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说和做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2《说和做》说课稿(部编版)含2个课时

七年级语文下册-2《说和做》说课稿(部编版)含2个课时

七年级语文下册-2《说和做》说课稿(部编版)第一课时一、说教材《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本文通过记述闻一多先生对待学术和革命事业的不同态度来表现闻一多先生的爱国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1.了解并学习闻一多“说”和“做”后面所代表的卓越学者的求学精神和革命战士的高尚情操。

2.学习记述人物言行的片段,从不同角度运用对比表现人物思想精神的方法。

3.体会文章语言中富含诗意、句式整齐和议论记述相结合的特色。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把握人物品格和精神,体会文中细节描写和诗意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四、说学情学习本节课前,他们通过学习《邓稼先》已初步认识到:学习名人应通过了解他们的感人事迹来学习他们的精神。

由于初一阶段的学生所积累的知识还不丰富,本课的时代背景、威克家和闻一多资料,以及课文中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以及他的精神品质。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知道了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初一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应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说教法学法说教法:(为了更好的实现我的教学目标,结合本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教法)1)多媒体导入法一一老师通过播放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的初频导入课文。

2)讲授法--老师通过对课文两部分主要内容的讲授让学生把握文章结构与内容。

3)点拔法——多先生的人物形象,体会闻一多的高尚品格。

说学法:(为了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抓住关键语句以体会本文语言凝练、诗意的特点,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1)愚点勾画法一找出并勾画闻一多的主要事迹,分析他“说”和“做”的特点。

2)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讨论本文诗化语言的特点。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臧克家《老马》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二)、作者简介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诗人,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山人之一。

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3、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教学重点、难点品读重要语句,探究体会语言的内蕴。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设计一、视频导入播放《最后一次讲演》的视频,大家认真的观看。

看完视频,教师组织大家交流和观看的视频有关的内容。

大家知道哪些和这次演讲有关的知识,背景、内容都可以说一说。

生回答:演讲者是闻一多。

(板书“闻一多”)背景是在1946年,发生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

在这一次演讲中,闻一多这样说“我们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是什么意思?生答:他从容就义的表现。

问:你说的不错,他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当时是李公朴的追悼会,会场里有国民党的特务在闹事。

事实上在这之前,大家已经知道闻一多先生和李公朴先生一样。

都在国民党的黑名单上,李先生遭暗杀,有人已经暗示了闻一多先生要注意保护自己,但他还毅然决然的参加了李先生的追悼会,并在追悼会上发表了这次演讲,之后在随即的游行中,只听到两声枪响,闻一多和他的儿子倒在了血泊中,他的儿子受了伤,闻先生牺牲了,所以这次演讲叫《最后一次讲演》。

为了能进一步了解闻一多,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

(,板书:说和做——记闻一多言行片段(在闻一多三个字的后面稍微隔开一段的空处)问:老师有没有漏掉什么?回答:“先生”二字(教师补充板书)问为什么要加先生?本文作者臧克家先生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是他的学生。

臧克家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经常到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曾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

”可见相知之深。

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七下语文第二课《说和做》教案

七下语文第二课《说和做》教案

七下语文第二课《说和做》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说和做》,主要围绕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剖析。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的理解与分析,重点词汇的讲解,句子结构的分析,以及作者观点的提炼。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要词汇和句子结构。

2. 学会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句子结构的分析。

教学重点: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重要词汇讲解,以及作者观点的提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导入:以实际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实践情景: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处理“说”和“做”的关系的?请举例说明。

3.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4. 课文解析:(1)第一自然段:讲解重要词汇,分析句子结构,提炼作者观点。

(2)第二自然段:分析句子结构,理解作者观点。

5.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说和做》2. 板书内容:课文第一自然段:重要词汇、句子结构、作者观点课文第二自然段:句子结构、作者观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说和做”的关系。

(2)分析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句子结构,并说明其作用。

2. 答案:(1)说和做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目标。

(2)第二自然段的句子结构为总分总,作者通过这种结构强调“说和做”的重要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让学生课后收集关于“说和做”的名言警句,进行分享。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 说和做(完美版)教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 说和做(完美版)教案

2.说和做【教学目标】1.了解闻一多、臧克家的相关情况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分析作者所刻画的人物形象,体会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3.了解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4.感受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并理解其作用。

(2)勾画精彩语句,揣摩体味其含意和表达效果。

2.教学难点:(1)对闻一多先生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的把握。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和剪裁材料的写法。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梳理行文思路,体会本文严谨的结构和精当的选材。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出示闻一多先生的图片。

教师独白: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板书课题:(出示课件2)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进作者教师以课件展示形式展示作者“臧克家”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出示课件4)预设:(出示课件4)臧克家(1905—2004),诗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

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首《老马》成名,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力的作品。

此后,他陆续出版的诗集,有《罪恶的黑手》《春风集》等十多部。

(2)背景资料教师讲解涉及这课的重要知识,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出示课件5、6)教师:闻一多(1899—1946),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本名家骅,湖北浠水人。

诗人: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

1925年3月,闻一多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课《说和做》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课《说和做》教案
④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⑤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展、点:
我的收获:
【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主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疏懒()弥坚()校补()诗兴()地壳()仰之弥高()
兀兀穷年()校补()锲而不舍()赫然()沥尽心血()
炯炯目光()函寄()群蚁排衙()漂白()目不窥园()
迥乎不同()警报迭起()气冲斗牛()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课《说和做》教案(表格式)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课《说和做》教案(表格式)
1.梳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习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2.勾画重点语句、段落,揣摩体会其含义和表达效果
教学
难点
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
资源
使用
教材、多媒体
教 学 活 动
教学
实施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近日看了一篇让人印象深刻的文章,叫《最后一次讲演》。节选了文章中的一些精彩段落给大家看看。我们来请一个同学读读看,结合标点揣摩下自己的读时的语气。
学情
分析
学生通过对前一课《邓稼先》的学习,开始注意学习精读的方法,通过找到小标题来把握文章的脉络。但对该如何把握牵动全篇的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步深入。
评价
任务
1.正确把握闻一多先生的人物形象,学习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2.勾画精彩语句和标志性段落,从理解含义和题为表达效果两方面揣摩语句。
师:同学们找到的这两句话都是作者引用的闻一多先生的原话。“做了再说,做了不说”正是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在众人面前表现出的个人特色。我们再把文本细化一下,文中闻一多先生的哪些行为践行了他自己说的话?
(体现在三部著作上:《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师:学者闻一多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刻苦钻研知识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他怎么就那么爱好钻研古典文籍?(原文回答)
三、整体把握
带着问题读课文,勾画关多先生的“说”与“做”的?
勾出相关的关键句。
(明确:从学者和革命家两方面来写的)
(一)学者闻一多
师:作为学者的是怎么说的?(原文回答)
(P1“人家是说了再说,我是做了再说”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

【导语】《说和做——记闻⼀多先⽣⾔⾏⽚段》是诗⼈臧克家赞美恩师所写,是⼀篇带有浓浓诗味的散⽂。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积累⽣字词、理清思路,概括课⽂内容。

2.指导学⽣反复朗读,从闻⼀多先⽣的说和做中感悟他的崇⾼品格和⾰命精神。

3.学习本⽂叙述中融⼊抒情、描写和议论的写作⽅法。

教学重点: 1.梳理闻⼀多先⽣的“说”和“做“,学习他的崇⾼品格和⾰命精神。

指导学⽣梳理闻⼀多先⽣作为学者和民主战⼠时”说“和”做”的不同之处,深⼊学习其品格与精神。

2.关注⽂中的细节描写,理解细节描写的作⽤。

本⽂在叙述中注意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闻⼀多先⽣的⼈物形象,例如,:⽬不窥园,⾜不下楼“”头发凌乱“”睡得很少“等细节,就突出表现了闻⼀多先⽣刻苦的治学精神。

3.勾画精彩语句,揣摩体味其含义和表达效果。

本⽂不少语句读起来像诗能引发丰富的感受和联想。

例如,“仰之弥⾼,越⾼,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的越锲⽽不舍”等句。

注意引导学⽣从理解含义和体味表达效果两⽅⾯去思考。

教学难点: 品味⽣动形象的语⾔。

课前准备:1.积累字词2.查找臧克家、闻⼀多的资料。

教学过程: 闻⼀多先⽣曾经说过:“诗的实⼒不独包括⾳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

”本⽂是⼀位诗⼈⽤诗意的语⾔纪念另⼀位诗⼈的散⽂,既有诗⼀般的富于⾳乐美的语⾔,⼜有典型的⼈物形象,还有精致严谨富于建筑美的结构,本设计拟采⽤分板块品读法,研读课⽂的结构、形象、语⾔,把握⽂意,感受⽂章的诗意。

⼀、建筑美,美在结构 导语:PPT默读全⽂,关注⽂章开头结尾的语句,并找出⽂中的过渡句,试分析他们的特点。

反馈指导: 开头总说段⾃评:“⼈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家说了也不⼀定做,我是做了也不⼀定说。

” 这两段开门见⼭,直接点题,⽤闻⼀多先⽣的“说和做”总领全⽂,⽂章上半部分写闻⼀多先⽣“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多先⽣“学者的⽅⾯‘;后半部分写闻⼀多先⽣”说“了就”做“,⾔⾏完全⼀致,表现闻⼀多先⽣”⾰命家的⽅⾯“。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修辞手法来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言行一致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言行一致和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言行一致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修辞手法应用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理解闻一多先生的优秀品质。
3.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了解闻一多先生的生平事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4.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5.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写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6.修辞手法鉴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比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本节课将紧扣教材内容,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其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和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比等,感受语言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使学生深入理解《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的文章内容,把握闻一多先生的优秀品质,认识其言行一致的精神风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部编版初中语文精品资料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1.理解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2.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3.品味文中的诗意语言,揣摩其含义及表达效果。

4.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敢说敢做、说做合一的人格,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的片段。

同学们,大家知道是谁在演讲,在呐喊吗?闻一多!看了短片,你的心,你的情感会有什么变化?(热血沸腾,感情澎湃,激动人心。

我们能感受到闻一多先生面对凶残的敌人,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你们见过真正的闻一多吗?想不想见?不过见到他是不可能了,因为他早在我们出生前就由于反对独裁、争取民主被国民党杀害了,幸运的是我们能看到他的画像。

请大家看课本中的插图,从中能感受到闻一多先生的哪些特点?(不爱修饰,把时间用到了研究上。

目光坚毅,说明他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为了祖国,他像红烛一样燃烧自己)对画像的解读是感性的,我们还是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的高足——臧克家写的文章《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来进一步了解闻一多先生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了解人物1.闻一多先生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家庭。

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参加了“五四运动”。

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愤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1946年7月15日被特务暗杀。

2.作者臧克家简介。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诗人。

是闻一多的学生,忠诚的爱国主义者。

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首《老马》成名。

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

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把握人物形象1.从整体上看,课文可以分为两部分,应该如何分呢?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第一部分(1—7段)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段)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

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

2.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品质?明确:领起本部分,表现闻一多先生“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对比的写法,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的态度、言行一致的人格和谦虚谨慎的美德。

3.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围绕这两个方面各写了哪几件事?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品质?明确:点拨: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

闻一多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

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目标导学三:品味细节描写,分析表达方式1.本文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闻一多先生的人物形象,结合文中一两个例子,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示例:(1)“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凌乱”“睡得很少”。

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刻苦精神。

(2)“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3)抓住闻一多先生“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以及“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2.除了描写以外,议论在本文的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明确: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

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

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

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

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

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

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课堂小结:生命的尺度和价值不在于它的长短,而在于如何运用它。

生得其时,死得其所,是生命的最佳状态。

把个人的生命融入国家、民族的正义大潮中,是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

基于此,闻一多先生的生命是无价的。

追寻闻一多先生的足迹,则是我们的使命。

三、板书设计闻一多学者《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革命家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说了就做口的巨人,行的高标第2课时一、复习导入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虽只有一千多字,但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

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这节课我们来重点分析这篇文章的语言。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品味语句,体会表达妙处1.先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再讲一讲喜欢的理由。

2.教师提出如下语句让学生讨论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1)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明确:语句化用典故,句式工整,富于感情,表达了对闻一多钻研精神的赞美之情。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明确:“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自20世纪20年代末起,闻一多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力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明确:“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作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明确:“它”指深夜灯火。

深夜只有灯火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

“漂白了四壁”出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现闻一多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适,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明确:“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闻一多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使他分心。

引用别人所称“何妨一下楼主人”,更是说明他用心之专。

目标导学二:合作交流,感受语言特点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对文本的理解,学习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可作相应的朗读指导,如对语调、语速、语势、语气的把握与表现。

2.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句说说本文的语言特点。

明确:(1)生动形象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

点拨: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一词,这就包含了比喻义,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是热情的称赞了。

(2)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

①作为学者部分的“说”有哪几种含义?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点拨:这两句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者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点拨:这两句中的“说”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②作为革命家部分的“说”有什么含义?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他“说”了就“做”。

点拨:这几句中的“说”是对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

这部分的“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斗争精神、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品德。

(3)富于感情本文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很难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

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

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

又如,“饭,几乎忘记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

(4)富于音乐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

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

这些词语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

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想,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

这些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目标导学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1.朗读闻一多的《红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原文见光盘素材)点拨:《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诗中概括了诗集所表现的对祖国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身于祖国的伟大抱负。

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烛,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破世人的迷梦,捣毁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和快乐的果。

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对你有什么指导意义?其实,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请你说说关于言和行的成语或名言,并选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

示例: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大丈夫敢作敢当;言出必行;言必信,行必果;不要做口头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课堂小结:《一多画像》这样写道:“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闻一多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于一身,青年时代是新月派诗人,中年时代是旧经典的研究学者,晚年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昂首做狮子吼的民主战士。

他横眉怒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了为民主、为新中国而战斗的前线。

他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疾恶如仇、为祖国安危而英勇献身的凛然正气与高尚风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闻一多先生曾经说过:“生命的量至多不过百年,他的质却可以无限度地往高深醇美的境域发展,生命的艺术化便是生命达到高深醇美的唯一方法。

”让我们永远称颂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三、板书设计诗化的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富于音乐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