恙虫病2016.11详解

合集下载

恙虫病(丛林斑疹伤寒)

恙虫病(丛林斑疹伤寒)

恙虫病(丛林斑疹伤寒)
概述
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临床特征为突然起病、发热、叮咬处有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

病因
(一)传染源:鼠类是主要传染源和贮存宿主。

(二)传播途径:恙螨幼虫是本病传播媒介。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对本病均易感,但病人以青壮年居多。

感染后免疫期仅持续数月,最长达10个月。

症状
潜伏期4~20天,一般为10~14天。

(一)毒血症症状:起病急骤,先有畏寒或寒颤,继而发热,体温迅速上升。

(二)焦痂及溃疡为本病特征。

(三)淋巴结肿大:全身表浅淋巴结常肿大。

(四)皮疹。

检查
1.血象:白细胞总数多减少。

2.血清学检查:(1)外斐氏反应。

(2)补体结合试验。

(3)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3.病原体分离。

治疗
(一)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多饮水,进流食或软食,注意口腔卫生,保持皮肤清洁。

(二)病原治疗:强力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对本病有特效。

恙虫病教学课件

恙虫病教学课件

06
总结与展望
对本次教学课件进行总结回顾,强调重点和难点内容
恙虫病概述
本课件详细介绍了恙虫病的定义 、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方 法及治疗等方面的内容,重点强 调了恙虫病的危害和防治重要性

重点内容回顾
课件中重点讲解了恙虫病的流行 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和图片展示等方 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针对不同病例提出个性化治疗方案和建议
对于典型病例一,治疗方案可采用阿奇霉素等抗生素 治疗,同时给予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建议:对于有 野外活动史的患者,应提高警惕,及时就诊并进行相 关检查。
对于重症病例二,治疗方案可采用多学科协作的方式 ,包括重症监护、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综合治疗措 施。建议:对于病情较重的恙虫病患者,应尽早采取 有效治疗措施,同时密切监测各器官功能变化。
针对并发症的治疗,如心功能不全、肝功能异常等
心功能不全
针对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应给予强心 、利尿等治疗措施,以改善心功能。
肝功能异常
针对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应给予保肝 、降酶等治疗措施,以保护肝功能。 同时,应注意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 的药物。
04
恙虫病预防与控制策略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恙虫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03
恙虫病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措施,如休息、饮食调整等
休息
患者应充分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减轻身体负担,促进康 复。
饮食调整
患者应保持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 食物,以减轻胃肠道负担。
对症治疗,如止痛、退热等
止痛
患者如出现疼痛症状,可适当给予止痛药物,如布洛芬等。
退热
患者如出现发热症状,可采取物理降温或口服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

恙虫病教学课件

恙虫病教学课件
目前,针对恙虫病的治疗和预防措施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以更好地控 制和预防该病的爆发和传播。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对症治疗
针对高热、疼痛等症状给 予相应药物治疗。
病原治疗
首选四环素类抗生素,如 多西环素或米诺环素,病 情严重者可联合糖皮质激 素治疗。
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
及时发现和治疗患者,加强家畜 、鼠类等动物的监测和管理。
切断传播途径
避免在草地、丛林等恙螨孳生地 坐卧、露营,注意个人防护,如
穿长袖衣裤、喷患者发热、焦痂或溃 疡等症状,以及淋巴结肿 大、皮疹等体征,可初步 诊断。
实验室检查
采集患者血液、淋巴结穿 刺液等标本进行病原学检 查,如PCR检测恙虫病立 克次体DNA。
鉴别诊断
需与其他发热性疾病相鉴 别,如斑疹伤寒、钩端螺 旋体病等。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补充营养,维 持水电解质平衡。
恙虫病教学课件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恙虫病概述 • 恙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 恙虫病的预防与控制 • 恙虫病的教学意义 • 恙虫病的相关知识
01
恙虫病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恙虫病是一种由恙虫病东方体引 起的人畜共患病,主要通过恙螨 幼虫叮咬传播。
特点
恙虫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 于夏秋季节,与恙螨的活动密切 相关。
通过恙虫病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环境保 护意识。
05
恙虫病的相关知识
与恙虫病相关的历史事件
01
02
03
04
1873年
恙虫病首次在日本发现,并由 高桥氏报告。
1948年
我国首次在南京郊区发现恙虫 病。

恙虫病的治疗

恙虫病的治疗
人群普遍易感,但从事野 外作业、农民、渔民等职 业的人群发病率较高。
临床表现与分型
恙虫病的潜伏期一般为5~20天,起病急骤,主要表现为高热、毒血症、皮疹、焦 痂和淋巴结肿大等。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情轻重,恙虫病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和危重型四种类型。
轻型患者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和淋巴结肿大等;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病 情严重,可出现多脏器损害和心肺肾衰竭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其他可选药物
氯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也可用 于恙虫病的治疗,但需注意其副 作用和使用禁忌。
用药剂量与疗程
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体重等 因素,确定合适的药物剂量和疗 程,确保治疗效果。
抗病毒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抗病毒药物选择
针对恙虫病可能合并的病毒感染,可选用相应的抗病毒药物进行 治疗。
使用时机与剂量
根据病毒种类和感染程度,确定抗病毒药物的使用时机和剂量, 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1 2
避免进入恙虫病疫源地
如草地、树林等,特别是在流行季节和流行地区 。
减少野外活动时间
尤其是在傍晚和清晨,此时恙螨活动较为频繁。
3
野外活动注意防护
穿长袖衣裤,扎紧袖口、裤管口,并涂抹驱避剂 。
个人防护措施建议
加强个人卫生
勤洗澡、勤换衣,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宠物管理
注意宠物卫生,避免宠物进入疫源地并携带恙螨回家。
鉴别诊断
应与斑疹伤寒、伤寒、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 相鉴别。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分 析判断,必要时可进行病原体分离或特异性抗体检测以明确 诊断。
03
治疗方案制定
早期治疗重要性
防止病情恶化
恙虫病早期治疗能有效控制病情,防止出 现严重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传染病学恙虫病

传染病学恙虫病

国内研究
我国恙虫病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 速,已经在恙虫病流行病学、临床诊断和治 疗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并建立了多个恙 虫病研究团队和实验室。
新型药物研发进展
抗生素类药物
针对恙虫病立克次体的抗生素类药物是治疗 恙虫病的主要手段,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生 素包括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等 。
病原学检查
在血液、淋巴结等组织中可找到恙虫病东方体,但检出率 较低。
并发症及预后
并发症
恙虫病可并发肺炎、心肌炎、肝炎、肾功能不全等多脏器损害。严重者可出现 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预后
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者,预后良好。若治疗不及时或病情严重者,预后较差。 病死率因地区、病情轻重及诊治早晚而异。
04 恙虫病治疗与预防
治疗原则及方法选择
治疗原则
早发现、早治疗,减少并发症,提高 治愈率。
方法选择
根据病情轻重和并发症情况,选择合 适的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对症 治疗和病原治疗。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1 2
氯霉素
为治疗恙虫病的首选药物,但需注意其副作用, 如骨髓抑制等。在使用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血象, 并及时调整剂量。
02 恙虫病临床表现
潜伏期与前驱期
潜伏期
恙虫病的潜伏期一般为5~20天,多数患者会在10~14天内 出现症状。
前驱期
发病初期,患者可能出现疲乏、头痛、肌肉酸痛等非特异性 症状。
典型症状与体征
高热
起病急骤,体温迅速上升至39°C以上,伴有寒战、头痛等全身中毒症 状。
焦痂与溃疡
恙螨幼虫叮咬处先出现红色丘疹,继而成为水泡,以后形成黑褐色焦 痂,焦痂脱落后形成小溃疡。这是恙虫病的特征性体征之一。

恙虫病 ppt课件

恙虫病 ppt课件
3.实验室诊断 变形杆菌OXK凝集试验(外斐试验)阳 性。
(二)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流行性感冒、伤寒、斑疹
伤寒、疟疾、钩端螺旋体病、急性淋巴结炎、登革热、 布鲁菌病等相鉴别。
【治疗】
与流行性斑疹伤寒基本相同。四环 素对本病有特效,疗程均为5-7日。 罗红霉素,成人每次0.3g,每日2次; 另外,环丙沙星治疗效果亦好。不宜 停药过早。
【临床表现】
潜伏期4-21日,10-14一般日。
(一)发热及中毒症状 起病急,体温在1-2日 内升至39℃-40℃以上,常伴有畏寒、寒战、 剧烈头痛、全身酸痛、疲乏思睡、恶心、呕 吐、食欲不振。严重者有瞻妄、重听及神志 改变等。
(二)焦痂与溃疡 为本病特征之一。见于 65%-98%的病人。被受染恙螨幼虫叮咬处 的皮肤先出现红色丘疹,继成水泡后破裂, 中央坏死、出血,形成褐色或黑色焦痂,其 外观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MM-15MM, 边缘稍隆起,围有红晕。痂皮脱落后,形成 小溃疡。焦痂多见于腹股沟、肛周、会阴、 外生殖器、腋窝、腰带围束处,多数病人只 有一个,个别可有2-3个甚至10个以上。
(三)淋巴结肿大
(四)皮疹 一般于病程第5-6日出现,多系 暗红色充血性斑丘疹,偶见出血疹,不痒, 常初见于躯干,向四肢发展,但面部很少, 手掌、足底无疹。
(五)肝脾大 均为轻度,质软。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资料 流行季节,发病前2-3周有疫区野 外活动史。
2.临床表现 起病急,寒战、高热,特征性焦痂、溃 疡,淋巴结肿大,皮疹,肝脾大等。
【预防】
灭鼠,消灭传染源。目前仍无有效 疫苗,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基因 重组复合多价疫苗和核酸疫苗等均在 研制中。
谢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恙虫病 ppt课件

恙虫病  ppt课件

29
(六)诊断标准
• 4.2 临床诊断病例 • 疑似病例加3.2.4; • 或同时具备3.1、3.2.1、3.2.4三项; • 4.3 实验室诊断病例 • 疑似病例加3.3.2、3.3.3、3.3.4中的
任何一项;
• 或临床诊断病例加3.3中的任何一项;
PPT课件
30
(七)鉴别诊断
• 本病应与伤寒、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 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相鉴别。
PPT课件
39
(七)鉴别诊断
• 5.9 粟粒性肺结核:由结核杆菌发生血 行播散引起,临床表现复杂而无特异性, 但通常有结核病的全身中毒症状,临床 表现为发热、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
PPT课件
40
(七)鉴别诊断
• 5.10 败血症: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外周 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多,中性粒细胞核 左移,血培养阳性。
PPT课件
6
(二)流行病学
4. 地理分布和发病季节特点
本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东
亚各国流行较为广泛,日本、韩国、泰 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报道发病较多。
我国北方和南方的流行季节有显著 差异。长江以南地区以6-8月为流行高峰, 属于“夏季型”;长江以北地区以1011月为流行高峰,属于“秋季型” 。
PPT课件
人与人之间不传染,尚无接触危重病人 或带菌动物的血液等体液导致传播的报道。
PPT课件
4
草 地 接 触 史
PPT课件
5
(二)流行病学
3. 人群易感性
人对恙虫病东方体普遍易感,病后可获 得较稳固的免疫力。流行地区居民多经感染而 获得免疫,通常表现为散发,外来人群进入疫 区常易发生流行。
田间劳作的农民、野外作业人员(伐木、 筑路工人、地质勘探人员等)、野外训练部队 和野外旅游者等受恙螨侵袭机会较多,容易发 生感染。

恙虫病ppt课件

恙虫病ppt课件

环境改善
改善居住环境,如加强房屋通 风,保持室内干燥等。
健康教育
加强公众对恙虫病的认识,提 高预防意识。
宣传教育
宣传途径
通过媒体、学校、社区等途径进行宣传教育 。
重点人群
针对儿童、老年人、野外工作者等重点人群 进行重点宣传教育。
教育内容
介绍恙虫病的传播方式、预防措施、治疗方 法等。
定期更新
根据恙虫病发病情况,及时更新宣传教育内 容。
病原治疗
选用针对恙虫病立克次体的特效药物 进行治疗,如氯霉素、四环素类抗生 素等。
合并症处理
针对患者出现的合并症,如心脏疾病 、肺部感染等,给予相应治疗,同时 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治疗方案
病原治疗
氯霉素每日20mg/kg,分2次口 服或静脉滴注,退热后继续用药 3-5天;或四环素类抗生素,如 盐酸多西环素每日10mg/kg,分 2次口服,退热后继续用药3-5天 。严重病例可使用头孢曲松钠等
其他症状
恙虫病患者还可能出现咳嗽、咳 痰、胸闷、胸痛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 、腹泻、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
少数患者还可能出现肝肿大、黄 疸、脾肿大等症状。
03
恙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
根据患者高热、焦痂或溃疡等 典型临床表现,可初步诊断。
实验室检查
采集患者血液、淋巴结穿刺液 等标本进行恙虫病立克次体的 分离培养,阳性结果可确诊。
避免野外活动
尽量减少在恙螨栖息着防护服
在野外活动时,应穿着 长袖长裤,减少皮肤暴
露。
定期除草
清理居住环境附近的杂 草,减少恙螨的栖息地

控制方法
01
02
0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
济南市传染病医院
科室业务学习记录本
科室
时间
科室学习记录
学习时间
学习地点
六科
学习内容
恙虫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主讲人
参加人员:
恙虫病(scrub typhus)或称沙虱毒、日本江河热(Japanese river fever)、洪水热(flood fever)、丛林斑疹伤寒(scrub typhus)、恙螨传立克次体病(chigger-borne ricket-tsiosis),是一种由恙虫立克次体(Rickettsia tsutsugamushi)所引起的急性发热性斑疹伤寒样疾病。其临床特征为急起发热,伴有皮疹,其被恙螨幼虫叮咬的原发感染部位经常存在溃疡或焦痂及局部或全身淋巴结肿大。
由于实验证明鼠类及猫于吞食感染恙虫病的小白鼠后能感染恙虫病,同时也曾证实感染恙虫病的小白鼠尿中含有恙虫立克次体,因此啮齿动物也可能通过互相残食而感染本病。
4.流行特征恙虫病的流行多见于夏秋季节,以6~10月份发病率最高,且多数病饲常出现于下雨后1~2周。但不同地区流行季节尚有差别,如温带地区本病多见于夏季,而热带地区则多见于雨季。但实际发病情况和人们与丛草接触及被恙螨幼虫叮咬之机会多少有关。故国内资料中本病多见于青、壮年农民、渔民及战士。恙虫病的死亡率在四十年代以前高达50%,自氯霉素问世以来,病死率已明显下降。
我国西南部及东南沿海诸省如广东、福建、浙江、台湾、广西、云南、及四川等省均先后报道有本病存在。1948年刘纬通等曾在兰州地区发现6例类似斑疹伤寒的病例,其血清对变形杆菌0XK呈现高滴度的凝集现象,为本病在我国西北地区存在的可能性提供了线索。
2.传染源恙虫病的主要传染源为野生啮齿动物,特别是各种鼠类。此外小歌鸟、家禽、野鸡也可能是恙虫立克次体的储存宿主。我国恙虫病的动物储存宿主为沟鼠、司氏家鼠、食虫鼠(suncur murinus)、黄胸鼠、白腹鼠以及田鼠、地鼠等。
恙虫立克次体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在0.1%浓度的福尔马林溶液中经数小时即失去活力,但在低温或真空干燥的条件下却能存活很长时间。
(二)流行病学
1.分布恙虫Biblioteka 广泛分布于从半沙漠地区到高山草地,从热带森林到海滨的各种不同地带。在东南亚及西南太平洋地区包括日本、越南、缅甸、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菲律滨群岛、新几内亚及其附近岛屿及澳大利亚等地均有本病流行。
二、发病机制
恙虫病的基本病理组织变化与斑疹伤寒所见相似,主要为小血管炎、血管周围炎以及小血管血栓形成,上述病变可能系由立克次体的毒素所引起。当人们被受感染的恙螨幼虫叮咬后,恙虫立克次体乃由咬伤处直接或经淋巴管进入血循环,引起全身器官病变。
三、临床表现
随着地区立克次体毒力的强弱以及流行的不同,恙虫病的临床表现常轻重不一,轻者症状轻微,7~10天即可痊愈,重者有明显的中毒现象及神经症状,病程多在三周以上。
至第三周病情开始恢复,体温逐渐降至正常,心率减慢,血压上升。约经一周症状基本消失,焦痂也趋愈合。
四、实验室检查
1.发病早期白细胞计数常偏低,最低可至2,000/mm8,白细胞分类有核左移现象,至第二、三周自细胞可稍增加。在整个病程中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凝血时间以及凝血酶原时间多在正常范围。尿常规检查除有轻度蛋白尿外,偶可见血球及管型。
恙虫病的病原体为恙虫立克次体(R.tsutsugamushi),又名东方立克次体(R.orientalis)它是一种细小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外形呈短杆状和双球状。长约0.3~0.5μm,宽约0.2—0.4μm。经姬姆萨染液染色后呈紫红色。在电子显微镜下其结构与其它立克次体大致相似。从不同地区分离的恙虫立克次体,其毒力强弱不一。强毒株能产生强烈的毒素,其性质与普氏及莫氏立克次体的毒素相类似,但其抗原结构与性质则不同于其它立克次体。
潜期过后,体温迅速于2~8天内升至39.5℃~40.5℃,偶有畏寒,伴有剧烈头全身疼痛乏力,食欲不振,少数患者有恶心及阵发性腹痛,大便秘结。患者表情淡脉搏相对徐缓,偶有干咳,咯少量粘痰,偶带血丝。
至第一周末,躯干及四肢出现散在的红色斑丘疹,压之退色。皮疹罕见于头部及足心。
严重病例皮疹可呈出血性。皮疹一般持续约4~7天,无脱屑但可出现色素沉着。
赵氏等(1953)曾证实健康家猫于吞食感染恙虫病的小鼠后可感染本病。由于猫有捕鼠的习性,因此如果恙螨幼虫能寄生于猫身,则家猫也可能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传染源。
3.传播途径早在1878年恙螨已被Palm,T.A.所发现,但直至1918年日人Ka—wamura才首次证实红纤恙螨的幼虫为恙虫病的传播媒介。
恙螨生长于阴暗潮湿的草丛中,雌虫在泥土中产卵,约经三周孵化成幼虫。当动物或人经过草地时,幼虫爬至动物或人身上短期寄生,吸食组织液及淋巴液。通常恙螨的幼虫一生中只饱食一次。经3~5天后,离开动物宿主坠落于地上,约经三个月的发育由稚虫而至成虫。稚虫及成虫均生活于泥土中,以节肢动物的虫卵及幼虫或植物的液汁作为食物,并在泥土中越冬。恙虫立克次体在恙螨幼虫体内繁殖,并经卵传递至第二代幼虫。当第二代幼虫叮咬人或动物时,才将病原体传播给人或动物而引起发病。
本病的潜伏期为6~18天(平均9-12天)。在此期间在恙螨幼虫叮咬处可出现一无痛的厅.红丘疹,约0.3-1.0cm大小。继之形成水泡,中央部位发生坏死、出血,并形成圆形或椭圆形黑色痂皮,即为焦痂。其周围有红晕。痂皮脱落后形成溃疡。焦痂或溃疡多见于腋窝、腹股沟、会阴部及肛门周围等隐蔽、潮湿且有汗味的部位。焦痂附近的局部淋巴结肿大,有压痛。焦痂的发生率各地报告不同,国内报告为85—98%,且绝大多数患者仅有一个焦痂。
此时,全身淋巴结肿大,约40%的病例脾脏肿大并有轻压痛,少数患者肝脏也可肿大,或出现轻度黄疸。
病情常予第二周更行加剧,体温持续升高且多呈弛张型。脉搏、呼吸均增快。多数患者眼球结膜充血、畏光,同时尚有耳鸣、耳聋,患者由淡漠无情转为烦躁不安、谵妄,部分患者尚可出现言语不利、吞咽困难、肌肉震颤,甚至抽搐、昏迷。血压一般下降,收缩压多低于100mmHg。第一心音减弱,并可听到期外收缩及收缩期吹风性杂音。两肺底呼吸音偏低,并可闻湿性罗音。严重病例尚可出现紫绀,少数患者可能出现鼻衄、眼底出血及便血等出血性症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