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课后文言文及注解
人教版语文课标21篇文言文课下注释整理

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黄发垂髫: 指老人和小孩。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 所以用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 用来指小孩 要:通 “邀”,邀请。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 ”是两个词, 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 “无论 ”。
人教语文
《论语》十则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说:“悦”的古字,愉快。 愠:生气,发怒。
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 会。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8、染:沾染(污秽)。
19、濯清涟而不妖: 在清水里洗涤过, 而不显得妖媚 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 美丽而不端庄。
20、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21、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 的样子,植,立。
22、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23、焉:助词。
24、隐逸: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 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殆:有害。
女:同 “汝 ”,人称代词,你。
是知也:这是聪明的。是习, 希望能和他一样 齐,相同。
弘毅:强毅。凋:凋谢。 其恕乎:大概就是 ”恕 “了。
其,大概、也许。 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木兰诗
1.唧唧(jj》:织布机的声音。
2.机杼(zhu)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杼:织布梭
(SU0)子。
3.惟:同 “唯”。只。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言文字词解释精校版

1年、月、日,季父..【叔父。
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愈闻汝丧之七日,乃.【副词才】能衔..【含,怀着。
】哀致.【表达】诚.【诚意】,使建中远.【形作状,在远方】具.【备办、准备】时.【应时的】羞.【通“馐”,美味食物】之奠.【名词,祭品】,告.【告慰】汝十二郎之灵.【灵位】。
2呜呼!吾少孤.【幼而丧父。
补充同类词:“鳏”,老而无妻的人。
寡:老而无夫的人。
独:老而无子的人。
】,及.【等到】长.【动词,长大】,不省.【知道】所怙.【依靠。
失怙:丧父。
】,惟.兄嫂是.依【“惟…是…”:“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中年兄殁.【死亡】南方,吾与.【连词,和】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既.【不久,后来。
补充同义词:“既而”】又与汝就食..【谋生】江南。
零丁..【通“伶仃”,孤苦无靠】孤苦,未尝..【不曾】一日相离也。
吾上.【名作状】有三兄,皆不幸早世.【通“逝”】。
承.【继承、接续】先人后.【后嗣,后代】者.【助词,句中停顿】,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代】一身,形单影只。
嫂尝抚汝指吾而.【连词,表修饰】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这,这两个人。
】而已!”汝尤.【副词,还、尚】小,当.【副词,应当、应该】不复.【再,又】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懂得、明白】其.【代嫂子】言之悲也。
3吾年十九,始来京城。
其.【代词,那,这】后四年,而归视.【探视、探望】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探望】坟墓,遇汝从.【跟随,指护送】嫂丧来葬。
又二年,吾佐.【辅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探视、探望】吾;止.【留居如:“望门投止”】一岁,请归取.【接取,“还必相迎取”】其孥.【妻子儿女的统称,】。
明年..【古今异义词,第二年】,丞相薨.【古代侯王死亡,唐代二品以上官员死亡】。
吾去.【离开】汴州,汝不果.【成为事实,实现】来。
是年,吾佐戎..【辅佐军务】徐州,使.【派遣】取汝者.【代词,…的人】始.【副词,才、这才】行,吾又罢.【被停职,被罢官】去.【离开】,汝又不果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批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作者: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形容词)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古今异义),或(有的人;有时候)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宾语前置)?”曰:“不可。
直(通假)不百步耳,是(古今异义)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通假字)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兼词)。
”《劝学》作者: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从)蓝而青于(比)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通假字)以(之)为轮,其曲中规;虽(即使)有(通假)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这样)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靠近,古今异义)砺则利,君子博学(古今异义)而日参(古今异义))省乎己,则知(通假)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曾经)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凭借)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到达)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横渡)江河。
君子生(通假)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课后文言文及注解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课后文言文及注解文言文作为中学语文课程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后文言文及注解,旨在让学生深入理解古代文化和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
本文将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后文言文及注解进行分析和展示。
第一篇文言文:《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所作,以描写岳阳楼为主线,展示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对历史变迁的思考。
这篇文章以景写意,通过描绘岳阳楼的壮观景色和通过楼上楼下流动的人群,明确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范仲淹以细致生动的描写,勾勒出岳阳楼的壮美景色,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他通过对楼上楼下人物的描写,展现了百姓的团结、勤劳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第二篇文言文:《虞美人》《虞美人》是南朝梁代文学家张籍所作,以双调词的形式表达了对虞姬及其悲剧命运的歌颂和哀悼。
这篇文言文通过对虞姬的爱情悲剧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对纷乱时代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词意缠绵悱恻,文字含蓄而真挚,让人感受到述说者对故事中人物的同情和怜悯之情。
第三篇文言文:《岁寒三友图》《岁寒三友图》是明代文学家文徵明所作,通过对松、竹、梅这三种寒植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品格高洁、坚韧不拔精神的歌颂。
这篇文言文以写实手法描绘了松、竹、梅这三种植物在严寒冬天中生长的情景,展示了它们的坚强和顽强生命力。
文中既有对奇松异竹的赞美,也有对文人士大夫的批评,寓意深远,让人对自身的人生追求有所启示。
以上便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后文言文及注解的简要分析。
通过学习这些文言文,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古文阅读和理解能力,同时也能了解古代文化和思维方式。
教材中的注解更是对古文中生字、疑难句等进行解释和注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和意蕴。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对待这些文言文课后习题,通过不断阅读、理解与分析,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和修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翻译注释

设
年。虚:空。设:摆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 说
便:纵使,即使。千种:多的意思。 风情:男女恋爱的情怀。更:又。 与:向,和,跟。说:诉说,倾诉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 流人物
东:向东。去:前往,向……去,表 动作趋向。淘:冲洗。千古:古代。 风流:杰出
故垒西边
故垒:古代的营垒。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不要。
何妨:不妨。啸:拉长声音叫。且:
何妨吟啸且徐行
连词,表并列,可不译。徐:慢步
走,徐缓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轻:轻快,轻松。胜:胜过。马:骑 马。谁怕:怕什么的意思
一蓑烟雨任平身
一:满。蓑:蓑衣,。烟雨:风雨。 任:任凭。平身:一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 头斜照却相迎
料峭:形容微寒。
为曹操的水军
故国:旧地,指三国时的古战场(赤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 华发
壁)。神游:忘形的神魂之游。多 情:多愁善感。应:该。笑:笑话。 早:过早。华:同“花”。华发:花
白头发
如:像。尊:同“樽”,酒杯。还: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还是。酹:把酒洒在地上表示祭奠或
凭吊。江月:倒映在江中的月亮
定风波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 帝时,大将军霍去病追匈奴至狼居胥
仓皇北顾
山,封山而还。。赢得:剩得,落得
。仓皇:仓促慌张的样子。北:向北
。顾:回头看,引申为逃跑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 扬州路
四十三年:作者南归已四十三年。 望:眺望。犹:还。烽火:烽烟战火 。路:行政区划名称
可堪:怎堪,哪里受得了。回首:回
天堑无涯
壕沟,指钱塘江。无:没有。涯:边
人教出版高级中学语文全五册文言文注释汇总

* * 《烛之武退秦师》(一P16)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以:因为贰:从属二主2.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若:假如3.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辞:推辞犹:尚且4.许之(答应了这件事)许:答应5.郑既知亡矣既:已经6.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这里用作动词7.焉用亡郑以倍邻焉:何用:介词,表原因倍:增加8.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9.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共:通“供”,供给10、尝为晋君赐矣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11、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许:答应给予济:渡河1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
肆:延伸、扩张阙:侵损、削弱13、唯君图之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图:考虑1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15、因人之力而敝之因:凭借敝:损害16、失其所与与:结交,亲附17、以乱易整易:代替18、吾其还也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荆轲刺秦王》(一P18)1、进兵北略地略:掠夺,夺取2、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早晚,极言时间短暂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微:假如没有谒:请4、秦王购之千金购:重金征求5、愿足下更虑之更:改变6、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刻毒7、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表轻微的转折8、秦王必喜而善鉴臣善:好好地9、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把:握,抓住揕:刺10.燕国见陵之耻见:被陵:侵犯、欺侮11.偏袒扼腕而进偏袒:袒露一只臂膀1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拊心:搥胸,这里形容非常痛心13.以试人,血濡缕濡:浸湿,沾湿14.人不敢忤视忤:逆15.往而不反,竖子也竖子:对人的蔑称16.入不测之强秦不测:难以预料,表示凶险17.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请:请允许我,表示客气辞决:辞别,告别18.既祖,取道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践行和送别19.持千金之资币物币:礼品20.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比:并、列给:供21.唯大王命之唯:“希望”的意思22.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两手捧着23.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宽容、谅解24.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发:打开25.自引而起,绝袖引:指身子向上起26.剑长,操其室室:指剑鞘2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28.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29.不得持尺兵尺兵:尺寸之兵,指各种兵器30.诸郎中执兵郎中:宫廷的侍卫31.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柯提:掷击32.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废:倒下引:举起33.被八创被:受创:伤34.箕踞以骂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35.欲以生劫之劫:强迫,威逼(其订立盟约)《鸿门宴》(一P22)1.旦日飨士卒,为(我)击破沛公军飨:用酒食款待宾客,这里是犒劳的意思为:介词,替、给2.素善留侯张良素:一向,向来善:友善、交好3.为之奈何:怎样对付这件事。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原文及课下注释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原文及课下注释第一篇: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注释: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相传为左丘明著,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它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
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出亡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以,因为。
(3)贰于楚: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驻军。
函陵,郑国地名,在现在河南新郑北。
(5)氾( fá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
(6)佚(yì)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
(8)子犯请击之:子犯请求袭击秦军,子犯,晋国大夫狐偃(晋文公的舅舅)的字。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课后文言文及注解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课后文言文及注解《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是国内高中语文教材的主流教材之一,该教材选文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其中,文言文是该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文言文,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以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些经典文言文及其注解。
一、《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被广泛阅读和研究。
《论语》中的文言文选文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展示。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意思是学习应该不断地进行,不就很快乐吗?在这句话中,“学而”表示学习,“时习”表示不断地进行,这些词语的含义需要通过注解来帮助学生理解。
二、《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贾宝玉等人在贾府中的生活。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也选取了《红楼梦》中的一些经典文言文来阐释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例如,“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这句话出自《红楼梦》,意思是遇到这种人好像看到了彩虹一样,一下子就知道有了。
通过注解,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句话中“斯人”表示这个人,“彩虹”表示美好的事物等等。
三、《左传》《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分,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也选取了《左传》中的一些经典文言文来教授和讲解。
例如,“瞽叟闻之相告,夫子辍笔曰”这句话出自《左传·哀公十四年》。
其中,“瞽叟”是指失明的老人,“夫子”是指孔子。
通过注解,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具体背景和含义。
以上只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些经典文言文及其注解,通过学习这些文言文,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当然,《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还涉及到其他经典文言文的学习,希望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些文言文,提升自己的综合语文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课后文言文及注解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课后文言文天下之事以①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
秦、晋连兵②而伐郑,郑将亡矣。
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③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④而去,何移⑤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
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⑥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⑦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⑧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⑨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注释】①以,因。
②连兵,联合出兵。
③立谈之间,站着说话的工夫。
④置戍,指秦国为郑国设立戍守。
⑤移,改变。
⑥讵(jù)能,岂能,怎么能。
⑦怵,恐惧。
⑧何有,有什么(不能抛弃的)。
⑨翻然,形容转变很快。
【翻译】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
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或“攻打”)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
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召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触犯危险。
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但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必修2《<诗经>两首》课后文言文1、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毛诗序》)【翻译】诗,是人表现志向所在的,在心里就是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
情感在心里被触动必然就会表达为语言,语言不足以表达,就会吁嗟叹息,吁嗟叹息不足以表达,就会长声歌咏,长声歌咏不足以表达,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情感要用声音来表达,声音成为宫、商、角、徵、羽之调,就是音乐。
太平盛世的音乐安顺而欢乐,其时的政治就平和通畅;动乱之世的音乐怨恨而愤怒,其时的政治就乖戾残暴;亡国之时的音乐悲哀而思虑,其国民就困顿贫穷。
所以矫正政治的得失,感动天地鬼神,没有什么比诗更近于能实现这个目标。
2、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朱熹《诗集传》)[理解]“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
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悦。
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都是通篇用比的。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魏风·伐檀》也是用兴这种表现手法的突出例子。
《离骚》课后文言文1、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矣。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翻译】屈原正道直行,用自己全部的忠诚和智慧,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挑拨离间,可以说是处在了困难穷尽的境地。
他诚信而被怀疑,忠贞而被诽谤,怎么能没有怨恨呢!屈原创作《离骚》正是由这种怨恨所引起的2、顿挫莫善于《离骚》,自一篇以至一章,及一两句,皆有之,此所谓“反复致意”者。
(清刘熙载《艺概》)【翻译】抑扬顿挫没有比《离骚》更好的,全篇乃至一章,甚至于一两句,都有这样的感觉,这就是反复所到达的意境的意思。
3、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
故后儒之服膺诗教者,或訾而绌之,然其影响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翻译】《楚辞》与《诗经》比较,那么它的篇幅语言很长,它的思想十分富有幻想色彩,它的言辞很华丽,它的主旨十分明晰,从良知上讲,它不遵循诗歌创作的规矩与要求。
因此后世忠心信服诗经教育的读书人,有人诋毁它甚至废除它,然而它对后世写文章的影响,甚至在《诗经》之上。
《兰亭集序》课后文言文1、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
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翻译】有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
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看王家子弟。
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袒腹而食,若无其事。
”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
”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
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2、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
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翻译】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于是就带着亲友去观看。
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竟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
3、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
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
姥初有愠色。
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
”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摘自《晋书·王羲之传》)【翻译】他又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妇人,拿着一把六角扇在叫买。
王羲之就在老妇人的六角扇上每面各写了五个字。
老妇人开始有些不高兴,王羲之于是对老妇人说:“只要说是王右军书写的,就可以卖得一百钱了。
”老妇人照此一说,许多人都争着来买这把扇子。
又一天,老妇人又拿着一把扇子来,王羲之笑而不答。
王羲之的书法被世人所推崇,就像这样啊!《赤壁赋》课后文言文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
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摘自《苏轼文集》)【翻译】我的文采就像有一万斛水的泉源一样,(随时)随地都会涌出。
(如果)在平地上,文思不断如汩汩流水,即使一天流淌千里也不算难。
等到它随着山势石型弯曲,随着(遇到的)事物变换形式,却不能知晓。
能够知晓的,通常是(在我的文思)应该继续的时候继续,(在我的文思)不能够停止的时候停止,就是这样罢了!别人,即使是像我一样(有文采)却不能像我这样了解自己啊。
必修3《琵琶行》课后文言文人之文,《六经》首之。
就《六经》言,《诗》又首之。
何者?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上自圣贤,下至愚呆,微及豚鱼,幽及鬼神:群分而气同,形异而情一;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
圣人知其然,因其言,经之以“六义”;缘其声,纬之以“五音”。
音有韵,义有类;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类举则情见,情见则感易交。
于是乎孕大含深,贯微洞密,上下通而二气泰,忧乐合而百志熙。
(白居易《与元九书》)【翻译】人间的文,以六经为首。
就六经来说,《诗》又是为首的。
为什么呢?因为圣人就是用诗感化人心,而使天下和平的。
能够感化人心的事物,没有比情先的,没有比言早的,没有比声近的,没有比义深的。
所谓诗,就是以情为根,以诗为苗,以声为花,以义为实的。
上自圣贤,下至愚人,微小如豚鱼,幽隐如鬼神,种类有别而气质相同,形体各异而感情一致。
接受声音的刺激而不产生反响,接触到情感的影响而内心不感应,这样的事是没有的。
圣人懂得这个道理,就根据言语的状况,把它纳入六义,按照声音的形态,把它鎔入五音,使之合于规范。
五音有规律,六义有类分。
韵律协调言语就顺畅,语言顺畅声音就容易动人。
类分明确情感就得以表现,情感得以表现就容易感人。
这样一来,其中就包含着博大精深的道理,贯串着隐密细微的事物。
天子和平民就以上下沟通,天地之气就能彼此相交,人们的忧乐相同,人人的心意也就达到和乐。
《师说》课后文言文1、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
(《题哀辞后》)【翻译】我提倡古文,难道仅是因为古文的读法与今文不同吗?心里思念古人而不能见到古人,想要学习古人的道理就还要读懂他们的文辞;读通他们的文辞,本来的目的、志向,就在于掌握古代的治国之道啊!2、读书以为学,缵言以为文,非以夸多而斗靡也;盖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耳。
苟行事得其宜,出言适其要,虽不吾面,吾将信其富于文学也。
(《送陈秀才彤序》)【翻译】读书多了就是学习,语言累积就成了文章,可是不是说多就是好的;学习和写文章是为了了解道理。
如果行事得宜,说话适当,虽不吾面(没有上下文,而且句子不是很通,真的是韩愈的原文?)虽然我没见过他(的文字),我也知道他是个擅长文章的人。
3、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
曰: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
又问曰: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唯其是尔。
(《答刘正夫书》)【翻译】有人问:写文章师从谁比较好?我一定仔细的说:最好是学习古代的圣贤。
有人这样问到:古代圣贤所写的文章都保存,文字格式都不同,怎么学习?我也仔细的回答:学习文章中的内在就好了,不用学习他的外在形式。
还有人问:写文章易懂些好还是晦隐些好?我还是恭谨的回答说:不要管简单晦隐,符合文章的内容就好。
《柳永词两首》课后文言文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绝倒。
(转引自《词话丛编》)【翻译】苏东坡(有一次)在玉堂日,有个幕客擅长歌咏,于是问:“我的词跟柳永比怎么样?”(他)回答道:“柳永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姑娘,拿着红牙板,歌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的词必须是关西的大汉,(用)铜的琵琶,铁的绰板,歌唱‘大江东去’。
”苏东坡因此而放声大笑。
《辛弃疾词两首》课后文言文1、公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方将敛藏其用以事清旷,果何意于歌词哉,直陶写之具耳。
(范开《稼轩词序》)【翻译】辛弃疾乃一世豪杰,以气节而自负,以功名事业而自期,当他收敛了自己的才干而去从事那种清闲放旷的事务的时候,又哪里是着意于小小的歌词呢,只不过是把这作为陶冶自己性情、宣泄自己情怀的一种工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