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出口匝道类型划分
高速公路出口匝道地面衔接部功能区的界定

高速公路出口匝道地面衔接部功能区的界定宁静项乔君陆键沙静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南京210096摘要:匝道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高速公路的交通安全和运行效率.由于高速公路主线与出口匝道之间交通流运行速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在出口匝道上交通流运行极不稳定,并产生大量的交通冲突,成为高速公路拥堵和事故多发地带.为改善高速公路出口匝道的安全现状。
本丈在提出出口匝道地面衔接部功能区概念的基础上,给出了功能区的界定方法,并最终给出了典型出口匝道衔接部功能区范围的建议值,为改善高速公路匝道出口功能区内交通安全水平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和技术依据.关键词:高速公路;出口匝道;功能区;交通安全中图分类号:u412.36+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747(2010)04一0049一06Funct i onal A r e a D enni t i onof of I f_r am p C onnec t i V e R oadN I N G Ji ng X I A N G Q i ao—j u n L U Ji a n S}IA Ji ngT r anspor t at i on C01l ege,Sout h eas t U ni ver s i t y,N a nj i ng210096,C hi naA b8t r ac t:T h e r ea s onab l ene s s of of f—r am p des i gn i s r e l a t ed t o t h e f r eew a y t r af f i c s a f et yan d e ff i ci e n c y.B e caus e of t h e gr e at di f f er en ce i n s peeds of t h e veh i cl es on t h e of f—ram ps an d t he hi ghw ay,t h e t r af f i c f l ow w as uns t ea dy an d m a ny t r af f i c conf l i ct s w e r e br ough t out.So,off—r am p i s an ar ea of t r af f i c con ges t i on an d acc i de nt t ak i ng pl ac e f re qu e nt l y.T oi m pr ov e t h e s af et y s t at us of f r ee w ay of f—r am p,a def i ni t i on m e t ho d f o r t h e f un ct i on al ar e aw a s pr opo s ed ba sed on pr es ent ed a f u nct i o n ar ea co nc ep t.A t1as t,t h e l e ngt h s of t h e收稿日期:2009.10.1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速公路出口匝道几何特征及控制式对交通安全和通行效率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50778040);西部交通项目:高速公路出口匝道交通安全保障技术(项目编号:200831800008)作者简介:宁静(1982一),女,汉族。
匝道及匝道连接点通行能力分析概要

匝道连接点通行能力分析
一、分、合流部分通行能力分析
1、匝道与高速公路连接处的主要形式
2、车流运行特征
(1)分流点车流运行特征
(2)合流点车流运行特征
3、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1号车道交通量根据以下几个因素而变化: 1) 匝道交通量Vr ; 2) 匝道上游高速公路单向交通量Vf ; 3) 与相邻上游和(或)下游匝道的距离Du、Dd ; 4) 相邻上游和(或)下游匝道的交通量Vu、Vd 。 5) 匝道的类型(驶入匝道还是驶出匝道,在连接处的 匝道车道数等)。 相邻匝道的位置及交通量是决定1号车道交通量的关 键因素,因为它们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主线交通量的车 道分布。
1、自由流速度(FV)
(1)基本自由流速度FV0 基本自由流速度FV0与匝道最小圆曲线半径有关, 计算公式如下:
F0 2 V 12R 7(i)
式中:FV0——基本自由流速度(km/h) R——匝道最小曲率半径(m) i——匝道圆曲线内最大超高横坡度 μ——最大横向力系数,建议采用0.12
1、自由流速度(FV)
(2)行车道宽度修正系数FFVW
1、自由流速度(FV)
(3)视距修正系数FFVV 匝道必须保证一定的视距,否则会由于车 辆进出主线时车速过快,很容易发生事故。 匝道的最小停车视距如表:
单向单车道匝道的视距修正值FFVV取值如分隔条件的采用停车视距,否则采用 行车视距,行车视距为停车视距的2倍,修正如表:
服务水平B,汇入的车辆驶进车道1过境车辆间隙时需 要稍许调整他们的车速;分离出来的车辆仍然没有多大扰 动。主线上的过境车辆受到的影响不大,交通流一般是流 畅和稳定的。 二级服务水平,相当《H.C.M(1985)》中的服务水平C, 仍然是稳定流,但接近车流有小的变化就会产生运行质量 的大范围变化。车道1和驶入匝道上的车辆都必须调整他 们的速度以达到流畅的汇入,并且当驶入匝道上的交通量 大时还会有小的车队形成。在分离区车速也会有些降低。 驶入车辆和驶出车辆所引起的扰乱扩展的范围更大些,并 且这种扰乱可能延伸到与车道1相邻的主线其他车道上去。 高速公路总的速度和密度不会有大的变化。
匝道的分类匝道限速要求

匝道的分类匝道限速要求匝道,又称引道,立交桥和高架路上下两条道路相连接的路段,也指高速公路与邻近的辅路相连接的路段。
下面搜索整理了一些相关知识,供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网!匝道的定义1.在t型(y型)互通立交中,通常将相交的主要道路定义为主线,相交次要道路定义为引线,连接引线与主线互通的线路称为匝道。
2.交叉口所谓“匝道”,是指在立交处连接立交上、下道而设置的单车道单方向的转弯道路.匝道的曲线元也是由直线段、圆曲线段和缓和曲线段组成的。
3.在线路立体交叉部位,线路的连接都是由不同种的曲线线形连接而成、称为匝道.由于匝道形式多样、其中桩的坐标计算就非常困难.笔者通过实际操作.摸索出将曲线分成各曲线元的方法来计算中桩坐标、以此来解决匝道各种线型的中桩坐标计算问题。
匝道的分类进口、出口匝道进出主干线的附属接驳路段,又称引道,是工程学上的术语,通常是指一小段提供车辆进出主干线与邻近的辅路,或其他主干线的陆桥/斜道/引线连接道,以及集散道等之附属接驳路段。
它是构成道路交流道的主要交通建设。
上、下匝道进出高架道路,向上或向下行车的附属接驳斜道,通常为“立交匝道”。
注:上述二者(1及2项)通常加入了集散道的设计。
非直接式匝道将左转车道设于右方,设置环道(loop)衔接其他公路。
半直接式匝道与非直接式匝道相似,但不用环道,改以路线较长、起伏较大的高架道路作为连接匝道。
直接式匝道将左转车道设于左方。
回转匝道U型转向的匝道。
注:以上名词以靠右行驶的道路设计为基础,与靠左行驶的道路设计,仅左右两字互换而已。
进出匝道的注意事项1、沿路留意指路牌,对要走的匝道心中有数2、走过了就继续往前走,千万不能急刹车或倒车3、进出匝道要走“边道”,即要提前进入减速道或者加速道匝道限速要求匝道内车速一般要求低于40km/h,这个限速值是根据匝道的转弯半径制定的安全行驶速度,因为根据离心力计算公式F=MV/r,转弯半径r一定,那么质量一定的任何车型行驶速度越小,则受到的离心力越小,车辆侧翻的可能性也就随之降低,而且细心的驾驶人都能发现:匝道的路面是外侧高于内侧的,这样可以抵消一部分离心力造成的车辆向外倾斜,对于车身较高的车辆来说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第5章-匝道与匝道——主线连接处

目录第五章匝道与匝道——主线连接处 (2)5.1引言 (2)5.1.1 匝道组成 (2)5.1.2 匝道类型 (2)5.1.3 匝道运行特征 (3)5.1.4 影响区 (3)5.1.5 主要的通行能力影响因素 (4)5.2分析方法 (5)5.2.1合/分流通行能力分析方法 (5)5.2.2计算公式及参数说明 (6)5.3通行能力分析步骤 (14)5.3.1 分析数据要求 (15)5.3.2 进口匝道通行能力分析步骤 (15)5.3.3 进口匝道的特殊情况 (17)5.3.4 出口匝道通行能力分析步骤 (18)5.3.5 出口匝道的特殊情况 (20)5.4算例 (22)5.4.1 算例1——独立进口匝道的运行状态分析 (22)5.4.2 算例2——驶入匝道接驶出匝道的分流影响区运行状态分析 (24)5.4.3 算例3——进口匝道接出口匝道的合流影响区运行状态分析 (27)第五章匝道与匝道——主线连接处5.1 引言5.1.1 匝道组成5.1.3 匝道运行特征匝道的三个组成部分,其运行特征也各不相同。
匝道车行道中车流运行环境比较简单,运行状态也相对稳定;匝道——主线连接处车辆需要高速汇入或分离,且汇入或分离车辆将对主线中的“直通”交通造成干扰;匝道与相连道路的连接处,其车辆希望在保证交通安全的前提下,顺利汇入该连接处。
值得注意的是,匝道这三部分的运行状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这三部分的运行都处于良好的状态时,匝道与匝道——主线连接处的运行状态才能有保证;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状态都将受到影响。
而相比之下,匝道——主线连接处的运行特征最为复杂,要求也高,因此,将该处的运行特征作为分析重点。
5.1.4 影响区在匝道——主线连接处,按匝道功能的不同,分为合流区和分流区。
在合流区中,从进口匝道来的车辆试着在相邻的主线车道上寻找交通流中可利用的空隙,以便汇入。
由于匝道连接基本上都在主线右边,因此主线上右边第1车道(也叫路肩车道)将受到最直接的影响。
高速公路道路通行能力(匝道、匝道结合部)

数据处理分析
数据采集
选点原则
– ⑴匝道调查选点要遵循典型性原则 。
– ⑵选点要注意匝道设计要素选择的全面性。
——匝道纵坡:要求备选匝道有各种不同纵坡 ——匝道行车道:要求备选匝道行车道宽度有一定变化 ——匝道视距:要求备选匝道视距不同
– ⑶选点应选便于进行通行能力研究分析的匝
道。
数据采集
收费站的设置及收费服务水平直接影响着匝道的车 辆到达率; – 如果匝道的入口端是高速公路,则匝道上的车辆到 达就是高速公路的下路车辆的到达分布。
从简化研究的思想出发,我们可近似的认为匝 道的车辆到达服从泊松分布,并且不受收费口 和相临交叉线的影响,即把匝道作为一个独立 的交通设施来研究。
(2)自由流速度(FV)
仪器选择
– 用仪器为美国
的NC-97数据 采集仪。
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方法
– 车辆在匝道上的行驶速度不是恒定的,而且不
同形式、不同线型的匝道车辆行驶特点也不同。 从匝道通行能力研究的目的出发,我们最关心 的是车辆在匝道上行驶的最小速度。因为车辆 在匝道上行驶的最小速度就局限了匝道的通行 能力。 – 匝道通行能力实验采用断面观测法。为了简化 测量,匝道上实验仪器的位置放在匝道的中部, 靠近匝道曲率半径最小处车道上。
速度折减值(公里 /小时) 0 -3 -5
视距S (米) S>270 150≤S≤2 70 S<150
速度折减值 (公里/小时) 0 -3 -5
D:纵坡修正FFVSL
•匝道连接不同方向的主线,其所连接的主线之间往往 存在高差,这在立体交叉中尤为突出。因此,势必造 成某些匝道纵坡较大。纵坡大,使车辆上坡时不得不 挂低档,因而使整个交通流速下降,降低了匝道的通 行能力;反之,车辆下坡时为安全起见,也要控制车 速,这对自由流速也产生影响。 •从小半径弯道匝道本身来看,曲线半径越小,纵坡增 加越大。 •从汽车在曲线上行驶的受力情况看,汽车在超高与纵 坡的合成的斜面上,由于受到离心力的作用,爬坡能 力有一定的损失。
匝道的定义和分类

匝道的定义和分类匝道是连接高速公路和普通道路的交通设施,也是车辆从高速公路进入或驶离的通道。
匝道的设计和分类对于保障交通流畅和安全至关重要。
一、匝道的定义匝道是高速公路与普通道路之间的过渡连接线,主要用于车辆从普通道路进入高速公路或从高速公路驶离到普通道路。
匝道与高速公路的连接通常采用匝道互通或匝道立交的方式,以确保车辆能够平稳、安全地转换行驶。
二、匝道的分类根据不同的设计要求和交通条件,匝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加速匝道加速匝道是指从普通道路驶入高速公路时使用的匝道。
加速匝道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方便车辆从静止状态逐渐加速到高速公路的行驶速度,以便顺利融入高速公路的交通流。
加速匝道通常较长,且设有加速车道,以确保车辆能够安全并迅速地与高速公路的车流合流。
2. 减速匝道减速匝道是指从高速公路驶离到普通道路时使用的匝道。
减速匝道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方便车辆从高速公路的行驶速度逐渐减速到普通道路的行驶速度,以便安全地驶离高速公路。
减速匝道通常较短,且设有减速车道,以确保车辆能够平稳地驶离高速公路并适应普通道路的交通环境。
3. 平交匝道平交匝道是指匝道与高速公路之间没有通过立交桥或隧道等结构进行交叉的形式。
平交匝道通常用于道路交通量较小的地区,由于没有立交桥或隧道的建设,平交匝道的建设成本相对较低。
然而,平交匝道由于没有立交结构的保护,存在交通安全隐患,需要加强交通信号和标志的设置来保障交通安全。
4. 立交匝道立交匝道是指匝道与高速公路之间通过立交桥或隧道等结构进行交叉的形式。
立交匝道通常用于道路交通量较大的地区,可以有效分离高速公路和普通道路的交通流,减少交通拥堵。
立交匝道的建设成本较高,但由于其交叉方式的特点,能够提供更高的交通安全性。
5. 直接式匝道直接式匝道是指匝道直接连接高速公路的模式。
该匝道设计简洁,适用于交通流量较小的场景。
但由于直接连接,车辆需要在匝道上直接减速或加速,如果交通流量较大,容易导致交通堵塞和事故发生。
3匝道设计

辅助车道
设计原则:出入顺畅、安全、线形与正线协调,出入口
应易于辨认,正线与匝道间相互通视。
五 端部设计
一、出口与入口设计
【主线出、入口】:一般情况下主线出、入口应设在主线行 车道的右侧,出口位置应易于识别。
出口:上坡路段-便于减速,一般在构造物前,若在后,
距离>150m 入口:下坡路段-便于加速
一级公路 二(一)
二级公路 三(二)
三级公路 三
四级公路 三
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 三级公路 四级公路
二(一)
三(二) 三 三
三(二)
(三) (三) (三)
(三)
/ / /
(三)
/ / /
(三)
/ / /
三、匝道的设计依据
(二)匝道的设计速度 根据立交的类型、转弯交通量的大小以及用地和建
设费用等条件选定。
3 匝道设计
一、匝道的基本形式
按匝道的功能及其与 相交道路的关系划分 右转匝道 左转匝道
1.右转匝道
特点:右出右进, 不设跨线构造物; 方向明确, 车速高。
2.左转匝道
车辆须转约90~270°越过对向车道,除环圈匝道外,至 少需要一座跨线构造物。 1)直接式:又称定向式或左出左进式。 左转车辆直接从左侧驶出,左转弯,到相交道路的左侧驶入。
平行式变速车道端部应设渐变段与正线连接。
五 端部设计
(2)直接式:不设平行路段,由正线斜向渐变加宽,形成一条 与匝道连接的附加车道。 特点:线形平顺与行车轨迹吻合,对行车有利。但起点不易识 别
五 端部设计
采用原则: 减速车道采用直接式
加速车道采用平行式 变速车道为双车道时,加减速车道均采用直接式
高速公路枢纽互通a,b,c,d,e,f,k匝道命名原则和要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高速公路枢纽互通a,b,c,d,e,f,k匝道命名原则和要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编写关于高速公路枢纽互通a,b,c,d,e,f,k匝道命名原则和要求的长文时,本文的概述部分将提供一个简要的介绍。
概述将包括以下内容:高速公路枢纽互通是现代交通网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其设计和命名原则对于确保道路交通的流畅和安全至关重要。
本篇文章旨在研究和探讨高速公路枢纽互通各个匝道的命名原则和要求。
在文章的正文部分,将分别针对枢纽互通a,b,c,d,e,f,k的匝道进行详细的讨论。
每个匝道都有其独特的位置和功能,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命名原则和要求。
通过研究和分析现有的枢纽互通匝道命名实例和经验,探讨如何合理、准确地对枢纽互通匝道进行命名。
本文将以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进行组织。
在引言部分,将对本文的概述进行简要阐述,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将对每个枢纽互通的匝道进行详细的命名原则和要求的分析,包括要点1和要点2。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文章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高速公路枢纽互通命名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讨,希望能为高速公路枢纽互通的命名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为道路交通的规范化和便利化做出一定的贡献。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对高速公路枢纽互通a、b、c、d、e、f、k匝道的命名原则和要求进行详细阐述。
文章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目的,并介绍文章的整体结构。
通过引言,读者可以快速了解本文的主题和研究范围。
在正文部分,将会分别对每个枢纽互通的匝道命名原则和要求进行详细介绍。
每个枢纽互通的命名原则和要求将以子标题的形式呈现。
在每个子标题下,将按照要点的顺序进行阐述,并逐一解释每个要点的具体内容。
通过对每个枢纽互通的匝道命名原则和要求的详细介绍,读者可以全面了解不同匝道的命名规则和相关要求。
在结论部分,将对全文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速公路出口匝道类型划分
㈠高速公路出口匝道分流区分类
针对高速公路出口匝道而言,其匝道连接处的分类一般是根据分流区减速车道的设置而定。
我国的《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同美国的HCM2000 类似,将减速车道分为平行式和直接式。
平行式减速车道即在出口匝道上游设置一条与行车道相平行的减速车道与匝道主线段连接,使得车辆有足够的时间将速度减至匝道上行驶的安全速度,实现车流的顺畅转换。
直接式减速车道是车道设置直至分流鼻端的全长范围内采用与主线相同的线形连接主线与匝道主线段,其
减速车道起点没有平行式车道明显,且车道长度一般较短。
两种减速车道设置类型如图1所示。
—髙速公路----------------------- 车行道
平行式减速车道
高速公路车行道
直接式减速车道
图1 规范中减速车道设置类型
国外对出口匝道的划分与国内的划分相同,除以上分类外,美国根据高速公
路出口匝道的几何特征将其分为四种类型⑴、⑵,如图2所示,重点考虑出口交通流从高速公路主车道的分离方式及匝道交通流的合并与分离。
其它国家目前大部分参照了美国的分类结果。
国内工程实践中也具有相类似的应用,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市的高速公路均有此类出口匝道的典型。
根据国外研究成果,分流影响
区在分流鼻端上游1500ft (约500m至下游1000ft (300n),而国内的则规定此范围在分流鼻端上游760m至下游150m本文在相关论述中采用国内标准。
I型:采用平行式减速车道,在匝道与主线连接处拓宽出一条减速车道,高速公路主线下游与上游车道数保持不变。
U型:采用直接式减速车道,高速公路上游车道比下游车道多一条,匝道主线段通常采用单车道。
川型:采用直接式减速车道,上游最右侧车道在匝道连接区也被作为减速车道,双车道出口匝道连接在匝道连接区的两条减速车道上,高速公路主线的下游
比上游相减少了一个车道。
W 型:采用平行式减速车道,上游最右侧车道也作为减速车道, 在最右侧车
道外拓宽出一条减速车道,高速公路主线的下游比上游减少一条车道。
型
型
川型
w 型
图2国外高速公路出口匝道连接处分类
㈡基于车流轨迹的出口匝道分流区类型划分
车辆离开高速公路时需经过匝道分流区的减速、匝道主线段减速、匀速等几 个运行过程。
车辆进入匝道必须首先匝道分流区,由于匝道连接段的不同设置方 式会导致不同的车流运行轨迹。
离开高速公路的车辆在看到出口匝道标志时, 通 常会开始减速并靠右侧车道行驶,因此,可以以右侧车道的车流运行轨迹对匝道 连接处进行划分。
右侧车道行驶车辆进入出口匝道主线段的运行轨迹一般分为换 道进入、直接进入和选择性进入。
换道进入是指右侧车道行驶的车辆必须先经过 换入减速车道减速后汇入匝道的主线 (如I
型);直接进入是指右侧车道行驶车 辆不经过平行式减速车道直接进入匝道主线段,其最右侧车道承担了减速车道的 功能(n 型、川型);选择性进入则是指最右侧车道车辆可以经过平行式减速车 道进入匝道主线段,也可以沿着最右侧车道进入匝道的主线段, 此类匝道的主线 段通常设置双车道,适用于大型车多车流影响较为严重或交通量较大的情况 (W 型)。
对于川型匝道提供的可选车道, 尽管为车辆进入匝道的选择性运行提供了 便利,但容易导致车辆在外侧车道保持高速运行,到达匝道三角端部再进行汇入, 不利于交通安全。
从车流运行轨迹的角度对匝道分流区进行划分分为 A 、B 、C 三类,A 型即图2 中的I 型,B 型对应n 型、川型,C 型对应w 型。
上游1500ft
下游1000ft
车道n
车道3
车道2
车道1
・ 、.t
、
1
x
、厶 ~减速车道~
上游1500ft
下游1000ft
车道n
车道3
车道2
车道1
道主线段^
1
减速车道
上游1500ft
下游1000ft
车道n
车道 3
车道2
车道1
\
减速车道
7线段^-^
A型
C型
图3本文高速公路出口匝道连接处分类
鉴于国内高速公路规划设计中出口匝道常用的类型,本文在匝道运行特性分析及通行能力分析建模中只针对主体段为单车道的情形,即分类中的A、B两种匝道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