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岳老师的西方哲学课讲义完整版讲课讲稿

王东岳老师的西方哲学课讲义完整版讲课讲稿
王东岳老师的西方哲学课讲义完整版讲课讲稿

王东岳老师的西方哲学课讲义

序言

西方哲学跟东方思维方式的差别是如此之大,乃至于经过翻译后的西方哲学书籍几乎全部走味。即使读翻译后的西方哲学原本原著,仍然很难体会西方哲学究竟想说什么。本文如果严格按照西方哲学的表述方式,读者一定会是在云里雾里。因此本文只能讲述西方哲学最基本的梗概,用相对直观、经验化和科学化的方式来表述这些大学哲学系中二百多个课时的内容,探究这个哲学思维的基础。这些内容要是。这种表述方法可能只能把哲学的一些意念给读者,并不能展现出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和真正的推理方式,仅仅算是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启蒙。如果读者在这个基础上,还想对西方哲学的思脉进行更细致的了解,建议读一两本西方大哲的原著,比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笛卡尔的《哲学原理》和《形而上学的沉思》、贝克莱的《人类知识原理》和《海拉斯和婓洛诺斯的对话三篇》、休谟的《人类理解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黑格尔的《逻辑学》和《历史哲学》等等。这里所说的西哲原著仅指西哲原著译本,因为学习外语本非易事,况且就算把外语学得非常好,也不见得定能理解外语原著,正如我们要理解中国的哲学书也并非易事。如果觉得西哲原著难读,建议从王老师的《物演通论》入手。

“哲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广义哲学”大抵是把一切稍显玄妙的东西都标榜为哲学,或者,是把粗陋的政治鼓吹附会其间,故在现代中国早已泛滥成灾。因此,才出现国人多“哲人”的局面,此可谓萝卜白菜哲学。然而,惟因如此,国人也离哲学最远。钱钟书在《围城》一书中写道:“中国从来没有过‘哲学家’,只有‘哲学家学家’。”也就是说,中国的哲学研究者大抵是在研究其他哲学家的哲学,而并非自己的哲学。所以中国会有很多“哲学家学家”,但其中没有一个是哲学家。本文仅就“狭义哲学”而谈。

严格说来,中国自古就与哲学无缘。在有关“国学”的系列讲座中,王老师曾经只用“中国思想史”之说,而不用“中国哲学史”,即为避免混淆。尤其麻烦的是,建国以来,从中学到大学乃至专业研究生,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正统哲学,并将其他学说斥为异端,结果造成一片荒芜。“严格说来,马克思不是一个

哲学家,而是一个集经济学和政治学于一体的巨匠,所以把他的学术体系冠以‘政治经济学’之名实在是很恰当的。至于用他的眼光看,由配第创立的经济学一开始就是一种‘政治算术’,由黑格尔创立的辩证法深藏着某种‘革命意识’,则大抵只能表白他的政治情怀,却不能证明经济学或辩证论的学术性格。”(《物演通论·卷二》)马克思一生没有一本哲学专著,甚至没有一篇哲学论文,他只说过一句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意思是说,他不能成为只研究如何认识世界的哲学家,而是要成为改造世界的实干家。

然后,我们又反过来崇拜科学。殊不知,哲学乃科学之父,这就造成搞科学的人不懂科学(如某科学院院士),学科学的人也只搔着皮毛(如勤奋于数理化而不结正果的中国学子),于是呈现如此情景:一群迷信科学的人恰好是(哲学)科学盲。真正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只解决认识世界的问题,正如真正的科学家只追究科学的思路,而绝不追究这个学问的用处。把科学加以运用的人是工程师,而工程师绝不是科学家。这里举一个例子,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是一个纯粹的极端抽象的理论,连实验都无法在实验室里做,只能在头脑里做,叫做理想实验。后来奥本海默等人,按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完成了原子弹的研发和制造,但他们并非真正的科学家。因此,要想研究哲学,只需把认识世界的问题探究到极致,而不需要理会改造世界的问题。其实,牛顿、爱因斯坦首先是哲人,然后才是科学家,这个话题下文会谈到。

第一讲“哲学”:智慧游戏与逻辑通道

“哲学”是什么?(1)

我们看西方哲学家的原话。

叔本华:“对一个人而言,假若他看见的众人和万物都不曾时时看上去仅仅是幻象或幻影的话,他就不会是一个拥有哲学才能的人。”(《意志和表象》第三卷)

叔本华:“一般说来,世世代代的聪明人都说着同样的话,而在任何时候,组成人类绝大部分的都是一些傻瓜,就行为方式来说,他们也是一模一样的,并且动辄背道而驰,这种状态将一直持续下去。就像伏尔泰所言,正如我们发现这个世界之时一样,我们将任凭它恶劣和愚蠢下去。”(《生活的智慧》绪言)

罗素:“究竟有没有智慧这样一种东西,还是看来仿佛是智慧的东西,仅仅是极精炼的愚蠢呢?”(《西方哲学史》)

亚里士多德:“古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

康德:“哲学家的事业正在于追究所谓自明的东西。”(《形而上学》)

赫胥黎:“不可知论是唯一可靠的哲学。”

西方谚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米西莱:“形而上学就是一种有条理地把自己导入云里雾中的艺术”。

赫拉克利特:“我听过许多人谈话,在这些人中间没有一个人认识到,所有的人都离智慧很远。”

“哲学”是什么?(2)

哲学(philosophy)一词由希腊文phileo(爱)和sophia(智慧)的字源合成,哲学史家一般认为毕达哥拉斯首先使用了这个概念,十九世纪有日本人依据中国古文献中“哲,智也”而将其译为“哲学”,意即智慧之学云云。也就是说,哲学不追究任何具体的对象,它只是把思想、智慧、逻辑玩弄到极致。这就是爱智慧一词的意思。

亚里士多德后来将其总结为“metaphysica”,意即“物理学之后”,中文译为“形而上学”;此时尚在追究“本体论”,分“质料”与“形式”两路,故有亚氏总结的“四因论”,即他添加的“动力因”和“目的因”。“质料”一路:以泰勒斯的“水”、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形”、阿那克西美尼的“气”、赫拉克利特的“火”为开端,再经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恩培多克勒的“火、水、土气”,直至留基伯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而达到成熟;“形式”一路:以毕达哥拉斯的“数”为开端,经爱利亚学派的巴门尼德和芝诺的过渡,到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理念”而达到成熟。欧几里得的“形论”是它的继续表达,而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是它的最后总结。所以亚氏会认为:质料是原料,形式才是本质,此成康德范畴之伏笔。

“哲学”是什么?(3)

中国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东临太平洋,北面是高寒地带,西面是

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西南面有横断山脉。在这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下产生农业文明,生存关系自然极度紧张,因此人们就算再有个性,也没有空间,也没有时间去张扬。而希腊处于环地中海地区,文明之间的交流十分便利,由此形成了古希腊的半商业文明。它讲究的是个人自由,是个性伸张,同时它也就会缔造一批自由的游离分子,这就是哲人。西方有一句话,恩格斯也说过,叫“贵族出文化”。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剥削阶级出现以后,他们不用终日劳作,能够把自己的人生精力全部腾出来。大多数人沦为纨绔子弟,极少数人却去追究思想。在古希腊这一半商业文明中特别容易造就出这一类人来,这些人有时间、精力和条件,去做追究思想的事情。

同时,古希腊哲学的诞生还与其特殊的拼音文字有关。所有人类早期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但是因为环地中海地区文化交往十分频繁,语言不通的现象非常普遍。于是,人们就根据发音注上音标,最后干脆把象形文字抛弃掉,于是拼音文字就出现了。可是拼音文字没有符号化的实际意义,它们必须在语法逻辑结构中建立起意义。如果缺乏逻辑,使用拼音文字说话往往会导致词不达意。正所谓文字是语言的符号,语言是思想的符号。于是拼音文字会派生出一种逻辑强迫症,使得他们能够进行中国人绝然不会想到的这一脉逻辑游戏。

就这样,哲学——古希腊一群“大号儿童”所玩弄的纯逻辑游戏诞生了,古希腊文明因而成为汤因比所列举的600种文明中唯一能诞生哲学的特例。之所以把古希腊哲学家们说成是“大号儿童”,因为此时的哲学仍属幼稚思维,故见自然问题抽象之起点,是乃“自然哲学”,类似阴阳爻。而且,他们知玩知乐不知用,更像儿童,故成哲思而非中国式的易卦。纯逻辑游戏。由于无用,不受实际需要的牵挂,加之逻辑化语言的牵引,遂将逻辑追问进行到底。要注意的是,古希腊哲学尽管特例,其实是人类早期文明最大摇篮中的必然产物。

此处穿插着介绍一下弗兰西斯·培根的四假象论。培根认为,所有人都陷入在四种假象之中。一是种族假象,人感知世界必然带有人这个物种本身的局限性,而且由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下,所形成的不同人种和不同种族的生活方式的不同,所需要的信息内容不一样,所以人必然是各自采集同自己的生存相关的信息构成知识;二是洞穴假象,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非常局限的小环境和小思境之中,即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是一只井底之蛙;三是市场假象,我们从外界

得到的信息都是别人出于某种目的编造的信息,我们被这些信息左右和困扰,然后用这些信息编织我们的世界图景;四是剧场假象,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内在的定型的思路和看待世界的方式,把所有的信息放在这个固定的模式和轨道上加工处理,必然会得出跟自己的想法相吻合的结局,即文化的遮蔽效应。所以,你所知道的世界永远是虚幻的,这是弗郎西斯·培根的说法。培根最著名的书叫《新工具论》,里面其实并没有多少知识。培根只是个经验论者,并非在纯逻辑上推演哲学的人,因此培根的“四假象论”离真正的哲学还很远。

“哲学”是什么?(4)

总的来说,西方哲学具有三大基本特点:追究终极(对照中学的“述而不作”)、逻辑反思(对照中学的“微言大义”)、科学前瞻(对照中学的“社稷关怀”)。它实际上是一个无用如地基、怪诞而深奥的纯逻辑工程。下面就具体展开来说哲学的三大基本特点。

1、追究终极

我们在日常情况所追究的具体问题,包括科学问题都是多因素问题,所以有一个统计学方法叫多因素分析。比方说,陶瓷的制作里面有成十上百的因素:选择、和泥、工匠的手艺、釉彩师傅的画工、烧制师傅的火候把握……它们都在左右着陶瓷的质量。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回答陶瓷质量好坏的原因。

再者,感冒也有上百个因素。它不仅因为细菌,不同的人感染了同样的细菌会导致不同的后果,这就可能是遗传因素——先天免疫性的差异在做怪,还会受最近的生理状态、精神状态和大众的接触程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还只是我们表面上能看到的。

上述这些问题都是多因素问题,而所谓的科学实验,就是运用控制变量法,每次对其中一个因素进行研究。可即使这样把所有因素全部研究完,我们仍然不知道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因为这些因素能够的排列组合是无穷无尽的。古希腊人对这一点很清楚,所以他们探究问题必须找见这个事物的唯一因或第一因,亦即终极原因。

“仅拿人类思想史来看,可以这样排序:神学(含从图腾到宗教的发展全过程)是物演感应属性或感知属性进位至理性层级的初始阶段,它以‘信仰’方式

作为简捷推理和达标定格的代偿实现形态;而后是哲学(含科学之胚的博物学),它主要继承了神学纵向探求终极原因的传统(兼以未分化的横向观照),却借助于典型的‘理性’方式作为逻辑推理和格物致知的代偿实现形态;再后,科学问世,‘科学’者,‘分科之学’也(亚里士多德定义),它标志着感知属性的彻底分化,同时继承哲学的‘理性’工具(兼以神学阶段所用的虽属低级却简捷有力的‘猜想’),全面展开了纵向演化轴上的求知和横向多态系上的识辨,从而实现了逻辑分化和感知结构得以最终形成的理性代偿形态。”(《物演通论·卷二》第九十二章)可见,追究终极是神学与哲学的共同点。神学是人类最原始的学问,它是西方人最原始的那一层文化思脉,表达着一个最幼稚、最粗糙的思想模型。即便如此,它至少做到了一点——以找见世界的终极原因为目标。神创说把世上万事都归因于神,神便是那个第一因,也是唯一因。因此,神学属于终极关怀。

现在来看哲学。牛顿从来不承认他是科学家,因为在西方哲人看来,科学只是表层的学问,所以牛顿的代表作名字叫《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牛顿讨论的问题,是世界为什么会有运动,这个直接动量是从哪来的,这就是所谓的力学的根本问题。牛顿认为,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不需要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才需要力。这似乎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相悖,但实际上,牛顿是建立了另一个重要的力学概念——摩擦力。所以牛顿认为,物体进行运动是它们天然的属性,但自认为哲学家的牛顿为了追究到它的终极原理,必然要追问是谁给的那第一把推力,导致宇宙万物作匀速直线运动永恒而不停。从单纯的力学上讲,这个推动力永远找不到。于是,牛顿在直觉上给它一个结论:神是第一把推动力。这在今天的我们眼里可能会很可笑,可这标志着牛顿是哲学家。牛顿费尽心力寻找第一因、唯一因,最终却没能找见,倒是找到神那儿去了,找错了。所以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出现以后,牛顿的学说全部崩溃。这是哲学思维的第一个特点——追究终极,这种思维方式的难度和深度可想而知。如果你的思维方式达不到这个点上,而用多因素的方式探讨问题,你就离哲学很远。

反过来看中国思维方式的第一个特点——述而不作,亦即只叙述前人的东西,而绝不创作和创新。这跟追究终极不停地往前追究,往深里走正好相反,因为人类的文化发展史就跟人的生长史是一样的,人越小时建立的观念一定是越幼稚的,所以前人所说的东西一定是更浅而且更幼稚的。如果述而不作,就只会往

越来越浅的问题上追究,而不会往深处纵深。虽然这个“述”本身越来越复杂,可它的深度并没有变化。

2、逻辑反思

“反思”这个词如今常被误用为“反省”,它的原意应该是用思想拷问思想,或者说用思想反过来思想思想。一般人只把智慧直接运用在对象上,而从未想过这思想本身还需要追究。只把感知能力无意识地施加在对象亦即外物上面,叫做智慧,叫做感知,叫做思想。可是,如果我们的感知过程和思想过程乃至于逻辑格式本身会扭曲对象,假如感知是有规定性的,假如思想方式在作用于对象的那一瞬间就已经把对象扭曲了,我们不首先反过来追究自己的感知和思想是什么,还有什么资格讨论对象?“哲学首先遭遇到这样一重难关:你能否超越于精神之外去探寻存在?倘若不能,难道你面临的第一道存在(甚或是唯一的存在)不就是作为存在统摄者的精神存在吗?由于精神和感知的这种暗箱封闭性,我们一时尚无法直接探讨这个精神世界内的种种‘幻象’是如何形成的……因为即使我们只是在讨论具体的‘某物’,那某物也早已是现象在精神中的某物了。即是说,‘物的存在’或‘非精神的存在’是不可直接指谓的存在,凡指谓为‘存在’的存在均不免当即呈现为‘观念中的存在’,是谓‘形而上学的禁闭’”(《物演通论·卷二》第六十一章)。我们把这种思维方式叫做反思。在现代生理学和现代物理学出现的两千多年前,西方哲人就在探讨这个问题。由于他们的探讨方式之玄妙,无法用容易理解的语言直接表述,本文仅引用现代的、科学化的语言来回答这个问题,以便读者能更容易、直观地理解反思的价值。

我们一般所说的逻辑都只是狭义逻辑,也就是亚里士多德所定义的“必然的导出”,可实际上过去的哲学家都没意识到这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感性、知性、理性其实都有逻辑。而亚里士多德以及现代逻辑学家们总结的都只是狭义逻辑,就是思维的模式及其必然的导出。其实生理学家早已明白,感性也是有逻辑的,只是它们都隐藏在潜意识之中。这其实跟电脑是同一个道理。电脑逻辑是只有0和1的二进位制逻辑,它仅凭这两个数字可以缔造任何图像。人的感官也是一样,五官建立的世界表象只是一系列信息刺激要素进入大脑,被显意识之下的潜意识加以整理,所变成的感觉。因此,感性后面也有逻辑,我们把它叫感性逻辑。那

知性后面也有逻辑,我们把它叫知性逻辑。理性后面也有逻辑,就是现在说的狭义逻辑。而我们可以肯定地知道,最初的生物在逻辑进化的过程中,最初只有感性。因为那个时候没有神经中枢,它只有神经网,顶多有极少部分神经节,所以它没有这个皮层中枢,但是你不能说它没有逻辑,因为它已经有视觉。到脊椎动物,开始出现知性判断,这时候才出现低级中枢,高级动物还没有形成。但这时已经有知性,当然也有知性逻辑在里面。到灵长目动物,开始出现高级中枢,才出现了显意识上的狭义逻辑。而在这个进化过程中是没有任何飞跃的,这是达尔文的一句原话:“自然界里没有飞跃”。所有东西都是在一点一点地变化,基因是在一个个地突变和激变,绝不会突然从猴子变成人,它中间一定会有猴子和人的那个中间阶段。猿猴站不直,想上树上不去,想追动物追不着的那个阶段。所以,从感性逻辑到知性逻辑到理性逻辑是一脉演化过来,只不过我们找不见它的分界点。我们之所以把事物截然地分出概念,是因为要运用概念必须界定经济的概念边界,否则概念无从演运。所以甚至连我们的感官都会把过渡的这个波长,完全没有分割、没有飞跃的这个波长,从400毫微米到700毫微米,截然分出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其实它们可以分辨出来一百五十钟过渡色,可你拿语言一旦表述,或者拿眼睛一旦判断,只有这七种颜色。这是我们为了建立我们的思辨系统所必须的误认,如果找不见这个边界系统,我们就会建立不起来自己的思辨系统。所以我们的感知只为求存而设立,不为求真而设立。

“视觉——它大约占去人类感觉信息量的70~80%,然而,视觉只是生物生理感光系统(源自于原始无感官生物之光合作用的代谢需要及其趋光性,而原始生物的‘趋光’并不是为了‘趋求真理’)的一种机能表现,它只在极有限的照度内对400~700 毫微米之间的光波可感(故谓之‘可见光波’)。即是说,凡不在这个波长范围内发光或反光的物体对视觉来说均属不存在,或者,凡不以发光或反光呈现其属性的物体对视觉来说均属不存在,而且物体的基本构成如何影响着它与光线的关系,并不是目力可以直接探察的事情。再之,对光的“可感”并不意味着对光的‘真感’,因为把‘光’(即‘光量子’或某种‘能量单位’)感觉为‘亮’非但没有澄清‘光’是什么,反而令光子的本性在恍恍惚惚的光感中失之尽净。试想一下,假若让这一束‘能量单位’不是作用于视网膜和视中枢,而是作用于其他物体譬如溴化银底片上,则它所产生的理化反应可能反而是使感

光者不自觉地变“暗”了。进一步讲,倘若贝克莱追问:何以见得引起‘亮’感的东西一定是‘光’?你其实已经无法为之提供更进一步的证明了,因为当你数说种种有关‘光’或‘光子’的特性时,你的根据仍然不外乎是‘亮’。可是,‘眼见为实’却历来成为检验知识的最可靠的根据,即使是那些以排除主观倾向为基本原则的科学性‘实验观察’亦须以‘观’为证。如果动辄就提出如下质疑:我们何以会将物体发出或反射光波的单一属性武断为对物体本身的可靠认识?以及,我们何以证明‘引起亮感的过程是由于光’的所谓‘科学结论’不是一种武断?则‘认识过程’在其尚未进行以前就应该休矣。

色觉——世界本无色,所谓‘颜色’不过是可见光谱中不同波长的光波作用于视觉系统的感觉转换产物。混合光产生白色光觉,单一波长的光波只要相差5毫微米,人眼即可产生不同的色觉,故从400~700 毫微米之间的光波中大约能变换出150 多种不同的‘色’,主要为:红(700~610)、橙(610~590)、黄(590~570)、绿(570~500)、青(500~460)、蓝(460~440)、紫(440~400)等七色。至于红和紫以外波长的光线,则陡然成为没有任何“颜色”的‘理念之光’了。

听觉——世界本无声,所谓“声音”不过是16~20000 赫兹的机械振动波刺激听器官所引起的‘错觉’。错就错在这“声音”本身并不能反映出‘什么是声音’,反而让听者误以为‘声音’即使在耳朵之外也直接是一种客观的音响。而导致此项错误的不仅仅是鼓膜、耳蜗毛细胞和听神经中枢,就连外耳道也参与作祟,致使较小的振频变成很大的声音,却对较高的振频充耳不闻:‘根据物理学上的共振原理,一端密封的管道,能对波长比它大4倍的声波发生最好的共振。人的外耳道平均长度为2.7 厘米,它的4倍是10.8 厘米,后者与3000 赫兹声音的波长(11.4 厘米)相仿。因此,人类外耳道的共振频率为3000 赫兹左右。由于这种共振因素的存在,当3000 赫兹的振动波传到鼓膜时,听力可增加10 分贝左右。’(引自《生理学》)

也就是说,在真实的身外世界中原本并没有艳丽的色彩或悦耳的声音,倘若人类的眼睛和耳朵在构造上起初直接就是光谱仪和振频仪的话,那么,我们现在所看到或听到的世界一定已经是另外一番景象了。可见,‘有声有色’只不过是某类自然存在物(如某些动物)为维持其存在而不得不对‘异我者类’(即一切

依存对象)加以扭曲的特定感应方式而已,但对于这些动物来说,把世界武断为‘声色迷离’的生存舞台却又是一个讲不得道理的必须。

再者,纵然我们闭目塞听,以防‘上当’,触觉摸索出来的世界照例不过是形状、体积、温度和硬度等有所差异的‘感觉要素的集合’(马赫语)而已,且由‘感’成‘觉’的过程仍然必须借助于武断方能完成,譬如,从铜、岩、铁、钢一直到钻石,各类固体物质的实际硬度差异颇大,但触觉所示几无分别;又如,热是物体内部分子不规则运动释放的一种能,生物的温度觉把它转化为冷或热的感受加以认知,虽然就此感触本身而言不能不说知之确切,然而那被武断为“热”的要素若未接触到皮肤究竟会是一种什么东西,受热者其实连自己已经武断过一遭也毫无觉察。

氨和吲哚等挥发性混合气体分子作用于鼻腔最上端的淡黄色嗅上皮细胞,于是我们要为不愉快的粪臭味而蹙眉屏息,从嗅觉中我们并不能直接得出气味与分子结构之间关系的结论,但是大凡对人体不利的东西总会被我们体验为不够美妙的刺激,而美与不美纯属主观的武断,犹如苍蝇一定认为上述气息正是美味一样。

味觉感受器味蕾给出的各种口腹之欲,不过是由酸、甜、苦、咸四种基本味觉相互配合而形成的,它们与产生味感的物质之关系,迄今亦无任何专家能够说得清楚,譬如‘酸’味是由溶质中的氢在液体中电离出来的氢离子亦即质子造成的,那么,其它元素或其它离子是什么味道?或者何以就没有味道?这样的问题显然超出了以‘武断为知’的一切感性觉悟的能力范围。

人类对空间位置和自体运动的感觉来自深藏于内耳的前庭器官,即使闭上眼睛,人体极轻微的倾斜也瞒不过它,然而人类随着地球高速翻转,灵敏的前庭半规管却对此一无感觉,致使人类空活了上百万年还不知道自己脚下的大地竟是一个自行转动的球体。拉开了人类科学史序幕的哥白尼,在很大程度上只不过填补了小小前庭器官的失能,可是如果我们整天都处在对这种天体旋转运动的准确感知之中,恐怕眩晕浑噩的人类——如果他们不肯失之于上述种种先验性武断的话——早就已经不知所终了。(《物演通论·卷二》第六十五章)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感觉不能得到世界的本真,那么把感觉提升到理性的逻辑上面来加以分析又会如何呢?可是,既然感觉都是虚假的,那么在这些虚假的

信息上再加多一层主观整理的程序,又怎么可能离真更近呢?逻辑有三种基本形式:纯逻辑、归纳法、演绎法。

所谓纯逻辑,是指把所有被感觉扭曲的信息全部屏蔽掉,单纯用逻辑来推导事物。比如数学和几何学,就是运用纯逻辑思维,对抽象的事物进行推导。实际上,世界上并不存在抽象的数字和点、线、面。在人类所有的学识中,只有三种学问——数学、物理学和哲学要使用精密逻辑或者说是纯逻辑,而我们一般人实际上使用的是粗略逻辑、模糊逻辑和混乱逻辑。

“Ⅰ.但凡究诘知或知性的根蒂,也就是借助于纯逻辑的推理和思辨方式,譬如问:逻辑运动究竟是按照自身固有的程式自行展开呢?还是通过真空般的感知‘孔道’(恩培多克勒语)完全无我地反映着外部世界的运动程式?则究诘者必自陷于哲学上那个永劫不复的泥淖——举凡你能提出来作为证据的东西,正是你应加以证明的东西,或者说,所有你能拿出来的证据本身就是你要证明的对象,这使得一切证明都落于无效,也使得一切证伪都落于无效。除非你盲目地事先假定,你所给出的任何东西或证据都是精神源性的,或者都是外物源性的,然则你的所有证据都会立刻有效,而且足以充分自如地互相印证。但是,这样一来,你原本所拟探索的那个最基本的‘知与在’的本质及其关系问题就仍然只是一个武断。可见哲学史上的唯物论与唯心论之争在逻辑上纯属无意义,难怪维特根斯坦认为既往的形而上学统统是语言病的产物。[但这并不表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议论是完全正确的,也不表明形而上学问题是毫无意义的庸人自扰,反倒应该说,形而上学成为一门显学以及理性用智成为一种必须都提示,人类的自然生存形势及其感应依存形态正在逐步趋于危在和伪在的方向,亦即人类的求存代偿进度正在跨入一个愈来愈精神化的崭新而虚妄的境界。因此,柏拉图的哲学思考应可视为是人类智质进化的里程碑和自然感应代偿的新阶段,而且,正是基于这一点,才使随后的‘休谟陷阱’有了得以发现和化解的内在参照系。尽管这样一来,我们确实堕入了感知效应越来越失真以及纠错频率越来越紧迫的恶性循环之中也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情。]

Ⅱ.但凡借助于逻辑上的归纳法来求知,则获知者之所知注定成为只能证伪不能证明的偏见,然后,你还必须用这种以偏概全之知作为验证所知的根据,因此到头来依旧不过是一局彻头彻尾的武断罢了。譬如说,此一天鹅是白色的,彼

一天鹅也是白色的,于是得出凡天鹅皆为白色之结论。可你毕竟未能一一考察世间所有的天鹅而使之穷尽,因此作为一项证明是无效的。虽然如此,你还是得将上述结论作为有效证明姑且武断地接受下来,否则,你可能陷于永无所知的困境。如果有一天,澳洲的黑天鹅作为有效的证伪项亦被归纳进来,你的所知不免顷刻间崩溃,而且,为了谨慎起见,你最好不要再对天鹅的颜色作什么结论,尽管诸事皆处于这种无知状态又为你的生存所不允许。可见,归纳法是如此糟糕的武断求知之法:它要么导致误知,要么导致无知。然而你却不能因此就说,以前的误知还不如今天的无知,因为终究得靠武断的误知才使知者有知。[休谟是一个经验论者,他的‘知识源于感觉经验’之说,是对柏拉图的‘知识源于理念回忆’之说的纠偏。但他首次发现,从单称判断和特称命题的系列中不可能导出全称判断和普遍命题(一切合规律性的知识、见解以及科学理论均属普遍命题),从而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归纳是从特殊过渡到一般”的错误结论,也就是我们大家所坚信不疑的“新知来源于积累”的那种错误(是谓‘休谟陷阱’或‘休谟问题’),这给康德造成很大震动,促使康德重新思考知识的起源问题,康德后来提出的‘先天综合判断’学说实际上就是对柏拉图理念论和休谟不可知论的一次综合,也是为遭到否定的归纳法寻求出路的一次必要而又难免含混的尝试。] Ⅲ.但凡借助于逻辑上的演绎法来求知,则获知者之所知注定成为只能证明不能证伪的偏见,而且,由于你借以进行推演的根据恰恰来自于有限的归纳,因此看起来似乎成立的证明其实不过是建立在武断基础上的武断而已。譬如说,凡天鹅皆是白色的,若澳洲有天鹅,则可得出澳洲的天鹅亦为白色之推论。单从逻辑出发,此项证明成立,然而,对于这项证明的可靠性,你却根本无从求证,即完全没有逻辑上的证伪之余地。因为如果你去实地考察,发现澳洲的天鹅竟有黑种,则作为证伪这已是归纳法的证伪,而不是演绎法的证伪了。除非你借以进行演绎的根据全不与归纳相关,而是来自于所谓纯粹逻辑的公设和推导(假如神学、形而上学、几何学或数学演绎算是如此的话),然则你又不免陷入上述纯逻辑那个既不能证明也不能证伪的循环论证之窠臼。”(《物演通论·卷二》第六十六章)一般人对自己的感官非常相信,从来没有怀疑过它们在欺骗自己,然后更认为自己的思想是对感官的高级整理。感官是对外部信息世界的虚拟,逻辑又对感官作的这些虚拟材料进一步地按照某一个固定格式虚拟,然后得到了自己的世界

图景,我们却把它叫做客观世界,岂不荒唐。可见,我们所说的世界永远是我们的主观世界,而千万不要说“客观”这个词,因为一旦“观”就已经是主观了,它离“客”就已经很远了。“客观”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悖论。至于我们的知识为什么会有效这个问题,亦即哲学上最重大和最难解决的问题,本文随后再谈。

反过来看中国思维方式的第二个特点——微言大义。汉字只有400个音节左右,每一个音节实际上原本只对应一个字。所以严格地讲,中国只有不到400个字。中国象形文字的使用及象形文字的具象思维方式,衍生了微言大义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方式,这导致了中国的先贤从来不在逻辑上细密推求,而习惯于宣布真理。

3、科学前瞻

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在讲科学,可实际上,科学是古希腊纯哲学的一个虚衍的后生产物,而诸如西方国家坚船利炮等更是科学衍生的使用层面的皮毛,是西方文化的一个最浅层东西。中国人现在的文化格局,是既把国学丢个精光,又把西学只学个皮毛。那么,科学、哲学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在中国这一文化思脉中从来不产生科学?科学究竟是怎样导出的?先说一组数字:中国人从中古时代以后一直到现在,她的人口总量一直保持在占全世界人口总量的20%以上,但从哥白尼时代算起,中国人给数千条科学定律发现的贡献率不到0.5%。犹太人的人口历来只占世界人口的不到1%,他们给各科学定律的总贡献是15%以上,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的比更高。

我们讲,哲学是科学之母。这个话从哪讲起呢?回到古希腊时期。先说第一个例子,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出现了一个著名的哲学家叫留基伯,他的弟子叫德谟克利特,他们师徒俩早在2400年前就提出“原子论”,认为万物的存在只是假象,它们一定是由一种最基本的东西组成的。这个想法,现在的中国人都可能会觉得很唐突。上个世纪,美国出现了一个重要的科学家盖尔曼,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金,他是夸克的发现者,他写过一本书,翻译过来叫做《夸克与美洲豹》,当然这本书不算哲学书。他在这本书里说,万物都是由夸克和轻子组成。可是为什么会有万物的差别呢?迄今没有一个科学家能回答清楚这个问题。可这个问题最早由2400年前的留基伯提出,此后19世纪末期卢瑟福发现了原子模型,把质

子和电子的组合体命名为原子,认为这就是万物组成的基本粒子。以后科学家又发现,原子还可以再分,而分出来的基本粒子还是可以再分割的,直到现在出现夸克。可是,这研究的还是2400年前留基伯提出的原子论问题,而这个问题原本是一个纯粹的哲学问题,它要问世界和存在和物质的终极原因是什么。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毕达格拉斯。我们今天都知道毕达格拉斯是西方数学的鼻祖,可是他实际上是一个纯粹的哲学家,要读哲学史从来都绕不过他。他奠定了整个数论体系的基础,用数学的一些最简单的方式在2500年前计算音乐——人类所使用的音律,发现了12个音律的数学关系。他是整个数学作为逻辑思维系统的笔祖,可是他一点都不认为数学是有用的。毕达哥拉斯的哲学关键点叫做“世界是数”,或者说“万物皆数”。也就是说,毕达哥拉斯研究数学是为了研究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他认为,我们所看到的世界都是幻象,因为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在无终止的飘游变化中,而凡真存者必为恒存者,那么颠扑不破的数理逻辑就应当是世界的本原。这就否定了泰勒斯所说的“水是万物的本原”这个命题,而且显然要比泰勒斯高明多了。毕达格拉斯因此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唯理论哲学家。

紧接着出现了一个了不得的古希腊大哲——柏拉图,他最重要的哲学理念叫做理念论。柏拉图在他的学园门口墙上写着一行字“不懂数学者不得入内”,因为当时不懂毕达格拉斯的数学,就不知道哲学在什么逻辑通道上运行。柏拉图认为万物都是飘忽不定的,因此不是真存,那么为什么会有真存呢?因为会有理念存在。而理念是不朽的,因此世界的本原是理念、精神、逻辑。他自己用过一个例子:木匠做的桌子总会朽坏,可为什么世界上永远会有桌子存在呢?因为有桌子的理念,存在于木匠的头脑里。桌子坏了,我们按照桌子的理念可以再造一张桌子,因此桌子永存,而这只是因为理念永存。柏拉图的本意是,我们看到的世界就像桌子一样不过是一个表象,它的后面还有一个让它存在的根据,他追问我们所能看到的世界后面的那个决定它存在的根据。这种思维方式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追究终极的思维方式。

紧接着,又出来了一个人物,就是我们都很熟悉的欧几里德。我们今天都知道欧几里德是几何学家,都认为他是科学家的一员。搞错了,欧几里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做几何学不是为了科学,更不是为了应用,而是为了给柏拉图

的理念论做证,证明柏拉图的理念论是对的。欧几里德为了寻求所有形的本质和所有形得以存在的背后的根据,必须先找见逻辑的极点。他用了三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抽象出来的点、线、面建立他的逻辑基础,用五条在逻辑极点上的公设,推出了整个几何学十三卷。比如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最短,这条公设用不着再拿逻辑来推导,因为它已经在逻辑的极点上,逻辑已经无法在这上面继续追究了。直到近代,黎曼把几何图形放在球面上,才出现了非欧几何,这成为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数学基础。在这之前,几乎没有人可以对欧几里德的逻辑进行修订,他的逻辑功夫就做得如此致密,可他做的这一切仅仅是为了证明柏拉图的理念论是正确的。它在理念上能够推出一切形必须遵循的规则,尽管是三角形的山会倒塌,笔直的河流会干枯,平坦的地面会塌陷,这些规则却是恒定的、不可颠仆的。这就是哲学的第三大特征,叫科学前瞻。正是这一系列哲学追问,缔造出了后来的科学,科学就在这一类纯哲学的不断追问中逐步诞生。由于它越来越接近于实用,所以它越来越浅薄。但也因此,它越来越具有确定性。可是它的确定性,恰恰是它的疑点。

但凡人皆有独到之一见,而思想家乃有创世之构思者,也就是说思想家能够建立整个世界的逻辑模型。地心说缔造农业时代,万有引力世界观缔造了工业时代,现代宇宙论世界观则缔造了核时代和电子时代。人类的文明历来铺垫在主观逻辑的通道上,而不是客观世界的通道上。这就是思想家的份量,这就是那些做最无用的学问的人的力量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文化引领人类前进,而不是生产力引领人类前进,马克思的学说从根本上错的原因就在于他是一个哲学外行。正由于有了不同的世界模型,才有了不同的时代。如果这样讲,我们把整个人类史搬出来,可以称得上思想家的人迄今也不过十几个而已:古希腊时代有毕达格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近代古典哲学史中能数到康德、笛卡儿,科学家里面我们能数的只有四个人——哥白尼、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在中国能称得上思想家的,老子算一个,孔子顶多算半个,因为孔子只承认人事才是世界。这就是被我们标定为思想家的人,他们给我们呈现世界观、宇宙观的模型,这样的人才叫思想家。

反过来看中国的思维方法的第三个特点——社稷关怀。中国人的生存形式,导致中国所有的先期智者都把精力集中在了社会和人伦问题的探讨上,因此中国

的学术历来是学以致用的,自古讲究知行合一。《荀子》有言“学至于行而止矣”;《中庸》主张我们“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最后笃行之,就是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归根结底是为了笃行;朱熹讲“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就是说学习学得再“博”,最重要的还是提出纲领,而这归根结底在于它能够实行。可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和科学,从来跟“行”没有关系。真正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从来不过问“行”,只把问题探讨个所以然,把思脉追究清楚,到此为止,决不往前多走一步。对于大哲来说,多走一步都是荒唐。这就是为什么牛顿的万有引力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直接拿来是不能用的,必须让工程师把它分化到一点一滴的细节上才能用。有了它这个原理性基础,下面的所有分支才有统一的逻辑根据。

附录:“依赖模型的现实主义”

史蒂芬·霍金的哲学书《大设计》内容摘要:“实在性”不过是一套自洽的和观测对应的主观图景和逻辑模型,谓之“依赖模型的现实主义”。如果两种模型满足同样条件,你就不能分辨哪种更实在些,选其方便者使用而已。

金鱼在圆形鱼缸中的歪曲视野,与人类处在M理论中所谓的十一维时空卷曲七维后的四维曲折时空中相似。(何况人脑与感官也属于别样的透镜。人脑还要把黄斑空缺及视觉折光的倒置影像加以调整。)

公元150年前后问世的托勒密地心说与公元前三世纪阿利斯塔克提出的日心说,哪一个更正确?(阿利斯塔克当时面临的两大难题与哥白尼完全相同:1、若地球并非静止,何以星系或星座的空间位置能够保持不变?<即光行差与恒星视差问题>。2、若地球绕日公转和自传,朝上垂直抛出的物体落点为何不发生西移?<伽利略观察到金星盈亏解决此问题>)

1897年汤姆逊发现阴极射线,将其设想为“电子”微粒;“夸克”只是解释质子与中子性质的一个理想模型;迄今谁也没有见过电子和夸克。

好的模型的标准或条件:1、它是优雅的;2、不可任意调整即精确;3、可通过预测等加以检验;4、可被证伪。但这四项都不能排除是主观的。

霍金离真正的哲学家很远,因为西方真正能理解西哲的人也是极少数。霍金尚未回答三个疑问:1、为何会发生逻辑模型变革?2、“正确”仅仅是“方便”

吗?(事实是越来越不方便)3、模型、正确、方便等意味着什么?也就是说,霍金的哲学观里有大量的破绽,这里只是为了让读者明白:真正的科学家的背景知识中,一定有这个哲学基础。他用不着研究哲学,也不必成为哲学家,可他的精神背景对哲学非常清楚,或者说他的思维模式就是这个模式。他的潜意识里已经有这样的信念:科学跟真理和客观规律没有任何关系。

恩培多克勒的“唯物反映论”

恩培多克勒可谓是“唯物反映论”的鼻祖,他最先开始较系统地探讨认识论问题。他的观点很奇特,但其实又是最贴近于常人的看法。他认为我们的各个感官大致上是类似真空的若干“孔道”,通过外物发散的某种粒子“流射”而形成感觉。大约他也发现不同的感官具有不同的局限性,于是进而提出了“同引异斥”的感知原则,例如眼睛是火与水的孔道交错排列起来的,“通过火的孔道,我们看到亮的对象,通过水的孔道,我们看到黑暗。”这样一来,我们感觉到的知识当然是客观全真的。至于“智慧”和“意识”,乃由血液将流射带入心脏充分混合而成,因此“围绕着人心的血液就是智慧”,这跟历来持以唯物观的中国人把“心”——“心想事成”的那个“心”——视作思维的器官不谋而合。

这是古希腊第一个探讨认识问题的人,得出的一个最粗浅的认识论结论,就是唯物反映论。可实际上,坚持唯物论是人类的本能,任何没有文化的人,比如一个不识字的老婆婆,她一定会认为她看见的那个架子车是真实存在的,而且会说问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个疯子。假如动物会说话,它们也会表达自己的唯物主义倾向。狼看见了羊,它绝不会想这只羊是真的还是是假的,是客观存在的还是是自己的感觉的派生,抑或是非羊。所以唯物主义是一种最原始、低级的直感,可实际上它没有探讨过感觉和思想的过程是什么。

“有鉴于此,我们其实并没有资格讨论存在,至少没有资格讨论‘精神本体’以外的存在,除非你能够证明,你的精神观照就在于指谓他在而全然不在于维系自存。然而,这不啻于说,‘精神’是一个没有任何自身规定性的绝对的虚无,因为即使精神只是一面镜子,那镜子是黄色的铜镜抑或是无色的玻璃镜,是平镜抑或是凹凸镜,其中被反映物的影像仍会因镜子的不同而不同;照相使立体变成了平面;洛克式的‘白板’又使白色的描摹了无痕迹可显;总之,你只要不是‘无’,

你就不能无条件、无规定地接受外来的影响。若然,则你所说的‘存在’究竟是‘你的存在’还是‘存在的存在’,立刻成了一个令人茫然的问题。”(《物演通论·卷二》第六十一章)

总的来说,唯物反映论有以下困局:a.客观世界的稳定性与主观理念的多变性;b.主体感知方式的不同与其主观表象的差异;c.理性层级对感性层级的否定以及理性结构内部的升级变塑;等。

“唯心论”的正当与困局

唯物反映论遭到否定,西方哲学由此涉入“形而上学”的第二阶段:

a . 即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第一哲学”;(即“存在的存在”或“一般的存在”;“第二哲学”指物理学或自然哲学,即“具体的存在”)

b.亦即由“本体论”转向“认识论”;从亚格拉斯到柏拉图再到欧几里德,哲学家探讨的问题仍然停留在本体论上,典型的唯心论还没被建立起来。尽管柏拉图提出理念论,他仍然讨论世界的本原,他仍然想说明主宰世界的恒真存在是理念。他当时还没有讨论认识论这个问题,他只是对我们感知的本身怀疑,并寻求这个世界后面的真正主宰者,因此仍然属于本体论范畴,也就是追踪世界存在的本体。读者注意,本体论和认识论是两回事,虽然最早期的唯物论也是本体论的一个阶段。真正开始提出认识论问题的人,是笛卡尔。

c . 一般认为,“认识论”问题的真正展开从笛卡尔肇始。(但问题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已提出)

唯心论的正当性在于,它看到了我们的知觉识辨系统不为“求真”设立,而为“求存”设立。然而,它的困局随之而来:物质、客体、对象等,究属何物?是否真存?如果感知是“唯心”的或“不可知”的,知识的效用由何而来?

总之:唯物论、唯心论、不可知论,显然都未能真正解决问题。

第二讲“辩证法”:理性逻辑的初始形态

辨证法:理性逻辑的原始形态

马克思主义给中国人带来了辨证唯物主义。许多中国人到现在都认为,辨证法是一个最高级的逻辑思维方法,这其实大错特错。辨证法也叫辨证逻辑,它实

际上是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理性思维模式。换句话说,它是理性思维逻辑的最低级阶段。中国文字出现以前,古人就已经用符号概念运行理性逻辑。最早的易出现在周易以前至少六千年,那时候人们用两个符号图解世界——阳爻和阴爻。这种辨证关系的阴阳观念之所以成为中国所有文化的最基础观念,就来自于中国人最古老的一个思绪。那是在生殖器崇拜阶段,阳爻象征男根,阴爻象征女性生殖器。后来,阳爻派生出天、太阳、男性的象征意义,阴爻派生出大地、月亮、女性的象征意义。这种阴阳辩证的思维,在人类任何其他逻辑模型观念问世以前就已经出现了。此后,老子的哲学充满了辨证法,而正是因为辨证法导致了老子的理论发生重大失误。再后,孔子的中庸也充满了辨证法。

回望古希腊,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柏拉图都是辨证法家。亚里士多德发现了这类“诡辩术”的混乱,这才引导他去探索或回溯逻辑的确定性,即“必然的导出”和“形式逻辑”。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这本书,第一次建立了逻辑学,而逻辑学是在否定辨证法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亚里士多德给逻辑下定义为必然的导出,即三段论的论证方式。亚里士多德随后发现逻辑有三格,这三格由48个前提条件组成,其中34个是无效式,14个是有效式。他然后在逻辑学上逐层推导,导出了最早的形式逻辑系统。形式逻辑是一个很复杂的逻辑学科,详见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我们来看看这个逻辑的现象,作一点点剖析:什么叫辨证法,叫循环论,就是你要知道A是什么,你就要知道B,你要知道B是什么,你又就要知道A,A 是什么?A是非A,或者说B不是非A。或者说非A可以转化为A。那么B是什么?B是非B,或者B是非B的转化产物。反正说来说去,A还是不知道是啥,也不知道B是啥。因为A就是B,B就是A,所以永远只知道A和B而不知道A 和B是什么。

其粗略二分法(如矛盾说)表达着人类早期的简单依存方式。扁型动物只能看见他要吃的食物,所以无需选择,用不着辨证法。而高等动物如猴子,面对着红色的桃子、褐色的核桃、满长刺的毛栗子,飞过的鸟儿,可一回只能依存一个东西,所以它必须设定一个东西叫A,其它都设定为非A,才能最简单地建立自己有效的识辨系统。注意,你的一切感知过程只不过是为了解决你的依存而必需的思辨系统。所以当你多项依存的时候,你如果没有A=A这样最简单的依存度,

你就会发生依存混乱。但是呢,你怎么把其他东西抛开?当然只有把其他东西设定为非A。但是非A包含很多东西,你却把它视为一样东西。说得更形象一点,叫矛盾。中国人很崇拜矛盾论,如果把A设置为矛的话,那么非A就是盾。“非A”是一种统称,“非矛”并不全是“盾”,但对于求“A”者,这种混沌的排除法当然是最简捷有效的。

再比如,面对一只鸟,你投石前必须大致确定它的高低、远近、左右等,但此纯属以你为中心的相对定性关系,这种相对关系基本上都是时空关系,这就是芝诺、康德、牛顿、爱因斯坦不得不一再讨论时空问题的原因,也是康德“先验时空”论的由来。

“辩证逻辑”的普世有效性问题

辩证逻辑的长远有效性,正在于它的原始简约性。譬如黑格尔曾讲:“生命的每一瞬间,是生,同时也是死亡”。这样含混地讨论问题,你尽可以认为你已经知道了有关生命的全部真谛,但你永远也不会知道生命的特质到底是什么。但读者一定要注意,越低端的逻辑或者越低端的感知方式,才是越有效且越多被调动的感知方式。辩证法之所以最常被用,正因为它是最低端的逻辑,也惟其是最低端的逻辑,它才是最有效的逻辑。瑞典科学家做过一项研究,让一组逻辑思维能力特强的数学和物理学教授,和一组是文化水平适中、大多是家庭妇女的普通百姓,判断一百个中等难度的问题。我们的一切知识最终都是为了判断,逻辑上的判断含义请读者自己参阅哲学书。研究结果是这样的,高智的这一方正确率约为30%,低智的这一组正确率约为70%。这说明面对相对简单的问题,调动高端逻辑反而会使思想混乱。

黑格尔后来将辩证法体系化,并为此而盛赞老子;但为时太晚,也太粗糙。把形而上学和辩证法对立是黑格尔做的错事,而马克思出于对黑格尔的崇信,把黑格尔讨论问题的这个局限方式传承下来。黑格尔认为,此前的哲学都是静态地的看问题,而他的哲学是要动态地看问题,于是他运用了辨证法,而且他是唯一在逻辑学对辩证法上分述和刨析的人。黑格尔否定辨证逻辑以外的逻辑和理性,并把此前不用辩证法方式看待问题的哲学都叫形而上学。康德代表西方古典哲学的高峰,黑格尔的辨证逻辑乃至他的哲学都是相当失水准的。

黑格尔提出辨证法源于康德提出的一个问题。康德发现,知性——即比理性

西方哲学史(含原著选读)1教学大纲

西方哲学史(含原著选读)1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70089 课程名称:西方哲学史(含原著选读)1 英文名称: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学分:4 学时:68 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哲学1年级 编写人:赵俊青审稿人:张小燕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1本课程在学科体系中处于基础位置,它是修学语言哲学、逻辑哲学、科技哲学、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美学和宗教哲学等部门哲学的基础,同时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哲学史的基础,还为中国哲学的学习提供了新的视角。 2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具体属性是哲学专业基础必修课。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西方哲学史这门课程是整个哲学学习的基础,主要为哲学本科生提供必要的哲学史知识,哲学修养和思维训练,奠定其理解和思考哲学问题的能力,打下学习哲学各分支学科的基础,形成对现实问题的初步判断力。 2基本要求: (1)了解哲学史的基本知识:包括希腊哲学、罗马哲学和基督教教父哲学的主要派别、人物、著作、概念、命题和论证等。 (2)理解哲学史的逻辑关联、线索和几次重大转折:希腊哲学的产生;希腊哲学的拉丁化;希腊哲学向基督教的转化等。 (3)理解哲学研究的基本领域:本体论与形而上学、认识论与方法论、伦理学与价值论和历史观与文化观等。 (3)领会哲学问题的根源与性质:哲学对人类知识的奠基;哲学对文明基础的批判;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等。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问题是哲学家的基本概念、命题和论证; 2难点问题是哲学家所要解决的哲学问题及其深层意义; 3重点和难点章节是巴门尼德、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奥古斯丁等。 (四)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在先课程:哲学概论;

《西方哲学》教学大纲

《西方哲学》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西方哲学 课程英文名称:Western Philosophy 课程号:322010063-01 课程属性:专业必修课 开课学期:秋 总学时:48学时(课堂授课学时:32学时,组织学生研讨16学时) 学分:3 先修课程:西方思想史,中国哲学史 面向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 开课院/部(室/所):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所 一、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了解西方哲学的发展线索和主要理论进路,通过回归哲学史上的大师和经典,回归重要的哲学问题,回归严格的哲学论证,回归哲学的反思与批判功能;2、让学生在把握不同时期的哲学形态与思维范式下的各种哲学流派、主要人物、核心观念、代表性命题及其论证的基础上,学会按照哲学的方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养成哲学地思维的习惯;3、鼓励学生勤于并善于思考,自觉提高其理性的反思、怀疑和批判、创新素质,进而,根本上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弘扬人文精神。 开设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教学与课堂研讨,以及课后的文本阅读,使学生掌握有关元哲学的基础知识、希腊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原理、中世纪士林哲学的主要问题、近代认识论与方法论,了解不同时期和不同范式的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理性基础、思维方式、理论旨趣,为伦理学、美学、政治学等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 (一)理论教学:48学时 知识单元1:引言——西方哲学家的哲学理解 参考学时:6学时 学习内容: 1. 元哲学问题 1.1什么是哲学 ——从词源学来看 ——从与常人的世界观不同来看 ——从哲学的功能来看 ——从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来看 ——从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关系来看 ——从研究对象来看 1.2哲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每一种哲学用以解释并构造理论体系的依据或基本原则。正如费希特所说:我们想把每种哲学提出来解释经验的那个根据称为哲学的对象,因为这个对象似乎只是通过并为着这个哲学而存在的。 ——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哲学研究对象——“天上的事物”,因而哲学只是自然哲学,追问世界万物的本原、始基,是宇宙本体论或存在论。 ——苏格拉底把哲学的研究对象从研究“天上的事物”转向探究“人间的事物”,指向人生和社会自身,开启了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研究领域。 ——柏拉图把哲学的对象限定在可知世界的理念。认为,哲学不仅研究宇宙、自然的理念,而且研究社会、人生中的理念,哲学从而成为寻求事物之共同的、根本的共性、本质的学问,而非偶性的现实事物。 ——亚里士多德等则把哲学宽泛地理解成各种理论学科(包括数学、含自然哲学在内的物学、形而上学)、实践学科(包括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等)和创制学科(包括诗学、修辞学等)的统称。他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哲学研究对象的古希腊哲学家。在《形而上学》中,他多次言及哲学的对象问题,认为哲学就是关于原因和本原的理论学科。哲学的对象是事物的原因和本原,就是关于存在的存在。 ——阿奎那认为哲学就是理论哲学(包括形而上学、自然哲学、知识学等)。他依循着亚里士多德关于哲学对象的界定,指出哲学的对象是在存在上不依赖于物质而在概念上往往也不依赖于物质的东西(即事物的共性和本质)。 ——康德把哲学看成是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包括伦理学、政治哲学和法哲学等)的综合。在其《判断力批判》导论中提出,人类心灵的机能可分为三种,相应地哲学的领域有三个:相应于认识机能——知性的自然概念领域,相应于欲求机能——理性的自由概念领域,相应于愉快或不愉快的体验机能——判断力的艺术领域。因此,哲学的范围是自然现象、道德现象和审美现象。 ——一些中国哲学家把哲学等同于宇宙论(含形而上学和自然哲学)、人生论(含道德哲学和人生哲学)和知识论(含知识学和逻辑学)总称。胡适认为,哲学的对象是关于宇

学习资料:赵敦华_西方哲学史笔记

西方哲学史笔记 应对该课程的对象、大概内容范围、学习和研究的方法、目的和意义等问题有所认识。 、应以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 在“西方哲学史”的冠名下,有许多内容不同、甚至差异很大的论著。显然存在对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解。诸如“西方”、“哲学”、“发展的过程划分”等,而其中的关键是对“哲学”的理解,造成不同的“哲学史”。 思考:通过对西方哲学史上不同阶段的哲学家对“哲学”的含义表述的分析,从中能得到一些什么启示和结论)尽管存在差异,但是各异的哲学史表现出来的共性又是明显的和主要的 1、哲学问题的终极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 2、哲学问题的综合性; 3、哲学问题的超越性; 4、具体是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学这样的基本问题。 因此我们看到各种哲学史收录的史料大同小异,当然在编排和分析利用上会有很大的差异。二、学习西方哲学史的目的和意义。 概括三点: 1、通过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2、通过学习,可以大大增长和深化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眼界。 3、学习哲学史是培养和锻炼我们理论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除了体观点: “学习哲学最好学习哲学史”。它应该集中地体现了学习哲学史的重要性和意 义,现了以上第3 点的意义外,强调了哲学的历史性和探索真理的过程性,更符合哲学本身的性质。 三、学习西方哲学史的原则和方法。 1、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线,同时也要划清辩证法与形而上 学、正确与错误之间的界线。 当然这里有一个如何去划线的问题。 2、坚持阶级分析、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 要避免简单化和绝对化。

3 、坚持逻辑和历史的统一的原则。 4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尝试与哲学特性一致的方法 : 辩证法(论辩的方法、对话的方法) 思考题 1、学习西方哲学史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2、学习西方哲学史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3、西方哲学史中的哲学家的 “哲学 ”范畴(概念)分析。 第一章 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希腊哲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 用美国哲学史家梯利的观点来讲 1、希腊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 2、希腊哲学几乎提出和提供了两千年来欧洲文明所探索的所有的问题和答案。 3、希腊哲学提供了人类思想从神话式的原始形式演进到复杂多样的体系的一个最好的例证。 当然它这种地位是与希腊哲学处于哲学的素朴阶段联系在一起的,应在历史中理解它的地位。 二、希腊哲学的产生问题 一)从外部条件来讲 : 1、以人类活动经验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为条件。 2、东方民族文化产生的影响。 二)但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是希腊哲学产生的内在原因起主要作用。 1、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有助于激发智慧和意志,开 活跃批评和思索的精神。 2 、政治制度的特性有助于理性的发现。 三)古希腊神话中的哲理是古希腊哲学重要的思想渊源。 从古希腊神话的特征中可见到神话中的哲理特征。克塞诺芬尼 的,穿着衣服,并且有着凡人一样的音容相貌。 三、希腊哲学的特点 一)希腊哲学研究的问题由外在的自然向内在的人类本身转移的特点。 表现为自然哲学到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的发展,最后形成亚里士多德的综合 阔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眼界, : “凡人们幻想着神是诞生出来

做四好教师演讲稿

做四好教师演讲稿 做四好教师演讲稿 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生爱如花》 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时节,校园里的樱花开得正艳,花香伴随着春风在空中飘舞。操场上的学生们像有永远使不完的劲一样,有的打篮球,有的在打羽毛球,有的在互相打闹追逐着。 上晚自习的铃声已响起,我像以往一样缓步向七(7)班教室走去。临近窗边,突然发现教室缺少了明亮的灯光,室内一片静寂。平常老远就听见他们的同学之间的打闹声,笑声,读书声等各种吵闹夹杂一起,有时甚至老师已站在讲台上一两分钟才能安静下。今天,怎么会这么安静?太不正常!突然听见他们说:“来了,来了。”于是,我的脚步停在了窗子旁。我得看看是怎么回事,大脑里不时闪过儿时曾做下恶作剧的场景:把教室门半开着,门头上放几把扫帚等待老师的到来,老师一推开门扫帚就会掉下来,这时就会引得全班哄堂大笑。难道他们…… 这时,几十双眼睛齐刷刷朝窗子边望来:“老师,你进来嘛。”我也调皮的说:“不进。”心想:他们肯定准备有什么恶作剧!

唉,都怪我平常太宠这帮姑娘崽崽了,以至于他们经常课下跟我“没大没小”的。尤其是那群可爱而又调皮的姑娘,有时会叫我“小妈”。说起“小妈”的来历,那时候儿子还在读大班。有一次,我去接他,他刚好跟一男同学走在一起,老远就看见我了。他看了我一眼,就笑眯眯的跟他的同学说着悄悄话。走近一问,才知道儿子跟他们同学说我是他“小妈”。在一节自习课上,我把这个小插曲故事告诉了他们,引得他们哄堂大笑,从此后,他们会时不时叫我“小妈”。 “她不进来,我们把她拉进来,不就行了?”一个大胆的姑娘——小琪叫道。话音未落,人已到我身旁,硬是把我拉进了教室。与此同时,灯亮了,“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的歌声回荡在整个教室。黑板上,写满了祝福语,整个教室充满着快乐和温馨。看着他们那份真诚,我很感动,真不忍心破坏他们的这份祝福:“你们是不是弄错了。谁说今天是我生日了?”班长说:“今天早上你不是唱,今天是你的生日吗?”我突然想起上午的课间,在和同学们活动时我是唱过“今天是我的生日。”可这是随口而出改编的一句,它的原句是“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祖国”,可今天并不是我的生日呀。 没想到他们误以为真,并且还为我作好用心的准备。说真的,站在讲台上已经14年了,当了13年的班主任,是有些累。如教育的无奈、学生的参差不齐、家长的不理解……,

801中西哲学史考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中西哲学史》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801) 学院名称(盖章):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院负责人(签字): 编制时间: 2013年 7月 15 日

《中西哲学史》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801) 一、考核要求 《中国哲学史》着重探究从先秦到明清之际这一历史时期内重要哲学家与重要哲学流派的哲学思想与问题意识,其具体内容有:先秦诸子哲学、两汉哲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哲学等。本科目要求考生能够系统掌握中国古代哲学的产生、发展、高潮,全面了解中国哲学在各个时期的不同特征及其内在逻辑联系。通过本科目的考核,使考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把握中国哲学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基本线索和基本内容,进而了解中国哲学的主要特点、基本精神和思维方法,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 《西方哲学史》属于哲学系所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是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从古希腊哲学到黑格尔哲学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帮助提高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要求考生掌握西方哲学史的重要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和概念、以及西方哲学的逻辑发展线索。 二、考核评价目标 《中国哲学史》的考核要使考生掌握中国古代重要哲学家和重要哲学流派的主要哲学思想,了解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内在逻辑和主体精神,初步能够对中国数千年来的哲学进行分析和评价,把握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点,总结中国古代哲学思维的经验和教训,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阅读古代哲学文献的能力。 《西方哲学史》考核评价目标:第一,要掌握西方哲学家所使用的主要概念。如:柏拉图的“理念说”,亚理士多德的“四因说”。第二,要掌握西方哲学家哲学思维方式的主要差异:如本体论与宇宙论的不同,唯名论与唯实论的不同,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不同。第三,要有“哲学史”的意识,即,了解不同哲学家思想流变的逻辑线索,如: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从前代德国思想家康德、费希特、谢林的唯心主义哲学中吸收了何种养料?他们思想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三、考核内容 《中国哲学史》部分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产生 第一节早期的“阴阳”、“五行”说 一、中国哲学思想的萌芽 二、“阴阳”、“五行”说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具体内容 第二节春秋战国时期哲学争论的中心——“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原因 二、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 第二章孔子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孔子对社会变革的态度 第二节“仁”的学说 一、“仁”是“爱人” 二、“仁”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周礼的规范 三、“仁”是“仁政” 第三节仁智统一与“成人”之道

王东岳老师的西方哲学课讲义完整版

王东岳老师的西方哲学课讲义 序言 西方哲学跟东方思维方式的差别是如此之大,乃至于经过翻译后的西方哲学书籍几乎全部走味。即使读翻译后的西方哲学原本原著,仍然很难体会西方哲学究竟想说什么。本文如果严格按照西方哲学的表述方式,读者一定会是在云里雾里。因此本文只能讲述西方哲学最基本的梗概,用相对直观、经验化和科学化的方式来表述这些大学哲学系中二百多个课时的内容,探究这个哲学思维的基础。这些内容要是。这种表述方法可能只能把哲学的一些意念给读者,并不能展现出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和真正的推理方式,仅仅算是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启蒙。如果读者在这个基础上,还想对西方哲学的思脉进行更细致的了解,建议读一两本西方大哲的原著,比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笛卡尔的《哲学原理》和《形而上学的沉思》、贝克莱的《人类知识原理》和《海拉斯和婓洛诺斯的对话三篇》、休谟的《人类理解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黑格尔的《逻辑学》和《历史哲学》等等。这里所说的西哲原著仅指西哲原著译本,因为学习外语本非易事,况且就算把外语学得非常好,也不见得定能理解外语原著,正如我们要理解中国的哲学书也并非易事。如果觉得西哲原著难读,建议从王老师的《物演通论》入手。 “哲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广义哲学”大抵是把一切稍显玄妙的东西都标榜为哲学,或者,是把粗陋的政治鼓吹附会其间,故在现代中国早已泛滥成灾。因此,才出现国人多“哲人”的局面,此可谓萝卜白菜哲学。然而,惟因如此,国人也离哲学最远。钱钟书在《围城》一书中写道:“中国从来没有过‘哲学家’,只有‘哲学家学家’。”也就是说,中国的哲学研究者大抵是在研究其他哲学家的哲学,而并非自己的哲学。所以中国会有很多“哲学家学家”,但其中没有一个是哲学家。本文仅就“狭义哲学”而谈。 严格说来,中国自古就与哲学无缘。在有关“国学”的系列讲座中,王老师曾经只用“中国思想史”之说,而不用“中国哲学史”,即为避免混淆。尤其麻烦的是,建国以来,从中学到大学乃至专业研究生,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正统哲学,并将其他学说斥为异端,结果造成一片荒芜。“严格说来,马克思不是一个哲学家,而是一个集经济学和政治学于一体的巨匠,所以把他的学术体系冠以‘政

争做四有好教师演讲稿5篇

争做四有好教师演讲稿5篇 争做四有好教师演讲稿5篇 【篇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 上午好! 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争做四有好教师,当好学生引路人》。 在天长这样一个人才荟萃的教育航母中,我只是一名每天忙忙碌碌的,平凡到尘埃里的极其普通的教师。工作中,我没有轰轰烈烈的先进事迹,也没有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当看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这四句话的时候,我更是忐忑不安,惶恐惭愧。因为,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直到去年,我收到的一封信让我感受到了,我做的一件平凡的事竟也能拥有引领学生梦想的不平凡的力量。信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老师,您还记得吗 有一次,我写了一篇500字的周记《小猴子照镜子》。第三天,周记本发下来,您的评语却写了700字:“……我真心爱上了这只调皮的小猴。在你风趣的描述里,在那一连串的滑稽动作里,我看到了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活泼的生命……读着读着,我想到了春风,想到了阳光,想到了沾满露珠的草叶……可惜这些天来,我

一次也没有进过动物园,如果能有半天空闲,我就到‘金牛湖动物园’去,去寻找你的那只照镜子的小猴……” 当我读着您的评语,我仿佛窥见了那片奇妙的“文学”天地……一个美好的梦想在我的心头萌动了……或许,您根本不会想到,在那个普通的夜晚,您在灯下写的这短短700字,竟激起了我的文学梦想。这件事过去三年了,您已经忘了吗但我却没忘,我在“追求”的路上跋涉了三年。终于,我的一篇习作得奖啦!现在,我把自己得到的第一本纪念册寄给您。希望您能为我感到骄傲!我打开她送给我的纪念册,在扉页的空白处,她写道: 在我心灵的草坪上 长着一朵小花 当它绽开第一片花瓣时 想到了第一滴露水 或许有一天 那里会长出一棵参天的树 是那滴露珠 使它伸出了第一丝根须 看完这封信,我才发现原来自己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职业,像是有人在我的心灵上突然推开了一扇窗。是啊,这不正是教育最美好的样子吗“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中国哲学史1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1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70091 课程名称:中国哲学史1 英文名称: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学分:3 学时:51 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哲学2年级 编写人:刘京菊审稿人:张小燕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人的素养乃至人格的塑造都离不开文化的熏染,中国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凝聚。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内涵、人生智慧和精神境界等,其中优秀的传统资源经过现代转生能为当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精神修养、审美情趣等提供诸多的启示。中国哲学史这一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夯实学生的哲学基础,加深学生对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理解,为塑造现代人的人格和素养提供文化、理论积淀。 中国哲学史是教育部指定的高等院校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及科研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此课程是我校哲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和专业基础课程,是中文系等文史学科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同时还是我校工商管理学院多专业的选修课程。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对中国哲学的概念、命题的含义、特点及演变发展形态有一准确的把握。 2、使学生对每个思想家的基本思想有所把握,并尽可能地使他们能区别有关思想家思想的同与异。 3、对于一些问题,如人性、天人关系、认识论、知行观、形神观、心性等的发展脉络作一梳理,使学生能在横的知识块面上有一定的纵向了解。 4、扬弃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论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5、教学中,在介绍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尽可能联系学术前沿和现实问题,对传统问题进行再思考、再分析,激发学生与时俱进对传统问题作现实思考,发掘传统理论中固有的价值与意义。 6、除课堂讲授与提问启发外,课外注重阅读材料的参考与推荐,鼓励学生多阅读相关资料,锻炼其收集材料、组织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是:了解中国古代哲学史产生、发展的历程,掌握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等主要哲学思潮,各哲学思潮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哲学思想。

关于做四有好老师的演讲稿

关于做四有好老师的演讲稿 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我演讲的题目是《做教师我很幸福》 作为教师,我们的幸福不是物质上的富有,而是在从事教师职业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和感受,那是其他行业的工作人员无法享受到的,十五年的教师生活让我感到我是幸福的。 小时候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当老师。因为我有一个堂哥是教师,在与他的交往中,我觉得老师虽穷,但很受人尊重。因此,做教师的梦想一直伴随着我的童年、少年直到高考。我清楚的记得,我的高考志愿全都与师范专业有关。就这样,于20xx年的9月,我终于站上了讲台,如愿以偿地成了一名老师,我很幸福。 毕业那年,运气不错,xx县凡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当年全部包分配,我被分配到了咱们县的xx中学。那一年,我教的是初一一个班的数学、初二两个班的物理,并兼一个班的班主任,因为不熟悉教材,所以,那几年我几乎每天都是在做题,备课,上课,加上偶尔的补课当中度过的。也许是刚参加工作的缘故,也许是怕别人说我误人子弟,我对每一节课都严格要求,不备好课,绝对不能上课。在上每一节课前,我都象是在准备演讲一样,趴在桌子上或者对着墙壁嘟

囔,直到上课预备铃响了为止。课后还常找孩子们谈心,帮一些基础较差的同学补补课,那里的孩子们都很朴实、很懂事,跟我关系都特好,每次给他们讲完题之后他们都很感激我,有一次,应该是重阳节,有一个学生从家里给我带了一个糍粑,我真的很意外,也很激动,尽管不是什么贵重的礼物,但是对我来说,那是学生对我的肯定,我感觉真的很知足,很幸福。 前年,我是毕业班的班主任,有一个上届的学生名叫xx,想来补习,这个学生,好多老师都知道:天天迟到,沉迷与网络游戏,家长已无计可施。所以没有任何一个班主任收留他,学校领导也没办法,因为该学生的父亲是当地政府工作人员,教导主任问他想读哪班?没想到他竟然说:“我要读陈老师那班”,领导估计我不会收他,也不想让他进这个班,就叫他自己来找我,并告诉他:“只要陈老师答应你,我们同意”。第二天晚上,他果真来找我了,是自己来的,也没带家长,我恰好没晚自习,我心想:他既然有勇气来找我,说明还是经过一番考虑了的,于是我就留他在我家呆了一个晚自习,和他进行了沟通,交谈中我没提条件,也没谈学习,就问问他的生活习惯之类的,凡是我的问题,他都一一回答,我觉得这个学生应该是善于交谈的,还是想给他一次机会,但我当时没给他任何承诺,他临走时,我只说了一句:回家再想想,如果确实想读书,明天一早来找我。第二天早上,

西方哲学史 名词解释 考研教案资料

本原: 早期自然哲学家思考的“自然”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作为自然事物总和的自然界,它的意义接近于现代西文中的“本性”,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 本原,它的本义是“太初”,希腊哲学家认为最初存在的东西在运动比那化过程中始终起作用,因此,事物的最初状态或者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者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缘由。本原的这两层含义分别被翻译为“基质”和“原则”。 我们现在说的自然界相当于希腊人所说的“宇宙”,本原和宇宙的的联系在于,宇宙是本原分化演变的产物,本原是在宇宙内部起作用,并赋予宇宙万物特定的秩序的原因。 伊奥尼亚派 水本原说:泰利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理由:1、经验证据表明水有滋养万物的作用,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养料; 2、万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是潮湿本性的来源 3、他接受了古埃及人的大地漂浮在水上的宇宙图式,以水的摇晃解释地震现象,大地上下均为水所环绕,所以推想世界的原初状态是水。 无定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生成万物的本原是“无定” 1、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定”(无限者),它没有任何规定性,是调和各种规定性的中性状态。 2、认为万物的生成是的“无定”的分化,万物的消亡则是万物归复于“无定”,二者共同构成世界的运动。 3、认为一些事物的生成必然伴随着另一些事物的消亡,他把这叫做“补偿原则”,第一次明确的表达了运动必然性和原因的观念。生成过程是对无定的损害,事物的回归则是对无定的补偿,这种损害和补偿的比喻表达了古希腊人循环往复的因果观。 气本原说:阿那克西美尼认为,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 1、气综合了水和无定的特征,气既和水具有特定的性质,又保留了无定的不定形和无限的特征。 2、气是一种可以转化为其他性质的普遍性质,气有冷和热两种性质,以及与之对应的浓聚和稀疏两种运动,万物就是根据这两种运动由气转化而成。这是一种典型的转化生成观。 米利都派三个代表人物的哲学观点的联系: 从他们的各自观点看,他们都认为万物产生于一个本原,或者说万物可用一个原因来说明,而且都承认万物的运动变化。但是,在对本原进行说明和规定上,在对本原与万物之间的生成与被生成的关系的说明上,他们之间存在着差别,而且这种差别体现了对一与多的关系的认识在不断扩大和丰富。 赫拉克利特 火本原说:赫拉克利特认为 1、世界的原初状态是火,火转化为万物,而万物又转化为火,因此,世界的归宿也是火。火与万物之间的循环转化是火的运动:火转化成万物是火的消耗和熄灭,万物转化为火是火的充裕和燃烧。 2、火的运动符合其自身的本性,受一定的原则支配。火转化为万物之后,取而代之的气、水、土的状态,但仍然受着火的本性原则支配。故气、土、水之间的转化也是火的运动。 3、外在的本原是火的形态,内在的本原是符合火的本性的原则。 逻各斯学说 1、赫拉克利特认为,内在的本原——符合火的本性的原则,即是逻各斯。逻各斯与火是同一本原的内、外两个方面。 2、逻各斯的原义是“话语”,赫拉克利特用它专指“说出的道理”。 3、逻各斯表现为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的火;火的运动,即万物的生成、毁灭是可感的,但支配

《邓晓芒:西方哲学史》教学大纲

《西方哲学史》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学时数:54 学分数: 3 一、课程性质及教学目的 1.课程性质 西方哲学史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专业基础课)。它是研究西欧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也就是研究哲学自古以来基本派别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研究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矛盾发展,以及围绕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交织展开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矛盾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2.教学目的 通过西方哲学史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西方哲学发生和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大致线索,掌握西方哲学以往的哲学体系及其发展史,特别是哲学问题和哲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史,理解重要哲学家的重要哲学思想,拓宽理论视野,增强思辨能力,提高理论水平,培养哲学思维的整体眼光、历史意识和问题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更广泛形态的哲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 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西方哲学史课程,有利于增进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思想视野、借鉴西方哲学中的先进思想,还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进行比较研究,吸取其宝贵的精华。 作为人类知识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的西方哲学史,学习它对于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锻炼和发展理论思维的能力,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它能够锻炼理论思维能力,是形成科学世界观的重要条件;第二,它能够使我们掌握人类认识发展规律,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树立唯物的辩证的科学世界观;第三,它有助于提高我们识别、分析和评价各种哲学思潮的能;第四,它有助于批判地继承人类哲学优秀遗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二、教学内容 绪论 教学时数:2学时 重点难点: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碰撞和交流、中西哲学的基本特征及对西方哲学的错误理解和借鉴、学习西方哲学史的方法、西方哲学史各个发展阶段的总体特点。 教学要求:了解和掌握以上重点难点内容。 教学内容: '

四有好老师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最美的花开在希望的田野上》。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我参加工作已三年多,站在讲台上,刚毕业时那种难以掩饰的青涩和腼腆仿佛就在昨天。三年多的时间,足以改变许多事情,但对教师这一工作的责任感,却由刚毕业时的火热衍变成了今日的绵长不息。人们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其实,我想这不仅仅是说教师用渊博的知识教育学生,更是用自己高尚的师德和人格魅力影响着一批又一批可爱的孩子。在我心里,师德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比渊博的专业知识更重要,它才是一个优秀教师的根本素质。 一个优秀教师该拥有怎样的师德呢 一、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在思想上,积极上进,表里如一;工作上,爱生敬业,严谨治学;为人上,胸怀坦荡,诚实守信。教师在教书育人中,除了言传,更要身教。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自己应当精通,要求学生崇尚的行为,自己应当践行;禁止学生做的事,自己也应当坚决杜绝。 二、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马卡连柯说的一句话,是啊,教育离不开爱。在学校里,老师的一声亲切的话语,一下温柔的抚摸,甚至是一个赞许的目光,都会使孩子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才能把握学生心灵变化的轨迹。其实当我们身为一名教师,也就有了一份以爱为主题的职业,那就去爱你身边的孩子吧,像宽容你爱人的小脾气,和原谅你小孩的恶作剧一样,去接纳他们的优点和缺点。 以前教过的一个学生,叫小轩,是个成绩很差又有些调皮的小男孩。他上学来得最晚,放学常常收不好东西;上课时不是找别人说话,就是一个劲儿地玩手指、抠桌子;下课嘛,最爱追逐打闹,隔三差五地给你惹出点事儿来。他对待学习,似乎有一种天生的抵触情绪,作业根本交不上来,这让我和各任课老师很为难。一个课间,他拿着尺子打来打去,班长向我报告,我连忙跑到教室,立马呵

《中国思想史》教案

赣南师范学院 教案 2013—2014学年 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课程名称中国思想史 年级班级 2011历史本科 学生人数 60 主讲教师谢敏华 教师职称副教授 2013年8月30日 赣南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课程简介 1、课程性质: 学科基础类必修课 2、开课学期: 第五学期 3、适用专业: 历史学本科 4、课程修读条件: 学生在学习《哲学》、《中国通史》的基础上修读此课程5、课程教学目的:

中国思想史主要讲授中国古代思想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到近代思想的转变过程,包括自百家争鸣以来有代表性的主要思想家的观点或理论,以及思想流派的演变等内容。通过讲授,主要让学生从时空跨度上宏观把握中国上自古代奴隶社会、中世纪封建社会,下至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懂得一种新思想的出现有其独特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并对社会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学习它,还要学会运用正确的历史唯物观来看待各种思想,并对其批判地继承,以服务于当今的现代化建设。 导言(2学时) [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思想史的对象、范围及学习中国思想史的意义;掌握中国思想史的特点及阶段划分,了解中国思想史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1、中国思想史的对象、范围及意义 2、中国思想史的特点及阶段划分 [教学内容] 一、中国思想史的对象、范围及意义 1、对象:思想史是理论化的人类社会思想意识的发展史。历史学中的专门史,研究中国思想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 2、范围: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哲学思想、科学思想、法律思想、军事思想等等,都是中国思想史的研究范围。 3、意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社会作用,另一方面是理论思维的作用。(提高理论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对认识国情不可或缺;批判、继承中国思想遗产,为现实服务) 二、中国思想史的特点及阶段划分 1、特点:(P4-5) (1)重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 (2)重辨证思维 (3)重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 2、阶段划分: 先秦时期:夏、商、西周(宗教);春秋、战国(诸子) 两汉时期(经学)

西方哲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西方哲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西方哲学史》课程说明 (一)课程代码:03120012 (二)课程英文名称: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三)开课对象: (四)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大学文理基础课人文类或文史政等专业的专业教育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西方哲学发展历史的介绍,展示西方重要思想家的重要哲学思想,揭示西方哲学发展的逻辑和一般规律。 (五)教学目的:通过西方哲学史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西方哲学发生和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大致线索,理解重要哲学家的重要哲学思想,拓宽理论视野,增强思辨能力,提高理论水平。(六)教学内容:本课程包括了古希腊哲学、基督教哲学、近代英国和欧洲大陆各国哲学的教学。讲授中,应当侧重于西方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的揭示。注重启发和哲学理论深度的挖掘。课前及课后,应当及时布置有关哲学原著的阅读。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 学时数:36学时 学分数:2学分 学时具体分配: 教学内容讲授实践/实验合计 古希腊罗马哲学10 10 基都教哲学 3 3 文艺复兴哲学 3 3 近代英国哲学 6 6 欧洲大陆哲学 4 4 法国启蒙哲学 5 5 德国古典哲学 5 5 合计36 36 (八)教学方式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结合课外阅读和课堂讨论,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 考核方式为考试。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评定。其中,平时成绩占40%(书面作业、原著阅读情况检查和上课出勤情况的检查各占一半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60%。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西方哲学的起源,理解古希腊罗马时期重要哲学家的主要哲学著作和重要哲学思想。 1、使学生了解古代希腊和罗马社会和哲学起源发展的关系。

四爱好老师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以及各位同仁们! 大家中午好! 在演讲开始之前,我首先想跟大家说下,接下来,我演讲的内容,可能会是平淡、琐碎,甚至是一些形神俱散的话语。这里面没有感人肺腑的故事,也没有豪言壮语的誓言;因为我的嗓子没有磁性不适合煽情,我的文笔,也写不出流畅华美的词章,然而我对我从事的事业的爱却是深沉的。在教育事业的美丽海洋中,我只是最不起眼的那一滴泉水。今天,我将以虔诚的心意,说出我内心深处,对教育事业的独白。 工作八年了,作为老师,曾经有过欢乐,有过苦痛,有过辉煌,有过失落,也有过彷徨和无助,但经过快一年的磨练,我深刻感悟到作一名老师难,作一名好老师更难! 首先,教师应具有最起码的教师职业准则,要爱岗敬业,坚决拥护和支持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另外,教师还应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在课堂上灵活,随机应变的掌握课堂,维持课堂秩序的能力,以上都是作为一名老师应具有的一些最基本的条件,而对于作为一名好老师,这些条件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如何作为一名好老师呢? 经过多年来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感悟,我认为作为一名好老师应该有一颗爱心,金子般的爱心,对所有的学生都应该表现出对他的爱。不管他贫富与贵贱,学习是否好与坏! 作为年轻老师,要想让学生喜欢自己所带的课,就必须先让学生喜欢自己,抓住学生的心理。利用年轻的优势,提高自己的

业务水平!作为老师,还应有很好的耐心和极大的热情,有很多老师说:“教师的职业是一种良心活”,我感同身受,因为只有当自己的行为不受到良心的谴责时,你才会感受到作为一名老师的幸福!过节了,学生会拿出自己精心制作的卡片祝你节日快乐,还会说上一句让你一生都难以忘记的:“老师,您辛苦了!”,……当感受到这一切时,你会感到作为老师的伟大,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另外,作为老师,还应该适时的鼓励学生。学习好的激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奋进,学习一般的鞭策他们,让他们不要灰心,告诉他们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办不到的事情,只有人不想干的事情。只要想学好,通过努力,肯定会学好的!适时的找心理自卑的学生谈心,鼓舞他们的士气,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或许就是因为老师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眼神,一种表情将会影响到一个孩子的一生!所以,对于学生,应该有博大的爱,无私的爱,更应该去宽容他们,理解他们! 所有的职业都是在改造世界,而唯独我们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在创造世界,我所收获的是任何数字都无法计算的生命价值和幸福成果。生活的目的,不在于显耀和享受,而在于精神上的充实和事业上的成功。没有战士谁也当不了将军;没有水手,谁也当不了船长;没有教师,就没有我们人类文明的今日! 教师之路,有苦有甜,让我们在太阳的照射下散发魅力光芒,心怀学生,树万世之师表,无愧“教师”之称号,为教育事业奉献

《西方哲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西方哲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西方哲学史 课程编码:1100002124 学分及学时:2学分理论学时36学时(其中理论课36学时) 适用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开课部门:计算机与互联网学院 先修课程: 考核要求:考查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西方哲学史》,全增嘏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2、《欧洲哲学史教程》,部分高等师范院校教师编写,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年 3、《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北大哲学系编,商务印书馆,1985年 4、《哲学史讲演录》,黑格尔(德),商务印书馆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属于大学文理基础课人文类或文史政等专业的专业教育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西方哲学发展历史的介绍,展示西方重要思想家的重要哲学思想,揭示西方哲学发展的逻辑和一般规律。 通过西方哲学史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西方哲学发生和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大致线索,理解重要哲学家的重要哲学思想,拓宽理论视野,增强思辨能力,提高理论水平。 本课程包括了古希腊哲学、基督教哲学、近代英国和欧洲大陆各国哲学的教学。讲授中,应当侧重于西方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的揭示。注重启发和哲学理论深度的挖掘。课前及课后,应当及时布置有关哲学原著的阅读。 三、课程学时分配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结合课外阅读和课堂讨论,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 考核方式为考试。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评定。其中,平时成绩占40%(书面作业、原著阅读情况检查和上课出勤情况的检查各占一半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60%。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西方哲学的起源,理解古希腊罗马时期重要哲学家的主要哲学著作和重要哲学思想。 1、使学生了解古代希腊和罗马社会和哲学起源发展的关系。 2、使学生掌握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基本内涵。 3、了解古代西方各主要哲学流派和主要哲学家的基本思想。 4、准确理解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 教学时数:10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早期希腊哲学 一、伊奥尼亚学派 二、南意大利学派 第二节中期希腊哲学 一、智者和原子论先驱 二、原子论 三、理念论的起源和发展 四、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及对哲学历史的批判总结 第三节晚期希腊哲学 一、晚期苏格拉底学派 二、晚期原子论和伊壁鸠鲁哲学 第四节古代罗马哲学 考核要求: 1、基本概念 1.1 本原或“始基” 1.2 原子 1.3 理念 1.4 数与和谐 1.5 “四因” 1.6 “存在”与“非存在” 1.7 “四根” 1.8 “形而上学” 2、基本命题或基本思想 2.1 “水是万物的始基” 2.2 “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2.3 “美在和谐” 2.4 “飞矢不动” 2.5 “认识你自己” 2.6 “学习就是回忆” 2.7 “实体是不表述主体并存在于主体之外的”

《西方哲学史》考试大纲

《西方哲学史》考试大纲 《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著★前言 ★第一章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第一节希腊哲学的非宗教精神 希腊神话世界观的特征 希腊哲学的背景和环境 自然哲学的基本观念 第二节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 诧异与思辨 希腊哲学思辨的特点 ★第二章早期自然哲学 第一节伊奥尼亚派 水本原说 无定说 气本原说 火本原说 逻各斯学说 生成辩证法 第二节毕达哥拉斯派 灵魂观 数本原说 第三节爱利亚派 理神论 “是者”意义的辨析 芝诺悖论 第四节元素派 四根说 种子说 第五节原子论 原子和虚空 原子的性质 流射与约定 小结关于自然哲学的结论 ★第三章智者运动和苏格拉底 第一节智者运动概述 何谓智者 自然说和约定说之争

智者的功过 第二节智者的代表人物 普罗泰戈拉 高尔吉亚 第三节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德行就是知识 苏格拉底方法 ★第四章柏拉图哲学 第一节生平和著作 作品概要 柏拉图和苏格拉底 第二节两个领域的区分 分离学说的论证 “四线段”的比喻 太阳的比喻 洞穴的比喻 第三节理念论 何谓理念 分有和摹仿 “分有”说的困难 通种论 两分法 第四节灵魂学说 灵魂的三重区分 灵魂回忆说 “国家是大写的人” ★第五章亚里士多德哲学 第一节生平和著作 第二节物理学 “自然”的概念 三本原说 现实与潜在 四因论 目的论 位移运动 时间 连续性和无限性 天界与地界的区别 第三节形而上学 对理念论的批判 形而上学的对象

系词“是”的逻辑功能 “是者”的实体意义 两种关于第一实体的理论 具体实体 神学 第四节灵魂学说 灵魂的性质 灵魂的功能和类别 灵魂的感觉活动 灵魂的理性认识 第五节实践科学 善和幸福 有意与无意的行为 实践智慧 中道学说 国家的起源 政体的分类 第六章晚期希腊哲学 ★第一节伊壁鸠鲁派 原子论的自然观 快乐主义 第二节斯多亚派 概论 物理学 按照自然生活 命运和自由选择 世界城邦 ★第三节怀疑派 皮罗主义 悬搁判断 不动心 第四节新柏拉图主义 第一本体“太一” 流溢说 第二本体“理智” 第三本体“灵魂” 可感世界 人的灵魂 灵魂的上升 希腊哲学的衰落 ★第七章基督教哲学的诞生第一节教父哲学的基本倾向

四有好教师演讲稿:不忘教育初心,牢记教师使命

四有好教师演讲稿:不忘教育初心,牢记教 师使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不忘教育初心,牢记教师使命”。 每当看到学生们向教师表达教诲之恩时,我就在想当老师真幸福,我也要当老师。多年后,我的梦想实现了,走出了大学校门,走上了高高的三尺讲台。小时候的我们,总是很景仰自己的老师,觉得他们无所不能,似乎永远是庇护我们的一棵大树;而如今,我也成了那棵大树。油然而生的使命感使我无法忘记初心,发誓要将爱与希望传递给每一位学生。 去年9月,我从一所私立学校辞职入了编,天知道入编考试的辛酸经历有多么煎熬!起初满怀感恩之心期待新的工作新的环境,可开学工作部署前校领导找我谈话:“你要有心理准备,你即将接手的这个班已经换过几任教师了,孩子们的学习习惯不太好,你要多费心了!”当时顿感压力颇大,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班级呢?心中打满了无数的问号。 因为学校人手不够,我接受了学校的安排,承担起了传

说中的三(2)班班主任的工作,还兼代语文、英语两门主科的教学。刚接手这个班级时,我就意识到学生的行为习惯真的不好,整个班级的氛围都很沉闷。早读课上,班里竟找不出一位大声朗读的学生;课堂提问,没有几个同学会举手发言;要求朗读课文时,26名学生的嗓门儿竟抵不过我一个。最要命的是这个班级的问题学生也不少,例如:听力有障碍的钱小萱,身体略有残疾的李宇航,学习有困难的薛彤彤,父母离异无人管束的王润轩等等几位同学,真是让我无从着手。 起初,我压力巨大,曾无数次地想要放弃,还不争气地哭过。然而,宣泄过后,我还是想再试一试。于是,早读课上我会比学生更早地拿起书本,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堂上,努力引导各种分角色朗读并示范诵读;想尽各种奖励方法,激励孩子们举手回答;课下,我也会同学生打成一片,带着平时少言寡语的同学做游戏、跳舞;阅读课上我会同孩子们一起在知识的海洋遨游,及时交流心得体会;写景作文课上,我会带着孩子们走遍校园的每个角落,一场“听、说、画、写”大赛应运而生……半学期下来,我欣喜地发现,早读课上即使老师不在,琅琅的读书声依然不绝;课堂上,举起的小手也有如雨后春笋般越来越多;原本沉默寡言的同学也会缠着我教授新学的舞蹈;班级各科成绩也从起初的片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