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多年家乡的变化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多个个年头,家乡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虽然我没有经历过改革开放刚开始的那些年头,但是从父母长辈那里经常能听到过去旧社会的状况。

1.土地制度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土地使用的重大变革,农民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大锅饭”到现在市场经济的“吃小灶”,农民有了经营自主权,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从过去吃不饱到如今不但吃得饱而且吃得好。

2.农业税收改革中央取消了农民包括土地税在内的各种税收,而且还给种粮的农民补贴。

这是中国农业税制的历史性巨大变革,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从某个角度讲,农民可以把省下的钱用于农业再投入,形成良性循环。

3.农村医保实施农民的医疗保险得以实现,基本解决了多年来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有两句民谣道出了农民看病的困惑:“脱贫四五年,一病回从前”,“得了阑尾炎,白种一年田”。

党中央,国务院在全国农村实行医疗保障制度,一直困扰农民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这是史无前例的大事,农民鼓与呼。

4.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民的物质需求趋于高档化。

30年前,农民盼望的是“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30年后的今天,原来的“三大件”基本作古,取而代之的是“五大件”,彩电、冰箱、空调、电脑和手机。

过去这些高档商品对农民来说是梦想,而如今梦想变成了现实。

5.真正实现九年义务教育。

在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国家经济不发达,教育自然也就不能跟上,学校不仅规模很小而且师资水平也差。

一个班有四十多个人,教室里只有4盏日光灯,一块木头黑板,剩下只有课桌椅了。

操场都是用土铺成的,跑道是用煤渣儿铺成的。

跑步时,不小心摔倒后,两个膝盖准会摔破。

操场晴天还可以用,要是下了雨,操场就变成了水塘,一两个星期都没法用。

现在,我们的校园里不仅有明亮的教室,还有宽阔平坦的塑胶操场和植物园。

教室里除了桌椅、黑板外还有16盏日光灯,一台空调,四台电扇,新安装的多媒体电脑。

30年,家乡的变化作文15篇

30年,家乡的变化作文15篇

30年,家乡的变化作文30年,家乡的变化作文15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

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30年,家乡的变化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30年,家乡的变化作文1新年的钟声敲响了,而我也跟着爸爸妈妈回到了我的老家准备过年。

在我儿时的印象里,家乡的道路总是那么坑坑洼洼,家乡的房屋总是那么破破烂烂,而家乡的夜晚也总是乌黑黑的一片。

但在这次回家的路上,却渐渐地改变了我对家乡的这种固有看法。

我记得快到老家的时候,一路上一栋栋大厦整齐地排列着,来来往往的车辆尽情地展现着现代化气息。

于是我问爸爸:“还没到吗?”,而爸爸却笑着说:“快了,还有几公里就到了。

”不一会儿,我们就穿过了街市,来到了农村老家。

我下车后,抬头一看,顿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曾经泥泞的道路变成了宽广平坦的水泥马路,曾经随处可见的垃圾堆也被一个个干净的垃圾桶取代,原来那个落后、颓废的农村再也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绿色、文明的新农村。

当我走进外婆家里时,外婆早已经把热腾腾的饭菜准备好此时我突然回忆起小时候有一次家里没盐了,但由于当时农村老家没有超市,只能到街上去买,当时外公刚准备去我就嚷嚷着也要跟过去,结果,半路上突然下起了雨,我和外公都被淋成了落汤鸡,回到家后,我两狼狈的样子引得大家都哭笑不得。

但现在这种情况不可能再重演了,现在的家乡,不仅有超市,还有各种各样的特色商店,人们也再也不需要去很远的地方买东西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家乡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品质越来越高,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

我相信,未来的家乡必将越来越好,未来的人们必将越来越幸福。

30年,家乡的变化作文2我的家乡在美丽的文昌,最近几年,家乡变得更美了。

趁着五一小长假,我和爸爸妈妈回乡下老家看望奶奶。

一栋栋干净、整齐的瓦房,金色的阳光把小房子照射得像用金子拼成似的;一条条整洁而宽阔的马路上,车辆来来往往,川流不息;路灯像仪仗队似的整整齐齐地立在马路两旁;马路两旁还栽种着一棵棵大树,它们枝叶茂盛,可以为人们挡风雨,遮太阳。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的变化调查报告家乡变化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的变化调查报告家乡变化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的变化调查报告家乡变化调查报告一. 活动背景:为了能使学生对祖国的巨大变化有一个深刻的体会,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这段历史,了解中国的沧桑巨变,从而体会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用自己的行动报效祖国,我们设计了这次实践活动。

但对于这样大的一个主题,选择一个合适的视角是活动的关键,为此,我们从与我们有着密切关系的教育、卫生、医疗、收入四方面入手,由学生调查人们的教育、卫生、医疗、收入情况,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三十年来自己的家乡郭家店镇的变化情况,激发起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

二.活动目标:知识与能力:1. 通过收集有关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情况的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

认识到这种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 通过采访一些老人,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家乡人民在教育、卫生、医疗、收入四个方面的巨大变化,认识改革开放给全国人民带来的巨大转变,认识到是党的政策好,从而让学生产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进而使学生树立将来要报效我们伟大祖国的志向。

过程与方法:1. 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查家乡在1978,1988,1998,和2008年教育、卫生、医疗、收入四个方面的具体情况。

2. 学生对这四个方面的调查和采访,对相关数据的记录、分析,运用分组收集数据,集体讨论和请教教师的方法解决问题。

3. 通过调查和采访,使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三十年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情感与态度:1. 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积极参与社会调查的意识,使学生树立要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2. 利用倡议书,手抄报,调查报告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

三.活动时间四.活动准备活动调查表格,相机五.活动实施过程第一阶段:活动启动阶段1.活动目标:点燃学生参与家乡改革开放调查的激情。

2.活动内容:活动启动3.活动时间:2008、9、32008、9、44.教师指导意见:说明本次活动的重要性,提高学生们的活动热情和参与意识。

改革开放30年来家乡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来家乡的变化

变革开放30年来家乡的变卦之公保含烟创作从变革开放30年以来,家乡从一个贫瘠的小村落一步步走向一个贫弱、日益昌盛的城市!我觉得我家乡的变卦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概括:一、衣变革开放前农村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买粮靠粮票,买肉靠肉票.穿的是“新三年,旧三年”,那一句农村里盛行的:“一件衣裳,老年夜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也是昔时的真实写照.自变革开放以来,农村的收入增加,市场商品的更加丰厚,人们开端追求新、美的穿戴消费模式,穿戴更加考究小气得体,服装变得丰厚多彩,并日益裁缝化.鞋子也变得各式各样,旅游鞋、皮鞋、休闲鞋等,不只样式新颖,而且穿戴舒适,普遍为农民所承受.以前人们常常使用“西装革履”来形容穿得好,如今,西服、皮鞋在中国居民中的普及率已经高达90%以上.全国有88.7%的消费者更喜欢购置棉、麻、毛、丝等天然纤维面料的服装.尽管衣着消费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下降,但总量一直处在上升的趋势.二、食相信粮票、油票,在很多人眼里不会陌生,吃饭必需靠这个.随着社会提高,农村经济疾速开展,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逐步从追求数量满足为主转入了追求以质量为主的阶段,人们开端在吃上考究迷信、求精密、讲营养、高质量.市场上丰厚的鱼、肉、蛋、鲜、菜、果四季常有,居家家庭想吃什么买什么.主食细粮化,且逐渐丰厚多样,副食消费从以追求数量满足逐渐转换为以追求质量为主.偶尔人们还会吃些粗粮来增进人体的机能.过来,中国人见面的常常使用行动语是“吃了吗?”.“吃”在中国人生活中所占的重量越来越轻了.13年来,中国人越来越远离围绕吃、穿辛勤劳作的单调生活,日子不单过得殷实,而且越来越丰厚多彩.三、住变革开放前,简直家家户户住的房子都是茅草房,下雨的时候,屋外下年夜雨,屋里下小雨.后来用砖砖瓦瓦健了土砖房,可依然受此待遇.现如今一走进农村,一幢幢二三层高的新楼房,出现在眼前.每家一块五、六分地作为宅基地,四周用沟围起来,沟水清澈,鱼翔池底,既可捕食,又可欣赏也可防火.宅前后种上花果树林,绿树成荫、百花齐放.在乡政府和村团体经济的资助下,家家户户接通水、电,即可喝上洁净的自来水,又能用上电灯、电话还可上网、看电视,过上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同时家家户户添了“三宝”;一是修了洁净的厨房,用上燃气灶、电冰箱、微波炉,二是健了茅厕,三是造了沼气池,把粪便、渣滓统统灌倒沼气池里,经过发酵制成沼气,供厨房作为清洁能源使用,即残渣又是农田的有机肥料,这样既节省了燃气支出,又呵护了农村环境,还提供了有机肥料,这是在城市是无法做到的.20世纪90年代初,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只有6.7平方米,农村为17.8平方米.目前,城镇人均住宅修建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上,农村到达25平方来.与此同时,寓居质量和配套性能不竭提高,根本普及了煤气、液化气.城镇居民在家具、住房装饰、家庭设备等方面的消费支出也成倍增长.四、行从村里到城镇缺乏40公里,却还要坐两个小时的车波动两个小时,进城了,灰头土脸欠好意思见人,路况欠好,公交车也不愿意开拓路途,城乡路途上跑的数量稀少的出租车,也是城里淘汰的破旧车辆,中途趴窝、超载、超员也是正常现象,近年来,围绕农村建立鼎力实施城乡路途通畅工程,新修乡村公路,一条条缎带式的沥青路从县城里向乡村的延伸.新颖、舒适、快捷的公交车不只到了全县所有乡,许多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坐车,直接进城.更年夜收益是过来交通梗塞,销售困难的农副产物,也随着路途的疏通进军国际外市场为农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以前,没有多少人敢奢望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轿车.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端把这个过来看来不成能实现的梦想酿成了现实.从1998年开端,中国团体购车比例已经超越50%.目前,在一些年夜中城市,这一比例甚至超越70%.城市居民中,每万人拥有轿车到达100多辆.中国团体汽车保有量从1990年的81.6万辆增加到1999年的534万辆,年均增长23.2%,远高于全国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速度,团体汽车保有量占全国汽车保有量的比重从15%左右上升到40%左右.五、消费及生活变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发作了宏年夜变卦,阅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高档到高档,从单一向全面的开展进程,变革开放前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始终是低水平,曾几何时,人们为了买一台彩电或电冰箱,全家人要省吃俭用好几年,如今居民家里由“老四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迅速向“新六件”(电视剧、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组合音响、照相机)和电脑、小洋楼、摩托车、空调、移动电话、小汽车等转化,生活已经从“根本生存型”向“享受开展型”转变.生活用品的变卦:手机、电脑等已经成为群众的日常常使用品;轿车步入寻常苍生家、家用电器不竭更新;农村盖起了砖房;饮食更加注重营养等.休闲方式的变卦: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不竭丰厚,电视、上网、旅游、健身等休闲娱乐方式丰厚着人们的生活.变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人民实现了贫穷到温饱、再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民经济疾速增长,经济实力不竭提升;迷信技术突飞猛进;国防和军队建立取得了重年夜造诣;国际位置日益提高.。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的变化“不支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这是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1978年12月,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此为标致,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

改革开放三十年过去了,三十年不过是历史长河中沧海一粟,然而就是这三十年间,中国人民的面貌,尤其是我国广大农村的人民面貌更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78年中国率先在农村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从此,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我的家乡也一样有了巨大的变化。

从以下四方面最能体现改革开放在百姓生活上发生的变化。

一、同家乡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方面的显性变化1、衣、从带补丁的粗布衣到现在的追求名牌与时尚服装从我父母老一辈人的回忆叙述当中了解到,当时家乡里的人都是自己做一件粗布衣服。

从新到旧,这个穿过那个接着穿,穿到坏了也舍不得扔掉,补补接着穿,往往到了最后,这件衣服已经看不出本来面目了,一块补丁接着一块补丁,而且什么颜色的补丁块都有。

除了衣服,鞋是自己做的布底鞋,都穿漏脚趾了,缝缝还接着穿。

衣服只是一种防寒的工具,没有美感而言。

过年了,谁家给女孩子买个带颜色的发带扎到头上,大多会引来同村小伙伴不停羡慕的眼光,小姑娘更是高兴好长一段时间。

如今记忆中的这些已经永远成为回忆,一去不复返了。

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了。

家乡的百姓在穿着上与三十年前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别说穿带补丁的衣服,就是稍稍坏点了也不穿,不是时尚款式服装不穿,不是名牌服装不穿。

如今,百姓也舍得在穿着打扮上消费了,以前是出门没有衣服穿,现在是出门不知道穿哪套好。

从外衣到睡衣,从头上的帽子到脚上的鞋子,样式不断更新,都讲究个时尚和搭配协调。

小伙子、大姑娘、小媳妇都把自己打扮地漂漂亮亮。

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调查报告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状况调查报告改革开放30年家乡经济巨变社会调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无疑成为历史的标志点。

2008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自2006年1月1日起,农民种地不需要交农业税了;2001年12月11日,中国经过十五年的努力,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2006年11月5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北京举行,40多个非洲国家领导人、1500名非洲各国代表成员、20多个联合国相关组织以及非洲重要组织的代表齐聚北京;2007年11月5日,我国“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成功实施了第一次近月制动,成为了我国第一颗绕月卫星。

中国在发展,渐渐跟上了世界的脚步。

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网络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就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让我们一点鼠标就看到了整个世界。

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

30年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在我的家乡,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消费状况又如何,我通过暑假的时间就我的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时间:2015年08月二、调查地点:淮北市(经济开发区)三、调查方式:询问部分本地的人及自己的亲朋好友,去相关单位了解以查询网络的方式获得详细的数据四、调查内容:淮北市的人民就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变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消费状况为主题进行调查五、总体状况及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

1、按经济的发展来说安徽淮北经济开发区是1996年2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开发区,由新城综合区和龙湖工业项目区组成。

谈改革开放30年家乡的变化 球球

谈改革开放30年家乡的变化  球球

谈改革开放30年家乡的变化弹指一瞬间,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了,改革意味着飞跃,开放预示着富强,沐浴着改革的春风,只不过短短的三十年时光,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体会并不深刻。

然而在父辈的交谈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改革开放三十年间的巨大变化。

我的家乡也奇迹般地改变着。

比如家乡的房子,家乡的路,家乡的学校,人的生活……都在变化。

沈阳啊,沈阳啊,我的故乡。

马路上灯火辉煌,大街小巷人来人往,披上了节日盛装……”每当我唱起《沈阳啊沈阳》这首歌的时候,家乡沈阳的许多美景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

我的家乡沈阳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历史文化名城,清时的繁荣,民国时的混乱和新中国开国时的辉煌都在沈阳的历史都下了深刻的印记。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时,沈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蜕变。

(一)从新中国建国到改革开放政策实施沈阳是建国初期国家重点建设起来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全国重工业基地之一。

曾经的铁西区,集中了沈阳75%的大中型企业和66%的工业产值,是沈阳乃至共和国工业发展历史上的骄傲,被称为东北工业基地的核心和“东方鲁尔”。

冶炼、轧钢、电缆,第一机床等各大国营企业是这一时代的代表和先锋,在当时,在铁西区的工厂里上班并且家住工人村的工人们是让全沈阳市最羡慕的人。

中国第一台机床,中国第一炉钢等等荣誉是所有沈阳人的骄傲;巨大的机器的轰鸣声和高高耸立的烟囱是那个时代的象征。

无疑,那时的沈阳是东北的骄傲,是中国的骄傲。

然而不能忽视的是在人们的劳动热情空前高涨时,人民的物质生活还是相当艰苦的。

一些基本的生活条件还不能得到满足,穿衣吃饭都要政府通过各种票据来统一安排,三代同堂的现象还十分普遍。

大多数职工和干部都安家于狭小的平房中。

以厂为家,甘于奉献的精神深入人心,对外来的尤其是西方的思想有明显的排斥心理。

(二)三十年改革之路八十年代初期,铁西区的发展势头还相当良好,诸如冶炼,轧钢,电缆这样的大厂职工人数都在一万人以上,承担了东北地区大部分的工业生产和工业制造任务。

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家乡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家乡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家乡变化导读:本文是关于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家乡变化,希望能帮助到您!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家乡变化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的变化--汝城新貌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振奋人心的那一幕仿佛还在人们的记忆中,岁月如梭,改革开放的征途已经整整走过30年。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从经济濒临崩溃边缘成长为全球第4大经济体。

这是国家生命力从萎靡到迸发的30年,更是个人的生存空间、自由选择和各种权益得以逐步舒张的30年。

三十年的征程,中华民族终于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开始向腾飞之路大步迈进。

三十年的沧桑巨变,三十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

在这30年中,我的家乡——汝城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汝城县位于湘、粤、赣三省交界处,自东晋穆帝升平二年(公元352年)建县以来,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全县辖23个乡镇,其中有5个少数民族乡镇,309个行政村,总面积2401平方公里,总人口3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5.8万人。

汝城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同时也为共和国培养了汝城籍开国上将李涛、朱良才等老一辈将军。

这里物华天宝,人文鼎盛,神农在郴州汝城耒山制作农耕耒耜。

理学鼻祖周敦颐在此任县令时,著有《爱莲说》。

至今,明、清时期的一大批古建筑仍熠熠生辉。

改革开放以来,汝城县充分利用毗邻粤、琼和港、澳、台胞较多的优势,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效地促进了汝城经济的快速增长。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汝城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勤劳善良、开明开放、诚实守信的汝城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招商引资为总抓手,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团结一心,励精图治,奋发向上,实现了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方面

革 开 放 初
改革开放后
我的初中和高中
新沂市钟吾中学 新沂市第一中学
校园生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汉堡
日本料理
健康成为这一时代人们追求的目标, “绿色”逐渐步入人们的视野,绿色蔬 菜,绿色水果,绿色包装……讲究的是 天然,讲究的是纯净。 吃逐渐成为一种艺术。
改革开放之前,许多的人的生
活得不到保障。房屋大多都是 土坯房和草房,阳光昏暗,通 风效果不好,居住的条件和环 境都很差。
改革开放前
当时人们的衣着 款式、颜色都很单一,甚至有人用 嘲讽的口气将中国人形容为“蓝蚂蚁”。
改革开放后家乡人民的穿着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看到大喇叭裤、蝙蝠衫,还有健美 裤和连衣裙。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对外开放,向年轻一代传递着 最新的潮流信息。
从家乡的 灯会中也 能看到衣 着的变化 ,渐渐的 人们也开 始追求时 尚
90年后, 穿着各式衣服合影的人们。
新世纪 ———凸显个性的世纪
形形色色的制服。

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食物匮
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 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到了90年代,不但 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 色食品深入人心。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 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
上世纪七十年代,自行车是时髦的代步工具
二 打车时代
交通由“骑车”向“打车”转变。改 革开放进入第2个10年,随着城市基 础设施建设和“畅通工程”的实施, 带动了公共交通事业和出租车行业发 展,居民出行越来越便捷,上下班主 要由四通八达的各种公交车来代步, “打的”也成了平常事。
公交车在八十年代初,开始成为城市交通的主要工具。
改革开放初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住房情况
都发生了变化,由土坯房变成 了砖房、水泥房,变成了高楼 大厦。屋里宽敞明亮,阳光充 足,通风很好。
对比发生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交通 的变化
数量不多的公交车,每遇风雨天常常人满 为患。拥有一辆私家轿车代步,是很多人想 都不敢想的事情。30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的 交通工具已是花样繁多:在繁华都市 30年 前,城里的上班族们骑着色彩单调的自行车 在街道上穿行 ,知名品牌轿车会不经意间 从人们身边招摇而过,出租车招手即停,私 家车的数量更是以惊人的速度与日俱增。
三、汽车时代(1998—2007年)
1998年汽车开始走进部分居民家庭。城 市居民的生活半径向外延伸,远离闹市,随 心所欲地在周末出去旅行„„“现在,拥挤 的私家车反倒取代自行车成马路上的景观 了。”
九十年代末,私家车逐渐进入中国家庭。现在, 由于私家车的逐渐增加,造成了交通拥挤。
30多年来,交通工具的变化, 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成就,人们生 活越过越好,越来越方便。
一 自行车时代 二 打车时代 三 汽车时代
一 自行车时代(1978—1987年)
——自行车飞速普及
1987年,城市居民人均交通和通讯费 支出虽说总共仅有7.6元,却已比1978 年增长了1.12倍。10年中,每百户拥 有自行车从153辆增加到215辆,增长 了39.5%;而此时城市的公共交通分布 在主要交通线路上,尚不能满足人们 的出行要求。
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食物 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 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新沂明帝捆香蹄
新沂盐豆子
新沂姜家辫子辣汤
随着土地联产承包制的落实,农民逐 渐摆脱了饥饿。鸡鸭鱼肉,海鲜野味也 渐渐端上了人们的餐桌,麦当劳,肯德 基等风靡静宁,不出国门便能吃遍世界 美食。
制作人:戴文浩 班级:13会电2 学号:1310102110


新沂,徐州市下辖市,位于苏鲁交界,东靠沭阳、东海, 南隔新沂河、骆马湖与宿迁相望,西邻邳州市,北接山东 郯城,是江苏的正“北大门”。1952年以境内新开辟的新 沂河得名新沂县,1990年撤县建市。 5000多年前,新沂属于北方大汶口文化和南方良渚文化交 流融会的区域,著名的花厅古文化就在新沂发祥,新沂自 古为徐州之域。 新沂是沿东陇海线产业带中心节点城市,为历史悠久的新 兴城市, 江苏省内长江以北唯一的三级一类中心城市。 2013年,新沂通过了江苏省全面达小康评审认定,已跻身 “苏北第一方阵”。 2014年,新沂在全国百强县位居第73位,竞争力等级为A+ 级。在中国县域成长竞争力位居第39位。2015年3月,国家 发改委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开展中小城市综 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新沂成为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物质生活极为匮乏 )。

球衣。是一种绒衣,毛衣还不普遍时的替代品,基本只有一种款 式:套头、大翻领,颜色也只有红色和蓝色两种,胸前要是印上 “XX青年突击队”那就更威风了。
“十亿人民十亿兵”的十年“文革”,最时尚的装束莫 过于穿一身不带领章帽徽的草绿旧军装,扎上棕色武装带, 胸前佩戴毛泽东像章,胸前斜挎草绿色帆布挎包,胳膊上 佩戴着红卫兵袖章,脚蹬一双草绿色解放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