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渔歌子(配乐)
1.以教学《渔歌子》为例,教育心理学中如果说让学生描绘西塞山

以教学《渔歌子》为例,教育心理学中如果说让学生描绘西塞山1、学会《渔歌子》中的3个生字。
2、能朗读《渔歌子》。
3、能理解《渔歌子》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让学生描绘《渔歌子》的西塞山学情分析评论《渔歌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组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
《渔歌子》这首词是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代表作。
整首词描绘了初春时节西塞山的美丽景色。
全词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因此编者将其作为“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单元的开篇之作。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二、三学段的衔接期,学生的求知欲强。
他们已经有了近四年的学习经验,并通过课内外学习积累了很多诗词,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但还应不断加强。
因此本课教学关键是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悟情,引导学生感受词人“词画合一”的表现特点,感悟诗词的意境。
重点难点评论能理解《渔歌子》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能对《渔歌子》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复习评论活动1复习《忆江南》。
活动2【讲授】学习《渔歌子》评论(一)解题1、解题。
渔歌子,词牌名。
2、简介作者。
(二)眀意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听范读,划出节奏。
3、说说这首词主要讲了哪几种景物?4、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5、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6、全班交流。
①全班交流词语意思。
②再次读词。
指名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三)悟情1、思考:诗歌中“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原因。
2、领悟了作者的感情后,指导朗读。
3、介绍三首田园诗。
活动3【活动】吟诵评论配乐唱一唱这首词、活动4【练习】学习生字评论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记住字形的。
2、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塞”、“蓑”字。
活动5【作业】布置作业评论1、背诵默写这首词。
《渔歌子》省级优秀教学设计4篇

《渔歌子》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知识教学点1、学习“塞”、“箬”、“笠”、‘蓑”等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渔歌子》。
能力训练点l、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通过描绘词中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
德育渗透点1、通过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通过词的品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温故引题:1、联系旧知a、同学们,还记得白居易的《忆江南》吗?一起来回忆一下。
(学生齐背。
)b、谁来说说白居易《忆江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引导。
2、出示《渔歌子》是的,同学们,白居易带给我们的是“江花红胜火”的江南,是“江水绿如蓝”的江南,是“风和日丽”下的江南。
这江南不止是让白居易忘不了,让我们也忘不了。
今天,唐代的另一位词人给我们带来了“和风细雨”中的江南。
所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相信这“斜风细雨”中的江南一定另有一番风味。
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走近作者:同学们知道张志和吗?以师生谈话的形式简介作者。
(先让学生自由说,教师作适当补充)4、诗、词的区别:同学们,《渔歌子》它不是一首诗,而是一首词。
你知道诗和词的区别吗?(出示一诗二词,让学生比较发现。
先让学生自由说,教师作适当补充)5、解题。
渔歌子,词牌名。
出示两首《渔歌子》让学生观察,初步了解什么是词牌。
二、初读感知1、初读新“词”:好,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节奏。
读到不懂的地方,可以看注释。
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2、反馈交流:重点:“鳜、箬、笠、蓑”3、指导朗读:同学们,读准字音还不够,还要读出词节奏、停顿。
三、细读品词:1、读词找景,想像画面。
a、同学们朗读得非常好。
在前面,我们提到过张志和不仅是个词人,还是个书画家。
所以他写的词就似一幅面。
里面有很多的景物,很多的色彩。
请你重新读这首词,划出词中藏着哪些景物,用了哪些色彩。
《渔歌子》教学设计7篇

《渔歌子》教学设计7篇《渔歌子》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能达到背诵。
3.指导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体会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难点]体会诗词语言的丰富意蕴。
[教学时间]一课时一、了解词牌及词。
1.我们说,唐诗宋词,它们代表的是我国古代语言文字艺术的巅峰。
我们在这学期曾经学过一篇词,还记得吗?“江南好,……”2.多么美的江南春景啊,以至于白居易直到晚年都对这样的景色念念不忘。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新词。
板书:渔歌子。
读一读。
这是个词牌名,词的格式有一千多种,词牌名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一般,它与词的内容没什么关系。
但《渔歌子》这首词却和《忆江南》一样,词牌刚好是词的内容的体现。
再读读这个词牌。
3.从这个词牌,你读出了什么?(引导体会“歌”)“歌”的是什么?再读。
二、读会。
1.来,孩子们,咱们一起去看看,张志和为我们展现的是怎样的一副画面。
老师相信你们的自学能力,咱们先自己读一读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吧。
读诗吟词得讲究字正腔圆。
开始吧!2.指读。
点评。
(板书:塞、鳜、蓑)3.知道吗,词最初是用来配乐的,是用来唱的,咱们现在边打拍子边歌一曲。
(上阙)点评,鼓励学生的创造力。
4.古人将脚打节拍称为“踏歌”。
不是有“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诗句吗?来,今天,我们也来踏歌。
读(下阙)。
点评。
5.所谓“手舞足蹈”,这是情到深处、兴致高昂的一种表达。
起立,手舞足蹈,读。
三、读懂。
1.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
张志和,唐肃宗时有名的才子,不仅是诗人,而且还是画家。
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渔歌子》,你都看到了怎样的画面?2.这是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板书:春天)是啊,这一定是春天。
读(春的喜悦)。
还从哪里可以看出呢?斜风细雨,这是春天特有的柔和的景色啊。
小学语文人教四年级下册(统编)(教研版)第三单元-《渔歌子》诗词讲解大赛

2023年诗词讲解大赛脚本《渔歌子》诗词讲解文稿(场景一:忠山公园水边的凉亭或者其他地方)一、正确朗读古诗1.教师普通话朗读《渔歌子》。
(教师手持“古书”,身着“汉服”,面对“古书”诵读。
先闻其声,从周围景物逐渐过渡到老师处)2.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唐朝诗人张志和写的一首词《渔歌子》。
“子”是曲子,“渔歌子”指的是渔夫钓鱼的曲子。
请大家打开书,我们一起试着“读一读”。
(学生着“汉服”,手捧印着《渔歌子》的古书,齐读)(1)学生普通话朗读。
(2)教师相机指导“赛”和“鳜”“蓑”的读音。
(出示生字卡片)(3)按照常规“节奏”,把《渔歌子》读正确。
(4)词与诗有什么不同?(词又叫作“长短句”。
)(切换场景)(场景二:摆有古色古香的书桌教室)二、读出古诗韵味1.师:同学们,请再听老师读,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按照“吟诵规则”朗读: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入声归仄,韵字拖长。
)2.学生交流体会。
3.出示“吟诵谱”,学生根据“吟诵谱”诵读。
三、读出古诗意象1.师:颜真卿是张志和的朋友,他很欣赏张志和的才华。
颜真卿到张志和居住的湖州去做官。
于是,张志和驾舟前往拜见,想请颜真卿帮他换船。
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肥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渔歌子》五首。
颜真卿称张志和的《渔歌子》“词中有画”。
请同学们默读《渔歌子》,找一找《渔歌子》中“画”了哪些事物?2.学生分别汇报。
(教师事先引导学生说出什么样的什么)(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3.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在黑板上板画相关事物。
4.引导学生借助老师的板画,把《渔歌子》所有的画面连起来说说,即理解词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春江水绿、烟雨迷蒙,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岸畔桃红,江水猛涨,鳜鱼正肥时;青箬笠,绿蓑衣,渔人醉垂忘归时。
)5.学生一边想着画面,一边诵读。
四、读出古诗情感1.师:古人总是寄情于山水,张志和也不例外。
渔歌子教案(精选11篇)

渔歌子教案(精选11篇)渔歌子篇1教学目标:1、认识“箬、笠、蓑”,会写“塞、鹭、笠”,正确读写“箬笠、蓑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3、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会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体会作者蕴涵在词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感知形象,释题入情。
1. 屏幕出示多幅图片,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幅用几句话来描写一下看到的景象。
2. 这些画面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词很有关系,出示《渔歌子》。
3. 自由读词,指名读,教师范读(什么地方值得你借鉴?)。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字音方面重点指导“箬”;书写方面重点指导“箬”和“蓑”的写法;节奏方面重点指导“西塞山前/白鹭飞”的停顿。
)4. 释题。
你对“渔歌子”是怎么理解的?(词牌名,这首词内容刚好与词牌吻合,所以也可算是题目。
)5. 简介作者张志和。
二、探究诗意,以知促情。
1. 根据你的直觉,你觉得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2. 再读这首词, 能不能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 释疑。
(重点指导“箬笠”、“蓑衣”、“肥”、“归”的意思)。
交流读懂了多少。
4.你们读懂的是不是就是这样一幅画面?出示“垂钓图”。
用自己的话描写这幅画并结合自己的想象,说给同桌听一听,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
(初春,远山蒙上了一层绿色,白鹭在西塞山前自由地翱翔,桃花盛开了,粉红色的花瓣漂落在春水碧波之上。
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显得十分肥美。
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停舟在春江之上,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钓着鱼。
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5. 小结: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理解的意思,我们不要逐字逐句地去理解,要用自己的语言,还要加上自己的联想。
让我们再回到词中,出示《渔歌子》,在这幅“垂钓图”中,如果仔细地去品读,还会发现里面的色彩非常丰富,轻轻地读读这首词,找一找有哪些色彩藏在里面?(显性的:白、青、绿;隐性的:西塞山青绿色、桃花粉红……)三、品词赏句,感悟诗情。
江雪(教案)

湘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3课江雪执教:隆回思源实验学校曾连一、教学目标1、准确、有节奏地朗读,读出感情。
2、理解诗意,感悟诗情,体会诗人不屈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准确、有节奏地朗读,感悟诗情。
难点:体会诗人不屈的精神。
三、教学准备查找资料,了解柳宗元及其遭遇,并把资料打印出来。
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意思。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渔歌子》1、三年级的时候我们认识了一位渔翁—张志和。
配乐齐诵《渔歌子》张志和这位渔翁钓鱼时也常常不放鱼饵,他钓的是令人陶醉的美景和悠然自得的心情。
读。
2、揭题:今天我们还将认识一位渔翁。
他钓的是什么呢?让我们来看。
板书课题(学生书空),读题。
解题:江雪,也就是江上的雪景。
想象这样的景色,读。
(二)初读古诗,读出诗韵1、让我们走进诗里去看一看,打开书页,自由朗读,要求:字音准确,节奏分明谁愿意来读一读《江雪》?相机正音。
(字音读得多么准确呀,特别是这三个个后鼻音的字,让同学们再听你读一遍|某某字的声调、这个后鼻音读得真准确,但是这个字要怎么读呢?)2、我们一起来读吧,同学们读每句诗的前面两个字,老师读后面三个字。
你发现了什么?(可配合读两遍引导学生发现)翁读得长,绝、灭、雪读得短促(绝、灭、雪的读音中都有一个“e”,可板书拼音引导发现)师生变换朗读内容。
接下来,我读每句诗的前两个字,请你们像老师之前那样读后三个字。
做得好。
下面,就让我们边读边想象画面。
(三)走进画面,感受孤独1、这首诗所描写的画面带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请学生充分发言)孤独自由读诗,边读边思考:诗里的哪些字眼带给了你孤独的感觉?圈出来好好感受。
2、不仅“孤”且“独”(三角符号标出)从这个字眼中,你感受到了谁的孤独?船,也就是诗中的舟。
“孤”说明了?这里只有一条舟,它是孤单的。
读“孤舟”。
蓑笠翁,戴着斗笠穿着蓑衣的老人。
“独”说明了?这里只有他一个人,在——(独钓、钓鱼)“独钓寒江雪”。
最新整理苏教版六年级语文-《渔歌子》课堂实录及评析2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渔歌子课堂实录及评析2三、初读正音,整体感知师:好的。
从抽屉拿出我们课文,请大家自由大声朗读渔歌子一直读到你认为字正腔圆为止,开始〔生读课文〕师:好的,同学们,刚刚啊,有几个同学很好,他边读边思考。
字怎么读这个跟我们以前学的知识有什么不一样待会儿我们来交流。
首先,字正腔圆的朗读,谁能够做到生:渔歌子,唐,张志和师:待会儿,题目想清楚再读。
生读整首词师:真的读得很标准,还有谁想读你来生读师:最后三个字再读。
生:不须归。
师:恩,有点紧张,是不是没关系,你读得很好。
好,最后请一位。
你来。
生读师:刚刚很多同学在底下跟着他小声地念。
读了几遍下来,你发现诗和现在学的词,有什么不同了吗生在底下小声讨论师:哦,举手说。
你来。
生:诗,如果是诗的话,每行,前面有几个字,后面也都会一样有几个字的,而词的话,当中有几行的字数会不一样的。
师:也就是说,诗每一句都是比拟工整的,字数根本是相同的,而词呢,句子有长;一;;一;生:有短。
师:人们根据词的这个特点,给词起了一个小名叫;一;;一;长短句。
那么我们一起来把这首长短句来一遍。
师领读:渔歌子,预备起;一;;一;生齐诵[在解释诗歌和词的不同时,老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用具体的例子做说明,让学生对词又叫长短句这个文学常识印象深刻。
]师:张志和这个词人是非常了不起的,他不仅词写得好,还是一位大画家。
所以呢,他把画画的这种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
大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说:张志和写的词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那么我们赶快去词中看一看,张志和给我们画了什么,把它找出来,打上圆圈,看看他画的什么景物啊!生自由读,边读边找。
师提示:用笔把它圈出来。
师:好的,请你来说,你发现了哪些景物生:有白鹭师:他说的同时,我们看一看,他找到的,你发现了吗生齐答:发现了。
生继续:还有桃花和鳜鱼,还有蓑衣。
师:他找到了四种,还要补充吗生:西塞山,还有水,还有箬笠,还有风和雨。
师:找到了九种,你们都找到了吗生齐答:找到了。
渔歌子孙光宪答案(5篇)

渔歌子孙光宪答案(5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渔歌子孙光宪答案的资料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 题。
江南蓑衣①在故都的某个雪天里,突然想到老家江南的蓑衣来了。
②满目彤云里,翻读一本江南的画册,心情一派宁静和畅。
那连绵的苍翠山峦,那层层叠叠的梯田,那高低错落犹如穿着蓑衣的房舍,总给人以平和而安详。
满谷烟云,缭绕着江南的烟花三月。
三月的江南,春光迷漫,而乡村道上穿着蓑衣的赶着牛群的牧童,总把一管缠绵的委婉的笛声传入我的耳鼓。
而穿着衰衣在微雨中插秧的山地汉子,则把一篇耕作文章呈现在我的眼前了。
③我很少听到歌唱江南蓑衣的歌曲,江南的乡野之歌似乎除了采茶桃花和篱笆修竹外,就没有别的了。
而蓑衣却依然沉睡在古典中。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西塞山就在我的记忆中与我隔岸相望。
这江南的景色一半是属于蓑衣的,这季节的一半还是属于蓑衣的。
不光是春天,还有下雪的隆冬,独钓寒江的孤舟蓑笠翁,一直在我眼前描绘着悠远的江南山水。
在风景中出没的穿蓑衣的人,不仅仅是牧童,而且还有渔人,他们都是志趣清雅的高人。
一蓑风雨,一叶孤舟,一片兰桨,一弯明月,顺流而下,逐草而居,是多么潇洒逍遥啊。
我常把穿蓑戴笠的人称之为隐士和佛陀,且看那蓑衣似乎张开诗歌或者哲学的虚玄的羽翼翩翔在空明中,如神灵一般幽黑而深邃。
这是自由狂放的,是寒山中的极致,远峰、孤舟、烟雨和萧寺,只是绝妙的陪衬。
江南的蓑衣飘扬在诗意中。
一袭蓑衣穿行在时空,犹如达摩的一苇渡江,把无限的禅机融入空荡和苍茫之中。
④江南蓑衣是平常的,一种极不起眼的家用物什,与镰刀、锄头和竹笠一起静默和谐地相处。
在风雨中的劳作是艰辛的也是欢愉的,才苑蓄满微凉的忧郁。
当踏歌的农夫带着一身泥水,从田里山间归来,蓑衣和竹笠随即被挂在墙上,农夫歇息了,而它们则开始了默默的对话。
蓑衣注定是蓑衣,竹笠注定是竹笠,似乎与主人一样无法逃避命运的摆布,无法摆脱生活的清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塞 鹭 西塞山前白鹭飞, 鳜 桃花流水鳜鱼肥。
gui ruo l i suo sai lu
蓑 青箬笠,绿蓑衣, 箬笠
斜风细雨不须归。
箬笠
蓑衣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古诗词中的 “绿” 1、遥望洞庭山水翠——活泼的、充满生 命力的绿; 2、碧玉妆成一树高——富有光泽的绿 3、日暮苍山远——深沉的绿;
布置作业:
1、背诵《渔歌子》
2、动手给这首词配上一幅彩色画,展示
江南春天的美景和渔父的悠闲自在。
……
国画和油画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唐 张松龄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乐是风波钓是闲,
草堂松径已胜攀。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太湖水,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闲:休闲。 草堂:作者对自己的书斋楼堂的谦称。 松径:种满松树的小路
浣溪沙〃渔父
宋 苏轼
西塞山边白鹭飞。 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 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