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老子教你不生气不计较不抱怨_道德经:老子爆款智慧秘籍思维导图
《老子》逻辑结构图

第21章
┌抱一:本质之道—认识属性
└得一:本质之道—河图模型
第22章
┌抱一:矛盾之道—本质属性
└得一:不争之道—辨证规律
第23章
┌抱一:驳论之道—逻辑属性
└得一:驳论之道—对立同一
第24章
┌抱一:关系之道—形式属性
└得一:位置之道—在道形式
第25章
┌抱一:整体之道—系统属性
└得一:整体之道—圆圈运动
67~71章的逻辑图
第四节规律性
第72章
┌抱一:圣人之道—矛盾分析
└得一:圣人之道—选取河图
第73章
┌抱一:自然之道—遵从规律
└得一:自然之道—疏而不漏
第74章
┌抱一:执法之道—客观熟练
└得一:执法之道—严格熟练
第75章
┌抱一:限制之道—物极必反
└得一:限制之道—依据河图
第76章
┌抱一:质变之道—对立同一
第57章
┌抱一:应用之道—以身作则
└得一:应用之道—四者同一
第58章
┌抱一:法则之道—系统把握
└得一:法则之道—方而不割
第59章
┌抱一:积德之道—量变质变
└得一:积德之道—量变质变
第60章
┌抱一:论述之道—具体方法
└得一:论述之道—两次否定
56~60章的逻辑图
第三节目的性
第61章
┌抱一:辩理之道—对立统一
└得一:大小之道—应用特点
第35章
┌抱一:形象之道—系统格式—道的形态
└得一:形象之道—四种形态
31~35章的逻辑图
第四节五种认识——系统模式
第36章
┌抱一:定义之道—辩证逻辑
└得一:微明之道—系统方法
道德经全81章原文及译文(思维导图)

道德经1~30【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3【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4【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5【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6【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7【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8【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chuǎi)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9【第十章】载(zài)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zhì)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傅佩荣:读懂老子这5句智慧真言,把生活过好就不是什么难事

傅佩荣:读懂老子这5句智慧真言,把生活过好就不是什么难事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感觉自己明明很努力地生活,但人际关系处理得不好,事业发展也不是很顺利,好像生活中处处都是挫折与磨难。
关于应对生活的智慧,我们不妨向老子请教。
《道德经》中的五句话,可以作为很好的建议,与大家分享。
01要知足常乐,也不能停滞不前老子说:“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意思即为:知道满足是富有,坚持力行是有志。
与此有相似之处,西方有一句谚语,“致富的最佳途径,即是减少欲望。
”贫富即使有客观的衡量标准,也不能忽略当事人主观的心理感受。
即使手边只剩一百元,依然可以满心欢喜,觉得自己不虞匮乏。
至于“强行者有志”,则是我长久以来的座右铭。
我最初所理解的这句话是:勉强自己继续努力,才算是有志向的表现。
随着理解慢慢深入,我才意识到,关键在于“勉强”二字。
这要从小地方做起,譬如在很困的时候,勉强自己多念五分钟书。
在快要发脾气的时候,勉强自己再多忍耐一点。
长期下来,累积的功力与修养自然比较可观。
02遇事谨慎考虑,才能做到言而有信老子说:“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意思是:轻易就许诺的,一定很少能守信;看事情太容易的,一定先遇上各种困难。
我年轻的时候,父亲有一位以翻译维生的朋友接到一份合约,要把一本中文选集译成英文。
这位长辈知道我在台大念哲学硕士班,就问我是否愿意把其中一章《荀子》的原文译为英文。
我不假思索就答应了,等到着手进行时,才发现困难重重。
半年之后,约期已至,我无法交差。
这位长辈说:“做不到的事就不该答应。
”我受责怪是罪有应得,但是连累父亲也遭人白眼。
从此以后,我的言行就较为谨慎了。
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懂得收敛,也才真正体会老子的见识是多么深远。
一个人要做到言而有信,首先就须养成谨慎考虑的习惯。
在考虑该不该答应时,也得注意不要把事情看得太容易。
03承认“我不行”,是一种勇敢老子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意思是:勇于敢作敢为,就会丧命;勇于不敢作为,就会活命。
解说老子道德经各章逻辑图

吾不知其谁之子,
——吾不知道它是谁的儿子呀?
象帝之先。
——显象于帝祖之先。
2、逻辑形式和观点属性
┌道的属性: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动态、高深、认识极限 道┼为道形式: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识道方法
└道的形式: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极限本原、无形
五 章 P39
使民心不乱。
——使人民不致眼花心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
——因此圣人的治理百姓,
虚其心,
——掏空他们的心思,
实其腹,
——填满他们的肚皮,
弱其志,
——消弱他们的意志,
强其骨,
——增强他们的筋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
——经常使人民没有知识没有欲望,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使那些聪明的人不敢妄作主张。
为无为,
——依照无为的原则办事,
-3-
前后相随:
——前和后互相随从:
恒也。
——这是永恒不便的呀。
是以圣人
——因此圣人
处无为之事,
——用无为来处事,
行不言之教。
——用不言来行教;
万物作而弗始,
——任凭万物兴起而不倡导,
生而弗有,
——生养而不强要,
为而弗恃,
【道家智慧】老子心法十诀

【道家智慧】老子心法十诀一、德字诀:老子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要延年益寿,返老还童,须不离常德,要做到先人后己、厚人薄己,过归于己、功归于人,勿执我见,我是而人非,勿非人而自高,贬人以自大,勿逞强用术,逞才运巧,仗势欺人,盛气凌人,言笔缺德嫉谤别人,更宜自食其力,自修自度。
切记抢骗钱财,贪污腐化。
若能甘苦如饴,宅心仁厚,功德常修,正心抱一,自能反朴还真,明心见性。
二、养字诀:少言语以养内气,寡色欲以养精气,薄滋味以养血气,咽津液以养脏气,戒嗔怒以养肝气,节饮食以养胃气,匀胎息以养肺气,少思虑以养肾气,慎行藏以养神气。
三、心字诀:万法唯心,万道唯心,心为人之主宰,亦为精气神之主宰,炼精炼气炼神,均须先从炼心始。
心涵动静,心不动则虚极静笃,明心见性,人我两忘,心无其心,无正其心,不为名动心,无心可动则近道矣。
四、善字诀:养善性,存善心,行善事,与人为善,劝人行善,内外存乎善则德行兼备,人人能行善则邪恶自消,国泰民安。
五、无字诀:对境无境,居尘无尘,动念无念,用心无心,无天无地,无人无我。
道家最上乘功夫,旨在炼神还虚,炼虚还无。
佛家要求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诀,无佛相,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佛道之最高造诣,归根结底,亦只此一无字诀而已。
六、少字诀:精宜少漏,神宜少耗,气宜少损,福宜少享,乐宜少寻,名宜少得,利宜少积,少一分思虑多一分精神。
七、静字诀:形欲静,心欲静,气欲静,练功中固宜求静,平时亦应求其能静,静中固宜求静,闹中亦应求其能静,静能生定,定能生慧八、寡字诀:寡言以养气,寡视以养聪,寡得以养性,寡欲以养精,寡动以养神,无所不寡则无所不清。
九、淡字诀:名心宜淡,利心宜淡,色心宜淡,爱心宜淡,嗔心宜淡,疑心宜淡,胜心宜淡,无所不淡则无所不安。
十、忘字诀:忘物可以养心,忘情可以养性,忘境可以养神,忘色可以养精,忘我可以养虚,无所不忘则无所不养。
老子《道德经》中管理的四层境界,层层都是大智慧

老子《道德经》中管理的四层境界,层层都是大智慧1、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说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并不是说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干,就什么事情也做成了。
“无为”是不妄为,不乱来的意思。
是说统治者行为要顺应自然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定相应的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努力去做。
这一智慧用到管理之中就是指管理者应顺应趋势,不任意妄为,要踏实发展,不朝令夕改,想一出是一出,这样才能“无为而治”。
2、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句话的意思是:唯有不争的处事态度,天下才会没有人能与之抗衡。
这句话是老子的名言,一直流传至今。
老子这里讲的“不争”,不是放弃所有,而是阐明若要成为圣人和王者,必须要有广阔的胸襟,只有以民为先,处于民下,天下的人才会乐于推崇,尊为圣人和王者,以这种不争的处事态度,得到了民心,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之抗争。
这个智慧用到现代管理中,就是告诉管理者要有广阔的胸襟,不要过度以个人为中心,不要太斤斤计较于自身的利益得失,为下属多创造机会,多站在下属的角度上思考,才能得到大家的拥护和忠诚。
3、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老子说“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这句话的意思是正因为没有达到圆满,因而才能不断在旧的基础上取得新成就。
这是老子'物壮则老'的思想的体现,事物发展壮大而达到满盈的程度,就必然会逐渐走向衰弱。
而对于管理者来说,“不盈”强调的是企业发展不能过于求快,应当控制发展的程度,如果一昧求规模求壮大,很多弊端还没有解决就发展到顶峰,而这些弊端没有趁着发展的时候解决,等到从顶峰走下坡路,这些弊端显露再解决就失去了先机,只有尽量保持在不至于满盈的状态,这样才能在事物破败消亡之前有足够的空间解决问题,从容创新,使之脱胎换骨,继续发展。
4、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说治理大国,就像烹饪小鱼一样,应该合理调味,掌握火候,并且不乱搅动。
对于管理者来说,老子'烹小鲜'的智慧强调的是做事要把握分寸,分寸把握不当将会影响到事态的发展,处理事情不分轻重,更是会把事情弄得一塌糊凃。
老子《道德经》50句,道尽人生智慧,令人惊叹

老子《道德经》50句,道尽人生智慧,令人惊叹《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下面我们来一起赏析《道德经》中的50句经典名言。
01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第八章【原文】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感悟】水是生命的源泉。
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
没有障碍,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
容器是方的,它成为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为圆形。
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02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翻译讲解】: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感悟】“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03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出处:《道德经》第七章【翻译讲解】: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收藏)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收藏)《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
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
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
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
”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
”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
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