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人格、网络使用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人格与社会支持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N 04 2 0 vo.1 .09 1 8
大 学 生人格 与社 会 支 持 及 主 观 幸福 感 的关 系研 究
高长松
( 云南德 宏师范 高等专科 学校 社科部 ,云南 潞西, 74 0 6 80 )
【 摘
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 了大学生的人格、社会 支持与主观 幸福感的关 系。研究发现 :
变 量 ,但 人 格 因 素 和其 他 主 观 因素 ( 自尊 、归 把 社会 支 持 作 为 中介 变 量 ,考察 人 格 对 主 观幸 如 因 方 式 等 )并 不 能 解 释 主 观 幸 福 感 的 全 部 变 异 , 福 感 的研 究 至 今 涉及 不 多 . 国外 此 类 的研 究结 主观 幸 福 感 还 受 到社 会 支 持 、家 庭 经 济 状 况 、家 论 是 否符 合 中 国文化 尚未 可 知 .另 外 主 观 幸福 庭 教养 方 式 、生 活 事件 等 客 观 因 素 的 影 响 阳。故 感 本身 很 复 杂 。影 响 因 素太 多 ,国 内外 研究 者 人 格 、外在 因 素如 社 会 支 持 与 主 观 幸 福 感 的 关 系 基本 在 神 经 质 、内外 向 与幸 福感 的关 系 上 达成
() 大 学生 的主观 幸福 感无 性 别差 异 ; () 相 关分析 表 明 ,大 学生人 格 、社 会 支持和 生 活满 意度 、 1 2 积 极情 感 、消极情 感 、总体 幸福 感之 间 除 了消极 情感 与人 格 、社 会 支持是 显著 负相 关 ,其 余都 是显 著 正相 关。 () 回 归分 析进 一 步表 明 :大学 生人 格 对社 会 支持 、主观 幸福 感各 维度 回 归效应 显著 ;社 3 会 支持 在 人格 基础 上 对 主观 幸福 感 各 维度 回 归效 应 显著 ,对 大 学生 人格 与 主观 幸福 感起 到 了 中介 作 用。 () 外 向性 、行 事风 格 、情 绪化 、善 良、主 观 支持 、对 支持 的利 用度 、对 主观 幸福 感 有较 强的 4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共)3篇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共)
第一篇: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通过网络可以快速地获取信息、交流和消费,网络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而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网络安全问题的发生会给个人、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带来很大的损失。
因此,加强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任务。
然而,随着网络攻击手段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传统的网
络安全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网络安全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保障网络安全,需要引入新的技术手段和策略。
人工智能作为当前最为热门的技术之一,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在网络安全领域中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研究意义
本研究选取人工智能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人工智能在网络安全领域中的应用情况,查明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应用于网络安全,并评估其应用效果。
该研究对于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发展,提高网络安全水平,构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同时,本研究将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探讨在基于人工
智能的网络安全系统中,如何提高网络安全的防御能力,并提高网络安全的效率与准确性,为进一步探究和拓展人工智能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通过本研究的实证结果,将为
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意见和对策建议,促进人工智能在网络安全领域中的应用发展。
综上所述,本研究将有助于深入探究人工智能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为提高网络安全水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提供应用效果的评估方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024年大学生网络使用调查报告ppt课件

过度依赖网络社交导致现实社交能力下降,出现社交 障碍。
2024/2/29
16
网络安全问题
个人隐私泄露
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不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如 泄露个人信息、位置等。
网络诈骗
大学生容易受到网络诈骗的侵害,如虚假兼职、 网络购物诈骗等。
网络暴力
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恶意言论、进行人身攻 击等网络暴力行为。
03
网络视频
爱奇艺、腾讯视频等网络视频平台提 供了丰富的电影、电视剧、综艺等视 频内容,满足大学生的观影需求。
14
04
大学生网络使用问题与挑战
2024/2/29
15
网络依赖问题
过度使用网络
大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在社交媒体、网络游戏等上,影 响学习和生活。
网络成瘾
部分大学生出现网络成瘾症状,如沉迷网络游戏、无 法控制上网时间等。
平板
平板电脑在大学生中的使用率逐年上升,多用于课堂笔记、阅读 和轻度娱乐。
9
网络使用场所
2024/2/29
宿舍
宿舍是大学生网络使用的主要场所,提供了相对私密和舒适的环境。
图书馆
图书馆是大学生学习和自习的重要场所,网络设施完善,适合进行深 度学习和研究。
教室与课堂
随着在线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网络辅助学习 ,如查找资料、提交作业等。
其他场所
咖啡店、餐厅等公共场所也是大学生网络使用的常见场所,但受限于 网络环境和噪音等因素,使用效果可能不佳。
10
03
大学生网络使用偏好
2024/2/29
11
社交类应用使用
社交网络平台
大学生普遍使用微信、QQ等社交 网络平台进行日常沟通,分享生 活点滴。
大学生社会支持、控制感在压力源——压力反应中作用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大学生社会支持、控制感在压力源——压力反应中
作用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源,如学业
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金融压力等。
如何有效地应对这些压力,成为了当代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社会支持和控制感是两个
重要的心理因素,能够对大学生面对压力源时的反应产生影响。
社会支
持指得是一个人通过社交网络获取到的各种资讯、物质、情感、评价等
资源,能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控制感则是人们对自
己生活中的环境和经验以及自己行动的控制感受。
这两个因素在大学生
面对压力源时扮演的角色值得研究和探讨。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大学生社会支持和控制感在压力源——压力反应中
的作用,并探究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的大学生在面对压力源时的差异。
三、研究方法
采用自填式问卷,以南京市某大学大一至大三的学生为样本,将社
会支持和控制感作为自变量,将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
金融压力等作为因变量,研究其对压力反应的影响。
四、研究预期结果
预计大学生社会支持和控制感对面对不同压力源时的反应有明显影响,同时不同性别、年级和专业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五、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为高校心理辅导工作
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同时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视角。
大学生社交网络开题报告

2013届本科生大文类科研工具SPSS实训过程开题报告题目(中文):社会交往类网站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题目(英文):The influence of social communicationWebsiteon unversity students'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 院系名称: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专业名称:广播电视编导学生姓名:贾天润 201327030101 指导老师:蔡宇辉湖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应用系二零一五年九月本科生SPSS研究实训(论文)开题报告表题目社会交往类网站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以湖南大学为例一、设计(论文)选题的依据1:问题提出当代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迅速更新,使得互联网成为一个重要的新媒体。
互联网对人类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民不仅希望在网络上浏览、搜集各种信息,更希望在互联网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掌握传播的主动权。
因此,网络社交平台应运而生,它便于人们在网络社区上交流,并形成自己的网络社交社区。
近年来,中国网络社区的使用人数也在不断增长。
大学生是我们祖国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中国梦复兴的重任。
他们易于接受新技术、新思想,会把新型的网络社交平台应用在自己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
在新型网络社交下形成的虚拟人际关系或多或少会影响到现实中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生活和学习,也是今后走入社会的必备条件。
当前,有一部分学生面临现实人际关系的困扰。
因此,探讨网络社交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意义重大。
各种网络社交平台如人人网等,拓展了学生们的人际圈,为大学生提供了社会支持。
正如一个硬币有两个面,如果应用不当,也会带来许多弊端:沉溺于网络游戏和交友会占用过多时间和精力;沉迷于网络交际会加重现实交际能力的缺失;迷失在网络虚拟里会导致现实交往的信任危机;若沉浸在网络“亚文化”圈中,也会受到不良文化思想的干扰。
网络发展及其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研究

网络发展及其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研究第一篇:网络发展及其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研究2.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2.1互联网对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互联网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广阔无比的学习空间,在这个新世界里,将不存在任何障碍,凡有志获得知识的人都将拥有学习的权利和机会。
这种学习空间的扩展,使得处于信息时代的大学生群体的学习面临一次意义深刻而又巨大的冲击。
在互联网构造的信息技术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获知方式(即学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1获知场所的变化。
因特网的全球性打破了国际与地域的限制,真正实现了“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构想。
大学生不在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而是根据自己的不同兴趣和实际情况来选择何时在何地学习。
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使得每一个进入网络的大学生面对的是一片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大学生好比海洋中的一艘风帆,任其在知识海洋中敖游。
据问卷调查资料显示有38.16%的大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
2.1.2获知时间的变化。
网络技术的出现,使得学生尤其是大学生的学习时间不仅局限在上课时间,网络传输的即时性使得学生在任何时间都能获得所需要的知识。
2.1.3获知观念的变化。
网络的发展,使得每一个大学生的获知观念由被动接受教育的灌输和安排,转为主动的上网查资料来获取自己所想要的知识。
同时由于各种知识的充塞使得大学生不局限于获得传统教育中认为的正确的或是必须的知识,而是进一步去寻找自己认为实用的知识。
2.1.4获知内容的变化。
大学生不在依赖课本上局限的内容。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大学生可以在网上随意浏览与下载自己想学的知识。
2.2互联网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互联网构建的信息时代的特点决定它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层次的、多角度和多方面的,呈现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同时存在着交错影响的矛盾状况,不能一概而论或简单的做出结论。
2.2.1互联网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方面(1)有利于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关系探讨的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关系探讨的论文有研究表明人格与心理健康存在相关,人格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变量。
然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其人格的关系有多密切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关系探讨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关系探讨的论文篇一《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人格、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
方法:采用大五人格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一般健康问卷对来自湖南省9所高校的18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①心理健康各因子与神经质显著正相关,与外向性、责任性以及领悟社会支持各因子均显著负相关;领悟社会支持及其各因子与神经质呈显著负相关,与外向性、责任性呈显著正相关。
②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领悟社会支持和神经质、外向性以及责任性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结论:大学生的人格与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关键词】领悟社会支持;人格;心理健康;调节作用作为一种主要的弹性资源,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有显著影响,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健康,而不良的社会关系的存在则损害身心健康[1]。
领悟社会支持是主观体验到的社会支持,它指的是个体感到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它往往与个体对社会支持的效果相一致[2]。
有研究表明人格与心理健康存在相关[3,4],人格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变量。
另有研究表明,不同的人格特征可影响个体对社会支持的感知[5]。
但由于单独考察每个因素,并不能揭示因素水平之间的复杂关系,因此将三因素进行综合性的考察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重点探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人格以及领悟社会支持三者的关系,以促进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格特点和社会支持资源并将之充分加以利用,为高校开展针对性地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从而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 对象与方法1.1 调查对象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了湖南省9所高校,其中,重点本科院校、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各3所。
关于网络问题的调研报告(通用5篇)

关于网络问题的调研报告(通用5篇)关于网络问题的篇1(一)调查背景目前全国在校大学生超两千万人,作为民族未来的栋梁,大学生的发展状况对整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
网络作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到大学生的方方面面。
对大学生的上网情况进行调查,能够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能够更好的总结当前大学生的生活状况,提出切实有效的意见建议。
网络的即时性和多样性给大学生带来丰富的信息,使大学生的生活与外界紧密相连。
通过网络,学生们可以获取新闻资讯,结交新老朋友,观看电视电影,进行评论讨论,开展网上购物,娱乐放松自己,可以说网络已成为自成一体的虚拟世界,几乎现实世界的所有事情都可以通过网络完成。
网络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丰富了大学生的眼界,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也给大学生带来许多消极的问题。
沉迷游戏,荒废学业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为游戏动辄花费上万元人民币的也大有人在。
网络上的暴力等不健康内容也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造成了现实中的行为混乱。
对大学生上网情况进行规范引导已刻不容缓。
当今世界东西方文化交融加快,文化对立冲突也明显加剧。
西方文化通过网络不断渗透进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如何在开放的环境下既接受西方文化又保留传统文化也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
同时境内外反华势力通过网络进行反华宣传,煽动国内暴力事件更加不容忽视。
大学生必须保持警惕,坚决抵制通过网络进行反动行为。
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社会冲突不断涌现,越来越浮躁的人们也将网络作为情绪的宣泄口。
由于网络身份的不确定性,加上部分人责任意识淡薄,在网上胡乱攻击他人,批评政府,散播谣言,这些都成为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大学生作为民族外来的希望,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维护社会稳定。
通过这次的问卷调查,我们能够初步掌握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得出合理结论,提出有效的建议,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调查问卷统计结果与分析本次网上调查共获得答卷55份,下面将对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以便最终得出正确结论并提出可行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题报告
应用心理学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人格、网络使用的相关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对多数大学生而言,大学生活意味着离开自己的家,以及多年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支持网络。
在全新的环境中,有一些人始终保持着和家人、原本的朋友之间的紧密联系;有一些人逐渐适应了离乡别井的生活,建立起新的关系圈,将人际交往的重心转向校园内外结识的朋友;也有人难以阻止和家人朋友的逐渐疏离,又无法在周围的人群中找到归属感,转而以其他的方式寻求社会支持。
而在所有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网路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从获取资讯、人际交流到影音娱乐、购置生活用品。
随着网络的功用越来越多元化,大学生使用网络的频率和持续时间也越来越长,这也使得针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研究层出不穷。
事实上,除了一部分达到网络成瘾标准的群体,更多的还是一般的过度使用和正常使用的群体,对这些群体的研究必定更具适应意义。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普通大学生个体间网络使用的显著差异?人格、社会支持对它的影响又如何?而即便如预期的一样,社会支持对网络使用的频率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是否就一定与网络社会支持相关?现实中,确实有很多人依赖于网络上的社会支持而与现实社会显得疏离,然而同样也有很多人沉溺于网络提供的丰富的影视、游戏、以及网上购物,甚至有人只是单纯地进行不断的下载。
而在互动方式上,除了透过网络的人—人互动,也包含了相当一部分单纯的信息接收和人—机互动。
那么在他们使用的过程中,获取和提供社会支持及其他各项独立的活动各占多少比例?是否同样与人格及社会支持存在相关?不同性别使用网络从事的活动、时间、及受到社会支持的影响又是否存在差异?这些问题的探索,将对社会支持和人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尤其是不良的网络使用的影响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二、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含论文提纲)
(一)研究目标:
探究社会支持及人格对网络使用行为的意义,探索现实社会中的社会支持与寻求
社会支持以及其他行为间是否有广泛的相关性。
(二)主要内容:
1.国内外主要研究的整理与分析
(1)分析国内外关于社会支持、人格和网络使用关系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发展趋势。
(2)整理分析社会支持、人格和网络使用等有关因素的研究,构想三者的关系。
2.探索大学生网络使用受社会支持、人格影响的相关维度。
(1)收集整理文献资料。
(2)确定测量工具,编制问卷。
(3)根据现实情况对三份量表的语句表达进行适当的修改。
(4)随机选取大学生进行施测。
(5)对自变量的各个维度与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分析因变量是否显著受自变量的影响且具体受自变量的哪些维度的影响。
(6)运用统计方法检验社会支持、人格和网络使用情况的关系。
3.论文提纲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引言
2方法
2.1被试
2.2 研究工具
3结果分析
3.1社会支持、人格、网络使用情况的统计描述
3.2社会支持、人格、网络使用情况的相关分析
3.3社会支持、人格、网络使用情况的回归分析
4讨论
4.1社会支持和网络使用情况的关系
4.2人格和网络使用情况的关系
4.3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
(一)研究方法:
以大学生群体为样本进行随机抽样,用问卷法施测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二)研究工具:
一、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简称EPQ,是英国伦敦大学心理系和精神病研究所艾森克教授1975年编制的自陈量表,被试根据自己的情况回答是否,然后按照计分标准登记分数。
EPQ有成人(共90个项目)和少年(共81个项目)两种形式,各包括4个量
表:E——内外向;N——神经质,又称情绪性;P——精神质,又称倔强、讲求实际;L——谎造或自身隐蔽(即效度量表)。
经艾森克等人的因素分析计算,前3个量表代表人格结构的3种维度,它们是彼此独立的,L 则是效度量表,代表假托的人格特质,也表现社会性朴实、幼稚的水平。
EPQ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其所测得的结果可同时得到多种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印证,因此它也是验证人格维度理论的根据。
中国的艾森克测验由陈仲庚等于1981年修订。
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是肖水源于1986-1993年设计的,该量表有10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等三个维度。
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能较好地反映个体的社会支持水平。
三、网络使用量表
该量表考察了两项内容:一,网络上各项活动每周花费的平均时间;二,当需要时,在网络上最能从他那边得到支持力量的人,及当生活有重大困扰时,最能从他那边得到支持力量的人。
研究步骤:编制问卷后,以大学生群体为样本进行随机抽样,进行施测及回收问卷,对所得的资料进行数据分析。
四、参考文献
[1] Colvin, Mark, Cullen, Francis T., and Thomas Vander Ven. 2002. "Coercion, Social
Support, and Crime: An Emerging Theoretical Consensus." Criminology 40:19-42.
[2] Benjamin H. Gottlieb(1981)Social Networks and Social Support . ISBN-13: 9780803916708
[3] Cohen, S., Underwood, L., & Gottlieb, B. H. (Eds.). (2000). Social support measurement and interventions: A guide for health and social scientist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Sarason, B. R., Pierce, G. R., Shearin, E. N., Sarason, I. G., Waltz, J. A., & Poppe, L. (1991)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working models of self and actual oth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0, 273-287.
[5]Cutrona, C. E., & Russell, D. Type of social support and specific stress: Toward a theory of optimal matching. In I. G. Sarason, B. R. Sarason, & G. R. Pierce (Eds.), Social Support: An interactional view. New York: Wiley. 1990:319-366
[6] Tichon, J.G., & Shapiro, M. (2003). 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 Children, the Internet, and social support. Journal of Technology in Human Services, 21, 73-92.
[7] Cohen, S., Wills, T.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proc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 310-357.
[8] Cooper, C. L., Dewe, P. J., & Driscoll, M. P. (2001).Organizational stress:A review and critique of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9] 尤瑾、郭永玉:大学生人格、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年第1期,5(1):65-69.
[10] Morahan-Martin J, Schumacher P. Incidence and correlates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0,16:13~29
[11]郭正莹.男大学生网路自我揭露、网路社会支持与寂寞感之差异研究—以实时通讯为例 [D].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心理辅导研究所硕士学位
论文,2008.
[12]梁艳.大学生网络使用者虚拟幸福感及其与在线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重庆: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3]吴佳辉.社会支持对网路成瘾的影响[J].资讯社会研究,2007,(07):173-189.
[14]Young, K. S. (1998).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3), 237-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