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学考试重点教学文稿
燃烧学讲稿提纲

1. 燃烧学背景(选择性介绍,引出液体燃料的燃烧)
燃烧是气体、液体或固体燃料与氧化剂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的化学反应;流动、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同时发生有相互作用的综合现象;
直至18世纪中以前,发展缓慢,对燃烧现象的本质几乎一无所知。
19世纪出现热化学和化学热力学(将燃烧作为热力学系统,考察其初态和终态,静态特性的研究)现代社会的主要动力来源——矿物燃料燃烧;火力发电厂锅炉,工业用蒸汽,发动机等均是以固、气、液体燃料的燃烧产生的热能为动力(热源);
燃烧学涉及热力学、流体力学、化学动力学、传热传质学,具备综合的理论体系,而且与实验理论、技术密切相关。
燃烧理论方面的研究,主要以燃烧过程涉及的基本过程为对象,如燃烧反应的动力学机理,燃烧的着火、熄灭、火焰传播、火焰稳定、预混火焰、扩散火焰、催化燃烧、层流和湍流燃烧、液滴燃烧、碳粒燃烧、煤的热解和燃烧、燃烧产物的形成机理等。
2. 液体燃料燃烧
2.1 液体燃烧特点及过程(参考《西交燃烧学》PPT、《工程燃烧学——液体燃料...》)(1)燃烧方式:预蒸发型燃烧、喷雾型燃烧;
(2)喷雾型燃烧雾化过程、雾化装置、评价雾化质量的指标、提高雾化质量的方法
(3)油雾燃烧过程:油滴燃烧、油雾燃烧
2.2 典型例题分析
可参考《哈工大燃烧学试题》第4页、《哈工大燃烧学课件》34-39页、《西交燃烧学课件》PPT 32-40页。
3. 小结
可参考《西交燃烧学课件——燃烧学课后习题答案》第4章,进行知识点总结。
《消防燃烧学》燃烧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

《消防燃烧学》燃烧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这个是⼤四考的,他们貌似今年刚学,不知道和我们的⼀样不!⼤家看看吧。
名词解释(20选10)1、化学当量⽐:常⽤来定量地表⽰燃料和氧化剂的混合物的配⽐情况2、空燃⽐: 化学恰当反应时消耗的空⽓-燃料质量⽐,某数值等于1Kg燃料完全燃烧时所需要的空⽓质量3、燃烧焓: 当1mol的燃料与化学当量的空⽓混合物以⼀定的标准参进⼊稳定了流动的反应器,且⽣成物也以同样的标准参考状态离开该反应器,把此反应释放出来的热量定义为燃烧焓4、平衡常数5、等压绝热⽕焰温度;当燃料/空⽓⽐及温度⼀定时,绝热过程燃烧产物所能达到的温度(最理想状态,最⾼温度)6、活化能:活化分⼦所具有的平均能量(E)与整个反应物分⼦的平均能量(E)之差7、化学反应速率常数:⼜称⽐例常数,是单位质量的反应速率系数,它在名义上与浓度⽆关与温度有关。
8、化学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成物浓度的变化量9、基元反应:能代表反应机理的由反应微粒⼀步实现的且不通过中间或过渡状态的反应10、链锁反应:⼀种在反应历程中含有被称为链载体的低浓度活性中间产物的反应,这种链载体参加到反应的循环中,并且它在每次⽣成产物的同时⼜重新⽣成11、层流⽕焰传播速度:⽕焰前锋沿法线⽅向朝新鲜⽓传播的速度。
12、湍流⽕焰传播速度:是指湍流⽕焰前沿法向相对于新鲜可燃⽓运动的速度,可⽤流经⽕焰的可燃预混⽓的体积流量Q除以湍流⽕焰的表观⾯积A f来表⽰S T≡Q/A f13、邓克尔Damkohler数14、扩散燃烧:燃料和氧化剂没有预先混合,分别输⼊燃烧室,由扩散过程控制的燃烧。
15、动⼒扩散燃烧:燃烧的快慢既与化学动⼒因素有关,也与混合过程有关16、斯蒂芬stefan流:在相分界⾯处由于扩散作⽤和物理化学过程的作⽤⽽产⽣的垂直于相分界⾯处的总体物质流。
17、费克扩散定律:双组分混合物中,组分A的扩散通散与该组分质量分数梯度绝对值成正⽐,反之相反,⽐例系数称为扩散系数。
《消防燃烧学》演示文稿

q放
C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q散
B A
T0
T2 T3 T1
T
T1 T3 T2, 说明自燃点不是常数
3.在自由基链锁着火理论中,其基本思想是什么?着火的条 件是什么?基于该理论,灭火的措施有哪些?
在氧化反应体系中,一方面,随着热量的积累反应自动加速,但也可 以通过分支的链锁反应,迅速增加活化中心(自由基)浓度来使反应 不断加速直至着火爆炸。其思想的基本出发点是:链锁反应体系着火 与否取决于该体系自由基的生成速度和销毁速度之间的关系。
4.下列现象或实验结果可用哪种着火理论解释?
(1)可燃气体爆炸存在浓度极限; (2)可燃物燃烧或爆炸存在着火感应期; (3)氢气/氧气体系有三个着火极限; (4)当可燃气体的压力低于某一极限压力时,不能燃 烧或爆炸; (5)卤代烷有很好的灭火效能。
谢苗诺夫热着火理论:1、2、4 链锁着火理论:2、3、4、5
链锁反应理论中的灭火措施
1.降低系统温度,以减慢自由基增长速度。 因为在链传递过程中由链分支而产生的自由基增长是 一个分解过程,需吸收能量。温度高,自由基增长快; 温度低,自由基增长慢, 2.增加自由基在固相器壁消毁速度。 为增加自由基碰撞固相器壁的机会,可以在着火系统 中加入惰性固体颗粒,如粉末灭火剂、砂子等。 3.增加自由基在气相中的消毁速度。 可在着火系统中喷洒卤代烷等灭火剂;或者在防火材 料中加入卤代烷阻燃剂,如溴阻燃剂。
《消防燃烧学》课程考试大纲

《消防燃烧学》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消防燃烧学英文名称:Combustion Fundamentals of Fire课程编号:04hzzyb506课程类别:专业技术基础课学 时:60适用专业:消防指挥(普通本科)考试总要求本课程的考试目标是考查学生对《消防燃烧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常用火灾预防与控制技能的掌握情况,检测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便于考查,将概念和理论的考试分为“了解”和“理解”两个层次,对方法和技能的考试要求分为“会”、“掌握”和“熟练掌握”三个层次。
考试内容与要求要考查的《消防燃烧学》知识分为燃烧的化学基础、燃烧的物理基础、着火与灭火的基本理论、可燃气体的燃烧、可燃液体的燃烧和可燃固体的燃烧六部分。
一、燃烧的化学基础(一)燃烧本质和条件1.理解燃烧的本质;2.掌握燃烧的条件及其在消防中的应用。
(二)燃烧反应速度方程1.理解质量作用定律;2.理解阿累尼乌斯公式;3.掌握燃烧反应速度方程的推导。
(三)燃烧时空气需要量计算1.掌握固体和液体可燃物理论空气需要量的计算方法;2.掌握气体可燃物理论空气需要量的计算方法;3.掌握实际空气需要量的计算方法。
(四)燃烧产物及其计算1.了解燃烧产物的危害性;2. 了解燃烧产物的基本概念;3.了解燃烧产物的毒害作用;4.掌握有关燃烧产物的计算。
(五)燃烧热及燃烧温度计算1.了解燃烧温度的计算方法;2. 了解热容的基本概念及分类;3.掌握燃烧热和热值的计算方法。
二、燃烧的物理基础(一)热量传递概述1.了解热传递的基本概念,掌握其遵循的基本定律;2.了解热对流的基本概念,掌握其遵循的基本定律;3.了解热辐射的基本概念,掌握其遵循的基本定律。
(二)热传导1.了解非稳态导热的数值解法;2.了解一维稳态导热和非稳态导热微分方程的建立和求解过程;3.掌握导热微分方程式的理论推导及各种情况下的导热微分方程式的表达形式;4.掌握集总热容分析法及其应用条件。
《消防燃烧学》教案

《消防燃烧学》教案.doc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介绍消防燃烧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意义。
解释火灾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1.2 火灾燃烧的基本条件讲解可燃物、氧化剂和点火源的概念。
解释火灾燃烧的三要素及其相互作用。
1.3 火灾类型及燃烧特性介绍不同类型的火灾及其燃烧特性。
分析常见火灾案例,探讨火灾的原因和教训。
第二章:燃烧的基本原理2.1 燃烧的化学反应讲解燃烧的化学反应过程,包括氧化还原反应。
解释燃烧产物的形成和影响。
2.2 燃烧速率与燃烧特性介绍燃烧速率的影响因素,如可燃物性质、氧气浓度和温度。
讲解燃烧过程中的火焰传播和燃烧产物扩散。
2.3 燃烧的热效应解释燃烧过程中的热效应,包括燃烧热和热辐射。
探讨热效应在火灾蔓延中的作用。
第三章:火灾蔓延与控制3.1 火灾蔓延的物理过程讲解火灾蔓延的物理过程,包括火焰传播、热辐射和烟雾传播。
分析火灾蔓延速度和范围的影响因素。
3.2 火灾控制策略介绍火灾控制的方法和措施,如灭火剂的选用和灭火设备的应用。
讲解火灾现场的应急处理和人员疏散原则。
3.3 火灾蔓延的模拟与预测介绍火灾蔓延模拟的方法和技术。
讲解火灾蔓延预测的意义和应用。
第四章:燃烧设备与火灾实验4.1 燃烧设备介绍常用的燃烧设备和实验装置,如燃烧炉、燃烧箱和火焰喷射器。
讲解燃烧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4.2 火灾实验方法讲解火灾实验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介绍常见的火灾实验,如火焰传播实验和燃烧产物分析实验。
4.3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讲解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方法。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火灾燃烧特性和蔓延规律。
第五章:燃烧防护与安全5.1 燃烧防护措施介绍燃烧防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讲解燃烧防护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5.2 火灾现场的应急处理讲解火灾现场的应急处理流程和注意事项。
介绍火灾现场的人员疏散和救援措施。
5.3 消防安全管理与教育讲解消防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管理措施。
介绍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的方法和内容。
第六章:火灾燃烧动力学6.1 火焰传播与蔓延讲解火焰传播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
《消防燃烧学》教案

《消防燃烧学》教案.doc教案章节:第一章燃烧基础理论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理解燃烧的三要素。
2. 使学生掌握燃烧过程的物理化学变化。
3. 培养学生对火灾危险性的认识,提高消防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燃烧的基本概念燃烧的定义燃烧的分类2. 燃烧的三要素燃料氧气点火源3. 燃烧过程的物理化学变化燃料的分解氧化反应燃烧产物的形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燃烧的基本概念、燃烧的三要素和燃烧过程的物理化学变化。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火灾案例,让学生了解燃烧事故的危害。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消防燃烧学》2. 课件:燃烧基础理论3. 案例素材:火灾案例图片和视频五、教学步骤:1. 引入:讲解燃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发学生对燃烧的兴趣。
2. 讲解燃烧的基本概念,阐述燃烧的定义和分类。
3. 讲解燃烧的三要素,分析它们在燃烧过程中的作用。
4. 讲解燃烧过程的物理化学变化,包括燃料的分解、氧化反应和燃烧产物的形成。
5. 分析火灾案例,让学生了解燃烧事故的危害。
6. 总结本章内容,强调消防安全的重要性。
7. 布置课后作业:复习本章内容,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燃烧事故的预防措施。
教案章节:第二章火灾蔓延规律二、教学内容:1. 火灾蔓延的基本概念火灾蔓延的定义火灾蔓延的分类2. 火灾蔓延的规律火灾蔓延的影响因素火灾蔓延的速度和距离3. 火灾蔓延的模型火灾蔓延的数学模型火灾蔓延的数值模型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火灾蔓延的基本概念、规律和模型。
2. 实验法:进行火灾蔓延实验,让学生观察火灾蔓延的现象。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消防燃烧学》2. 课件:火灾蔓延规律3. 实验器材:火灾蔓延实验装置五、教学步骤:1. 引入:讲解火灾蔓延在日常生活中的危害,引发学生对火灾蔓延的关注。
2. 讲解火灾蔓延的基本概念,阐述火灾蔓延的定义和分类。
3. 讲解火灾蔓延的规律,分析影响火灾蔓延的因素。
初中化学燃烧复习教案

初中化学燃烧复习教案学科:化学年级:初中教学内容:化学燃烧教学目标:1. 熟悉化学燃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化学燃烧的条件和特点。
3. 了解常见物质的燃烧产物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化学燃烧的定义和特点。
2. 化学燃烧的条件。
3. 燃烧产物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1. 燃烧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来源。
2. 燃烧与氧化的区别。
教学准备:1. 教科书、课件、实验器材。
2. 燃烧实验用品:点火器、试管、镁带、木条等。
3. 化学燃烧的相关视频、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燃烧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对燃烧的基本概念进行初步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与示范(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燃烧现象,介绍化学燃烧的定义和特点。
2. 通过实验演示木条燃烧,让学生感受燃烧产生的热量和光热效应。
3. 讲解化学燃烧的条件和特点。
三、练习与讨论(20分钟)1. 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答,加深对化学燃烧的理解。
2. 引导学生讨论燃烧产物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总结(5分钟)通过学生讨论和总结,引导学生对化学燃烧的基本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巩固所学内容。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总结化学燃烧的三个特点,并分析为何需要氧气才能进行燃烧。
教学反思:1. 化学燃烧理论知识需要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燃烧现象进行讲解,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2. 鼓励学生开展化学燃烧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燃烧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兴趣。
燃烧学教案---电子版

第一讲重点:燃烧条件、及燃烧空气量的计算。
绪论燃烧学是研究燃烧的发生、发展和熄灭过程的学科。
一.燃烧学的研究内容燃烧的本质;着火机理、熄火机理;气、液、固体可燃物燃烧特性;燃烧技术(工程燃烧学);防灭火技术(消防燃烧学)。
二.燃烧学学习的目的和意义2.1 火的作用火被人类掌握和使用以后,为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2火的危害火一旦失去控制,造成对国民经济的损失,同时,火灾还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火灾还对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火灾指的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一种灾害性燃烧现象,包括森林、建筑、油类等火灾以及可燃气和粉尘爆炸。
火灾发生的必要条件:可燃物、空气和火源同时存在。
按火灾损失严重程度可分为特大火灾、重大火灾和一般火灾三类。
下面是几个典型火灾案例。
1998年1月3日,吉林省通化市东珠宾馆发生火灾。
1999年10月30日,韩国仁川市一幢4层楼的地下卡拉OK厅发生火灾,有57人被烧死,71人被烧伤。
2000年12月25日,洛阳东都商厦火灾。
2002年6月16日,位于海淀区学院路20号的“蓝极速”网吧发生火灾。
火灾烟气的组成:(1)气相燃烧产物;(2)未完全燃烧的液固相分解物和冷凝物微小颗粒;(3)未燃的可燃蒸汽和卷吸混入的大量空气。
火灾烟气中含有众多的有毒有害成分、腐蚀性成分和颗粒物等,加之火灾环境高温、缺氧,导致火灾中很多人因烟气窒息和中毒而死亡。
2.3目的和意义学习研究各种可燃物的着火条件――――防火学习研究物质爆炸规律―――预防爆炸学习研究燃烧、蔓延规律、熄灭―――灭火,减少损失学习研究燃烧烟气特性――――防排烟,减少人员伤亡三、火灾防治措施火灾防治措施有:建立消防队伍和机构、研制各种防灭火设备、制定相关防灭火法规、研究火灾机理和规律及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投入防灭火。
四、燃烧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4.1燃烧学的研究对象燃烧学的主要研究方面:1、燃烧理论的研究。
2、燃烧技术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燃烧学考试重点
一、请解释下面的基本概含
1 燃烧:指可燃物跟助燃物(氧化剂)发生的剧烈的一种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A称为通风因子。
9 通风因子:基本参数H
10 空气消耗系数:可燃物完全燃烧所消耗的实际空气量与理论空气量之比定义为空气消耗系数,用a 表示
4 显光火焰的热损失机理:火焰中的烟粒子越浓,辐射损失越大,其温度就越低14自燃:可燃物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然燃烧。
16火焰传播机理:火焰传播的热理论和火焰传播的扩散理论。
5.烟囱效应:这种垂直的围护物中,由于气体对流,促使烟尘和热气流向上流动的效应。
6 引燃: 指由于从外部能源得到能量,是混气局部范围受到强烈加热而着火。
8燃烧速度:燃烧速度是反映单位时间烧去可燃物的数量。
11 燃烧热: 燃烧热生燃烧反应中可燃物与助燃物作用成稳定产物时的反应热称为燃烧热
12 热值:完全燃烧1kg的物质释放出的能量。
15斯蒂芬流:气体在液滴表面或任一对称球面以某一速度离开的对流流动。
17 粉尘爆炸:指悬浮于空气中的可燃粉尘触及明火或电火花等火源是发生爆炸现象。
18.阴燃:只冒烟而无火焰的燃烧现象。
19 闪点: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液体表面能够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
20 可燃液体爆炸温度极限:蒸汽爆炸浓度上下限所对应的液体温度称为可燃液体的爆炸温度上下限。
21 反应速率: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
22 轰燃:是指火在建筑内部突发胜的引起全面燃烧的现象
23 回燃:当混合气被灰烬点燃后会形成大强度快速的火焰传播,在室内燃烧的同时,通风口形成巨大的火球,从而同时对室内和室外造成危害,这种现象叫回燃。
24 异相燃烧:指不同相的物质之间发生的燃烧反应。
25.理论火焰温度:若混合气经过绝热等压过程达到化学平衡,则系统最终达到的温度称为理论火焰温度。
二、简答题
5高热值和低热值的区别和转换方法?答:高热值是指1Nm3燃气完全燃烧后其烟气被冷却至原始温度,而其中的水蒸气以凝结水状态排出时所放出的热量。
低热值是指1Nm3燃气完全燃烧后其烟气被冷却至原始温度,但烟气中的水蒸气仍为蒸气状态时所放出的热量。
低位发热量(即低热值)等于高位发热量(高热值)减去水蒸发和燃料燃烧时加热物质所需要的热量
6 不同状态物质的燃烧过程如何?答:1气体燃烧有两种形式,一是扩散燃烧;二是动力燃烧,2液体是一种流动性物质,没有一定形状。
燃烧时,挥发性强,不少液体在常温下,表面上就漂浮着一定浓度的蒸汽,遇到着火源即可燃烧。
3固体是有一定形状的物质。
它的化学结构比较紧凑,所以在常温下都以固态存在。
7.stefen 流问题的概念?产生stefen 流的条件是什么?答:气体在液滴表面或任一对称球面以某一速度离开的对流流动;条件(在相分界面处既有扩散现象存在,又有物理(或)和化学过程的存在,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
8.试分析堆积固体自燃火灾起火的原因?答:体系内部产生热量的速率比向周围损失热量的速度快。
9.试给出液体引燃着火的条件答:燃烧速度小于蒸发速度
10试给出固体引燃着火条件,并加以解释?答:1如果s< 0,固体不能被引燃或只发生闪燃2如果s>0,固体表面接受的热量出了能维持持续燃烧,还有多余部分。
S=0 固体能否被引燃的临界条件。
12 给出两种不同的热自燃理论,并说明其应用范围?答:①谢苗诺夫自然理论:适用于气体混合物,毕渥数Bi较小的堆积物体。
②弗兰克—卡门涅茨基自燃理论:毕渥数Bi较大,体积内部的不匀称性。
13何谓闪燃,可燃液体为什么会发生闪燃现象,研究闪燃在消防工作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指易燃或可燃液体挥发出来的蒸气与空气混合后,遇火源发生
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
14.何谓液体的爆炸温度极限?分析说明可燃液体存在爆炸温度极限的原因. 答:液面上方液体蒸气浓度达到爆炸浓度极限混合气体遇火就会发生爆炸,蒸气爆炸浓度上下限所对应的液体温度。
15.如何用爆炸温度极限判断可燃液体的蒸汽在室温条件下爆炸的危险性?答:1凡爆炸温度下限(t下)小于最高室温的可燃液体,其蒸气与空气混合物遇火源均能爆炸 2,凡爆炸温度下限(t下)大于最高室温的可燃液体,其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遇火源均不能发生爆炸3凡爆炸温度上限(t上)小于最低室温的可燃液体,其饱和蒸气浴空气的混合物遇火源不发生爆炸,其非饱和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遇火源有可能发生爆炸。
三.论述题
6 论述理论燃烧温度的近似计算过程,并给计算式?答:因为产物的平均等压热容 ̄Cpi取决于温度,而理论燃烧温度t是未知数,所以Cpi也是未知量。
如果知道了Q1,在具体计算时,可先假定一个理论燃烧温度t1,从表中查出相应的Cpi,求出相应的Q11,然后再假定第二个理论燃烧温度t2,确定出相应的Cpi 和Q12,其中Q11<Q1<Q12.最后利用差值法求出理论燃烧温度t.
9.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煤矿瓦斯事故(瓦斯爆炸)频发的原因?答:最主要的原因是一些重大的科技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没有建立起煤矿安全科学技术研究的平台和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的技术支撑体系与科学的矿山安全管理模式。
10 在热着火理论中,存在哪些自燃着火极限,这些自燃着火极限是如何得出的,(结合图示说明)答:浓度极限,温度极限,压力极限。
又自燃着火压力,自燃着火温度与可燃气体浓度的函数关系得出。
1.semonov 自燃理论的基础是什么?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理论基础是物体能够发生热自燃。
热自燃理论认为:着火时反应放热因素与散热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如果反应放热占优势,体系就会出现热量积累,温度升高反应加快,发生自然;相反,如果散热因素占优势,体系温度下降,不能自然。
2试用两种着火理论解释阻火器的阻火机理?答:燃烧所需要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达到一定的温度,即着火点。
低于着火点,燃烧就会停止。
依照这一原理,只要将燃烧物质的温度降到其着火点以下,就可以阻止火焰的蔓延。
3 论述炸药的爆炸机理?答:1、反应过程为放热性2、反应高速进行并能自行传播;3、反应过程中生成大量气体产物
4 粉尘爆炸的条件是什么,满足这些条件的粉尘为什么会发生爆炸,答:1 有能引起燃烧和爆炸的煤尘2有高温热源3有足够的氧气. 二,粉尘本身可燃;粉尘悬浮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超过其爆炸下限),呈悬浮状能保证其表面与空气(氧气)充足接触,堆积粉尘不会发生爆炸;有足够引起粉尘爆炸的起始能量。
7 高层建筑火灾的特点?答:1火势蔓延快, 高层建筑的楼梯间、电梯井、管道井、风道、电缆井等竖向井道多,如果防火分隔处理不好,发生火灾时就好像一座座高耸的烟囱,成为火势迅速蔓延的途径2疏散困难3扑救难度大. 高层建筑高达数十米,甚至达数百米,发生火灾时从室外进行扑救相当困难。
8.矿井火灾的特点?答:1燃烧过程缓慢,没有较大的火焰,外部征兆不明显,难以觉察。
火灾延续时间长,灭火工作困难。
(2)火灾发生时,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
3,矿井火灾可能引起瓦斯煤尘爆炸事故,。
(4)产生火风压,改变井下风流流向(5)产生再生火源。
四、计算题题型
1 利用集总参数法估算薄片状固体(Bi= hL / K 数较小),如窗帘、幕布之类的引燃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