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之论证思路题 解题思路.
议论文阅读论证思路及解题方法

议论文阅读论证思路及解题方法在阅读议论文时,我们需要理解作者的观点,同时对其论证过程进行分析和评估。
本文将介绍议论文阅读的论证思路,并提供解题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解答议论文。
一、理解作者观点在阅读议论文时,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作者的观点。
作者的观点通常是通过论点来表达的,它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理解:1. 仔细阅读引言部分:引言部分通常包含了作者对问题的背景和重要性的介绍,通过阅读引言可以初步了解作者的观点。
2. 寻找主题句:在文章的段落中,主题句通常出现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它可以提供关于作者观点的直接信息。
3. 注意修辞手法和态度词语:作者经常使用修辞手法和态度词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使用情感色彩的词语、强调某个观点的重要性等。
二、分析作者论证过程理解作者观点后,我们需要分析作者的论证过程。
作者的论证过程决定了他们的观点是否令人信服,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分析:1. 识别论证方式:作者可能使用不同的论证方式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比如举例、比较、对比、归纳、引用权威观点等。
我们需要确定作者使用了哪些方式,并理解其意义和效果。
2. 辨别论据和论点:在作者的论证过程中,他们会提出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论点。
我们需要辨别哪些是论据,哪些是论点,并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和逻辑。
3. 评估论证的逻辑和说服力:我们需要评估作者的论证逻辑是否严密,并思考论据是否充分和有效。
同时,考虑论证过程中是否存在偏见或逻辑漏洞。
三、解题方法在解答议论文题目时,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帮助我们组织和表达答案:1. 揭示论点和主旨:首先,确定题目中议论的主要点和作者的观点,然后在答案中明确表达。
可以使用直接引用方式或用自己的话概括。
2. 分析论据和论证方式:在回答问题时,分析并阐述作者使用的论据和论证方式。
可以列举具体的论据或引用文章中的片段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3. 探讨论证的逻辑和有效性:对作者的论证逻辑进行评估,并提供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议论文阅读论证思路及解题方法讲解

议论文阅读论证思路及解题方法讲解议论文是我们在学习和应用中经常遇到的一种文体,也是我们在各种考试中需要解答的一种题型。
正确理解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并善于运用解题方法是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关键。
本文将从论证思路和解题方法两个方面对议论文进行讲解,帮助读者更好地应对这种题型。
一、论证思路在阅读议论文时,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是十分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论证思路。
1. 因果推理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论证思路,通过列举因果关系来说明问题。
作者通常会通过提供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联系,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在阅读时,我们应该注意观察文章中的转折词、关联词等,来判断作者论证的逻辑关系。
2. 类比推理类比推理是通过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来说明问题。
作者会通过列举类似的案例或事例,来引起读者对问题的共鸣,从而支持自己的观点。
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作者的比较对象,以及它与作者观点之间的联系。
3. 比较对照比较对照是通过对两种或多种事物进行对比,来说明问题。
作者通常会列举各种优缺点,从而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阅读时,我们应该留意作者对不同观点的评价,以及作者论证的重点是什么。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论证思路,实际情况会更加复杂。
在阅读时,我们应该积累经验,灵活应用各种论证思路来理解文章的观点。
二、解题方法在解答议论文题目时,我们需要善于运用一些解题方法,以便更好地完成任务。
1. 仔细审题首先,我们需要仔细审题,确保我们理解题目的要求。
这包括理解问题的背景、要求我们写出哪些方面的内容等。
只有明确了要求,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和写作。
2. 善用标记和笔记在阅读议论文时,我们可以使用标记和笔记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观点。
比如,我们可以对重要观点进行标记,划出关键词等。
这样可以让我们在回答问题时更加有依据。
3. 分析论据在解答问题时,我们需要分析作者的论据,判断其合理性和说服力。
这包括考察论据的来源、依据、逻辑关系等。
通过分析论据,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并形成自己的回答。
专题04 论证思路的梳理-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模板(原卷版)

论证思路的梳理论证思路的答题模板是:作者为了证明某个观点,先后都做了哪些事。
其语言表述形式是:作者先......然后.......接着......再.......进而.......又.......然后.....最后,总结,得出.........(结论)。
论证的过程越复杂,步骤越多,这些词运用得越多。
议论文的论证思路是指:作者为了证明某个观点,先后都做了哪些事。
其中作者先后做的事,主要包括以下:开头部分,看作者是否做了这三件事。
(1)提出论点:是否提出了观点,提出了什么观点。
(2)提出分论点:作者在阐述观点时,是否提出了几个分论点,通过直接论证分论点,间接论证中心论点。
(3)过渡:作者是否运用过渡句,引出论据。
2.主体部分,看作者是否做了这六件事。
(1)选择论据:引用了什么内容,充当什么论据。
(2)确定论证方法: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3)选择阐述角度:从哪个角度(正面还是反面)。
(4)深入剖析增强论证力度:作者举出事实论据后,是否对论据进行了剖析说理。
(5)追加比喻论证:作者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基础上,是否又运用比喻论证对文章的观点进行了阐述。
(6)追加推理论证:作者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基础上,是否运用推理,对自己的观点再次进行了论证。
题型一:1、作者是怎样证明中心论点的?2、请分析本文(某部分)论证的过程。
3、请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题模板:①文章首先提出……这一论点/ 引出……论题。
②然后使用……论据,对论据……进行了……的分析。
③接着从……角度/ 运用……论证方法从正面/ 反面进行论证。
④最后得出……的结论/ 强调……的中心论点/ 发出……的号召/提出……的希望。
题型二:1、请划文章的结构层次。
2、××部分(××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答题模板:并列/ 递进/ 总分/ 分总/ 总分总关系。
题型三:1、××段能否去掉?答题模板:①表态:一般是不能去掉。
议论文阅读之 梳理论证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议论文阅读之梳理论证思路,分析文章结构作者:来源:《作文周刊·中考版》2021年第29期阅读议论文,必须理清议论文的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一般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部分,也就是引论、本论和结论。
议论文的常见结构形式有:并列式,即段落层次间是平行并列的关系;层进式,即文章各部分之间是层进关系,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总分式,即论证的层次间是总论和分论的关系,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总分总。
考生可以从下几点入手,把握论证思路:1.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2.结合文章分析论点的具体内容,即先论证了什么,后论证了什么;3.分析文章中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4.分析论证的角度,是正面论证还是反面论证等。
常见的考查方式为:作者是如何证明论点的?答题模式为:作者先通过……引出论点,再使用道理论据(或事实论据,或者从某个角度)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的结论。
勇者不惧◎沈壮海刘水静①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
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
可以说,“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宝贵性格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②“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
大勇者何?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
大勇之“大”,在与“义”融。
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人蔺相如携璧出使强秦,为国家大义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在秦廷之上理直气壮地斥责秦王;而面对廉颇的鲁莽冒犯之举,蔺相如又能为国家利益计甘受个人委屈。
蔺相如的故事生动演绎着“勇者不惧”“义以为上”的品格。
《礼记》讲:“有义之谓勇敢。
”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
③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
孔子曾经在门人面前称赞颜回的聪明睿智,一向以勇猛自诩的子路不服气地问老师:“如果您行军打仗,将会和谁一起呢?”孔子回答道:“徒手与虎搏斗、赤脚横涉河滩,如此死掉也毫不后悔的莽夫,我是不会和他一起共事的;我要一起共事的一定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
考点34:议论文阅读之论证思路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专题(解析版)

考向34 议论文阅读之论证思路例:【2022·上海·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各题①人一出生手脚就会自然“动”起来,慢慢长大就会参加一些劳作,有时还会感到一丝劳累,有“劳”有“动”,劳动就这样伴随着人的一生。
②然而在当下,一些青少年对劳动的意义重视不足,甚至认识偏颇。
有人不会做基本的家务,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其它体力劳动不值一提;有人觉得如今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只要花钱就能买到服务;还有人将“免于动手”视为一种优越感,对提供服务的劳动者缺乏真正的理解和尊重。
③针对这些不会劳动、不想劳动、甚至不尊重劳动的现象,重新认识劳动和劳动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
④劳动是人生命存在的基础。
众所周知,劳动创造了人,是劳动使人和动物区别开来。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我们的先民把野草驯化培育成农作物,修建水利工程,才有了稳定的粮食来源;生长在土地上的棉花,只有经过人们的采摘,才能被捻成细线,织成棉布,裁成衣裳,为人们遮身蔽体;遍布在田野中的泥土,只有经历双手的劳作,才能被夯实成墙壁,支撑起遮风挡雨的屋顶。
因此,《辞海》中“劳动”一词被定义为“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
⑤劳动更是推动人类向前发展的车轮。
社会的进步依赖于一代又一代劳动者的辛勤付出。
四大发明闪烁着古人在日常劳作中的创造光芒,杂交水稻见证了袁隆平在田间地头的日夜求索,神舟飞天凝结着众多科研团队的劳动汗水。
_______没有劳动,人类也许会一直停滞在蒙昧原始的状态,难以获得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⑥在认识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的基础上,还有必要重新认识学校劳动教育的特点和功能。
学校中的劳动教育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
当我们在劳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时,劳动教育中有德育;当我们“动动手,出出汗”以强健体魄时,劳动教育中有体育;当我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劳动中遇到的问题时,劳动教育中有智育;当我们动手设计并创造美的作品时,劳动教育中还有美育。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议论文阅读之论证思路

议论文之论证思路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原文翻译:景春说:“公孙衍(yǎn)、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把顺从作为首位,是妇人家遵循的行为准则。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得志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想一想,孟子是怎么论证点的?【考点解读】议论文中运用恰当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除了讲究一定的论证方法之外,还必须通过一定的过程展开,这就是论证思路。
阅读议论文,需要梳理论证思路,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
一般议论文的论证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叫引论——本论——结论。
一篇议论文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解决问题需要我们清楚地把握。
通过对2015--2019年宿迁4年中考试卷的分析和梳理,我们发现,议论文阅读中梳理论证思路的题目不少,分值一般在3-4分,主要是让你指出某些段落的论证思路,或者是全文的论证思路。
试题的呈现方式多以简答题为主,它要求学生能够清楚地把握作者的论述过程。
易错点17 议论文阅读之论证思路(抓住文中点示思路的语言标志)(解析版)

易错点17议论文阅读之论证思路 (抓住文中点示思路的语言标志)①明确论点②判定论证结构(即如何“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④准确语言表述(使用表承接关系的词语:首先一然后一接料■最后) 论证思路分析题的常见题型1.简要分析第X 段的论证思路(论证过程)。
2.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3.选文(第X 段)是如何论述……这一观点的? 4 .第X 段和第X 段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易错陷阱1.辨析文中点示思路的语言分析论证思路时要抓住点示思路的语言标志。
要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语言标志)和段落准确提取和归纳答题信息。
议论文的文体特征鲜明,语言表达规范,因而在表达上呈现一定的规律。
®Q@©【易错点提醒一】辨析文中点示思路的语言【变式1—1】阅读下列选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本一】志存高远脚踏实地①从放羊娃到全国技术能手,是90后全国人大代表师延财走过的追梦路。
前不久的全国两会上,他的故事被许多人知晓:儿时家境困难,寒暑假要放羊、打零工来补贴家用;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后,他刻苦学习焊接技能;走向工作岗位,一门心思钻研技术,终于成为“华龙一号〃的核级焊工。
回顾自己的成长,师延财说,在这个人人都有机会施展才③厘清段落层次华的时代,一定要努力实现梦想。
师延财的经历,便是许多青年成长的缩影:有梦想、志存高远,有行动、脚踏实地,通过努力奋斗,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志存高远,方能登高望远。
脚踏实地,方能行稳致远。
实现梦想的旅途上,二者缺一不可。
②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意味着树立远大志向后,还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稳走实。
在世界技能大赛上为国家争光,曾是OO后小伙马宏达的梦想。
备赛期间,他每天至少训练7个小时:一双5厘米厚、能穿一年的劳保鞋,在他脚上两个月就磨破底。
终于,马宏达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上获得抹灰与隔墙系统项目金牌,从技工学校学生成为世界冠军。
对青年人来说,在校园中学习,就要孜孜不倦、打好基础;在职场上打拼,就要立足本职、埋头苦干。
议论文阅读 知识点 答题思路 详细版

议论文阅读一、考点:1.提取、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关键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
3.考查论据的类型及作用。
4.辨别论证方法、论证方式(立论与驳论)、或论证角度。
5.议论文语言进行探究品析。
6.根据文意从自己阅读和生活积累中列举事实论据或谈自己个性化的阅读启迪和感悟。
二、议论文知识点归纳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一)论点——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态度。
1、含义: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论点分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中心论点是议论文的基本观点,它是全文的主旨和核心,在文章中起主导作用。
分论点是说明中心论点的论据,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
有的议论文只有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中心论点、分论点均有。
2、论点的要求:①鲜明。
作者在文章中必须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②是一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陈述句。
③不能带有修辞。
论题与论点的区别:论点往往是一句话,一般用主谓短语,有时也用动宾短语,格式:什么,怎么样;论题往往是一个词语,是议论的范围或对象。
格式:什么。
3、找出论点的方法:(1)看标题,判断是不是论点,有些文章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2)看开头,是否能统摄全文,多数文章在文章开头(第一段)便提出中心论点。
(3)看结尾,找总结性的句子,有些文章在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4)看中间,找提示性的语句,或者文章中间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就是中心论点。
(5)根据文意自己进行概括。
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①通过归纳总结论据的共同点来推断出论点;②总结性的词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例如:由此可见;我认为;总之……)③先找出文章的论题,然后依据论题在文中找出反复出现的类似的论断性的话,合并同类项,最后归纳。
注意:归纳论点的句子必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的论断的句子。
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议论文阅读之论证思路题解题思路
一、论证思路的含义
解题思路
论证思路(论证过程)
作者论述观点或论题的思路。
一般是这样表述的:首先提出…,然后通过…进行论述,接着又通过…论述,最后得出…结论或提出…希望等。
二、论证思路题的考查形式
语文中考试题第15题: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述思路。
(3分)
语文中考试题第14题: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3分)
****解答思路:
首先提出…论点(或论题、现象)
接着(然后)列举…事例或引用…名言或运用正反对比等论证…观点;
最后得出…结论或发出…号召等。
三.论证思路题解答思路习题。
例一:简要分析下面这段内容的论证过程
面对所犯错误,只有知耻,才能改过自新,走向正途。
晋代的周处,年轻时横行乡里,当地人将其同南山猛虎、江里蛟龙并称为地方“三害”。
但周处有知耻之心,知道自己被乡里视为祸患,于是痛改前非,奋发图强,后被乡里举荐为官。
这一段的论证过程可以表述为:首先提出……的观点,接着列举……事例证明了这个观点。
例二: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
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定要好读书,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请简要分析本段的论证思路。
例三: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
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的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
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
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成长的良师益友。
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
请简要分析本段的论证思路。
例四:①我们动不动就跟别人比,而且无所不比,比成绩、比结果、比地位、比职称、比权势、比财富等等,不一而足。
结果无非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强于别人,一种是自己弱于别人。
前者往往使我们变得愉悦、得意,甚至骄傲起来;后者往往使我们变得不快、郁闷,甚至燃起嫉恨之火。
也就是说,不管哪种结果,都会让我们变得不平静。
最可怕的是,在跟人比较中,我们丢失了自己。
②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如果总喜欢跟人比较,这种境界就很难达到。
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在我看来,如果非要比较的话,那就跟自己比吧。
③桓公(桓温)年轻时与殷侯齐名,所以常常怀有竞争之心。
有一次,桓公问殷侯:“你与我相比,如何?”殷侯回答说:“我和自己打交道已经很久了,宁愿做我。
”这是《世说新语》中的一则故事。
元代学者黄元瑜用殷侯的答语来命名他的亭子,叫做“我我亭"。
看来,古人早已懂得把目光由外在事物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即自我。
换言之,从自己身上找“答案”不愧为明智的做法。
因此,跟自己比,总算找对“对手”了。
简要分析1-3节的论证思路。
例五:.每个人都有他的脾气,每个人都有他的压力与无奈。
职场上你徘徊不前,心力交瘁;感情上你千回百转,始终遇不见意中人;年复一年付不是一套骨子的首付,永远处在缺钱借钱的状态。
想要的生活总是在前方,总是差一段距离。
简述本段的论述过程:
例六:对一个国家而言,知耻,才能正视历史,担当责任,为人类进步作出贡献。
德国在“二战”中给受害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战后的德国开始反省纳粹的罪行。
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的一跪,让世界人民看到了德国的悔过态度。
之后对战争全面、深刻的反省和积极的战争赔偿,使德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因为知耻,德国走出耻辱,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反之,个别国家不知耻,散布荒谬言论,模糊自己侵略的历史,不仅让国家背负正义的谴责,最终还将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简要分析本段的论证过程。
答案:1.
2.首先提出本段的观点: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然后通过正反对比来论述好读书的益处;
最后用陶渊明的事例进一步论述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这一观点。
3.首先提出本段论题“如何丰富阅历”。
然后从阅历与经历的关系、阅历与读书的关系进行论证。
最后点明本段论点“经历与读书都能丰富阅历”。
4.首先针对生活中有些人动不动就跟别人比,而且无所不比的现象,分析其危害;
然后引用范仲淹的名言提出“与自己比的观点”;
接着举桓温和黄元瑜的示例阐述与自己比的优点。
5.首先指出每个人都有压力和无奈,然后列举生话中的事例具体论述,最后强调生活与理想总有距离。
6.首先提出“对一个国家而言,知耻,才能正视历史,担当责任,为人类进步作出贡献”的观点。
然后举出德国知耻而赢得国际社会认可和尊重的事例,从正面进行论证;又举出个别国家由于不知耻而让国家背负正义谴责的事例,从反面进行论证。
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了知耻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