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论文
金融硕士论文:中美大宗商品市场与股票市场价格波动双向溢出效应比较研究——基于行业视角的实证分析

金融硕士论文:中美大宗商品市场与股票市场价格波动双向溢出效应比较研究——基于行业视角的实证分析本文是一篇金融硕士论文,本文利用二元GARCH-BEKK 模型,充分选取了可利用的数据,针对相关品种全面的进行分析,同时完善了数据分布不同形态下的溢出情况,完整的进行了42 组对比数据的实证分析,实现了波动溢出效应行业角度分析的完整性。
在实证分析结果中,只有黄金期货市场和股票市场价格波动的双向溢出效应更为明显,和农林牧渔必须消费行业指数向对应的大宗商品种类中具有明显双向溢出效应的占比较少。
并且大多数的实证结果都是股票市场向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波动单向溢出的效应,这一定程度上和大宗商品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功能理论有所背离,具体的背离机制和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分析。
综合实证结果,美国市场的溢出效应比中国市场的更加明显,这也是因为美国金融市场发展较早和相应金融市场建设比较完善的原因。
中国相关市场的建设和完善可以借鉴美国市场,多角度多层级完善相关制度和流程,加强政府在其中的责任和管控,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为投资者创造更优质的投资环境。
第1 章绪论1.1 选题背景及意义伴随着世界格局的不断变化,国际金融市场的崛起相应而生,在资源分配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产品的国际化与市场化,以及资本的国际化让世界连成一个整体的同时,也将潜在的金融风险送到了金融链条上每个结点。
在金融市场不同的构成成分中,在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历程中,股市以巨大体量和不可动摇的资本流通传统途径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一直是投资者重点关注的领域。
近年来,大宗商品市场的迅速崛起,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价格波动情况,同时和世界经济的增长也表现出了一定的联动效应,这些引发了广大投资者的广泛讨论和进一步关注(兰宏,2017)[50]。
由于不同国家历史背景及发展路径的不同,以及后续相关制度的建立偏向不同,即便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即便不同金融市场间的联动效应成为了预判风险,组合对冲的体现指标,同种类资产价格变化及波动影响情况也各不相同,需要参考特定时期的国家数据特点,具体分析。
浅谈大宗商品贸易风险的防控

浅谈大宗商品贸易风险的防控大宗商品贸易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大宗商品的贸易往来,涉及到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在进行大宗商品贸易时,涉及到的风险包括市场价格波动、供应链风险、运输和物流风险等多个方面。
对大宗商品贸易风险的防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出发,浅谈大宗商品贸易风险的防控措施。
一、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防控市场价格的波动是大宗商品贸易中最为普遍的风险之一。
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不仅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还受到供需关系、政策调控、国际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风险管理措施来应对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企业可以选择采用期货合约或期权合约等金融工具来对冲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企业可以多元化采购渠道,降低对某一种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敏感度。
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市场分析、风险评估和监控等各个环节,提高对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的警觉性和预警能力。
加强与供应商和客户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应对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
二、供应链风险的防控大宗商品的贸易涉及到的供应链较长,包括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物流运输商、仓储服务商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带来不同的风险。
对供应链风险的防控显得尤为重要。
在供应链风险防控方面,企业可以做好供应商的风险评估,包括供应商的信用状况、生产能力、质量标准等方面的评估,确保选择到合适的供应商。
企业可以通过签订合同、提前支付或垫付原材料费用等方式来保障供应链的稳定性。
加强对生产环节和物流运输环节的监控和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原材料和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三、运输和物流风险的防控大宗商品的贸易离不开运输和物流环节,而运输和物流环节也是大宗商品贸易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因此对运输和物流风险的防控显得尤为重要。
企业可以选择可信赖的物流运输公司和保险公司,确保货物的安全和保障。
加强对货物运输过程中的监控和跟踪,确保货物的安全和及时到达目的地。
企业可以通过货物滞留险、货物损坏险等方式来降低运输风险。
全球贸易中的国际贸易与大宗商品价格波动

全球贸易中的国际贸易与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和经济交流的深化,国际贸易对于各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
然而,在全球贸易中,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国际贸易与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关系,并分析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与大宗商品价格的关系1. 国际贸易的重要性国际贸易是各国之间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换的主要方式。
通过国际贸易,各国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并促进经济增长。
国际贸易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2. 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大宗商品包括石油、金属、农产品等,在国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性较高,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供需关系、地缘政治局势、气候变化等。
这种波动性对于国际贸易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国际贸易与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1. 经济增长与大宗商品价格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通常与全球经济增长密切相关。
当全球经济增长迅速时,需求增加会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而当经济增速放缓,需求减少则会导致价格下跌。
因此,国际贸易的发展对于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具有直接的影响。
2. 通胀与大宗商品价格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也与通货膨胀密切相关。
当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时,生产成本上升,企业可能会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导致通胀加剧。
相反,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则有助于降低通胀水平。
因此,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会对各国的经济政策和金融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
3. 国际贸易平衡与大宗商品价格国际贸易的平衡也会影响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
当一个国家对某种大宗商品的需求大于产能时,该国将成为净进口国,其需求上升会推动价格上涨;而当国家的产能超过需求时,该国将成为净出口国,供应过剩可能导致价格下跌。
因此,国际贸易的平衡与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密切相关。
三、全球贸易中的挑战与应对1. 风险管理与多元化在面对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挑战时,各国应采取风险管理策略,以降低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冲击。
商品定价论文(研究参考范文10篇)

商品定价论文(研究参考范文10篇)价格通常是影响交易成败的重要因素,同时又是市场营销组合中最难以确定的因素,所以商品定价尤为重要,下面我们就通过几篇商品定价论文来探讨一下商品定价的问题及策略。
商品定价论文研究参考范文10篇之第一篇:国际贸易大宗商品定价案例研究摘要: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为全球经济摆脱危机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由于大宗商品定价权缺失,巨大的购买力未能改变我国企业被动接受不利价格的尴尬地位。
本文选取美国在农产品、石油定价中的成功案例以及我国在稀土、铁矿石定价中的未成功案例,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国际大宗商品定价的理论机理、实施路径和重要影响,从而为我国争夺大宗商品定价权、提升国际贸易话语权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国际贸易;大宗商品;定价案例;大宗商品一般指国际贸易中品种质量单一、易于标准化、用途广泛、交易数量巨大且经济影响面广的商品,如原油、大豆、铁矿石等。
大宗商品定价权,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大宗商品价格制定过程中拥有的话语权,是一个国家通过自身政策调整影响国际贸易大宗商品价格的能力。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格主要由其实际价值决定,西方主流经济学则认为供求关系是决定商品价格的最主要因素。
由于国际贸易中信息不对称、竞争不充分现象客观存在,大宗商品价格实际还受国际贸易规则、市场主体博弈等诸多因素影响。
普遍存在的保值增值属性更为大宗商品金融化提供了潜力,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金融资本的投机行为都能对大宗商品定价施加重要影响。
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巨大的购买力为全球经济摆脱危机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大宗商品定价权缺失,巨大的购买力未能改变我国企业被动接受不利价格的尴尬地位,我国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处于不利境地。
本文选取美国在农产品、石油定价中的成功案例以及我国在稀土、铁矿石定价中的未成功案例,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国际大宗商品定价的理论机理、实施路径和重要影响,旨在为我国争夺大宗商品定价权、提升国际贸易话语权提供决策依据。
大宗商品的发展历史论文

大宗商品的发展历史论文大宗商品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古代农耕社会到现代全球化经济,大宗商品一直是贸易和经济活动的核心。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大宗商品的发展历史,并分析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大宗商品最早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农业文明。
在农耕社会中,粮食、棉花、茶叶等农产品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大宗商品。
这些商品的生产和贸易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贸易网络的形成。
大宗商品交易也催生了市场和货币的出现,成为了古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大宗商品的范围逐渐扩大。
煤炭、石油、铁矿石等能源和原材料成为了工业化时代的主要大宗商品。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大宗商品的贸易量和范围也急剧增加。
大宗商品的生产和贸易成为了国际经济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
在现代经济中,金融衍生品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大宗商品。
像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作为金融商品在全球交易市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且对国际金融市场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与此同时,农产品、能源和原材料等传统大宗商品也在全球市场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总的来说,大宗商品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从古代农耕社会到现代全球化经济,大宗商品一直在推动着人类的经济活动。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金融商品的兴起,大宗商品的影响力不断增加,并且将继续在全球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
大宗商品的发展历史反映了人类经济活动和全球化进程的演变。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 大宗商品交易已经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例如, 在19世纪的殖民时代, 欧洲国家主要依赖矿产和农产品的贸易,这种贸易模式推动了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和经济发展。
而今天, 大宗商品的贸易更多地受到国际政治以及各国经济政策的影响。
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对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同时, 大宗商品的交易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经济不平等现象。
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原材料和农产品, 但这些商品的价格波动往往会影响到这些国家的经济稳定。
而发达国家则更多地依赖工业品和技术产品的出口,这些商品的价格相对稳定,对其经济影响较小。
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及其对企业的影响分析

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及其对企业的影响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已经成为日常经济活动中的必然现象。
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企业的影响也日益显著。
本文旨在分析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及其对企业的影响,为企业提供应对市场不确定性的方法和措施。
一、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形成原因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是由多个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主要的因素包括供需变化、货币政策、地缘政治、自然灾害等。
供需变化是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在供给和需求的矛盾中,大幅度的价格波动便会随之诞生。
此外,货币政策的变化、地缘政治的动荡以及自然灾害的发生都会对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起到一定的影响。
这些因素的变化都会导致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动,给企业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二、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企业的影响1. 直接成本影响对于大量使用原材料的企业来说,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其成本影响最为显著。
原材料的价格波动会直接反映到企业的成本上,对企业的利润造成直接影响。
如果企业无法有效控制原材料成本,就有可能在价格波动的影响下,出现产品成本过高的情况。
2. 市场需求影响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企业的市场需求也有一定的影响。
价格较高的商品会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这可能会导致企业销售下降。
因此,如果企业所处的行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就需要加强与市场的沟通,控制企业的产能,调整生产策略,保证企业的盈利能力。
3. 生产周期影响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企业的生产周期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假设企业在采购原材料时发生价格波动,迫使企业改变采购策略和时间节点,这可能会延长企业的生产周期。
长期的生产周期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也会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
三、企业应对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方法和措施1. 降低成本降低企业的成本是应对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一种有效方法。
企业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降低成本,如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废品率、提高供应链管理等。
此外,企业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设计出适合自己的降本措施,比如进行采购合理化、采取多元化原材料采购,确保原材料采购成本的稳定性。
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大宗商品价格是全球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价格波动对国际贸易和各国经济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大宗商品进口大国,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
本文将从能源、金属、粮食等多个角度,探讨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能源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尤其进口石油量居世界首位。
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中国的能源产业影响巨大。
当国际原油价格上涨时,中国石油企业进口成本增加,从而导致公司的利润受到压缩,同时也会引起国内能源价格上涨,带来通胀压力;反之亦然。
此外,国际油价的波动还会影响中国能源行业的投资。
当油价低时,中国能源公司在成本较低的情况下扩大采购,增加产量,促进行业发展,在油价高时降低采购量、减少产量,以保证利润。
不过,当油价长期低迷时,会刺激能源公司削减采购,降低产量,进而使供应不平衡,给全球经济带来进一步压力,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二、金属中国是世界最高的金属消费国之一,包括各类金属如铜、铁、铝、锌等。
金属价格波动对中国的金属行业会带来重大影响。
例如,当全球铜价格上涨时,中国进口成本也随之上涨,导致中国市场的铜价格走高。
如此一来,中国生产电线、家电等企业成本增加,产品售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加剧。
此外,金属行业的价格波动还会影响诸如土地、矿产和大气污染等方面。
当成本上升时,金属企业通常会采用降低人员数量或定期短期钉住工人削减成本。
这些措施将使政府同业行业的政策受到影响,使其他造成企业受到扼杀,市场上出现垮掉或裁员人数激增的情况。
三、粮食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之一,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中国的粮食业发展也有直接影响。
国际粮价高企可能会导致中国粮食进口成本增加,进而导致国内食品价格变动。
当粮价上涨时,中国消费者对粮食的需求不会有所减弱,但源头价格上涨会导致粮食产业的利润减少,中国农民可能会出现减产、改种、转产等现象。
反之,则可能受到经济失衡的压力,稳定价格阶层趋紧,经济产能受到不利因素影响等。
全球大宗商品交易格局和我国大宗商品交易现状

全球大宗商品交易格局和我国大宗商品交易现状贸易融资是国际金融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贸易大部分采用了贸易融资模式,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我国大宗商品交易现状探究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查看。
一、相关文献综述(一)国外相关文献大宗商品(BulkStock)主要包括钢铁、有色金属、矿石、石油和大宗农产品等。
西方学者关于大宗商品定价的成果较多。
Pindyck和Rotemberg(1990)、Kaufmann(2004)、Krichene(2005)以及Edward(2006)等从物价、利率和汇率等不同角度出发分析了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传导机制和影响。
Rosen和Houser(2007)、Cheung和Morin(2007)等就中国工业发展和需求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
Gorton和Rouwenhorst(2006)发现,大宗商品的收益率与其它金融资产之间相关性显着,颇受金融资本青睐,往往成为其投资组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Phillips(2002)、Krippner(2005)、Epstein(2006)和Palley(2007)等学者指出,金融化是金融系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的过程,利润获取方式越发倚重金融业而非传统的商品生产和贸易。
Krugman(2008)、Hamilton(2009)等学者指出,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推动了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吸引了大量的国际金融资本。
(二)国内相关文献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国内相关研究成果逐渐增多。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因素对大宗商品定价的影响,如卢锋等(2009);二是大宗商品价格与中国经济安全问题,如汪云甲(2002)和吴巧生等(2002);三是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国内物价的影响,如史丹(2000)、王风云(2007)和张翼(2009)等;四是我国大宗商品的定价权缺失问题,如白明(2006)和唐衍伟等(200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论文一、基于全样本时期VECM模型的初步考察(一)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本文选择五大经济体(美国、欧元区、日本、加拿大和英国,以下简称“G5”)1997年第四季度至2012年第四季度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
因变量选择汤姆森-路透的CRB指数代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
本文选择CRB指数,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CRB 指数包括了核心商品的价格波动,能够更好地反映大宗商品市场总体价格的变动,避免了选择单一商品价格出现的特定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的影响;二是相对道琼斯、穆迪、IMF等大宗商品价格指数,CRB指数更受市场交易者和投资者的青睐,成为反映大宗商品价格的主导指数和基准。
解释变量包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CPI)、短期利率(IR)、广义货币供给量(M),其中产出GDP代表实体经济需求因素,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反映货币层面的因素。
数据来自中经网数据库,货币单位均折算为美元。
对于货币供应量,各国的划分和界定不同,我们选择各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指标,美国采用M2,欧元区采取M3,日本采用M2+CDs,加拿大采用M2+,英国采用M4,中国采用M2,然后按照各国的GDP权重实行加权构造世界流动性指标M2,以消除经济规模差异对流动性测度带来的影响。
各国利率采用3个月期短期利率,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美国、欧元区和英国采用3个月期银行间拆借利率,加拿大采用3个月期商业汇票利率,日本采用3个月期存款单利率,中国采用3个月期国库券利率。
各国CPI数据采用的是以2005年为基期的CPI指数,数据来自中经网。
对于各国GDP、货币供应量原始数据,本文使用X12方法实行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不规则因素,最后根据名义汇率将各国GDP、M2转换为以美元计价,同时剔除通胀因素。
世界性指标的构建方法参照了Giese&Tuxen(2007)的做法:首先采用GDP和实际汇率数据将各个国家(地区)的GDP实行加权来计算世界GDP,然后用每个国家(地区)折算后的GDP占世界GDP的比重作为权重wit,使用该权重构建世界GDP、世界流动性、世界通货膨胀和世界短期利率。
除世界短期利率外,世界GDP、世界流动性和世界通货膨胀均取对数。
第i个国家在第t时间内的权重计算公式。
基于上述方法,本文构造四组指标如表1所示。
A组的世界性指标构建只包括G5国家数据,不包括中国,即G5国家的GDP (GDPG5)、流动性(M2G5)、短期利率(IRG5)、通货膨胀(CPIG5);B组的世界性指标构建包括中国和G5国家即G5和中国的GDP(GDPG6)、G5和中国的流动性(M2G6)、G5和中国的短期利率(IRG6)、G5和中国的通货膨胀(CPIG6);C组是在A组指标中将中国GDP作为一个独立的解释变量加入;D组指标是在A组指标中将中国M2作为一个独立的解释变量纳入。
这样,通过比较A、B两组数据的结果,能够发现包括中国与不包括中国的世界指标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是否存有差异;通过比较C、D两组数据与A组数据结果的差异,能够分别考察中国产出和货币供应量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
(二)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非因果关系检验为防止数据为非平稳时间序列而出现“伪回归”现象造成结果无效,在建立VAR模型之前,需要对时间序列数据实行平稳性检验。
本文使用ADF单位根对所有变量实行平稳性检验(见表2),检验中按照SIC准则在最大滞后12期内选择,结合各变量的实际走势,确定在平稳性检验中是否加入常数项、趋势项。
能够看出,所有序列均在90%的置信水平下为非平稳序列,而所有序列的一阶差分均在90%的置信水平下为平稳序列,即所有序列为一阶单整I(1)。
为判断它们之间是否存有长期均衡关系,本文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对每一组数据实行检验。
①结果发现,在95%的置信水平下,四组数据都至少存有一个长期协整关系,所以能够构建误差修正(VECM)模型。
VAR模型滞后期的选择,根据LR、FPE、AIC、SC、HQ准则中的绝大多数标准,选择滞后期数是P=2,实行协整检验时的滞后期是(P-1)期,即1期。
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是否具有因果性,能够通过Granger非因果关系检验来验证。
根据前面的分析,模型的滞后阶数选择为2,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能够看出,在95%的置信水平下,四组数据中的自变量都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格兰杰原因。
(三)基于协整约束的误差修正模型(VECM)按照VAR模型的常规分析方法,在建立模型前,需检验各时间序列的平稳性。
如某些时间序列不平稳,要对其实行差分,将其变得平稳后再建立模型。
但在差分的过程中,会失去很多信息,而且仅仅衡量了变量之间的短期变动关系,而忽略了长期的均衡关系,以至于影响VAR模型的可决系数。
但是,基于协整关系的VAR模型,能够在不对变量实行差分的前提下,直接检验相同单整阶数的变量之间是否存有协整关系。
如果存有协整关系,那么就能够建立向量自回归误差修正(VECM)模型。
所以,本文对四组数据分别建立VECM模型,模型的滞后阶数为(P-1)期,即1期。
1.脉冲响应结果分析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一个变量的冲击对模型内生变量当前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
图2描述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对A组、B组、C组和D组变量冲击的响应。
能够看出,除利率外,其他经济变量与大宗商品价格的关系都符合经济理论。
短期利率与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动趋势与理论背离,可能的原因在于,经济周期掩盖了利率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
A组和B组分别表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对包括中国与不包括中国的世界指标的脉冲响应,比较两组的结果,能够发现:(1)两组数据都表明,来自GDP的1单位标准差的正向冲击会使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在第3期前后达到峰值,之后影响水准有所下降并趋于平稳,但仍然保持正向影响,表明实际需求冲击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具有持续性。
同时,两组数据中,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对GDP的响应水准都是最高的,表明经济增长是影响大宗商品价格的最主要决定因素。
(2)两组数据都表明,来自流动性的1单位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导致大宗商品价格短期内迅速上涨,在第2期前后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跌直到为零。
不过,两组数据中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对流动性的反应存有明显的差异:在包括中国的B组数据中,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对流动性的反应在第4期趋于零;而在不包含中国的A 组数据中,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对流动性的反应在第4期明显大于零,直到第7期前后趋于零。
这表明,中国流动性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并不如发达国家显著和持久,导致纳入中国后的流动性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更快地趋近于零。
(3)根据大宗商品价格对中国和发达国家的GDP与货币供应量的脉冲响应参数,能够看出,纳入中国后世界产出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水准提升,前10期大宗商品价格对GDPG5的脉冲响应参数最大值为0.058,平均值为0.027,而大宗商品价格对GDPG6的脉冲响应参数最大值为0.070,平均值为0.036。
纳入中国后的世界流动性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水准下降,前10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对M2G5的脉冲响应参数最大值为0.043,平均值为0.016,而大宗商品价格对M2G6的脉冲响应参数最大值为0.019,平均值为0.005。
这表明,中国因素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主要通过需求渠道而非流动性水平。
(4)利率1单位标准差的正向冲击,会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先上涨,第2期达到峰值后开始下跌并趋近于零甚至转为负,其中的原因可能在于,当利率提升时,经济往往处于繁荣时期,因为货币政策效应存有时滞,货币政策紧缩前期大宗商品价格受需求的影响仍呈上涨趋势,当货币政策的效应开始显现后,大宗商品价格才开始下跌。
(5)大宗商品价格对CPI的反应均为先正后负,表明通胀上升首先会引起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然后随着通胀引发的政策紧缩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下跌。
C、D两组的脉冲响应结果表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对中国GDP的1单位标准差正向冲击的反应是正向的,但是在第4期时出现了反转。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对中国流动性的1单位标准差的正向冲击为正,但是在第6期也出现了反转,原因可能在于,流动性扩张引起大宗商品价格和物价指数上升,导致央行开始紧缩货币政策或高利率,从而引起大宗商品价格下跌。
根据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对G5和中国的产出冲击、流动性冲击的脉冲反应结果,能够看出:(1)G5国家需求冲击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高于中国需求冲击。
从前10期的脉冲响应结果看,发达国家需求冲击的影响普遍高于中国,前10期G5国家产出冲击对大宗商品价格的脉冲响应参数平均值为0.03,而中国产出冲击对大宗商品价格脉冲响应参数的平均值为0.004,远远小于发达国家;前6期G5国家产出冲击对大宗商品价格的脉冲响应参数平均值为0.04,而中国产出冲击对大宗商品价格脉冲响应参数的平均值为0.014,也小于发达国家。
(2)G5国家流动性冲击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大于中国流动性冲击。
从前10期的脉冲响应结果看,发达国家需求冲击的影响大多大于中国,前10期G5国家流动性冲击对大宗商品价格的脉冲响应参数平均值为0.015,而中国流动性冲击对大宗商品价格脉冲响应参数的平均值为0.002,远远小于发达国家;前6期G5国家流动性冲击对大宗商品价格的脉冲响应参数平均值为0.017,而中国流动性冲击对大宗商品价格脉冲响应参数的平均值为0.01,也小于发达国家。
总来说之,无论是从需求冲击还是货币冲击来看,中国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水准低于发达国家。
2.方差分解结果分析方差分解的主要思想是把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共m个)的波动按其成因分解为与各方程信息相关联的m个组成部分,从而了解各信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是将内生变量的预测均方误差分解成系统中各变量的随机冲击所做的贡献度。
本文选择各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标准差第9期的结果实行分析,A组结果中各变量对大宗商品价格贡献度依次为世界需求(27.82%)、通货膨胀(20.66%)、世界短期利率(14.46%)、世界流动性(12.30%);B组的结果依次为世界需求(58.48%)、通货膨胀(12.41%)、世界短期利率(9.75%)、世界流动性(2.04%);C组的结果依次为世界需求(52.02%)、中国需求(16.35%)、世界短期利率(10.25%)、世界流动性(7.13%)、通货膨胀(3.80%);D组的结果依次为:世界需求(52.38%)、通货膨胀(13.38%)、世界流动性(9.56%)、中国流动性(5.37%)、世界短期利率(5.18%)。
在四组结果中,世界需求对于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贡献度都是最大的。
通过比较A、B两组结果,能够发现:(1)需求面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解释力大于货币层面。
包括中国因素后,世界货币供应量对大宗商品价格的解释水准反而下降,而需求面对大宗商品价格的解释水准提升,表明中国因素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实体经济的需求来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