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矿山开采课程设计报告
矿山露天开采教案(一)

矿山露天开采教案(一)教案:矿山露天开采一、教学目标1.了解矿山露天开采的定义和特点。
2.掌握矿山露天开采的工作原理和技术。
3.了解矿山露天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4.培养学生对矿山露天开采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矿山露天开采?•露天矿开采的定义和特点–利用大型设备在地表开采矿石的方法。
–盛行于对矿山规模和产量要求较高的矿山。
2. 矿山露天开采的工作原理和技术•工作原理–通过爆破、钻探、挖掘等手段将矿石从地表开采出来。
–运用大型设备进行破碎、运输和处理。
•技术手段–地质勘探技术–爆破技术–采掘机械技术–运输设备技术3. 矿山露天开采的环境影响•土地破坏•水资源污染•空气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露天矿开采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该话题的兴趣。
2. 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矿山露天开采的相关内容。
•引导学生理解矿山露天开采的定义、特点和工作原理,并掌握相关技术手段。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 矿山露天开采对环境有哪些影响? - 如何平衡矿山开采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4. 小结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并进行教师点评和总结。
5. 拓展练习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矿山露天开采案例进行调研和报告。
四、教学评估教师观察学生在讨论、调研和报告过程中的表现,评估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五、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
六、教学延伸1.邀请相关行业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矿山露天开采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应用。
2.通过观察矿山露天开采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实际操作和环境影响。
3.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矿山露天开采场地,亲身感受工作环境和工艺流程。
七、教学资源•教材:包含矿山开采相关内容的地质学教科书。
•图片或视频:展示矿山露天开采过程和环境影响的多媒体资源。
•专家资源: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讲座或参观指导。
八、教学参考•矿山开采与环境保护教材•矿业资源开发与环境学习指南九、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引入、学习、讨论和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旨在培养学生对矿山露天开采问题的全面认识和思考能力。
采矿学课程设计实践报告

采矿学课程设计实践报告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对采矿工程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2.理解采矿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了解采矿工程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采矿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2.具备一定的采矿工程设计和实践操作能力;3.能够进行采矿工程的技术经济分析和项目管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对采矿工程的兴趣和热情,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2.强化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注重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3.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采矿工程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具体来说,教学大纲安排如下:1.第一章:采矿学概述,介绍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2.第二章:采矿工程原理,讲解采矿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第三章:采矿工程应用,介绍采矿工程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4.第四章:采矿工程实践,分析采矿工程的设计和操作实践。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来说,教学方法安排如下:1.讲授法:主要用于讲解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探讨采矿工程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采矿工程案例,让学生掌握采矿工程的设计和操作实践;4.实验法:安排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采矿工程的相关操作。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采矿学教材,如《采矿学基础》等;2.参考书:提供一批采矿工程的参考书籍,供学生自主学习;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教学视频等,直观展示采矿工程的相关场景;4.实验设备:配置齐全的实验室设备,让学生亲身体验采矿工程的相关操作。
采矿学课程设计实践报告

采矿学课程设计实践报告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采矿学基本概念,掌握矿物分类、矿石成分及性质等基础知识;2. 了解采矿方法、工艺流程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3. 掌握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矿石样品,进行简单矿物识别;2. 学会使用采矿设备,掌握基本的采矿操作技能;3. 能够针对具体矿床条件,设计合理的采矿方案,并进行初步的技术经济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采矿学的兴趣,激发其探索自然、服务国家资源开发的热情;2. 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保意识,认识到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密切关系;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采矿专业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采矿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采矿专业人才。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职业素养,为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事业贡献力量。
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采矿学基础知识: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等基本概念,矿物分类、矿石成分及性质等;参考教材章节:第一章 矿物与岩石、第二章 矿床成因与分类。
2. 采矿方法与工艺:地下采矿、露天采矿、特殊采矿等方法,采矿工艺流程及设备;参考教材章节:第三章 采矿方法、第四章 采矿工艺与设备。
3. 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矿产资源开发政策法规,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参考教材章节:第五章 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4. 采矿实践操作:矿石样品分析,采矿设备操作,采矿方案设计与技术经济分析;实践教学内容:矿石样品分析实验、采矿设备操作实训、采矿方案设计实践。
5. 采矿案例分析:国内外典型矿床开采实例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和教训;参考教材章节:第六章 采矿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本课程共计32学时,分配如下:1. 采矿学基础知识(6学时)2. 采矿方法与工艺(12学时)3. 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6学时)4. 采矿实践操作(4学时)5. 采矿案例分析(4学时)针对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 讲授法:主要用于采矿学基础知识、采矿方法与工艺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教学。
露天开采课程设计完美版

目录1.1确定露天开采境界的原则和因素 (2)1.1.1露天开采境界确定的原则 (2)1.1.2影响露天开采境界的主要因素 (3)1.2露天开采境界主要参数的确定 (3)1.2.3开采深度的确定 (3)1.2.2最小底宽 (3)1.2.3露天矿台阶要素与最终边坡角验算 (4)1.2.4绘制露天矿底部周界 (4)1.2.6绘制露天矿开采终了平面图 (4)2、露天开拓方法设计 (5)2.1矿床露天开拓的影响因素 (5)2.2矿床开拓方案的确定 (5)2.2.1选择开拓方案的原则 (5)2.2.2 矿床开拓方案的确定 (5)2.3.1出入沟的布置 (5)3、露天矿主要开采工艺设计 (6)3.1穿孔工作 (6)3.1.1穿孔设备选择 (6)3.1.2穿孔设备数量计算 (6)3.2爆破工作 (7)3.2.1爆破材料 (8)3.2.2爆破方法选择 (8)3.2.3钻孔形式和布孔方式 (8)3.2.4爆破参数的确定 (8)3.2.5装药、填塞、起爆方法 (10)3.2.6爆破网路设计 (11)3.2.7一次爆破量的确定 (12)3.3采装工作 (13)3.3.1 电铲及运输设备类型的选择 (13)3.3.2挖掘机数量确定 (13)3.4采装工作面参数及工作平盘的配线方式 (14)3.4.1台阶高度 (14)3.4.2采区长度 (14)3.4.3采掘带宽度bc (14)3.4.4最小工作平盘宽度及工作平盘宽度 (15)3.4.5平盘配线方式 (15)参考文献 (15)1、露天开采境界的确定1.1确定露天开采境界的原则和因素1.1.1露天开采境界确定的原则露天开采境界确定的原则有以下几点:(1).圈定的露天开采境界要保证露天采场内采出的矿石有盈利,即采用的境界剥采比不大于经济合理剥采比;(2).要充分利用资源,尽可能把较多的矿石圈定在露天开采境界内,发挥露天开采的优越性;(3).所圈定的露天采矿场的帮坡应等于露天边坡稳定所允许的角度,以保证露天采矿场的安全生产;(4).用经济合理剥采比圈定的露天开采范围很大,服务年限太长时,应按矿山一般服务年限确定初期露天开采的深度;(5).下列情况可适当扩大露天开采境界:按境界剥采比不大于经济合理剥采比圈定露天开采境界后,境界外余下的工业矿量不多,经济上不宜再用地下开采;矿石和围岩稳固性差,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量大,矿石和围岩有自燃危险等,在安全上和技术上不适合于地下开采;(6).下列情况可适当缩小露天开采境界开采境界边缘附近有重要建筑物、构筑物、河流和铁路干线等需要保护或难于迁移至露天采场影响范围之外;(7).当矿体极不规则,沿倾向厚度变化大,矿体上部覆盖层较厚或地形复杂(如境界内有孤立山头等)时,用境界剥采比不大于经济合理剥采比初步确定境界后,再用平均剥采比进行校核;(8).如果基建剥离量大,初期生产剥采比大,则需进行综合技术经济比较,以确定用露天或地下开采;(9).对于特厚的剥采比很小的矿床,有时要根据勘探程度及服务年限确定露天开采境界,而不应该按境界剥采比确定开采境界。
露天采矿学课程设计

露天采矿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露天采矿的基本概念,掌握露天采矿的工艺流程及其相关技术要求。
2. 学生能够描述露天采矿中常用的机械设备及其功能,并了解其操作原理。
3. 学生能够掌握露天采矿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了解环境保护在采矿工程中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并解决露天采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问题。
2. 学生通过案例学习,能够设计简单的露天采矿方案,并进行合理性分析。
3. 学生能够使用专业软件或工具,进行基本的露天采矿设计与模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于采矿工程职业的认同感,激发他们对工程技术的兴趣。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在采矿活动中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3. 通过团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工程专业课程,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掌握露天采矿的基本知识,具备初步的设计与分析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考虑到学生处于高年级阶段,已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要求:1. 教学内容与实际工程案例相结合,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2. 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 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露天采矿基本原理:包括露天采矿的定义、分类及其适用条件,介绍露天采矿与地下采矿的差别和联系。
教材章节:第一章 露天采矿概述2. 露天采矿工艺流程:详细讲解露天采矿的各个阶段,如勘探、剥离、开采、运输、破碎和尾矿处理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 露天采矿工艺流程3. 露天采矿机械设备:介绍常用的机械设备,如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爆破设备等,并分析其工作原理和操作要点。
教材章节:第三章 露天采矿机械设备4. 露天采矿设计与优化:学习露天采矿的设计方法,包括采矿方案的制定、生产计划与调度,以及优化策略。
采矿课程设计ii(露天部分)

采矿课程设计ii(露天部分)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露天采矿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术,了解露天采矿的工程特点和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对采矿工程的认识和兴趣。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掌握露天采矿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了解露天采矿的工程特点和环境问题;3.熟悉露天采矿的技术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分析露天采矿工程的特点和问题;2.能够运用露天采矿的方法和技术进行设计和优化;3.能够评估露天采矿工程的环境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对采矿工程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对工程伦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3.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露天采矿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术,以及露天采矿的工程特点和环境问题。
具体来说,教学大纲如下:1.露天采矿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露天采矿的定义、分类和特点,露天采矿的方法和技术。
2.露天采矿的工程特点和环境问题:包括露天采矿的工程流程和特点,露天采矿对环境的影响和解决方案。
3.露天采矿的技术发展趋势:包括露天采矿技术的创新和发展,露天采矿技术的应用和前景。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
具体来说: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授露天采矿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术。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露天采矿的工程特点和环境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露天采矿案例,让学生掌握露天采矿的方法和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4.实验法:通过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习,让学生亲身体验露天采矿的工程特点和环境问题。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具体来说:1.教材:选择一本权威的露天采矿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用于向学生传授基本概念、方法和技术。
2.参考书:提供一些相关的参考书籍,供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
3.多媒体资料: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视频,用于辅助讲解和演示,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
矿山开采的课程设计

矿山开采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矿山开采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2. 使学生掌握矿山开采过程中涉及的安全知识、环境保护措施;3. 帮助学生理解矿产资源的特点、分布及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地质知识分析矿山开采条件的能力;2.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矿山开采设备、工具的技能;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矿山开采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2. 增强学生对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认识,激发学生为国家资源事业作贡献的责任感;3.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团结协作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地理、地质学科相关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学生特点分析:高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地质知识基础,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但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1. 结合课本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2. 突出课程重点,合理设置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矿山开采知识;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职业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矿山开采基本概念- 矿山定义、分类及特点- 矿产资源的分布与利用2. 矿山开采原理及方法- 地质构造与矿床成因- 开采工艺流程及方法- 矿山安全技术与设备3.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 矿山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环保法规与政策- 矿山环境治理技术措施4. 矿山开采实践操作- 实地考察矿山开采现场- 操作模拟矿山开采设备- 分析矿山开采案例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矿山基本概念、分类及特点,矿产资源分布与利用第二课时:地质构造与矿床成因,开采工艺流程及方法第三课时:矿山安全技术与设备,环保法规与政策第四课时:矿山环境治理技术措施,实地考察矿山开采现场第五课时:操作模拟矿山开采设备,分析矿山开采案例教材章节关联:本教学内容与《地理》、《地质》教材中关于矿产资源、地质构造、环境保护等相关章节紧密关联,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矿山开采知识。
采矿工程露天开采毕业设计

目录摘要 (1)Abstract (2)第一章地质部分 (1)1.1 矿区地理位置和气候 (1)1.1.1矿区地理交通位置 (1)1.1.2矿区气候条件 (1)1.2 矿体地质 (1)1.2.1 矿体的特征 (1)1.2.2矿体与围岩的性质 (2)第二章露天开采境界 (5)2.1 影响露天开采境界的主要因素 (5)2.2 确定露天开采境界的原则和方法依据 (5)2.2.1露天开采境界设计的考虑原则 (5)2.2.2确定露天矿境界的主要原则如下 (6)2.2.3露天矿境界确定的方法与原则 (6)2.3 确定境界所需的技术经济指标 (7)2.3.1经济合理剥采比的选定 (7)2.3.2露天矿的最小底宽 (7)2.3.3采场最终边坡角 (8)2.3.4台阶最终坡面角和台阶高度 (8)2.3.5安全平台和清扫平台及运输平台 (8)2.4 最终开采深度的确定 (9)2.4.1 境界剥采比的计算 (9)2.4.2最终深度标高的确定 (10)2.5 圈定露天矿开采境界的结果 (10)2.5.1露天矿底部周界 (10)2.5.2露天开采境界的参数 (10)第三章矿岩采剥工程 (12)3.1 概述 (12)3.2 穿孔工作 (13)3.2.1 穿孔设备的选择 (13)3.2.2 设备生产能力的确定 (14)3.2.3 设备数量的计算 (14)3.2.4 二次破碎方法和所需的设备数量 (14)3.3 爆破工程 (16)3.3.1 爆破方法的选择 (16)3.3.2 爆破方法及爆破器材 (16)3.3.3 爆破参数的确定 (18)3.4 装车工作 (19)3.4.1 采装设备的选择 (19)3.4.2 采装工作面参数及工作平盘的配线方式 (19)3.4.3 挖掘机生产能力的确定 (21)第四章排土工作 (22)4.1 排土场位置的选择及排土容积的计算 (22)4.1.1 选择排土场位置的选择 (22)4.1.2 排土场的容积 (22)4.2 排土方法的选择及堆置要素的确定 (22)4.2.1 选择排土的方法 (22)4.2.2 排土工序 (23)4.2.3 确定排土场参数 (23)4.3 排土线生产能力 (24)第五章露天矿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25)参考文献 (26)摘要本次课程设计的是达茂旗石宝铁矿中区露天开采,设计年产为130万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前言 (3)第1章总论 (3)1.1设计任务与内容 (3)1.2原始资料 (3)1.3设计要求 (4)1.3.1设计后提交的文件 (4)第2章矿床开拓运输方式 (5)2.1矿床露天开拓的影响因素 (5)2.2矿床开拓方案的确定 (5)2.2.1选择开拓方案的原则 (5)2.2.2矿床开拓方案的确定 (5)2.3矿山运输设备及其数量 (5)2.3.1运输设备类型的选择 (5)2.3.2运输设备数量的确定 (6)2.4矿山运输线路参数设计 (7)2.4.1平曲线半径 (7)2.4.2停车视距 (7)2.4.3会车视距 (8)2.4.4道路通过能力 (9)2.4.5道路宽度计算 (9)第3章露天开采境界的确定 (10)3.1确定露天开采境界的原则 (10)3.2影响露天开采境界的主要因素 (11)3.3露天开采境界确定的主要程序及主要参数的确定 (11)3.3.1开采深度的确定 (11)3.3.2最小底宽 (13)3.3.3储量计算及服务年限的确定 (13)3.3.4露天矿台阶要素与最终边坡角验算 (15)3.3.5绘制露天矿底部周界 (16)3.3.6绘制露天矿开采终了平面图 (16)3.3.7计算平均剥采比 (16)第4章穿孔爆破 (17)4.1穿孔工作 (17)4.1.2穿孔设备数量计算 (18)4.2爆破工作 (19)4.2.1爆破方法选择 (19)4.2.2爆破材料 (19)4.2.3钻孔形式和布孔方式 (19)4.2.4爆破参数的确定 (19)4.2.5装药、填塞、起爆方法 (23)4.2.7一次爆破量的确定 (24)第5章开采工艺 (25)5.1工作线布置及矿山开采程序 (25)5.2挖掘机选择及其数量 (25)5.2.1挖掘设备类型确定 (25)5.2.2挖掘机数量确定 (25)5.3采区长度与采区宽度的确定 (26) (26)5.3.1采区长度LC5.3.2采掘带宽度B (26)C第6章课程设计总结 (27)参考文献 (28)前言采矿工程专业露天开采课程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知识掌握的一次全面检验。
同时也是采矿工程专业的一个重要教学任务,通过本次露天开采课程设计的课程后,能够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
此露天开采课程设计目的有:1.课程设计是采矿学II理论课程教学的延续,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学习掌握采矿学II的内容,同时熟练掌握露天矿山初步设计的一般过程和方法;2.培养学生对采矿学、爆破工程、边坡稳定性分析、工程制图、矿山地质学和岩石力学等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并形成以此进行工程设计的能力;3.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学会使用采矿设计手册、设计标准和规范的能力;4.提高技术总结和编制技术文件的能力;5.为毕业设计做好技术准备。
本次设计主要进行石灰石矿床露天开采的初步设计,根据相关地质资料和开采技术条件,按照《采矿设计手册》中的方法进行开采设计。
第1章总论1.1 设计任务与内容设计题目:江油石灰石矿开采课程设计依据所给矿山地质资料、地质地形图及勘探线剖面图,确定露天矿开采的运输方式、设备型号和数量、台阶组成要素、最终边坡角大小,露天矿开采境界,并绘制露天开采终了平面图。
1.2 原始资料矿区主要分布二叠系阳新组(Py)地层及石炭系黄龙组(Ch)及总长沟组(Cz)地层,阳新组(Py)为主要含矿层;阳新组(Py)为上下两段:下段(Py1)为本矿区主要含矿段,岩性为灰-灰白色、厚层—巨厚层微晶生物碎屑灰岩,厚度为267m;上段(Py2)主要为深灰—灰黑色中厚层—厚层微晶生物屑灰岩夹泥晶、亮晶方解石生物屑灰岩,厚度大于100m;黄龙组(Ch)为矿区的次要含矿层位,岩性为灰白—乳白色粉晶方解石生物屑灰岩,性脆,中厚层-巨厚层构造,南侧岩体裂隙一般发育,呈整体块状,岩体裂隙较为发育;区域内褶皱及断裂构造较为发育,主要为北东走向倾斜地层;二叠系阳新组下段(Py1)及石炭系黄龙组(Ch)是水泥用石灰石矿体(层)含矿层位,遍布整个矿区,矿层直接裸露于地表,呈层状,走向NE~SW,倾向310~330°,倾角一般33~55°,控制矿体长1600m,厚约300m,沿走向和倾向分布稳定,矿区内岩窝子逆断层(F)两盘均为矿层,对矿体连续性影响不大;矿岩容重γ=2.65t/m3;矿岩资源量331+332+333)为17103万t;矿岩硬度系数f=6~8。
设计范围:最低开采标高650m,1-4勘探线之间,n jh=0.3:1m3/m3,年生产能力80万t。
1.3 设计要求1.3.1 设计后提交的文件(1).设计说明书一份(包括目录和正文),篇幅不少于10页,交A4纸打印稿;(2).附图:中深孔炮孔布置及装药结构图;(3).图纸:手工绘制露天开采终了平面图(1#图纸),比例为1:2000。
1.3.2要求与注意事项(1). 核实计算经济合理剥采比和生产能力;(2).设计参数选取要求参照《采矿设计手册》(建筑工业出版社);图幅要求1#图纸: 594mm×841mm,手工用铅笔或上墨绘图笔绘制图纸;(3).根据圈定矿体计算圈定矿体储量,根据生产能力计算服务年限;(4). 说明书交A4纸打印稿;(5). 时间要求:第16周内完成(2014.12.15—12.21)。
第2章矿床开拓运输方式2.1 矿床露天开拓的影响因素影响开拓方法选择的因素甚多,主要有:(1).自然地质条件,即地形、矿床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气候条件等;(2).生产技术条件,即矿山规模、矿区开采程序、露天采场尺寸、高差、生产工艺流程、选用设备类型及技术装备等;(3).经济因素,即矿山建设投资、矿石生产成本及劳动生产率等。
2.2 矿床开拓方案的确定2.2.1 选择开拓方案的原则(1).要求矿山基建时间短,早投产,早达产;(2).要求生产工艺简单,可靠,技术上先进;(3).基建工程量少,施工方便;(4).基建投资少,尤其是初期投资要少;(5).生产经营费低;(6).不占良田,少占耕地。
2.2.2 矿床开拓方案的确定此矿山采用凹陷露天矿公路开拓,原因: 机动灵活,适于各种地形条件和矿山形式(山坡和凹陷露天矿),而该矿山最低设计开采标高为650m ,设计区域(矿区1-4勘探线之间)的最高标高840m 、最低标高650m ,最大高差为190m ,有大部分为凹陷露天矿,小部分为山坡露天矿,为满足需要,所以采用公路开拓。
2.3 矿山运输设备及其数量2.3.1 运输设备类型的选择根据矿山年采剥总量和参照相关矿山数据,年生产能力80万t ,剥采比为0.3:1m 3/m 3,所以年运输总量为104万t ,所以,选用型号为沃尔沃N86—44型重型自卸汽车与斗容2立方米的矿用挖掘机配套使用,沃尔沃N86—44载重10t ,自重5.12t ,最小转弯半径为8.9m ,汽车长为7416mm ,宽为2339mm ,高为2420mm ,前轮距1943mm ,后轮距为1743mm ,最高车速74km/h ,设该矿运距为3km ,经查表得平均车速为19.7km/h 。
2.3.2 运输设备数量的确定(1).自卸汽车的台班运输能力为:21480K K T G A (2-1)式中:A ——自卸汽车运输能力,t/台.班;G ——自卸汽车额定载重量,t ;K 1——自卸汽车载重量系数,取1K =0.87;K 2——汽车时间利用系数,每日三班,取K 2=0.75;T ——汽车周转一次所需时间,min ,装岩及等车时间取6min ,所以,6)607.19()32(+÷÷⨯=T =24.27min ,取25min ;代入数据,得台班运输能力为: A=75.087.02510480⨯⨯⨯=125.28 t/台·班 (2).汽车工作台数:43CHAK QK N = (2-2)式中:N ——自卸汽车需要台数,台;K 3——运输不均衡系数,K 3=1.05~1.15,取K 3=1.10;Q ——露天矿年运输量,t/a ;C ——每日工作班数,3班;H ——年工作日数,取H=310天;K 4——自卸汽车出车率。
abe d d 4+=L L K =55.052.03214040=⨯⨯+; d L :汽车大修间隔,h ;a :每日工作班数;b :大修期中汽车保修工日和其他停驶工日;e :班运时间,h 。
(查设计手册得数据)所以,N=55.028.125310310.110000104⨯⨯⨯⨯⨯=17.85台,取18台; 2.4 矿山运输线路参数设计2.4.1 平曲线半径平曲线半径公式为:)(6.322min H i g v R +=μ (2-4)式中:min R ——线路最小平曲线半径,m ;v ——汽车运行速度,km/h ;μ——轮胎与路面间横向拈着系数,其值为0.06~0.22,取0.16; H i ——路面横坡,H i =2~6%,取H i =4%。
代入数据,得:=min R )04.016.0(8.96.37.1922+⨯=15.2m 16≈m 。
因为平曲线半径为16m ,小于50m ,查表3—7平曲线纵坡折减,所以该段平曲线的最大纵坡要折减4%。
2.4.2 停车视距[3]停车视距公式为:021l l l S T ++=(2-5) 1l =vt/3.62l =)](254/[05.12i G J ±+ωϕυ式中:1l ——司机观察反应时间内行驶的距离,m ;2l ——汽车开始制动到完全停止时所行驶的距离,m ;0l ——为防止汽车万一驶近障碍物不能停住而在视距计算中考虑的安全距离,取汽车全长,即0l =7.416m ;v ——汽车运行速度,km/h ;t ——司机观察反应时间,一般在1.5~2s ,取t=2s ;J ϕ——计算粘着系数,J ϕ=(0.5~0.6),取J ϕ=0.6,ϕ,取ϕ=0.75; G ω——滚动阻力系数,取G ω=0.030;i ——道路纵坡,上坡为正值,下坡为负值,为i=8%。
代入数据,得:上坡时停车视距为:62.20416.7)]08.003.06.0(254/[7.1905.16.3/27.1921=+++⨯⨯+⨯=T S m>20m;下坡时停车视距为:28.21416.7)]08.003.06.0(254/[7.1905.16.3/27.1922=+-+⨯⨯+⨯=T S m>20m ;由于计算的停车视距均大于20m ,所以应取为22m 。
2.4.3 会车视距会车视距为:T H S S 2= (2-6)代入数据,得:T H S S 2==44m所以应取为44m 。
2.4.4 道路通过能力道路通行能力与行车线数量、路面质量与状况、汽车运行速度以及安全行车间距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