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液压与气动技术 教案

液压与气动技术 教案

液压与气动技术教案第一章:液压与气动技术概述1.1 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定义1.2 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发展历程1.3 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应用领域1.4 液压与气动技术的优缺点分析第二章:液压系统的基本组成2.1 液压泵2.2 液压缸2.3 液压控制阀2.4 液压油2.5 液压系统的辅助元件第三章:液压系统的原理与操作3.1 液压系统的原理介绍3.2 液压泵的工作原理与类型3.3 液压缸的工作原理与类型3.4 液压控制阀的工作原理与类型3.5 液压系统的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第四章:气动系统的基本组成4.1 气源设备4.2 气动控制阀4.3 气动执行器4.4 气动辅助元件4.5 气动系统的连接与控制线路第五章:气动系统的原理与操作5.1 气动系统的原理介绍5.2 气动执行器的工作原理与类型5.3 气动控制阀的工作原理与类型5.4 气动系统的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5.5 气动系统的应用案例分析第六章:液压与气动系统的维护与管理6.1 液压与气动系统的日常维护内容6.2 液压与气动系统的定期检查与保养6.3 液压与气动系统的故障诊断与排除6.4 液压与气动系统的安全操作规范6.5 液压与气动系统的节能与环保措施第七章:液压与气动系统的设计与计算7.1 液压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步骤7.2 液压泵的选择与计算7.3 液压缸的设计与计算7.4 液压控制阀的选型与计算7.5 液压油的选择与系统油液循环第八章:气动系统的设计与计算8.1 气动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步骤8.2 气源设备的选择与计算8.3 气动控制阀的选型与计算8.4 气动执行器的选择与计算8.5 气动系统的气动元件布局与线路设计第九章: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应用案例分析9.1 液压系统在机械加工领域的应用案例9.2 液压系统在自动化生产线中的应用案例9.3 气动系统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案例9.4 液压与气动系统在汽车行业中的应用案例9.5 液压与气动系统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案例第十章: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创新发展趋势10.1 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发展前景10.2 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创新技术10.3 液压与气动技术的行业标准与规范10.4 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培训与教育10.5 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解析:理解和掌握液压与气动技术的概念是学习本课程的基础。

液压与气动课程设计手写

液压与气动课程设计手写

液压与气动课程设计手写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液压与气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能够理解并分析液压与气动系统的工作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工程技术的兴趣和认识。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了解液压与气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特点。

2.掌握液压与气动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3.了解液压与气动系统在工程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分析并绘制液压与气动系统的原理图。

2.能够操作液压与气动设备,进行简单的故障排查和维修。

3.能够运用液压与气动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2.增强学生对工程技术的兴趣和认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液压与气动的基本原理、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其作用,以及液压与气动系统在工程中的应用。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液压与气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特点。

2.液压系统的组成部分:液压泵、液压缸、控制阀等。

3.气动系统的组成部分:气源、气动元件、控制阀等。

4.液压与气动系统的工作过程和应用实例。

5.液压与气动设备的操作和维护方法。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液压与气动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液压与气动系统在工程中的应用。

3.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液压与气动设备,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4.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液压与气动教程》2.参考书:液压与气动相关论文、技术资料3.多媒体资料:液压与气动系统工作原理动画、实际应用案例视频4.实验设备:液压与气动实验台、液压泵、液压缸、控制阀等设备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使用,将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课程教案典型气动系统

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课程教案典型气动系统

一、课程简介课程名称: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课程教案-典型气动系统课程时长: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典型气动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2. 使学生掌握气动系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气动系统相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典型气动系统的组成2. 典型气动系统的工作原理3. 气动系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4. 气动系统的主要故障与维修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气动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应用。

2.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工程中的气动系统案例,加深学生对气动系统的理解。

3.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气动系统的主要故障与维修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典型气动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2. 气动系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气动系统中各种元件的功能和相互作用。

2. 气动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相关章节。

2. 教学PPT或幻灯片。

3. 气动系统示意图或实物模型。

4. 相关工程案例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的基本概念,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典型气动系统。

2. 讲解典型气动系统的组成:讲解气源、执行元件、控制元件、辅助元件等组成部分的功能和作用。

3. 分析典型气动系统的工作原理:通过气动系统示意图或实物模型,讲解气动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流程。

4. 案例分析:介绍实际工程中典型的气动系统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气动系统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5. 讨论气动系统的主要故障与维修:引导学生分析气动系统可能出现的故障,讨论故障原因和维修方法。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气动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估,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对气动系统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液压与气动技术 教案

液压与气动技术 教案

液压与气动技术教案第一章:液压与气动技术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定义、原理和应用领域。

2. 掌握液压与气动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3. 理解液压与气动技术的优缺点及其比较。

教学内容:1. 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定义与原理。

2. 液压与气动系统的组成:液压泵、液压缸、控制阀、油管和附件等。

3. 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应用领域: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军事等。

4. 液压与气动技术的优缺点及其比较。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定义、原理和应用领域。

2. 采用示教法,展示液压与气动系统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液压与气动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教学评估:1. 进行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液压与气动技术定义、原理和应用领域的理解。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液压与气动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第二章:液压泵教学目标:1. 了解液压泵的类型、结构和工作原理。

2. 掌握液压泵的性能参数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1. 液压泵的类型:齿轮泵、叶片泵、柱塞泵等。

2. 液压泵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3. 液压泵的性能参数:流量、压力、功率等。

4. 液压泵的选用原则及其维护保养。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液压泵的类型、结构和工作原理。

2. 采用示教法,展示不同类型液压泵的工作原理。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液压泵在实际应用中的选用和维护保养。

教学评估:1. 进行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液压泵类型、结构和工作原理的理解。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计算液压泵的性能参数。

第三章:液压缸教学目标:1. 了解液压缸的类型、结构和工作原理。

2. 掌握液压缸的性能参数及其计算方法。

3. 理解液压缸的选用原则及其安装与维护。

教学内容:1. 液压缸的类型:单作用液压缸、双作用液压缸等。

2. 液压缸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3. 液压缸的性能参数:有效行程、负载能力等。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液压缸的类型、结构和工作原理。

液压气动技术课程设计

液压气动技术课程设计

液压气动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液压气动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2. 学习液压泵、液压缸、气动元件等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3. 掌握液压气动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作用。

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简单的液压气动系统图,并进行基本的系统设计;2. 学会使用相关工具和仪器,进行液压气动系统的安装、调试和故障排除;3.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能进行简单的液压气动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液压气动技术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工程技术领域的热情;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在实践活动中积极沟通、协作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液压气动系统设计中进行创新实践。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专业技术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液压气动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为高年级中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动手能力,对新技术有较强的好奇心,但需要引导和激发。

教学要求:1. 结合实际案例,以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 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二、教学内容1. 液压气动技术基本原理:流体力学基础,液压与气动系统的能量转换与传递;2. 液压泵与液压马达:各类液压泵的结构、原理及性能,液压马达的工作原理与应用;3. 液压缸与气动执行元件:液压缸的类型及工作原理,气动执行元件的结构与功能;4. 液压气动控制元件:方向、压力、流量控制阀的原理和应用;5. 液压气动系统设计:系统组成,原理图绘制,系统性能分析;6. 液压气动系统安装与调试:安装工艺,调试方法,故障排除;7. 液压气动实验:实验设备,实验步骤,实验报告撰写。

教材章节及内容安排:第一章:液压气动技术概述,流体力学基础;第二章:液压泵与液压马达;第三章:液压缸与气动执行元件;第四章:液压气动控制元件;第五章:液压气动系统设计;第六章:液压气动系统安装与调试;第七章:液压气动实验。

电大液压气动课程设计

电大液压气动课程设计

电大液压气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液压与气动的基本原理,理解液压泵、液压缸、气动元件等的工作原理及功能。

2. 使学生了解液压与气动系统的组成、特点及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对液压与气动系统图的识别、分析和设计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液压与气动知识进行简单系统设计的能力,能正确选择和使用液压与气动元件。

2.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液压与气动设备的能力,能够进行设备的调试、维护和故障排除。

3. 培养学生利用现代工具和技术查阅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能够在团队中发挥积极作用。

3.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明白遵守操作规程的重要性。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在掌握液压与气动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贡献人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期望学生能够达到上述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液压与气动基础知识:液压原理、流体力学基础、液压油的性质与选用、气动原理及压缩空气的特性。

教材章节:第一章 液压与气动基础2. 液压与气动元件:各类液压泵、液压缸、液压马达、气动阀门、气动执行元件的构造、原理及应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 液压与气动元件3. 液压与气动系统:液压与气动系统的组成、类型、特点及应用实例,系统图的识别与分析。

教材章节:第三章 液压与气动系统4. 液压与气动系统设计: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步骤和方法,元件的选择与计算,系统仿真与优化。

教材章节:第四章 液压与气动系统设计5. 液压与气动设备操作与维护:设备操作规程、维护保养方法、故障诊断与排除技巧。

教材章节:第五章 液压与气动设备操作与维护6. 实践教学:液压与气动实验、实习,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案例分析。

液压与气动课程设计

液压与气动课程设计

液压与气动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液压与气动的基本原理,掌握流体力学的基础知识;2. 学生能描述液压与气动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3. 学生能解释液压与气动系统中压力、流量、速度等参数之间的关系。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液压与气动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2. 学生能设计简单的液压与气动系统,进行系统的搭建和调试;3. 学生能运用相关的工具和设备,进行液压与气动元件的安装、调试与维护。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液压与气动技术产生兴趣,认识到其在现代工程技术中的重要性;2.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培养沟通、协作能力,养成良好的工程素养;3. 学生在探索液压与气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专业技术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液压与气动的基础知识,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

学生特点分析:高二年级学生对流体力学有一定的基础,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新技术和新知识充满好奇。

教学要求:1. 结合课本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3.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基本原理:- 流体力学基础:流体性质、流体静力学、流体动力学;- 液压与气动原理:压力、流量、速度的关系,帕斯卡定律,伯努利定理。

2. 系统组成与功能:- 液压系统:液压泵、液压缸、液压马达、控制阀等元件的原理与功能;- 气动系统:气源装置、气动执行元件、控制阀、气缸等元件的原理与功能。

3. 应用案例分析:- 液压与气动系统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应用实例;- 分析实际案例,了解系统设计原理及操作注意事项。

4. 实践操作:- 液压与气动元件的识别、安装、调试与维护;- 液压与气动系统的搭建、调试及故障排查。

5. 教学大纲:- 第一周:流体力学基础,液压与气动原理;- 第二周:液压与气动系统组成,元件原理与功能;- 第三周:应用案例分析,实践操作指导;- 第四周:实践操作,成果展示与评价。

液压与气动课程设计理念

液压与气动课程设计理念

液压与气动课程设计理念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液压与气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能够理解并分析液压和气动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

知识目标包括了解液压和气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掌握液压和气动系统的组成和操作方法。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运用液压和气动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操作和维护液压和气动设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对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液压与气动的基本原理、系统的组成和操作方法。

首先,介绍液压与气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液压和气动的工作原理、压力和流量的计算等。

然后,讲解液压和气动系统的组成,包括液压泵、液压缸、控制阀等元件的作用和功能。

接着,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液压和气动系统在工程中的应用和操作方法。

最后,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液压和气动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技巧。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首先,通过讲授法,向学生讲解液压与气动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其次,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工程案例,让学生了解液压和气动系统的应用和操作方法。

然后,利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液压和气动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此外,还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节课准备了一系列的教学资源。

主要教材包括《液压与气动技术》等相关书籍,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参考书籍包括《液压与气动设计手册》等,为学生提供实际应用案例和操作方法。

多媒体资料包括液压和气动系统的动画演示和实验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液压和气动原理。

实验设备包括液压和气动实验台,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和体验的机会。

此外,还提供了网络资源,如液压与气动技术相关的和论坛,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交流。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播电视大学汽修工作站《液压气动技术》课程设计说明书题目液压气动课程设计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学号62姓名余德伟指导老师宇红设计时间2013年11月目录一.液压系统原理图设计计算 (2)二.计算和选择液压件 (7)三.验算液压系统性能 (12)四、液压缸的设计计算 (14)参考文献 (16)一.液压系统原理图设计计算技术参数和设计要求设计一台卧式单面多轴钻孔组合机床动力滑台的液压系统,其工作循环是:快进→工进→快退→停止。

主要参数:轴向切削力为30000N,移动部件总重力为10000N,快进行程为150mm,快进与快退速度均为4.2m/min。

工进行程为30mm,工进速度为0.05m/min,加速、减速时间均为0.2s,利用平导轨,静摩擦系数为0.2,动摩擦系数为0.1。

要求活塞杆固定,油缸与工作台联接。

设计该组合机床的液压传动系统。

一工况分析首先,根据已知条件,绘制运动部件的速度循环图(图1-1):图1-1 速度循环图其次,计算各阶段的外负载并绘制负载图,根据液压缸所受外负载情况,进行如下分析:启动时:静摩擦负载 0.210002000fss F f G N •==⨯=加速时:惯性负载10000 4.2350100.260a G v F N g t ∆⨯=⨯==∆⨯⨯快进时:动摩擦负载 0.1100001000fdd F f G N •==⨯= 工进时:负载 10003000031000fdeF F F N =+=+=快退时:动摩擦负载 0.1100001000fdd F f G N •==⨯=其中,fsF 为静摩擦负载,fdF 为动摩擦负载,F 为液压缸所受外加负载,aF 为运动部件速度变化时的惯性负载,eF 为工作负载。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列出各工作阶段所受外载荷表1-1,如下:表1-1 工作循环各阶段的外负载根据上表绘制出负载循环图,如图1-2所示:图1-2 负载循环图二拟定液压系统原理图(1)确定供油方式:考虑到该机床在工作进给时负载较大,速度较低。

而在快进快退时负载较小、速度较高。

从节省能量、减少发热考虑,泵源系统宜选用双泵供油。

现采用带压力反馈的限压式变量叶片泵。

如下图:(2)调速方式的选择:在专用机床的液压系统中,进给速度的控制一般采用节流阀或者调速阀。

根据专用机床工作时对低速性能和速度负载特性都有一定要求的特点,决定采用限压式变量泵和调速阀组成的容积节流调速。

这种调速回路具有效率高,发热小和速度刚性好的特点,并且调速阀装在回油路上,具有承受负载切削力的能力。

如下图所示:(3)速度换接方式的选择:本系统采用电磁阀的快慢换接回路,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调节行程比较方便,阀的安装也较容易,但速度换接的平稳性较差,若要提高系统的换接平稳性,则可改用行程阀切换的速度换接回路。

如下图所示:最后把所选择液压回路组合起来,即可组合成如附图所示液压系统原理图。

液压系统原理图见附图。

二.计算和选择液压件1.确定液压泵的规格和电动机的功率 (1)计算液压泵的最大工作压力小流量泵在快进和工进时都向液压缸供油,由表可知液压缸在工进时工作压力最大,最大工作压力为3,91Mpa ,如在调速阀进口节流调速回路中,选取油路上的总压力损失为∑ΔP=0.6Mpa ,考虑到压力继电器的可靠动作要求压差ΔPe=0.5Mpa ,则小泵的最高工作压力估算为:11 3.910.60.5 5.01p e P p p p Mpa ≥+∆+∆=++=∑大流量泵只在快进和快退时向液压缸供油,快退时液压缸的工作压力为P1=1.4Mpa ,比快进时大,考虑到快退时供油不通过调速阀,故其进油路压力损失比前者小,现取进油路上的总压力损失∑ΔP=0.3Mpa ,则大流量泵的最高工作压力估算为:21 1.40.3 1.7p P p p Mpa ≥+∆=+=∑(2)计算液压泵的流量由表可知,油源向液压缸输入的最大流量为0.4×10-3m 3/s,如取回油泄漏系数K=1.1,则两个泵的总流量为:31 1.10.41026.4/min p q Kq L -≥=⨯⨯=考虑到溢流阀的最小稳定流量为3L/min ,工进时的流量为0.79×10-5m 3/s=0.474L/min,则小泵的流量最少应为3.474L/min.(3)确定液压泵的规格和电动机的功率根据以上压力和流量数值,并考虑液压泵存在容积损失,最后确定选取PV2R12-6/26型叶片泵,其小泵和大泵的排量分别为6mL/r 和26mL/r ,当液压泵的转速Np=720r/min 时,其理论流量分别为4.32mL/r 和18.72mL/r ,若取液压泵的容积效率为ηv=0.8,这时液压泵的实际输出流量为:1267200.910002672010000.9 3.88816.84820.8/minp p p q q q L =+=⨯⨯÷+⨯÷⨯=+=由于液压缸在快退时输入功率最大,若取液压泵的容积效率为ηp=0.8,这时液压泵的驱动电机功率为:6331.71020.8100.74600.810p ppp q p kw η-⨯⨯⨯≥==⨯⨯根据此数值查表,选用规格相近的Y160M1-8型电动机,其额定功率为4KW ,额度转速为720r/min 。

2.确定其它元件及辅件 (1)确定阀类元件及辅件根据系统的最高工作压力和通过各类阀类元件及辅件的实际流量,查阅手册,选出的阀类元件和辅件规格如列表所示,其中溢流阀按小泵的额定流量选取,调速阀选用Q-6B 型,其最小稳定流量为0.03L/min ,小于本系统工进时的流量0.5 L/min(2)确定油管在选定了液压泵后,液压缸在实际快进,工进和快退运动阶段的运动速度,时间以及进入和流出液压缸的流量,与原数值不同,重新计算的结果如下表:由上表可以看出,液压缸在各阶段的实际运动速度符合设计要求。

按照上表中的数值,取管道允许速度v=4m/s,由式:d=计算得与液压缸无杆腔和有杆腔相连的油管径分别为:31014.4===d mm31015.3===d mm为了统一规格,按手册查得选取所有管子均为径20mm,外径28mm的10号冷拔钢管。

(3)确定油箱油箱的容积按式pn vq =∂估算,其中α为经验系数,现取α=6得: 6(4.3218.72)140pn v q L =∂=⨯+=三.验算液压系统性能1.验算系统压力损失由于系统管路布置尚未确定,所以只能估算系统压力损失,估算时首先确定管道液体的流动状态,然后计算各种工况下总的压力损失。

现取进回油管道长l=2m ,油液的运动粘度ν=1×10-4m 2/s 。

油液的密度ρ=0.9174×103 kg / m 3(1)判断流动状态在快进工进和快退工况下,进回油管路中所通过的流量以快退时回油流量为最大,此时,油液流动的雷诺数334444.210Re 469602010110vdνπ---⨯⨯===⨯⨯⨯⨯⨯ 也为最大,小于临界雷诺数(2000),故可推出:各工况下的进回油路中的油液流动状态全为层流。

(2)计算系统压力损失 将层流流动的状态沿程阻力系数7575Re 4dv q πλ==和油液在管道的流速24q v dπ=同时代入沿程压力损失计算公式,并将数据代入得: 3414344754750.917410110222(2010)0.5478vl p q q d qρππ--⨯⨯⨯⨯⨯⨯⨯∆==⨯⨯⨯= 在管道结构未确定的情况下,管道的局部压力损失10.1p p ς∆=∆阀类元件的局部压力损失可根据下式计算:2()v n nq p p q ∆=∆ 滑台在快进、工进、快退工况下的压力损失计算如下:1.快进在进油路上,压力损失分别为:82220.5478100.035880.10.00358816.84820.839.3[0.2()0.3()0.3()]0.064991001001000.0035880.035880.064990.1045li i livi i i li vi p q Mpap p Mpa p Mpa p p p p Mpa ξξ∆=⨯⨯=∆=∆=∆=⨯+⨯+⨯=∆=∆+∆+∆=++=∑∑∑∑∑∑∑在回油路上,压力损失为:800222000000.5478100.016890.10.00168918.518.539.3[0.2()0.3()0.3()]0.063451001001000.016890.0016890.063450.08203l li v l v pq Mpa p p Mpap Mpa p p p p Mpa ξξ∆=⨯⨯=∆=∆=∆=⨯+⨯+⨯=∆=∆+∆+∆=++=∑∑∑∑∑∑∑将回油路上的压力损失折算到进油路上去,便可得到差动快速运动时的总的压力损失为:44.70.10450.082030.14395p Mpa ∆=+⨯=∑ 2.工进 在进油路上,在调速阀处的压力损失为0.5Mpa ,在回油路上,在背压阀处的压力损失为0.6Mpa ,忽略管路沿程压力损失和局部压力损失,则在进油路上总的压力损失为:20.4740.3()0.50.5100i vi p p Mpa ∆=∆=⨯+=∑∑ 此值略小于估计值。

在回油路上的总压力损失为:22000.220.2216.8480.3()0.60.3()0.6110063v p p Mpa +∆=∆=⨯++⨯=∑∑ 该值即为液压缸的回油腔压力p2=0.61Mpa ,此值与初算时选取的背压值基本相符。

重新计算液压缸的工作压力为:640221461344440.611044.710 3.91951010p F P A p Mpa A --++⨯⨯⨯===⨯⨯ 此值与前面表中所列数值相符,考虑到压力继电器的可靠动作要求压差Δpe=0.5Mpa ,则小流量泵的工作压力为:11 3.910.50.5 4.91p i e p p p p Mpa =+∆+∆=++=∑此值与估算值基本相符,是调整溢流阀的调整压力的主要参考数据。

3.快退在进油路上总的压力损失为:2216.84820.80.2()0.3()0.019100100i vi p p Mpa ∆=∆=⨯+⨯=∑∑ 此值远小于估计值,因此液压泵的驱动电机的功率是足够的。

在回油路上总的压力损失为:2220044.244.244.20.2()0.3()0.2()0.137100100100v p p Mpa ∆=∆=⨯+⨯+⨯=∑∑ 此值与表中数值基本相符,故不必重算。

大流量泵的工作压力为:21 1.40.019 1.42p i p p p Mpa =+∆=+=∑此值是调整液控顺序阀的调整压力的主要参考数据。

2.验算系统发热与升温由于工进在整个工作循环中占90%,所以系统的发热与升温可按工进工况来算,在工进时,大流量泵的出口压力即为油液通过液控顺序阀的压力损失:22216.848()0.3()0.0214663n n q p p p Mpa q =∆=∆=⨯= 液压系统的总输入功率即为液压泵的输入功率33661122 3.8881016.848104.91100.21461060600.8405.2p p p p r p p q p q p w η--⨯⨯⨯⨯+⨯⨯+=== 液压系统的输出有效功率即为液压缸的输出有效功率2310000.056025.8c p FV w ==⨯÷=由此计算出系统的发热功率为:r 405.225.8379.4c H p p w =-=-=按式H T C KA ∆=== 其中传热系数215/()K W m C =设环境温度225T C =,则热平衡温度为:1212514.4[]55T T T T C =+∆=+≤=油温在允许围,油箱散热面积符合要求,不必设置冷却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