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固态相变特征
金属固态相变的特征

金属固态相变的特征引言:金属是一类常见的材料,其固态相变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金属由一种晶体结构转变为另一种晶体结构的过程。
金属固态相变具有许多独特的特征,本文将从晶格结构、原子运动和宏观性质三个方面来探讨金属固态相变的特征。
一、晶格结构变化金属的固态相变通常伴随着晶格结构的变化。
晶格是金属内部排列有序的原子阵列,不同的晶格结构决定了金属的性质。
金属固态相变中,晶格结构发生变化,常见的相变类型有铁素体相变、奥氏体相变和马氏体相变等。
不同的相变类型对应着不同的晶格结构,如面心立方结构、体心立方结构和六方最密堆积结构等。
晶格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了金属的力学性能、导电性能和磁性等性质。
二、原子运动特征金属固态相变中,原子的运动是相变发生的基础。
在金属的相变过程中,原子会发生位移、交换或重新排列等运动。
例如在铁素体相变中,铁原子的位置会从面心立方结构变为体心立方结构,原子发生了位移和重新排列。
此外,金属固态相变的过程中,原子间的键合也会发生改变。
原子运动的特征直接影响了金属的热膨胀性、热导率和硬度等性质。
三、宏观性质变化金属固态相变引起了金属的宏观性质变化。
金属的固态相变通常伴随着热学性质和力学性质的变化。
例如,在铁素体相变中,金属的磁性会发生明显变化,从铁磁性转变为顺磁性。
此外,金属的热膨胀性、热导率和电阻率等热学性质也会随着相变发生变化。
另外,金属相变还会对金属的力学性能产生影响,如硬度和韧性等。
金属固态相变的特征不仅与金属的性质有关,也与相变过程的条件有关。
金属的固态相变通常需要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不同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金属的相变行为也会有所不同。
此外,金属的化学成分也会对固态相变产生影响,不同的化学成分会导致金属的相变温度发生变化。
总结:金属固态相变是金属由一种晶体结构转变为另一种晶体结构的过程,具有晶格结构变化、原子运动特征和宏观性质变化等特征。
金属固态相变的特征与金属的性质、相变过程的条件和化学成分有关。
第九章 金属固态相变

3. 晶界促进形核 具有高能量的大晶界可以释放界面能为形核提供相变 驱动力,以降低形核功。 驱动力,以降低形核功。 三、晶核长大 1. 长大机制 新相晶核的长大,实质是相界面向旧相迁移的过程。 新相晶核的长大,实质是相界面向旧相迁移的过程。 新旧相成分不同时: 新旧相成分不同时:晶核的长大依赖于溶质原子在旧 相中的长程扩散。 相中的长程扩散。
五、母相晶体缺陷促进相变 在母相晶体中的缺陷处,晶格畸变、自由能高, 在母相晶体中的缺陷处,晶格畸变、自由能高,促进形 核及相变。 核及相变。 六、易出现过渡相 固态相变阻力大, 直接转变困难, 固态相变阻力大 , 直接转变困难 , 往往先形成协调性 中间产物(过渡相) 中间产物(过渡相)。 母相→较不稳定的过渡相→较稳定的过渡相→ 母相→较不稳定的过渡相→较稳定的过渡相→稳定相
二、新相与母相界面上原子排列的匹配性 固态相变时, 固态相变时,新相与母相界面上原子排列越保持一定 的匹配性,越有利于相变阻力的降低。 的匹配性,越有利于相变阻力的降低。 固态相变产生的相界面根据两相原子在晶体学上匹配 程度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 共格界面,半共格界面和 程度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共格界面,半共格界面和非 共格界面,如图9-1所示 所示。 共格界面,如图 所示。
3. 非共格界面 当界面处的原子排列差异很大, 原子匹配关系不能继 当界面处的原子排列差异很大 , 续维持,形成非共格界面。 续维持,形成非共格界面。 一般认为, 小于 小于0.05时完全共格; δ大于 时完全共格; 大于 大于0.25时形成 一般认为,δ小于 时完全共格 时形成 非共格界面; 介于 介于0.05和 0.25之间时,形成半共格界面, 之间时, 非共格界面;δ介于 和 之间时 形成半共格界面, 它们的能量是不同的。 它们的能量是不同的。
金属固态相变特征讲解

形核可能
• 临届晶胚尺寸:r*=2 σ/ (△gv—ε) 形核功: △ G*=16π σ 3/3 (△gv—ε)2 2.非均匀形核 △ G=V △gv+Aσ +εV —△gd
动力 阻力
3.晶体缺陷对形核的作用: 1)空位
第一章 金属固态相变特征
basic features of metallic solid-state phase transformation
§1 固态相变的特点
• 驱动力:新相与母相的自由能差 • 阻力:界面能和应变能 • 基本过程:成核(nucleation) • 长大(growing)
一、相界面(phase interface )
四、应变能
• 1.盘状最小,其次是针状,球形最大。 • 2.主导作用:具体分析。
五、晶体缺陷的影响
• 缺陷的促进作用。
• 思考:晶体中常见的缺陷有哪些?
六、原子的扩散 七、过渡相的形成
§2 固态相变的形核
• 成核主要在母相的晶界、层错、位错等 晶体缺陷处形成。是非均匀形核。 一、均匀形核 1.形核功: △ G=V △gv+Aσ +εV
• 1.弹性应变能:随错配度变化 • 2.错配度:δ= Δa/a
δ<0.05 δ=0.05-0.25 δ >0.25
完全共格 半共格 非共格
一、相界面(phase interface )
金属界面结构示意图---非共格界面
金属界面结构示意图---半共格界面
半共格界面
金属界面结构示意图---共格界面
• 二、新相长大速度:界、新相形成的转变速度与过冷度的关 系
金属固态相变的主要特点

金属固态相变的主要特点金属固态相变是指金属在固态下由于温度、压力或其他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物理结构和性质的变化。
金属固态相变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温度变化引起的相变:金属的固态相变主要是由于温度的变化引起的。
当金属的温度超过一定的临界温度时,金属内部的晶体结构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固态相变。
例如,铁在不同的温度下会发生α相到γ相的相变,这种相变是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
2. 压力变化引起的相变:除了温度变化,金属固态相变还可以由压力的变化引起。
当金属受到外界的压力作用时,原子之间的距离和排列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固态相变。
例如,钻石可以在高压下转变为金刚石,这是由于压力变化引起的相变。
3. 结构和性质的变化:金属固态相变不仅会引起晶体结构的变化,还会导致金属的性质发生改变。
例如,铁的相变会引起其磁性的变化,从铁磁性到顺磁性的转变。
这种结构和性质的变化对金属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影响。
4. 相变的可逆性:金属固态相变通常是可逆的,即当外界条件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时,金属可以再次发生相反的相变。
这与金属的液态相变或气态相变不同,液态和气态的相变通常是不可逆的。
5. 相变的影响因素:金属固态相变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压力、晶体结构、晶界能量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金属内部原子的排列和运动方式,从而导致相变的发生和性质的改变。
6. 金属固态相变的应用:金属固态相变在材料科学和工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控制金属的相变过程,可以制备出具有特定结构和性质的材料,如形状记忆合金和超弹性材料等。
这些材料在医学、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金属固态相变是金属在固态下由于温度、压力或其他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物理结构和性质的变化。
它具有温度和压力变化引起的相变、结构和性质的变化、相变的可逆性、影响因素和应用等主要特点。
金属固态相变的研究对于材料科学和工程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金属固态相变的三种基本变化

金属固态相变的三种基本变化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金属固态相变的三种基本变化引言金属固态相变是金属材料在温度或压力变化下所表现出的物理现象,它是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中的重要研究内容。
金属固态相变

查表所得工业纯铝的再结晶温度T再=150℃是指在1h退火完成再结晶的温度。实际上,除了退火温度外,保温时间也对再结晶过程产生影响。对经大冷变形后的金属材料,即使在T<T再 时进行退火,只要保温时间足够,同样可发生再结晶过程。可用两种方法加以判断:①金相检验;②将已知的T1,t1,t2,Q代人公式,求得T2,将其与100℃比较,即可得知是否发生再结晶。
4.降温转变及马氏体转变的高速特点.
马氏体转变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的,马氏体转变动力学的主要形式有变温转变和等温转变两种.降温形成的马氏体其转变速度极快.
5.马氏体转变具有可逆性.
6.合金元素无扩散.
马氏体力学性能:
1.马氏体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具有高强度和高硬度。它的强度随着含碳量的升高而升高。
3.贝氏体转变特点:
钢在珠光体转变温度以下,马氏体转变温度以上的温度范围内过冷奥氏体发生的转变称为贝氏体转变(中温转变).
贝氏体也是由铁素体与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贝氏体的组织形态主要是羽毛状和颗粒状.
贝氏体的性能主要取决于组织形态.其各相的形态,分布都影响贝氏体的性能.上贝氏体的形成温度较高,铁素体与碳化物分布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因此这种组织易产生脆断.下贝氏体中铁素体针细小而均匀分布,帮位错密度很高,而且韧性也很好,具有良好的机械混合性能.
f.玻璃化转变对聚合物性能尤其是力学性能变化很大,非晶聚合物的模量可产生3~4 个数量级的变化。
玻璃化温度
金属固态相变整理

一、名词解释1.平衡相变:是指在缓慢加热或冷却时所发生的能获得符合平衡状态图的平衡组织的相变。
2.扩散:相邻原子相对移动距离超过一个原子间距,相邻原子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
3.均匀形核:晶核在母相中无择优地任意均匀分布4.非均匀形核:晶核在母相中某些区域择优地不均匀分布5.惯习面:新相往往在母相一定的晶面上开始形成,这个晶面为惯习面6.共格界面:界面上的原子所占据的位置恰好是两相点阵共有的位置时,两相在界面上的原子可以一对一的相互匹配。
7.球化退火:使片状渗碳体球状化,获得球状p的热处理工艺。
8.派敦处理:使高碳钢获得细珠光体(索氏体)组织,再经过深度冷拔而获得高强度钢丝。
9.魏氏组织:工业上将具有片(针)状铁素体或渗碳体加珠光体的组织(消除:细化晶粒的正火、退火以及锻造)10.伪共析转变:过冷奥氏体将全部转变为珠光体型组织,但合金的成分并非共析成分,并且其中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对含量也与共析成分珠光体不同,随奥氏体的碳含量变化而变化。
11.切变共格界面:Ms的形成是以切变方式进行的,且Ms和r之间的界面上的原子是共有的。
这种界面。
12.冷处理:若Ms点在室温以上,Mf点在室温以下,则淬火到室温时将保留相当残余r。
若继续冷却至室温以下,则残余r转变为M。
13.相变诱发塑性:金属及合金在相变过程中塑性增加,往往在低于母相屈服强度时即可发生塑性变形。
14.二次淬火:回火加热、保温过程中不发生分解,冷却时残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的现象。
15.回火抗力(抗回火性):合金元素这种阻碍α相中碳含量降低和碳化物颗粒长大而使钢件保持高硬度、高强度的性质。
16.二次硬化:当马氏体中含有足够量的碳化物形成元素时,在500℃以上回火时将会析出细小的特殊碳化物,导致因回火温度升高,θ-碳化物粗化而软化的钢再度硬化。
17.回火脆性:随回火温度升高,冲击韧性反而下降的现象。
18.脱溶(沉淀):从过饱和固溶体中析出第二相(沉淀相)或形成溶质原子聚集区以及亚稳定过渡相的过程,是一种扩散型相变。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9

第九章钢得热处理原理91 金属固态相变有哪些主要特征?哪些因素构成相变得阻力?答:固体相变主要特征:1、相变阻力大2、新相晶核与母相晶核存在一定得晶体学位向关系。
3、母相中得晶体学缺陷对相变其促进作用。
4、相变过程中易出现过渡相。
相变阻力构成:1、表面能得增加。
2、弹性应变能得增加,这就是由于新旧两相得比体积不同,相变时必然发生体积得变化,或者就是由于新旧两相相界面得不匹配而引起弹性畸变,都会导致弹性应变能得增加。
3、固态相变温度低,原子扩散更困难,例如固态合金中原子得扩散速度为107—108cm/d,而液态金属原子得扩散速度为107 cm/s。
92 何谓奥氏体晶粒度?说明奥氏体晶粒大小对钢得性能影响?答:奥氏体晶粒度:就是奥氏体晶粒大小得度量。
当以单位面积内晶粒得个数或每个晶粒得平均面积与平均直径来描述晶粒大小时,可以建立晶粒大小得概念。
通常采用金相显微镜100倍放大倍数下,在645mm2范围内观察到得晶粒个数来确定奥氏体晶粒度得级别。
对钢得性能得影响:奥氏体晶粒小:钢热处理后得组织细小,强度高、塑性好,冲击韧性高。
奥氏体晶粒大:钢热处理后得组织粗大,显著降低钢得冲击韧性,提高钢得韧脆转变温度,增加淬火变形与开裂得倾向。
当晶粒大小不均匀时,还显著降低钢得结构强度,引起应力集中,容易产生脆性断裂。
93 试述珠光体形成时钢中碳得扩散情况及片、粒状珠光体得形成过程?答:珠光体形成时碳得扩散:珠光体形成过程中在奥氏体内或晶界上由于渗碳体与铁素体形核,造成其与原奥氏体形成得相界面两侧形成碳得浓度差,从而造成碳在渗碳体与铁素体中进行扩散,简言之,在奥氏体中由于碳得扩散形成富碳区与贫碳区,从而促使渗碳体与铁素体不断地交替形核长大,直至消耗完全部奥氏体。
片状珠光体形成过程:片状珠光体就是渗碳体呈片状得珠光体。
首先在奥氏体晶界形成渗碳体晶核,核刚形成时与奥氏体保持共格关系,为减小形核得应变能而呈片状。
渗碳体长大得同时,使其两侧得奥氏体出现贫碳区,从而为铁素体在渗碳体两侧形核创造条件,在渗碳体两侧形成铁素体后,铁素体长大得同时造成其与奥氏体体界面处形成富碳区,这又促使形成新得渗碳体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位错 • I)在位错线 • II)补偿错配 • III)在位错线偏聚 • 3)晶界
晶界形核时晶核的形状
晶粒1 晶粒2
新相
晶界
§2 固态相变的长大
• 一、长大机制 • 1半共格界面的迁移 • 2非共格界面的迁移 • 3扩散型相变与无扩散型相变 • 1)扩散型相变的特征 • 2)无扩散型相变的特征
3.溶质原子在晶界上的不均匀分布
应变能Es 溶质原子浓度%
Why?
晶界 溶质原子分布位置
二、位向关系(orientation relationship)
• 1.位向关系:低指数、原子密度大、匹配较好的晶面相 互平行。
• 2.K-Sorientation relationship
• Austenite(FCC) Martensite(Body-Centred
第一章 金属固态相变特征
basic features of metallic solid-state phase transformation
§1 固态相变的特点
• 驱动力:新相与母相的自由能差
• 阻力:界面能和应变能
• 基本过程:成核(nucleation)
•
长大(growing)
一、相界面(phase interface )
四、应变能
• 1.盘状最小,其次是针状,球形最大。 • 2.主导作用:具体分析。
五、晶体缺陷的影响
• 缺陷的促进作用。
• 思考:晶体中常见的缺陷有哪些?
六、原子的扩散 七、过渡相的形成
§2 固态相变的形核
• 成核主要在母相的晶界、层错、位错等 晶体缺陷处形成。是非均匀形核。
一、均匀形核 1.形核功: △ G=V △gv+Aσ +εV
• 二、新相长大速度:界面移动速度
• 三、新相长大速度与过冷度的关系
• 四、新相形成的转变速度与过冷度的关 系
新相形成的转变速度与过冷度的关系
temperature Transformation speed
新相长大速度与过冷度的关系
temperature D, u, △g
• 1.弹性应变能:随错配度变化
• 2.错配度:δ= Δa/a
δ<0.05
完全共格
δ=0.05-0.25 半共格
δ >0.25
非共格
一、相界面(phase interface )
金属界面结构示意图---非共格界面
金属界面结构示意图---半共格界面
半共格界面
金属界
tetragonal)
•
{111}γ // {110}α’
•
<110>γ // <111>α’
• 共格(半共格)必有位向关系
• 没有位向关系必定非共格
三、惯习面
• 1 定义:固态相变时,新相往往在母 相的一定晶面上开始形成,这个晶面称 为惯习面。
• 奥氏体--先共析铁素体 • 1)奥氏体晶界 • 2)惯习面{111}γ
动力 阻力 当温度低于转变温度, △gv为负值。
只有|V △gv |> Aσ +εV △ G<0 形核可能
• 临届晶胚尺寸:r*=2 σ/ (△gv—ε) 形核功: △ G*=16π σ 3/3 (△gv—ε)2
2.非均匀形核
△ G=V △gv+Aσ +εV —△gd
动力 阻力
3.晶体缺陷对形核的作用: 1)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