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之论证思路题解题思路.
议论文论证方法、论证思路答题方法及习题练习

1 本段的论点是:------------------------2 用简要语言写出文段中的两 个论据: 论据①: 论据②:
3 本段采用了哪种论证方 法?有什么作用?
4 说说本段的论证思路
论证思路
首先提出了---------论点,然后举了-------名言 (故事)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首先提出了---------论题,然后从------------进行分 析,最后得出---------结论。
判断语段所采用的论证思路
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 历密切相关。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 的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 理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 成为阅历。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 的方法是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成长的良师益友。读书,与智者对 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 慧,增长阅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 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 《阅历与读书》
苦难是竖在现实和未来之间的一扇纸糊的门,你只要敢于捅破,前方的路便天宽地阔,苦 难是蹲在成功门前的看家犬,怯弱的人逃的越急,它便追你越紧,苦难是火焰熊熊的炼狱,灵 魂在苦难中涅槃,就会显露出金子般的成色…… 有人说,现在搞四化,攀登科学技术高峰,雷锋已经不再是我们的表率了。没有先进的科 学技术,就没有四个现代化。我们努力钻研科学技术,这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向一切有成就的 科学家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并不能代替学习雷锋。马克思曾说:“历史认为那些专为公 共福利从而自己也高尚起来的人是伟大的”。马克思又说:“任何人,他只为自己而劳动,那 么,当然他也可能成为著名的学者、大哲学家或卓越的诗人,他永不能成为尽善尽美、真正伟 大的人物。” 古语说:“天下之事,必作于细。”科学研究尤需如此。没有精细、严格的科学精神,就 不能取得任何科学成就。德国化学家维勒研究一种铝矿石,漫不经心,自然无缘与钒结识;瑞 典化学家肖夫斯特姆抓住苗头不放,精心研究,终于发现了钒。 美犹如盛夏的果,是容易腐烂而又难以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她们有过放荡的青春, 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 正的光辉。 人生是个大舞台.我们都是表演者. 但是,一位真正优秀的演员。不是仅仅依靠外表的华丽取 悦观众,而是凭借内心世界的真诚、丰富来赢得更多的掌声。正如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所 说:“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
议论文阅读——论证思路

到达光辉的顶点。 最后归结到论点上:只有不畏劳苦、勇于攀登才能实现创新。
2021/10/10
8
说“嫉妒” 嫉妒不但害人,而且损己。从心理上来分析,嫉 妒犹如毒虫,常常会把妒者自己的心灵啃啮得满目 疮痍。他们往往把旁人的成功视作自己的失败,把 旁人的幸福看成自己的痛苦,整天处于一种极不舒 畅、极不安宁的景况之中难以解脱,无来由的恨是 他们唯一的心理活动。试问,这样的人生尚有何乐 趣可言?更有甚者,读者熟知的“三国”故事,其 中就有周瑜因妒而气死自己的例子。虽然这种极 端并不多见,但嫉妒伤身确是事实。至于由嫉妒引 起的不良行为,诸如造谣、诬陷和打击,更是可能 触犯刑律,其下场难道不是十分可悲的吗? 说说第4段文字是怎样证明本段的观点的 (3分)
例3:
《新年话惜时》(91页)
3. 阅读第②③段,说出作者分别是从哪两方面 阐述自己观点的。 第(2)段:从时间有限(时间有限,但只要 努力做事,时间的效益当可倍增)的方面阐述。 第(3)段:从不应虚掷光阴(虚掷光阴,空 待来日,将一事无成)的方面阐述。
2021/10/10
20
例4:
阅读《创新不言败》,回答问题。 1、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论述“创新 不言败”的?(2分)
(然后从舍弃需要忍受痛苦才能取得成功的角度 进行分析论证或“分析阿西莫夫的舍弃对其成 功的重要作用”)
⑦阿西莫夫的事例告诉我们,如果你本来在 某些方面没有优势,却一再地坚持,总想将弱 势变成优势,就很有可能一事无成。舍弃自己 的短项,是为了强化自己的长项,从而让自己 更接近成功的目标。
议论文阅读论证思路及解题方法

议论文阅读论证思路及解题方法在阅读议论文时,我们需要理解作者的观点,同时对其论证过程进行分析和评估。
本文将介绍议论文阅读的论证思路,并提供解题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解答议论文。
一、理解作者观点在阅读议论文时,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作者的观点。
作者的观点通常是通过论点来表达的,它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理解:1. 仔细阅读引言部分:引言部分通常包含了作者对问题的背景和重要性的介绍,通过阅读引言可以初步了解作者的观点。
2. 寻找主题句:在文章的段落中,主题句通常出现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它可以提供关于作者观点的直接信息。
3. 注意修辞手法和态度词语:作者经常使用修辞手法和态度词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使用情感色彩的词语、强调某个观点的重要性等。
二、分析作者论证过程理解作者观点后,我们需要分析作者的论证过程。
作者的论证过程决定了他们的观点是否令人信服,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分析:1. 识别论证方式:作者可能使用不同的论证方式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比如举例、比较、对比、归纳、引用权威观点等。
我们需要确定作者使用了哪些方式,并理解其意义和效果。
2. 辨别论据和论点:在作者的论证过程中,他们会提出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论点。
我们需要辨别哪些是论据,哪些是论点,并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和逻辑。
3. 评估论证的逻辑和说服力:我们需要评估作者的论证逻辑是否严密,并思考论据是否充分和有效。
同时,考虑论证过程中是否存在偏见或逻辑漏洞。
三、解题方法在解答议论文题目时,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帮助我们组织和表达答案:1. 揭示论点和主旨:首先,确定题目中议论的主要点和作者的观点,然后在答案中明确表达。
可以使用直接引用方式或用自己的话概括。
2. 分析论据和论证方式:在回答问题时,分析并阐述作者使用的论据和论证方式。
可以列举具体的论据或引用文章中的片段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3. 探讨论证的逻辑和有效性:对作者的论证逻辑进行评估,并提供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议论文阅读论证思路及解题方法讲解

议论文阅读论证思路及解题方法讲解议论文是我们在学习和应用中经常遇到的一种文体,也是我们在各种考试中需要解答的一种题型。
正确理解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并善于运用解题方法是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关键。
本文将从论证思路和解题方法两个方面对议论文进行讲解,帮助读者更好地应对这种题型。
一、论证思路在阅读议论文时,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是十分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论证思路。
1. 因果推理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论证思路,通过列举因果关系来说明问题。
作者通常会通过提供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联系,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在阅读时,我们应该注意观察文章中的转折词、关联词等,来判断作者论证的逻辑关系。
2. 类比推理类比推理是通过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来说明问题。
作者会通过列举类似的案例或事例,来引起读者对问题的共鸣,从而支持自己的观点。
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作者的比较对象,以及它与作者观点之间的联系。
3. 比较对照比较对照是通过对两种或多种事物进行对比,来说明问题。
作者通常会列举各种优缺点,从而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阅读时,我们应该留意作者对不同观点的评价,以及作者论证的重点是什么。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论证思路,实际情况会更加复杂。
在阅读时,我们应该积累经验,灵活应用各种论证思路来理解文章的观点。
二、解题方法在解答议论文题目时,我们需要善于运用一些解题方法,以便更好地完成任务。
1. 仔细审题首先,我们需要仔细审题,确保我们理解题目的要求。
这包括理解问题的背景、要求我们写出哪些方面的内容等。
只有明确了要求,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和写作。
2. 善用标记和笔记在阅读议论文时,我们可以使用标记和笔记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观点。
比如,我们可以对重要观点进行标记,划出关键词等。
这样可以让我们在回答问题时更加有依据。
3. 分析论据在解答问题时,我们需要分析作者的论据,判断其合理性和说服力。
这包括考察论据的来源、依据、逻辑关系等。
通过分析论据,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并形成自己的回答。
专题04 论证思路的梳理-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模板(原卷版)

论证思路的梳理论证思路的答题模板是:作者为了证明某个观点,先后都做了哪些事。
其语言表述形式是:作者先......然后.......接着......再.......进而.......又.......然后.....最后,总结,得出.........(结论)。
论证的过程越复杂,步骤越多,这些词运用得越多。
议论文的论证思路是指:作者为了证明某个观点,先后都做了哪些事。
其中作者先后做的事,主要包括以下:开头部分,看作者是否做了这三件事。
(1)提出论点:是否提出了观点,提出了什么观点。
(2)提出分论点:作者在阐述观点时,是否提出了几个分论点,通过直接论证分论点,间接论证中心论点。
(3)过渡:作者是否运用过渡句,引出论据。
2.主体部分,看作者是否做了这六件事。
(1)选择论据:引用了什么内容,充当什么论据。
(2)确定论证方法: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3)选择阐述角度:从哪个角度(正面还是反面)。
(4)深入剖析增强论证力度:作者举出事实论据后,是否对论据进行了剖析说理。
(5)追加比喻论证:作者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基础上,是否又运用比喻论证对文章的观点进行了阐述。
(6)追加推理论证:作者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基础上,是否运用推理,对自己的观点再次进行了论证。
题型一:1、作者是怎样证明中心论点的?2、请分析本文(某部分)论证的过程。
3、请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题模板:①文章首先提出……这一论点/ 引出……论题。
②然后使用……论据,对论据……进行了……的分析。
③接着从……角度/ 运用……论证方法从正面/ 反面进行论证。
④最后得出……的结论/ 强调……的中心论点/ 发出……的号召/提出……的希望。
题型二:1、请划文章的结构层次。
2、××部分(××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答题模板:并列/ 递进/ 总分/ 分总/ 总分总关系。
题型三:1、××段能否去掉?答题模板:①表态:一般是不能去掉。
考点34:议论文阅读之论证思路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专题(解析版)

考向34 议论文阅读之论证思路例:【2022·上海·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各题①人一出生手脚就会自然“动”起来,慢慢长大就会参加一些劳作,有时还会感到一丝劳累,有“劳”有“动”,劳动就这样伴随着人的一生。
②然而在当下,一些青少年对劳动的意义重视不足,甚至认识偏颇。
有人不会做基本的家务,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其它体力劳动不值一提;有人觉得如今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只要花钱就能买到服务;还有人将“免于动手”视为一种优越感,对提供服务的劳动者缺乏真正的理解和尊重。
③针对这些不会劳动、不想劳动、甚至不尊重劳动的现象,重新认识劳动和劳动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
④劳动是人生命存在的基础。
众所周知,劳动创造了人,是劳动使人和动物区别开来。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我们的先民把野草驯化培育成农作物,修建水利工程,才有了稳定的粮食来源;生长在土地上的棉花,只有经过人们的采摘,才能被捻成细线,织成棉布,裁成衣裳,为人们遮身蔽体;遍布在田野中的泥土,只有经历双手的劳作,才能被夯实成墙壁,支撑起遮风挡雨的屋顶。
因此,《辞海》中“劳动”一词被定义为“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
⑤劳动更是推动人类向前发展的车轮。
社会的进步依赖于一代又一代劳动者的辛勤付出。
四大发明闪烁着古人在日常劳作中的创造光芒,杂交水稻见证了袁隆平在田间地头的日夜求索,神舟飞天凝结着众多科研团队的劳动汗水。
_______没有劳动,人类也许会一直停滞在蒙昧原始的状态,难以获得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⑥在认识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的基础上,还有必要重新认识学校劳动教育的特点和功能。
学校中的劳动教育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
当我们在劳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时,劳动教育中有德育;当我们“动动手,出出汗”以强健体魄时,劳动教育中有体育;当我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劳动中遇到的问题时,劳动教育中有智育;当我们动手设计并创造美的作品时,劳动教育中还有美育。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分析论证结构与论证思路”题应试指导

分析论证结构与论证思路
1、常见题型
(1)简要分析第×段的论证思路(论证过程)。
(2)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3)选文(第×段)是如何论述……这一观点的?
(4)第×段和第×段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2、答题思路
●论证结构
议论文一般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论证思路
(1)理清题干所指的全文或段落的层次,明确各层次间的逻辑关系。
(2)用凝练的语言概括论据,判断说明方法,判断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3)按照顺序概括每个层次,概括分析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①论证过程中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进行论证,②举……的例子,或引用……的内容,或将……与……进行对比,③指出论证了什么观点
(或道理)。
(4)整合语言,概括答案。
表述时加上表关系的词语,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将文章内容用关系词连缀即可。
3、答题模板
(1)首先,直接提出……的论点(或通过写……的事例/名言,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或引用名言、诗句等),从正面(或反面)论证论点(或从几个方面论证论点)。
最后,得出……论点/揭示……意义/发出号召、提出希望等。
(2)不能调换。
×段论证了……,×段论证了……,前者是……,后者是……,两者是××关系(或按照××思路进行说明),调换后,两段之间会……,所以不能调换。
中考议论文阅读-论证思路(经典课件)

中考议论文阅读-论证思路(经典课件)论证思路论证思路,实则是对文章结构深层次的理解。
考点:某一段的论证思路;某几段的论证思路;全篇的论证思路。
解题方法:1、先给文章或段落分层。
2、总结概括各层大意。
3、用“首先......然后.......接着......再.......最后.......”连接各层层意。
解析: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首先要梳理文章的结构,看文章的论点是怎样提出的,中间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证明论点,最后是否再次强调或总结论点。
论证思路中考题阅历与读书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
”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
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
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
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谈读书体验时说:“我此时重读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
”可见,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
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的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
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议论文阅读之论证思路题解题思路
一、论证思路的含义
解题思路
论证思路(论证过程)
作者论述观点或论题的思路。
一般是这样表述的:首先提出⋯,然后通过⋯进行论述,接着又通过⋯论述,最后得出⋯结论或提出⋯希望等。
二、论证思路题的考查形式
语文中考试题第15 题: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述思路。
(3分)
语文中考试题第14 题: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3分)
****解答思路:
首先提出⋯论点(或论题、现象)
接着(然后)列举⋯事例或引用⋯名言或运用正反对比等论证⋯观点;
最后得出⋯结论或发出⋯号召等。
三.论证思路题解答思路习题。
例一:简要分析下面这段内容的论证过程
面对所犯错误,只有知耻,才能改过自新,走向正途。
晋代的周处,年轻时横行乡里,当地人将其
同南山猛虎、江里蛟龙并称为地方“三害”。
但周处有知耻之心,知道自己被乡里视为祸患,于是痛改
前非,奋发图强,后被乡里举荐为官。
这一段的论证过程可以表述为:首先提出⋯⋯的观点,接着列举⋯⋯事例证明了这个观点。
例二: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
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
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
理。
一定要好读书,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这才有起
码的发言权。
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
连饭都忘记吃了。
请简要分析本段的论证思路。
例三: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然
而经历不等于阅历。
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的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
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
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
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
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
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成长的良师益友。
读
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
慧,增长阅历。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
中拓宽生命的宽度。
请简要分析本段的论证思路。
例四:①我们动不动就跟别人比,而且无所不比,比成绩、比结果、比地位、比职称、比权势、比财
富等等,不一而足。
结果无非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强于别人,一种是自己弱于别人。
前者往往使我们
变得愉悦、得意,甚至骄傲起来;后者往往使我们变得不快、郁闷,甚至燃起嫉恨之火。
也就是说,
不管哪种结果,都会让我们变得不平静。
最可怕的是,在跟人比较中,我们丢失了自己。
②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如果总喜欢跟人比较,这种境界就很难达到。
那么,我们到
底该怎么做呢?在我看来,如果非要比较的话,那就跟自己比吧。
③桓公(桓温)年轻时与殷侯齐名,所以常常怀有竞争之心。
有一次,桓公问殷侯:“你与我相比,如何?”殷侯回答说:“我和自己打交道已经很久了,宁愿做我。
”这是《世说新语》中的一则故事。
元代学者黄元瑜用殷侯的答语来命名他的亭子,叫做“我我亭"。
看来,古人早已懂得把目光由外在
事物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即自我。
换言之,从自己身上找“答案”不愧为明智的做法。
因此,跟自己比,总算找对“对手”了。
简要分析 1-3 节的论证思路。
例五: .每个人都有他的脾气,每个人都有他的压力与无奈。
职场上你徘徊不前,心力交瘁;感情上你千回百转,始终遇不见意中人;年复一年付不是一套骨子的首付,永远处在缺钱借钱的状态。
想要
的生活总是在前方,总是差一段距离。
简述本段的论述过程:
例六:对一个国家而言,知耻,才能正视历史,担当责任,为人类进步作出贡献。
德国在“二战”中
给受害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战后的德国开始反省纳粹的罪行。
1970 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
人纪念碑前的一跪,让世界人民看到了德国的悔过态度。
之后对战争全面、深刻的反省和积极的战争赔偿,使德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因为知耻,德国走出耻辱,成为一个负责任的
大国。
反之,个别国家不知耻,散布荒谬言论,模糊自己侵略的历史,不仅让国家背负正义的谴责,
最终还将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简要分析本段的论证过程。
答案: 1.
2.首先提出本段的观点: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然后通过正反对比来论述好读书的益处;
最后用陶渊明的事例进一步论述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这一观点。
3.首先提出本段论题“如何丰富阅历”。
然后从阅历与经历的关系、阅历与读书的关系进行论证。
最后点明本段论点“经历与读书都能丰富阅历”。
4.首先针对生活中有些人动不动就跟别人比,而且无所不比的现象,分析
其危害;
然后引用范仲淹的名言提出“与自己比的观点”;
接着举桓温和黄元瑜的示例阐述与自己比的优点。
5.首先指出每个人都有压力和无奈,然后列举生话中的事例具体论述,最
后强调生活与理想总有距离。
6.首先提出“对一个国家而言,知耻,才能正视历史,担当责任,为人类进步作出贡献”的观点。
然后举出德国知耻而赢得国际社会认可和尊重的事例,从正面进行论证;又举出个别国家由于不知耻而让国家背负正义谴责的事例,从反面进行论证。
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了知耻对于一个国家
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