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学 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植物保护学复习题

植物保护学复习题

植物保护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真菌的营养体:指真菌营养生长阶段所形成的结构。

2.病原生物: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有害生物。

3.内含体:指植物感染病毒后,有些产物会与病毒的核酸、寄主的蛋白等物质聚集起来,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的复合体。

4.垂直抗病性:当一个品种只抵抗一种病原物的某些小种而不抵抗其他小种,这种抗病性称作垂直抗病性。

5.生理小种:指一种寄生物种内对寄主植物不同品种具有不同致病力的专化类型6.IPM,即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

从农业生态系统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水平之下,已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7.病征:在发病部位形成的病原物结构。

8.系统侵染性病害:指病原物侵入寄主后,从侵入点向四周各组织器官蔓延,最终引起寄主植物绝大多数部位或全株发病。

9.潜伏侵染:指病原物侵入寄主后并不立即表现症状,而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或特定的发育阶段才出现症状的侵染现象。

10.活体寄生物:只能从活的寄主植物组织和细胞中吸收营养才能生存的寄生物。

11.小种专化抗性:指植物只对一种寄生物的单个或少数几个小种抵抗的抗病性。

12.植物病害:植物在生长发育和贮藏运输过程中,由于有害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超过了植物的适应能力,使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代谢发生改变,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甚至死亡的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13.非循回型病毒:指被生物介体取食后不需要在体内循回,可立即被传播的病毒。

14.基因对基因学说:由Flor(1956)提出的一个学说,对应于寄主方面的每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病菌方面也存在一个致病性的基因。

寄主一病原物体系中,任何一方的每个基因,都只有在另一方相对应的基因作用下才能鉴定出来。

15.病害循环:植物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称作病害循环,也称作侵染循环。

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复习资料

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复习资料

植物保护学之植物病理学的复习重点1、植物病理学:研究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病害的表现和为害、发生流行规律以及如何控制病害的生物学科。

2、植物病害:植物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的连续侵扰,生理活性受到干扰而表现的异常状态。

3、病因: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4、什么是侵染性病害?什么是非侵染性病害?如何对他们进行判断?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因素侵染造成的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无病原物参与,只是由于植物自身的原因或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的恶化所引起的病害.侵染性病害:1)在特定的品种或环境条件下,病害轻重不一;在病株的表面或内部可以发现其病原体存在(病征)。

2)大多数的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线虫病害以及所有的寄生植物可以在病部表面看到病原物,少数要在组织内部才能看到,多数线虫病害侵害根部,要挖取根系。

3)有些真菌和细菌病害,所有的病毒病害和原生动物的病害,在植物表面没有病征,但症状特点仍然是明显的。

非侵染性病害:1)病害突然大面积同时发生,发病时间短,只有几天,大多是由于大气污染、三废污染或气候因素如冻害、干热风、日灼所致。

2)病害只限于某一品种发生,多为生长不宜或有系统性的症状致的表现,多为遗传性障碍所致。

3)有明显的枯斑、灼伤,且多集中在某一部位的叶或芽上,无既往病史,大多是由于使用农药或化肥不当所致。

4)明显的缺素症状,多见于老叶或顶部新叶。

5、植物病害的外部症状的定义?什么是病征?什么病状?外部症状:病植物外表所显示的种种病变,肉眼即可识别。

病征:病部上出现的病原物的个体。

病状:病部所看到的状态。

6、掌握和理解病原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一节中的所有概念寄生性:寄生物从寄主体内夺取养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生存和繁殖的特性。

寄生物:一种生物生活在其他活的生物上,以获得它赖以生存的营养物质。

腐生物:只能从死有机体上获得营养。

寄主(host):供给寄生物以必要生活条件的生物。

致病性: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引起病害的特性。

《植物保护学》复习资料、试题及答案(精)

《植物保护学》复习资料、试题及答案(精)

《植物保护学》复习资料、试题及答案(精)题记:资料比较多,比较详细,强烈推荐!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5分)1..细菌性病害的典型病征是在发病部位常出现。

2..真菌产生孢子的结构,不论简单或复杂,有性生殖或无性繁殖统称为。

3..某真菌的具有水生或土生习性,营养体为单细胞或无隔菌丝体,细胞壁由纤维素组成,无性生殖产生游动孢子,有性生殖产生卵孢子,则该真菌属于 _ 门。

4..病原物主要的越冬、越夏方式有寄生、腐生和。

5..通常把病毒病组织的榨出液用水稀释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便失去传染力,这个最大稀释度称为该病毒的。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什么是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其有那几个环节?2..简述水稻稻瘟病的侵染循环。

3..导致植物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4..侵染性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性的主要表现有那些?四、论述题(共15分)简述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发展特点及其防治策略。

昆虫部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1.寡足型幼虫2.羽化3.有效积温法则4.滞育5.天敌昆虫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6分)在划短线的位置填写相应的昆虫翅脉的中文名称或简写字母。

三、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16分).什么是IPM?2.农业防治法包括哪些途径?.作物的抗虫性包括哪些方面?.什么是熏蒸性杀虫剂?如何应用?四、论述题(共18分)简述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 Gehin)的发生过程与小麦生育期的关系及对其实施综合治理的措施。

模拟试题答案1病理学部分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1. 植物病害:长期异常的环境胁迫和病原生物的侵染,超过了植物的耐受限度,植物的生长发育受阻,新陈代谢异常,导致植物出现病态表现,甚至死亡,影响植物的产量和品质。

(2分)2. 植物病害的症状:植物发病后,发病部位出现的病态表现。

(2分)3. 侵染过程:植物病害侵染过程是指病原物接种体从越冬、越夏场所通过传播和寄主植物接触到寄主植物发病直至死亡的过程,包括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四个环节。

植物保护技术重点讲义资料

植物保护技术重点讲义资料

植物保护技术一、名词解释:1、世代:昆虫从卵到成虫性成熟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

2、触杀剂:通过接触表皮渗入害虫体内,使之中毒死亡的药剂。

3、补充营养:大多数昆虫羽化后,性器官还未成熟,需要继续取食才能达到性成熟,这种对性成熟必不可少的成虫期营养称为补充营养。

4、病原:指引起植物发病的主要原因。

5、潜伏侵染:在潜育期,有的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后,由于寄主抗病性或环境条件不适应等,病原物在寄主体内潜伏而不表现症状,这种现象称为潜伏侵染。

6、羽化:不全变态的若虫和全变态的蛹,蜕去最后的一次皮变为成虫的过程。

7、植物病害:长期异常的环境胁迫和病原生物的侵染,超过了植物的耐受限度,植物的生长发育受阻,新陈代谢异常,导致植物出现病态表现,甚至死亡,影响植物的产量和品质。

8、植物病害的症状:植物发病后,发病部位出现的病态表现。

9、侵染过程:植物病害侵染过程是指病原物接种体从越冬、越夏场所通过传播和寄主植物接触到寄主植物发病直至死亡的过程,包括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四个环节。

10、寡足型幼虫:只有胸足没有腹足的幼虫类型。

11、有效积温法则:昆虫的一定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有效温度的积累值往往是一个常数。

12、滞育:昆虫在温度和光周期变化等外界因子诱导下,通过体内生理编码过程控制的发育停滞状态。

15、天敌昆虫:具有天敌作用的昆虫,如螳螂、瓢虫等。

13、卵胎生:卵在母体内成熟后,并不排除体外,而是停留在母体内进行胚胎发育,直到孵化后,直接产下幼虫,这种生殖方式叫(卵)胎生。

14、作物的耐害性:是作物的抗虫机制的一种,即作物在受到害虫危害后在产量或品质上无多大的损失。

或作物在害虫取食后,虽不明显影响害虫的生存,但作物具有较强的增殖和补偿能力。

15、防治指标:即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的某一密度,在此密度下应采取控制措施,以防害虫密度达到经济损害允许水平。

16、趋化性:昆虫对化学物质的刺激所表现出的反应。

17、无性孢子:不经两性细胞配合,只由营养细胞的分裂或营养菌丝的分化(切割)而形成的新个体。

植物保护学通论复习资料

植物保护学通论复习资料

论述(24)1 如何进行植物病害的诊断和鉴定1 诊断程序:田间观察,症状诊断,病原鉴定,确定病害,2诊断过程:症状的识别与描述,调查询问病史与有关档案,采样检查,专项检查,3诊断要点,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原体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4科赫法则:感病植物上常伴随有病原生物存在,该生物可在培养基上分离和纯培养,该纯培养生物接种到相同植物的健株上,能表现出与原来相同的症状,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在进行该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其特征与愿接种的病原生物完全相同。

2生物防治的优缺点优点:生物防治是最好的有害生物防治方法之一。

1生物防治对人、畜安全,对环境影响极小,2活体生物防治对有害生物可以达到长期控制的目的,而且不易产生抗性问题,3生物防治的自然资源丰富,易于开发,成本相对较低。

缺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尚无法满足农业生产和有害生物治理的需要,1作用效果慢,在有害生物大发生后常无法控制,2受受气候和地域和生态环境的限制,防治效果不稳定。

3目前可用于大批量生产使用的有益生物种类还太少,通过生物防治达到有效控制的危害生物数量仍有限。

4生物防治通常只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一定的危害水平,对于一向防治要求高的有害生物,较难实施种群整体治理简答(16)1昆虫纲的特征:昆虫是体躯分为头胸腹三段,生有6足4翅的节肢动物。

体躯是由许多连续的体节组成的,两体节之间由节间膜相连,这些体节按其功能分别集中,形成头胸腹3个明显的体段。

2昆虫的休眠和滞育:昆虫在其年生活史的某一阶段,由于不适应的环境条件,长因其生长发育停止,不食不动,环境条件一旦转变为适应,则生长发育迅速恢复正常状态,这种现象成为休眠:某些昆虫在一定的季节,一定的发育阶段,不论环境条件适合与否,而出现生长发育停止,不食不动的现象,称为滞育。

3生物防治的原理:具有抗菌作用,竞争作用,重寄生作用交互作用,溶菌作用,捕食作用4线虫的致病性体现在那些方面:直接造成损伤和掠夺营养。

通过食道腺分泌的各种酶或毒素,引起寄主植物的各种病变。

植物保护学考试复习资料

植物保护学考试复习资料

植物保护学一、名词解释1. 生理小种:种内形态上相同,但在培养性状、生理生化、致病力或其它特性上有差异的生物型或生物型群称为生理小种。

2. 水平抗性:又称非小种特异性抗病性和非专化性抗性,即寄主的某个品种对所有小种的反应是一致的,对病原菌的不同小种没有特异反应或专化反应。

3. 侵染性病害:由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等生物病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

4. 活体营养生物:指只能从寄主的活细胞和组织中获取养分的生物,相当于过去所提的专性寄生物和少数兼性腐生物。

5. 病原物的致病性:是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引起病害的特性。

二、简答题1.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诊断要点是什么?侵染性病害的特征是病害有一个发生发展或传染的过程,病害在田间的分布往往是不均匀的,在病株的表面或者内部可以发现其病原生物的存在,有的侵染性病害在病部有明显的病征。

大多数的真菌病害、细菌病害和线虫病害可以在病部表面看到病原物,少数要在组织内部才能看到。

有些真菌和细菌病害及所有的病毒病害在植物病部没有病征,但是有一些有明显的症状特点可以作为诊断的依据。

2. 何谓病害的侵染过程?其一般分为几个阶段?(一)病害的侵染过程简称病程,指从病原侵入开始,经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的扩展,引起寄主一系列病变,直到寄主表现症状,病原开始释放传播体为止的过程。

(二)侵染程序一般分为以下3个时期:(1)侵入期。

从病原物侵入到与寄主植物建立营养或寄生关系的一段时间。

(2)潜育期。

从病原物初步与寄主植物建立寄生关系到出现明显症状的一段时间。

潜育期的长短因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寄主植物的种类及生长状况和时期,以及环境条件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3)发病期。

受侵染的寄主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出现明显的症状,包括染病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反映出的病理变化和病原物产生繁殖体的阶段。

3. 植物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1)介体传染:病毒的自然传播多数依靠昆虫、菟丝子等介体,其中以刺吸式口器的昆虫最为突出,象西葫芦病毒病、番茄蕨叶病、辣椒病毒病主要是靠蚜虫传播的。

植物保护复习资料

植物保护复习资料

《农林类种植、园艺专业课综合》Ⅰ、考试课程及所占比重考试课程为《植物保护学》和《植物学》共150分,两门课分别占60%和40%,即《植物保护学》占90分,《植物学》占60分,每门课中的理论考核与实践技能操作的比例为7:3。

本考试大纲的编写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1994年颁布的《全国中等农业学校农学类专业部分课程教学大纲》。

Ⅱ、学习目标知识要点:1、掌握植物保护学的相关概念;农业昆虫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分类识别要点以及生态学等等基本理论知识;植物病害的症状、病原分类识别要点、病害诊断技术、植物病害发生发展及流行规律;病虫害的田间调查和预测预报基本知识;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常用农药的性能及使用技术的基本知识等。

通过植物保护学的学习,达到对病虫害的准确识别及科学有效的防治。

2、要求考生准确掌握植物学的相关概念、掌握植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技能要点:1、识别常见植物病虫害种类;能熟练计算、稀释农药和使用农药;掌握常见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方法。

2、熟练掌握常常显微镜的使用技术,掌握植物切片和制作技术以及生物绘图法,并能用这些技术解剖观察各种营养器官。

3、掌握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方法,能够识别被子植物的主要科及本地区农田杂草。

Ⅲ、考试内容植物保护学第一章绪论及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学习要求】绪论掌握植物保护学的概念、植物保护学的性质、内容、任务及我国植物保护工作的方针;了解植物病虫害危害的严重性、学习植物保护的必要性。

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一、昆虫的外部形态掌握昆虫和农业昆虫的概念;了解昆虫在动物界乃至生物界的地位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昆虫的头部的基本构造;重点掌握昆虫口器的两种主要类型的取食危害及与药剂防治的关系。

昆虫的胸部;重点掌握翅和足的基本构造、功能。

了解昆虫翅的特征在昆虫鉴定中的应用。

昆虫的腹部:掌握昆虫的腹部的基本构造及功能。

了解昆虫的外生殖器的构造及其在种的鉴定中的意义。

植物保护学

植物保护学

《植物保护学》复习提纲1:名词解释:植物病害: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生物因子或(和)非生物因子的影响,使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干扰或破坏,在生理上和形态上表现出异常,这种偏离了正常状态的植物就是发生了病害。

病原生物(病原物):症状:是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侵染后,内部生理活动和外观的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现象。

线虫生活史:由卵孵化出幼虫,幼虫发育为成虫,两性交配后产卵,完成一个发育循环,即线虫生活史致病性: 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和引起病变的能力。

抗病性:指植物避免、中止或阻滞病原物侵入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伤程度的一类可遗传特性。

侵染过程: 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可侵染部位接触,并侵入寄主,在植物体内繁殖和扩展,然后发病显症的过程,也是植物个体遭受病原物侵染后的发病过程(病程)。

病害循环:指病害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初侵染:越冬或越夏场所积累的病原物引起的侵染称初侵染。

再侵染:初侵染成功后在寄主发病部位产生大量的病原物繁殖体,在同一生长季节中再次传播引起的侵染称再侵染。

病害流行:病害在较短时间内突然大面积严重发生,从而造成重大损失的过程称为病害流行。

植物群体发病的现象。

植物病害综合治理:综合治理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

它从农业生态系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必要地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遵循三个治理原理)2:病害三角“病害三角”学说(1933 Link提出):1)感病的寄主植物2)具有致病性的病原物3)一定的环境条件(诱因)三者配合才能发生植物病害3:病因: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遗传生物因素(病原生物因素和植物自身遗传因子异常)和非生物因素病原生物因素(寄生物)生物病原分为以下几种:(1)菌物:根肿菌,卵菌,壶菌、接合菌、子囊菌、担子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保护学:是一门研究有害生物及其控制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科学。

“3R”问题:有害生物抗药性(resistance)再猖獗(resurgence)和农药残留(residue)植物保护:是植物生产管理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它以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各种技术措施,将有害生物持续地控制在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之下或美学容许的范围之内,从而达到植物的可持续生产。

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危害的发生原因,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病原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病害控制的科学。

第一章*植物病害:当植物遇到病原生物侵染或不良环境条件时,其正常的生理机能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一系列生理,组织和形态病变,引起植株局部或整体生长发育出现异常,甚至导致死亡的现象。

病因: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

构成植物病变及影响其生长发展的基本因素:植物,病原体和环境条件。

症状:植物病变经过一系列病变过程,最终导致植物上显示出肉眼可见的某种异常状态。

外部症状可区分为病状和病征两类。

*病状:是指在植物病部可看到的异常状态,如变色,坏死,腐烂,萎焉和畸形。

病征:是指病原物在植物病部表面形成的繁殖体或营养体,如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和菌脓。

病状类型:变色:是指植物患病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绿色或发生颜色变化的现象。

褪绿或黄化:植物绿色部分均匀变色,即叶绿素的合成受抑制。

花叶:植物叶片发生不均匀褪色,黄绿相间,形成不规则的杂色。

红色:叶绿素合成受抑制,花青素合成过盛,叶色变红或者紫红。

坏死:是指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受到破坏而死亡,形成各种各样的病斑。

可发生在植物的根茎叶果等各部分,其形状,大小和颜色不同。

腐烂:是指植物细胞和组织发生较大面积的消解和破坏现象。

分为干腐,湿腐,软腐和立枯。

干腐,若细胞消解较慢,腐烂组织中的水分能及时蒸发而消失,病部表皮干缩或干瘪,就会形成干腐。

如马铃薯湿腐,若细胞消解较快,腐烂组织不能及时失水,则形成湿腐。

如甘薯软腐,若先在细胞壁中胶层受到破坏,腐烂组织的细胞离析,以后再发生细胞的消解。

立枯,因幼苗的根腐或茎腐,引起地上部分迅速倒伏或死亡。

生理性萎焉:是由于土壤中含水量过少或高温时过强的蒸腾作用而使植物暂时缺水而引起的,此时若及时供水,植物仍可恢复正常。

病理性萎焉:是指植物根或茎的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而引起的凋萎现象,这种凋萎大多不能恢复,甚至导致植株死亡。

畸形:是指由于病组织或细胞生长受阻或过度增生而造成的形态异常的现象。

病原体的两个属性:寄生性是指寄生性从寄主体内取得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

致病性是病原体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引起病害的特性。

营养体:真菌营养生长阶段所形成的结构。

菌丝:真菌典型的营养体是具分枝的丝状体,单根丝状体称为菌丝菌丝体:菌丝交织成团的称为菌丝团无隔菌丝:低等真菌的菌丝一般没有隔膜,内含很多细胞核有隔菌丝:高等真菌的菌丝有隔膜,将菌丝分隔成多个细胞吸器:伸进寄主细胞内吸收养分和水分的特殊结构。

菌组织的类型:一种是由菌丝体组成比较疏松的疏丝组织;另一种是由菌丝体组成比较紧密的拟薄壁组织。

菌核:是由菌丝紧密交织形成的一种休眠体,内层是疏丝组织,外层是拟薄壁组织。

子座:是由菌组织形成的能容纳子实体的垫状结构,有时其中还混有部分寄主组织,称为假子座。

菌索:是由菌丝体平行交织构成的长条形绳索状结构,外形与高等植物的根相似,又称为根状菌索。

子实体:真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

经过营养生长阶段后,即进入生殖阶段,形成各种繁殖体。

真菌的繁殖形式: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无性孢子: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和分生孢子有性孢子:休眠孢子囊,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和担孢子真菌的生活史是指真菌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和繁殖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

单主寄生:有些真菌在一种寄生植物上就可完成生活史。

转主寄生:有的真菌需要在两种或以上不同的寄主植物上才能完成其生活史。

*生理小种:是指在病原物的钟内,形态上相同,但在培养性状,生理,生化,致病力或其他特性上有差异的生物型或生物型群。

生物型:是由遗传性一致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

植物真菌病害的诊断:指是采用必要的鉴定技术和方法,运用病理学和真菌分类学的知识确定植物真菌病害的病原和病名。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是仅次于真菌和病毒的第三大类病原生物。

绝大多数植物病原细菌具有细长的鞭毛,着生在菌体一端的鞭毛称为极鞭,着生菌体四周的称为周鞭。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主要类型:薄壁菌门,厚壁菌门和软壁菌门。

细菌病害的诊断除根据寄主表现的症状特点外,更可靠的方法是观察*喷菌现象*。

因为由细菌侵染的植物病害,无论是维管束组织受害还是薄壁组织受害,病原细菌都大量存在于受病组织内,所以在显微镜下观察时,病组织内的大量细菌即会呈水雾状从病部喷出。

喷菌现象也是区别细菌病害与真菌病害和病毒病害的最简便手段之一。

植物病毒的主要化学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

常见引起重要植物病害的病毒都是正单链RNA病毒。

植物病毒:是专性寄生的分子寄生物,其主要生物特性包括传播性,滤过性,增值性,移动性和理化特性等。

稀释限点:是指病毒能保持侵染力的最高稀释浓度,它反映了病毒的体外稳定性和侵染能力。

钝化温度是指恒温处理10min后,使病毒丧失活性的最低温度。

*植物病毒病害的诊断步骤:田间症状观察,病毒粒体形态和大小测定,寄主范围测定,传播方式测定,细胞病理学鉴定和血清学鉴定等。

*线虫的形态结构:植物病原线虫虫体细长,圆筒状,表面光滑,头尾削尖,虫体有体壁和体腔,体腔内有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和排泄系统等器官。

体壁的最外面是角质层,其内为下皮层,在下面是使线虫运动的肌肉层,线虫的体壁几乎是透明的,所以能看到其内部结构。

体腔内充满了体液,浸浴着所有内脏器官,并供给代谢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

*半寄生性种子植物:有叶绿素,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但根多退化,导管直接与寄生植物相连,只需从寄主植物吸收部分营养物质的,如桑寄生*全寄生性种子植物:没有叶片或叶片退化成鳞片状,缺乏足够的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其导管和筛管与寄主植物的导管和筛管相连,依靠寄主植物供给碳水化合物和其他营养物质的,如菟丝子和列当。

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因:营养失调,温度不适,水分和湿度不适,土壤次生盐绩化和有害物质。

第三章识别的类型:接触识别和接触后识别,亲和性识别和非亲和性识别。

识别的机制发生在细胞-细胞识别和分子-细胞识别等层次上。

病原体致病的作用:酶的作用,毒素的作用,生长素调节物质及作用。

寄主的抗病性是指寄主植物抵抗病原物侵染的性能。

抗病性的类型:免疫,抗病,感病,耐病和避病。

*垂直抗性:又称为特异抗性或小种专化抗性,是指寄主与病原物之间有特异的相互作用,即寄主品种能抵抗某一病原物或某些生理小种的侵害,但对其他一些病原物或其小种则没有抗性。

*水平抗性:也称为非特异抗性或非小种专化性,是指寄主与病原物之间没有特异的相互作用,即寄主品种对病原物所有小种的抗性反应一致的。

抗性的机制:固有抗性和诱发抗性。

突变:是指病原物的遗传物质发生突然改变的现象。

适应性变异:是指病原物在适应某种生态环境而调节自已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异。

第四章*昆虫纲的基本特征:1.体躯由若干体节组成,并明显地集合成头部.胸部和腹部三个体段.2.头部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生有口器和一对触角,通常还有复眼以及单眼.3.胸部是运动的中心,生有3对足,一般还有2对翅.4.腹部是代谢和生殖的中心,腹腔内含有大部分内脏,腹末通常生有外生殖器官.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的变异性,通常包括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层次。

适应性是指生物通过各种行为对策适应环境得以保存种群和繁衍后代的能力。

昆虫纲繁盛的表现特点:种类最多(占地球所有动物数的2/3,约占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一半),数量最大,分布最广昆虫纲繁盛的原因:历史久远,有翅善飞,相对体小,繁殖力强,食性广泛,具有变态和发育阶段性*昆虫的益和害分别表现:害虫:在人类生活中,衣食住行及健康等方面都会受到昆虫的侵害,通过危害经济动,植物和传播疾病给人类造成了重大损失的昆虫。

农业害虫(蚜虫,飞虱和叶蝉),卫生害虫(蚊,蝇,蚤,臭虫,蟑螂……)益虫:有些昆虫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造福人类,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是有益的,因而通称为益虫.1工业原料昆虫2.传粉昆虫3.天敌昆虫4.药用昆虫5.食用.饲用昆虫6.文化昆虫*第五章昆虫的形态结构*昆虫的头部形式分类:下口式:适于啃食植物叶片,茎干等。

如蝗虫,蟋蟀前口式:具有咀嚼式口器的捕食性昆虫,钻蛀性昆虫后口式:具有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如蝉,叶蝉,蝽等头部的感觉器官:触角*复眼是昆虫最重要的视觉器官,能够分辨物体的颜色和形象。

*单眼包括背单眼和侧单眼,它们只能感受光线的强弱与方向而无成像功能。

口器是摄取食物的器官。

口器的构造类型:咀嚼式口器,*咀吸式口器*,*刺吸式口器*,锉吸式口器,虹吸式口器和捕吸式口器。

胸部是昆虫体躯的第2体段,由前胸,中胸和后胸3歌体节组成,每个体节各具一对胸足,分别称为前足,中足和后足。

有翅亚纲还各生一对翅,分别称为前翅和后翅,有翅昆虫的中,后胸和前胸差别很大,因而特称具翅胸节或简称翅胸。

*胸足的基本构造昆虫的胸足着生在各胸节侧腹面的基节窝内,是昆虫的重要的行动器官,成虫的胸足一般由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6节组成。

翅的类型:膜翅,毛翅,鳞翅,缨翅,覆翅,半鞘翅,鞘翅和棒翅。

雌性的外生殖器称为产卵器,雄性的外生殖器称为交配器。

体壁:是昆虫体躯的最外层组织,是虫体内部器官和外界环境之间保护性屏障,起着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保护内脏免于机械损伤和防止外来物如病原体,杀虫剂等侵入的作用。

.体壁由内向外依次由底膜,皮细胞层和表皮层3部分组成。

表皮层的内皮层最厚,主要成分是含有*几丁质和蛋白质*的复合体。

“蜕“就是体壁中外表皮以外的层次——上表皮(最重要的通透性屏障)体壁的色彩:色素色,结构色和混合色。

昆虫的消化道分为前肠,中肠,后肠三部分:前肠具有摄食磨碎和暂时贮存食物的功能;中肠是分泌消化酶,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场所;后肠除了排除食物残渣和代谢废物外,还有吸收回水分和无机盐类,调节淋巴参透压和离子平衡的功能昆虫的排泄系统主要是马氏管。

马氏管是一些浸浴在血淋巴中的细长盲管,其基部开口于中,后肠交界处,与肠道相通,端部游离或与直肠结合成“隐肾”构造。

功能相当于高等动物的肾,能从血淋巴中吸收含氮代谢废物,再经肠道与食物残渣一同排出体外。

昆虫开放式循环系统的特点是血压低,血量大,其主要功能是运输养料,激素和代谢废物,维持正常生理需要的血压,参透压和离子平衡,以及对侵染物产生的免疫反应等。

昆虫的呼吸主要靠扩散的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通风作用,使空气由气门,气管,支气管和微气管, 最后到达各组织,呼吸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也通过气管系统逸出体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