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项羽之死》教案 长版
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优秀6篇

项羽之死教案《项羽之死》教案「」优秀6篇老师可以通过项羽之死的教案让学生梳理情节,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准确概括项羽的形象。
为了加深您对于项羽之死教案的写作认知,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6篇《项羽之死》教案「」,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项羽之死》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体会《项羽之死》课文中多角度描写人物性格的方法。
2、学会从辩证地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一导语古人读书很讲究,曾有这样的说法:“花前赏《红楼》,月下品《聊斋》,风中诵楚辞,雨中吟唐诗;《汉书》伴茶,《史记》下酒。
”可见,《史记》是须就酒来读的。
郑板桥曾言:“《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较,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为较,反复诵观,可欣可泣。
”项羽未曾称帝,却位归本纪,用他短暂的生命照耀了乱世的星空,垓下之围记述了西楚霸王人生较后的历程,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在司马迁的文字中走近项羽的悲情结局。
(板书课题)二品读课文,把握形象(一)检查预习,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二)研读探讨人物形象垓下之围(把握人物的悲情形象)1分角色朗读2从朗读效果导入人物分析(项羽人生的较后一幕,是从垓下拉开的,在这里有我们熟知的四面楚歌,更有动人情肠的霸王别姬。
刚才朗读的同学读的如何,为什么?)①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
写出了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
楚歌四起,英雄末路失意、伤感“地厚天高,托身无所”。
连续用了五个动词,文气连贯,一气呵成。
尤其“泣”字,值得深味。
②这一“泣”字,怎么理解?(较怜儿女较英雄)项羽征战多年,用他自己的话“身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他从来没有流过泪,符合他硬汉的性格,但离别虞姬时,真动了情,“项王泣数行”,感染周围的人也都哭了,“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尊敬怜悯)。
(对比巨鹿之战后诸侯“莫敢仰视”的畏惧,让人感慨万千)教师总结:霸王别姬中司马迁为我们塑造了情者项羽,这里西楚霸王项羽和虞姬为我们上演了人世间较令人悲痛的一幕,那就是生离死别,悲歌唱和之中演绎着英雄与美人的较后一次道别,较后一次歌舞,那酒中分明有霸王的眼泪,那战火中纷飞中有乌骓马的悲鸣!东城快战(揣摩人物语言动作)1快速浏览,讨论2、东城快战中的项羽:勇武①文中的军事力量对比,开始“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羽之死》教案(通用9篇)

《项羽之死》教案《项羽之死》教案(通用9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项羽之死》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项羽之死》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体会《项羽之死》课文中多角度描写人物性格的方法。
2、学会从辩证地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一、导入课件显示《垓下歌》,学生齐声朗诵,初步感受项羽形象,然后调查提问你对项羽的第一印象或评价是什么。
二、分析人物形象(一)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第一段垓下之围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动作描写:惊起饮歌泣性格特点:心理脆弱,多情善感第二、三段:东城快战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东城快战行动描写:三次行动性格特点:勇猛、自负第四段:写自刎乌江主要情节: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自刎而死语言描写:天之亡我无颜见江东父老性格性格:宿命思想、知耻重义(二)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1、《鸿门宴》: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妇人之仁2、《鸿门宴》一场写多人,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塑造项羽的形象。
《项羽之死》连续集中地写一个人,通过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的形象。
(三)结合《史记项羽本纪》的有关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巨鹿之战,破釜沉舟骁勇善战,军事天才坑秦卒,屠咸阳,烧阿房宫好勇斗狠,大失民心出卖曹无伤冲动轻信,沽名钓誉疑范增,走韩信、陈平、英布多疑好忌,刚愎自用重用项伯任人唯亲,是非不分三、评价历史人物1、请学生评价项羽这一人物形象(你认为项羽是一个英雄吗?在乌江边,他应不应该自刎?)2、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的评价:(1) 司马迁的评价: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2023最新-《项羽之死》教学设计(优秀9篇)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优秀9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壶知道的精心为您带来了9篇《《项羽之死》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项羽之死》语文教学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及翻译文中几个较难的句子2、学习《史记》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学习重难点:学习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一、课前预习(一)、作者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朝代)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又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__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 ”(二)、积累与项羽有关的成语取而代之:公元前2__年,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今江苏绍兴),项羽也随众人前往观看观望中,项羽不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先发制人: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召见项羽时说,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破釜沉舟:公元前2__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以一当十: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沐猴而冠: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谋臣劝项羽说:“关中山河四塞险阻,土地肥美,可以作为霸王之都”而项羽以“富贵不归故里,如同夜间穿锦绫走路,没有人知道”为借口加以拒绝劝他的人感叹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项羽闻听此言,就杀了说这话的人四面楚歌:因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项羽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汉高祖军队围得水泄不通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见大势已去,率众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江东父老:“项王笑曰: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和何面目见之?”霸王别姬: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一决雌雄:项羽言,“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拔山盖世:“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三)、补充讲解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5、平明(平旦):天亮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二、学习过程(一)、给黑体字注音骏马名骓() 美人和()之麾()绐()]刈()旗辟( )易(二)、知识梳理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1)项王军壁垓下(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3)常幸从(4)以故汉追及之(5)所当者破(6)然今卒困于此(7)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人(8)直夜溃围南出(9)骑能属者百余人耳(10)项王及复引兵而东(11)项王自度不得脱(12)身七十余战(13)所击者服,未尝败北(14)田父绐曰“左”(15)今日固决死(16)愿为诸君快战(17)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18)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19)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20)天之亡我,我何渡为!(21)籍独不愧于心乎(22)项王身亦被十创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1)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古义:今义:(2)期山东为三处古义:今义:(3)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古义:今义:(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古义:今义: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乃①项王乃大惊曰②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③平明,汉军乃觉之④项王乃复引兵而东⑤乃陷大泽中⑥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⑦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⑧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2)以①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②以故汉追及之③乃分其骑以为四队④汉军至,无以渡⑤不忍杀之,以赐公(3)之①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②我何面目见之③孔子云:“何陋之有?”④马之千里者(四)、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1、项王军壁垓下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3、直夜溃围南出4、亦足王也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五)、文言句式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2、左,乃陷大泽中3、然今卒困于此4、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六)、固定结构1、骓不逝兮可奈何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六、翻译下列句子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2、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4、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5、骑能属者百余人耳三、赏析课文1、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第一段垓下之围主要情节:动作描写:性格特点:第二、三段:东城快战主要情节:行动描写:性格特点:第四段:写自刎乌江主要情节:语言描写:性格性格:2、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鸿门宴》和本文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3、请评议项羽这一人物形象4、课后有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大家分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那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四、片段写作训练要求:1、100字左右;2、引用一句名言;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4、点评事例;5、联系现实a、做人必须要有尊严b、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c、士可杀,不可辱尊严比生命更重要《项羽之死》精品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了解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及翻译文中几个较难的句子2、学习《史记》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学习重难点:学习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一、课前预习(一)、作者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朝代)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又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XX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 ”(二)、积累与项羽有关的成语取而代之:公元前2XX年,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今江苏绍兴),项羽也随众人前往观看观望中,项羽不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先发制人: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召见项羽时说,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破釜沉舟:公元前2XX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以一当十: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沐猴而冠: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谋臣劝项羽说:“关中山河四塞险阻,土地肥美,可以作为霸王之都”而项羽以“富贵不归故里,如同夜间穿锦绫走路,没有人知道”为借口加以拒绝劝他的人感叹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项羽闻听此言,就杀了说这话的人四面楚歌:因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项羽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汉高祖军队围得水泄不通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见大势已去,率众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江东父老:“项王笑曰: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和何面目见之?”霸王别姬: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一决雌雄:项羽言,“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拔山盖世:“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三)、补充讲解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5、平明(平旦):天亮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二、学习过程(一)、给黑体字注音骏马名骓()美人和()之麾()绐()]刈()旗辟()易(二)、知识梳理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1)项王军壁垓下(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3)常幸从(4)以故汉追及之(5)所当者破(6)然今卒困于此(7)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人(8)直夜溃围南出(9)骑能属者百余人耳(10)项王及复引兵而东(11)项王自度不得脱(12)身七十余战(13)所击者服,未尝败北(14)田父绐曰“左”(15)今日固决死(16)愿为诸君快战(17)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18)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19)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20)天之亡我,我何渡为!(21)籍独不愧于心乎(22)项王身亦被十创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1)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古义:今义:(2)期山东为三处古义:今义:(3)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古义:今义:(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古义:今义: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乃①项王乃大惊曰②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③平明,汉军乃觉之④项王乃复引兵而东⑤乃陷大泽中⑥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⑦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⑧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2)以①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②以故汉追及之③乃分其骑以为四队④汉军至,无以渡⑤不忍杀之,以赐公(3)之①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②我何面目见之③孔子云:“何陋之有?”④马之千里者(四)、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1、项王军壁垓下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3、直夜溃围南出4、亦足王也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五)、文言句式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2、左,乃陷大泽中3、然今卒困于此4、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六)、固定结构1、骓不逝兮可奈何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六、翻译下列句子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2、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4、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5、骑能属者百余人耳三、赏析课文1、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第一段垓下之围主要情节:动作描写:性格特点:第二、三段:东城快战主要情节:行动描写:性格特点:第四段:写自刎乌江主要情节:语言描写:性格性格:2、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鸿门宴》和本文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3、请评议项羽这一人物形象4、课后有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大家分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那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四、片段写作训练要求:1、100字左右;2、引用一句名言;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4、点评事例;5、联系现实a、做人必须要有尊严b、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c、士可杀,不可辱尊严比生命更重要示例评析示例一:(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示例二:(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示例三:(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现实)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项羽之死》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及翻译文中几个较难的句子2、学习《史记》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学习重难点:学习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学习时数:二课时学习内容和过程:一、预习学案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XX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二、赏析学案:1、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第一段垓下之围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动作描写:惊——起——饮——歌——泣性格特点:心理脆弱,多情善感第二、三段:东城快战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东城快战行动描写:三次行动性格特点:勇猛、自负第四段:写自刎乌江主要情节: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自刎而死语言描写:天之亡我无颜见江东父老性格性格:宿命思想、知耻重义2、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鸿门宴》和本文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1)、《鸿门宴》: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妇人之仁(2)《鸿门宴》一场写多人,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塑造项羽的形象《项羽之死》连续集中地写一个人,通过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的形象3、请学生评议项羽这一人物形象(肯定的、否定的都可主要是要有一定的依据)4、课后有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大家分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那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明确:1.杜牧对项羽的评价:男儿当包羞忍辱,能屈能伸2.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劳师哀兵,败势难回,不可卷土重来了3.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做人必须要有尊严节气生作人杰,死为鬼雄4.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沽名学霸王,不知勇追穷寇,放虎归山啊!5.司马迁:好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项羽之死》优秀教案【优秀4篇】

《项羽之死》优秀教案【优秀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报告、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lan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项羽之死》优秀教案【优秀4篇】项羽是个大人物,但是他的命运却让人惋惜,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项羽之死》的教案,希望你会喜欢!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带来的4篇《《项羽之死》优秀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本店铺将不胜荣幸。
《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项羽之死》教案【篇1】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第一课时)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重难点:1、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通过情节评析人物形象。
三、教辅工具:一导入:请大家一起来朗诵《垓下歌》。
从这一诗歌当中,大家感受了怎样的一个形象。
(明确:勇武、柔情、悲壮)。
项羽这一位历史人物的形象是多面性的。
这首诗歌是他性格一个方面的展示。
下面我们就去体验下这位悲剧英雄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
第四单元的单元提示就告诉我们这篇文章就是创造人物形象的。
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品味那些语言特别的形象。
并且动笔讲你们品味到的形象写下来。
(此情节主要是学生来做,从文章情节或者人物语言中分析历史人物的形象)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是:(提问)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明确: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提问):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明确: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提问):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明确: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
2、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的评论:课后有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
大家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那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
2.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
劳师哀兵,败势难回,不可卷土重来了。
3.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做人必须要有尊严节气。
生作人杰,死为鬼雄。
4.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沽名学霸王,不知勇追穷寇,放虎归山啊!从这些材料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评价历史人物要有理有据;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项羽之死》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项羽之死》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能够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以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3)能够欣赏并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项羽之死》。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性格,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和敬意,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2)通过学习项羽的英雄气概和悲剧命运,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项羽之死》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以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欣赏并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性格,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项羽之死》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项羽为何被称为“西楚霸王”?2. 自读课文:(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要求学生关注文中对项羽外貌、语言、动作的描述,分析其性格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如英勇善战、刚愎自用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2. 强调欣赏文中修辞手法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结合课文内容,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写一篇短文。
2. 推荐阅读其他关于项羽的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加深对项羽的了解。
3. 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主题:“项羽与刘邦:英雄与霸王的对比”。
六、教学过程4. 课文解析:(1)分析项羽在故事中的重要事件,如江户城之战、乌江自刎等。
(2)探讨项羽的性格如何影响他的命运,以及他的英雄气概如何体现。
5. 修辞手法欣赏:(1)引导学生发现并分析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识记《项羽之死》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2)能够分析并评价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情节的影响;(3)能够运用文中的词句和表达方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通过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2)培养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敬畏之情,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败和人生价值;(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项羽之死》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情节的影响;(3)运用文中的词句和表达方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2)项羽性格特点的深入分析;(3)写作练习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项羽之死》的背景和历史环境;(2)激发学生对项羽这个历史人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学生通过文言文翻译,掌握关键词句的含义;(3)学生总结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情节的影响。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情节的影响;(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3)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情节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败和人生价值。
五、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项羽之死》中的精彩片段;2.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情节的影响;3. 以此文为素材,写一篇关于“英雄人物的成败与人生价值”的作文。
长春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金晓忠三维目标: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2、了解创造形象,诗文有何不同。
教学时间:1课时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梳理情节《项羽之死》记述了项羽生命中最后的时刻。
从司马迁的记载来看,在这生命中最后的时刻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请大家自读课文,用三个短语来概括这三个场景,?板书:垓下悲歌、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人物形象赏析项羽悲壮的一死,引起了宋代诗人李清照的无限赞叹和景仰,“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在李清照眼中项羽是傲立于天地的大英雄,从《项羽之死》的内容来看,你认为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一)垓下悲歌1.这段文字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项羽的慷慨悲歌,展现了项羽什么样的性格?项羽这个豪爽勇猛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美人,为项羽的形象增添了一段柔情。
展现了他多情善感的一面。
也将他有心保护心爱之人和心爱之物却又无可奈何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垓下歌》我们应该怎么读,才能再现项羽当时的心境和处境呢?生读《垓下歌》,师点拨,生再读。
2.(备用)我们想象一下,曾让所有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的盖世英雄,现在却唱着悲壮哀婉的《垓下歌》,此情此景怎能让人不平添几分感伤?但也有人据此说项羽此时所心痛的只女人和宝马,你们同意这个看法吗?为什么?项羽作为一名曾经号令天下的霸王,现在却四面楚歌、穷途末路,他所心痛的绝不只是女人和宝马,更有自己的英名、霸业还有和自己并肩作战的江东子弟。
多情自古伤离别,何况别的又是最爱:江山、美人、霸业、英名等,崛起于垅亩、拔山扛鼎、破釜沉舟、征战八载未尝一败的西楚霸王此时的心情应是极其沉重复杂的。
3.此时最能表现项羽这种复杂心境的一个动词是什么?最能烘托当时悲凉气氛的动词是哪一个?“能”可以换成“敢”吗?“泣”,极其传神地表现项羽内心难言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羽之死》一、教学设计《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
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及“以读促写”,既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又通过阅读带动写作,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在课文中选用事例”和“如何运用事例”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司马迁塑造人物的“多维透视”法,培养学生立足“多维透视”法解读文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借助“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文本,师生共同研读、探究司马迁如何运用多维透视法塑造项羽这一英雄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读司马迁笔下项人物魅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史记的魅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立足“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司马迁笔下的项羽。
2、难点:体味司马迁“多维透视”法的情感内涵。
四、课时安排3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简介相关知识,理解第1段。
一、导入:士可杀,不可辱。
尊严比生命更重要。
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
把人的尊严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一种超脱于物质的高尚情操。
今天,我们要走近项羽,了解这位昔日的霸王······二、简介:1.介绍作者——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介绍《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本纪:把历代帝王作为历史事件的中心人物来加以论述,同时又以他们的前后继承关系来显示历史的发展。
世家:记叙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
列传:是使那些品行高洁和有功于天下的人得以传名于后世。
表:按朝代的顺序,把历史分成若干阶段,再分别按世代、年、月写成简历的大事记。
书:是对当时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的专门论述,与后世的专门学科发展史有相近之处。
鲁迅所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恰当地指出了《史记》有很大的文学成就和历史成就。
三、朗读课文:1.生字注音垓()骓()麾()能属()者田父()绐()刈()2.多音字度靡创四、理清文章思路。
1.本文多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给我们刻画项羽的性格。
文中项羽活动的主要地点有哪些?垓下东城乌江2.请同学概括这些地点发生的主要事件?垓下之围被困东城东城溃围乌江自刎五、理解第1段:1.重点字词壁则幸为拔盖若2.词类活用(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3)有美人名虞3.古今异义(1)、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2)、项王泣数行下:眼泪(3)、左右皆泣4.固定句式骓不逝兮可奈何5.学生诵读该段。
(1)垓下之围这部分中包含了哪几个连续事件?明确: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
(2)四面楚歌是张良和陈平有意设计的,它的目的是让汉军夜晚唱楚地的歌谣,以瓦解楚军的士气,有没有收到预定的效果?明确:有,项羽听到楚歌后,惊——起——饮——歌——泣五个动词,说明项羽在感叹楚人何其多的时候,他已经预感到败亡的结局。
于是项羽在帐中饮酒,慷慨悲歌。
(3)慷慨悲歌充满了什么情绪?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明确:悲凉和无奈的情绪,多情善感。
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宝马美人,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
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
“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
(4)本段为了表现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明确:正面描写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宝马美人,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
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
侧面描写“左右”的表现,从侧面衬托当时的气氛,烘托项羽的形象。
第二课时教学要求:继续理解课文。
一、研习第二段1.重点字词积累直南走父绐败北卒决死2.归纳一词多义(1)骑能属者百余人耳(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若属皆且为所虏指同一类(4)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归属,隶属。
(5)亡国破家相随属继续,连接(6)屈平属草稿未定编辑,撰写(7)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托付,委托3.文言句式然今卒困于此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4.诵读该段(1)这一段包含了几个情节片段?明确:阴陵失道、被困东城(2)农夫为什么要欺骗他?从中说明了什么?明确:农夫把项羽引向绝路,看似偶然,其实必然。
这是他过去过于残忍、丧失人心的结果,从中说明项羽丧失人心;也是他从来不习惯骗人,也从来不相信别人敢骗他的直率、粗犷的性格。
体现了项羽自负直率的性格特征。
(3)项羽轻信别人、直率粗犷的性格在《鸿门宴》中有显现吗?明确:先轻信曹无伤,后轻信项伯。
(4)项羽被陷东城后,自知不能逃脱,会必死无疑,他有没有客观的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这反映他怎样的性格?明确:没有客观的分析用兵的过失,而是一味的归咎天命,表现了项羽极端地自负。
(5)面对死亡,项羽有没有退缩,这又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明确:明知必死,项羽没有退缩,愿意拼死决战,这反映了他勇武豪爽的大丈夫气概。
骁勇善战,临危不惧(6)项羽愿意与汉军拼死决战,其目的是什么?这又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明确: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仅仅是想再次证明自己的作战本领。
这又充分暴露了他的匹夫之勇。
二、研习第三段1.重点字词积累以为向期靡为会辟易伏2.古今异义山东3.诵读该段(1)这一段一共写了几次行动?明确:第一次: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一将”。
渲染了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
特别是“遂”写出了项羽斩将轻而易举。
第二次:项羽自己没有动手,而是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
通过对比,项羽慑人魂魄的虎虎生威跃然纸上。
第三次:项羽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楚军近损失了两个骑兵。
通过这一对比,渲染了项王的勇猛无敌。
(2)这三次行动,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明确:在如此情况下,项羽每次战斗都能给敌军有效的打击,没有丝毫兵败的绝望,确实表现了他的骁勇善战,难怪他充满自信的问下属战果如何。
(3)他充满自信的问下属战果如何又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明确:极端地自负。
三、研习第四段1.重点字词亦足王也独兵被顾德2.一词多义为诸君溃围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赤泉侯为骑将以故汉追及之我何渡为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至,无以渡吾为若德不忍杀之,以赐公3.固定句式无以渡我何渡为!4.诵读第四段。
(1)乌江自刎这段包含了几个场面?明确: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2)项羽本想东渡乌江,但他真正来到乌江岸边,看到拢船等待的亭长,他又否定自己的决定,项羽一番发自肺腑的话语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明确:知耻重义。
(3)故人追之,想杀项羽邀功取赏,而项羽却慷慨赐头,这一对比又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明确: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
四、小结: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
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
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
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第三课时教学要求:品味语言,赏析人物形象。
一、导入:请大家一起来朗诵《垓下歌》。
从这一诗歌当中,大家感受了怎样的一个形象。
(明确:勇武、柔情、悲壮)。
项羽这一位历史人物的形象是多面性的。
这首诗歌是他性格一个方面的展示。
下面我们就去体验下这位悲剧英雄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
二、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品味那些语言特别的形象。
并且动笔讲你们品味到的形象写下来。
(此情节主要是学生来做,从文章情节或者人物语言中分析历史人物的形象)1.示例:如第一段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是:惊——起——饮——歌——泣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2.以下是学生分析(预设)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三次行动: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汉军——皆披靡问: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明确: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总结: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
非常精彩!问: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明确: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第四段:写自刎乌江提问: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明确: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三、评议1、请学生评议项羽这一人物形象(肯定的否定的都可。
主要是要有一定的依据)2、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都有评价,大家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哪个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
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明确:1、杜牧对项羽的评价:男儿当包羞忍辱,能屈能伸。
2、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
劳师哀兵,败势难回,不可卷土重来了3、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做人必须要有尊严节气。
生作人杰,死为鬼雄。
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4、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沽名学霸王,不知勇追穷寇,放虎归山啊!5、司马迁:好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