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过大终将让中国经济摊上大事
我国高货币化现象的一个解释_基于对高储蓄率的分析

摘要:M2/GDP是度量一个国家金融深化和广化的重要指标,但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却远在经济发展之上,于是这个比率呈现一个畸形增长的态势。
至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本文在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二元GARCH-VECH经济模型等实证分析方法后,结果显示高储蓄率是M2/GDP 比值高的格兰杰原因,而且它们之间有GARCH波动溢出效应。
因此,本文认为,高储蓄率是这个比率偏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本文认为要创新金融工具,增加金融品种,分散储蓄存款,引导高储蓄额向资本市场发展,特别是债券市场的发展。
关键词:货币化;储蓄中图分类号:F822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在最近的20年里,我国M2/GDP比率迅速上升,远超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这一史无前例的现象引起了国内外金融界的关注。
经济的货币化是指通过货币进行的经济活动比例的不断增加,而与传统的物物交换相联系的非货币化经济比例则不断下降。
货币化的关键之处在于它会引起对货币的额外需求。
改革开放以前,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物交易较为广泛地存在;其后,随着农村市场的开放,改革向城市和国有企业推进,商品交易领域的扩展和交易媒介货币化程度加深,对货币需求也迅速增加,学术界对这一现象作出了各种角度的解释。
造成我国货币化比率畸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更无法从我国较高的货币化比率中得出我国的金融深化程度已经处于较高水平的结论,相反这种高货币化现象却说明我国金融发展中存在着深层次的问题。
麦金农曾用这一指标描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金融发达程度方面的差距,分析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深化过程。
他认为在金融深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货币供应量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会不断上升,并称这一奇特的现象为“中国之谜”。
谢平、张怀清(2007)认为,银行主导的金融系统和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资产的存在是导致中国M2/GDP异常的主要因素。
易纲(1996)指出,中国M2/GDP过大是国内经济依靠货币的比率升高的结果。
此外,刘明志(2001)认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工具单一、银行不良资产比率过高导致了这一比率过高。
关于我国M2与GDP的比例的研究

8、中国长期通胀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中国长期通货膨胀背后的真相是什么?其实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就像火山、地震一样,看似来的很突然,除了上面的因素之外,实际上都是自然能量多年累积,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爆发的规律性结果。
中国进入的不是通货膨胀周期那么简单,而是进入了通货膨胀经济时代。
通货就是钱的意思,通货膨胀就是钱多了,这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我们一定要分清学术上的通货膨胀和现实中大家所讲的通货膨胀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大家平时所讲的通货膨胀是价格上涨的意思,其所根据的指标就是CPI,CPI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这个数据每月发布一次,数据出来之后,大家一看CPI上涨了,大家就高呼通货膨胀来了,平时我们所说的通货膨胀就是这么来的。
但是以CPI上涨为标志的物价上涨与以货币超发为代表的通货膨胀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通货膨胀对应的是货币超发,但是物价上涨可以对应非常多的因素,比如有需求拉升的价格上涨,比如有成本上升带来的供给性价格上涨。
(课本,通货膨胀类型)总之因素很多。
提到通货膨胀,经济学家会告诉你货币超发了,而且那些大力挞伐货币超发的评论家们往往也能获得更多的掌声,因为货币超发是政府行为,反正坏事都是政府干的,这是一股主流的说法,并且大家都喜欢引用佛里德曼“通货膨胀本身就是一种货币现象”的说法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但是他们说的正确吗?需求拉升的价格上涨在中国是比较突出的,最典型的是1992年和2010年的通货膨胀,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中国思想进一步解放,在经济领域出现了投资热,全国各地都争建经济开发区,因此对各种商品的需求一时供应不上,中国出现了通货膨胀。
中国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之后,进行了四万亿的投资建设,也带来了大量的需求,因此也带来了第一的通货膨胀,这都是需求性的通货膨胀。
那什么是供给性的通货膨胀,供给是宏观经济学术语,供给性通货膨胀其实就是大家通常听到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也就是商品生产成本升高了,其销售价格必然升高,中国现在很多生产资料都需要进口,石油、铁矿石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都会推动中国物价的上升,这种通货膨胀也通常被称为“输入性通货膨胀”。
中国高货币化论文

中国高货币化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3-055-02摘要近年来,我国的m2/gdp过高且逐年成上升趋势,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
本文在借鉴以往分析的基础上,从收入分配差距加大这一角度出发运用相关数据(基尼系数)作出实证分析,证实了收入分配差距加大使我国的m2/gdp增大。
关键词 m2/gdp 收入分配差距基尼系数一、我国货币化的发展状况根据国际通用的按货币流动性的强弱进行划分的原则,从我国具体的金融经济运行状况出发,m2/gdp即广义货币供应量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是金融领域用于衡量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程度的一个指标,保持合理的m2与gdp的比例关系对于维持一个经济体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图1为我国1995-2008年的m2/gdp 的走势图。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的m2/gdp一直稳步上升。
一国的m2/gdp 往往综合反映了该国经济中深层次的结构和制度特征。
我国m2/gdp 的比例之高、发展速度之快表明我国的m2/gdp背后存在着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推动因素。
(一)收入分配差距对总需求的影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会造成总需求的不足,进而对m2/gdp产生影响。
根据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高,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低,因此,收入差距过大比然会造成总体消费倾向较低。
这造成了相对于公平收入下的消费不足,由于投资需求是引致需求,最终要依赖于消费这一最终需求,因此,消费需求不足会导致总需求不足,这样,政府为了克服总需求不足,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又会直接或间接引发货币供求的增加,又一个循环开始,收入分配差距对m2/gdp的传导机制为:m2上升引起收入差距过大,收入差距过大引起总需求不足。
然后引起gdp上升小,从而造成m2/gdp过大,同时,总需求不足使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让过来又使m2上升。
(二)收入分配差距对教育投资的影响由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导致各个地区和家庭受教育的投资不同,人民受教育的机会和质量也不相同。
M2与GDP

M2\GDP什么是M2/GDPM2/GDP是常用的衡量金融深化的指标。
即广义货币(M2)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
M2/GDP概述通常认为,这一指标比例反映了一个经济的金融深度。
但M2/GDP比例的大小、趋势和原因则受到多种不同因素的影响。
M2/GDP实际衡量的是在全部经济交易中,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易所占的比重。
总体上看,它是衡量一国经济金融化的初级指标。
通常来说,该比值越大,说明经济货币化的程度越高。
M2/GDP的国际比较图:中国与其他经济体M2/GDP的比较图:中国M2/GDP走势图M2/GDP指标最早应见于Mckinnon(1973)对金融深化理论的开拓性研究,M2/GDP实际衡量的是在全部经济交易中,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易所占的比重。
总体上看,它是衡量一国经济金融化的初级指标。
通常来说,该比值越大,说明经济货币化的程度越高。
国外的研究普遍也以M2/GDP测度金融深化的程度。
Elhiraika指出M2/GDP反映了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的能力,从而使市场主体能以不同的形式保有储蓄,因此是金融市场结构调整的指标。
如苏丹市场在1970-1980年间进行的国有化进程,金融市场受到相对严格的管制,M2/GDP以平均每年19.3%上升;在1980-1990的改革中逐步放开了金融市场的管制,允许私人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展,提高了市场的流动性,M2/GDP年增长速度为25%;而1990-2001年之中,在银行对私人信贷/GDP下降至3.22%下,M2/GDP也迅速回落到12.04%的年增长率。
Shunsuke Bando(1998)以Marshallian K为指标分析了亚洲经济体M2/GDP的情况,他指出对Marshallian K的时间序列分析反映了经济体内以货币、或者以存款占有GDP的比重,货币供应量作为银行的负债,它又可作为银行机构发展程度的一个指标,即金融中介化的程度。
非组织金融机构(Unorganized financial institutions)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它们无法成为金融机构的主体,如果这部分金融机构数量增加,通过影响银行体系的乘数会导致Marshallian K的上升。
浅谈中国M2-GDP为何如此之高

浅谈中国M2/GDP为何如此之高本是衡量一国经济货币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据2012年渣打银行发布的报告,根据计算,在2011年全球新增的M2(广义货币)中,仅中国就占了52%。
而这不是最近才出现的现象,金融危机爆发以后(2009—2011年),全球新增的M2中,人民币贡献了48%。
过去5年,中国的M2增长了146%,2011年末余额已达到85.2万亿元,M2/GDP已达到189%。
广义货币供应量即M2,亦称高能货币。
它是由(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组成的。
其中M1:狭义货币供应量,即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M0:流通中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现金。
在这三个层次中,M0与消费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0;M2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
M2是监测、预测未来通胀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M2的增速,理论上应该等于GDP加上CPI的增速,这样货币供给量和经济增长相适应。
但事实上,中国的M2增长速度一直大于GDP+CPI的增长幅度。
按照弗雷德曼的理论,货币的供给速度,大于GDP+CPI的速度,就会引起通货膨胀。
但事实上,中国的M2增速大于GDP的增速,在这种情况下,通货膨胀会发生吗?当M2增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数值时,就会引发通货膨胀?M2增速大于GDP增速的部分,到底到那里去了?驱动M2增长的原因推知中国M2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一种可能是中国财政系统是以银行为主的,商业银行体系对公众的新增贷款量大和中央银行新增外汇储备多,即商业银行放贷多、结汇量大所以中国比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财政系统更趋向于产生较多的M2。
银行收取存款和借出资金的过程当中就产生了M2。
在这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面前,中国政府出于“保增长”与维稳需求,推出极度宽松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并且致力于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浅析M2/GDP过高的原因

浅析M2/GDP过高的原因摘要:文章在国内外学者对M2和GDP之间关系的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和归纳了M2/GDP持续上升的原因,即货币流通速度低下、存款增长速度过快、银行信贷机制的不合理、金融体系的不完善以及我国存在的迷失的货币等,主张扩大社会总需求,不断推进金融创新,逐渐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结构。
标签:M2/GDP 金融创新货币迷失本文在国内外学者对M2和GDP之间关系的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和归纳了M2/GDP持续上升的原因,主张扩大社会总需求,不断推进金融创新,逐渐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结构。
一、我国的M2/GDP比率过高第一,M2/GDP的经济学意义。
M2/GDP作为经济学术语始于金融发展理论,一般被用于分析经济的货币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
该理论认为,一国金融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因而在经济发展中常表现出金融资产以快于非金融财富积累的速度而积累。
在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货币供应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会形成一定的数量关系。
但M2/GDP比率要受到两个因素的调节:货币化过程的影响;货币经济和加深的影响。
这两方面的影响会使转型发展国家的M2/GDP水平异于已高度货币化水平的国家,并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但是,一国经济增长要受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制约,现实的经济运行围绕潜在经济增长率上下波动,过高会引发通货膨胀,过低会通货紧缩。
第二,我国的M2/GDP持续走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货币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
但是,我国M2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名义GDP的增长速度,出现了M2与GDP的不匹配增长现象。
M2与GDP比率过高表明单位GDP的产出需要更多货币量的支持,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超过了GDP的增长。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我国M2/GDP的比率显著高于发达国家和若干发展中国家,据此认定我国经济中货币供应量过多和潜藏着金融风险。
二、国内外学者对M2/GDP过高的研究第一,研究成果。
从货币供给来看,M2/GDP过高意味着可能存在政府信用过度扩张以及支付体系存在着潜在风险;从经济增长来看,意味着GDP的增长效率过低或GDP产出存在着结构性缺陷。
中国经济复苏的最大挑战战仍是拉动内需

高,
但 是 农 民 收 入 基 本 上 是 跑 输 了G D P ,
也跑输
了C P
I和 P
P
I 。
经 济危 机对
农 民 收 入 的 影 响 也 不 能 低 估 。 调 查 数 据 显 示 农 村 家庭 收 入 中的 约 4 0 %来
自工 资 , 其 中一 部 分 来 自于 当地 乡镇 企 业 的 工 资 收 入 , 其 他 则 是 农 民 工
乃 是 农 民工 及 其 农村 家庭 之 生 存 之 本 。
■ ■●■_
》
一◆ 中国经济复苏的最大jiII;战仍是拉动内需 ■ 本刊特邀评论 员
货
币政
策总是
在经
济不
景
气 的 时候
表现
得
最
突
出 。
2 009年初 ,
M1 已
经 大 幅 下 降到 6 . 8 % , 而 M2 仍 然保 持 高位 增 长 , 表 明 企 业 与居 民更 倾 向 于
储蓄 ,
而 不 是投 资和 消 费,
现实 。
消 费欲 望 需 要 一
定 时 间 积 累 , 只 有居 民感 觉到安 全 , 才可 以 实现
真 正 的 消 费信 贷 扩 张 , 引 发 消 费欲 望 的 集 中爆 发 。
还 有 不 少 学者 关 注 中 国 农村 的 消 费。 笔 者认 为 , 在近期 内农村 消
费也 是 不 太 可 能 大 幅 上 升 的 。 农村 经 济在 改革 开 放 5 0 年 虽 然有很 大 的提
只 是 刚进 入 底 部 , 底 部 时期 绝 不 会 少 于 一 年 。 因此 , 2 0 0 9 年 最 大 的挑 战
还 是 拉 动 内需 问题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2过大终将让中国经济摊上大事
2013年03月04日
来源:观点中国
曾经国外媒体把已在任10年或离任或留任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比喻为“人民币先生”。
这一称呼与干了18年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美元先生”美誉类似。
但周本人表示并不“喜欢”这种称呼。
前央行行长戴相龙2011年说过,“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还要经过15至20年时间。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委员陈雨露认为,在2030年至2040年之间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应由现在的0.41%上升到20%左右。
人民币的国际化指数已由两年前的0.02%上涨到0.41%,上涨了逾20倍,但与35%的欧元国际化程度和54%的美元国际化程度相比,人民币国际化尚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如此看来,“人民币先生”称呼应该由下任央行行长去挑战。
人民币国际化意义重大,成功必将重塑全球货币体系格局,但现在仍是一个蛋等待破壳。
根据中国央行数据,截至2012年末,M2余额达到¥97.42万亿元,居世界第一,接近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四分之一,是美国的1.5倍,比整个欧元区的货币供应量(约¥75.25万亿元)多出不只一个英国全年的供应量(¥19.97万亿元)。
2012年中国M2与GDP的比值达到历史新高:1.88倍。
到2012年底,我国银行体系总资产接近130万亿,是GDP总额的250%,一半多的资产都是与实体经济无关的“非信贷资产”。
2002年末我国M2余额18.5万亿,去年末为97.4万亿,10年增长了5.26倍。
因此,期间央行行长理应为“M2先生”。
“M2先生”与“人民币先生”的区别标志是,利率和汇率市场化完成度。
这才起步,路途仍遥遥且坎坷。
眼见为实的现状后面或有突变,金融基础制度进步和市场金融主体激励约束机制完善才是可靠的。
中国M2何以如此之大?官方和市场有诸多解释,都显有理但又都属技术性解释。
这些有意义的解释包括货币化进程、银行信贷为主的融资结构、高储蓄率、外汇储备过大、货币发行机制等等。
M2过大的中国特色但并不神秘。
关键在市场主体货币需求没有自律和约束机制。
概括地说,就是货币供应有问题,但货币需求紊乱才是最关键、最核心的要害。
这是制度性问题。
货币供应量过大对经济的危害,历史早有镜鉴。
比如,二战前魏玛共和国、1949年之前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
供应和需求问题始终是市场经济的关键问题。
斯密早已揭秘这个密码:看不见的手。
“看不见的手”就是通过价格信号自动调节市场供求关系,让市场保持动态平衡。
而需求必须是真实的有效需求。
非理性需求和价格信号错误只能也只会创造虚假繁荣——泡沫。
中国M2过大真实原因是经济由政府主导和经济主体性质决定的。
准确的说就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地方政府、国企和国有银行没有预算硬约束、缺乏自律野蛮扩张导致的货币需求紊乱,货币供应并非主因。
在中国,现行体制和机制下,再多的M2也可以被消耗、再多的M2也可以创造出来。
就以新年1月份为例,信贷井喷达到1.07万亿且不是央行主动中国式“约谈喝茶”会更高;社会融资总量达2.54万亿、同比多增1.56万亿,再创历史新高——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了;据Dealogic数据,1月份共有23家中企发行美元债券超过92亿美元,其中房企就占17家发债额达67.5亿美元,这个额度为去年全年房企债券融资额的70%,且利率达到历史最低水平——也有12%左右。
以上今年1月份金融数据表明了,中国的融资需求是一头怪兽,再多的供应都难以满足。
M2中国早已全球第一并还将继续创出人间奇迹。
即便如此,持续几年的民间高利贷依然火爆,去年民间借贷利率普遍还在40%上下,民企不是成片倒下就是跑路潮。
中国经济和金融资源配置状况现实就是,国进民退、国热民冷、国扩民缩。
地方政府、国企和国有银行三位一体结盟垄断享用金融资源,2008年之后更如同脱了缰绳的“骏马”一般,在中国四处野蛮扩张:挖空地球、填满天空、产能过剩和超前建设等。
制度性问题靠技术手段难解。
M2过大是货币需求紊乱而不在供应上,这可以通过中美两国金融数据对比验证。
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四轮QE通过购买国债和MBS向市场投放美元流动性约2.5万亿,但美联储超额准备金账户上,比危机前多出了2万多亿美元——所印美钞市场溜达一圈又返回美联储。
而中国央行对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强制缴存到20%的比例。
由此可见,两国差异不在央行的货币龙头的松紧,而在市场主体的欲望有无自律和约束上。
即便今年以后M2增速降为13%,五年内M2必然突破200万亿元人民币。
中国经济真能再来100万亿M2洪水冲刷吗?
M2过大且未见任何减弱趋势问题,终将让中国经济摊上大事!病症不清乱开药方,会把病人“医”至最危险境地。
不解决市场主体货币需求紊乱也即制度性问题,任何措施都将是白搭,甚至进一步加害中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