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敦煌大展观后感 (1)
成都敦煌大展观后感

成都敦煌大展观后感导语:煌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总称,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本文是XX精心收集的,仅供参考!成都敦煌大展观后感近日,酒泉公路管理局里组织职工赴敦煌参观学**文博会场馆和公路建设成就。
晚上无事,听人讲有个大型文艺演出《又见敦煌》很好,便几人相约,慕名前往。
演出在一个半埋地下、近似方形的场馆举行。
我们近千号人先走进一个昏暗的大厅,左中右各有长长的高台,演员在上表演;其间是两条走廊,观众在下观赏。
相距很近,显得很亲民,又界限清晰,不致互相影响。
这种演出形式新颖别致,我是第一次体验,平添一股观赏兴致。
这是该剧的一大特点,贯穿始终。
当白雾升起,仿佛漫步仙境,似乎融进去了,能看到、听到、嗅到,却不能触到。
该剧另一大特点就是穿越。
它把凿空西域的张骞、率众归唐的张议潮、给爱人写信的米薇、卖文物给斯坦因的王道士,逐次呈现在观众面前,如身临其境。
看着他们的服饰、容貌、神态,感受他们的处境,领会他们的思想,张骞的忠、米薇的爱、王道士的苦,扑面而来,远比书中来的真实、深刻。
绚丽的灯光、悦耳的音乐、此升彼降的舞台、忽隐忽现的人物,让人时而震撼、时而伤感、时而同情。
有人介绍这叫情景融入式实景剧,我不太懂,但大家皆说不虚此行,应是对该剧最好的褒奖。
人在繁忙平淡的工作生活中,偶尔来一次艺术的熏陶、历史的启迪,应是很好的调节。
特别是剧中介绍张议潮为向长安汇报丝路重新贯通时,派了十队人马,两年半后,仅一队抵达长安,其余皆牺牲、遗散在漫漫长路中。
而前段时,有同事自驾游西安,来去路上仅用三四天。
感慨古人艰辛之余,也为有高速公路和汽车而欣然,同时,还有一种身为公路人的自豪。
我想,这应是国家举办敦煌文博会、管理局安排职工参观敦煌建设成就的初衷吧。
成都敦煌大展观后感敦煌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总称,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敦煌展览观后感

敦煌展览观后感哇塞,去看了敦煌展览,就像经历了一场穿越千年的奇幻之旅,那感觉,真的超酷!一进展厅,就好像被一股神秘的力量吸进了另一个世界。
那些壁画啊,色彩绚烂得就像刚被画上去一样。
你看那菩萨像,眼睛里透着一种说不出的慈悲和宁静,感觉多看几眼,自己内心的浮躁都被抚平了。
而且每一尊佛像的神态都不一样,有的微微含笑,有的庄严肃穆,就像他们都有着自己的小个性似的。
再说说那些飞天的壁画,我的天呐,那些仙女们身姿轻盈得就像随时能从墙上飞出来在展厅里翩翩起舞。
她们的衣带飘飘,仿佛被风轻轻吹动,真的是太美了。
我站在那儿看了好久,心里就在想,古代的画师得有多厉害啊,没有什么高科技工具,全靠一双巧手和满脑子的奇思妙想,就能画出这么震撼人心的画面。
还有那些洞窟的复原模型,看着小小的一个洞窟,里面却藏着那么多精美的艺术宝藏。
感觉每一寸墙壁都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从佛教的传播到当时人们的生活百态,都被画在了墙上。
我就像一个好奇的小探险家,一点点地解读着这些墙上的密码。
不过呢,看展览的时候也有点小插曲。
周围有一些小朋友,那问题就像机关枪一样“哒哒哒”地冒出来。
“妈妈,这个仙女为什么会飞呀?”“爸爸,这个佛像为什么这么大呀?”哈哈,不过这也让整个展览变得更有趣了,感觉这些小朋友就像当年发现敦煌宝藏的探险家一样,对一切充满了好奇。
在展览里走着走着,我还忍不住感叹,敦煌真的是一座艺术的宝库,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超级大礼包。
这么珍贵的东西,能被保存下来,还能让我们现代人看到,真的是太幸运了。
这一趟看下来,我觉得自己对敦煌的喜爱又加深了几分,而且对古代文化艺术的敬意那也是蹭蹭往上涨。
走出展厅的时候,我就想,这敦煌啊,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永远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它独特的光芒,而我有幸瞥到了它的一点光辉,真的是超值的一次体验。
千年敦煌观后感

千年敦煌观后感
看了千年敦煌的展览(或者相关内容啥的),那感觉就像穿越了一样,老奇妙了。
一进去(或者一看到画面啥的),那敦煌的壁画就跟活了似的。
那些色彩啊,虽然历经了千年,可还是那么鲜亮,就像刚画上去的一样。
你想啊,千年前的画家得多牛,那颜料一抹,就画出了这么多神仙、飞天啥的,每一个人物都好像有自己的故事。
那些飞天,在空中飘着,衣带飘飘的,感觉就像真能飞到我面前,拉着我一起飞到敦煌的天空中去。
还有那些佛像,端端正正地坐在那儿,一脸慈悲相。
看着它们,我就觉得心里特别安静,好像所有的烦恼都被佛祖的目光给化解了。
这让我想到以前的人得多有信仰啊,花那么多精力和心思在这些壁画佛像上,就是为了表达自己对美好的向往。
不过呢,看着看着也有点小伤感。
毕竟这么伟大的艺术瑰宝,在岁月里也经历了不少磨难。
风沙侵蚀、战争破坏啥的,可它还能保留到现在,真的是个奇迹。
这就像一个顽强的老人,经历了风风雨雨,还在那给我们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而且啊,从这些壁画里能看到好多古代的生活场景。
什么宴会啦、出行啦,就像在看一部千年前的纪录片,只不过这个纪录片是画在墙上的。
那时候的人穿着那些花花绿绿的衣服,骑着马或者骆驼,感觉日子过得也挺热闹的。
我觉得敦煌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库,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都是一个小秘密。
这次看千年敦煌就像打开了这个宝藏库的一扇小窗,让我看到了一点点里面的宝贝,可就这一点点,就已经把我迷得不行了。
我就想啊,以后有机会一定得去敦煌实地看看,说不定到时候又能发现更多的惊喜呢。
敦煌艺术展览观后感

敦煌艺术展览观后感敦煌艺术展览是一次非常精彩而难忘的艺术盛宴。
这是一次对古代丝绸之路上文化瑰宝的全面展示,给观众们带来了深刻的触动和启示。
首先,敦煌艺术展览的内容非常丰富多样。
展览中展出了许多来自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佛像、文物等珍贵艺术品。
这些艺术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巧,展现了古代丝绸之路上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的特色。
壁画中的细腻线条和鲜艳色彩,让人忍不住为古代艺术家的匠心独具所赞叹。
而佛像和文物则无一不透露出古老的智慧和强大的历史沉淀。
整个展览给观众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艺术和文明的绝佳机会。
其次,敦煌艺术展览让观众们感受到了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的魅力。
敦煌作为当时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曾经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展览中的艺术品所展示的精湛技艺和多元文化元素,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古代人们是如何借助丝绸之路,进行艺术、宗教、政治和经济等各个方面的交流与融合的。
这种文化交流促进了各个民族之间的理解与合作,也为今天我们的文化多元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再者,敦煌艺术展览给观众们带来了对人类文明和自然环境的思考。
敦煌莫高窟所呈现的艺术壁画受到了时间和环境的侵蚀,而这正是人类文明面临的严峻现实。
我们在欣赏这些文物时,也要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
同时,敦煌地区所处的沙漠环境让我们意识到自然资源的珍贵和保护的重要性。
展览通过艺术品的展示,引发了观众们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思考,这无疑是展览的一个重要价值所在。
总之,敦煌艺术展览在内容、文化交流以及对人类文明和自然环境的思考等方面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这次展览的观赏,我们不仅欣赏到了古代艺术的辉煌,感受到了文化交流的魅力,更加懂得了保护和传承自己文化遗产的责任。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推动文明的持续发展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敦煌艺术馆观后感,250字

敦煌艺术馆观后感,250字如下:
参观敦煌艺术馆,仿佛走进了一个历史与文化的交汇点。
敦煌石窟艺术展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千年壁画和雕塑展现在观众眼前,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丝绸之路的辉煌。
近年来,随着敦煌学蓬勃复兴,敦煌游持续火热,敦煌研究院对外交流展览日渐增多,学术研究"借力”现代数字化科技走近普通大众。
敦煌艺术展用数字化方式拉近与游客的距离,增添了互动环节,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成为民众了解敦煌文化的直接窗口。
敦煌研究院是“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的代名词,也是年轻人走近敦煌、了解敦煌的“打卡地”。
敦煌观后感作文

敦煌观后感作文提起敦煌,那漫天的黄沙、神秘的石窟、古老的壁画,仿佛在我眼前交织成了一幅绚丽而又沧桑的画卷。
前段时间,我有幸亲身感受了敦煌的魅力,那是一次让我刻骨铭心的旅行。
当我踏上那片土地,炽热的阳光瞬间将我包围,脚下的沙地似乎都在散发着滚滚热浪。
远处,连绵起伏的沙丘像是沉睡的巨兽,安静而又威严。
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感受着沙子的细软,每一步都像是在与历史对话。
终于,我来到了莫高窟。
站在窟外,望着那密密麻麻的洞窟,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敬畏之情。
走进其中一个洞窟,昏暗的光线中,一幅幅精美的壁画扑面而来。
那些色彩,尽管历经千年的沧桑,依然鲜艳夺目。
壁画中的人物,有的神态安详,有的身姿婀娜,仿佛在向我诉说着他们的故事。
我看到一幅描绘飞天的壁画,那飘逸的身姿,灵动的彩带,让我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飞天们有的手持乐器,有的翩翩起舞,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不禁想,千年前的画匠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和技艺,才能创作出如此美妙的画面啊!他们或许在这昏暗的洞窟中,一笔一划地勾勒着心中的美好,将自己的灵魂注入到了这墙壁之上。
还有一幅关于佛教故事的壁画,画面中的佛祖慈悲庄严,周围的弟子们神情专注。
那细腻的线条,逼真的神态,让我仿佛能听到佛祖的教诲。
我站在那里,凝视着这幅壁画,时间仿佛凝固了。
我似乎穿越了时空,与那些虔诚的信徒们一同聆听着佛法的智慧。
除了壁画,莫高窟中的佛像也是让人惊叹不已。
一尊尊巨大的佛像庄严肃穆,俯瞰着世间的众生。
佛像的面部表情慈祥而又平和,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尽的包容和慈悲。
我仰望着那些佛像,心中感到无比的宁静。
在那一刻,我忘记了外界的喧嚣和纷扰,只沉浸在这神圣的氛围之中。
从莫高窟出来,我又去了月牙泉。
那弯弯的月牙形状,在一片沙漠中显得如此独特和神奇。
泉水清澈见底,周围环绕着葱郁的芦苇和绿树。
我走到泉边,蹲下身子,用手轻轻触摸着泉水,凉凉的,感觉特别舒服。
看着水中自己的倒影,我不禁笑了起来。
在月牙泉边,我遇到了一位当地的老人。
参观敦煌展感想-小学二年级读后感

参观敦煌展感想-小学二年级读后感参观敦煌展感想-小学二年级读后感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参观敦煌展感想-小学二年级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参观敦煌展感想-小学二年级读后感1在今天的早上,我们和老师一起坐着大巴车到浙江美术博物馆参观敦煌展。
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不一会儿就到达了目的地。
里面,有许多非常精美的壁画,有的是佛像,有的是景色。
另外还有仿制的古代天井和几尊又高又大的`佛像。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尊躺着的巨大佛像,他的表情非常生动,眼睛和嘴巴都闭着,神情像是在睡觉,而它的耳朵、身体和脚掌都特别的大。
天井有大有小,周围和顶上都是壁画,有些里面有很多小佛像,有些只有一尊佛像,还有一些没有佛像的天井四周都是风景。
等到我们走到门口的时候,看到外面飘起鹅毛大雪,我们撑着雨伞走到大巴车抱着快活的心情回学校了。
参观敦煌展感想-小学二年级读后感2今天,我们二年级去浙江美术馆参观。
我们先坐大巴到美术馆。
在里面我看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画上的人非常逼真,雕刻的佛像十分精致。
我们仔细地看着一个个雕像和那五颜六色的画,我发现有些雕像不是眼睛、鼻子没了,就是褪了颜色。
老师告诉我,因为这些雕像到现在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所以才会这样。
我看见一个大佛躺在石板上,老师说这是仿真的,真正的大佛是坐在那里的。
我要向雕刻家学习,因为他能雕出这么精致的雕像,肯定下了不少功夫。
我要向他们学习这种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
【参观敦煌展感想-小学二年级读后感】。
敦煌主题观后感

敦煌主题观后感《敦煌主题观后感》最近看了一个关于敦煌的主题节目或者展览(没说清观看形式呢),那可真是一场心灵的震撼之旅啊。
刚接触到这个主题的时候,我心里其实没有太多的概念,只知道敦煌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
但当我真正开始“深入”其中,一幅宏大而壮丽的画卷就这么在我眼前展开了。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看到那些精美的壁画。
那些色彩,经历了千百年的洗礼,依然鲜艳生动。
我看到这里就感觉像被拉回到了古代,能想象到当时的画师们一笔一笔精心勾勒、涂色的场景,那是多么大的耐心与对艺术虔诚的热爱啊。
细腻的笔触下描绘出的飞天形象,身姿轻盈飘逸,彩带随风飞舞,仿佛真的能从墙壁上飞下来一般。
当时我就想到,这些古代的艺术家们在当时肯定是怀着一种神圣的心态来创作这些壁画的,他们想要把佛教的教义也好,或者是当时人们对美的向往也好,都通过这些壁画完整地呈现。
还有莫高窟那一个个洞窟,就像一部部立体的史书。
洞窟里的塑像也很是令人惊叹。
那些佛像表情安详,体态婀娜,庄严而慈悲。
不知道当时的工匠是用了怎样精巧的手艺才创造出这么栩栩如生的塑像。
其中有一尊佛像微微低着头,嘴角带着一抹若有若无的浅笑,那种静谧超强的感染力。
站在那个洞窟里,我就好像能感觉到时光都静止了,仿佛我正在与古代的匠人们对话,他们在向我诉说着当年的信仰和执着。
看完关于敦煌的内容后我明白了,敦煌不仅仅是几座洞窟、一些壁画和雕塑这么简单。
它承载了多元的文化、信仰、艺术以及无数古人的智慧和心血。
这里是华夏文明与丝绸之路沿线其他文明融合碰撞的结晶。
不过在感动与震撼的同时,我也有些许困惑和心痛,就是那些曾经遗失在外的敦煌文物。
我不确定当时的具体史实,但看到文献上记载的文物被掠夺,心里就很不是滋味,这些瑰宝本应完整地留在敦煌这片土地上啊。
敦煌对我来说,变得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而是一种深厚文化的象征,一个永远让人心生敬畏的艺术殿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敦煌大展观后感
导语:煌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总称,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本文是小编精心收集的,仅供参考!
成都敦煌大展观后感
近日,酒泉公路管理局里组织职工赴敦煌参观学**文博会场馆和公路建设成就。
晚上无事,听人讲有个大型文艺演出《又见敦煌》很好,便几人相约,慕名前往。
演出在一个半埋地下、近似方形的场馆举行。
我们近千号人先走进一个昏暗的大厅,左中右各有长长的高台,演员在上表演;其间是两条走廊,观众在下观赏。
相距很近,显得很亲民,又界限清晰,不致互相影响。
这种演出形式新颖别致,我是第一次体验,平添一股观赏兴致。
这是该剧的一大特点,贯穿始终。
当白雾升起,仿佛漫步仙境,似乎融进去了,能看到、听到、嗅到,却不能触到。
该剧另一大特点就是穿越。
它把凿空西域的张骞、率众归唐的张议潮、给爱人写信的米薇、卖文物给斯坦因的王道士,逐次呈现在观众面前,如身临其境。
看着他们的服饰、容貌、神态,感受他们的处境,领会他们的思想,张骞的忠、米薇的爱、王道士的苦,扑面而来,远比书中来的真实、深刻。
绚丽的灯光、悦耳的音乐、此升彼降的舞台、忽隐忽现的人物,
让人时而震撼、时而伤感、时而同情。
有人介绍这叫情景融入式实景剧,我不太懂,但大家皆说不虚此行,应是对该剧最好的褒奖。
人在繁忙平淡的工作生活中,偶尔来一次艺术的熏陶、历史的启迪,应是很好的调节。
特别是剧中介绍张议潮为向长安汇报丝路重新贯通时,派了十队人马,两年半后,仅一队抵达长安,其余皆牺牲、遗散在漫漫长路中。
而前段时,有同事自驾游西安,来去路上仅用三四天。
感慨古人艰辛之余,也为有高速公路和汽车而欣然,同时,还有一种身为公路人的自豪。
我想,这应是国家举办敦煌文博会、管理局安排职工参观敦煌建设成就的初衷吧。
成都敦煌大展观后感
敦煌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总称,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
南北长约1600多米, 上下排列五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形如蜂房鸽舍,壮观异常。
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
198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前秦符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号为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
莫高窟虽然在漫长的岁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
至今保留有从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的洞492 个,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像两千身,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
若把壁画排列,能伸展3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个画廊。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着对敦煌艺术极感兴趣,不断进行研究,形成了一个专门学科"敦煌学"。
莫高窟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尤以丰富多彩的壁画著称于世。
敦煌壁画容量和内容之丰富,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宫殿都不能媲美的。
环顾洞窟的四周和窟顶,到处都画着佛像、飞天、伎乐、仙女等。
有佛经故事画、经变画和佛教史迹画,也有神怪画和供养人画像,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装饰图案等。
莫高窟的雕塑久享盛名。
这里有高达33米的坐像,也有十几厘米的小菩萨,绝大部分洞窟都保存有塑像,数量众多,堪称是一座大型雕塑馆。
莫高窟是一座伟大的艺术宫殿,是一部形象的百科全书。
莫高窟1961年被国务院首批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 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于1991年授于"世界文化遗产"证书。
外国的旅游者的评价对莫高窟的评价是:
"看了敦煌莫高窟,就等于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
"
"莫高窟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画廊。
"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一直到清代的一千五百年间,在三华里长的鸣沙山上壁上,密密层层地建造了四百八十多个洞窟,布满了彩塑佛像和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
彩色佛像共有两千多身,最大的一个高达三十三米。
壁画的技巧高超,数量惊人,如果一方方连接起来,可排成五十多华里长的画廊。
此外,在一个封闭的石室中,还发现了大量的价值极高的古代经卷,文书,画卷等。
从市区至莫高窟约有25公里,汽车行驶约25分钟左右。
莫高窟谷称千佛洞,这里并不是指有一个千个佛或一千个洞窟,佛语泛指有许许多多的佛和洞窟。
在我国有四大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和敦煌的莫高窟,之所以莫高窟的声誉远远超越其他石窟。
其原因一是敦煌莫高窟开凿年代较早,迄今已有1643年的历史;二是规模宏大,现保存完好的洞窟492个,像蜂窝一样密密麻麻排列着,错落有致,绵延1600多米;三是雕塑,壁画十分精美,现存彩塑2499身,壁画45000平方米,有人称敦煌莫高窟既是一大雕塑馆,又是一个佛教艺术画廊。
据莫高窟的碑文记载,公元366年,有位叫乐尊的僧人云游到鸣沙山东麓脚下,此时,太阳西下,夕阳照射在对面的三危山上,他举目观看,忽然间他看见山顶上金光万道,仿佛有千万尊佛在金光中闪烁,又好像香音神在金光中飘舞,一心修行的乐尊被这奇妙的佛光影景象感动了,他认为这就是佛光显现,此地是佛祖的圣地。
于是乐尊顶礼膜拜,决心在这里拜佛修行,便请来工匠,在悬崖峭壁上开凿
了第一个洞窟。
此后,佛门弟-子、达宫贵人、商贾百姓,善男信女都来这里捐资开窟,从4世纪至14世纪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朝拜者络绎不绝,香火不断,经久不衰
成都敦煌大展观后感
舞剧《大漠敦煌》在深圳的上演已是一个多星期以前的事。
而它给深圳观众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和艺术享受,至今余温尤存。
在文化界,舞剧《大漠敦煌》仍作为一个话题在持续。
深圳人当初真的没有意料到,舞蹈,原来竟能如此的摄人魂魄!我想,震撼应该来自于那一个个充满“电视思维”的舞蹈场面。
莫高大漠寻梦,创作激-情势不可挡。
舞剧在设计这个舞蹈场面时,明显意识到了个人肢体力量的单薄,于是运用了一个电视思维———“灵感视觉化”,两段风格迥异的女子群舞代表了莫高心中两种狂奔乱撞的创作灵感。
这与电视上我们看到的一个人悲痛欲绝时插入霹雳和闪电,舞剧《大漠敦煌》在深圳的上演已是一个多星期以前的事。
而它给深圳观众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和艺术享受,至今余温尤存。
在文化界,舞剧《大漠敦煌》仍作为一个话题在持续。
深圳人当初真的没有意料到,舞蹈,原来竟能如此的摄人魂魄!我想,震撼应该来自于那一个个充满“电视思维”的舞蹈场面。
莫高大漠寻梦,创作激-情势不可挡。
舞剧在设计这个舞蹈场面时,明显意识到了个人肢体力量的单薄,于是运用了一个电视思维———“灵感视觉化”,两段风格迥异的女子群舞代表了莫高心中两种狂奔乱撞的创作灵感。
这与电视上我们看到的一个人悲痛欲绝时插
入霹雳和闪电,舞蹈场面“电视化”可以被看作舞蹈大众化的一个手段。
同时,它更是陈维亚等中国“新生代”舞蹈编导在舞蹈观念更新大旗下的一次有力的实践。
一个人举棋不定时镜头切换到层层推进的波浪,如出一辄。
“虚”的情感在舞台上得以“实”化,观众视觉丰富了,舞蹈形象也更为饱满。
月牙冲破父亲阻力追赶情郎莫高一节,“电视思维”痕迹显著。
透明的幕布遮挡住的舞台后区,痴情女快“马”(特制木马)加鞭沿直线追出,舞台左前角,将军率一干人马作剑拔弩张状。
这是同一时态下两个不同空间状态的营造。
舞台上运用此计,是舞蹈场面设计上的一个突破,让人觉得新颖。
莫高与月牙莫高窟互述衷肠,月牙父的金戈铁马将之重重包围。
镜头忽远忽近,描述骑兵铺天盖地的强大之势,强调出一种对比,形成一种冲击。
电视可以利用镜头转换包括“特写”捕捉同一时空下,同一情势中不同人物的状态,我们现在在舞台上看到了同样的效果。
人们的感受似乎已远远超出对“动作语汇”的观赏,而是对一组电视镜头的追踪了。
[成都敦煌大展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