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中医辩证治疗特效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胃脘痛(胃下垂)1例,反胃、喛气,胃胀疼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胃脘痛(胃下垂)1例,反胃、喛气,
胃胀疼
一位粉丝给我私信:“晟哥,我母亲胃下垂10多年了,胃下垂6公分。
一直偏瘦,有时反胃、喛气,胃胀疼,舌苔厚腻,您能帮忙看看么”
胃下垂是中老年人消化系统的常见病,中医认为,此系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所致。
轻度胃下垂患者无明显症状,重度患者多形体消瘦、腹胀、恶心、嗳气、上腹部无规律性疼痛,进食后加重,平卧可缓解,腹中常见水声漉漉作响,部分患者可伴有眩晕、乏力、心悸等。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胃脘痛(胃下垂)1例
55岁,诊断为“胃下垂”,近一月来疼痛加剧,伴神疲乏力,纳少泛恶,口臭口干,胃脘部有振水音,心烦,大便时溏,舌边尖红苔薄白,脉细软无力。
辨治:此属热郁肝胆,脾气虚惫,运化无权,水饮停聚胃中。
治宜清利肝胆,温脾化饮,方拟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
处方:柴胡、黄芩、干姜、桂枝、炙甘草、牡蛎、天花粉、茯苓(剂量因人而异),水煎服
按语:口臭、口干、心烦、舌边尖红,肝胆有热也;神疲纳呆,大便时溏,脉细无力,脾寒也。
胆热脾寒,气机不利,津凝不滋,则胃脘疼痛,且有振水音。
治宜清利肝胆,温脾化饮,本方正与之相合,加茯苓者,以加强化饮利湿之功。
注意:上面涉及组方并不适合每一个人,要辩证施治才行。
如果有任何健康问题,可以咨询晟哥,祝健康每一天。
温针灸合升陷汤治疗胃下垂36例

温针灸合升陷汤治疗胃下垂36例目的:观察温针灸合升陷汤治疗胃下垂的临床疗效。
方法:36例患者采用温针灸合升陷汤加减(生黄芪30 g,党参、柴胡、升麻、当归、山萸肉各10 g,焦白术、葛根、白芍、枳壳各20 g,炙甘草5 g),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2~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结果:总有效率为91.6%。
结论:温针灸合升陷汤治疗胃下垂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标签:温针灸;升陷汤;胃下垂胃下垂是消化系统一种慢性渐进性疾病,临床多见于体形瘦弱者。
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饱胀痞满、隐痛,食后加重,泛酸、嗳气。
近年来笔者采用温针灸合升陷汤治疗本病,疗效明显。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36例全部为门诊病例,均经过X光钡餐透视或胃B超确诊。
其中男性20 例,女性16例;年龄最大66岁,最小38岁;病程3个月~3年。
其中轻度23例,中度11例,重度2例。
1.2 诊断标准胃钡餐透视或胃B超显示胃小弯切迹低于两髂嵴连线1~5 cm者为轻度,6~10 cm者为中度,11 cm以上者为重度。
2 治疗方法2.1 内服中药升陷汤加减(生黄芪30 g,党参、柴胡、升麻、当归、山萸肉各10 g,焦白术、葛根、白芍、枳壳各20 g、炙甘草5 g)水煎服,每日1剂。
1个月为1个疗程,连服2个疗程。
兼有便秘者加火麻仁15 g,腹痛甚加台乌10 g,泛酸者加海螵蛸10 g,呕恶者加生姜、法半夏各12 g,苏叶10 g,心烦者加栀子10 g。
2.2 穴位选取中脘、气海、足三里(双)等穴。
手法及操作:患者呈仰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后,采用1.5寸毫针,中脘施捻转补法,气海施呼吸补法,足三里施捻转加提插之复合补法,诸穴得气后,各穴交替施针10 min后,在针尾挂上1.5 cm高的药艾柱行温和灸。
每穴灸5~8 min,以局部皮肤潮红能耐受为宜。
每日1次,14 d 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治疗期间,嘱患者少食多餐,切忌暴饮暴食,针灸治疗后及饭后均应卧床休息30 min并注意腹肌锻炼,以增强疗效。
胃痛(胃下垂)-针灸治疗学

1.掌握本病的基本治疗。 2.熟悉本病的辨证要点。 3.了解本病的其他治法、按语。
要 求
病例导入
刘某,男,47岁,工人。
有胃痛史近6年,胃腕痛受寒、疲劳、饮食不慎、情志不和时易 发。当地医院诊断为“胃溃疡”。前天胃痛急性发作,疼痛剧烈, 服药物效果不好,遂来我科诊治。检查: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 患者呻吟,表情痛苦。舌红,苔薄白,脉弦紧。
2.《灵枢-杂病》:心痛,当九节刺之。按已 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
3.《标幽赋》:脾冷胃痛,泻公孙而立愈。
4.《针灸大成卷九》:腹内疼痛,内关、三 里、中脘。
病例导入
刘某,男,47岁,工人。
有胃痛史近6年,胃腕痛受寒、疲劳、饮食不慎、情志不和时易 发。当地医院诊断为“胃溃疡”。前天胃痛急性发作,疼痛剧烈, 服药物效果不好,遂来我科诊治。检查: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 患者呻吟,表情痛苦。舌红,苔薄白,脉弦紧。
操作
毫针常规刺。寒邪犯胃和脾胃虚寒者,可加用灸法。急性胃痛每 日治疗1〜2次,慢性胃痛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2.其他治疗
(1)穴位按压
取至阳、灵台。俯伏位,用 双手拇指按揉3〜5分钟。用 于急性胃痛。
⑵耳针
取胃、十二指肠、 脾、肝、神门、 交感。每次选用3 〜5穴,毫针刺法 或压丸法。
⑶拔罐
西医范围
西医学中,胃痛多见于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 胃肠神经官能症、胃黏膜脱垂、胃痉挛、胃扭转、 胃下垂等疾病中。
【辨证要点】
主症
上腹胃腕部疼痛。若暴发疼痛,痛势 较剧,痛处拒按,饥时痛减,纳后痛增 者为实证;痛势隐隐,痛处喜按,空腹 痛甚,纳后痛减者为虚证。
证型 (实)
寒邪犯胃:胃痛暴作,得温痛减,遇寒痛增。恶 寒喜暖,口不渴,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
乌梅丸----胃下垂

乌梅丸----胃下垂胃下垂是脏腑器官下垂,不是胃气不降。
要辩证论治。
一肝旺脾弱,胆热胃寒之证。
予乌梅丸加味:乌梅40g、川椒10g、熟附片10g、桂枝10g、北细辛10g、干姜30g、炒枳壳30g、苍术30g二肝脾阴亏,胆郁胃燥之证。
一贯煎合四逆散加减:北沙参30g、麦冬30g、黄精30g、瓜蒌仁20g(炒碎)、生地15g、柴胡10g、白芍30g、炒枳壳30g、肉苁蓉30g、杏仁15g、黄芪30g、苍术30g辨病加药:黄芪30-60g升补脾气,加炒枳壳、苍术各30g病例案1:患者,女,36岁患轻度胃下垂(胃小弯角切迹在髂嵴连线下4.5cm)5年,长期服补益气丸及单验方不效。
刻诊:形体消瘦,面色苍黄,腹胀下坠,餐后加重,嗳气,大便时干时稀,舌边尖红,苔黄白相间而腻,脉弦弱。
案2:患者,女,38岁患轻度胃下垂(胃小弯角切迹在髂嵴连线下4cm)7年,迭服中药乏效。
刻诊,形瘦体弱,面色青黄略显晦暗,腹胀,餐后加重,胸胁满闷,心烦易怒,口干,便秘,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细稍数。
辩证论治[ 胃下垂是西医病名,系指人站立时胃小弯角切迹低于髂嵴连线,属器官性病变,中、重度较难治。
查阅现代中医文献,胃下垂归入“腹胀”、“腹痛”、“胃脘痛”进行辩证论治者,分型繁琐,持论空泛,令人无所适从。
更有简单地将胃下垂与李东垣的中气下陷对号入座而倡用补中益气汤者。
第一,从主症看,胃下垂的主症是腹胀,餐后加重,方书归咎于脾不运化。
脾何以不运化?肝旺乘脾故也。
《素问》云“厥阴气至为(月真)胀”,则厥阴肝木病变为矛盾之主要方面。
第二,从病位看,胃下垂的病位仅仅在脾胃吗?西医的胃下垂,相当于中医的“胃下”、“胃缓”。
《灵枢》云:“胃下者,下管约不利。
”什么是“下管”?近代解剖学证实,古人所称的“下管”,就是胃膈韧带和胃肝韧带。
胃下垂的发生,就是由于这两条韧带松弛下垂,无力撑托胃体所致。
大家知道,韧带属筋,而肝主筋,筋病应治肝。
第三,从体质看,胃下垂多见于形瘦体弱,面藏带黄的木形之人。
胃下垂诊疗指南

( 本文 主要起 草人 :唐 旭东 李振 华
( 文娟 张
每次选用 3 穴, ~5 毫针轻 中度刺激 , 也可用王不留行贴压。
胃下垂 (at poi)是指站立时胃的下缘达盆腔 , g so ts r s 胃小弯角切迹低于髂嵴连线 的病症 。多发生在瘦长体形、 久病体弱 、 期卧床少动者 ,常伴有其他脏器下垂 。凡能 长 造成膈肌下降的因素如膈肌活动力 降低,腹腔压力降低, 腹肌收缩力减弱, 胃连接的韧带过于松弛等均可导致 胃 与 下垂 。 本病一般预后较好 ,个别患者因体质 、慢性疾病影 响及治疗不及时可发生 胃扩 张、胃扭转等 。 本病属于 中医 学的 “ 痞满 ” 胃脘痛 ” 胃缓 ”等病证范畴。 、“ 、“ 1 诊 断依据 11 临床表现 . 11 症状 轻度 胃下垂患者多无 明显症状 。中度 以上 .1 . 胃下 垂患者则表现 为不同程度的上腹部饱胀感 ,食后尤 甚 ,并可见嗳气、厌食、便秘、腹痛等症状 。腹胀可于 餐后 、站立过久和劳累后加重 ,平卧时减轻 。此外 ,患 者常有消瘦 、乏力 、低血压 、心悸和眩晕等表现。
根据站 立位 胃角切迹与两侧髂嵴连线 的位置 ,将 胃 下垂分 为三度 : 轻度: 角切迹 的位置低于髂嵴连线下 1 - . 0
5 c 中度 : . m; 0 角切迹 的位置位于髂 嵴连线下 51 1. m; . 0c ~ 0 重度:角切迹 的位置低于髂嵴连线下 1. m 以上 。 01 c 1 诊 断要点 - 3 1 . 多发生于瘦长体形 ,经产妇及消耗性疾病进行性 .1 3
胃下垂中医应该怎么治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胃下垂中医应该怎么治疗?
导语:胃下垂的治疗,是需要注意的,一般的可以尝试一些中医治疗的解决方法,因为中医治疗也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可以减少一些副作用,比如红参,肉
胃下垂的治疗,是需要注意的,一般的可以尝试一些中医治疗的解决方法,因为中医治疗也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可以减少一些副作用,比如红参,肉桂或者是云苓这些中药都可以有效的治疗。
①红参12g,黄芪30g,母鸡肉500g。
将上3味共放入瓷碗内,加水适量,食盐少许,隔水炖2小时。
分早晚2次,喝汤吃鸡肉,每周服1剂,连服5至6剂,有显着疗效。
②先将桂圆肉30g加水煮沸,待冷后将鸡蛋1至2个打入碗内,用煮好的桂圆肉水冲入蛋中,搅匀,蒸熟食用。
每日早晚各食1回,直至痊愈。
③肉桂1g(刮去粗皮生用),五倍子2g(炒),何首乌3g(炒)。
将上药分别研末,然后混匀。
每天1剂,用凉开水1回送服完,20天为1疗程,连服1至2疗程。
④云苓25g,党参、黄芪、山药、当归、山楂各15g,柴胡、郁金、白术、枳壳、鸡内金各12g,甘草、陈皮、升麻各9g,大枣10枚。
痛甚加元胡12g。
肝脾下垂加鳖甲31g。
溃疡加白芨12g、乌贼骨15g。
水煎服。
每天1剂,分2次服。
⑤苍术10g。
水煎服。
1日服数次。
⑥荔枝5g(去皮),酒50ml。
加水至1碗,煮开10分钟后食。
⑦韭菜子60g。
洗净捣烂,加蜂蜜120g,调匀,开水送服01日1回。
⑧先将米糠500g放入锅内,以文火炒至黄褐色,再放入鸡内金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麻瑞亭治验集---胃下垂

麻瑞亭治验集---胃下垂麻瑞亭治验集中卷病症胃下垂胃下垂,系因中气虚弱,脾湿不运,食停不化使然。
【脉证机理】胃主受盛,脾主消磨,中土阳旺,则胃气顺降而善食纳,脾气升运而善消磨。
由于饱食未化,或因长期站立工作,或因车马颠簸,或因产后下床过早,致使中气虚弱,脾胃不和,运化迟缓,久则脘腹胀满,下坠隐痛,是病胃下垂。
胃气滞而不降,故而食纳减少。
旧谷不去,新谷不入,故症见不思饮食,食也难消。
中脘壅满,胆胃上逆,故兼见头昏脑胀,心慌气短等症。
肝脾不升,可见腹胀,大便先干后溏,或干结难下。
气滞不降,故脉现细濡、寸关大,舌苔白腻。
【治则】健脾和胃,平胆疏肝,宽胸降逆。
【方药】云茯芩9克焦白术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炒苍术9-12克陈枳壳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草蔻仁6克炒干姜5-6克。
水煎温服。
【方解】云茯苓、焦白术,健脾和胃;炒苍术,健脾消胀;炒杭芍、粉丹皮,平胆疏肝;陈枳壳、法半夏,宽胸利气降逆;广郁金、延胡索,疏肝止痛;草蔻仁、炒干姜,温中暖下。
【加减】脾湿肝郁,下陷不升,脉现关尺大者,加桂枝木6-9克,舒肝以升陷。
大便干结者,加肉苁蓉15克,润肠以利便。
胃脘痛胀者,加天台乌6-9克,理气以止痛。
胸膈闷满不适者,加薤白9克,利气以宽胸。
小便黄赤,舌苔厚腻者,加淡竹茹9克、焦山栀6-9克,清肺润燥,通利膀胱,以祛湿热。
【按语】胃下垂,属脏器下垂之一,医者多辨为中气下陷,以升提之药治之。
验之临床,脾湿重而胃气逆,脉现寸关大者,亦屡见不鲜。
从症治疗无效,必须从脉,以健脾利湿、和胃降逆、舒肝化瘀之法,使滞气开而胃纳增,清气升而宿食化,中气健运,痞满消除,则病渐愈。
不可一见“下垂”二字,而概谓之中气下陷,径用升提之法,使肺胃更逆。
病不唯不愈,反而食纳全废,日渐危笃。
大便秘结一症,因肺津不能濡润大肠所致。
此系寒燥,而非热结,一切苦寒伐泄之品,绝非所宜。
在温中暖下、疏肝理气之中,酌加润燥利便之品,俾使中土健旺,大肠沾濡,气机畅利,则便坚自可消除。
个人医案(一)胃下垂的中医治疗

个人医案(一)胃下垂的中医治疗
病案:张某,男,52岁,胃脘部下坠感3年加重半月来诊。
患者3年来,经常感觉到饭后胃脘部下坠感,在医院做钡餐透视显示胃下垂,在外院不间断的治疗,但是疗效不显,现患者食欲不振,形体消瘦,疲乏无力,眠一般,小便可,大便稀溏,舌淡苔薄白,脉虚。
病机分析:脾主运化,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失于运化水谷,则食欲不振;气血生化不足,则形体消瘦,疲乏无力;失于运化水液,则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大便稀溏。
脾主升清,脾胃虚弱,则升举无力,故胃脘部下坠不适。
治法: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45g当归10g党参20g炒白术10g柴胡6g升麻6g陈皮3g 金樱子10g枳实10g鸡内金15g生麦芽15g白扁豆10g
结果:
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患者服用5剂后,胃脘部下坠感减轻,食欲较前好转,但仍感疲乏无力。
效不更方,上方去陈皮、白扁豆、枳实,加砂仁6g、仙鹤草45g、枳壳10g、醋莪术15g。
患者再服用7付,胃脘部下坠感消失,纳食正常,乏力感明显减轻。
患者不愿意继续服用汤剂,以中成药补中益气丸善后。
按语:
1、补中益气汤是治疗中气下陷引起的脏器下垂的效方,但在临床上常常需要化裁;
2、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证明,金樱子、枳壳具有收缩平滑肌的作用,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参考现代中药药理学会大大提高临床疗效;
3、仙鹤草很多人单纯认为它是一味收敛止血药,其实它也是一味非常好的补虚药,尤其擅于补气;
4、醋莪术,具有活血化瘀,消食除积的作用,我在临床上常常用这味药来消食,而且其消食的效果要优于一般的消食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下垂中医辩证治疗特效方
胃下垂中医辩证治疗特效方;
胃下垂是指人在站立时,胃的位置偏低,胃的下缘垂坠于盆腔,胃小弯弧线的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约在肚脐水朴行┻上)以下。
胃下垂多见子体型瘦长、体质虚弱、腹壁松驰、腹肌薄弱者。
产生的原由,主要是由于悬吊、固定胃位置的肌肉和忍埒松驰无力以及腹部压力下降,使胃整个位置降低、胃蠕动减弱。
妇女产后,腹压突然下降,或瘦长体型、慢性消耗性疾病,以及长时间从事站立工作或卧床少动的人,容易患此病。
轻度胃下垂病人一般无不舒适感觉,下垂明显者常见腹都不舒适、饱胀重坠感,每于餐后、站立或劳累后症状加重,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嗳气、消化不良、便秘等情况。
胃下垂严重时,可同时伴有肝、肾、结肠等内脏下垂的情况。
诊断胃下垂最好的方法是X线钡餐造影,可显示无张力型胃:胃体呈垂直状,蠕动无力,胃内滞留液有些多,胃小弯弧线最低点在髂嵴连线以下;超声波检查可见胃的下缘下移入盆腔(小腹部位),胃电图描记检查可见胃电波幅值无论在餐前还是在餐后都低予正常。
胃下垂的疗法,要以功能锻炼和饮食调整为主。
总是参加体育锻炼,着重对腹肌进行锻炼,没有体育器械者,可采取仰卧起坐的简便方法,每日做三至五次,做累为止。
饮食要少食多餐,选择易消化而富于营养的食物,餐后应卧床休息45分钟至1小时,以减轻胃的负担;减少站立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腹胀、恶心明显者,可服用吗丁啉、维生素B6以促进胃蠕动、增加胃的张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者,以多酶片、酵母片助消化。
胃下垂在中医属于虚证,脾气虚衰是根本的原因。
治疗以扶脾健胃为主,辅以体育锻炼和饮食调养。
中医治疗如下:
a. 由于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过度劳累等引起脾气虚衰,中气下陷,治疗以补中益气丸健脾升提。
b. 若脾胃不和,升降失常,导致气机不畅,表现为胃脘胀满、嗳气后舒适,属脾虚气滞型,以健脾丸加香砂养胃丸健脾理气和胃。
c. 脾气虚不可以正常运化水湿,湿聚为饮,水饮停留胃脘,可见胃脘痞胀、感觉胃中有水液晃荡、肠鸣作响,治以苓桂术甘汤健脾化饮。
胃下垂是怎么回事??
健康人的胃相对固定在上腹腔,当人站立时,胃的最低点不可以超过脐下二横指(指胃小弯)。
所谓胃下垂,就是胃在站立时明显下移,甚至从上腹移至下腹。
由于胃的下垂,病人都有胃部不舒适的感觉,吃点饭就感到胃部饱胀,所以不敢多吃,饭后走路快一点就感到肚子疼。
有的胃下垂病人,还合并有其他脏器如肾、肝、脾、横结肠下垂,称之为全内脏下垂。
引起胃下垂的原因主要和体质有关,身体虚弱,腹壁脂肪薄,肌张力减弱,脏器忍埒松弛,易发生胃下垂,且女性多于男性。
这种病变易诊断。
因胃移涤行┞腹部,所以吃过饭下腹膨隆,上腹部胃区下陷,并且可以不可以看到主动脉搏动,用手触及更加明显。
最可靠的方法是钡餐造影,如果胃小弯低于两侧髂嵴连线,就可以不可以诊断为胃下垂。
此病西医尚无有些好的疗法方法,用胃托系于腹部,可缓解临床症状。
中医在这方面相对西医有非常多优势,如中药、推拿、针灸,可视病情轻重而确定方法。
中医将胃下垂分为中气下陷型、脾胃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等。
?
怎么样治疗胃下垂??
(1)加强营养
胃下垂的孩子形体消瘦,营养不足,所以应该选用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尤其是蛋白质、脂肪的含量应丰富一些。
由于小儿食量少,应该用少食多餐的办法,逐渐适应胃的承受能力。
进餐后应该有一段时间平卧,切不可暴饮暴食。
经过一段时间的饮食调养,身体会逐渐强壮起来,胃下垂的症状也就会大大减轻了。
(2)全身性康复锻炼
患儿午饭后取头低位、垫高骨盆的姿势仰卧床上20~30分钟。
仰卧后双腿伸直,然后抬高、放下,反复进行数次,稍事休息,再重复
做数次。
也可在仰卧时,双腿做仿蹬自行车的动作。
晚饭后散散步,回家后再仰卧床上,自行按摩腹部,从脐下轻柔地向上按压,然后在胃脘部做环行按摩。
每天坚持可使胃逐渐上移。
(3)仰卧起坐锻炼
患儿仰卧在硬板床上,头部端正,双腿伸直,足尖向上,双手放在大腿两侧,全身肌肉放松,做腹式呼吸,即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下陷,反复做数次。
一呼一吸应保持每分钟16~18次。
吸气时思想集中在下腹部的丹田穴(脐下1.5寸处) ,呼气时思想也要集中,四肢肌肉随呼气而放松。
15分钟后做仰卧起坐,即身体平卧,双手放于头后,收缩腹部肌肉,上身由平卧位渐上抬,双肘向膝部靠拢,随后复位。
仰卧起坐次数由少而多,逐渐增加,3个月为1疗程。
康复锻炼期间,严禁做跑跳动作,不要长时间站立或久坐。
中气下陷型胃下垂有何临床表现,如何施治?
临床表现:形体消瘦,食欲不振,食后饱胀,呃逆,上腹部疼疼,身体乏力,舌体胖大苔白,脉沉无力。
治以举气升阳。
方选补中益气汤,药用炙黄芪、白术、陈皮、升麻、当归、柴胡、党参、焦三仙等。
水煎,日1剂,分3次服。
脾胃阴虚型胃下垂有何临床表现,如何施治?
临床表现:形体干瘦,口渴喜饮,饮后胃脘不舒适,不思饮食,食后倒饱,手足心热,苔白少津,舌质红,脉细无力。
治以滋阴养胃,健脾益气。
药用经验方:山药、党参、黄精、玉竹、石斛、荷叶、柴胡、扁豆、佛手、焦三仙等。
水煎,日1剂,分3次服。
脾肾阳虚型胃下垂有何临床表现,如何施治?
临床表现:形体消瘦,畏寒肢冷,渴不喜饮,胃脘不舒适,不思饮食,食后饱胀,腹胀矢气,苔白而润,舌体肿大,脉沉细弱。
治以温中健脾,补气冲阳。
方选附子理中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用附子、炮姜、炙黄芪、党参、炙甘草、白术、柴胡、当归、佛手、木香。
水煎,日1剂,分3次服。
胃下垂有什么外治法??
(1)推拿法
腹部取穴:鸠尾(剑突下0.5寸)、中脘、气海、天枢,仰卧位,术者站于病人右侧,以推揉鸠尾、中脘为重点,循序往下至腹部,以脐周天枢、气海为重点按揉,并用托法,即医者四指并拢,根据胃下垂的程度不同,自下而上托之。
再以摩法在腹部治疗(逆时针酚行操作)14分钟。
背部取穴:肝俞(背部第9胸椎旁1.5寸)、脾俞(背部第11胸椎旁1.5寸)、胃俞(背部第12胸椎旁1.5寸)。
病人取俯卧位,以轻揉的滚法,沿脊椎两侧操作,重点在胸6~12两旁的穴位,然后在脾俞、胃俞按揉10分钟。
( 2) 针灸法
取穴:中脘、天枢向下斜刺外陵,气海向下斜刺关元。
用补法,留针10~20分钟。
恶心呕吐,配上脘、内关,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分钟,和中降逆;如合并有溃疡病,可配巨阙、内关、公孙、脾俞、胃俞,用补法,留针10~20分钟,以温中止疼;阳虚灸关元、气海;阴虚者加阴陵泉、太溪;气虚加足三里。
根治胃下垂,我给你推荐百花散,无副作用,康复后不复发,成份:天台山悬崖峭壁上采集的灵兰(亦称铁皮枫斛)、乌药(亦称长生不老药)、猴头菇、麝香等奇花异珍配制而成。
《百花散》对各种肠胃、食管食道疾病有神奇效果,旧社会在缺医少药的浙江天台县深山中有“起死还魂散”之美称。
《百花散》对胃绞疼、胃炎、胃胀、胃酸、胃疼、肠炎、胃溃疡、胃疼、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胃粘膜糜烂、胃出血、胃窦炎、十二指肠溃疡(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下垂、胃癌、食道癌、食管炎、肠化生有着现代药物无可比拟的神奇效果。
来自:神医图书馆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