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专项讲义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文言文之文化常识》课件 (27张PPT)

13
(4)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
称谓来代替。 垂髫 (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 耄(mào)耋(dié)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敝舍、舍弟、舍妹、等。(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
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
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
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
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
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7
【敬称】也叫“尊称”。(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
是一种“恶谥”。
4
一、人的称谓
❖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 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
❖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 孟襄阳;
❖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 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 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人为仁公等。
【敬称】(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论语》)。唐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 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7)称谓前面加“先”, 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 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 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 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 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 母。
(4)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
称谓来代替。 垂髫 (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 耄(mào)耋(dié)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敝舍、舍弟、舍妹、等。(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
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
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
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
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
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7
【敬称】也叫“尊称”。(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
是一种“恶谥”。
4
一、人的称谓
❖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 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
❖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 孟襄阳;
❖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 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 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人为仁公等。
【敬称】(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论语》)。唐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 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7)称谓前面加“先”, 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 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 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 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 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 母。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课件(共61张PPT)

越过其他国家而把远方的国家设置边邑,您 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使郑灭亡来增加 邻国的土地呢? 5.邻之厚,君之薄也。 邻国实力变雄厚,您的力量就会变薄弱 啊
6.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再说您也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
7.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 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
7.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判断句 )
8.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判断句 )
9.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 太子也。( 判断句 )
翻译句子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 未可亲也。
假如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 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 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非常困难才来投奔 我的,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长者 的心,希望您再考虑一下别的办法吧!
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5.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3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取他的 头颅。 4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 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5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计 策啊!
⑧可谓深矣 古:刻毒。 今:与“浅”相对。
文言知识积累
B.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 说通悦 ,高兴
)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振通震,害怕 )
3.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卒通猝,仓促,突然 )
4.往而不反 ( 反通返,返回
)
5.秦王还柱 ( 还通环,绕
)
鼎城三中
6.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再说您也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
7.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 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
7.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判断句 )
8.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判断句 )
9.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 太子也。( 判断句 )
翻译句子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 未可亲也。
假如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 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 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非常困难才来投奔 我的,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长者 的心,希望您再考虑一下别的办法吧!
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5.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3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取他的 头颅。 4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 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5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计 策啊!
⑧可谓深矣 古:刻毒。 今:与“浅”相对。
文言知识积累
B.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 说通悦 ,高兴
)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振通震,害怕 )
3.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卒通猝,仓促,突然 )
4.往而不反 ( 反通返,返回
)
5.秦王还柱 ( 还通环,绕
)
鼎城三中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全版.ppt

《烛之武退秦师》 1、《左转》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 体史书。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 位。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 称。 5、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 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课件
课件
所
(三)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 用,文言中也常见。 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 段和凭借。 1、表示原因的如: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课件
13隋书 唐·魏徵等85 14南史 唐·李延寿80 15北史 唐·李延寿100 16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200 17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225 18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150 19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74 20宋史 元·脱脱等496 21辽史 元·脱脱等116 22金史 元·脱脱等135 23元史 明·宋濂、王袆等210 24明课史件 清·张廷玉、万斯同等332
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
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
“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
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 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
“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
兄事之。”张良出,要课件 项伯。
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 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 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 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 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
高中语文复习课件-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课件(共374张PPT)

文言文断句考查对实、虚词的理解能力,对 句式的判断能力和对语气的分析能力。
体验高考真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还要注意古人的用语习惯,如称人一般只称名,如 “曾公亮”称“公亮”。尤其注意少数民族人的名字, 字数不定且不是取名的常用字,注意断句及跟其他词性 的字区分开来。
(二)阅读方法
1.阅读全文,着眼全局,梳理事件头绪和人物关 系。 (阅读时养成动笔勾画的习惯)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开头: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 交代传主曾公亮的名字 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 籍贯
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 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
结尾:Βιβλιοθήκη 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 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 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 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
作者评价公亮,用与 王安石有关的事件, 证明其吝啬。
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
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
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 苏轼与世人对公亮的
恭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让他亲自设宴,能处
之安然吗?”使者于是赴宴。
•
熙宁三年,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
使。第二年,判永兴军,任职一年,回到京城,
体验高考真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还要注意古人的用语习惯,如称人一般只称名,如 “曾公亮”称“公亮”。尤其注意少数民族人的名字, 字数不定且不是取名的常用字,注意断句及跟其他词性 的字区分开来。
(二)阅读方法
1.阅读全文,着眼全局,梳理事件头绪和人物关 系。 (阅读时养成动笔勾画的习惯)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开头: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 交代传主曾公亮的名字 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 籍贯
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 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
结尾:Βιβλιοθήκη 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 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 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 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
作者评价公亮,用与 王安石有关的事件, 证明其吝啬。
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
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
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 苏轼与世人对公亮的
恭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让他亲自设宴,能处
之安然吗?”使者于是赴宴。
•
熙宁三年,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
使。第二年,判永兴军,任职一年,回到京城,
高中文言文教学ppt课件

高中文言文教学ppt 课件
• 文言文基础知识 • 文言文阅读理解 • 文言文教学方法 • 文言文教学实例 • 文言文教学评估与反思
目录
Part
01
文言文基础知识
文字的起源与演变
总结词
了解文字的起源与演变有助于理解文言文的语境和意义。
详细描述
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楷书,文字的起源与演变揭示了古代人们的思 维方式和生活状态,对于理解文言文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讲解文言文基础知识
包括文言文语法、词汇、句式等,帮 助学生建立扎实的基础。
互动提问
鼓励学生提问,通过师生互动,加深 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
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讨论
自主学习
提供学习资料和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详细描述
选取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进行解读,包括词语解释、句式分析等,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特 点。同时,提供重点语句的现代汉语翻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通过对比现代汉语和文言文的表 达方式,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味和美感,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Part
03
文言文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与互动
文献。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左传》的编纂背景、 主要内容和特点,掌握其中的历史 事件和人物。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左传》中复杂 的记述和描写,以及其中蕴含的历 史观和思想。
《史记》选读
01
02
03
《史记》简介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 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司 马迁,被誉为“史家之绝 唱,无韵之离骚”。
• 文言文基础知识 • 文言文阅读理解 • 文言文教学方法 • 文言文教学实例 • 文言文教学评估与反思
目录
Part
01
文言文基础知识
文字的起源与演变
总结词
了解文字的起源与演变有助于理解文言文的语境和意义。
详细描述
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楷书,文字的起源与演变揭示了古代人们的思 维方式和生活状态,对于理解文言文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讲解文言文基础知识
包括文言文语法、词汇、句式等,帮 助学生建立扎实的基础。
互动提问
鼓励学生提问,通过师生互动,加深 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
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讨论
自主学习
提供学习资料和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详细描述
选取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进行解读,包括词语解释、句式分析等,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特 点。同时,提供重点语句的现代汉语翻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通过对比现代汉语和文言文的表 达方式,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味和美感,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Part
03
文言文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与互动
文献。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左传》的编纂背景、 主要内容和特点,掌握其中的历史 事件和人物。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左传》中复杂 的记述和描写,以及其中蕴含的历 史观和思想。
《史记》选读
01
02
03
《史记》简介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 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司 马迁,被誉为“史家之绝 唱,无韵之离骚”。
高中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三文言文复习ppt课件

•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轻微转折、只是
P6-(6)
• 我见相如,必辱之
看见、看到 会见
• 项伯即入见沛公
• 曹刽请见
拜见、谒见
召见、接见 见识、见解 被
•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见 • 汝真女子之见
•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 图穷而匕首见
显现
•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我 •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告诉、劝告
问 凋谢
词性活用.总结
• 沛公军霸上 • 沛公欲王关中 • 范增数目项王
• 常以身翼蔽沛公
•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 素善留侯张良
•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 籍吏民,封府库
• 于是项伯复夜去
• 秦地可尽王也
• 吾得兄事之 •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项伯杀人,臣活之
。(《兰亭集序》)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特殊句式.总结
•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 具告以事
•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得复见将军于此 • 亚父者,范增也。
特殊句式.总结
• 若属皆且为所虏 • 客何为者
古今异义.总结
• 约为婚姻 • 所以遣将守关者, 备他盗之出入与 非常也
•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看见的东西
词性活用
• 晋军函陵 • 越国以鄙远 • 共其乏困
特殊句式
• 无礼于晋
• 有益于君
• 何厌之有
• 既东封郑
• 邻之厚,君之薄也
P6-(13)
• 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 推辞、谢绝
P6-(6)
• 我见相如,必辱之
看见、看到 会见
• 项伯即入见沛公
• 曹刽请见
拜见、谒见
召见、接见 见识、见解 被
•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见 • 汝真女子之见
•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 图穷而匕首见
显现
•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我 •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告诉、劝告
问 凋谢
词性活用.总结
• 沛公军霸上 • 沛公欲王关中 • 范增数目项王
• 常以身翼蔽沛公
•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 素善留侯张良
•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 籍吏民,封府库
• 于是项伯复夜去
• 秦地可尽王也
• 吾得兄事之 •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项伯杀人,臣活之
。(《兰亭集序》)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特殊句式.总结
•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 具告以事
•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得复见将军于此 • 亚父者,范增也。
特殊句式.总结
• 若属皆且为所虏 • 客何为者
古今异义.总结
• 约为婚姻 • 所以遣将守关者, 备他盗之出入与 非常也
•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看见的东西
词性活用
• 晋军函陵 • 越国以鄙远 • 共其乏困
特殊句式
• 无礼于晋
• 有益于君
• 何厌之有
• 既东封郑
• 邻之厚,君之薄也
P6-(13)
• 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 推辞、谢绝
高中文言文知识PPTPPT课件

终不敢搏、其始 (5)否定副词(如“不”、“弗”、“未”、 “勿”、“否”、非、莫、否、无等) 如,老妇不闻也、今之君子则不然
❖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 (3)他指代词(用来指代眼前以外的事物的代词, 最多做的是宾语,如“之”等)
(4)旁指代词(用来指代叙述谈论范围以外的事 物的代词,如“他”(别的,旁的——此无他, 不与民同乐也。) (5)虚指代词(用来指代不具体指明的对象的代 词,如“某”、“或”等
某在斯(某人在这里)、或谓惠子曰:“庄子 来,欲代子相” (6)无指代词(用来指代“没有。。。”的代 词) 如“莫”、无等 3、疑问代词(如谁,孰,安、何、焉、恶等) 如、“吾谁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文言文知识纲要虚词
❖ 一、介词(放在名词性短语前,与之组成介词短 语,如“于”、“对”、“以”等,一般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介词标明与动作、性状有关的时间、 处所、方向、方式、原因、目的、施事、受事、 对象等)
❖ 二、连词(起连接作用,表并列、承接、递进、 因果等。如“而”、“以”等,无实义,不翻译)
❖ 三、助词(助词的作用是附着在实词、短语、句 子上面表示结构关系或动态等语法意义,如“之” 等,无实义,不翻译)
❖ 四、语气词(表语气,如“焉”、“也”等)
五、副词(修饰限制作用的词) (1)程度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的程度。如 “最”、“绝”“极”“少”、“颇”“太”等) 如,老臣贱息舒祺最少、臣颇识之 (2)范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主体或客体的范围, 如“皆”、“悉”、“尽”、“仅”“唯”、“唯独” 等) 如,左右皆恶之,
❖ 例:具答之,便要还家。 通假字:"具","要"——本字:"俱","邀"
❖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 (3)他指代词(用来指代眼前以外的事物的代词, 最多做的是宾语,如“之”等)
(4)旁指代词(用来指代叙述谈论范围以外的事 物的代词,如“他”(别的,旁的——此无他, 不与民同乐也。) (5)虚指代词(用来指代不具体指明的对象的代 词,如“某”、“或”等
某在斯(某人在这里)、或谓惠子曰:“庄子 来,欲代子相” (6)无指代词(用来指代“没有。。。”的代 词) 如“莫”、无等 3、疑问代词(如谁,孰,安、何、焉、恶等) 如、“吾谁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文言文知识纲要虚词
❖ 一、介词(放在名词性短语前,与之组成介词短 语,如“于”、“对”、“以”等,一般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介词标明与动作、性状有关的时间、 处所、方向、方式、原因、目的、施事、受事、 对象等)
❖ 二、连词(起连接作用,表并列、承接、递进、 因果等。如“而”、“以”等,无实义,不翻译)
❖ 三、助词(助词的作用是附着在实词、短语、句 子上面表示结构关系或动态等语法意义,如“之” 等,无实义,不翻译)
❖ 四、语气词(表语气,如“焉”、“也”等)
五、副词(修饰限制作用的词) (1)程度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的程度。如 “最”、“绝”“极”“少”、“颇”“太”等) 如,老臣贱息舒祺最少、臣颇识之 (2)范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主体或客体的范围, 如“皆”、“悉”、“尽”、“仅”“唯”、“唯独” 等) 如,左右皆恶之,
❖ 例:具答之,便要还家。 通假字:"具","要"——本字:"俱","邀"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PPT课件

⑷乎: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助词,用在形容 词词尾,相当于“然”)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助词,用于 句末,相当于“吗”)
③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2021
7
⑸舍:①舍于其址(筑舍定居,动词)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止息) ③退避三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④施舍不倦(把自己的财物给人)
2021
14
一、通假字
1.于嗟鸠兮 “_于___”通. “_吁___”
2.犹可说也
“_说___”通“_脱___”
3.隰则有泮 “_泮___”通“_畔___”,_边__岸_____
4.岁亦莫止
“_莫___”通“_暮___”
2021
15
5.进不入以离尤兮“_离___”通“_罹___”, __遭__受____ 6.芳菲菲其弥章 “_章___”通“_彰___” 7.蒲苇纫如丝 “_纫___”通“_韧___” 8.浩浩乎如冯虚御风“_冯___”通“_凭___”,
今义:①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②介词,
表示另提一事
2021
19
三、一词多义
请 扶,持
带兵的将帅
带领,带(兵)
副词,将要
2021
20
无,没有
倒下
退下,退却 溃败 mí,浪费 说 预兆 助词 字 著作
谈论
2021
21
副词,互相
xiànɡ,相貌
偏指一方,我 帮助 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辅相 观察,选择
2021
8
文言句式
⑴宾语前置句: 何为其然也(为何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而今在安哉)
⑵定语后置句:客有吹洞箫者(有吹洞箫客)
⑶被动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 表被动)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助词,用于 句末,相当于“吗”)
③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2021
7
⑸舍:①舍于其址(筑舍定居,动词)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止息) ③退避三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④施舍不倦(把自己的财物给人)
2021
14
一、通假字
1.于嗟鸠兮 “_于___”通. “_吁___”
2.犹可说也
“_说___”通“_脱___”
3.隰则有泮 “_泮___”通“_畔___”,_边__岸_____
4.岁亦莫止
“_莫___”通“_暮___”
2021
15
5.进不入以离尤兮“_离___”通“_罹___”, __遭__受____ 6.芳菲菲其弥章 “_章___”通“_彰___” 7.蒲苇纫如丝 “_纫___”通“_韧___” 8.浩浩乎如冯虚御风“_冯___”通“_凭___”,
今义:①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②介词,
表示另提一事
2021
19
三、一词多义
请 扶,持
带兵的将帅
带领,带(兵)
副词,将要
2021
20
无,没有
倒下
退下,退却 溃败 mí,浪费 说 预兆 助词 字 著作
谈论
2021
21
副词,互相
xiànɡ,相貌
偏指一方,我 帮助 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辅相 观察,选择
2021
8
文言句式
⑴宾语前置句: 何为其然也(为何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而今在安哉)
⑵定语后置句:客有吹洞箫者(有吹洞箫客)
⑶被动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 表被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④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⑤若属.皆且为所虏
①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④先主曰“善.”
⑤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
9.兴 ③大楚兴.,陈胜王
④夙兴.夜寐
⑤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①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②赵王畏秦,欲毋行.
10.行 ③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⑤白居易《琵琶行.》
9.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______,________ 10 . 意 有 所 极 , 梦 亦 同 趣 ______,________
______ 同 ______ 同
1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______同______,
________
【自我校对】 1. 煣 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受 授 传授 3.不 否 指不向老师求教 4.生 性 天赋,资质 5.有 又 再;暴 曝 晒干 6.僇 戮 刑辱的意思 7.缪 缭 连结,盘绕 8.尊 樽 酒杯 9.冯 凭 乘 10.趣 趋 往,赴 11.知 智 智慧
10.①走路 ②去,前往 ③实行,做 ④行为,品行 ⑤古诗的一种体裁
①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11.危 ②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③其君之危.,犹累卵也
①居是.州,恒惴栗
12.是 ②觉今是.而昨非
③是.又在六国下矣
①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13.属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自我校对】
6.①老师 ②有专门技艺的人 ③学 习 ④从师 ⑤以……为师,名词的意 动用法 ⑥军队
7.①传授 ②流传 ③驿站,宾馆 ④传记,解释六经的著作 ⑤传递,传 送
8 . ① 善 行 ② 与 …… 友 好 ③ 善 于 ④好,对 ⑤做好,处理好
9.①兴起 ②发动,调发 ③兴盛, 复兴 ④起、起来 ⑤兴办、举办
【自我校对】 1.反省,省察 2.磨刀 石 3.古代半步。迈出一脚为“跬”, 迈出两脚为“步” 4.一句话文意已尽 叫“句”,句中需停顿的地方叫“读 ”5.不屑一提,意思是极度鄙视 6.越 过 7.也作“适”,享用 8.假如,如 果 9.任凭 10.骤然,突然
11.最终,到底 12.竟,简直
13.忧惧不安 14.缓慢行走的样子 15. 任意 16.指,指点;异,使动用法, 感到奇异 17.砍伐 18.睡觉用的席子 19.山谷空阔的样子 20.蚁穴边的积土 21.交会 22.浑然一体
③先达德隆望.尊
④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②博闻.强志
4.闻 ③初闻.涕泪满衣裳
④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⑤以勇气闻.于诸侯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于是废先王之道.
5.道 ③伐无道.,诛暴秦
④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⑤道.不同,不相为谋
第一编 教材回扣提升
第一编 教材回扣提升
第一编 教材回扣提升
必修一 文言文
课文篇目:《劝学(节选)》《师说》 《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
文言知识回扣
一、通假字
1.木直中绳, 以为轮______同______,
________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______同
______,________
3.或师焉,或不焉 ______同______,
________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______
同______,________
5.虽有槁暴,不复挺者_____同____,___ ______同______,________
6.自余为僇人 ______同______,________ 7.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______同______,________ 8.举匏尊以相属 ______同______,________
三、一词多义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1.绝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④以为妙绝. ⑤佛印绝.类弥勒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假 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③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望 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自我校对】
1.①横渡 ②终止 ③与世隔绝 ④ 到了极点 ⑤非常
2.①借助、利用 ②借,借给 ③与 “真”相对,虚假,假装
3.①眺望,向远处看 ②盼望,希望 ③声望,名望 ④月满为望,指农历每 月十五日
4.①听见 ②见闻知识 ③听说 ④ 使……听见 ⑤闻名,出名 5.①道理 ②主张、思想、学说 ③ 道义 ④说,谈论 ⑤志向、理想、观 点
二、重点实词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__________ 2.金就砺.则利 __________ 3.故不积跬.步 __________ 4.句.读.之不知 __________ 5.君子不.齿. __________
6.凌.万顷之茫然 __________
7.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__________ 8.苟.非吾之所有 __________ 9.纵.一苇之所如 __________ 10.知不可乎骤.得 __________ 11.而卒.莫消长也 __________ 12.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__________
13.恒惴.栗. __________
14.则施.施.而行 __________ 15.漫.漫.而游 __________ 16.始指.异.之 __________ 17.斫.榛莽 __________ 18.皆在衽.席.之下 __________ 19.岈.然.洼然 __________
20.若垤.若穴 __________ 21.外与天际. __________ 22.与万化冥.合. __________
6.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不耻相师.
④或师.焉,或不焉
⑤吾从而师.之 ⑥齐师.败绩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7.传 ③舍相如广成传.
④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⑤朔气传.金柝
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②素善.留侯张良
8.善 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