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语文试讲稿

合集下载

教师资格证,中学语文面试试讲模板(初高中),试讲要点

教师资格证,中学语文面试试讲模板(初高中),试讲要点

小编提醒大家:面试的技巧就是不断模拟演练。

试讲模板(初中和高中)1. 问好各位考官好,我是X号考生,我今天的试讲题目是《XXX》,现在我可以开始试讲了。

2. 开场同学们,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听一首歌(看组图片、讨论个问题等,与本节课相关的引导话题)3. 导入(开场、导入共2分钟)(1)复习导入法。

如,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了现代文阅读的方法,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今天的课程。

(2)图片/情景/试听导入法。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景,在虚拟的情景中导入一些新的语言项目。

播放视频《荷花》或展示图片《荷花》,同学们,这些花漂亮吗?这是今天这位作家最喜欢的花,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喜爱的荷花。

(3)时事导入法。

时事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学生在生活的情境中学习,具体形象,易于理解,易于运用,效果显著。

如,现在正值雨季,很多地区都有大面积的降雨。

所以,出门前,我们总要看看天气预报。

那么,天气是如何被预知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方法——看云识天气。

(4)由作者背景引入新课。

4. 课程新授(课程新授6分钟)引入课题之后开始讲课,中间需要设计与学生的互动(文言文类需要注意先对生字词进行简单讲授,梳理好文章大意;活动设计类直接进行小组讨论)。

(1)分组朗读:同学们,下面大家分小组来读一读课文,每一列为一个小组,大家在读的时候注意,本段主要讲了什么。

(2)问题回答:修辞手法?中心思想?作者背景?——请学生进行回答。

(3)小组讨论:下面我们根据XXX话题,来分组讨论一下。

注意:注1. 提问学生时,要分情况回答。

(1)学生回答正确——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请坐;嗯,很有道理;没错,正如你说的;太棒了,看来你课下积累了不少知识。

(2)学生回答错误——表扬,但是+改进方法/引导。

如你非常有勇气,这一点很棒,但是你再思考一下,XXX这样是不是更全面呢;你的看法很独特,但是其他同学还有补充,我们一起让答案更全面。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试讲逐字稿万能模板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试讲逐字稿万能模板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试讲逐字稿万能模板高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试讲逐字稿万能模板高中语文教师资历面试试讲逐字稿万能模板1、题目:《沁园春·长沙》2、内容:3、基本要求(1)试讲时间10分钟。

(2)教学方式恰当(3)朗诵课文,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逐字稿1、导入新课。

同学们,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的确如此,我们从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中已感遭到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和磅礴气势。

这堂课我们学习他用“沁园春”作词牌的另外一首词“长沙”。

(文字投影:《沁园春?长沙》毛泽东1925年)让我们通过朗读,1起来品味这首词的语言,领会它的意境,同时感受感受毛泽东青年时期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2、写作背景介绍。

这首词是在甚么背景下写的?请同学们重温历史的画面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播放多媒体课件之1:“时期背景”]3、教师范读。

接着,大家同学们边看课文边看录相画面,通过视听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播放多媒体课件之2:“朗诵”]4、朗诵、领会,品评、鉴赏。

师: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常常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要明白地读懂诗句的意思,还得*读者自己通过想象,进行公道的调剂和补充。

本词的开头3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就这是这样。

哪位同学能按调剂好的正常语序,把3句的大意顺畅地说1下?(生:在深秋时节,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师:说得不错。

“独立”能否改成“站立”“直立”等?(生:不行。

“独立”不但表明是1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势。

)师:对。

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辑毛泽东。

诗人在韶隐士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

可见1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依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

唐代柳宗元有1首题为《江雪》的绝句,谁还记得吗?(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背得很好。

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试讲稿

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试讲稿

《装在套子里的人》试讲稿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师:(出示套中人图片)旁白:“在文学史上,有许多经典的人物,文学名著为我们筑起了一道文化的长廊,其中有爱国者与叛国者,有天使,也有魔鬼,当然还有我们意想不到的,特别典型的人物。

例如著名作家契诃夫就为我们的文化长廊贡献了一个经典人物,这个人物名字叫做别里科夫,我们又称他是套中人,那么这种人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典型呢?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指向屏幕插图)同学们,我们阅读课文之前,先来看看这两张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师:你来说说?嗯,再看看这里除了他以外是不是还有他的影子,说明天气如何?师:对!所以你从一幅图看到了一位在大晴天戴着帽子、穿着大衣、立着衣领、拿着雨伞、脚踩雨靴,弯着腰在那小心翼翼地探着什么。

很好,那第二幅图呢?这一组最后那位你来说说!师:对,描述得很准确,说明你预习得很准确,还是在一个晴朗的日子,还是这个人看着华连卡和她弟弟骑自行车的背影远去,怔怔地呆在原地。

师:那课文其实可以围绕这两幅图分成三个部分,课前你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下面再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浏览课文,然后跟同桌讨论,课文分为哪三部分,以及每部分都写了什么内容?师:好的,时间到,开始讨论吧。

师:我听见你们的声音渐渐小了,看来都已经得出理想答案了,哪位来说说。

师:概括得很准确,1-5段尾第一部分,描写了别里科夫的外表、行为、思想方式和生活习性,6-37段为第二部分,写别里科夫同华连卡的婚事,最后两段为第三部分,写了别里科夫的死和出葬以及周围人的反应。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师:那下面大家再来说一说,通过你的预习,你认为别里科夫是一个怎样的人?生1、生2、生3发言......师:对,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看来预习的任务完成得不错,古怪、胆小、封闭等等,总之他就是一个,我们节课文的标题来说,就是装在套子里的人。

那课文又从哪几个方面去表现别里科夫的“套子”特点?师:我们学过分析一个人物形象,可以从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入手,那下面大家按照我们语文学习小组分组,从课文中找找相关描写,并进行归类汇总,给你们5分钟的时间,开始吧。

语文试讲课稿模板高中

语文试讲课稿模板高中

语文试讲课稿模板高中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试讲的课题是《语文试讲课稿模板高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试讲:课程导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互动、作业布置以及教学反思。

课程导入在课程的开始,我会用一段简短的导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我可能会引用一段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名句,或者提出一个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1. 理解并掌握本课的文学知识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将围绕以下几部分展开:1. 文本解读:深入分析课文的主旨、结构、语言特色等。

2. 文学知识:介绍作者背景、时代背景以及作品的文学价值。

3. 写作技巧: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自己的创作。

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 讲授法:对课文内容进行系统讲解,确保学生对知识点有清晰的理解。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案例分析法:选取文中的经典段落,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鉴赏文学作品。

课堂互动为了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和互动性,我会设计以下几个互动环节:1. 提问互动:在讲解过程中适时提问,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

2.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文中角色,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 小组竞赛:通过小组间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作业布置作业是巩固课堂学习的重要手段。

本节课的作业包括:1. 完成一篇关于课文主题的读后感。

2. 选择文中的一个段落,进行深入分析并撰写分析报告。

3. 创作一篇短文,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

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我会进行教学反思,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 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3. 学生在哪些方面表现出色,在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指导?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我可以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完整版)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诗歌类试讲稿

(完整版)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诗歌类试讲稿

(完整版)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诗歌类试讲稿题目: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尊敬的同仁们:大家好!今天我将给大家带来一节关于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歌欣赏课。

本节课的主题是《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通过这首诗,我们将一起品味杜牧的艺术才华和深刻的生活哲理。

一、导入(引发学生兴趣)首先,我想请同学们回答一个问题:你们对秋天是什么样的印象?请同学们用形容词表达出来。

(学生回答)非常好!我们可以看到,同学们对秋天有着各种各样的感受和印象。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首杜牧的诗歌,这首诗也是描写秋天的,看看杜牧是如何用诗歌的方式来表达他对秋天的感受的。

二、诗歌欣赏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XX页,跟读诗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同学们读得很好。

接下来,我要请一位同学上来,读一读这首诗的注释。

请……同学。

(学生上台读注释)很好!现在,请同学们听我念读这首诗。

(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同学们,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什么主题?请举手回答。

(学生回答)很好!这首诗表达的主题是秋天的宁静与深思。

接下来,我们来深入分析这首诗的诗意和艺术魅力。

三、诗意分析1. 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每句5个字。

诗歌结构简洁明快,给人以舒适的节奏感。

杜牧运用大量的形象描写和对比手法,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画面感。

比如,他描绘了一幅秋夜的景象:夜深人静,满月高悬,冷风吹过,凉爽的感觉扑面而来。

他还用"悲愁"和"凉意"这两个相对的词语进行对比,通过对比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2. 诗人的情感表达这首诗的诗人杜牧是一个感性细腻,富有思想的诗人。

他通过描绘秋夜的宁静和凉爽,表达了对逝去的青春和欢乐的思念,以及对自身浮华年华的反思。

在第二句诗中,杜牧用"飞宝剪"这个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秋夜的凉爽感觉,并用"晓月"修饰,更强调了这种凉意的美感。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逐字稿万能模板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逐字稿万能模板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逐字稿万能模板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逐字稿万能模板题目:《沁园春·长沙》本次课程将研究XXX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通过诵读、背景介绍、范读和品评鉴赏,领会这首词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点。

一、导入新课XXX家说过:“XXX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这堂课我们将研究他用“沁园春”作词牌的另一首词“长沙”。

通过诵读,我们一起来品味这首词的语言,领会它的意境,同时感受XXX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二、写作背景介绍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同学们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加深对历史的认识。

三、教师范读通过视听,同学们边看课文边看录像画面,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四、朗读、领会,品评、鉴赏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要明白地读懂诗句的意思,还得读者自己通过想象,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补充。

通过调整语序,同学们能够顺畅地表达出诗句的意思。

在背景的铺垫下,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此外,同学们还要注意找出诗词中的领字,理解其作用和意义。

通过这样的研究方式,同学们能够更好地领会这首词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点,同时也能够加深对XXX青年时代的了解。

老师:没错,这首诗需要控制好前七句直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在这里,诗人描绘了哪些秋景呢?我建议让一个朗诵能力较高的同学来读一下。

(学生1朗诵:“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竟自由”这七句)老师:还有哪位同学能更好地朗诵呢?(学生2再次朗诵)老师:个别地方的处理还不够理想。

在“看”这个字上需要稍作停顿,接下来的几句需要抑扬顿挫地朗诵,同时要注意关键字的重读,表现出情绪饱满,充满兴奋喜悦之情。

(老师自己朗诵这七句)现在,我们一起朗诵这七句。

(学生们一起朗诵)这几句描绘了一幅湘江秋色图。

(文字投影:“山红”“XXX”“红碧”“舸争”“鹰击”“鱼翔”“万类竞”)老师:这几句诗歌有着非常独特的视角转换和景象描绘顺序。

初高中语文教招面试试讲稿

初高中语文教招面试试讲稿

初高中语文教招面试试讲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一、导入在上课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觉得,自古以来,月亮在人们的心中是什么样的存在?是的,月亮常常代表了团圆、美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词,就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在面对月亮时,发出的感慨。

二、作者简介在讲词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文坛领袖,他的诗、文、赋、词都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一生坎坷不平,多次遭贬谪,但他的心胸豁达,对生活充满热爱。

三、朗读课文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词。

请大家带着感情去读,感受苏轼笔下的月亮之美。

四、词文解析“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在中秋之夜,对酒赏月,心中有感而发。

这里用一个反问句,加强了语气,表现了苏轼对明月的向往和疑惑。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苏轼通过这一句表达了他对天上月宫的遐想,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我欲乘风归去,又恋凡尘烟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里苏轼以浪漫的想象结合优美的传说,描绘了月亮的清雅、高洁,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和追求。

五、主题探讨这首词表达了苏轼对明月的向往和疑惑,同时也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

在苏轼看来,人生短暂,但应该心胸豁达,热爱生活。

他借明月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六、作业布置1. 背诵并默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月亮”的小作文。

七、结语通过这首词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苏轼的文学风格和人生哲学,更深入地理解了月亮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希望大家能够像苏轼一样,热爱生活,追求美好。

下课!。

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语文《雨巷》试讲稿

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语文《雨巷》试讲稿

《雨巷》试讲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3号考生,我试讲的题目是《雨巷》。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同学们,我们说,中国是诗歌的王国,在诗歌的王国里,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写了一首诗,便有了“雨巷诗人”的美称,这位诗人便是戴望舒,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他的《雨巷》。

我们说,诗歌是最美的语言,学习诗歌,怎能少了一个读字呢。

下面,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读一遍,(停顿)同学们读得都很入情,我们应该用一种怎样的语调、带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来读这首诗呢?是欢欣鼓舞、斗志昂扬的?还是忧郁感伤的呢?对,这首诗从都到尾都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忧伤,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语速要缓慢一些,要读出一种忧郁、哀怨的感情来。

好,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感情把这首诗再读一遍,然后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诗都写了哪些人物?我看同学们都读完了,我们一起说,这首诗总共写了几个人物?分别是谁呢?对,两位!分别是:“我”和“姑娘”。

那么,在诗歌中,我和姑娘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这男同学你来说一哦一我徘徊在悠长的雨巷中,是希望逢着这位姑娘,你从中读出了,我想要追寻这个姑娘,说的有道理,请坐。

那么这是怎样的一个姑娘,才让我如此对之倾心呢?请同学们从诗歌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

来,请讲!“丁香一样地结着仇怨的”,“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默默于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太息一般的眼光”等等,嗯一找的很全面,从这位同学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这个姑娘,而且他还用了其他的意象来衬托这位姑娘,同学们,都有哪些意象啊?付,有雨巷,还有一丁香。

但是对于姑娘的样子,我们从诗中看到了吗?没有~这是为什么呢?前排的这位女生,哦一因为她撑着一把油纸伞,徘徊在阴沉的雨巷中,你认为,“油纸伞”这个意象,赋予了她复古、怀旧的情调,而且增添了姑娘神秘、朦胧的色彩,理解的很到位。

同学们,分析完姑娘,我们再来看,诗中的我与姑娘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啊?靠窗的这位男同学,你来说!哦“我身旁飘过这姑娘”,你从“飘”这个动词中,读出了,我逢着了这位姑娘,但却与她擦肩而过了,最后,又徘徊在雨巷中,继续找寻着这样一位姑娘.很好,请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登高》《故都的秋》《沁园春·长沙》《烛之武退秦师》《大堰河——我的保姆》《世间最美的坟墓》《雨巷》《荷塘月色》一、导入T:大家看下ppt 上的照片是哪位先生?好,很好绝大多数同学都认出来了,正是我们所熟知的朱自清先生。

我们以前学习过朱自清的《背影》,那是一片描写父爱的的纪实散文,从那篇文章中我们就可以看出那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风格完全不同但同样相当精彩的散文《荷塘月色》(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T:上节课我要大家预习这篇课文,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文章末尾处的时间没?是几几年?要是预习中没有注意到的同学现在赶紧把书翻到最后看下时间。

好,后面的那位同学,几几年呀?大声的说出来。

好,很好,是1927 年。

我们都学过历史,1927 年是个什么时期?下面我们请我们的历史课代表给大家简单描述下那个年代好不好?好,李雪怡回答的非常好哈。

1927 年正值大革命失败,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可谓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这个时候朱自清的生活可以说十分艰苦。

因为我们之前都预习过这篇文章,这时大家的脑海中一定会有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作者可以写出这么优美的一篇散文呢?我觉得大家有这个想法非常的好。

其实作者就是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他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下这篇课文的配乐录音,看能不能体会出作者这种矛盾的感情。

并且给文章分段。

好,我们都听了一遍。

大家能告诉我可以分为几段么?后面的李明回答一下,很好一共是三段,文章分成了三个部分。

我相信大家都能准确的说出,细致描写荷塘的是哪一段。

很好就是第四自然段。

所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着重学习这一段,着重分析“荷塘”和“月色”的画面美。

二、分析文章体会美感第四段月光映照下的荷塘里的景物(大家在细致的试着带有感情的把第四段读一遍,脑海中最好能出现画面)作者走到了荷塘上,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写月下的荷塘景物是有顺序的,先总写荷塘(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然后再写叶子、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

我们看它怎么写叶子的,“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群”这里用的什么修辞手法啊?对!比喻,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些跳芭蕾姑娘的裙子,一排排在哪里,怎么样,用这个比喻便突出了荷叶的高挺,茂密以及柔美,非常的形象生动。

接下来写荷花就更精彩了,“层层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写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一系列的比喻,将荷花的那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丽表现了出来。

这种一个本体多个喻体的修辞手法叫做博喻这个地方还以偶一个修辞手法,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拟人。

大家以后在写作的时候也可学着使用,十分的出彩。

下一句写的是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哎,这里写的明明是荷香是嗅觉,怎么用听觉上的歌声来形容呢,而且还形容的十分的贴切,将荷香的柔美,若有似无一下子就表达出来了。

通感:这种修辞方式,是一种感觉超过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这种修辞我们也很常见,实则我们感觉器官的感受转换:听觉视觉嗅觉触觉感觉动觉古诗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将视觉同感为动觉再比杜牧的天阶夜色凉如水,将视觉上的夜色通感为感觉上的水凉等等。

风来花底鸟声香听觉到嗅觉鸟抛软语丸丸落听觉到视觉下面“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那边去了。

”这里突出了荷风的速度,非常的快。

这里没有写风,用荷叶侧面表现风的速度。

叶子本事肩并肩密密地挨着的,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这句写了荷波。

总的看来本段写景的技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动静结合。

作者先写田田的荷叶,后写绿叶中缀开着的荷花和花苞,以及微风吹来的花香。

这是静的画面。

紧接着他就捕捉那微风过处叶动花颤的情状,“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这是动的晤面。

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了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

第二,文章不写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

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

那叶子、花朵的情态,以及为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

然后我们四个小组分成两个大组进行讨论。

(12 第一大组,34 第二大组)用我们分析第四自然段的方法分析第五六自然段。

弄清楚这样几个问题1)每一段描写景物的顺序是怎么样的2)修辞手法用了哪些3)写景的技巧是什么讨论完了以后,我们每个大组推荐一位同学上台了进行发言。

好很好,刚才两位大组的代表的发言思路都非常的清晰丫,说明我们大家刚才听老师第四自然段的解析的时候非常的仔细。

很不错。

老师这里就不在复述刚才两位同学的发言了。

现在我们再来归纳下我们今天学的内容。

三、结课与作业设置(一)结课首先,这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主要欣赏文章的画面美。

本文描写的荷塘是清华园中一个普普通通的荷塘,然而在作者笔下,却是如此秀美静谧、令人神往。

其次,我们学习了两种修辞手法——博喻和通感最后,我们再来总结下朱自清先生的语言特点。

有这样一句话用来评价朱自清先生的语言丫,叫做“新颖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的文字,更有精心“挑选”的遣词造句。

这样的写作风格让人读来亲切又不失优美。

这样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去学习。

我们平时要怎么模仿朱自清先生的写作方法呢?可以看到朱自清先生是怎么做的呀?他对景物作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对生活有深挚真切的感受。

“用心感受生活、体会生活之美”我想这就是朱老先生的写作之道。

这个是值得我们同学学习的。

(二)作业设置好,接下来我布置下我们今天的作业:就是通读456 段深切体会语言美,并模仿写一段对景色的细致描写,下节课我们看哪位同学写的出色。

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登高》一、复习导入让学生通过填空练习复习学过的知识点。

二、整体感知1.听录音示范朗读,初步感知诗歌2.生齐读。

教师发现诗歌朗读的问题并做朗读指导。

三、品读诗歌1.生齐读首联和颔联①首联和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

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

特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

②我们把这些寄寓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接下来我们看看诗人如何把自己的情感通过秋景体现出来的。

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

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猿的啼叫是哀伤的。

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教师补充:古人诗歌中写到“高猿长啸”,大都抒发文人的悲伤,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清渚和白沙。

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

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回鸟,这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到处盘旋,形单影只。

(教师补充:毛泽东笔下也有一只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请同学们想一想,毛泽东笔下的鸟与诗人笔下的有什么不同?这是一只展翅高飞、壮志凌云的鸟(鹰击长空);而诗人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

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

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

(教师补充:孔子就在长江边上感慨过:逝者如斯夫!苏轼在也在《赤壁赋》中写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后来人们就常用流水来比喻时光易逝、人生无常。

)(教师补充:这两句可以理解为诗人从生命的角度来写的。

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到了自己年老迟暮。

杜甫于58 岁客死夔州一小舟上,诗人写这首诗时已55 岁,是去世前三年。

)2.教师小结首联及颔联。

3.诗人的悲除了体现在首联、颔联描写的秋景上之外,还体现在哪里?还集中体现在颈联和尾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我们也来说说诗人境遇之悲的具体体现。

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长年漂泊他乡,壮志难酬,处境艰难。

“万里”写出流浪之远,“常”写出流浪时间之长。

(教师补充:安史之乱时,李白从48 岁开始流浪,一直到58 岁去世,11 年来安无定所。

)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年老了又身缠重病。

诗人孤身一人去登台,倍感凄凉。

(教师补充:诗人这个时候已患肺结核、疟疾和风湿病,一只手不能动弹,处境堪忧。

)5.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联系课文注解)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国家动乱(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教师补充: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6.“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又怎么体现诗人内心愁苦的?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终没有遂愿,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著名评论家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还有8 层意思,你能读出来么?系舟“万里”,故乡渺茫,此其一;“悲哉秋之为气”,节令凄凉,此其二;“常”年如此,不知其终,此其三;异乡“作客”,寄人篱下,此其四。

“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体弱“多病”,缠身不愈,此其六;孑然“孤”独,此其七;重九“登台”,倍思乡亲,此其八。

7.教师小结颈联和尾联。

8.提问: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作品,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诗人是如何把情融于景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四、小结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首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三联表现感情,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

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炊,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跃然纸上。

五、布置课后作业通过朗读,体会《登高》的情景交融,然后假设你是杜甫,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第一人称,把《登高》拓展成一篇200 字左右的小文章。

《故都的秋》一、导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李贺《李憑箜篌引》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他们笔下的秋天,呈现出万种风情,多姿多彩。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关于秋的现代散文《故都的秋》,一起品味郁达夫笔下的秋。

二、作者及背景本文写于1934 年8 月,那时由于日军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并迫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闲散安逸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