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学

合集下载

植物保护学实验

植物保护学实验

植物保护学实验
植物保护学实验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旨在保护植物物种,以及植
物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它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研究,旨在促进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降低全球变暖的程度,并且减少大气污染。

实验的目的是开展植物的保护工作,采用一系列多学科的方法和
技术,应用于植物保护研究、改良植物繁育和养护技术、调控植物生
长和发育、开发并引进新的植物物种及栽培技术等多种植物保护目的。

植物保护学实验主要有三个步骤,即观察、分析和应用。

观察阶段,研究人员在不同地理环境中进行实地考查,记录不同植物的形态
特征,搜集植物材料,进行宏观植被调查,收集自然环境的各种信息。

在分析阶段,研究人员分析他们所收集的植物资料,并参考自然条件
来进行植物品种和栽培技术的确定。

最后,在应用阶段,研究人员针
对具体植物或植物群落,采用适当的保护技术,以保护重点生境。

植物保护实验是一项重要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我们自然环境,确定影响植物群落的因素,并找出适当的方法来保护重要的植物
元素,从而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植物保护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植物保护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植物保护学概论知识点总结一、植物保护学的定义和目的植物保护学是研究和控制植物疾病、害虫和杂草的科学,其目的是保护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植物保护学通过对病虫害的研究和防治技术的开发,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保障了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

二、植物保护学的基本概念1. 植物疾病:植物受到病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侵害而引起的生理、形态和功能异常的病害。

2. 害虫:对植物生长和产量造成危害的昆虫、螨虫、蠕虫等。

3. 杂草:指对农作物造成危害,影响田间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植物。

4. 防治:指对植物疾病、害虫和杂草进行预防和控制的技术和方法。

三、植物保护学的研究内容1. 植物病原微生物:病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生理生态特性、传播途径等。

2. 害虫生物学:害虫的分类、形态特征、生活史、生物学特性、适应性和传播规律。

3. 杂草生物学:杂草的分类、形态特征、生活史、生态适应性和生长特性。

4. 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对植物病虫草害的预防、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技术和方法。

四、植物保护学的重要意义1. 保障粮食安全:植物保护学通过预防和控制病虫草害,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保障了粮食生产和供应。

2. 保护生态环境:植物保护学的研究和防治技术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保护了生态平衡和生态环境。

3.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植物保护学的研究和技术应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持,保障了农业的稳定和增产。

五、植物保护学的发展历程1. 古代植物保护:古代人类在农业实践中开始注意到植物疾病、害虫和杂草对农作物的危害,开展了一些简单的防治措施。

2. 近代植物保护:18世纪以后人们开始系统地研究植物病虫害,提出了一些关于植物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发展了一些农业化学药剂。

3. 现代植物保护:20世纪以后,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植物保护学逐渐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植物保护学家和专家,成功地控制了一些严重的病虫害,推动了植物保护学的发展。

植物保护一级学科

植物保护一级学科

植物保护一级学科
(实用版)
目录
一、植物保护学科简介
二、植物保护的重要性
三、植物保护一级学科的涵盖范围
四、植物保护一级学科的研究方向
五、植物保护一级学科的发展前景
正文
一、植物保护学科简介
植物保护学科是一门研究植物病虫害防治、植物检疫、植物生长发育与逆境生理等知识的学科,旨在保护植物资源,提高农业生产力,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植物保护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与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二、植物保护的重要性
植物保护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植物病虫害会导致农作物产量降低,品质下降,甚至颗粒无收,植物保护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损失,保障粮食安全。

其次,植物保护可以防止植物疫情的传播,维护植物检疫安全。

最后,植物保护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三、植物保护一级学科的涵盖范围
植物保护一级学科涵盖了植物病理学、昆虫学、植物检疫学、农药学、生物技术等多个领域。

这些领域相互交叉,共同为植物保护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四、植物保护一级学科的研究方向
植物保护一级学科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植物病害的病原生物学、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防治、昆虫生物学与害虫防治、生物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植物检疫与疫情管理等。

五、植物保护一级学科的发展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在保障农业生产、维护植物检疫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未来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趋势包括: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植物病虫害防治的绿色化、植物检疫的国际化等。

《植物保护学》学习指南

《植物保护学》学习指南

课程导学一、预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动物学。

二、学习对象:植物生产类(农学、园艺、茶学、应用生物科学等专业)、生命科学类本科生。

三、授课内容与各知识点关系:为了便于学生系统学习,现将植物保护学课程的知识点关系特作说明,具体见下图。

四、学习主要内容植物保护学是围绕保护植物免受有害生物危害之目标,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研究和探索经济有效治理技术和科学实施途径,提高植物生产的经济效益,维护生态环境,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综合性应用科学。

本课程重点需要通过学习掌握下列主要内容或知识点:植物保护学各分支学科如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和杂草学等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技术,以及有害生物的治理策略与技术;另方面,重点学习掌握粮食作物、杂粮、蔬菜、果树和茶树主要病虫害的危害特点、鉴别与诊断、发生发展规律及关键防治技术,以及农田常见杂草的识别与防治。

同时,通过对理论教学有关内容的学习,开展相对应的实验教学,以加强感性认识,学会基本实验技能如绘图技巧,以及鉴别昆虫、植物病原与杂草的技能。

五、学习方法【课堂学习】课前根据教学日历安排对有关内容进行预习。

课堂中认真听老师授课,并认真记录关键知识点的记笔。

同时,在上课过程中遇到不明白或不懂的问题要及时提问或课后提问与交流。

【课后学习】根据上课内容、教师课件以及课程网站内容,及时整理笔记,使知识点与上课内容更系统。

同时,根据老师布置的作业或者课程网站中有关训练题进行自我测试,既完成作业,也测试自我知识点掌握程度。

【查阅文献与课程论文写作】为了很好完成课外讨论,结合撰写课程论文,要学会和掌握如何利用学校图书馆等网络资源或文献数据库(如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等),收集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参考科技论文写作要求与规范撰写课程论文,并制作PPT,以便开展课程论文报告与交流。

【实验课堂教学】按照实验内容事先进行预习,在老师讲解和指导的基础上认真观察各种实验保存标本,训练有关实验操作如解剖昆虫、制作标本等。

生物学、作物学、植物保护学

生物学、作物学、植物保护学

生物学、作物学、植物保护学生物学、作物学和植物保护学是三个相互关联且重要的学科,它们研究的对象都是植物,但侧重点和目的有所不同。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起源、结构、功能、发展和演化等基础科学,作物学是研究农业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栽培管理的应用科学,植物保护学是研究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及其理论的应用科学。

生物学是研究所有生命现象的学科,它涉及到从分子水平到生态系统水平的各个层面。

生物学家们通过对生物体内部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揭示了生命的奥秘。

生物学的发展推动了许多其他学科的进步,为农业、医学、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

作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专注于研究农业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等方面的问题。

作物学家们通过研究作物的栽培技术、育种方法、种植管理等,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作物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还可以满足人们对食物、纤维和能源等需求。

植物保护学是研究植物病虫害的科学,旨在发展预防、监测和控制植物病虫害的方法。

植物病虫害是导致农作物减产和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植物保护学家们通过研究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为农民提供科学的防治措施,减少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生物学、作物学和植物保护学密切相关,相互促进。

生物学的研究成果为作物学和植物保护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作物学和植物保护学的实践应用也为生物学提供了大量的研究对象和问题。

三个学科的交叉融合,可以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保护农作物免受病虫害的侵害。

生物学、作物学和植物保护学是研究植物的重要学科,它们的研究对象和目的略有不同,但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通过这三个学科的研究,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这三个学科能够继续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为人类的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植物保护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保护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保护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植物保护学英文名称:plant protection学时:72学分:3.0适用对象: 草业科学专业考核方式:考试科目,平时成绩占30% ,考试成绩占70%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草坪学、普通遗传学等。

二、课程简介中文简介:《植物保护学》是草业学科的一门学科基础必修课,是阐述植物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其防治的一门应用科学。

本大纲根据草业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要求及培养目标制定。

内容包括认识植物病虫害在农业生产中的危害性及“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的重要性,掌握植物病理学和昆虫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主要植物病虫害的诊断方法、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倡独立思考和钻研创新精神。

英文简介:"Plant protection" is a discipline-based compulsory of turf science, which describing occurrence and control of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The outline of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plans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and training objectives of turf science includes the harm of plant pest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 principle of plant protection, which is the "prevention first,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master the basic theory, basic knowledge and basic skills of plant pathology and entomology, as well as the major plant pest diagnostic methods , the occurrence and control methods.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students should give their full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to promote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delve into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三、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总学时72学时,讲授45学时,实验27学时,分两部分讲授,第一部分为植物病理学部分,第二部分为昆虫学部分。

植物保护学学科学习指南

植物保护学学科学习指南

植物保护学学科学习指南植物保护学是一门涉及植物病原体、虫害、杂草等方面的学科,旨在保护植物免受损害并维护农作物的生产。

学习植物保护学需要掌握一系列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了解相关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本文将为你提供一个学科学习指南,帮助你更好地掌握植物保护学的知识。

一、理论知识学习1. 植物病原体学植物病原体学是植物保护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引起植物疾病的病原体,如真菌、细菌和病毒等。

学习植物病原体学时,首先要了解各种病原体的特征、传播方式和致病机制。

其次,需要学会植物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技术,例如使用显微镜观察病原体的形态特征,制定合理的防治方案等。

2. 植物虫害学植物虫害学是研究植物受到的昆虫危害的学科,昆虫危害常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死亡。

学习植物虫害学时,需要了解各类昆虫的分类、生活习性和为害特点。

此外,还要学会昆虫的监测和防治方法,如采用昆虫诱杀剂、生物防治等策略来控制昆虫的数量和危害程度。

3. 植物杂草学植物杂草学是研究对农作物有害的杂草的科学,杂草会抢夺农作物的养分、水分和光线资源。

学习植物杂草学时,需要了解不同杂草的分类、生长习性和对农作物的危害程度。

另外,还需要学会杂草的防治方法,比如机械防除、化学除草剂的使用等。

二、实践技能培养1. 实地观察实地观察是学习植物保护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实地观察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病原体、虫害和杂草的发生规律和为害程度。

在实地观察时,要善于运用显微镜、放大镜等仪器,并掌握制备标本和采集样本的技巧。

2. 实验操作实验操作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

学习植物保护学时,要参与各类实验,如植物病原体的分离鉴定、虫害的发生规律研究等。

通过实验操作,可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农田实习农田实习是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参与农田实习,可以亲自感受农作物受到病害和虫害的困扰,学习实际的防治技术和方法。

三、研究方法和工具1. 统计学统计学是植物保护学研究的重要工具,通过搜集和分析数据可以得出科学的结论。

植物保护学课件

植物保护学课件
检疫措施
该地区设立了专门的植物检疫机构,负责辖区内植物及其产品的检疫工作。同时,加强与海关、农业等部门 的协作配合,形成合力推进植物检疫工作。该地区还积极推广先进的检疫技术和方法,提高检疫效率和准确 性。
成效评估
经过多年的努力,该地区的植物检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方面,有效防止了危险性病、虫、杂草的传播 和扩散;另一方面,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和安全,促进了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
害监测和防治。
精准化植物保护
通过精准农业技术,实现对农田 环境的实时监测和精准管理,提 高植物保护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绿色化植物保护
未来植物保护将更加注重环保和 可持续发展,减少化学农药的使 用量,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
等绿色防控技术。
THANKS
感谢观看
预测预报
通过对病原物、寄主和环境条件的监测和分析,结合历史资料和气象预报等信 息,可对病害发生趋势进行预测预报。
防治策略与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科学 施肥等农业措施,提高植物抗病 力。
在必要时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注意选择低毒、低残留农药并 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规定。
防治策略 农业防治 生物防治 化学防治
农业科学为植物保护学提供了农业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和需求,推动了植 物保护学的研究和发展。同时,植物保护学的研究成果也为农业生产提 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02
植物病害及防治
Chapter
病害类型与症状识别
病害类型
根据病原性质不同,植物病害可 分为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 病害等。
症状识别
各类病害在植物上表现的症状不 同,如真菌病害常导致植物组织 坏死、变色、畸形;细菌病害多 引起植物萎蔫、腐烂等症状。
与其他学科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林植物病害的发生有一定的病理变化过程,简称病变。
病变首先表现在生理机能的变化上,如呼吸和蒸腾作用的加强, 同化作用的降低,酶活性的改变,以及水分和养分吸收与运转的失常 等,称为生理病变。 其次是内部组织的变化,如叶绿体或其他色素的减少或增多,细 胞体积和数目得增减,维管束的堵塞,细胞壁的加厚,以及细胞和组 织的坏死等,称为组织病变。
有些昆虫受精卵在母体内孵化成新个体,而后 产离母体继续发育成长时间 发育成新个 体的生殖方 式,即为两 性生殖。如 蝗虫、天牛、 蛾、碟等昆 虫。
多胚生殖是一个卵产生2个或更多个胚胎的 生殖方法(对人类来说,是同卵双胞胎)。 这种生殖方法常见于膜翅目的一些寄生性 蜂类,如小蜂科、细蜂科、小茧蜂科、姬 蜂科、蜜蜂科等一部分种类 。
触角的柄节特长,梗节短小,鞭节和柄节弯成膝状,如蜜蜂、 胡蜂、象甲等。
触角短,鞭节仅1节,上有一根刚毛,称触角芒,如蝇类。
咀 嚼 式
携粉足
开掘足
开掘足
步行足
蝗虫的后足--跳跃足
一般由后足 特化而成, 腿节特别膨 大,胫节细 长,适于跳 跃。如蝗虫 、蟋蟀的后 足。
• 初孵化和初脱皮的幼虫因表皮嫩薄, • 抵抗力弱,是药剂防治的有利时机。
限于寄生性膜翅目第一期 幼虫的特殊类型。全体未 脱离胚胎状态。触角、口 器是芽体,胸足多数不发 达,腹部尚未分化,所以 不论分节或附肢都没有。
幼虫具有3对胸足,2—8对腹足,如鳞翅目幼虫有2—5对腹足, 膜翅目叶蜂类6—8对腹足。
、蜜蜂、蚁等
蚜虫从春季到秋季连续若干代都以孤雌生殖繁殖后代, 只有在冬季来临时才产生雄蚜,进行两性生殖,雌雄 交配产卵越冬。
蜻蜓的成虫陆生,幼虫营水生生活,幼虫在形态和生活习性上与成虫明显不同, 这类变态称半变态。其幼虫称“稚虫”。
不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若虫)、成虫3个虫态,如蝗虫、蝽象、蝉等。 这类昆虫的幼体与成虫形态、习性和生活环境相似,仅体小、翅和附肢短,性器官 不成熟。这类变态也称渐变态,其幼虫称“若虫”。
(十)
园林植物病害基础知识
• 园林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或贮藏及运输过程中, 由于受到病原生物的侵袭或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在生理 上、组织上、形态上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致使植物的生 长发育受到显著阻碍,从而降低了花木的产量及质量,造 成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观赏价值和园林景观,这种现象 称为园林植物病害。
• 一、昆虫的头部
• 头壳的表面通常有1对复眼,
• 1—3个单眼及1对触角
单眼 复眼 触角
嗅觉和触觉功能
触角短,基部 两节较粗,鞭 节部分则细如 刚毛,如蝉、 蜻蜓等。
触角细长,除基部一、二 节稍大外,其余各节大小 相似,如:蝗虫、螽斯等。
鞭节由近似 圆球形大小 相似的小节 组成,,像 一串念珠, 如白蚁等。
幼虫只具有3对胸足,没有腹足和其他附肢,如瓢虫、甲虫、 金龟子等昆虫的幼虫。
幼虫既无胸足也无腹足,如天牛、象甲、蚊、蝇等昆虫的幼虫。
(离蛹)
触角、足等附肢和翅不贴附于蛹体上, 可以活动。如甲虫、膜翅目蜂类的蛹。
触角、足、翅等附肢紧贴蛹体上,不能活动。如蛾、蝶类的蛹。
蛹体实际上是离蛹,但蛹体外面由末龄幼虫所脱的皮形成的蛹壳所包围。 如蝇类的蛹。
昆虫由蛹或若虫变为成虫的过程,称为羽化。
同一种昆虫,雌雄个体除生殖器官等第一性征不同外,其个体的大小、 体型的差异、颜色的变化等也有差别,这种现象称为二型(雌雄二型)。
同种昆虫在同一性别上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个体的现象,称多型现象。
• (七)食性
• • • • • • • • • • • • • • 1、按照取食的对象 (1)植食性昆虫 以活的植物的各个部位为食物的昆虫。大多数是农林业 害虫,如马尾松毛虫、刺蛾、叶甲等;少数种类对人类 有益,如柞蚕、家蚕等。 (2)肉食性昆虫 以其他动物为食物的昆虫。如对人类有益的捕食害虫的 瓢虫、螳螂、食蝇虻、胡蜂等,寄生在害虫体内的寄生 蝇、寄生蜂等;对人类有害的蚊、虱、蚤等。 (3)腐食性昆虫 以动物、植物残体或粪便为食物的昆虫,如粪金龟等。 (4)杂食性昆虫 既以植物或动物为食,又可腐食,如蜚蠊。 2、根据昆虫所吃食物种类 (1)单食性昆虫 只以一种或近缘种植物为食物的昆虫,如落叶松鞘蛾等。 (2)寡食性昆虫 以一种或几种近缘科得植物为食物的昆虫,如菜粉蝶等。 (3)多食性昆虫 以多种非近缘科得植物为食物的昆虫,如刺蛾、棉蚜、 蓑蛾等
同翅目的粉虱和雄性介壳虫,幼虫在转变为成虫前有一个不食不动的类似蛹 的时期,这类变态称过渐变态。是昆虫从不完全变态向完全变态演化的过度 类型。
4个虫态,如甲虫、蛾、 蝶、蜂、蚁、蝇等。
半球形:夜蛾类
• 3、产卵方式
螳螂、荔枝蝽象:聚产; 牛、凤蝶:散产; 蝉、蝗虫:隐产; 松毛虫:裸产。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经过一系列内 部结构及外部形态上的变化,即变态。 用气管呼吸;具外骨骼。
前足 后足 中足



第一节 昆虫的外部形态和附器
头部是体躯最前面的一个体段,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头壳高度骨 化,外观像个六面体的盒子;上面为头顶,前方为额,两侧为颊,后 方为后头,下部着生有口器。
• 4、卵的孵化:昆虫在胚胎发育完成后,幼虫破卵而出, • 称为孵化。
• (二)幼虫期
• 1、幼虫的生长与蜕皮 • 幼虫脱去旧表皮案的过程称为脱皮。 • 脱下的旧表皮称为蜕。 • 在正常情况下,幼虫生长到一定程度就要脱一次皮, 所以它的大小或生长进程即所谓虫龄。 • 初孵的幼虫称一龄幼虫; • 脱一次皮后叫二龄幼虫; • 相邻两次脱皮之间所经过 • 的时间,称为龄期。



最后导致外部形态的变化,如叶斑、枯梢、根腐、霉烂、畸形等, 称为形态病变。
有无病理变化过程是识别园林植物病害的重要标志。

园林植物的机械损伤、动物咬伤、害虫啮伤、冻伤等,是园林植 物在短时间内受外界因素的作用而突然形成的,没有发生病理变化过 程,因此不能称为病害而称为伤害或损伤。
龙虱的后足—游泳足
足扁平,胫 节和附节边 缘有长毛, 用以划水。 如龙虱,仰 蝽等水生昆 虫的后足。
蜜蜂的后足—携粉足
蝗虫等直 翅目昆虫 的前翅质 地坚韧如 皮革、半 透明、 有翅脉。
基半部为皮 革质或角质, 端半部为膜 质有翅脉, 如蝽象的前 翅
翅质地坚 硬如角质, 不用于飞 行,用来 保护背部 和后翅, 如甲虫类 的前翅。
授课人:
孙琴
目录
• • • • • • • • • • • •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三章 第四章 园林植物昆虫基础知识 昆虫的外部形态和附器 昆虫的内部构造 昆虫的生物学特性 园林植物昆虫的主要类群 园林植物昆虫与环境的关系 园林植物病害基础知识 植物病害的概念与类别 侵染性病原物及其所致的病害 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园林农药应用技术
第一章 园林植物昆虫基础知识
第一章 园林植物昆虫基础知识

昆虫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昆虫的种类很多,约占动物界总数
的75%,且分布广,适应性强。

第一节 昆虫的外部形态和附器 昆虫的形态特征: 成虫整个体躯分:头、胸、腹三部分
后翅

• • • • •
胸部具有3对分节的足,通常还有2对翅
前翅
第四节
昆虫的分类
一、昆虫的分类
二、
三、园林植物害虫主要目、科概述
(一)
(二)、
(二)
(三)
(四)
(五)
1
(六)
(七)
12
(八)
(九)
鞭节各节的端 角向一边突出 成三角形,似 锯齿,如扣头 甲等。
鞭节各小节 的 一边向外突 出 ,呈细枝状, 形如梳子, 如
触角细长如杆, 近端部数节逐 渐膨大,形似 一根棒球杆, 如蝶类。
鞭节各节 向两边伸 出细枝, 形似羽毛 ,如雄性 蚕蛾、毒 蛾等。
触角末端数节延展成片状,叠合在一起如鱼鳃,可以开合, 如金龟子。
蝼蛄的前足—开掘足
一般由前足特 化而成,胫节 宽扁有齿,适 于掘土。如蝼 蛄的前足。
中华艳虎甲—步行足
是昆虫中最 常见的一种 足,各节较 细长,无显 著特化,适 于行走。如 步行虫、蚂 蚁、瓢虫的 足。
螳螂的前足—捕捉足
为前足特化 而成。基节 延长,腿节 腹面有槽, 槽边由2排 硬刺,胫节 腹面也有2 排刺,胫节 可以折嵌在 腿节的槽内, 形似铡刀。 如螳螂、猎 蝽的前足。
翅膜质,薄 而透明,翅 脉明显可见, 如蜂类、蜻 蜓的前后翅, 甲虫、蝗虫、 蝽象的后翅。
双翅目昆 虫和介壳 虫雄虫, 其后翅退 化成很小 的棒状构 造,飞翔 时用以平 衡身体。
前后翅狭长, 膜质,翅脉 退化,边缘 上着生很多 细长缨毛, 如蓟马的翅。
翅质地膜质,但翅上有许多鳞片,如蛾碟类的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