宫内膜癌多为腺癌,约占80%以上;腺棘皮癌或称腺角化癌占11%-20%,此类癌恶性度较低;腺鳞癌或称混合癌,约占7%,多发生在老年女性,恶性度高,易发生浸润和转移。

具有月经紊乱史、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史、不孕史、长期服用雌激素药物史、卵巢肿瘤史等女性,常会发生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患者常伴有不孕、少育、肥胖、糖尿病、高血压、月经异常、绝经后延和因盆腔良性或恶性疾病时作盆腔外照射等情况,说明这种癌症可能与雌激素分泌过多或长期外源性雌激素摄入、糖代谢异常、脂肪代谢异常、放射线刺激等因素有关。

◆1、子宫内膜癌的症状子宫内膜癌的症状有:第一,阴道流血。

绝经后阴道流血,围绝经期(更年期)不规则阴道流血,40岁以下女性经期延长或月经紊乱。

第二,阴道异常排液。

呈浆液性或血水样。

合并宫腔积脓者,则呈脓性或脓血性,伴有臭味。

第三,晚期时因癌肿组织浸润周围组织或压迫神经而引起下腹及腰骶部疼痛。

第四,晚期患者有恶病质、贫血、消瘦。

第五,妇科检查,早期患者可无异常发现,稍晚期则子宫增大,有的可转移结节或肿块。

宫腔积脓者子宫增大且软,伴感染时则有压痛。

◆2、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子宫内膜癌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放疗、化疗及激素药物等综合治疗。

一般早期病例能手术者则手术,晚期病例则要根据病情,术前加以放疗,或根据术后病例报告加用放疗。

年老体弱或伴严重心、肝、肺、肾疾病者,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再认真考虑是否可进行手术治疗。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方案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方案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方案
第1篇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方案
一、概述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治疗方案需依据患者具体病情、年龄、生理状况及个人意愿综合考虑。以下方案旨在提供合法合规的治疗指导,确保患者在尊重个人权益的前提下,获得科学、规范的治疗。
二、治疗原则
三、治疗方案
1.手术治疗
手术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治疗方法,适用于大多数患者。手术方式包括:
-分段诊刮术:对疑似病例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
-全子宫切除术:适用于局限于子宫的早期子宫膜癌患者。
-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包括全子宫、双侧附件、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适用于中晚期患者。
2.放射治疗
-术前放疗: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
1.综合评估:全面评估患者病情、体质、心理状况、社会支持系统等因素,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2.规范治疗:遵循国家相关法规和指南,采用国内外公认的治疗方法,确保治疗效果。
3.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需求,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针对性。
4.多学科协作:充分发挥各学科优势,形成治疗合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3.缓解患者症状,减轻痛苦。
4.根据患者需求,提供心理、生育及性健康指导。
三、治疗方案
1.诊断与评估
-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如盆腔超声、MRI等)及分段诊刮术进行初步诊断。
-对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及生物学行为评估。
2.手术治疗
-适用于大多数早期及部分中晚期患者。
第2篇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方案
一、背景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治疗方案需综合患者病情、年龄、体质及个人意愿。本方案旨在提供合法合规的治疗策略,确保患者在尊重个人权益的前提下,获得科学、规范的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妇科常见恶性肿瘤诊断与治疗规范——子宫内膜癌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中华妇产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子宫内膜癌为女性生殖道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

高发年龄为58~61岁。

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与子宫颈癌收治率比较,已趋接近甚至超过。

由于对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相关因素、病理类型与分级、转移途径、预后相关因素等认识的深入,和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的问世,目前,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也趋于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为提高子宫内膜癌诊治水平和5年存活率,提出以下诊治规范。

诊断一、病史不孕、未产或长期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或延迟绝经史;与雌激素水平增高相关的妇科疾病史(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粒层细胞瘤,子宫内膜增生等);使用外源性雌激素史;垂体功能失调相关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家族癌瘤史,有多发癌及重复癌倾向(乳腺癌,卵巢癌)病史等。

乳腺癌术后长期服用他莫昔芬史。

有以下因素者均应视为高危人群,若有症状可立即进行分段诊刮,送组织进行病理检查:(1)肥胖、不育、未产、延迟绝经(52岁后)。

(2)与垂体功能失调相关的疾病:糖尿病、高血压。

(3)与雌激素增高有关的妇科疾病等: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颗粒细胞瘤、有子宫内膜增生或不典型增生史和子宫肌瘤不规则出血者。

(4)有使用外源性雌激素史者。

(5)有癌家族史、多发癌和重复癌倾向者(乳腺癌、卵巢癌等)。

二、症状1.阴道出血:(1) 绝经后阴道出血:绝经后阴道出血,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主要症状,子宫内膜癌患者中,70%~75%为绝经后妇女,90%以上有阴道出血症状,绝经时间愈长而出现阴道出血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机率愈高。

(2)围绝经期月经紊乱:约2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为围绝经期妇女。

40岁以下妇女月经紊乱或经量增多:约5%~10%子宫内膜癌患者为40岁以下的年轻妇女。

2.阴道不正常排液:可为浆液性或血性分泌物。

3.下腹疼痛及其他症状:下腹疼痛可由宫腔积脓或积液引起,晚期则因癌肿扩散导致消瘦,下肢疼痛等。

应重视阴道出血、排液等症状。

有以上症状妇女均应考虑有无子宫内膜癌的可能性,并应及时进行妇科检查。

三、检查1.全面查体:注意有无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

2.妇科检查:排除阴道、宫颈病变出血及炎性感染引起的排液。

早期盆腔检查多正常,晚期可有子宫增大、附件肿物、贫血及远处转移的体征。

四、辅助检查1.细胞学涂片:阴道细胞学涂片(阳性率低),宫腔细胞学涂片(阳性率高)。

2.阴道B超检查:了解子宫大小、宫腔内有无赘生物、内膜厚度、肌层有无浸润、附件肿物大小及性质等。

3.分段诊刮:确诊或排除子宫内膜癌的重要方法,并可作为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的依据。

应将宫颈管刮出物及宫腔刮出物分别送活检。

4.宫腔镜检查:近年来,宫腔镜检已广泛应用于宫内膜病变的早期诊断。

接触性宫腔镜和放大宫腔镜下,可直接对可疑部位进行活检,提高诊断准确性,避免常规诊刮的漏诊。

因使用膨宫剂时有可能引起子宫内膜癌的扩散,在选用进行辅助诊断时应予注意,以经阴道B超检查子宫内膜无明显增厚和病变;或经诊刮后活检阴性,仍有反复阴道出血的患者为宜。

5.MRI、CT、淋巴造影等检查:有条件者可选用MRI、CT和淋巴造影检查及血CA125检测。

五、诊断步骤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步骤,根据分段诊刮、病理检查结果等作出诊断。

分段刮宫时,应注意子宫内膜腺癌浸润、腺癌掉入宫颈管和宫颈腺癌的区别。

根据病理检查结果,配合其他辅助检查进行术前临床分期。

分期一、临床分期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1971年)规定,于1989年10月以前,对子宫内膜癌按1971年的规定进行临床分期,见表1。

对无法手术,单纯放疗者现仍采用1971年的临床分期。

注:根据组织学病理腺癌分级:G1(高分化腺癌),G2(中分化腺癌,有部分实质区域的腺癌),G3(大部分或全部为未分化癌)表2 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注:组织病理学分级: G1:非鳞状或桑葚状实性生长类型为≤5%; G2:非鳞状或非桑葚状实性生长类型为6%~50%; G3:非鳞状或非桑葚状实性生长类型为>50%3.肌层厚度应和癌瘤浸润的深度同时测量。

有关病理分级的注意事项:1.细胞核呈明显的非典型性,病理分级时应提高一级。

2.对浆液性腺癌、透明细胞腺癌和鳞状细胞癌细胞核的分级更重要。

3.伴有鳞状上皮化的腺癌,按腺体成分中细胞核的分级定级。

病理分型按国际妇科病理协会(ISGP,1987年)的规定,进行病理分型,见表3。

表3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组织学类型手术-病理分期步骤和治疗一、手术目的和术式的选择1.目的:(1)进行全面的手术-病理分期; (2)切除子宫及癌肿有可能转移或已有转移的病灶。

2. 术式选择依据: (1)术前临床分期; (2)术中探查,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剖视子宫检查及冰冻切片检查结果; (3)结合患者年龄,全身健康状况,有无内科合并症等具体情况,决定术式或手术范围。

二、手术分期(staging laparotomy)(临床Ⅰ期)分期步骤见图3。

三、治疗选择(一)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治疗中应重视患者年龄和内膜非典型增生的程度(轻、中、重度);年轻、未生育或要求保留子宫者,可采用激素治疗,密切随访;对40岁以上无生育要求者,若为中或重度非典型增生可切除子宫,轻度非典型增生可选用黄体酮(10~30 mg/日),安宫黄体酮(8 mg/日),于经前7~8天周期性用药;中度以上非典型增生则应用大剂量孕激素持续治疗(甲地孕酮160 mg/日, 2个月;己酸孕酮500mg/日, 3个月;或18-甲基炔诺酮3~4 mg/日,3个月),定期诊刮,检查内膜对治疗的反应,决定是否继续激素治疗或改用手术治疗。

(二)子宫内膜癌目前,子宫内膜癌的治疗趋于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放疗、化疗和激素等综合治疗。

应结合患者的年龄、全身状况和有无内科合并症等,综合评估选择和制定治疗方案。

1.临床Ⅰ期: (1)开腹后冲洗盆腹腔(NS 200ml):冲洗液进行细胞学检查。

(2)术式:经腹次广泛子宫切除术及双侧附件切除术,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或)取样术。

(3)有关手术范围及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①次广泛子宫全切除术应包括宫颈旁组织,阴道穹窿各2 cm。

②因临床I期中,多数转移为组织学转移,故如果无明显增大的淋巴结或淋巴结取样冰冻切片阴性者,原则上应进行系统淋巴结清扫术或分多区域淋巴结取样。

若腹膜后淋巴结有明显增大,疑有转移可取样或进行细针抽吸检查,以明确诊断。

③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范围为,上界:十二指肠2、3段,跨腹膜后血管处肠系膜下动脉分支水平;下界:腹主动脉分支处。

包括:右、前、左侧及骶前4组淋巴结,共15~20个。

④术中剖视子宫检查:癌瘤大小、部位、肌层浸润深度,宫颈峡部及双侧附件有无受累等(均应有冰冻检查结果)。

2.临床Ⅱ期: (1)术式: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

(2)术后治疗:根据手术分期及病理检查结果,综合评估若为高危组,术后可辅以腔内照射、外照射,或化疗、激素治疗。

(3)合并症治疗:对老年、过度肥胖、严重内科合并症,或宫颈癌瘤过大患者,可采用放疗与手术联合治疗。

先放疗后再行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此可缩小手术切除范围,减少术中危险及术后并发症。

此类患者分期按1971年分期(见放疗部分)。

3.临床Ⅲ期(或以上):治疗应以综合治疗为主,一般首选放疗,或经放疗后癌灶缩小后再手术;部分患者可首选手术。

(1)手术目的:确定诊断,行肿瘤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 surgery ),尽可能切除肉眼可见的癌瘤,达到镜下水平。

(2)术后应用放疗,化疗和激素综合治疗:术后可立即应用化疗,防止远处转移,消灭盆腹腔残留病灶。

对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如浆液性乳头状腺癌(SPEC)等,或已有腹主动脉淋巴结转移者,更应重视应用化疗。

(3)术后放疗:消除残留病灶,预防盆腔复发及阴道断端复发。

(4)激素治疗:孕激素可大剂量,长时间应用,对受体阳性者效果好。

抗雌激素治疗可应用三苯氧胺。

(5)肝、肺等单个脏器远处转移,可酌情进行介入治疗。

四、辅助治疗选择辅助治疗见表4。

五、放疗分为单纯放疗,术前放疗及术后放疗。

单纯放疗主要用于晚期或有严重内科疾患、高龄和无法手术的其他期患者,可按临床分期进行放疗。

术前放疗,主要是为控制、缩小癌灶创造手术机会或缩小手术范围。

术后放疗是对手术-病理分期后具有高危因素患者重要的辅助治疗,或作为手术范围不足的补充。

表4 子宫内膜癌的辅助治疗注:孕激素受体(PR)阳性者可加用激素治疗;中、高危组和G3者可加用静脉化疗1.单纯放疗:(1) 腔内照射(后装)高剂量率:A旁及F旁总剂量为45~50 Gy,每周1次,分6~7次完成。

(2)体外照射:40~45Gy,6周完成。

2.术前放疗:(1)全剂量照射:腔内加体外照射同单纯放疗,于完成放疗后2~3个月手术(行单纯全子宫及附件切除术)。

(2)腔内照射:腔内照射45~50 Gy,完成照射后8~10周手术;部分性腔内术前放疗:A旁及F旁总剂量不低于20 Gy,分2~3次完成,每周1次,放疗后10~14日手术(切除子宫及双侧附件)。

(3)术前体外照射:不利于腔内照射者(如子宫大于10~12周,或有宫腔以外播散者)。

盆腔外照射剂量20Gy, 2~3周完成;或A旁及F旁剂量20Gy,每周1次,分3次完成。

3.术后放疗:(1)术后全盆腔照射:总剂量40~50Gy, 4~6周完成。

(2)腹主动脉旁扩大照射区:总剂量30~40Gy,3~4周完成。

照射前行肾扫描定位,并加以保护(若术前已行体外放疗,应减少术后照射剂量)。

(3)术后腔内放疗:手术范围不够;有癌瘤残存,或疑有癌瘤残存者,可于手术后2周行腔内放疗,总剂量10~20 Gy,2~3周完成。

表5 子宫内膜癌的化疗方案六、激素治疗为辅助治疗之一,多用于晚期或复发患者,以高效药物、大剂量、长疗程为好,4~6周可显效。

对癌瘤分化良好、PR阳性者疗效好,对远处复发者疗效优于盆腔复发。

治疗时间目前尚无统一看法,但至少应用药1年以上。

1.孕激素: (1)甲孕酮(MPA):口服, 100mg/日;肌内注射,每日1次,每次400 mg,7日后每周3次,显效后每月1 000 mg长期维持。

(2)甲地孕酮(MA):口服;每日80~160mg。

(3)氯地孕酮:口服;每日 20~40 mg。

(4)己酸孕酮:肌内注射;每日 500 mg,1个月后改为每日250 mg。

2.抗雌激素药物治疗:三苯氧胺为非甾体类雌激素受体竟争剂,有抗雌激素作用,低浓度时也可刺激肿瘤内生成,使PR 水平上升,有利于孕激素治疗。

口服每日20 mg,数周后可增加剂量,或先用2~3周后用孕激素,可提高孕激素治疗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