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过小孤山大孤山 陆游》张艳芳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过小孤山大孤山 陆游》和晓芳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过小孤山大孤山 陆游》和晓芳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视窗|×|loading...|视窗|×|loading...||| 退出|客服电话:4008980910|[全国]|首页优课展示排行榜我晒的课我的已晒20035932课本年度3060585课我要晒课|高中语文>人教2003课标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之都 > 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人有别 > 赏析示例 > 过小孤山大孤...| 过小孤山大孤山/陆游高中语文人教2003课标版2019年度||和晓芳|指导教师:无|地区:云南省 - 迪庆 - 香格里拉|学校:迪庆州香格里拉中学|发布时间:2019-04-30 01:41 |云南省县级优课| (0次点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资源我要点评|第一学时|共1学时||top| / 8bottomzoom inzoom out|点评全部(0)教师(0)教研员(0)其他人员(0)我要点评|暂无评论|教学设计|【设计】过小孤山大孤...|课堂实录|【实录】过小孤山大孤...|教学资源|【资源】第一学时|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运行维护:中央电化教育馆|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版权所有|京ICP备09059518号-3|视窗|×|loading...||| 退出|客服电话:4008980910|[全国]|首页优课展示排行榜我晒的课我的已晒20037573课本年度3062226课我要晒课|高中语文>人教2003课标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之都 > 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人有别 > 赏析示例 > 过小孤山大孤...| 过小孤山大孤山/陆游高中语文人教2003课标版2019年度||和晓芳|指导教师:无|地区:云南省 - 迪庆 - 香格里拉|学校:迪庆州香格里拉中学|发布时间:2019-04-30 01:41 |云南省县级优课| (0次点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资源我要点评|第一学时|共1学时|点评全部(0)教师(0)教研员(0)其他人员(0)我要点评|暂无评论|教学设计|【设计】过小孤山大孤...|课堂实录|【实录】过小孤山大孤...|教学资源|【资源】第一学时|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运行维护:中央电化教育馆|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版权所有|京ICP备09059518号-3|。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四单元第1课《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课件 (共20张PPT)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四单元第1课《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课件 (共20张PPT)

作者通过对小孤山、大孤山 一带景色的描写,表达了热爱祖 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也流露出作 者的爱国之情。
为为为为 万往生天 世圣民地 开继立立 太绝命心 平学,, 。,
比较阅读:本文与苏轼题画诗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均属 咏小孤山大孤山的名作,试比较 “创造形象”是如何“诗文有别” 的.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成功就是你被击落到失望的深渊之后反弹得有多高。 不要对挫折叹气,姑且把这一切看成是在你成大事之前,必须经受的准备工作。 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忍别人受不了的气,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才会享受的比别人更多。 目标再远大,终离不开信念去支撑。 心如镜,虽外景不断变化,镜面却不会转动,这就是一颗平常心,能够景转而心不转。 让珊瑚远离惊涛骇浪的侵蚀吗?那无异是将它们的美丽葬送。 我们并不需要用太华丽的语言来包裹自己,因为我们要做最真实的自己。 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 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它只是让人们的脚放上一段时间,以便让别一只脚能够再往上登。 要想成为强者,决不能绕过挡道的荆棘,也不能回避风雨的冲刷。 如果敌人让你生气,那说明你没有胜他的把握。 活着不是靠泪水搏取同情,而是靠汗水获得掌声。 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人只能引为烧身,只有真正敢的人才能所向披靡。 成功永远属于一直在跑的人。 宁可失败在你喜欢的事情上,也不要成功在你所憎恶的事情上。 只要有信心,人永远不会挫败。 如果你曾歌颂黎明,那么也请你拥抱黑夜。 崇高的理想就象生长在高山上的鲜花。如果要搞下它,勤奋才能是攀登的绳索。 高尚的语言包含着真诚的动机。
拓展:比较阅读诗歌与散文所塑造的形象何异同?
观小孤山图 陆游 其一
江平风不生,镜面渺千里。 轲峨万斛舟,远望一点耳。 大孤江中央,四面峭插水。 小孤特奇丽,丹翠凌云起。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课件[1]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课件[1]
情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本文的行文思路
第一段:写烽火矶所见。
第二段:写从烽火矶至沙夹一段所见, 重点写小孤山、澎浪矶。
第三段:第二天从彭蠡口至盆浦口沿途 所见的大孤山的景象。
文学思维揭示
文学欣赏: 形象 特征 感情
文学创作: 感情特征 形象
由景寻情 以情驭景
诗文有别
苏轼题画诗《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zhào)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huán),晓镜开新妆。 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四 单元《 过小孤 山大孤 山》教 学课件[ 1]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四 单元《 过小孤 山大孤 山》教 学课件[ 1]
写作背景
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至 1169年,起用为夔州通判,由故乡山阴(今 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 历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 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过小 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 写的两则日记。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写作背景
元丰元年(1078年)冬,诗人在徐 州看到李思训画的《长江绝岛图》 这幅杰作,作了这首诗。诗中附会 画意,融合世俗的传说,运用拟人 手法,描写了长江中小孤山、大孤 山、澎浪矶以及客舟往来等景象。
对比阅读: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区分 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小孤山
特征:江中孤立、峭拔秀美、姿态万千、人
文丰厚
方法:对比衬托、大笔勾勒、修辞手法、
渲染烘托、 由远及近

过小孤山大孤山PPT教学课件_1

过小孤山大孤山PPT教学课件_1

(6)鸥鹭灭.没.( ) (7)俄.复开霁( ) (8)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 ) (9)盖江西路.也( ) (10)州.治.德化县( ) (11)南唐为奉化军.节度( )
答案 (1)裂缝的岩石和各式的岩洞 (2)拔地突起 (3)积水 (4)冲,插 (5)互相辉映 (6)时隐时现
(7)不久 (8)比 (9)宋代行政区划单位 (10)州的官署所在地,又叫治所 (11)南唐到宋朝时的区划名称
信造化之尤物也。 但祠 宇极于荒 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
残,若 稍 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 相发挥, 残破了,如果再稍微用楼台亭榭装饰,与水光山色相互辉映,
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 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有“惠济”
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 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
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 古人诗中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的句子,
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 有小姑像, 传说的人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的庙里有小姑像,
实不然也。 晚泊 沙夹,距小孤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
一里。微雨, 复 以 小 艇 游庙中,南 一里远。天下着小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浏览,向南
3.作者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过程中,随时融合 抒情与议论,还写了有关的传闻轶事,并引用了很多前人诗 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解答 作者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过程中,随时融 合抒情和议论,并将有关的传闻轶事、前人诗句都信手拈 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丰富了作品的 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 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带有诗的灵气,文的雅致,神话的氛围, 历史的积淀,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映发,更为引人入胜。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过小孤山大孤山 陆游》刘艳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过小孤山大孤山 陆游》刘艳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把握不同类型散文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特性,了解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2、培养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3、通过对古代散文的诵读培养良好的语感;4、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重点】1、把握不同类型散文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特性,了解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2、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具准备】 Powerpoint课件【课前预习】1、结合注释,清除字音、字义障碍,明白文意。

2、标出船行途中的遍地景点及其特性形容的句子。

新授课阶段一、导语设计:《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苏轼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唯有乔木参天长。

客舟那里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释义】山色葱茏,烟水渺茫,巨细二孤,耸立江水中央。

崖高险绝,猿鸟不度,乔木破空。

有客舟从那里而来?桨声流水间船歌抑扬。

沙滩平坦,微风徐来,望客不见,唯浪涌船高,孤山低首,此起彼伏。

两山如发髻屹立,正对江水之镜,二美梳弄新妆。

舟中商贾,切莫轻佻,小姑前年,已嫁彭郎。

提问:诗人笔下的大孤小孤山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讨论分析,明确诗歌语言含蓄凝练)这是诗歌所创造的大小孤山形象,下面我们来看看陆游在散文中又是如何塑造大小孤山形象的。

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详见《学法大视野》P10,写作背景详见教材注释①或《学法大视野》P70)三、初步感知:1、学生齐声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字音、节奏以及感情3、分组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教学目标】1、把握不同类型散文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特性,了解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2、培养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3、通过对古代散文的诵读培养良好的语感;4、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重点】1、把握不同类型散文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特性,了解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2、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过小孤山大孤山》PPT精品课件1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过小孤山大孤山》PPT精品课件1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四 单元《 过小孤 山大孤 山》课 件(43 张PPT)
2、大孤山
(大姑山):
在鄱阳湖上,
其状如鞋,俗
称鞋山。民间
传说此名为玉
女大姑在云中
落下的绣鞋变
化而成,因而
又名大姑山。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四 单元《 过小孤 山大孤 山》课 件(43 张PPT)
小 孤 山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四 单元《 过小孤 山大孤 山》课 件(43 张PPT)
问题一:交代小孤山有戍兵把守, 说明了什么
• 小孤山也是江防要地。
问题二:勾画本段景色描写的语句, 说说本段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一水段之 景? 描写的重点对象是什么?突出了各自什 么特点?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四 单元《 过小孤 山大孤 山》课 件(43 张PPT)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四 单元《 过小孤 山大孤 山》课 件(43 张PPT)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四 单元《 过小孤 山大孤 山》课 件(43 张PPT)
题解
• 《过小孤山大孤山》选自《入 蜀记》,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 (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的 两则日记。是时,陆游被起用为夔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四 单元《 过小孤 山大孤 山》课 件(43 张PPT)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四 单元《 过小孤 山大孤 山》课 件(43 张PPT)
陆游
陆游出生
陆母生陆游时,梦见秦观,秦观,字少游,于是 陆母给儿子取名陆游,字务观。
陆游出生的那一年,金兵进攻汴梁 (开封)。徽宗慌忙让位,让太子赵恒 做了皇帝,是为宋钦宗,改元靖康。不 久“靖康之耻”发生,汴梁被金兵攻破, 徽钦二宗都成了金人俘虏。这是不是陆 游命中注定,他的一生将以抗金为己任?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过小孤山大孤山/陆游》课件(1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过小孤山大孤山/陆游》课件(1PPT)
激趣导入:请根据下列提示,猜猜诗人姓名
他是一位痴情之人; 他既痴情于爱人,又痴情于国家; 他身处国家飘摇动荡的南宋王朝; 他是一位存诗最多的爱国诗人;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是他的诗句。
陆游 字务观,号放翁。 《剑南诗稿》(9300余首) 散文著述颇丰,造诣颇深 《入蜀记》(6卷)
引人入胜的游记
不仅使人一步步真正认识到烽火矶的佳 妙之处,而且能收到曲径通幽的艺术效果。
研读文本:阅读第二段,思考下列问题 本段描画了哪一水段之景?描写的重点对象是什
么?突出了各自什么特点? 明确:(1)烽火矶至沙夹段所见;
(2)小孤山和澎浪矶; (3)小孤山峭拔秀丽,澎浪矶浪大等特点。
写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采用的是 什么顺序? 明确:由远及近。先从“数十里外”望之, 突出小孤山峭拔高峻的特点,再从近处着 笔,突出小孤山秀丽的特点。远近结合,更 能突出小孤山的景物特点,抒发了游者对小 孤山的爱好之情。
游踪为序、记述过程、描摹山水、突出特 点、抒情议论、穿插丰富、寓情于景、爱国 忠君
课后作业 根据本文内容,写一篇现代文版的“游 小孤山大孤山”游记
课堂小结 过小孤山大孤山
烽火矶——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怪奇(由远及近) ——穿插(列置烽燧、杜甫诗句)
小孤山——峭拔秀丽(由远及近、对照衬托) ——穿插(郡属宿松、戍兵驻守、庙为惠济、神为安济
夫人、张公营萁) 澎浪矶——无风浪涌
——穿插(郡属彭泽、昔人有诗) 大孤山——如浮水面(类比、对照)
——穿插(州治德化、东坡有言)
过小孤山大孤山
研读文本:阅读第一段,思考下列问题
本段写何处之景?勾画写景的句 子,突出景物怎样的特点? 明确:烽火矶 明确:高峻、怪奇等特点。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第1课《过小孤山大孤山》课件 (共44张PPT)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第1课《过小孤山大孤山》课件 (共44张PPT)

•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9300余首,题材广泛,
内容丰富。还有一百三十首词和大量的散文。其中, 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豪迈奔放。 后期多为田园诗,诗风清丽平淡。他的诗最鲜明的特 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
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
壮的爱国激情;而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 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 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①烽火矶( jī )
②烽燧( suì )
⑤西麓( lù ) ⑥抟( tuán) ⑦赪(chēnɡ ⑧葭苇( jiā ) )
③潦缩( lǎo )
④巉然(chán )
2.古今异义
①与江山相发挥
辉映 古义:_____ 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把道理或意思充分表达出来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然 ①杰然特起(
……的样子
) )
②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但是 ③实不然也( 这样 )
(2)以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 把 ) ②复以小艇游庙中( 用 ) ③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用 )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而且 ) 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 )
(3)之 ①信造化之尤物也( 的 ) ②自数十里外望之( 它 ) ) ③徙倚久之而归( 语音助词,无义 ④何功之有哉(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
八月一日, 过烽火矶。南朝 自 武昌至京口, 八月一日, (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到京口, 列置 烽燧 , 此山当是其一也。 都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 自舟中望山, 突 兀 而 已。 及抛江 过其 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于 下, 嵌 岩 窦 穴, 江中后, (我)走过山下, (看到)裂缝的岩石和各式岩洞, 烽火矶( j ī) : 怪奇万状, 色泽 莹润,亦与它石迥异。 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相同。 设置烽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设计高二语文组张艳芳【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体味作者笔下景物的特点,了解作者的情怀。

2、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教法:学案引导、问题设置、思维导图学法:学案预习、小组讨论情感态度价值观:1. 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看过一句话,人的一生应该寻求一种状态:在路上,或者你的身体在路上,或者你的灵魂在路上。

身体在路上,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旅行;而灵魂在路上就是读书、写作,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跟着陆游去游览小孤山和大孤山,让身体和灵魂都在路上。

二、整体感知,理清行舟路线1.过烽火矶--过澎浪矶、小孤山--彭蠡口--始见庐山及大孤山 ---晚抵江州,泊湓浦。

2合作探究赏美景学生分组,探究景物特点,每组推举一名学生做导游,为大家讲解,烽火矶: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

峭石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冬夏晴雨,姿态万变,祠宇极于荒残碧。

大孤山: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3 学以致用明手法烽火矶: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

峭石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点面结合,比喻)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冬夏晴雨,姿态万变,祠宇极于荒残碧。

(衬托)大孤山: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比较,想象)总结古代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1)四个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2)三个角度:观察的角度,远近高低俯仰;感知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或通感;描绘的角度,绘形绘声绘色绘势。

(3)四种技法:白描、工笔、渲染、列锦(名词意象叠加)。

(4)六种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正衬或烘托、反衬)、双关等修辞手法。

4、本文写了很多景点,作者是怎样将各个景点联系在一起的?由于景点太多,仅是孤立地写出特征,也可能会失之分散,给人一种凌乱之感。

作者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

(1)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

(2)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

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

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的长江山水图。

(3)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绘,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长江山水图展现在读者面前。

如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下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定镜头。

写小孤山亦有“自数十里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观;“冬晴夏雨”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别是对小孤山的描写,观察角度和观察点的灵活多变,充分地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

5、作者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随时融合抒情和议论,并将有关的传闻轶事、前人诗句都信手捏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带有了诗的灵气,文的雅致,神话的氛围,历史的积淀,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映发,更为引人入胜。

6、作者是怎样融情入景,显露自己的心境。

A、写孤石。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山有万状,石有万种,作者偏偏只写“不附山,杰然特起”之石呢?我们自然会想到受南宋朝廷主和派排挤、打击,仍不改恢复之志的诗人的孤傲情怀。

B、泊沙夹,游小孤山中庙宇,“徙倚久之而归”。

“徙倚久之”,绝不仅仅只是想多看几眼风景,更是表达了面对半壁江山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绪。

C、写“俊鹘抟水禽”。

这本是自然的一种生存现象,算不上是怪异景色,而作者却将其作为一景写入其中,并叹“甚可壮也”,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所感叹的不仅仅是“俊鹘抟水禽”吧?联系陆游的抱负理想及前半生的经历,我们可以联想到诗人此时多么希望南宋的将士个个像俊鹘,希望南宋对金的斗争像俊鹘抟水禽一样威武雄壮,动人心魄。

三巩固训练|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①宋淳化二年(991)作者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

在商州一年多的时间里,写|了不少山水诗,《村行》是其中的一首。

|问诗的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试举两种并简要赏析。

| |①拟人手法。

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山谷回荡秋声,山峰默默无语,形象生动展现了初秋晚景。

| |②比喻手法。

颈联作者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

| |③动静结合的写法。

以听觉写动景,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以视觉写静景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

| |④对比手法。

颔联“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

颈联的颜色对比鲜明。

(答出三点即可) | 四、结语世界那么大,我们一定要看看,看风景,听故事,不仅要体味旅行的乐趣,还要用你文笔把见闻感受写出来,一辈子是场修行,短的是旅途,长的是人生,旅行能让你找到那个更好的自己。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设计高二语文组张艳芳【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体味作者笔下景物的特点,了解作者的情怀。

2、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教法:学案引导、问题设置、思维导图学法:学案预习、小组讨论情感态度价值观:1. 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看过一句话,人的一生应该寻求一种状态:在路上,或者你的身体在路上,或者你的灵魂在路上。

身体在路上,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旅行;而灵魂在路上就是读书、写作,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跟着陆游去游览小孤山和大孤山,让身体和灵魂都在路上。

二、整体感知,理清行舟路线1.过烽火矶--过澎浪矶、小孤山--彭蠡口--始见庐山及大孤山 ---晚抵江州,泊湓浦。

2合作探究赏美景学生分组,探究景物特点,每组推举一名学生做导游,为大家讲解,烽火矶: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

峭石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冬夏晴雨,姿态万变,祠宇极于荒残碧。

大孤山: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3 学以致用明手法烽火矶: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

峭石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点面结合,比喻)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冬夏晴雨,姿态万变,祠宇极于荒残碧。

(衬托)大孤山: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比较,想象)总结古代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1)四个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2)三个角度:观察的角度,远近高低俯仰;感知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或通感;描绘的角度,绘形绘声绘色绘势。

(3)四种技法:白描、工笔、渲染、列锦(名词意象叠加)。

(4)六种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正衬或烘托、反衬)、双关等修辞手法。

4、本文写了很多景点,作者是怎样将各个景点联系在一起的?由于景点太多,仅是孤立地写出特征,也可能会失之分散,给人一种凌乱之感。

作者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

(1)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

(2)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

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

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的长江山水图。

(3)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绘,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长江山水图展现在读者面前。

如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下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定镜头。

写小孤山亦有“自数十里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观;“冬晴夏雨”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别是对小孤山的描写,观察角度和观察点的灵活多变,充分地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

5、作者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随时融合抒情和议论,并将有关的传闻轶事、前人诗句都信手捏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带有了诗的灵气,文的雅致,神话的氛围,历史的积淀,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映发,更为引人入胜。

6、作者是怎样融情入景,显露自己的心境。

A、写孤石。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山有万状,石有万种,作者偏偏只写“不附山,杰然特起”之石呢?我们自然会想到受南宋朝廷主和派排挤、打击,仍不改恢复之志的诗人的孤傲情怀。

B、泊沙夹,游小孤山中庙宇,“徙倚久之而归”。

“徙倚久之”,绝不仅仅只是想多看几眼风景,更是表达了面对半壁江山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绪。

C、写“俊鹘抟水禽”。

这本是自然的一种生存现象,算不上是怪异景色,而作者却将其作为一景写入其中,并叹“甚可壮也”,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所感叹的不仅仅是“俊鹘抟水禽”吧?联系陆游的抱负理想及前半生的经历,我们可以联想到诗人此时多么希望南宋的将士个个像俊鹘,希望南宋对金的斗争像俊鹘抟水禽一样威武雄壮,动人心魄。

三巩固训练|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①宋淳化二年(991)作者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

在商州一年多的时间里,写|了不少山水诗,《村行》是其中的一首。

|问诗的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试举两种并简要赏析。

| |①拟人手法。

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山谷回荡秋声,山峰默默无语,形象生动展现了初秋晚景。

| |②比喻手法。

颈联作者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

| |③动静结合的写法。

以听觉写动景,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以视觉写静景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

| |④对比手法。

颔联“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

颈联的颜色对比鲜明。

(答出三点即可) | 四、结语世界那么大,我们一定要看看,看风景,听故事,不仅要体味旅行的乐趣,还要用你文笔把见闻感受写出来,一辈子是场修行,短的是旅途,长的是人生,旅行能让你找到那个更好的自己。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