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语文部编版七年级古诗词专题10《夜雨寄北》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

合集下载

《夜雨寄北》知识点+课件+教案+习题

《夜雨寄北》知识点+课件+教案+习题

《夜雨寄北》知识点+课件+教案+习题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雨寄北》。

(2)理解《夜雨寄北》的诗意和诗人的情感。

(3)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关爱家人和朋友,学会珍惜感情。

二、教学重点1. 《夜雨寄北》的诗意和诗人的情感。

2. 一些常用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 《夜雨寄北》的诗意和诗人的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2. 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包括《夜雨寄北》的全文、注释、译文、相关图片等。

2. 教案:详细的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

3. 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翻译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夜雨寄北》的题目和诗意。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夜雨寄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夜雨寄北》的诗意和诗人的情感,提出问题,展开讨论。

5. 诗歌品鉴:引导学生欣赏《夜雨寄北》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6. 知识拓展:讲解一些常用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

8.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背诵《夜雨寄北》,做好习题,准备下一节课的讲解。

9. 课后反思: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习题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交流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回家后背诵《夜雨寄北》的情况,以及习题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

人教部编版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夜雨寄北》ppt课件

人教部编版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夜雨寄北》ppt课件
却话巴山夜雨时
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 的情景。 “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 与想象中徘徊。
诗歌主旨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 “巴山夜 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 “何 当 ”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 思归的急切心情。
纪昀评说此诗: “作不尽,不免有做作 态,此诗含蓄不露,却只似一气说完,故为高 唱。 ”
2.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D)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亲友 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亲友促膝深谈的深 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课堂小结
1.同学们,今天你学到了什么呀? 和同桌说说有什么收获。
1.对本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D) A.第一句中的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 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B.一个“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 雨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C.后两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以未来想象中 的欢聚许诺友人,不仅是暂且宽慰自己,也是安慰友人。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令人的思绪在现实 和想象的时空之间徘徊不已,由此表达思“君”的深情,觉得 有点累赘。
桂馥在《札朴》卷六里说: “眼前景反作 后日怀想,此意更深。 ”
徐德泓在《李义山诗疏》里说: “翻从他 日而话今宵,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 ”
课堂小结
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 诗人羁旅他乡对家人思念的深情。诗中“ 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 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
随堂练习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 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 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夜雨寄北古诗翻译及鉴赏大全

夜雨寄北古诗翻译及鉴赏大全

夜雨寄北古诗翻译及鉴赏大全夜雨寄北古诗翻译及鉴赏大全《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读者,令人百读不厌。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夜雨寄北古诗翻译及鉴赏,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夜雨寄北原文欣赏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返回目录夜雨寄北原文翻译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注释:①选自《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1],又号樊南生。

怀州河内(现在河南沁阳)人。

唐代诗人。

这首诗是寄给妻子(或友人)的。

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或友人)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在下雨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地想念家中的妻子(或友人)和与妻子(或友人)共同修剪烛芯的情形。

②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③却:还,再。

何当:何时能够。

池:水池。

期:期限。

君:指作者的妻子。

巴山:指四川的山。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哪一天?却话:回溯。

返回目录夜雨寄北原文赏析《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

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

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

悲怆沉痛,笼罩全篇。

“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

但是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形象、更浓郁了。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夜雨寄北》课件(共17张PPT)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夜雨寄北》课件(共17张PPT)

❖ 默写《夜雨寄北》 ❖ 预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 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 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品读欣赏
巴山夜雨涨秋池。
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 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 的秋池。
“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 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 绵绵深重。
品读欣赏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什么时候。照应首句“未有期”, 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既有热切地盼望, 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在情意上,与前两句, 似断非断 。
品读欣赏 却话巴山夜雨时。
“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 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
“巴山夜雨”是以情写景,它与“西窗剪 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 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情意。 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然而这种欢欣只是 一种难以预料的期待,反而加剧了眼前“归 期未有期”的痛苦。
过去 未来
现在 由未来到现在
合作探究
•全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 •答:《夜雨寄北》通过写巴山夜雨景 象和诗人对妻子的思念,表达了游子 羁旅巴山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课堂小结
• 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 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 换。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 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
课外拓展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 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 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 氏已亡。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 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 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 “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 急切心情。

【初中语文】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之夜雨寄北注释

【初中语文】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之夜雨寄北注释

【初中语文】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之夜雨寄北注释【—
第一天
语文总结之夜雨寄北注释】,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

笔记
①选自《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1],又号樊南生。

怀州河内(现在河南沁阳)人。

唐代诗人。

这首诗是寄给妻子(或友人)的。

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或友人)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在下雨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地想念家中的妻子(或友人)和与妻子(或友人)共同修剪烛芯的情形。

② 巴山:一般指巴蜀之地。

③却:还,再。

贺当:我什么时候可以。

池:水池。

任期:任期。

选自湖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33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课外古诗词背诵172页。

翻译
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
巴蜀地区秋夜雨下得很大,池塘里满是水。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
我们来谈谈今天巴山的雨夜吧?
总结: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反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

“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夜雨寄北赏析 语文知识点总结之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赏析 语文知识点总结之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赏析语文知识点总结之夜雨寄北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之夜雨寄北,《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②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③话巴山夜雨时。

总结: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

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

语文课时知识点之《最后一课》同学们对于最后一课的语文知识点还记得吧,下面我们来学习哦。

最后一课小说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踱duó步赚zhuàn钱哽gěng住祈qí祷dǎo气氛fēn2.用恰当词语填空。

(1)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

(2)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2.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最后一课分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表现法国人民爱国思想的小说,故事的背景是普法战争。

P47注释①都德,法国作家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1.线索: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感2.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第2-3段)、社会环境(普法战争)3.第20段:比喻把法语比作钥匙,普鲁士侵略比作监狱(P52)4.第21段:讽刺手法(鸽子唱歌)、表达反感、留念之情(P53)5.人物描写方法:动作(P54第26-27段)、外貌、神态、心理6.主题:爱国主义以上对语文最后一课课文的知识点内容讲解学习,希望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的。

语文课时知识点之《黄河颂》关于语文课本中《黄河颂》的内容知识点,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下面的内容。

部编版七年级古诗词原文+赏析+考点默写

部编版七年级古诗词原文+赏析+考点默写

七年级语文古诗词▲01 观沧海【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鉴赏品析①主题概述。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通过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②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一句。

此句是写观沧海时所见的全景。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

这两句相互映衬,动静结合,显示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两句诗在写法上有何突出的特色?试分析。

这两句写的是虚景,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

寥寥十六字将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沧海之景描绘得蔚为壮观。

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合理的夸张,展现了一个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不仅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与远大的政治抱负。

默写考点①《观沧海》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远大抱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②《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③《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④《观沧海》一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⑤《观沧海》一诗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⑥《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⑦《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0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鉴赏品析①主题概述。

诗作中诗人选取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听说友人被贬时的惆怅与同情,并给予友人关切与安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与默写10夜雨寄北(李商隐)-解析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与默写10夜雨寄北(李商隐)-解析版

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与理解性默写考点实训10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秋涨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思念你!【赏析】《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这是一首抒情诗。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作者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的思想感情。

后两句通过设想来日重逢畅谈昔日相思的情境,反衬今夜的孤寂。

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

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主题】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

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写法】三、四句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考点】一、理解性默写1.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

2.表达诗人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诗句是:。

3.设想未来相逢景象,表达深沉离情的句子是:。

4.盼望有朝一日与友人相聚的欢快快场景的语句是:。

5.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

6.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

7.《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0《夜雨寄北》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一个秋天的夜晚,秋雨绵绵,雨水涨满了池塘。

一位身在异乡的男子独坐窗前,望着外面绵绵的秋雨,思念起远在北方的妻子,于是提笔写下了一首“家书”式的诗歌——《夜雨寄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感受一下羁旅游子的“苦与乐”。

二、目标1、了解有关李商隐的文学常识;2、有节奏地诵读诗歌,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感知诗歌意蕴;3、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4、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准确把握本诗所流露的羁旅之愁和思归之苦的情思。

三、原文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四、注释《夜雨寄北》:选自《李商隐诗歌集解》。

寄北: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君:对对方的尊称,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泛指川东一带的山。

川东一带古属巴国。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何时将要。

却话:回头说,追述。

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五、诗意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没定归期日。

今晚巴山下雨,雨水涨满了池子。

何时能够与你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再叙我独居巴山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六、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没定归期日。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妻子、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问归期”而“未有期”,其中包含着太多的苦涩与无奈。

巴山夜雨涨秋池。

今晚巴山下雨,雨水涨满了池子。

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

“涨”既写出了秋雨满池子,又暗喻了心中的愁思越发绵绵深重。

“秋”字点明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诗人在巴蜀羁旅中,在“夜雨涨秋池”的环境中,更感到孤独凄凉。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此句笔锋一转,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把眼前的凄苦兑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也在未来的欢乐中注入被时间过滤了的“昔日”之苦。

“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

七、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xíng)阳(今河南荥阳市)。

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2、作者生平李商隐,开成二年(八三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补宏农尉。

年轻时即以文才受令狐楚的赏识,可是李商隐却与泾源节度使王茂元之女结婚(李商隐与其夫人伉俪情深)。

当时牛李党争正在尖锐时期,令狐楚是牛党,王茂元则是与李党有关。

宣宗即位以后,牛党当权,令狐楚儿子当了宰相,打击一切与李党有关的人,从此李商隐一直被压抑而抬不起头。

几次到长安活动,只补得了一个太常博士。

最后死于荥阳,年仅四十七岁。

他擅长律诗,绝句。

所作诗歌富于文采,情致缠绵婉曲,用典多,意隐晦。

尤其是他的无题诗,成就最高,最为人传诵。

3、写作背景《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

八、问题探究(1)“君问归期未有期”这句诗看似平淡,实则内含丰富,请简要分析。

参考:作者采用看似一问一答的方式,表现了夫妻之间的关怀惦念及宦游人的乡愁及歉意,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2)“巴山夜雨涨秋池”这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环境,其中环境描写有何作用?参考:夜雨池涨,景中透情,烘托了秋思,委婉清新。

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之景中。

(3)请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参考:“涨”字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思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4)诗中两处“巴山夜雨”所描写的场景是否相同?为什么要出现两次?参考:①不相同。

②第一次写“巴山夜雨”是实写眼前的场景,以景衬情,表现其孤寂凄凉。

第二次写“巴山夜雨”是虚写,遥想异日重逢,西窗剪烛,重话巴山夜雨的情景。

③两次写“巴山夜雨”使诗境于回环映照中更增深永情韵,融现实与想象,凄清与温暖,黯然与神往,寂寥与慰藉为一体。

(5)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参考:原指思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

后泛指亲友聚谈。

(6)“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两句作者用何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参考:设想来日重逢,夫妻西窗剪烛夜话的欢乐情景,以此来反衬今夜的孤寂。

语浅情深,余味无穷。

(7)请简要分析本诗虚实相映的写作手法。

参考:诗歌一、二两句由叙述转为写景,这是实写,后两句想像他日两人同在长安共话巴山夜雨时的情景,这是虚写。

情景交融,虚实相映,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丰富地展示了彼此的相思之意。

九、诗歌主旨《夜雨寄北》通过归期问询与回答,抒发了诗人在他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在巴山的孤寂之感和盼望重逢的强烈愿望。

十、课堂小结1、全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

“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2、熟读成诵。

十一、板书设计【基础过关】1.《夜雨寄北》是(朝代)的写的一首词。

【答案】唐李商隐【解析】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

同学们平时要注意积累。

2. 写出加粗字的正确读音。

①涨满②剪烛夜谈【答案】①zhǎng ②zhú【解析】考查学生对拼音的掌握情况。

平时注意拼音的正确书写,注意积累。

3.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君:(2)归期:(3)秋池:(4)何当:(5)却话:(6)剪烛:【答案】(1)对对方的尊称,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2)指回家的日期。

(3)秋天的池塘。

(4)何时将要。

(5)回头说,追述。

(6)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解析】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实词的理解。

平时学习时注意背记课下注释。

【实战过关】一、默写记忆型默写:1、君问归期未有期,。

2、,却话巴山夜雨时。

【答案】1、巴山夜雨涨秋池2、何当共剪西窗烛【解析】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

背记并能默写古诗词。

注意“涨”“窗”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理解型默写:1、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写归家无期,雨夜愁思的句子是:,。

2、《夜雨寄北》中想象日后相见情景,暗示着今日思念之深的名句是:,。

3、《夜雨寄北》中描写作者想象中的美好情景的诗句是:,。

4、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想象“回家团聚,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两句“,。

”5、诗中回答归期未卜,并用雨景衬托浓郁相思之情的句子是:,。

【答案】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解析】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

同学们平时除了要背记默写古诗词,还要能理解古诗词的内容。

注意“涨”“窗”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二、课内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2018·福建中考模拟】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对上述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雨寄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七言绝句。

B.“君问归期未有期”写出对方询问诗人归期,诗人予以回答,一问一答,语言简括。

C.《夜雨寄北》第三句写出自己当前的苦况,第四句转写自己回乡与亲友相聚的情景。

D.《夜雨寄北》这首诗构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长,具有含蓄的力量。

【答案】 C【解析】 C项“第四句转写自己回乡与亲友相聚的情景”对上述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却话巴山夜雨时”是虚写,虚写未来情。

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

2.“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一景色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绪?【答案】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解析】考查对诗句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的把握。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

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

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

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

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

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

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

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点睛】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紧盯诗歌的“眼睛”。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

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

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

直捣诗歌的“心脏”。

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离不开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

(二)阅读《夜雨寄北》,完成后面各题。

【2016·江苏初二期末】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中,“秋”字有什么作用?【答案】秋字点明了季节,也烘托了人物心情。

【解析】这是一道诗歌词语赏析题,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

4.一位评论家说:“两叠‘巴山夜雨’,无聊之极。

”你是怎样理解的?为什么?【答案】不无聊。

前一个“巴山夜雨”是眼前的夜雨,后一个“巴山夜雨”是设想将来与亲人见面畅谈时回味的夜雨。

“巴山夜雨”在诗中重复出现,表现出时空的交替,增添了思念缠绵的意味。

【解析】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的关系,一般是由景色的特点尤其是人物的心境、处境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当然与人的处世态度也有很大关系。

根据“巴山夜雨”的词句分析可以得出巴山、夜雨为名词即为所写景物。

前一句话表眼前的夜雨,后一个设想将来与亲人见面时回味的夜雨,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感情。

(三)阅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完成小题。

【2012·全国初三专题练习】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