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学案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人教版学案: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 第一课时 我与社会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一课时我与社会(见学生1页)一、感受社会生活1. 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2.置身社会生活的意义(1)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
(2)随着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3)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二、我们都是社会的成员1.个人和社会的关系(1)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由各种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2)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社会实践||,与社会真正有了个“亲密接触”||。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A)①学生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②使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③使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越来越深刻④有利于快速提高学习成绩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D)A.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B.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C.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D.个人就是社会||,社会就是个人3.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在社区||,我与李奶奶是邻居||。
我与李奶奶的关系属于(B)A.血缘关系B.地缘关系C.业缘关系D.法律关系4.下列属于中学生小华一家参与社会生活行为的是(B)①小华在家做作业②小华的爸爸在有机蔬菜大棚基地做科研③小华的哥哥观看上映的国产电影《湄公河行为》④小华的妈妈在纺织品工厂上班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19世纪||,健康可爱的巴登大公国的豪瑟王子||,不到3岁时被篡夺王位的宫廷阴谋家绑架||,并交给一个性格忧郁的女人抚养||。
18《我的白鸽》第一课时(共22张)+学案(含答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8 《我的白鸽》第一课时(共22张)+学案(含答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我的白鸽》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白鸽的情感,体会作者对美好生命的尊重和追求,懂得欣赏美、追求美。
3.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白鸽特点的方法。
4.体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增强关爱动物的意识。
5.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学习重点】2、把握文章内容,梳理作者和白鸽相处的经历,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深刻体会作者在文中融注的思想感情。
1、找出文中描写白鸽的细节,分析其作用。
【学习难点】1、理解文中某些语句的深刻含义。
2、如何将作者的情感和描写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学习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进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有养动物的经历吗?在喂养的过程中又有怎样的体会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感受作家陈忠实养白鸽的经历。
【有关资料】作者简介陈忠实(1942—2016),陕西西安人。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著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中篇小说集《初夏》《夭折》,长篇小说《白鹿原》,散文集《生命之雨》《告别白鸽》等。
其中《白鹿原》以厚重的历史感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而闻名,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陈忠实的作品大多以陕西关中地区为背景,展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人民的生活状态,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的创作风格朴实、真挚,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原题为《告别白鸽》。
写作背景1988年开始,陈忠实把妻儿和长辈安置在城里,只身来到乡下的祖屋,潜心写作,四年的艰苦写作,陈忠实每天都要经受着各种人物在脑海中的较量,纠结的心情让他额头上的皱纹如同黄土高原上的沟壑一般深刻。
1992年,陈忠实终于完成了《白鹿原》这部巨著。
课文结构:第一部分(第1-5段)写老舅送我一对白鸽。
第二部分(第6-8段)写两只白鸽来到家中,慢慢和我熟悉。
第三部分(第9-14段)两只小白鸽出生并慢慢长大。
第四部分(第15-20段)白鸽长大,两代白鸽飞翔于家乡山川上空令我陶醉。
18《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学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18《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学案教学目标1.知道《古诗三首》中的三首古诗内容。
2.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如字数、韵律等。
3.学习古诗的朗读方法,能朗读标点、停顿等。
4.能通过朗读古诗、品味古诗的形式和意境,理解古诗语言之美。
教学重点1.掌握《静夜思》、《登鹳雀楼》、《将进酒》三首古诗的内容和基本特点。
2.培养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难点1.协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
2.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的语言形式。
教学过程一、热身1.诵读一首短小易记的古诗,如《梅花》,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激发兴趣。
二、引入1.让学生先看一遍《静夜思》、《登鹳雀楼》、《将进酒》三首古诗,思考这三首古诗的内容以及喜欢哪一首,为后续理解古诗内容、享受古诗艺术魅力做好准备。
1. 《静夜思》1.教师让学生先看一遍《静夜思》,读者说说他们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静夜思》。
–道出作者李白看见明月时的心境和感受。
–向学生解释“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3.教师向学生介绍古诗的基本特点,如字数、押韵、平仄等。
4.教师演示如何朗读《静夜思》,示范出标点、停顿等。
5.教师组织学生朗读并分组表演。
2. 《登鹳雀楼》1.教师指导学生读懂《登鹳雀楼》的内容。
–介绍作者王之涣登楼的背景和目的。
2.教师解释古诗的基本特点,如字数、平仄、韵脚等。
3.教师演示如何朗读《登鹳雀楼》,示范标点、停顿等。
4.教师让学生朗读、组织表演。
3. 《将进酒》1.教师让学生先阅读《将进酒》并谈谈他们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详细解释(“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群峰峥嵘”)等词语的概念。
3.教师督促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特点,如字数、平仄、韵脚、用词技巧等。
4.教师演示如何朗读《将进酒》,演示标点、停顿等。
5.教师组织学生朗读、分组表演。
1.教师让学生重新思考这三首古诗的共同点和特点,并总结古诗形式和意境的好处,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学习欲望。
推荐精品语文鄂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隔窗看雀》第一课时精品学案

《隔窗看雀》第一课时学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体会麻雀对平凡生活的热爱。
方法与过程:1.通过细腻的语言文字,边读边想象画面,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妙。
2.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麻雀“忙碌而不羞愧,普通而不自卑”的可贵品质2.感受作者对麻雀这个小生命的欣赏,从而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初步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麻雀“忙碌而不羞愧,普通而不自卑”的可贵品质三、导学问题1.同学们,平时都见过麻雀吧!在你的印象中,它是一种怎样的鸟?生交流对麻雀的初步印象。
搜集有关小麻雀的资料和图片,利用“手机”记录下来,和同学一起分享。
2.默读课文,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麻雀的“忙碌”、“平庸”.画出有关的句子,然后再读一读。
3.读读自己画下的句子,再说说自己的感受。
4.轻声地读一遍课文,你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它的“不羞愧”“不自卑”,画出有关的句子。
5.(1)什么叫“坚忍”?(2)文中指的是谁要坚强的忍耐?忍耐些什么?6.它是怎样地在活着?联系上下文想想。
7.“它是点缀在人类生活中的活标点……就是分号。
”(1)轻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在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2)为什么说它是“活标点”?(3)联系“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8.这一个个逗号、句号,这活标点指的是谁呢?你从哪里知道的?9.你们是否也从这只麻雀身上看到了某种人的影子呢?。
16《夏天里的成长》第一课时 (学案)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16《夏天里的成长》第一课时(学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文章中的主旨和情感色彩,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2.能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拓展学生的词汇量;3.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课文阅读:16《夏天里的成长》第一课时;2.课文讲解:课文主旨和情感色彩;3.课文分析:词语解释和理解;4.技能训练: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文章情感色彩,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夏天里的成长”,并引导学生思考:“夏天是什么样子的?” “你们认为夏天和成长有什么关系?” “在学校里,你们是否经历过什么样的成长?”2. 课堂讲解第一段1.课文背景:这是日本作家太宰治的小说《斜阳》中的文字片段。
2.阅读题目:你觉得这个小男孩经历了什么感受?3.阅读答案:这个小男孩感到兴奋与重要。
第二段1.课文背景:爷爷绑了小鱼,小男孩没有同意把它放回去。
2.阅读题目:为什么小男孩不同意把小鱼放回去?3.阅读答案:小男孩觉得他享有抓住了小鱼的荣誉。
第三段1.课文背景:小男孩的生日,爷爷送了他一堆玩具枪作为礼物。
2.阅读题目:这种生日礼物是否和小男孩能够成长有关?3.阅读答案:这种生日礼物阻碍了小男孩的成长。
第四段1.课文背景:小男孩开始学习游泳。
2.阅读题目:在这一场景中小男孩获得了什么成长?3.阅读答案:小男孩在学习中懂得了尝试,成长了一分。
第五段1.课文背景:小男孩尝试垂钓,但是没有成功。
2.阅读题目:这一场景中小男孩学到了什么?3.阅读答案:小男孩在失败中学会了坚持。
3. 快速阅读和选择题教师给学生分发选择题,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并填写答案。
1.爷爷送了小男孩哪种生日礼物? A. 一堆玩具狗 B. 一堆玩具枪 C. 一堆玩具车2.小男孩在学习游泳中学到了什么? A. 学会了游泳 B. 学会了尝试 C. 学会了垂钓3.小男孩对自己抓住小鱼的反应是什么? A. 激动与重要 B. 学到了什么 C. 感到满足4. 课堂练习1.阅读下面的场景并自由发挥情境,写一篇关于夏天的小短文。
初二上册语文第一课预习学案

初二上册语文第一课预习学案第一课时一、整体把握这一家人,祖孙三代,和和美美,相亲相爱,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家庭。
作者表达了关于家庭伦理的理想。
最突出的一点是,“我”的敬老。
试作两个假设,第一个假设,如果把母亲冷落在家里,散步就带老婆孩子,那会怎么样呢?不少人往往是这样做的,在他们看来,没有老人的拖累,更自在,更开心。
殊不知,老人在家多么孤独、凄凉、寒心。
不劝母亲一起散步,似乎也没有良心的谴责。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既然如此,好像也有理由不去招呼了。
作此假设,更可以感知“我”对母亲的孝敬。
第二个假设,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如果“我”依从儿子,那会怎么样?儿子如愿,自然兴高采烈,久而久之,就会变得骄纵。
母亲呢,老年人有涵养,自然不至于老大的不高兴,但是,心里总不大畅快。
年纪大了,自己说话还不及小孙孙。
走小路也有理由,小路有意思,“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散步就是看景的,走小路实在也算不得错。
而“我”唯母命是从,没有把儿子当小太阳宠着,更可以感知“我”对母亲的孝敬。
孝敬,出于良心。
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我”的善良。
这一家人如此和美,敬老,是一个决定的因素。
初二上册语文第一课预习学案第二课时二、问题研究1.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大词小用确有好几处。
一处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
一处说,面对“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一处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
一处在结尾,“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
2.作者的意思是什么呢?探究这个问题,要学会一种思想方法,就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行为到原则。
“我”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顾两头。
两头都顾到,当然没有矛盾。
有时,无法兼顾两头,就像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无法“两全”,只能顾一头,那么顾哪一头呢?“决定委屈儿子”,就是顾老的一头。
【教学设计、学案、说课稿】《大洲和大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案、说课稿

《大洲和大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征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各种地图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看图、析图、绘图的能力,学会使用地理的语言──地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地球”“水球”的争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精神。
教学重点: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面积排序。
教学难点: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教学方法:读图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探究法教具:多媒体课件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嫦娥二号的发射和加加林事迹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互动一】世界海陆分布特征1.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1)玩接球游戏探究海陆面积大小。
(2)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半球图、卫星照片等各种图的海洋和陆地的面积后回答:“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3)读教材P26图2.2“世界海洋和陆地面积比较”,让学生通过读图知道海洋和陆地各占地表的比例是多少。
2.地球?水球?讨论3.阅读“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谈感想。
4.世界海陆分布不均:读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图得结论。
【互动二】七大洲和四大洋1.识别大洋、海和海峡(1)读图找四大洋,简单介绍四大洋;读图比较四大洋的面积,总结成口诀(太大印北,四洋贯通)。
(2)在图上辨别洋与海的概念,补充说明海峡概念,各举例说明。
2.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1)读课本图2.5“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区别大陆、岛屿、半岛、群岛、大洲概念。
并让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例子。
(2)读图找七大洲名称,观察图简单介绍七大洲分布特点(3)读图比较七大洲的面积,用口诀总结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的位次(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3.填图小结七大洲和四大洋。
(三)课堂小结(四)练习巩固:(五)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七分海海洋海峡地71%洋――四大洋:太大印北球三分大陆(半岛)陆地大洲――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29%岛屿(群岛)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学案)一、学习目标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的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 《盘古开天地》第一课时 学案

12 盘古开天地第一课时学案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 成绩:______一、学习目标1.了解神话故事,初步感受盘古的伟大形象。
2.认识“劈、缓”等8个生字,会写“睁、翻”等14个生字,理解“睁眼、黑乎乎”等14个词语。
二、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通过朗读和想象,了解故事内容,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
【学习难点】读通读顺课文,图文结合,感受神话故事神奇的想象。
三、知识构建【素养储备】说说你对神话故事这一体裁的理解。
【自主学习】1.课题:2.与本文同题材的故事还有3.课文一共个自然段,故事的主人公是。
四、知识训练【基础训练字词强化】1.在田字格中写下本课生字,并标注拼音。
()()()()()()()()()()()()()()2.形近字辨认并组词。
睁()斧()劈()挣()爷()臂()浊()竭()血()独()揭()皿()【课堂学习素养提升】1.自由朗读课文,依据课题,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篇课文的大意:2.故事发生的起源是第()自然段。
3.根据课文句子,想象画面,说说盘古创造世界的过程。
4.你认为盘古是一个的人。
【课后训练拓展延伸】1.选择正确的读音填空。
xuèxiě(1)每个人的血型()都不一样。
(2)我十分害怕流血()。
lěi lèi(1)爸爸因为工作过于劳累(),生病了。
(2)多年的教师生涯,她积累()了许多教学经验。
2.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劈.开(pǐpī)浑浊.(zuózhuó)四肢.(zīzhī)血液.(yièyè)3.根据划线的短语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盘古这个高大而雄伟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
()(2)他的血液变成了水流奔腾而不停止的江河。
()(3)盘古也一点儿力气也没有,累得倒下了。
()五、课外阅读。
美丽的湖我爱水,所以我爱大海,爱长江,也爱小溪流。
但是,我最爱的还是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和中学七年级下英语导学案课型:新授课备课人:单钟辉班级: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使用时间:2013年3月
Unit 3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Section A 1a-1c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记住并能够运用下列单词短语:milk shake,blender,yogurt,pour…into,peel,cut up,turn on,put….in(into)
2.能熟练运用first , next , then , finally描述香蕉奶昔的制作过程。
3.通过动手制作香蕉奶昔,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识记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学会制作奶昔并描述其制作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学习目标:3’
1.Warming up. Sing an English song.
2.Answer the questions:
1) Do you know what it is? 2)Do you want to know how to make it?
3.Show the learning aims.(展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
(一) 写出下列单词或短语:5 minutes
1.打开_____________
2.切碎(短语)_____________
3.奶昔(短语)_____________
4.果汁机,搅拌器_____________
5.剥,削_________
6.倾倒,灌___________
7.喝________
(二)Picture game. Show the pictures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三)重点句型:7’
A: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Look at the picture of 1a, and write these words in the blanks in the picture above.(完成1a)
三.合作探究:5’
1.讨论制作香蕉奶昔有哪些步骤(参考1a图片),并试着用first, next, then, finally等词描述。
First, peel---
And, cut up---
Next, put---into---
Next, pour---into---
Then,turn on---
Finally, drink---
四.学生展示。
10’
1.大显身手: 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正确的步骤来制作香蕉奶昔。
2.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学生展示对话,并正确说出步骤) 五.扩展提升10’
(一)听力:
1.Listening 1b. Then check the answers with your classmates.
2.Make a dialogue. 2c.
(二)教师精讲点拨:
1.pour---into--- 把---放入---里
Pour the milk into the cup.
2.put---into--- 把---放进---
3.重点短语:turn on 打开
六.反馈交流,随堂检测:5’
1.Let’s _________ the TV and watch NBA match.
A.turn down
B.turn on
C.turn off
2.Before we eat bananas, we should ________ them first.
A.cut
B.mix
C.peel
3.Pour the milk _________ the blender, please.
A.with
B.for
C.into
4. --________ do you make an apple milk shake?
--First peel an apple.
A.When
B.What
C.How
七.家庭作业:
句型转换:
1. There is an apple in the picture.(提问)
____________ __________ in the picture?
2. There is an apple in the picture.(提问)
How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there in the picture?
3. This book is five dollars. (提问)
_______ _______ is this book?
八.课后反思:1.我的收获:
2.我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