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论文文档]浅析学生体罚的法律规制
体罚教育法规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发生多起学生遭受体罚的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为了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预防和制止体罚行为,我国于200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未成年人保护法》),并在其中明确规定:“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体罚现象依然存在。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案例为切入点,分析我国体罚教育法规的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案例简介2019年3月,某小学五年级学生小王(化名)因上课睡觉,被班主任李某(化名)用戒尺抽打,导致小王身上出现多处瘀伤。
事后,小王家长向学校反映情况,学校对此事高度重视,对李某进行了处分。
然而,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该校存在体罚现象。
经查,李某并非唯一实施体罚的教师,还有其他教师也存在类似行为。
三、案例分析1.体罚教育法规的适用性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在本案中,李某作为学校教师,对学生小王实施体罚,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
2.体罚教育法规的实施现状从本案可以看出,我国体罚教育法规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不够。
部分教师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不足,导致体罚行为的发生。
(2)学校监管不到位。
学校在发现教师体罚学生后,未能及时制止和纠正,导致体罚现象持续存在。
(3)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不足。
部分教师职业道德观念淡薄,对学生关爱不够,容易采取体罚手段解决问题。
3.体罚教育法规的完善建议(1)加强法律法规宣传。
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等形式,提高教师对体罚教育法规的认识,使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2)强化学校监管。
学校应建立健全教师行为规范,加强对教师的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制止体罚行为。
(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通过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使其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
学生的体罚与虐待法律规定与学校的防范措施

学生的体罚与虐待法律规定与学校的防范措施在教育领域,学生的体罚与虐待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学校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场所,有责任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安全。
然而,一些教育机构和教师可能会有体罚或虐待学生的行为。
因此,针对学生的体罚与虐待,法律规定了相应的禁止措施,并要求学校采取防范措施。
学生的体罚与虐待在法律上被视为一种侵犯学生权益的行为。
根据我国法律法规的规定,任何形式的体罚与虐待都是严格禁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如果构成轻伤、重伤、特别重伤或者致人死亡,将受到相应的刑事惩罚。
针对学生的体罚与虐待,有关部门加强了监管力度,确保学生的权益得到保护。
除了刑法对于体罚与虐待行为提出明确禁止,我国还有专门针对学生的保护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学校、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人身安全负有保护与教育的责任,保护学生受教育权利不受侵犯和虐待”。
这一法规要求学校和教师必须履行保护学生的职责,禁止任何形式的体罚与虐待。
另外,为了更加明确体罚与虐待的界定,国家教育部出台了《关于依法加强学校防范和处置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的通知》,对学生身心健康问题作出了详细的规定。
该通知明确规定了禁止体罚与虐待学生的具体内容,包括任何形式的体罚、虐待、侮辱、恐吓、限制人身自由等。
为了防范学生体罚与虐待的发生,学校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确保学生的安全。
首先,建立起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明确规定禁止体罚与虐待学生的行为。
其次,加强教师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法律意识,使其明白体罚与虐待学生是不被允许的,并了解相关法律法规。
同时,学校还应建立健全的投诉举报机制,确保学生和家长能够安全地进行举报,并对举报行为进行积极回应和处理。
除此之外,学校应加强家校合作,与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
通过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有效沟通,可以及时了解到学生可能受到体罚或虐待的情况并及时介入。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相关教育活动,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他们明白体罚与虐待是不正当的,并知道如何寻求帮助和保护自己。
学校体罚的法律规制

学校体罚的法律规制作者:牛婷婷刘华飞来源:《法制与社会》2014年第23期摘要我国法律对于“体罚”的规定原则、模糊、不确定,缺乏可操作性使得教师在执行学校的纪律时很容易触犯法律的底线,也不符合教育学的规律,最终也不易达到教育的目的。
法律对于体罚的明确、细致的规定能够使体罚得到良好的执行,并且通过用法律的程序控制体罚的过程,用法律的后果强化体罚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能够最大限度的执行学校纪律,实施体罚这一教育措施,达到教育的目的。
体罚应当考虑的因素有体罚是否是出于教育目的、学生的个性特征、体罚是否会造成严重后果。
体罚应当坚持正当法律程序原则和比例原则。
对于超出体罚的教育目的,造成严重后果的,当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
关键词体罚法律规制法律责任作者简介:牛婷婷,烟台大学法学院;刘华飞,天津师范大学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7-082-02体罚是指通过对人身体的直接或间接的惩罚,造成一般身体损伤甚至是身体疼痛等生理和心理的痛楚,通过惩罚达到教育之目的的行为。
古今中外,都有体罚学生的现象。
体罚只能是为了教育的目的。
控制体罚使其达到教育的目的是人类的一种共识,通过法律对体罚进行控制是现代社会一种最为理性的方式。
一、问题的提出《义务教育法》第29条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笔者认为,体罚是教育的一部分,教育学生不能严重损害学生的身体、自由和人格尊严,但是对学生身体轻微甚至无碍的的伤害是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是学生受教育活动的天然容忍义务。
体罚是学校的教育措施和秩序保障措施。
目前法律对于“体罚”的规定原则、模糊、不确定,缺乏可操作性,引发了很多问题。
首先,法律对于何为体罚行为并未作出规定,法律的不确定性给教师执行学校纪律带来了很大的空间,在执行学校纪律时很容易触及法律的底线,这对教师和学生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体罚学生触犯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体罚学生,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殴打、罚站、罚跪、讽刺、挖苦、侮辱等行为,对学生进行肉体惩罚或精神惩罚的行为。
在我国,体罚学生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不仅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也违背了教育的基本原则。
本文将从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出发,分析体罚学生所触犯的法律规定,并探讨其对学生、教师及教育环境的影响。
二、体罚学生触犯的法律规定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六条规定:“教师应当遵守教育纪律,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爱护学生,不得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
”此条规定明确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得体罚学生。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条规定:“教师应当遵守教育纪律,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爱护学生,不得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
”此条规定与《教育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基本一致,进一步强调了教师不得体罚学生的法律责任。
3.《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此条规定明确了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
4.《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虐待,情节恶劣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此条规定了体罚学生可能涉及的刑事责任。
5.《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此条规定了体罚学生可能涉及的行政处罚。
三、体罚学生的影响1.对学生的影响(1)心理伤害:体罚学生会使其产生恐惧、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其心理健康。
中学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规定范文(二篇)

中学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规定范文现代社会下,学校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培养和引导具有重大的影响力。
然而,在过去的一些年里,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问题在中学教育中时有发生。
为了保障学生的权益和身心健康,中学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规定应当被建立起来。
首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体罚往往是指对学生进行肢体上的惩罚,如打、骂、拉耳朵等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会导致学生身体上的伤害,还会对其心理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学生可能因此感到恐惧、愤怒和自卑,甚至出现心理创伤。
而变相体罚则是指采取其他方式对学生进行惩罚,例如让学生站军姿、做俯卧撑等。
这种行为虽然没有直接的肢体伤害,但同样对学生的心理和自尊造成很大伤害。
因此,为了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中学应该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其次,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违背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原则。
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个性与潜能。
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没有任何教育意义,只是出于对学生错误行为的惩罚而已。
这种做法剥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甚至会导致学生对学校和教育的厌恶。
教育应该是一种启发和引导,而不是压抑和惩罚。
只有将学生视作发展的主体,在理解和引导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
此外,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也会对学校和教师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学校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应该承担起引领和示范的责任。
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败坏了学校的声誉,让人们对学校和教师产生质疑。
学校和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引路人,在尊重和关爱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教育,而不是通过体罚和变相体罚来控制学生的行为。
综上所述,中学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规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仅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也违背了教育的目的和原则,同时还会对学校和教师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保护学生的权益和身心健康,中学应该始终落实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规定,建立健全的教育管理机制,确保学生能够在健康和安全的环境下接受教育。
体罚学生的相关法律规定

体罚学生的相关法律规定我国法律规定学校和幼儿园的教职员必须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有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教育机构对未成年学生负有教育、管理、保护的义务,保障学生的人身权利不受侵害。
如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被侵害人或者其监护人有权要求有关主管部门处理,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学校和幼儿园的教职员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情节严重的,将受到行政处分。
此外,义务教育法也明确规定禁止体罚学生。
因此,老师们必须用合理的方法来管教学生,避免触犯国家法律。
根据《教师法》第三十七条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的规定,体罚学生是违法的,教师应该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和引导学生。
如果教师经教育不改,要给予行政处分或解聘,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于老师的违法行为,可以向校领导或学校上级机关反映,要求责令老师纠正错误做法或给予行政处分。
如果主管部门不进行处理,可以以主管部门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由人民法院判令进行处理。
体罚学生不仅是违法的,而且会侵犯学生的身体健康权、身体权和人格尊严等权利。
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期,采用暴力的方式体罚学生极易造成学生身体器官的损伤,严重者造成终身残疾。
身体权是指自然人主体依法享有自己身体的权利,体罚中侵犯身体权的情形最为多见。
人格尊严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体罚或变相体罚会侵犯学生的人格尊严,对学生心灵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有时甚至是无法愈合的。
综上所述,体罚学生是违法犯罪的行为,会触犯国家相关法律,带来严重后果的可能会依法对老师和学校进行惩处。
因此,教师应该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和引导学生,而家长也应该积极维护孩子的合法权益,如遇到相关问题可以咨询在线律师,委托他们为您解决问题。
教师体罚学生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应该受到严厉的惩罚。
这种行为不仅会导致学生身体上的伤害,还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
因此,学校应该采取措施来防止这种情况发生。
体罚学生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近年来,体罚学生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案例以某中学教师体罚学生事件为例,分析体罚学生的法律问题。
某中学教师李某,因学生陈某未能按时完成作业,对陈某进行了体罚。
陈某的父母发现后,将李某告上法庭,要求李某赔偿陈某的损失。
二、案件争议焦点1. 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体罚?2. 李某的行为是否侵犯了陈某的合法权益?3. 李某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三、法律分析1. 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体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的行为。
”李某的行为明显违反了上述规定,对陈某进行了体罚,因此李某的行为构成体罚。
2. 李某的行为是否侵犯了陈某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的行为。
”李某的行为侵犯了陈某的人格尊严,给陈某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了伤害,因此李某的行为侵犯了陈某的合法权益。
3. 李某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1)行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十七条的规定:“教师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李某的行为构成体罚,且经教育不改,因此李某应承担行政责任。
(2)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因侵权行为造成他人人身损害的,侵权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陈某因李某的体罚行为受到人身伤害,李某应承担民事责任,赔偿陈某的损失。
(3)刑事责任:如果李某的行为构成犯罪,如故意伤害罪,则李某还应承担刑事责任。
四、案例分析结论本案中,李某的行为构成体罚,侵犯了陈某的合法权益。
李某应承担行政责任、民事责任,甚至刑事责任。
此案警示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体罚学生法律分析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某市一所小学教师张某,因认为学生李某在课堂上多次违反纪律,影响教学秩序,遂在课后对李某进行了体罚。
李某的家长得知后,认为张某的行为侵犯了李某的人身权利,遂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张某赔偿李某的精神损失费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法律分析1. 体罚的定义及法律依据体罚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肉体上的惩罚,以达到教育、惩戒或惩罚的目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学校、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体罚学生。
”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条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体罚学生。
”可知,我国法律明确禁止教师对学生进行体罚。
2. 案例中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体罚在本案中,张某因李某在课堂上多次违反纪律,对其进行体罚。
根据体罚的定义,我们可以分析以下几点:(1)张某的行为是针对李某的肉体进行的惩罚,符合体罚的构成要件。
(2)张某的行为是在课后进行的,但并未改变其性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教师不得在课堂上或课后体罚学生。
(3)张某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条的规定,即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体罚学生。
综上所述,张某的行为构成体罚。
3. 案例中李某的权益受到侵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在本案中,张某的体罚行为侵犯了李某的人格尊严,使其身心健康受到伤害。
4. 案例中张某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侵害他人人身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在本案中,张某因故意体罚李某,应承担侵权责任。
(1)张某应赔偿李某的精神损失费。
(2)张某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被吊销教师资格证、取消评优评先资格等。
(3)张某所在学校也应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如对张某进行处分、加强对教师的管理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学生体罚的法律规制
一、问题的提出
现行的法律法规都规定了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若违反该规定将会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将会追究其刑事责任。
在法条中可以看出我国法律对体罚的态度是全完禁止,但是法律法规对体罚的界定不清、笼统和含糊,造成人们对体罚的的理解不一。
由于法律法规对体罚二字的解释不够清晰,含糊其辞,概念笼统,导致教师对体罚的内涵和外延理解不一,所以出现一些教师对某些不服管制的学生疏于教导,没能尽到一名教师应该有的义务和责任,更没能够达到好的教育效果和教育目的。
另外存在一些教师对体罚界限理解狭隘,认为自己所实行的教育行为属于教师手中应有的惩戒,根本达不到成立体罚的条件,从而对于自身的体罚行为没有清醒的认识,认为是为了达到教育目的而实施的合理教育手段,不仅让体罚的阴影时刻笼罩在学生的心头,更是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例如: 2016 年3 月22 日,甘肃环县二中一男老师暴力殴打多名女学生,采用脚踹、打脸、拽头发等多种行为,下手重且狠。
另外,体罚二字的界定不明确导致对法条的适用的难度增大,无救济即无权利,法律适用难度增大,救济力度自然下降。
那么,学生体罚该如何界定? 如何规制呢?
二、正确区分体罚和惩戒
惩戒是指在不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产生创伤,遵循教育规律且不会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惩治警戒行为。
在各国法律规定及实际运用中,较为常见的惩戒形式一般包括以下几种: 训诫、隔离措施、剥夺某种特权、没收、留校、警告、记入学生档案的处分、体罚、停学和开除。
但在我国由于将体罚列入惩戒中的立法成本较高,以及我国传统教育体罚的恶劣影响,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禁止体罚。
体罚给人一种严厉、残酷的虐待学生的印象,让人们想到古代的肉刑,很多人认为现代社会之所以摒弃体罚,是因为现在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不能再采取以前的非文明的手段来达到教育的目的,认为体罚会像刑法中的肉刑一样,终将走向消亡。
其实有些体罚根本就形不成对学生人格上的侮辱,更不会对学生身体和心灵造成伤害,所以说,有些必要的惩戒手段被划入到体罚的范围内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是不科学的。
例如: 小学生写错生字,老师罚学生把写错的生字抄写五遍。
此类罚抄会让学生认清到自己的过错,并懂得了犯错会带来惩戒,罚抄行为不对学生身体和心灵造成伤害,遵循了教育规律且不存在侮辱学生人格的行为,那么此类适当的体罚行为应该是被法律所允许的,应该属于惩戒的一种。
在美国的哥伦比亚特区,政策规定对学生的惩戒只能打臀部,打耳光和恐吓都被禁止。
我们可以将体罚行为可分为适当体罚行为和过当的体罚行为。
适当体罚行为是指以教育为目的,在正常学生和社会公众的心理预期之内可以接受的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造成轻微伤害但并不损害人格尊严的体罚行为。
过当的体罚行为是指违背教育学和心理学规律,超出教育目的和社会公众心理预期的,给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严重伤害并损及人格尊严的体罚行为。
适当的体罚不仅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规律,能够达到教育目的,让立法者理清惩戒和过度体罚的边界,从而可以更好用法律规制体罚,防止教师走向放任自流和过度体罚的两个极端。
笔者认为,适当的体罚应是惩戒方式中的一种,因为适当的体罚符合教育规律,不会对学生产生人格上的侮辱,可以更好的达到教育的目的,正好符合惩戒的功能。
而过当的体罚是教师手中权力的滥用,违背了教育规律,侵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侮辱了学生的人格,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和我们所说的惩戒截然相反,不属于惩戒方式。
三、适当体罚应考虑的因素和坚持的法律原则
( 一) 适当体罚应考虑的因素
允许适当体罚,不是倡导体罚,更不是纵容体罚,适当体罚是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同时,更好的规制体罚。
虽然教师手中有惩戒学生的权利,但教师要实施适当体罚的这种权利,必须慎重和谨慎。
一定要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以便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1. 穷尽原则
当教师采取适当体罚的教育手段时,必须保证已经采取了平和的教育手段,假如以上方法依旧不能制止学生的错误行为,而采取适当的体罚又十分必要,此时,教师才可以实施其手中的此项权利。
例如: 在小学的课堂上,某学生在自习课上与同学嬉戏打闹,当被老师发现之后,应给予训诫,不应直接使用体罚手段,若训诫之后,此类情况又三番五次的出现,通过训诫的手段已经不能制止该学生的错误行为,在此情况下,教师才能采取体罚的手段。
2. 教育目的
教师对学生的体罚应是善意的,而非恶意。
不是为了体罚而体罚,是为了学生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错误,而不是让教师发泄自己心中对学生的不满和愤怒之情。
例如: 某小学生抄袭其他学生的作文被老师发现,老师可以惩罚该学生完成本次作文之后,再独自加写一篇,而不能惩罚该学生罚抄作文十遍。
3. 造成的后果
教师对学生的体罚造成的后果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合理的预测,教师在适用体罚时,无疑手中会有相应的自由裁量权。
在该裁量权的范围内,教师对自己所采取的体罚手段所造成后果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4. 个别差异性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个体之间的差异是与生俱来的,更何况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同的生长环境和接受着不同的教育熏陶,每个学生的差异性更是千奇百怪。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观点,关注到了个体的差异性。
学生的年龄、家庭状况、成熟程度、以往的行为表现、心理的承受能力等学生个人因素都是体罚应当考虑的因素。
5. 盛怒之下禁止体罚
每个人都会受到情绪或多或少的影响,若自身情绪控制了我们的理性,那我们所做出的行为往往是非理性的、过激的、难以想象的和错误的。
例如: 在课堂上,老师对学生进行了严厉的训诫,而学生认为该训诫让自己在同学之间毫无颜面,故给予老师严厉的侮辱性回击,老师为此大怒,意欲体罚学生,在此种情况下,老师不能对学生进行体罚,因为此时老师的行为是非理性的,很容易采取过激的体罚手段,对学生造成过度伤害,与教育目的相悖。
( 二) 适当体罚学生应当坚持的法律原则
法律是社会发张的调节器,为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达到教育目的,适当体罚学生必须坚持实体和程序上的法律原则,也就是从过程到结果两个方面进行法律上的控制。
美国宪法第八修正案规定: 不得向公民处以残酷而异常的惩罚。
体罚一旦在实体内容上过于暴力和激烈,就属于宪法第八修正案禁止的残酷而异常的处罚。
1. 实体合法性原则
善意原则就是指教师在体罚学生时是为了达到教育目的,防止学生再犯类似错误的心理状态,而不是出于恶意,随意发泄自己的情绪。
比例原则可分为必要性原则和法益相称性原则,第一,必要性原则,是指体罚行为对学生权益的影响不得超越实现目的的必要程度,如德国法谚所说勿以大炮轰小鸟,就反映了这一原则的要求。
就是说老师在体罚学生的时候,为了达到教育的目标如果存在多个可能的手段,则教师应当采用给学生权益造成损害最小、影响最轻的手段。
第二,法益相称性原则,是指在所有可能达到某一目的的手段中,如果给学生的权益造成损害最小的手段,其所造成的损害仍然超过该教育目的所追求的效果,则该教育目的就不值得追求。
2. 程序合法性原则
美国宪法第十四修正案规定: 政府不得在未经正当程序的情况下,剥夺公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
由于该条款隐含对学生身体免受强制的自由权的保障,因此学校的体罚权受到正当的法律程序条款的规范。
法院要求学校在制订纪律管理的校规,以及实施体罚时都必须秉持程序公平的原则,给予受罚学生最基本的正当程序保障。
一旦体罚的实施未能满足正当的法律程序,就会违法。
( 1) 事先告知是学校所规定的体罚事项一一列举清楚,让学生清晰明了的知道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会遭到老师的体罚。
体罚的事项不能含糊其辞,不能产生歧义。
例如: 错误行为不当行为类似词语的出现。
( 2) 说明理由,并听取陈述意见是指在体罚学生之时,首先要告诉体罚学生的理由,其次要认真倾听学生的的陈述和辩解。
认真倾听学生的陈述和辩解,不仅可以更加清楚的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还可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体罚。
( 3) 回避是指教师决定体罚学生,执行体罚的老师不应由决定体罚的老师来进行,回避的制度是为了防止老师在体罚学生过程中掺杂个人的主观色彩,容易造成体罚客体的区别对待。
回避制度体现了公平、公正,对事不对人的特点。
( 4) 体罚记录是指将体罚的学生姓名、日期、发生事件的原因、不当行为的类型、体罚和管教措施、学生及其家长或监护人的反应都记录在案,成为法院审理体罚案件的认定事实的依据。
根据案卷排他制度,如果学校没有制作相应的体罚记录,那么学校在认定学生违纪的事实上就难以让法院信服,在体罚的案件中就会承担败诉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